美欧紧盯神七6大突破 传新航天服每套1.6亿元

七十二句話令你大智若愚,細味人生

http://www.ddhw.com/listo.aspx?topic_id=20&msg_id=4437&level_string=0&page=1

五十一、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五十二、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五十三、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五十四、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五十五、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 2008-09-08 ▲◆●■☆

巴基斯坦新总统来华:中央坦然处之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49018-1-1.html

美欧紧盯神七6大突破 传新航天服每套1.6亿元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803

南京军区:解放军中尉充当台湾间谍被枪决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833

美国称中国不愿向美透露核武政策具体细节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9/0906_340_768316.shtml

原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

http://bbs.voc.com.cn/topic-1618447-1-1.html

戈尔巴乔夫成为美国的弃儿与历史罪人的几点教训

http://bbs.voc.com.cn/topic-1615810-1-1.html

巴基斯坦新总统来华:中央坦然处之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49018-1-1.html

扎尔达里生于1956年,是已故总理贝•布托的丈夫。

  扎尔达里1956年7月21日出生在巴南部大省信德省一个有产阶层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电影院,同时也是当地一个部族头领。  

  ◆ 为政治而联姻  

  扎尔达里是已故总理贝娜奇尔•布托的丈夫,1988年,双方因政治而联姻,经过布托家族和扎尔达里家族进行为时一年的“谈判”后,35岁的贝•布托才亲眼见到了未来的夫君、建筑业巨头扎尔达里。扎尔达里与布托同岁,出身于巴基斯坦南部一个阔绰的地主家庭。两人在见面后的第五天便闪电般订婚了。在举行婚礼前,布托从未与自己的丈夫单独相处过,即使有家人在场也不相互握手。  

  为了振奋人民党自阿里•布托身受绞刑后的低迷士气,他们有意将婚礼办成了一场热闹、隆重的“嘉年华”。当时,婚礼请柬在黑市上曾卖到上千卢比,甚至还出现了伪造的请柬。  

  ◆ 曾被判处5年监禁  

  在贝•布托任总理期间,媒体就传来了“妻贵夫荣”的扎尔达里的不好名声。扎尔达里被巴基斯坦媒体称为“10%先生”,讥讽扎尔达里担任政府投资部部长期间,只要有公司想通过他拿到项目,就必须拿出10%的回扣。1996年,贝•布托被再次解职,扎尔达里随即被逮捕。1999年4月,贝•布托夫妇因腐败和滥用职权被判处5年监禁,并被处以860万美元罚款,扎尔达里也受到警方虐待,随后扎尔达里随贝•布托带着3个孩子开始了流亡生涯。  

  ◆ 接任人民党主席  

  扎尔达里在贝•布托于去年12月30日遇刺后,当选为巴基斯坦人民党两主席之一,另一位主席是扎尔达里和布托的儿子比•布托,现年20岁。在今年2月的大选中,扎尔达里领导的人民党与谢里夫领导的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组成的联盟击败穆沙拉夫总统支持的穆斯林联盟(领袖派),获得大选胜利。随后穆沙拉夫总统的地位江河日下,扎尔达里和谢里夫共同策划启动弹劾穆沙拉夫总统程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穆沙拉夫于今年8月18日宣布辞职。而在其宣布辞职的第 7天,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宣布退出执政联盟,扎尔达里旋即宣布竞选总统,并取得成功。  

  扎尔达里曾向新闻界披露一个愿望,即在当选总统后,他最希望首访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希望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残奥会的闭幕式。▲

美欧紧盯神七6大突破 传新航天服每套1.6亿元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803

  文章提供 于 2008-9-7 作者: 卢琛       

  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航天服技术“堪比美国”,运载火箭新性能惊人

  9月2日,香港《文汇报》报道说,原定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将提前至本月底升空,但该消息随即被总装备部宣传处否认——“消息不对,纯属空穴来风”。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神七”的关注立即升温,其焦点是放在“神七”的诸多技术与意义突破上,包括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新航天服和运载火箭的新性能等。(编者:根据最新消息,神七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发射)

