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荒废”情况日益严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30件大事之七:198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95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313,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幷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决定》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最先实施内容,这一改革政策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以及由此而生的中国多领域跨越式进步。

: 2008-01-25 ▲◆●■

中国大部门改制难 温家寳听意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政府换届与“环保新政”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1/t20080123_718293.html

光明观察 水稻专家的预言令人冒冷汗

http://www.stnn.cc/life_op/200801/t20080123_718430.html

胡锦涛促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为深入改革背书

http://www.stnn.cc/china/200801/t20080123_718313.html

受部门利益纠葛制约 中国环境税仍无时间表

http://www.stnn.cc/china/200801/t20080123_718833.html

国际先驱导报 美国经济衰退拖累中国?

http://www.stnn.cc/pol_op/200801/t20080123_718360.html

思想解放要更上一层楼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1/0123_23_375090.shtml

中国的干旱凸显依赖水电之风险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1/0121_23_372574.shtml

中国农村“荒废”情况日益严重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1/0121_23_372580.shtml

2008年中国改革令人关注

http://www.zaobao.com/yl/tx080123_501.shtml

中国大部门改制难 温家寳听意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就“大部门体制”改革,听取各方的意见。

  中评社北京1月24日电(评论员 张沐)新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拟于今年3月5日向新一届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稿发送给各党派、团体、部门和地方单位,广泛征求意见。毋庸置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正是未来政府机构改革向“宽职能、少机构”方向发展的“大部门体制”改革。这不仅是征求意见的重点,也是海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

  虽然中评社对此早有透露和评点,许多媒体也一再炒作论述,但却很少谈到对其具体实施的诸多难点与对策。本文试图根据已获悉的资讯加以缕析,或许能从中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在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这一大动作和切实有效的改革布局。

  据北京官方研究人士的分析,在国务院所属机构中,一些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拓宽部委职能,逐步向“大部委制”过渡,正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其关键在于使部门的职能配置有机统一,做到责权一致,便于部门间协调配合和实行问责制。而类似的安排设计涉及到大交通、大能源、大金融、大文化、大农业、大环保等等。

  严格地说,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委制改革,始自朱镕基就任国务院总理之初,他不仅精简合并了许多工业部门,而且提出要把航空、铁路、交通系统合并为运输部,由于当时存在着具体困难和各种阻力而未能成功组建大运输部门。至2003年温家宝接任总理,遂把国家计委、经贸委与体改委合并为国家发改委,将原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以及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整合组建商务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说,前两届政府只是对大部委制的探索实验,那么今岁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也必当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实践表明,当代立体式的交通运输依照运输方式设置各自独立的部门,实在难以适应建设高速度、高品质综合运输体系的需要,尤其导致铁路、水运等绿色运输方式发展滞后;能源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的独立部门,也不适应建立现代能源产业的要求;促进互联网、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的融合,曾纳入“九五”、“十五”规划,也写入“十一五”规划,但由于管理职能分散,至今未能实现。

  据悉,能源、交通运输将是首批大部委制的实行单位。能源关系经济大局,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等在内,涉及广泛,如果统一管理更能提高在平衡供给需求方面的效率。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将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整合为一个“人口与健康委员会”。而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体系,应当也在组建大部制范围之内。不过,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均属适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对加强金融监管、规避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监督机构,并非需要合并的政府部门。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指出,实行大部体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迭,政出多门,沟通难、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究竟能不能十分有效,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都是值得关注的。比如,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就更加重要;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重迭?在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应该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等。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革?首先选择在哪些领域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思考。

  大部制改革的方向,终至会涉及涵盖到党政、人大等系统,须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过往,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联动作战,颇具成效。还有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台办、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新闻办等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设置,皆表明如何进一步整合党政部门,系大部制改革中应该研考的问题。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之中,从国家权力结构上进行调整布局,才会更长远。显见大部制牵动着国家整体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改的推进,真正的大部制改革恐怕难以完成。

  在重构政府权力和运行模式的同时,如何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为大部制改革的权力监督提供保障是一大关键。专家指出,这可能是下一步机构改革的难题。据认为,大部制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监督权。二是在一个大部制内部,机构的功能要进行分化,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这类似于国外政府机构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执行机构内部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弹性管理。比如《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是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机构,但不是执行机构。执行权交给设在国务院办公厅下、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的国务院政府采购中心。这样就把决策和执行分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要把调整、整合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统一的安排。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为决策机构,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为执行机构或者法定机构。这样才能实现功能的整体分化,确立起权力的结构性约束机制。重要的是,对大部制的监管约束,还须从外部进行监督。实践证明,对公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司法、公众舆论、媒体报导等等。如何形成有机的链条,来发挥功用,也是一大考验。

  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来被强化了的部门利益。过去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通过改变组织形态的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等问题,加以抑制。不过还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聚积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
难。显然,大部制是否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十分关键。

