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特朗普的这句话 终于震醒了所有中国人★★

今日看点:2018-10-14(上午版)▲◆★●■☆

为什么说“人类最后的警报”不是虚言?★★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4343.html

特朗普的这句话 终于震醒了所有中国人★★

https://news.sina.com.cn/o/2018-10-12/doc-ihmhafir2280338.shtml

6名中央军委成员齐聚军博 所为何事?

http://news.stnn.cc/china/2018/1012/582721.shtml

美国越折腾,中国越清醒★★

http://news.stnn.cc/guoji/2018/1013/583051.shtml

为什么说“人类最后的警报”不是虚言?★★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4343.html

渐渐少人关心的“全球变暖”问题,这几天出了两件大事:一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诺德豪斯,表彰他在气候经济学的贡献,他在获奖感言中再度重申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担忧;二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这份报告传递的警告信号异常可怕、强烈、坚定,BBC称其解读为对人类“最后的警报”,且“只剩12年去解决”了。有外媒甚至夸张为“人类灭顶之灾”。这份国内媒体较少关注的报告,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危言耸听呢?

1 IPCC发布的权威报告称,把控温目标定在1.5℃才能挽救人类,否则就会有灾难性后果,如果不采取行动,最快2030年全球变暖的危害就将非常显著。 2 这份报告不是危言耸听,人们需要破除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怀疑,认真审视将来。

“最后的警报”说了什么

不妨先来详细介绍下这份报告。报告的发布方,叫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是IPCC,是联合国框架下的跨政府组织,可以理解为在各国政府共同领导下由各国官员和科学家组成的,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是全球公认的在气候问题上最为权威的组织。这份报告的编写者之一,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也在本次报告发布后专门接受了联合国新闻处的采访。换句话说,这份报告的权威性、代表性是绝对足够的。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家翟盘茂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家翟盘茂

这份报告说了什么呢?报告的名称叫做《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大家可能记得,原来提到全球变暖,有一个控温目标,是2°C,意思是要控制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工业革命以前,不升温超过2°C。但是呢,这些年科学家们发现,2°C的控温目标可能还不够,得更低才行。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的协定是,国际社会承诺行动起来,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的2℃以内,并继续努力控制在1.5度以内。而现在这份最新报告说的是,从科学的角度讲,2℃真的没有多大意义了,控制在1.5℃才能挽救人类,报告详细分析了0.5℃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以及该怎么做,要花多少钱。剩下的,就交给政治了,今年年底的波兰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命运。

这0.5℃的差别,大概是这样的:例如,到2100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而非2°C,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10 厘米。与全球升温2°C导致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为至少每十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温1.5°C则为每世纪一次。 随着全球升1.5°C,珊瑚礁将减70-90%,而升温2°C珊瑚礁将消失殆尽(>99%)。用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波特纳的话来说,“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因为会增加长期或不可逆转变化的风险。

那“只剩12年去解决”怎么理解呢?根据报告,如果维持现在的排放现状,大概在2030年到2052年之间就会升温至1.5°C。2030年距今天可不就只有12年?自工业革命以来到今天,地球气温大概升了1°C左右(误差正负0.2°C之间),速率差不多是每十年0.2°C,如果落实巴黎气候大会协定的各项措施,大概2100年时会升温3.3°C,考虑美国宣称退出巴黎协定,那会升温3.6°C,而如果不管气候这回事,那会升温4.2°C。

那么,实现1.5°C的控温目标要怎么做呢?该报告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将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需要比 2010 年的水平下降大约 45%,到 2050 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所谓“净零”排放,听起来不可思议,毕竟再减排也不可能减到零吗,其实是因为如今有了碳捕捉技术,“净零”排放意味着需要通过从空气中去除CO2来平衡剩余的排放。但这显然也是个极难的目标。

说得更具象一点,就是各国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目前,煤炭发电约占全球能源市场的37%、可再生能源占约25%、天然气占24%。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在2050年之前把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高到70%至85%,同时把天然气占比降至8%,煤炭发电的比率更要降到0%至2%。

煤炭从37%降到0?要在30年内实现?根据报告建议,其实要求2030年煤炭发电比例就要降到10%左右,12年时间实现这么大程度的变革?难怪联合国新闻稿强调报告是在建议各国进行“紧急、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听上去实在难度有点太大。好多国家煤炭依然是能源支柱,特朗普上台后宣称美国要复兴煤炭业,澳大利亚4年前废除了碳税政策,“过去几年几乎每个行业的排放量都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趋势下谈如此“紧急、空前”的变革?政治上有可能吗?