  ☆ “神七”是否提前升空

  香港《文汇报》称,“神舟六号”于2005年发射成功后,“神舟七号”的发射事宜即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较为肯定的时间是国庆节之前发射,因为 “神七”的最佳发射窗口将在10月1日前出现。最新消息称,7月时由北京运抵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七”宇宙飞船目前已转运至发射场总装测试厂房。 “神七”在酒泉升空后,返回地点将定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管辖范围。

  据悉,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目前在全力备战太空舱回收的相关工作。当地将有一支40人左右的回收应急队伍,配合军队做好太空返回舱搜索等工作。除了陆地回收搜寻外,“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联合指挥所日前也在北京航天城成立,决定由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独立承担“神七”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

  总装备部宣传处9月2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新的内容需要发布,不过有关媒体报道的“神七”将于月底发射是不对的,“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我们从来没有发布这样的消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直接下挂总装备部。今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其中有1名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并完成有关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 美欧媒体关注六大突破

  对于“神七”,国际社会本来就有诸多的期待。网民和行家纷纷在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宇航局的官网论坛、美国太空网站和美国《宇航日报》等电子媒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他们的看法,中国“神七”六个方面的突破很值得关注。

  ◆ 第一,3名宇航员组成飞行乘组升空。

在此之前,“神舟”飞船两次载人飞行分别是一人和两人,而这次是3名宇航员会上太空。目前总计6人接受训练,其中3 人执行飞行任务,3人作为后备队员。这个数字变化说明,“神七”在内部空间和舒适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自称是“美国宇航局专业人士”的网民宣称:“以我专业角度解读,中国新飞船已能实现宇航员在舱中自由活动的突破,这除了意味着空间增大外,还表明中国飞船的舱内环境技术已经有质的飞跃,更加逼近美国宇航局。”

  ◆ 第二,新航天服是个大亮点。

中国媒体曾于2007年6月报道称,300平方米的太空服材料已经生产完毕。这种新材料能够防火与抗辐射。制造出来的新航天服不但能适合太空行走,还非常舒服。这对于中国航天来说也是一大突破,因为此前中国的航天服有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鹰”号,但这种航天服比较笨重,无论在舱内活动还是舱外都非常不方便。现在中国自发研制的“飞天”航天服技术“堪比美国”。当然,这样的太空服价值不菲,据说每套高达 1.6亿元人民币。

  ◆ 第三,释放小伴星。

美国媒体称,“神七”上的宇航员将释放小型监视卫星,也就是“伴星”。“伴星”上的立体相机可以提供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即时画面。不过,欧洲军事宇航界人士则不无担忧地说,这一技术意味着中国飞船将具有“太空猎星”的能力,因为既然中国宇航员有能力释放卫星,当然同样有能力“掳走”他国的卫星。

  ◆ 第四,出舱行走挑战非同小可。
“神五”主要是考验飞船,“神六”两名航天员主要是参与飞船的在轨飞行工作,而“神七”航天员将承担之前中国尚无人尝试过的出舱行走。这是奠定中国空间站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美国宇航界认为,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时间应该不会长于一个小时。

  ◆ 第五,飞船水中实验让外界好奇。

中国媒体公开了飞船在装满水的池中训练的照片后,外界纷纷猜测这到底有何用途。

  ◆ 第六,运载火箭新性能惊人。

长征二号F火箭将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把3名航天员送入预定轨道并进行空间出舱活动。与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共有36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针对以往火箭上升振动较大,进行了改进设计,改善了航天员乘坐火箭的舒适性;还在火箭关键部位安装遥测图像测量装置,可实时监视和记录火箭主要飞行动作。对于中国火箭成熟与先进的技术,国际宇航界一直非常关注,一直试图搜集中国的火箭技术。

  ◆ 美宇航业面临大空档

  法新社2日报道称,在中国两次发射载人飞船成功后,已经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地位,在美俄之后中国排名第三。路透社认为,“神七”的成功发射将是中国今年自信展现,尤其是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亮点,会再度增强中国人自信心。

  国外一些媒体认为,相比之下,美国航天界眼下正面临着窘境:美国航天飞机将在2010年退役,可新的航天飞机要到2015年才能就位,这就造成了一个5 年的“空档”,而这意味着美国要么完全依赖俄罗斯飞船运送货物与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要么就得求助于中国。为此,美国宇航局内部就是否延长航天飞机的寿命展开激烈的讨论。约翰逊航天中心计划主官约翰•科吉谢尔表示:“我们一定要填上这5年的空档,讨论延长现役航天飞机的可行性,不然后果难料。”

  美国宇航局发言人表示,考虑到美俄现在的政治冷淡,一旦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又退役,美国的宇航事业将遭“灭顶之灾”。事实上,就连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和奥巴马都表示支持航天飞机延长服役,奥巴马近日表示,他会拨款20亿美元延长美国航天飞机寿命!

