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将全部参加北京奥运会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之—252005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1229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 2008-07-06 ▲◆●■☆

 

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将全部参加北京奥运会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4/0410_17_483765.shtml

日媒:80多国领导人确定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7/0706_17_635710.shtml

奥运会开幕式点火方式确定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5/0514_17_538225.shtml

谁能成为中共第三个伟人?

http://www.ddhw.com/listo.aspx?topic_id=5&msg_id=14017&level_string=0&page=1

当年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反对提供中国原子弹技术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2868

 

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将全部参加北京奥运会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4/0410_17_483765.shtml

2008年04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据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记者高鹏王洋)国际奥协主席拉涅亚9日表示,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都将参加北京奥运会。这意味着,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历史上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第十六届国际奥协代表大会9日下午结束。

拉涅亚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本届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如何帮助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会议期间,所有国家和地区奥委会都明确表态支持并将参加北京奥运会。

“205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百分之百将参加北京奥运会,我们对此非常满意,”拉涅亚说。▲

日媒:80多国领导人确定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7/0706_17_635710.shtml

2008年07月06日 中新社 中新社东京七月五日电 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社五日报道,目前已有超过八十名的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确定出席八月八日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数字将刷新出席奥运会开幕式领导人的人数纪录。

共同社的报道称,在已确定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领导人中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

报道还指出,尽管以欧洲为主的一些国家此前因人权政策等问题表示抵制奥运会,但福田康夫是继一九八八年前首相竹下登出席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以来,日本首相时隔二十年出席这一盛会;美国总统布什也不顾国会的反对决定前往北京。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大多数国家都表现出重视中国的姿态,北京奥运会也因此将刷新各国领导人出席开幕式的人数纪录。

此外,包括正在申办二0一六年奥运会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内的约一百二十名与北京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各国城市负责人也将出席八月八日的开幕式。(完)▲

奥运会开幕式点火方式确定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5/0514_17_538225.shtml

2008年05月14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在5月13日召开的奥运会第四次赞助商大会上强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方式已确定,全体开幕式演职人员将于6月进驻“鸟巢”排练。

刘敬民在向与会人员介绍北京奥运会筹备情况时指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排练工作已全面展开。

开幕式点火方式已确定。目前,上万名演职人员正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场地进行排练。技术设备安装调试、服装道具制作等工作也在抓紧进行。按计划,今年6月,全体人员将进驻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排练。7月10日,进行开幕式首次带妆彩排,也就是进行连贯的整场排演,随后这样的排演将不断反复进行。

此前,曾有网友在个人博客里爆料:北京奥运主火炬将以“龙吐火”的方式被点燃。但被奥组委相关人士否定,称其只是个人的一种猜测。

据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分为四个仪式,持续三个半小时,最引人注目的圣火点燃时间约在当日23时30分左右,最终的谜底恐怕还要等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才能揭开。但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表示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圣火点燃场面,将成为比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射"火箭"更令人震惊的看点。”  (王欢)▲

谁能成为中共第三个伟人?
http://www.ddhw.com/listo.aspx?topic_id=5&msg_id=14017&level_string=0&page=1

200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七周年纪念日。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他解决了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奠基了使中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基石,他是中共的第一个伟人。邓小平坚决贯彻“民生主义”他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使中国成为了经济大国,他是中共的第二个伟人。假如现在谁能解决中国的“民权主义”问题,真正让人民享受民主权利那么他将是中共的第三个伟人。人们把这希望寄托在胡、温身上,也寄托在习近平和李克强身上,希望他们把中国带向自由、民主、富强、独立,也希望他们都能成为伟人。我想他们会成为伟人的!

   汪洋同志在广东省举起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旗帜。在境内特别是在深圳市有所政治改革的实际操作,全国人民翘首以待。

我们希望广东,特别是曾为中国经济改革样板的深圳市,这次也能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榜样。全国人民应该允许深圳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也应该允许他们在探索中有失误。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错了再探索,再找新的途径。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当然中国经济改革的设计和蓝图应该在北京。我们看到中共“十七大”胡、温一系列讲话主调都是解放“思想”都是坚持改革。有些细心的读者发现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中都一再强调不能学习西方那一套政治民主,包括“三权”鼎立,但在十七大上没有类似的话。这表明中共最高领导思想更加解放。对西方先进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借鉴,好的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这当然是我的理解。

   著名理论家高放同志提出把政协变为“权力机构”。杜导正等同志提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要“放开言路”。我认为这些都很有价值和意义。下面将崛起论坛上一篇文章摘抄于后供读者参考。此文权作献给党的生日礼物。
                                                                       写于2008年6月30日

附:

 2007年12月,初到广东上任的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在广东提出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掀起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其实这个被称为“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在更早的一年就有了预热。

2006年12月28日,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在《北京日报》发表,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敏感的海外媒体认为,俞可平的文章拉开了新一轮思想讨论的序幕。

当“思想解放”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的时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署长、《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

中国新闻周刊:从2004年开始,对市场化改革路径又有反对的声音,有人提出暂停市场化改革,是否可以说这也是这次思想解放的一个背景?

杜导正: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又遇到了一个坎,如果这个坎过去了,我们国家将会进入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民主的时期。如果这个坎过不去,停滞了,那么现在出现的矛盾就会爆发,会很危险。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理解这个坎?

