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句話令你大智若愚,細味人生(1-5)
http://www.ddhw.com/listo.aspx?topic_id=20&msg_id=4437&level_string=0&page=1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今 日 看 点 : 2008-08-29 ▲◆★●■☆
大公报:朝核问题又起波澜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9102.shtml
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8841.shtml
澳矿业巨头称中国要建5万摩天楼 相当10个纽约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42596791
地方大部制改革提速:涉农部门“四合一”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42953-1-1.html
“中国体制”让世界刮目相看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146
两岸有望共同开发钓鱼岛 10月或签协议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116
受邀中共中央外联部官员作为观察员考察美民主党大会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29/011816191561.shtml
大公报:朝核问题又起波澜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9102.shtml
中新网2008年8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8月27日发表文章说,继朝鲜在六月份向美提供核申报清单,并高调炸毁核冷却塔,以显示弃核决心后,朝核问题的解决似乎出现了一丝曙光。但这丝曙光旋即被更加激烈的争斗所淹没。美国在承诺的四十五天来临之际,宣布推迟为朝鲜摘掉“支恐”帽。而朝随即报复,宣布停止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考虑采取措施,按原状恢复宁边核设施。
文章摘录如下:
事态发展并未出人意料,美国在承诺为朝鲜摘帽时就已经设立了先决条件。首先是设定的四十五天的考察时间,然后是朝鲜的申报必须是“全面、准确并且能够核实的核申报”。这些条件已为美国出牌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为美不履行承诺埋下了伏笔。
根据六方团长会议的共识,决定美国是否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关键是对朝鲜申报的内容进行验证,为此朝美间应就验证方案达成一致。会议结束后,朝美双方进行了数次接触,但均未能就验证方案取得共识。主要分歧在于,美方强调,核查专家有权随时到宁边核设施现场进行调查,进行采样分析,约谈有关技术人员。但朝方同意接受专家对宁边核设施进行实地考察,但拒绝采集核物质样品。从美国角度,验证方案必须周密,以保证核查的准确性、有效性,但从朝鲜方面则是越模糊越好,朝不允许把自己的核家底都暴露给美国。
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获益最大的是朝鲜。一旦美国为朝鲜摘帽,将使朝鲜摆脱了背负二十年的“支恐”恶名,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正名,政治上处于主动。同时,摘帽还意味著美国对“支恐”国家适用的《敌国贸易法》、《武器出口控制法》、《出口管理法》、《对外援助法》等法律制裁将取消,朝鲜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上可获得较大空间,朝鲜对外经济联系的出口将被打开,朝在境外被冻结的资产也有望解冻。这对经济陷入困境、急需外援的朝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朝鲜用一个核冷却塔和在核问题上的不作为,换取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
美国已与朝鲜打了多年交道,屡屡中计,自然不会轻易将好处拱手送给朝鲜。美国的目的是推动朝鲜全面、彻底、不可逆转地弃核,一次核申报距此目标仍十分遥远。因此,美国当时的摘帽承诺含有多少认真的成分令人怀疑。
朝核问题空转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且有倒退的危险。华盛顿表示,希望首先能找出让人信服的去功能化验证程序,然后再履行承诺。而平壤方面则指责,由于美国率先违背协议,朝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建议,越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各方能够考虑到半岛无核化以及东北亚和平稳定大局,牢记各自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向前发展。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僵局。▲
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8841.shtml
2008年08月27日 中国网: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斯大林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根据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
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关于像“大清洗”这样敏感的历史事件上,这本教科书也试图用其他说法为其翻案。
比如会认为这场运动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45年-2007年》的教科书也同样给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积极的评价,并且为镇压寻找到了正当性的理由。
为什么斯大林的形象会有如此转变?
如果要追溯斯大林形象被颠覆的起源,我们首先要回到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此拉开在苏联批判斯大林的序幕。不过就在这份措辞严厉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虽然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归结到斯大林身上,但是同时也承认了斯大林对于重工业发展以及卫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尽管斯大林的形象受到严重挫折,但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并未绝迹,而且随着普京政府的上台,斯大林的形象几乎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如果再回到赫鲁晓夫的那份带有摧毁性力量的秘密报告,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斯大林的清算其实一直相当的表层化和暧昧化。在前苏联的批判的思想脉络里,斯大林只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权里“独裁者”形象来被清算,但是另一方面,“大清洗运动”的残酷性仍然会被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所掩盖,前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与卫国战争的胜利,都作为斯大林的政治功绩而被保留下来,由此也为今天斯大林形象的“平反复兴”埋下了伏笔。
因此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一个被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冲刷的摇摇欲坠的政权后,他首先致力于的是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在他打击寡头的强力政策下,俄罗斯迅速地摆脱经济困局,而且还迎合了普通民众反感贫富分化的想法。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他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在普京的强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个国家主义的谱系中凸显出来。因此,大清洗事件要么成为死亡数目的争辩,要么就给以附上了国家富强的美丽外壳。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承袭下来的国家现代化的传统,经由斯大林与普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接。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为何如此受到普京推崇,甚至要为其在“大清洗”中所犯下的罪过进行漂白。因为在普京的政治观念中,与西方的对峙是要在一个富强俄罗斯的前提下才能推进,而民主化的转型又使得普京的个人魅力得凭借民粹以维持其权威性。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人道罪过就如同彼得大帝的残暴一样,最终成为历史解释中微不足道的附属物,而他们则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中维持其强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不过或许也无法将斯大林与普京完全等同。饶有趣味的是,刚刚去世的“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虽然对斯大林政权有强烈的批判,但是却会赞同普京的执政理念,并且坦然接受了普京授予的“俄罗斯国家奖”。
在普京那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化的现代国家,它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