  ◆ 附:神七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9月6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6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神舟七号飞船于9月7日开始加注推进剂。

  这位发言人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神舟七号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和伴飞卫星等产品已完成发射场区的主要测试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已基本完成任务实施的各项准备。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发射场进行了人船箭地联合演练,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神舟七号飞船加注推进剂后,将与火箭对接幷垂直转运至发射工位,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在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加注火箭推进剂后,择机实施飞船发射。▲来源: 世界新闻报

南京军区:解放军中尉充当台湾间谍被枪决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833

  2008-9-7: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解放军一名33岁的中尉排长戴义彪因充当台湾间谍,并向台湾间谍组织提供116份军事秘密电子文档,被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处死刑,于5日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南京军区军事法院审理查明,戴义彪出生于1975年4月24日,汉族,浙江省奉化市人,中专文化,1995年12月入伍,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54 分队排长,中尉军衔。2006年4月,戴义彪通过互联网与台湾间谍组织取得联系,随后按该组织代理人林某的要求,于同年11月25日晚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网吧,通过互联网将116份军事秘密电子文档提供给林某,其中有9份属于绝密级、35份属于机密级、55份属于秘密级,台湾间谍组织为此先后支付 82160元给戴义彪作为酬金。

    ▲ 市民在观看南京军区军事法院贴出的戴义彪死刑布告

  南京军区军事法院认为,戴义彪主动与台湾间谍组织勾连,为其提供大量军事秘密,其行为已构成间谍罪,情节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一)项、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中央军委《关于剥夺犯罪军人军衔的规定》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间谍罪判处戴义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剥夺戴义彪中尉军衔。

  随后戴义彪不服判决并提出上诉,经解放军军事法院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上报最高人民法院覆核裁定,核准判处戴义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南京军区军事法院于5日将戴义彪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 来源: 香港大公报


美国称中国不愿向美透露核武政策具体细节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9/0906_340_768316.shtml

2008年09月06日 环球时报: 美国《华盛顿时报》9月4日文章,原题:五角圈内:中国的核能力 国防部官员说,尽管过去两年里与美国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中国仍继续抵制透露其战略核武器计划的细节。

“中国人中断(核对话)已经两年多了,”一名国防部官员说。由于该问题的敏感性,他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姓名。

说明问题存在的一个迹象是,尽管2006年中国领导人向布什承诺中国第二炮兵司令将率团对话,但这位将军迄今尚未访问美国战略司令部或美国。不过,五角大楼新闻秘书杰夫•莫雷尔表示,“对话尚处于初期阶段,这个过程将需要很长时间,但至少目前进展要好于我们预期。”

迄今为止,这些对话由负责政策的国防部次长埃里克•埃德尔曼主持,而不是掌管美国核力量的战略司令部。熟悉这些对话的美国官员说,中国人拒绝访问战略司令部,迄今对话相当有限。他们认为中国担心透露哪怕是最基本的信息都会为美国提供可用于对付中国核力量的情报。例如,中国军方除了宣称不在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外,不愿透露任何有关其正式核武政策的具体细节。

过去几年来中国军事战略家的观点和著作,已使美国战略计划者越来越质疑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政策。一些美官员认为中国尚未为其相对较小而不断扩充的核武库制定一项核战略。此外,中国在导弹储存上的战略政策也不为人知。另外,五角大楼不了解中国是否拥有多弹头导弹或是否正给其单弹头导弹增加弹头。

美国官员说,中国军方把与五角大楼的对话视为限制美国拦截导弹数量的途径,这样中国导弹未来就不会受到美国扩大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制衡。▲ (作者比尔•格茨,汪析译)

