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2020–02–22(上午版)▲◆★●■☆
习近平给比尔-盖茨回信 感谢盖茨基金会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https://news.sina.com.cn/c/xl/2020-02-22/doc-iimxyqvz4870542.shtml
李克强亲自督战 专程到北京海淀视察口罩生产★★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1/9155381.html
傅瑩:在慕安會感受西方對華複雜態度★★
中医院士预测“冬至前后瘟疫发生” 科学还是巧合?(图/视频)★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1/9155417.html
习近平给比尔-盖茨回信 感谢盖茨基金会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https://news.sina.com.cn/c/xl/2020-02-22/doc-iimxyqvz4870542.shtml
原标题:习近平给比尔·盖茨回信 感谢盖茨基金会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2月20日给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回信,感谢他和盖茨基金会对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支持,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协调、共同抗击疫情。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你和夫人领导的基金会慷慨解囊,你给我写信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指出,疫情发生以后,我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我们举全国之力进行防控,采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防控和救治举措,取得了重大成效。我们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表示,我一直讲,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盖茨基金会很早就加入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我支持盖茨基金会同中方有关机构的合作。我也期待国际社会加强协调,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而一起努力。
盖茨基金会由比尔·盖茨及其夫人梅琳达共同成立,在疾病防控、扶贫减贫等多个领域同中国长期开展合作。1月27日,盖茨基金会宣布提供500万美元紧急赠款,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承诺投入最高1亿美元赠款,其中一部分用于直接帮助中国加速在药物、疫苗及诊断方法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近日,比尔·盖茨专门致信习近平主席,赞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表示将坚定支持中国打赢这场关键战役。▲◆★●■☆
李克强亲自督战 专程到北京海淀视察口罩生产★★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1/9155381.html
文章来源: 中国政府网 2020-02-21:
李克强2月21日专程到北京市海淀区一家临时转产的企业督战口罩生产。该企业是一家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商,通过与央企合作,迅速引入全套口罩生产线实现转产。总理在此听取了全国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配及供需情况汇报,并详细询问了口罩机、口罩原材料等产业链供应情况。得知全国口罩日产能已达到4300多万只,李克强要求在短时间内要进一步扩大产能,力争早日实现日产过亿只。总理问企业负责人还有什么困难。对方说,熔喷设备的关键部件还存在缺口。总理要求有关部门帮助加快解决。企业还重点介绍了纳米纤维膜,该材料可以替代熔喷布作为口罩滤材,并可以解决口罩多次使用的难题。总理要求药监部门要加快审核,一旦通过,加大批量生产。李克强强调,口罩现在对医务人员来说就是“武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盾牌”。口罩不光是防疫的有力保障,也是有序复工复产的基本条件,还是民众的心理安全屏障。眼下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各生产企业一定要开足马力扩大产能,保质保量保障供应。企业可以放心,一旦出现供大于求,国家将对富余设备和口罩兜底收储。临别前,在场员工提出想与总理合个影,李克强欣然答应。他说,希望下次来我们都不用戴口罩了,再合张影。▲◆★●■☆
傅瑩:在慕安會感受西方對華複雜態度★★
2020-02-21 作者:傅瑩是外交部前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我剛剛應邀出席了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有幾點印象和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歐洲反思西方地位和作用,尋求超越困境、自我更新。