在一些国家,煤炭业不仅没有萎缩,还在复兴在一些国家,煤炭业不仅没有萎缩,还在复兴

再说说要花的钱,也许你下巴都要合不拢——该报告称,为了将升温限制在1.5℃,2016年至2035年将涉及“能源系统年均投资需求约2.4万亿美元”。注意,单位是“万亿美元”,而且是每年都要这么多钱,占全世界每年GDP的2.5%左右。这样的天文数字开支,这IPCC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

说老实话,介绍完上述“最后警报”,笔者是没有信心这份报告能对世界各国人民产生什么大影响。从宣传策略来讲,这些科学家与大众还真是有些“隔”,当然,科学家的使命是求真,科学报告应该立足于事实而不是宣传。但即便媒体把报告的内容“翻译”为“最后警报”、“灭顶之灾”,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用,甚至会取得反效果,说你是危言耸听还算好的,各种说你“别有用心”的阴谋论层出不穷。

尤其是,这份报告、以及IPCC以往的所有报告,看上去在政治上和经济都是那么地不可行,以致很多阴谋论流行了很久。在中国一些人眼里,“控制碳排放”被认为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阻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变得富裕而出台的陷阱;而在美国一些人眼里,这是中国人搞的阴谋,比如特朗普就曾主张“气候变化是中国为了扶持本国制造业而发明的骗局”。这些说法距离事实都很遥远,但就是很流行。

即便是IPCC这个联合国框架组织的报告,即便新闻稿里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很多人也不会相信报告的结论。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从来就不会简单相信科学家的说法,特别是与自己的已有认知有很大差别的时候——国内网站上,关于IPCC这份报告的常见留言是,“这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微变化,在地球的自然的气候周期性变化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对于这份报告强调1.5℃与2℃差别的做法,几乎可以肯定,大多数国人不会有什么触动——因为2℃这个以前的控温目标很多人就不当回事,在流传甚广的丁仲礼院士采访视频中,丁院士认为2℃这个目标得来的方式就比较可疑,这个一家之言影响了很多人。至于北冰洋夏季会不会无冰,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几厘米,珊瑚礁会不会灭绝,绝大多数人都只会无感。

2015年有个跨国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兴趣相比2010年已经大幅度降低,从这几年的观察来看,兴趣也没怎么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国谈“紧急、深远和前所未有的能源变革”,肯定不大现实。

关于IPCC报告可信度方面,很多人会举出2009年的“气候门”,以此证明所谓的“主流气象科学家”不可靠,是先有观点再找证据,但少人关心“气候门”的后续,实际上有多个独立委员会对“气候门”进行了调查,结论都是气候科学家并没有在数据上做手脚。如果连这个也怀疑,那就是怀疑IPCC不可靠,联合国也不可靠,那就没什么值得相信的权威组织了。IPCC的报告确实也会有争议,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也只能让时间来说话,但总体上来说,在这个时点,这个报告是全球“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

所以,拿自己固有的观点来试图推翻权威结论,就很可疑了。拿“人类对地球气候造成不了大影响”这个说法来说,实际上是忽略了,所谓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是上千年万年的大尺度变化。但目前科学家所谈论的“全球变暖”,不过工业革命两百余年来的事情,对未来产生的影响,也只是在数十来年之后。两者时间尺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的程度,气候问题造成的灾难和损失,也不是古代可以比的,更不要说数万年的冰河时期——那时候只需要期待我们的祖先能繁衍下来就好了,而如今的人类社会,愿意承担哪怕1%人口的损失吗?

