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政治新常态★★

今 日 看 点:20191003(上午版)▲◆★●■☆

“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政治新常态★★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19/10/01/8726029.html

“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政治新常态★★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19/10/01/8726029.html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2019-10-01

2013年1月21日,中共十八大召开刚刚过去两个月,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这是他在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短短两个月内第六次谈及反腐问题。

此后,吉林官场生变,山西“塌方”,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徐才厚和在职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先后被查。就在徐才厚被开除党籍后不到一个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落马,不仅成为首位被查处的正国级官员,也打破了一直以来“刑不上常委”的惯例。

在十八大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十八届中央委员中有2名中央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落马。

人们习惯用“惊雷”来形容十八大以来轰轰烈烈的“打虎”“拍蝇”和“猎狐”。《人民日报》认为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习近平则称之为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

这场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比预期来得更快。

2014年8月,习近平在讲话时对反腐败形势的判断还是“腐败和反腐败两军对垒,呈‘胶着状态’”。到了2016年年初的十八届纪委六次全会上,他指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而在当年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压倒性态势就“已经形成”,直到2018年底“取得压倒性胜利”。

这场由中央自上而下推动的反腐败斗争刚满六年,已经成果斐然。

事实上,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只是个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入后,漫长的隧道两侧是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终点则是“两个一百年”目标。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另外“三个全面”的关键和前提。没有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就会跑偏,依法治国就没有根本。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成与败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在十八大结束两天之后的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八项规定”为突破口,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诞生了“惊蛰第一声”。

“老虎”“苍蝇”一起打

2012年12月6日,十八大后“首虎”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落马。

2013年5月,第二位“老虎”——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被查。

6月,安徽、四川两省官场相继震荡。安徽省副省长倪发科和四川省副省长郭永祥落马。

此后,除了8月,2013年每月都有新增“大老虎”被点名,12月一个月就有5名官员被查,其中包括十八届中央委员、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已有李春城、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蒋洁敏等16位省部级“老虎”被查。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指出,十八大以来查处官员的力度和十七大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按照往年经验,一年之内省部级高官落马人数不超过6个。

据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腐工作侧重点经历过几轮嬗变。改革开放前期,反腐工作比较注意县处级、厅局级官员的惩处,涉及省部级官员的较少;等到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发生一些省部级官员甚至中央政治局委员涉案后,反腐工作又侧重于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到了2008年、2009年时,各地爆发出不少“蚁贪”时,反腐重点又转向了基层官员。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关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表态则意味着,今后的反腐工作将不再区分官员的级别,一视同仁地予以打击,发现一件查处一件。

2013年1月23日,在中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王岐山指出,“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这个提法很新颖,也很务实。自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16字反腐基本方针以来,“标本兼治”一直是历届中央领导遵循的反腐守则。

在王岐山精确总结出“以治标为主”的反腐逻辑之前,各级纪委部门多强调“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和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宋伟指出,纵观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央反腐逻辑的演进,可以发现,十八大之后五年,都在侧重治标;到了十九大,则明显转向标本兼治,因为前期治标为治本积累了条件。但他也强调,并非十八大期间只有治标,实际上,中央一直在同步推进治标和治本,只是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事实上,在王岐山“治标为主”的表述之前,还有一句话——“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

到了2014年,以“打虎拍蝇”为特征的“治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开年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王岐山在作报告时连用了四个成语——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和壮士断腕——来表达中央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措辞之严厉,十分罕见。

在当年10月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王岐山首次提出“治病树、拔烂树”的反腐思路。他说,“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决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令人触目惊心”“谁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为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

其中,“塌方式腐败”的提法尚属首次,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指山西。贯穿2014年全年的山西官场地震,暴露出系统性腐败的风险。

2014年2月,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道铭落马。6月至8月,山西先后又有6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其中包括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令政策。他的胞弟,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副国级官员令计划也在当年年底落马。

到2015年初,山西省管干部空缺近300名,包括3位市委书记、16位县委书记和13位县长。从落马官员的数量和涉及领域看,从省级到乡镇一级,几乎每个层级都有腐败问题,从权力集中的交通、国土等部门到权力边缘的“清水衙门”,甚至纪检监察系统也出现了“灯下黑”。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评论栏目“学习小组”撰文指出,山西一事有着标志性意义,不光是腐败,此地的“政治生态”都出了问题,一个13人的常委班子,落马官员的数量让人瞠目。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

有分析人士借用习近平2014年频频提及的“新常态”一词,提出“政治新常态”概念。学习小组也指出,在这个资源大省权力重组的背后,是呼之欲出的“政治新常态”。理解习近平的“政治新常态”,需要从“破”与“立”两方面入手。

反腐学者李永忠认为,“新常态”,则必须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新常态”既要调整浅层次的法规制度,更要通过深层次的制度治党,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

“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

2014年10月底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被认为是反腐治标向治本转变的关键节点。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一条是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

在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看来,这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方向。时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的马怀德注意到,此前6月,中央政治局已经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他指出,十八大后的反腐经验和成果,使得在“不敢腐”取得初步成效之后,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不能腐、不易腐”。

事实上,早在2013年7月的河北调研期间,习近平就说:“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

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继续强调,要“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

中央纪委驻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表示,将权力装进制度之笼,是反腐治本之策。中国事实上存在着纪律和法律的“制度双笼”,关键是如何加密加固、互补互促。乘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东风,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齐头并进,依规治党将迎来更多法治助力。

