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2020–02–27▲◆★●■☆
外交部:希望国际社会共同抵制阴谋论等“政治病毒”★★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6/9171496.html
新任外交部发言人:是个“网红” 怼人功力深★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4/9165062.html
科技、教育部发文:破除“SCI迷思”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5/9168151.html
外交部:希望国际社会共同抵制阴谋论等“政治病毒”★★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6/9171496.html
大公网 2020-02-26 中国外交部 近期,西方个别人和媒体猜测新冠病毒可能来自中国“生物战计划”,是一家实验室泄漏的“生化武器”。对此,在今天(20日)举行的外交部网上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表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在对自己负责,也在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尽责。在这个时候,个别人和媒体却发表这种耸人听闻的言论,不是居心不良,就是荒谬无知。
世卫组织负责人近期多次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在实验室产生或系制造生物武器所致。人们不仅要同病毒作斗争,还要与阴谋论作斗争。世界上很多知名医学专家也都认为,所谓“实验室泄漏”或“生物武器开发”等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就在前天(18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一封27名全球顶尖公共卫生领域科学家签署的联合声明,支持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科研、卫生和医务工作者,强烈谴责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新冠病毒的阴谋论。声明表示,各国科研人员对新冠病毒全基因组的分析结果压倒性地证明,新冠病毒和其他新发病原一样,来源于野生动物。阴谋论除了制造恐慌、谣言、偏见、损害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努力外,别无它用。科学家们呼吁支持世卫组织的专业意见。
耿爽强调,疫情面前,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性、合作,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真相粉碎谣言,用合作抵制偏见。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在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同时,也继续共同反对、抵制阴谋论等“政治病毒”。▲◆★●■☆
新任外交部发言人:是个“网红” 怼人功力深★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4/9165062.html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于 2020-02-24
原标题:新任外交部发言人亮相,是个“网红”
2月24日下午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以发言人身份闪亮登场。这位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诞生”的新发言人,在外交部结束网上记者会,回归蓝厅的首日,就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外交部发言人团队终于又恢复到了3人的规模。
去年8月23日,外交部官网更新了领导信息,根据网站信息显示,赵立坚已出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一职。当时,就有媒体猜测赵立坚是否会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半年过去了,随着这位新任发言人的亮相,上述猜测终于算是靴子落地。
赵立坚此前在国内媒体的受关注度不算高,但他在海外社交媒体推特上可谓一名响当当的“网红”。此前,作为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临时代办的赵立坚,在推特上开设有个人账号,多次就中国问题作出有理有力有节的澄清和回应,截至目前已有粉丝超过24万人。
去年7月,赵立坚曾在推特上呼应37国对中国新疆治理的支持,并严厉批评了西方22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抹黑,指出,“华盛顿特区的白人从不去东南区,因为那是黑人、拉美裔的地区”。赵立坚还在此问题上与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前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在推特上展开激烈交锋,一战成名,被中国舆论称为“网红”、“推特上最红的‘战狼’外交官”。
事实上,早在去年的5月21,赵立坚的怼人功力就已经锋芒毕露。针对华为频繁遭致川普政府打压的情况,赵立坚当天在其个人推特上发布了一张“苹果被切成片”的照片。他开玩笑说:“突发新闻:川普这么痛恨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原因揭晓了。看看华为的标识。它把苹果切成了碎片……”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后,赵立坚一直在其推特上发布中国抗击疫情的最新进展。
1月31日,赵立坚在其推特上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提示,对大众就如何监测、防护疫情进行了细致的科普。
据《环球时报》记者统计,在随后的2月10日、13日、14日、18日、19日、20日、22日这几天里,赵立坚都会连发好几条推特,介绍了前一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数据,并在这些数据后加上一句“Good news indeed!”
对于其他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对中国的帮助,赵立坚会衷心的表示感谢。
2月10日,巴基斯坦参议院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表达了对中国抗击冠状病毒的全力支持。赵立坚11日在其推特中写道:“谢谢巴基斯坦!真是个铁兄弟!”
2月12日消息,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洛娃在新闻发布会期间针对新冠疫情用中文向北京表达了支持。对此,赵立坚在推特中说道:谢谢你俄罗斯!俄罗斯发言人扎哈洛娃用中文发言称,“在这个困难的时刻,俄罗斯和中国在一起!”
对于日本在捐赠给中国的抗疫情物资上写下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赵立坚在推特中回应道:ありがとう、日本!(谢谢,日本!)
同时,对于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抹黑和污蔑,赵立坚也会坚决地予以回击。
2月3日,对于《华尔街日报》刊发的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署名文章,赵立坚是这么回应的:“被川普总统骂了三年‘Fake News’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们真的脸皮越来越厚,‘道义’、‘文明’、‘理性’、‘普世’…这一件件闪闪发光的外衣统统被扔一边,代之以赤裸裸的歧视、挑衅、发泄、污蔑……当长期编织的系统性欺骗话术不再有效时,这些精英招牌露出了原型…”
2月10日,针对蓬佩奥在中国全力抗击疫情的关口,在全美州长协会的冬季会议上警告美国各州州长要担心中国对美国各个层级进行渗透的言论,赵立坚是这么回应的:蓬佩奥仍然透过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视角看待事物,误解和诽谤中国。他习惯于说谎、欺骗和偷窃。所以他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他把中国学生和学者想象成情报人员。“他满脑子都是肮脏的政治阴谋。”
赵立坚还经常在推特中转发环球时报账号发布的新闻,在20日当天就连续转发了5条。2月20日,他转发了《环球时报》推特账号发表的社论“压制中国媒体对双边关系是个坏兆头(Suppressing Chinese media bodes ill for bilateral ties)”,并用大篇幅的文字发表了观点,其中一句是这么说的:“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正在加剧,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分崩离析……这不是一个好迹象,这可能是21世纪一个更加动荡的大国关系的线索。”
赵立坚还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推特账号的“头号粉丝”。2月14日,华春莹开通推特账号后,赵立坚对其推文进行了转发并表示:“第一个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近日开通了自己的推特账号。这是中国第一个这样的推特账号。请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
科技、教育部发文:破除“SCI迷思”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5/9168151.html
文章来源: 半月谈 2020-02-25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有关科研攻关和论文发表的话题屡屡引发公众关注。
今年1月底,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相关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作者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主管部门就同一问题连续、联合发出通知,并不多见。发通知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在于科研论文的价值被人为扭曲。正如多个通知中所指出的:一些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没有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唯论文”的倾向;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SCI迷思”。
什么是SCI?它并不神秘,也不“高大上”。它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业内人士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不能直接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因为SCI的背后是KPI(关键绩效指标),也就是“考核”指挥棒。这根指挥棒的出现,使得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SCI迷思”与“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交织在一起,使得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严峻的疫情是一面镜子,暴露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平时就已存在,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疫情也是一次契机,我们要抓住这次契机,大力破除SCI背后的KPI,深入清除科学界的“不科学”现象,让科研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提倡破除“SCI迷思”,打破“唯论文”倾向,绝不是不要科研论文,更不是要断绝国际科研交流。疫情暴发以来,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在扎实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力促进了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和同事们创办的“华山感染”公众号,连续发表与疫情有关的论文,这些相当专业的医学论文屡屡获得“10万+”的阅读量。
钟南山、张文宏们的论文为什么受欢迎?因为他们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写在救人治病最紧迫的当口。同样的道理,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忙着下田耕作、研究稻种,是为了让中国人不再挨饿;屠呦呦与同事一起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从来没有想着要得诺贝尔奖。这些人,才是中国科学家的楷模;这些人的论文观,折射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