2020年2月10日發布的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題目是“西方的缺失”(Westlessness),從歐洲人的視角討論了“西方”作為一戰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中心,是否正在衰落?報告列舉西方內部的矛盾及其與外部的衝突,感嘆世界變得越來越不西方了,而且西方本身也變得不那麼西方了,從而提出“西方的缺失”這個概念。
慕安會誕生於半個多世紀前的冷戰中,初衷是協調西方立場。冷戰後視野擴大,開始關注更廣泛的國際安全熱點問題,參會者也從單純的跨大西洋國家成員擴大到中東和亞洲等地區。近年來慕安會敏銳地觀察到國際格局變化,開始思考西方應如何調整自身以應對新挑戰。2017年慕安會報告提出了“後真相、後西方、後秩序”的全球變局挑戰,2018年探討了“超越西方”的時代特點,去年則提出“全球拼圖:誰來拼起碎片” 的緊迫問題。今年以“西方的缺失”為主題,進一步拓展了歐洲戰略界的反思。
這個表述反映了彌漫在西方內部的一種焦慮情緒——擔心西方在急劇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導地位、關注歐美統一立場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蝕、擔心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被所謂“威權國家”勢力“修正”等等。
何謂“西方”?從世界歷史和國際政治的角度看,西方既是地理和物質層面的,也是精神和制度層面的。西方文明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歷經城邦制、羅馬帝國、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殖民擴張乃至美國崛起,逐漸形成文明體系並不斷被充實和強化。現代西方人以歐洲各民族及其後裔為主體,思想文化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以所謂自由民主制度為價值信條。這些共同築就了西方對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在物質層面,過去三四百年間,西方基於海洋、大陸擴張和金融霸權,引領了軍事革命和科技創新,主導了工業化乃至後工業化時代的世界經濟發展。冷戰結束後,美國主導的西方一度衝高到國際權力的頂峰,並且強力推進了全球化進程。而後隨著新興力量的崛起和全球產業鏈重組,西方的綜合實力被稀釋。美歐在全球推進西方化遭遇一連串挫折,自身問題也全面暴露,使得西方價值理念的光環褪色。歐洲人更加認識到,西方已經難以在塑造21世紀的政治和經濟特征上發揮絕對主導力。
從本次會議的一系列討論可以看出,經過四年反思,歐洲戰略界的思維更加聚攏了,對於“西方缺失”的判斷主要源自兩方面的認識。
一是對中國崛起抱有既給予認可又充滿擔憂的矛盾心理。儘管歐美經濟總量相加仍占到全世界的近一半,但中國已達到全球GDP的16%以上且保持上升勢頭,亞洲總體占到三分之一強,世界經濟和國際權力的重心必然向亞太地區傾斜。越來越多的歐洲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崛起勢不可擋,是無法逆轉的持久現象,歐洲乃至西方須努力適應,找到與政治制度迥異的中國和平共存的路徑。
二是對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不滿,認為美右翼主導下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傾向背離了支撐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基本理念。特朗普政府不顧及歐洲利益、重大決策不與歐洲商量的做法,破壞了跨大西洋聯盟的基礎,雙方漸行漸遠,歐洲須“形成自己的戰略”,“走自己的路”。
歐洲對西方的反思是多維度的,一方面看到“體系性危機”正在發生,但也認為西方的“自覺”仍在,並非行將“終結”。他們對中國等新興力量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進而不斷壯大感到不適,但也對為保全體系而調整規則和協調共存持開放態度。所以,歐洲並非在為西方唱“挽歌”,而是希望從戰略、價值觀和務實層面進行再構建,對世界是否會陷入美國與中、俄激烈競爭,進而分裂的狀態審時度勢,試圖尋找自己的新角色,謀求發揮更大作用。為此,他們強調“超越”,對內超越利益和價值差異,增強集體行動能力,對外超越原有路徑依賴,發展更為多元、平衡、靈活的全球戰略。
二、美國強勢要求歐洲站隊,試圖推動形成與中國競爭的統一立場。
美國對慕安會高度重視,當作宣傳政策和協調跨大西洋立場的重要平台。本屆會議美國人的出席相當搶眼,有包括眾議長佩洛西的20多名參眾議員,還有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埃斯珀、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前國務卿克里等政要、高官和智庫學者出席,在會議的大小場合都有美國人的身影和聲音。而且美方顯然是協調了兩黨一致的立場,把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和“中國威脅”作為與會的主打“炮彈”,其中的核心訴求是阻止歐洲國家使用中國華為的5G技術。
蓬佩奧在慕安會上的演講不長,卻用三分之一時間批評中國。埃斯珀在講話中也指責中國通過華為實施“邪惡戰略”。美國人如此聚焦中國,且對華為這樣一個民營科技企業喋喋不休地進行話語攻擊,在會場得到的支持有限。確實有人追隨美國攻擊中國的內外政策,但也有不少人更加理智地觀察美國與中國的較量,希望更多了解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從中尋找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斷基點。美國政客無禮和粗暴的態度也引發一些與會者反感。