至于北极有没有冰,海平面升高多少,珊瑚礁会不会消失,这个中国人确实不怎么会关心,也很难鼓动所有人去关心;另外,科学家喜欢谈论数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个确实也很难让人感受到紧迫性。然而笔者要说的是,IPCC报告里,也存在即时的、能让中国人感受到的气候变化灾难,就是极端天气在不断增多。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家翟盘茂就表示,这份报告强烈传达的一个关键信息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全球变暖1摄氏度的后果”,其中就包括更极端的天气。

极端天气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高温天气,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之下,极端高温天气不断增多,这是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的,是高可信度的。今年夏天席卷北半球的热浪,可以说就是明证。

今年夏天席卷北半球的热浪,很多人应该还印象深刻今年夏天席卷北半球的热浪,很多人应该还印象深刻

再例如暴雨,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地区的暴雨现象在增加。有研究人员指出,“手头的证据显示,更温暖的地球很有可能会经历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的情况,与之相伴的是水循环强度加大,以及更温暖的大气层的储水能力增强。”

再比如干旱,报告称一些地区正在变得越来越干旱,这也是高可信度的。可印证的一个材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布论文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户外工作者可能在极端热浪袭击的几小时内死亡”。

再比如台风,大家今年对“山竹”印象非常深刻,美国、日本今年的台风破坏性也非常强,但在IPCC报告中,由于这个问题异常复杂,是没有给出结论的。但近年一些研究指出,全球变暖给台风提供了能量,会加大雨量和频次。

以上关于极端天气的事实是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的,这是否能让你对“全球变暖”更加侧目一些呢?

“裸猿”的自救

关于这次IPCC的报告,还可以多说一点。宣传上,该报告是由来自40个国家的91名科学家,依据6000多份科学参考文献写成的,这里没有提的是,IPCC采取的是共识机制,即所有国家都要同意这份报告的结论并签字,报告才能得到批准发布的。在会议中,这份报告的发布一度受到美国和沙特的威胁,但最终,所有成员国的气候官员和科学家都认同了这份报告。

换言之,这是个共识性很强的报告,如果人类接下来各方面的政策尤其是能源政策交给IPCC决定,那1.5℃的控温目标是有可能达成的。但这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该如何应对气候问题,是由所有人类共同决定的,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很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人类还很可能因为责任、利益分配问题无法一致行动,且不说大国之间的博弈,最简单的,很多受气候问题威胁较小的国家,就不愿意为岛国和沿岸国家买单。

而且即便人们意识到,如果现在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将来只会花更多的钱去应对,也很难愿意在如今的时点掏大量的钱为子孙后代解决问题,毕竟,当代人还有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呢。

戴蒙德莫里斯著名的科普作品《裸猿》提到, “……尽管技术在飞跃发展,我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生物现象。除却宏伟的思想和骄傲的自负,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服从动物行为的所有基本规律…”群体性的自私、短视、急功近利,让身为“裸猿”的人类看起来很难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关于所有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

是时候真正重视气候灾难这不久的未来就要发生的重大问题了,至少,我们都得先去关注,才能谈得上解决。▲◆★●■☆

 

特朗普的这句话 终于震醒了所有中国人★★

https://news.sina.com.cn/o/2018-10-12/doc-ihmhafir2280338.shtml

2018年10月12日 参考消息  原标题:锐参考 | 特朗普的这句话,终于震醒了所有中国人——

参考消息网10月12日报道(文/唐立辛) 正在持续对华施压的特朗普,“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中国人好日子过太久了!”

10月11日,当美国总统的这句话通过美媒传出时,全球哗然。

这句完全撕掉伪善包装、透着特朗普式“实诚”的话语,在激怒国人的同时,也令大家进一步认清了这场贸易战的实质。

“原来特朗普就是见不得中国人过得好!”

“中国人好日子过太久了,我猜他们觉得美国人都是蠢货。美国人可不傻,我们过去在贸易问题上领导不力。”

11日,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频道“福克斯与朋友们”节目中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特朗普看来,中国人能过上“好日子”,都是拜美国所赐,因为在他之前的美国总统们放任中国实施所谓“不公平的贸易政策”。

“这一切该结束了。”他说。

“结束”这一切的手段,就是特朗普一直挂在嘴边的“贸易战”。

他宣称:“中国遭到严重冲击,他们的经济严重下滑,而如果我想做的话,我能做的事还多得多。”

虽然特朗普已经不止一次对中国发出过升级贸易战的论调,但这次更为露骨且直接指向民众日常生活的威胁,无疑激起了更多人的愤怒。网友们纷纷表示:特朗普就是见不得中国人过得好!