原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
http://bbs.voc.com.cn/topic
-1618447-1-1.html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岂非咄咄怪事?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农民占社会人口66.7%,80%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工人阶级比地主、资产阶级、商人和富农还少。苏联在70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农民降到占人口12%;苏联不仅摘掉文盲国家的帽子,而且70% 以上的居民达到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居民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已跻身世界四强。苏联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争霸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连苏联的对手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总之,在苏维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土地、面包、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但是,1991年3月,虽然多数苏联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而当“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变”,为挽救苏联进行最后一搏时,多数人却未支持事变——在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人们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 这是为什么?莫非是苏联人“忘恩负义”?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让我们循着这一论断,在苏联国家与人民利益分配的视野里,寻找苏联人“不珍惜”苏联的答案。

  ★ 急于走向“无阶级”共产主义社会

  苏联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1840年代。马克思站在被剥削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公平”的理念——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还提出了体现这种理念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需要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但是,1930年代中期以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却在苏联与发达国家生产力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建设“无阶级”的社会。从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实施了4次“经济战略飞跃”,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 第一次,在1917 年~1920年代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私有农民阶级。

    ◆ 第二次,在1920年代末~1940年代初实施工业化战略,使占俄国35% 以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工人与职员。

    ◆ 第三次,在1950~1960年代,赫鲁晓夫头脑发热,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大幅增加对工业投资,工人继续增加;同时将大批集体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大量集体农民成为国有单位职工。

    ◆ 第四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实现苏联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大量培养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社会中增长最迅速的阶层——1980年代中期,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职员上升至占人口 88.5%,在集体所有制工作的集体农庄农民只占人口11.5%。在苏联社会中,国有单位职工几乎一统天下,苏联仿佛离“无阶级”社会越来越近。

  为了实现“无阶级”社会的蓝图,苏联还不懈地进行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的努力。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五次提高最低工资,提高国营农场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使工农之间、脑体劳动之间、高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1940年,苏联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是工人的 2.15倍,1985年降为1.10倍。1970年,国营农场职工相当于工业职工月平均工资近83%,1985年提高到91%。集体农庄农民按家庭成员实际收入与工人、职员逐步接近,1960年是70%,1986年提高到92%。职工月平均10%最高工资与10%最低工资差距逐步缩小:1956年是8 倍,1979年降低到4倍。

  总之,苏联经过70年建设“无阶级”社会的努力,社会结构日趋同质化;经过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三大差别逐步缩小。1977年苏联宪法骄傲地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

  ★ 升迁路上的“不公平”与积怨

  苏联追求和实现的“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也出现了悖论:它在注重劳动者内部各阶层收入数量“公平”的同时,忽视了机会的“不公平”。

  早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苏联为了集中调动劳动资源支持工业化,建立了国家一元化行政命令式的劳动资源分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招工、招生、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分配,还是提级、提职、提职称等各种方式的社会流动,均由国家机关规定指令性计划、指标与程序,并且由国家机关对实施计划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国家一元化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流动渠道,保持了劳动力的稳定供给和分配,为苏联实施经济战略、国家发展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社会流动的单一和统一,引发了诸多矛盾:社会流动的启动和出发点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人们的愿望、兴趣只能纳入国家战略的框架和指标内才能实现,产生了社会流动单一驱动力与人们多样化的愿望、兴趣和抱负的矛盾;国家统一规定晋升指标,产生了有限的晋升数量与迅速增长的晋升需求的矛盾;由国家统一规定工资标准,加之趋向均等的工资政策,产生了平均的工资数额与才能出众者期望得到更多社会资源的矛盾,以及平均的工资数额与具有高远抱负和卓越才能的社会精英向往超常支配社会资源的矛盾……1920~1930年代,苏维埃政权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人们能够理解并支持压抑个人愿望,尽全力建设和巩固国家。

    但是二战以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强大,国家已经有条件扩大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可苏联未适时改革,未开辟出有益于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特质才能的多条社会流动渠道,民众仍然挤在国家掌控的一条升迁道路上,这对于兴趣和能力千差万别的个人而言是空间机会的不公平。何况,苏联国家实际上由执掌权力的领导干部来代表,后来的事实证明,1960~1970年代以后部分领导干部形成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利用手中重权大肆谋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