  此外在大部委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如何合理设置,权力如何划分?至关重要。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大部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服务物件广泛,外部呼声比较大的部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定位进行有机的结合。

  大部门体制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是加强权力制衡、廉政建设乃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惟机构改革涉及面广,难度不小,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各方面都很敏感。必须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充分研究、科学论证和周密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既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和试验。▲

中国政府换届与“环保新政”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1/t20080123_718293.html

    联合早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即将召开,今年的“两会”备受国际舆论关注,在于两大新看点。

  其一,这是中共十七大后首次政府换届的“两会”,多位新晋政治局常委、委员将出任新职,多位副总理级要员将功成身退。如新任常委李克强料将以常务副总理身份辅佐温家宝处理国政,新科政治局委员王岐山料将以副总理身份主管金融,现任副总理、“铁娘子”吴仪等将告别政坛。

  看点之二是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推行“大部制”,多个部委可能撤销、合并、整合,职能也将出现新一轮大调整,如坊间盛传的设立大交通部、大环境部、大能源部、国家发改委将被“瘦身”,等等。

● 成立环境部,权力将扩大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环保总局将整合多个部委的职能,升格为大环境部,现任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将晋升为政府内阁成员。也就是说,周氏将成为部委改制后的首任环境部长。

  周生贤曾经直接参与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处理工作,因此,其环保理念和未来的工作方向已经引起外界的关注。

  熟悉中国政治生态的人都知道,中国高官出书虽不鲜见,但大都在退任后撰述,如钱其琛的《外交十记》、李鹏的《三峡日记》等,在职的部级高官很少有著述。循其缘由,不外乎忙于事务,或恐言多语失。可是,周生贤近日却高调推出新著《机遇与抉择——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深度思考》。因著者跻身部委高官层级,与胡、温等最高决策层多有互动,十分熟悉许多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决策的过程和内部,因此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南海在环保问题上的决策倾向。

  在书中,周生贤详细追述了当年亲自参与处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披露了国务院部委之间如何协调、有关政策如何出台的内幕,更首次公开介绍了胡锦涛、温家宝等人对这一污染事件的严重关注。更重要的是,人们可借此认识中共高层核心人物在环保战略上的思维模式,以及做出重大抉择时的战略考虑。

  周生贤是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机制中的中方主要高官,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激进立场感受颇深。周氏在新著中用相当多的篇幅深入阐述中国环保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呼吁不能忘记历史教训,“预警”、“警示”、“忧患”之词时有闪现,更以浓墨重彩的篇章解析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折、战略机遇、战略决策。他再次指出,如果任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GDP增加的行为蔓延,中国的前途堪忧。

因此,他呼吁要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因为休养生息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迫切需要。他主张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休养生息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进攻,不是迟滞,而是蓄积。

● 反映国家发展总方向

  此书还透露了中国环境战略的具体规划的部分细节。例如,环保总局就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致函副总理曾培炎后,曾培炎次日即做出明确批示,指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牵头担任组长,并报温家宝总理批复。该战略研究立足国情,将环保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加以通盘考虑,提出了宏观思想、方针、目标、任务和重点,堪称是一部环境战略规划的宣言书。

  作者认为,“中国环境威胁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技术优势占领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政策和环保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和国家形象。而在“十一五”期间,将是各种环境矛盾和冲突的凸显期。因此,中国政府将从更高的战略高度重视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即将进入政府内阁的高官高调出书,畅谈环境发展战略,显然是中国政府总体战略思维的体现,目的是要让国内外了解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深度思考和重大决策姿态,同时也是要展现中国积极负责任的形象,对“中国环境威胁论”予以直接回应,

  当前,海内外都在关注中国未来五年将如何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道路,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和步骤,其中在环保方面的新作为将是观察的重点之一。而候任环境部长的这本著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一位国际顶级投资银行的高层人员说,未来在中国做生意,要想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就必须认真研读周氏的这部著作,因为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作者 严飞羽) ▲

光明观察 水稻专家的预言令人冒冷汗
http://www.stnn.cc/life_op/200801/t20080123_718430.html

    光明观察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全国人大代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生、“杂交稻制种方法”和“杂交稻制种超高产方法”两项专利发明人黄培劲忧心忡忡,他说,继2007年中国猪肉价格节节攀升之后,从种种迹象看,今年内地的粮食价格也可能飙升,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导致耕地大面积抛荒,而有些基层政府官员隐瞒这一严峻事实,反而夸大种植面积,谎报粮食数量。(见2008年1月21日《大公报》)

  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留在乡村的父老们随著年龄增大和生活好转,也越来越不愿继续耕种务农。加上城市扩容,各地招商引资大量占用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位专家透露,粮食减产的趋势,从湖南去年收购的粮食总数量就可以得到验证。他还指出,随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不少农村已经变成“空心村”、“留守村”、“妇女村”、“老幼村”,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凸现出来。如果农村出现百分之六十的农户不种田,中国的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