三、中國因素是本屆慕安會的主要焦點之一,疑惑、誤解和期待交織。
王毅國務委員在大會上的演講贏得廣泛重視和肯定,秦剛副部長在新冠肺炎疫情公開論壇上的講話也產生良好效果。佩洛西在“西方民主狀態”分論壇上大談5G問題時,我得到一個提問機會。她聲稱對中國妥協就意味著損害民主、人權、經濟獨立性和國家安全,把問題上升到制度安全的高度。我提出質疑,問她為什麼華為能威脅到西方的民主制度?佩洛西顯然習慣於在沒有中國人的場合大肆攻擊中國,未估計到在這裡會被人質疑,而且她好像對5G技術不很熟悉,只是在念口徑而已,因此回答我的提問顯得有點吃力。從會場反映看,許多人讚賞我的提問,但也有人為美國抵制華為辯護,說中國也在抵制西方媒體。
在今年的慕安會上中國議題突出,明確涉及中國的分論壇多達11場,包括“西方如何面對中國挑戰”“跨大西洋關係與中國難題”“歐洲如何對付崛起的中國”“如果中俄結盟怎麼辦”“中國在全球軍控中的未來參與”等等,還有關於南海、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網絡政策的專題會,其他一些論壇雖然在題目設計上沒有提中國,但也大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我觀察,中國學者的發言和提問很吸引與會者的注意並經常得到肯定。一位德國學者參加了我的午餐演講之後說,當面聽你講中國的情況,感覺我們是可以建立信任的,但在許多時候和很多問題上,很難直接聽到中國人的意見和對一些重大問題有說服力的闡述。
確實,國際關係與人際關係差不多,需要以一些基本的信任作為基礎,來構建合作和協調關係。建立信任是中國在日益走近世界中央舞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然而,在大會後期的討論中,我們區區幾位中國學者要應對美國人鋪天蓋地的反華遏華聲浪,深感力不從心,哪怕僅僅是爭取出現在所有涉及中國議題的場合都分身乏術。當世界形勢如此快速變化之際,中國的國際角色和地位面臨複雜挑戰,我們應該有更多重量級人物出現在慕安會這樣的國際論壇上,也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學者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直接走向國際,參與到外交鬥爭中來,否則很難改變當前國際舞台上,尤其在歐美的主場上,在中國話題上中國聲音較弱的狀況。
四、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舉國努力引發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罕見地高調出席慕安會,重點宣介中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沉重代價,呼籲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共同打好防疫戰。世衛組織專家肯定中國在應對疫情中展現出的強大能力。他們認為,如果中國將經驗總結歸納,形成模式和樣板,讓其他國家參考借鑒,則是寶貴的國際公共產品。
儘管外界對中國仍存在一些偏見,在慕安會上同情和支持中國的聲音逐漸增多。還有不少歐洲企業界人士希望中方對抗疫物資需求提出具體目錄,以便有針對性地募集援助。
會下也有歐洲專家表示,各國與中國的往來由於疫情而減少,許多國家採取了中斷航班和交流的做法,導致中國陷入事實上的孤立,難免造成後續的負面經濟和政治後果,應盡量減少、盡早結束這種非正常現象。有學者提醒,新冠肺炎疫情在中美間已演化成一場“脫鈎”的實際操演,如不盡快修復,有可能固化為系統性“脫鈎”。
出席慕安會的一個體會是,在中美關係緊張惡化之際,歐洲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不僅重要而且寶貴。這些國家大多不願看到中美惡性競爭導致國際體系的分化、瓦解,不希望中美科技脫鈎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他們希望中國能在維護全球共同利益上發揮更多作用,期待中國真誠維護多邊主義,而不要像美國那樣從一己之利出發,對多邊主義採取選擇性利用的做法。同時,他們力圖在全球格局變化中守護歐洲利益和地位。在中美大競爭的背景下,歐洲無法置身事外,也不願選邊站隊,而是要加強自身的作用。歐洲所奉行的制衡戰略客觀上起到加強全球多邊主義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多與各方力量溝通,增進了解,增強世界推動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共識和聚合力量。(作者:傅瑩是外交部前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中医院士预测“冬至前后瘟疫发生” 科学还是巧合?(图/视频)★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1/9155417.html
新京报 2020-02-21: 这两天,一条视频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视频内容是在2019年6月一次学术会议上,中医专家王永炎预测2019年“下半年特别是在冬至前后,也就是连续到明年的春季,要有瘟疫发生。”这段话被很多自媒体冠以“神预言”之名,收获了可观的点击量。
还有一篇发表于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上的文章,作者陈国生根据易学和中医研究,预测“2019年12月26日05:00手太阴肺经将暴发疫情,到2020年3月24日10:00基本解除”。这都准确到整点了,是不是就更神?
