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之—10、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之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今 日 看 点 : 2008-06-17 ▲◆★●■☆
安徽蚌埠春秋时代墓葬发现罕见建筑遗存
http://news.sina.com.cn/c/p/2008-06-15/150515748755.shtml
1980年中美关于台湾问题的斗争
http://bbs.voc.com.cn/topic-1517375-1-1.html
1966年“1·9”空战内幕
http://bbs.voc.com.cn/topic-1514650-1-1.html
李政道同江青的一次辩论
http://bbs.voc.com.cn/topic-1531172-1-1.html
蒋经国曾与CIA详细谈过袭击大陆核设施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1656
轰炸巴基斯坦是美国战略进攻信号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17025.html
北约炸巴基斯坦边境,中国鞭长莫及置身度外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18235.html
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15/193615749185.shtml
安徽蚌埠春秋时代墓葬发现罕见建筑遗存
http://news.sina.com.cn/c/p/2008-06-15/150515748755.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5日 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2008年6月15日电(记者 熊润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的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获得重大新发现,专家称其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蚌埠双墩1号墓发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蚌埠双墩1号墓葬自2006年12月份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历时19个月,现已进入尾声。依据随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考古专家判断其时代应该为中国春秋时代。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指出,“从目前的发现来看,蚌埠双墩1号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设计、准备、施工、装饰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蚌埠双墩1号墓葬发掘发现了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谜团重重。首先,该墓葬使用了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作为封土、填土。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
该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墓口外,铺垫了一层厚约0.30米的白色泥浆沉积土层,直径约60米,气势壮观。这在中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
该墓葬使用了圆形墓坑结构,并首次出现由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现象。有专家认为,放射线出现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
该墓坑中发现了大量土偶遗迹,以及由土偶垒砌的内壁遗迹,在中国考古史上绝无仅有。据介绍,这些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至25厘米,直径10至15厘米。从分布位置和数量来看,有专家认为其与汉代的铜镜类似,可能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也有专家认为土偶的形状可能与淮河流域传说的女娲抟土造人有关。
此外,该墓葬还使用了墓底埋葬布局,除墓主人及10具殉人的牙齿和遗骨等物外,同时发现的还有编钟、鼎、盉、舀、铃、戈、矛、镞、剑、车马器等铜器60余件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
据悉,蚌埠双墩1号墓的来由尚未查到相关文献记载,墓主身份还不清楚。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为诸侯王级的墓葬。杨立新认为,该墓葬“可能跟淮河流域的徐淮夷方国有关系”。
专家们认为,蚌埠双墩1号墓不管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遗迹上都是中国墓葬发掘中的重大新发现,反映了极其复杂的埋葬习俗,对墓葬考古发掘提出了新课题。▲
1980年中美关于台湾问题的斗争
http://bbs.voc.com.cn/topic-1517375-1-1.html
家藏万卷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王堃 编著 1980年是美国大选年。每逢大选年,美国党派斗争就更加激烈。对华政策是两党政策斗争的一个焦点。在中美正式建交、而美国又与台湾保持着非官方关系的情况下,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情形。美国对华政策又将一次一次地经受大选政治的考验。
竞选初期,里根比任何候选人更努力攻击卡特的对华政策。他在讲话中提到,如果他当选,他将支持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继续称台湾为“中华民国”。 5月,里根稍微改变了一点调子,他说,如果当选,就会把“非官方”的美国在台湾协会改为“官方性质的联络处”,他将使美台之间的关系回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认为美国应该能够向台湾出售台湾所需要的所有武器。
中国政府密切注视着美国大选中出现的种种可能导致中美关系倒退的言论和行动。
197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倒车开不得》的社论,对上述里根的讲话提出严厉批评。指出:“如果按照里根声称的政策,美国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这就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被彻底破坏,中美关系将倒退到两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状态。至于那种主张恢复美国驻军、恢复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荒谬言论,那更是对中国内政明目张胆的干涉。”
1980年5月1日,布什宣布自己为总统候选人。但后来竞选形势对布什不利,7月,布什放弃竞选总统。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里根与布什成了共和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搭档,合力同民主党的在任总统卡特争夺选票。
事实表明里根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以后长达8年的合作期间,布什成为里根忠实的合作伙伴,在内政外交上鼎力相助,受到里根的信赖和器重。根据美国宪法规定,里根执政八年已无资格参加总统选举。布什早就严阵以待,1987年秋正式宣布竞选总统。
里根的对外政策首席顾问理查德•艾伦感到,如果里根要想在大选中获胜,必须向共和党的主流靠拢,而不能再走极端。8月初,艾伦建议里根要与他最初发表的关于对华政策的极端的竞选言论拉开距离,并派布什访华,向中国领导人进行解释。由于布什曾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与中国领导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他相信布什之行能够消除里根那些言论的负面影响。里根要布什向北京转达他强有力的信息:他不会为了得到新朋友而丢弃老朋友,他可以放弃与台湾重建外交关系的主张,但他将显示美国对台湾的友谊。
8月3日,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就其竞选伙伴乔治•布什8月中旬访中、日发表声明时称,“美国除了同中华民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加强关系外,还要同中国、日本加强关系,这是极其重要的”。
就在布什启程前往中国之前,8月16日在洛杉矶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共和党是否还倾向于与台湾建立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布什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里根说,他将与北京保持完全的外交关系,同时,将把与台湾的“非官方”的美国在台湾协会,变为美国政府的运作,他将在台湾建立官方的联络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外交承认。他主张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与此同时继续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布什立即要曾在驻华联络处工作过的前中央情报局官员李洁明给华盛顿中国大使馆打电话,希望中国政府不要批评里根的这番言论,否则会给他的中国之行蒙上阴影。
但对里根的这种言论,中国政府是不能置若罔闻的。
在布什到达北京的前一天,即8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不要错打算盘》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里根在8月16日的讲话中“力图使人们相信,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是可以与‘继续保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好关系’并行不悖的。这完全是欺人之谈……在中美建交后的今天,如果美国同台湾恢复所谓 ‘官方关系’,实际上就是使早已破产的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复活,这就根本破坏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必然要影响到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最后警告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