来自中国普通人的反击——

特朗普这番“心里话”在震醒国人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在隔空“呼应”了美国副总统彭斯。

彭斯4日刚刚在华盛顿一家智库发表了“夸耀美国实力,揭露中国野心”的演讲。他说,美国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提供了种种好处,甚至宣称美国在过去的25年里“重建了中国”。

如果和特朗普的言论连起来,那么美国领导人先后强调的大白话就是:瞧瞧,我们给了中国人这么多好处,他们还以为我们蠢呢!

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事实上,一周以来,中国各界人士已经对彭斯的演讲全文进行了逐一驳斥。

7日,台湾时事评论员黄智贤在台湾中时电子报发表文章,有理有据地反驳彭斯言论。

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彭斯“对真实完整的历史,显然并不知悉,或故意不提”,而“中国从来不亏欠美国什么”。

“美国基于渴望掌控全球霸权,所以对中国的富强,有负面的想象。现在美国为了压制中国,对中国发动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围堵。”黄智贤写道。

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署名为“几位中国青年”的公开信。青年们在信中直指,彭斯的演讲大多是一些“选择性记忆”,许多并不符合史实。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还手持“双重标准”,孤悬在旧时代的岸上。

“我们乐见美国‘重新伟大’,但这样的伟大,不是建立在一家独大的基础上的,更不是建立在打压其他国家基础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彭斯的演讲,会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感到深深失望,乃至愤慨。”青年们说。

而一名驻美记者在给中国媒体写的一封信中指出,过去几个月来,美国对华政策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缺乏大格局,而是几乎连常识都守不住了。华盛顿宣扬的”美国吃亏“论,明显同大多数普通民众的体验相左。

“看一看那些困境中依旧强调‘不论联邦政府怎样,我们将继续同中国合作’的美国地方各州县,就不难发现华盛顿的做法,与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愿望背道而驰。”这名记者写道。

不仅如此,曾任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记者的徐长银,也在今天(12日)通过“华语智库”发表文章,历数曾亲历的在美被监视监听、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银河号”事件、南海撞机等一系列事件,并以此质问彭斯:“这是在帮助中国搞建设吗?”

“美国不应低估中国的决心和意志”

无论是外交部对“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多次强调,还是社会各界对美方荒谬言论的密集反击,都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特朗普政府对形势的误判。

“美国有人认为,只要美国继续提高关税,中国就会退让。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商务部长钟山日前对美国彭博新闻社说,“即使出口商品面临更多关税,中国也不会屈服于美国的要求。”

钟山说:“这个不屈不挠的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国的欺凌,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屈服。中国不希望爆发贸易战,但一旦爆发贸易战,它将勇敢应对。”“美国不应低估中国的决心和意志。”

香港《南华早报》评论称,这番言论表明了北京面对华盛顿不妥协的立场。

特朗普政府误判的不仅是中国从上至下的决心和意志,还有美国民众和企业的“抗压能力”。

据路透社11日报道,根据今年前9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中国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而转向巴西,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已经为巴西带来农业繁荣,而美国农业大州艾奥瓦却是一片萧条。不少美国农民对路透社说,他们担心失去的市场将一去不复返,“现在这里非常悲观”。▲◆★●■☆

 

6名中央军委成员齐聚军博 所为何事?

http://news.stnn.cc/china/2018/1012/582721.shtml

2018-10-12 星岛环球网:原标题:6名中央军委成员齐聚军博,所为何事?