宋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反腐败治本方面,中央的布局主要沿着两条线,一是具体的党内法规制度完善,二是更根本的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宏观的顶层设计,比如纪检内部机构改革,派驻和巡视全覆盖的完善,以及十九大后关键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在党内法规完善方面,从2013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发布开始,中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系统清理。

2014年1月至3月,中央相继印发《关于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的通知》《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出国(境)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

2015年10月,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修订后的《处分条例》不仅新增违纪行为“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还把近年来纪委通告中出现的一些新表述纳入进去,比如“订立攻守同盟”“团团伙伙”“大肆进行利益交换”等。

201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提出“终身问责”。

2017年6月,发布《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7月,五年来第二次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进行调整。

2019年2月至3月,发布《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和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据统计,五年多来,共制定、修订140多部法规,约占220多部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的60%。

在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十九大之前,最核心的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指出,原有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二是查办腐败案件受地方和部门牵涉太多,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依照《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高波看来,改革路径围绕着两个“上”和两个“全覆盖”。

两个“上”的本质是“收权”。改革以后,一方面,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另一方面,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相当于,把查办案件的事权和干部提名的人权“上提”,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改革落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

与此同时,努力实现派驻全覆盖和巡视全覆盖。“两个全覆盖”的本质,则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另外,从2013年4月起,中央纪委开始进行内设机构改革。2014年3月,继续深化“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新设两个纪检监察室和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加强自我监督。到2015年底,包括335个地市级纪委在内,内设机构改革基本调整到位。

到2015年3月底,中央纪委新设7家派驻纪检组组长,分赴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人大机关等党务部门任职,实现了中央纪委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同时派驻的要求。到2016年初,中央纪委派出的47家派驻纪检组已全部到位,实现了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的派驻机构全覆盖。

而在巡视制度创新方面,也成果亮眼。

十八届中央共开展了12轮巡视,共巡视277个单位党组织。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即做到对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中纪委的数据显示,十八届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问题线索,都来自巡视 。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表面看来,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逻辑是从“治标为主”到“标本兼治”的演进路径,在深层结构上,实际上是围绕“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这三个维度进行推进。

正如治标和治本要一体推动,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孤立的三个部分,而是要同时推进。”

宋伟指出,由于这三项工作的难度不同,呈现出来的反腐结果也有差异。其中,“不敢腐”的成效最明显,也就是高压态势下的“打虎拍蝇”。“不能腐”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真正减少腐败风险,预防腐败,相对来说困难更大。而且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领域都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而“不想腐”要求人们彻底将清廉作风内化,具有更大挑战。

在姜明安看来,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央总体的反腐败逻辑有一个精确提炼,即: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强化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除了十九大报告,一起被审议通过的还有新修订的党章。其中,这句话作为重大政治原则被特别写入党章之中。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首要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0月19日,王岐山在参加党的十九大湖南省代表团讨论时说,习近平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指出,和十八大之后的五年相比,十九大后的反腐败工作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作为十九大后反腐败治本的关键举措,从2016年11月开始启动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于2017年10月在全国推开。

三个月内,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察委员会已全部诞生,并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省级监察委员会主任。

姜明安指出,国家监察机关是党统一领导下行使反腐败职能的国家机关。这一特性有三个要点:一是国家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能是反腐败;二是今后反腐败职能统一由国家监察机关行使,过去行政监察机关、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检察机关行使的反腐败职能将全部整合到国家监察机关;三是反腐败职能的行使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今后纪委与国家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将是这种统一领导的体现。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对其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即监察委员会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也就是说,不是司法机关,也非行政机关,而是政治机关。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整合了原来分散的反腐败力量,各级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和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全部“转隶”至监察委员会。

在反腐败力量整合的基础上,监察体制改革遵循了十八大以来“全覆盖”的思路,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018年3月20日,《监察法》被审议通过,成为中国的反腐败国家立法之一。

“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政治新常态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图/新华)

2018年10月,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对派驻监督再改革,赋予派驻机构监察职能,将其和国家监察统一起来。

《意见》指出,要坚守派驻机构作为党的政治机构、派驻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职能定位。《纪检监察报》随后发文解读称,派驻监督本质上是政治监督。

另一方面,从2015年起,中央就明确提出巡视是政治巡视,不是业务巡视。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这点。中央巡视办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答记者时也指出,十九届中央巡视必须坚守这个职能定位,突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党的建设,突出全面从严治党。

学者郑永年将十九大后通过一系列改革而形成的制度称为“以党领政”。他表示,王岐山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广义政府”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政治背景下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王岐山指出,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以及法院和检察院,在广大群众眼里都是政府。

“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王岐山说。

2017年1月9日,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关于中国有无计划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反腐败系统的问题,时任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回应说,无论是党内监督还是国家监察,都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同样,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2018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8年《反腐倡廉蓝皮书》。报告显示,中国高压反腐的效果继续释放,80.4%的城乡居民认为最近一年腐败现象与之前相比“大幅减少”和“有所减少”;83.7%的城乡居民认为目前的“腐败得到有效遏制”和“腐败在一定范围内遏制”。

宋伟指出,虽然反腐败成果斐然,但在当下,腐败存量仍然不少,增量时有发生,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腐败风险依然很高。

事实上,在201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结论之后,会议还强调,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中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组长李欣然感慨地说:“反腐败主要是一个涉及利益的斗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