有人如果信以为真,认为就是没对这些“神预测”提起重视,才错过了防控良机,那他恐怕就误会了“预测”这回事儿。
科学预测: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质疑、可证伪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迫切地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从原始神话、宗教故事到民俗传说里,有许许多多关于“预测”的内容,这些预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神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自然发展历史上,科学家们也多次给出预测,方法和神秘学迥然不同。比如在古希腊文明早期,哲学家泰勒斯游历巴比伦,了解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这个预测是基于巴比伦天文学家数百年的天文观测和规律总结,任何人只要努力学习研究,都可以做到。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次这样成功的日月食预测。
到了牛顿物理学时代,科学家进一步展示了“科学预测”的神奇本领。彗星是古代世界普遍感到恐惧的一种天象,人们认为它会带来瘟疫、战争等灾祸,至今我们在俗语里还保留了“扫把星”这类称呼。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根据历史上对彗星的观测记录,结合牛顿引力理论、数学方法对彗星轨道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他发现在1682年观测过的一颗彗星,和历史上1531年、1607年出现的彗星轨道高度一致,他判断它们其实是同一颗,每76年靠近太阳一次,从而预测出这颗彗星将会在1758年底或者1759年初再次出现——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它果真在1758年的12月25号出现了。
现在来总结一下,什么才是“科学预测”,跟以前的“神秘预测”有什么不一样。
科学预测是基于明确掌握的规律,通过系统整理总结和进一步研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给出预言,并且这些都是公开展示的。科学家们会写成论文,从最基础的数据、知识梳理成体系,按照逻辑过程展示给同行看。科学家们还唯恐其他人看不懂,对难点要点会反复解释和讨论。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些科学规律和预测,都是可以质疑、检验的。科学界同行对这些论文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都会反复揣摩,看哪里可能有纰漏,甚至存在重大错误。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之后,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学预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科学家都必须是对每一步原理、每一个数据进行明确解释,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取得同行认可。
相反神秘学的预测,是不会明确告诉你规律是什么的,也不会把基本原理掰开揉碎了给你看。事先你绝对看不出来是什么,事后你尽可以朝向已经发生的事情靠拢解释。所以神秘学预言对未来没有任何意义。
比起预测“瘟疫”,完善“疫情预警响应”更重要
现代科学与国计民生联系越来越多。从原子弹到芯片、生物技术到医学,科学家对当今社会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对于这类重要事件,如果要想给出“科学预测”,显然要求就更高了。
比如,现在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地震不能预测。因为你要预测地震,必须明确基本原理或者明显无误的规律特征,然后预测某次将要发生的地震的准确时间、地点(震中)、震级(烈度),三种要素缺一不可。可地震涉及的原因太过复杂,不但是地下许多情况看不到,而且很多临界现象的规律还没有被掌握。所以目前认为地震只能预警,无法预测。很多宣示“成功预测地震”的人士,不过是在无数次预测当中,拿跟实际发生的地震最接近的一次来哗众取宠而已。
对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显然涉及了更多要素,其中“新”字告诉我们,这次的病毒是以往我们没有见过的。根据目前一些科学团队调查结果,可能是由蝙蝠作为源头,经穿山甲作为中间宿主,在非法的野生动物交易中传播给人类的。
我们看开头提到那两位先生的所谓预测,他们给的信息非常有限或非常含糊。将要发生的瘟疫的时间、发源地点、是何种瘟疫、强度如何……特别是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否获得了同行认可。王永炎的讲话,至多可以理解为,在冬春这段时间容易发生瘟疫。陈国生只不过把起止时间准确到了整点。预测所要求的要素缺少太多,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即便是你事先相信了,也无法着手应对,况且其所预测的起始时间也对不上。
其实,基于现代医学的公共卫生体系,已经可以事先对某些类型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比如我们在秋末冬初接种流感疫苗,针对的流感类型每年都不同。传染病趋势预测能提前告知我们灾难可能发生,更让我们能够运用有效手段在灾难发生的初期就化解它。这种预测、防治,只有基于对传染病本质和环境条件的深层认识、整体把握才能做到。
与“地震预警系统”类似,我国自从2003年SARS以来,我国基于现代医学建立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预警、监测、实验研究体系,原本是防控疫情最可靠的保障,但这次有没有发挥足够的预警作用,还能在什么方面改进,才是我们应该去深思的地方。
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全世界都在关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对于我们来说,与其相信那些所谓高人似是而非的预测,还不如认真学习做好功课、积极防控,用科学方法保护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