10月11日,在北京举办的一项活动中,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悉数到场。

当天上午,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在军事博物馆举行。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张又侠领衔,与另四位军委委员一同参观。

军委集体出席,这样的规格不可谓不高。让政知见好奇的是,这项活动已经是第四次开展,缘何还能有如此大的热度吸引军委副主席、委员悉数到场。

回顾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两年,一些新变化已可以通过这个展览体现出来。

超1200项展品具自主知识产权

军民融合2015年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系列相关成果展、博览会纷纷开展。但政知见了解到,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是当前国内武器装备军民融合领域最具权威性、综合性、示范性的一项国家级展览。从今年开始,军事博物馆将成为举办展览的长期定点场所。值得提到的是,军博同时也是《复兴之路》主题展览的举办地。

新华社消息披露,本届展览聚焦“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和“自主可控”领域,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国家品牌”,引领推动战略基础性领域自主可控建设和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在现场,展览通过VR/AR、3D模型、实物及人机交互演示等形式,集中展示近年来战略基础性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展区主要设综合区、先进材料区、先进制造区、新能源区、自主可控区、信息发布区和中大型实装区,共展出302家单位1349项展品。

“参展单位中民营企业占比达60%,首次参展的约占60%,约90%的参展技术产品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科研订购局副局长李欣欣介绍说,首次参展的高性能陶瓷纤维、粉床电子束3D打印设备、超级电容器及储能系统、系列化氢空燃料电池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展现了我国在基础性领域近年来取得的突破进展。

军民融合不断“升格”

军委副主席、委员悉数到场已可算作豪华阵容,但就在两年前举行的第二届相关展览上,规格更甚,达到“顶配”。

201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上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同样悉数到场。另外,当时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以及中央军委委员一同参观。

高层对于该展览的重视离不开军民融合的不停“升格”:

2013年,习近平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2014年,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作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之举,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必然选择;

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两个月后,中央军委颁发了《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被“高亮划出”;

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任主任,3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任副主任。

作为国内武器装备军民融合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上述展览在几年里同样“升格”不少。政知见梳理发现,相比于去年举办的第三届该展览,今年现场展品数量翻了3番。同时,财政部今年第一次出现在主办单位的名单中。

除此之外,习近平等七常委2016年参观后,去年该活动由两年举办一次调整为一年举办一次,并且将按照五年办一次综合展、其他年份办专题展的思路组织实施。

差距与潜力并存

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中国的消防工作将何去何从一时间引发民众的大讨论。今年7月,官方给出了消防部队退出现役后的改革方向,这个答案并不意外,即和国际接轨建设职业化消防力量。

口号喊了很久也喊得很响亮,那么军民融合究竟有何重要意义才使得其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中国军网去年曾刊文指出,当今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两者的通用性越来越强。据统计,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被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从计算机、通信网络、航空航天、核工业,到先进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都和它的军事工业有联系。

政知见了解到,美国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依靠这些计划,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涌现,始终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的领先地位。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估计,利用民用高技术开发军品及扩大采用民品,每年可节省大约3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而且还可精减20%以上的采办人员,同时可以利用国防经济和军用技术带动和促进民用经济技术发展。

除了美国,军事巨人俄罗斯一度继承苏联“军民分离”的国防经济管理体制,但普京上任后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由此可见,当前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致政策取向。

虽然我国近些年对于推进军民融合不断加码,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军报曾列出三组不容忽视的数据:

第一,2000∶130000。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130000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000多家进入军工行业;

第二,30%∶80%。我国主要领域的军民融合度仅在30%上下,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

第三,15%∶40%。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目前仅在1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40%。至今,我国尚有多达3万项国防知识产权在“沉睡”。

这意味着,在军民融合上,我国需要追赶的还有许多。同时,可以提升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产业、人才“全方位”融合

现实中,“军”和“民”是怎样融合的?政知见找到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业内,备受瞩目的航母军港建设是军民深度融合“巨系统”工程的案例之一。几年来,舰载武器装备维修需求,推动着当地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军事技术人才需求,推动着当地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航母后勤保障需求,推动着当地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一个投资超过800亿元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园区拔地而起,许多人走下渔船、服务航母,实现了创业和致富的梦想。”军报刊文称。

此外,除了产业融合,军方、民企的人才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最新消息显示,近日一批民企技术人员组成两支创新团队,对接火箭军武器装备关键技术需求展开攻关。一起接过“火箭军科技专家”聘书的民企科技专家一共13名,军报报道中指出,民企科技专家进入“智库”已成为火箭军拓展军民融合深度广度的新举措。对于这些民营企业科技专家,火箭军给予他们与“国家队”同等的科研待遇和条件。