杜导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总体是很成功的。当然,中国目前有许多问题,我总结为四个方面:官员腐败;贫富悬殊;治安不好;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改革开放还不够,还不够彻底。

比如说土地问题,实际上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20年不变、30年不变,但是,农民如果发现承包的土地下面有矿产怎么办?不太好搞,我倒主张可以搞永佃权,就是包产到户的土地,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拥有永久的使用权,这个权利可以继承也可以出卖和转手,这个问题专家可以研究吧。还有垄断企业,国家很多资金往里面投,这是一个无底洞,一般来说,现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效率相差好几倍。

中国新闻周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讨论,树立了“实践”标准;第二次思想解放讨论,树立了“生产力标准”。有学者把前两次思想解放理解为“还利于民”,第三次思想解放被理解为“还权于民”,树立“以人为本”标准,包括重新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尊重民众权利。

杜导正:民族主义问题,毛..立了大功;邓..改革开放三十年,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这很了不起;现在是民权问题,谁彻底解决了民权问题,谁就要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一个大功。

中国新闻周刊:前两次思想解放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争论,比如实践真理、姓社姓资,这一次侧重利益调整、制度革新、改革成果让百姓分享。但问题是,这一轮思想解放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

杜导正:现在中国主要的问题正如胡..在十七大报告所言,“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就像一个人瘸腿走路一样,一个腿长一个腿短。

目前中国经济改革虽然存在问题,垄断的问题,非国有制企业的支持问题,农民永佃权问题,这些都要需要深化,但这问题不大,我个人认为不用太担心,现在矛盾的焦点是,权力过分集中,这就容易导致了一个问题:一边是票子,一边是过度集中的权力,两边一结合,就产生了权钱交易,也就出现了权贵政治,官员腐败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也就是说出现的问题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那么这次思想解放的现实意义及路径何在?

杜导正:新一轮思想解放,发展政治民主是第一步,发展政治民主的第一步是先要放开舆论,要首先在我们党内,然后是国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更加宽松的舆论氛围。

这个提法我有充分的根据,胡..今年2月1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

所以这是很现实的,通过进一步放开舆论,进一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政治民主。解放思想,目的就是这个。本贴由[马蛟龙]最后编辑于:2008-6-30  ▲

当年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反对提供中国原子弹技术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2868

    2008-7-5: 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抗美援朝时苏联以半价对华提供武器,留下13亿美元军火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起,便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实际由苏联出钱)。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苏方却要将装备折价算作对华贷款。 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对此,苏方的解释是援朝应“共同负担”,两国各出一半的钱。当时中国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却对武器款斤斤计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如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运到中国,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七个师空军装备,有六个师配备米格—9 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其无法同美军F-84交锋,更不能抗衡F-86,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致歉,并无偿送给372架米格—15。中国接受苏援第一批武器后,将三个师装备无偿转交朝鲜人民军,斯大林闻讯后为显示其更高的风格,决定再无偿对华援助20个陆军师的武器。1952年,苏联决定将60架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也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对新中国提供的现役新式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解放军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说:“ 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苏联领导人中间赫鲁晓夫对华援助的质量最高、意义最重大

  中苏关系破裂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其实,若是仔细研究历史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1954年11月起,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1955年1月以后,苏联向中国转交了AK-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实际应称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命名为59式坦克和带“5”字头的各式火炮。中国军工水平就此于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代的飞跃,在常规装备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赫鲁晓夫在原则问题上反复摇摆缺乏信义

  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1954年赫鲁晓夫来华时,毛泽东曾提出过是否能在核弹、导弹技术方面提供帮助,苏方采取了婉拒态度。1956年东欧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苏共党内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掌握军队的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多数中央主席团成员,却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同年7月上旬,赫鲁晓夫派主席团委员米高扬来华介绍情况,希望中共中央对他表示支持。毛泽东连夜主持开会研究,中共中央最后决定为照顾中苏关系,并考虑到赫鲁晓夫是当时苏共领导中比较好打交道的一位,公开表态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鉴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7月18日聂荣臻提出,应利用这一机会交涉核技术援助,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马上做出安排。此次苏方反应空前迅速,7月20日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复。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1957年9 月,聂荣臻所率的中国代表团访苏,赫鲁晓夫在确认毛泽东同
意访苏的消息后,同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了六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了支持赫鲁晓夫战胜“反党集团”,同时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从同年末开始,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实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翌年6月赫鲁晓夫通知中国“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1960年7月,苏联又撤回在中国核工业和军工部门的专家,不再履行这一领域的协定。

   中苏关系恶化后毛泽东为表示“争气”提前还债

  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与会者都激发起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会上有人说:“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有人提倡:“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毛泽东则以坚定的口气说:“明年还清这个债。”在本国已经严重缺粮、缺副食的情况下,要“争口气”提前还债,确实显示了一种自强和无畏的气概。从同年 10月起,毛泽东还带头不吃肉,以示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中国方面显示出不向苏联压力屈服的态度,使一心想维护在国际共运中“为首” 地位的赫鲁晓夫处境尴尬。他为缓和对华关系,从1960年末至1961年春天一度部分地恢复了对中国国防和经济方面的援助。1961年2月,赫鲁晓夫写信给周恩来,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的样品和全部技术资料,以供中国仿制。2月27日,赫鲁晓夫又致函毛泽东提出,愿意借给中国 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3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口头答复,感谢赫鲁晓夫的好意,不过因出于“争气”和不愿再欠苏联粮食的原因,中共中央提出可将这些粮食作为后备而未接受。

  1961年3月,苏联政府又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间中国所欠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4月间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当时这一消息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间产生了好的影响。同年夏天,中苏关系因阿尔巴尼亚等问题严重恶化后,苏联又不肯兑现再派对华专家和恢复援助的承诺,中国也开始了全面的“反修”斗争,“逼债”及由此造成经济困难一说又以基层干部宣讲和民间传说方式长期传播。不过在中共中央致苏共的公开信和政府声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逼债”一事。

  1965年中国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随后又还清了国内公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为国内宣传中自豪的话语。中国在国际债务中严守信用,此后多年间还成为国外愿意对华大量投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看当年对苏还债一事确实造成了长远的良好影响,也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来源: 解放网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