不过,政知见也注意到,国家挥动推进军民融合的“皮鞭”的同时,也没有放下规范治理的“缰绳”。

去年8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7个月之际,委员会办公室便在京召开“治理规范以‘军民融合’名义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协调会。会议指出,一些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打着“军民融合”旗号,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多而杂乱,论坛展会借机敛财,军民融合园区建设有同质化、泡沫化的苗头,一些退休干部和退休军人未经批准参加社团组织等。时隔一年,军民融合委办公室今年夏天再次召开会议,强调持续规范以“军民融合”名义活动。显然,想借着军民融合的热乎劲“捞一把”,没那么容易得逞。来源:政知见  作者:李岩▲◆★●■☆

 

美国越折腾,中国越清醒★★

http://news.stnn.cc/guoji/2018/1013/583051.shtml

2018-10-13  星岛环球网:美国副总统彭斯的涉华演讲,是美国国内对中国各种抱怨、抹黑、栽赃之集大成者。演讲在事实和逻辑上都漏洞百出,站不住脚,却也反映出美国现任政府的对华态度,显露其在众多领域、以各种方式给中国制造麻烦,四处点火,多线折腾。或许,下一阶段的中美关系可能更不平顺。对此,应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只要看透了、有准备,就不会乱。

中国看得很明白,美国式折腾是有备而来。美国现任政府折腾美国,折腾世界,在涉华折腾方面更是花样百出。将中国正式定位为“战略竞争者”,酝酿制定所谓“全政府对华战略”,突出对华关系的竞争面。一再升级对华贸易战,强化对中国投资和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给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双边交流设置障碍。这些折腾看似心血来潮,莽撞蛮横,简单粗暴,不顾后果,实则是凭借美国仍然超群的综合国力,试图以霸道、讹诈、善变等手段逼迫各国就范,为“美国优先”让路。

中国看得很清楚,彭斯的演讲是美国式折腾的缩影。彭斯冲到前台,吹“冲锋号”,给美国现任政府站台,给中美经贸摩擦火上浇油。人们不禁要问:彭斯的演讲意图何在,美国现任政府意欲何为,是否要把中美关系引向“新冷战”?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近日撰文,指出华盛顿在酝酿对华“战略竞争”新策略时需要掂量的十大问题,包括美国对华战略预期是什么,如果中国不按彭斯演讲勾画的要求办,华盛顿怎么办?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的“游戏规则”是什么,需要同北京就规则内容达成共识,还是任由竞争态势塑造游戏规则?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同战略利益的可能,如何防止战略竞争滑向脱钩、遏制、对抗、冲突甚至战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彭斯的演讲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在彭斯的脑海中是未充分考虑过后果的。

中国和世界也看到,美国式折腾的代价和后果同样明显。美国现任政府以保护主义削弱自由贸易,以单边主义对抗多边主义,以民粹主义抵制经济全球化,以零和游戏代替合作共赢,毒化了国际体系与国际合作。该政府发起的贸易战既损害美国和相关国家企业、民众的利益,也严重威胁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冲击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阻碍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美国式折腾,有着太多的自私自利,太少顾及与他国的共同利益。考虑到美国的巨大体量及其国际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和危险的,给国际局势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甚至进而会带来动荡不安。

中国和世界也瞧见,美国式折腾销蚀了美国在全球的信誉。美国口口声声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却动辄违反自二战以来美国自己主导建立的国际规则和秩序。美国在世界上处处惹麻烦,可以说制造的麻烦比解决的麻烦多,在对付一个麻烦时往往制造了更大、更多麻烦。

对中国来说,美国越折腾,中国越需要冷静、淡定。在美国现任政府给国际社会的印象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便是其不确定性。任他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任何外部的不确定性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凭着在逆境中保持理性、团结、奋进的民族品格,凭着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巨大力量和制度基础,凭着打造的全球伙伴关系网,中国完全可以应对美国式折腾。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华益文▲◆★●■☆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