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今 日 看 点:2018–0218▲◆★●■☆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news.stnn.cc/hk_taiwan/2018/0216/524736.shtml

一、导论:大小局之辨

二、大陆今后对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议题

(一)两岸关系面临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根本改变

(二)两岸关系在十九大后的新特点是什么

(三)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是什么

三、两岸关系未来30年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前景

(一)未来30年中美、两岸客观实力对比重大变化及其外溢效应

(二)未来30年台湾同胞民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四、结语

邓小平晚年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 就因为这件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2/16/6985034.html

国家副主席最受瞩目 改选修宪 中国两会看点大增★★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2/16/6985229.html

十大最富有城市:中国两城市上榜(附名单)

http://finance.stnn.cc/cj/2018/0216/524820.shtml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news.stnn.cc/hk_taiwan/2018/0216/524736.shtml

2018-02-16 星岛环球网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评社香港2月16日电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朱中博博士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关系近中期发展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前景》,作者认为:“可以从十九大报告中发现,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和平发展。然而,对台工作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如何打击‘台独’势力的‘软突击’,重点攻关方向则从‘三通’转向‘通心’,其抓手之一是‘通待遇’。前瞻下一个30年,民族复兴大局的推动实现,将导致中美实力对比与两岸实力对比进一步导向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深刻质变,意味着大陆反独促统工作进入最后关键阶段。台湾的主流民意也可能在“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交融下,趋向白色化。在上述基础上,两岸将携手创造新的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章内容如下:

一、导论:大小局之辨

两岸关系服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保持台海局势总体稳定,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维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出积极贡献,①是对台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

因此,对台工作是相对的小局,民族复兴是必然的大局。这两个局,一小一大,既前后从属,又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十九大报告研判今后大陆对台政策,既要从报告涉台内容本身着眼;又要跳出涉台内容。正如汪毅夫先生指出的,十九大报告虽然有三个部分专论对台工作,但整个报告都与台湾密切相关。②

本文将结合十九大报告涉台内容与报告全文,来分析今后大陆对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议题。在此基础上,对下个30年两岸关系尝试作战略性思考和前瞻。

二、大陆今后对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议题

十九大报告明确回答了几个重大议题,即两岸关系面临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发生根本改变;两岸关系在新时期有什么新特点;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是什么。

(一)两岸关系面临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根本改变

历史使命同基本国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依然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和平发展。

2016年5月民进党蔡英文在台湾地区执政以来,抛弃“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冲击,两岸关系面临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③在此背景下,大陆社会出现一股对台“武统”的强大声音。台湾内部以及西方媒体也纷纷炒作大陆“武力犯台”新闻,甚至抛出时间表,借此渲染“中国大陆威胁论”。巧合的是,各方认为台湾问题解决的时间,大多指向2021年前后。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间点,也是美国战略界认为解放军“反介入与区域拒止”(A2/AD)战力实现重大提升的时间点。这些舆论均涉及两岸关系“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

自1979年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主张以来,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基本就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即使风云变幻,两岸关系起伏动荡,也没有改变这一主题。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通向祖国统一的必由阶段,也成为大陆对台一贯的政策。

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同大陆基本国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的历史使命,而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则是民族复兴使命的要义。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大陆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认为,这没有改变大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因此,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生命线”,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十九大报告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也明确指出,今后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具体到对台工作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报告宣示的对台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未来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同样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而且要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局服务。

从当下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等四个特征并未发生改变,大陆的发展进步阶段也尚未达到一鼓作气、顺势解决这四个特性,从而顺势解决台湾问题的阶段。④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仍然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充分体现了大陆的战略理性与战略耐心,显示对台工作仍然要服从于发展、服务于民族复兴的大局。

但需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大陆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它意味着,大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换言之,快速崛起给了大陆更强大的能力、信心和定力,来确保台海形势的发展不会脱离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既定轨道,确保两岸关系经由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现实逻辑和历史潮流不会因岛内“台独”势力与国际因素的干扰而生变。

综上,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发展。对台工作要进一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也是对台工作的最大逻辑关系,即台湾问题这个小局服从于民族复兴的大局。

(二)两岸关系在十九大后的新特点是什么

大陆反独促统与“台独”反统促独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较量将更复杂、激烈,但大陆牢牢掌握主导权、主动权的态势将更明显。“台独”势力只能在岛内搞重点“柔性”突破、突击,在国际空间上搞战线收缩、局部突破,其抱定的宗旨是“台独功成不必在我”,目的是“以拖待变”,为“台独”实现持续创造条件。

自1995年台海危机以来,大陆反独促统与“台独”反统促独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路线较量曾十分激烈,呈现公开对峙、明白叫阵的态势。其结果是“台独”势力遭岛内外反“台独”力量在多个阵线联合重击,“硬台独”被证明是走不通的邪路、死路,台湾的“国际空间”更是日见压缩。这也导致“台独”势力寻求策略转换。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流“台独”势力放弃“法理台独”的硬性、冒进路线,转走隐蔽、柔性的“渐进式台独”路线。其特点是标榜所谓“善意”,以模糊语言规避“一中原则”,宣称“维持现状”。其身段柔软,手法隐蔽,减少涉外挑衅,注重内部文化、教育、心灵“台独”操作,容易让岛内外(特别是国际社会)对其“台独”活动产生麻痹大意甚至同情心理,故而欺骗性更强、长期危害性更甚。

在此形势下,大陆反独促统与“台独”反统促独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较量呈现新特点。过去那种公开对峙、明白叫阵的态势,更趋向间接、长线对阵,双方在各领域的较量仍异常激烈,但不再完全撕破脸皮,而是留下某些弹性空间,且带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套路特点。其结果是“台独”势力“冷处理”两岸关系,利用其在岛内全面执政的优势,为其脱离大陆、追杀国民党、“去中国化”、推动“渐进式台独”营造有利的台海环境,并不无斩获。但另一方面,两岸交流30周年形成的经济文化社会大交流的局面继续固化,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难逆,“台独”势力只能瞄准文化、历史、教育、“中华民国”政治象征符号等“软性”层面开刀,且因为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而付出了重大政治、“国际空间”代价,也影响到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

与此同时,大陆在两岸关系塑造上的主动性、主导性特征更鲜明,对台和平统一工作原则更坚定,手段更多元,策略更灵活,更注重精耕细作,以寻求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为阶段性方向,在岛内吸引力更深入,“渐进式统一”的步伐更稳健。也因此,大陆可以“苦的更苦,甜的更甜”,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六个任何”与台湾同胞“分享机遇”、“同等待遇”等,无疑都是大陆主动性、主导性以及意志、决心、定力和信心更强的体现。

(三)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是什么

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从“三通”转向“通心”、“通气”、“通心气”(简称“通心”),路径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抓手之一是台湾同胞“同等待遇”(简称“通待遇”)。

章念驰先生认为,两岸交流30年来,最大的事情是“通邮、通航、通商”(即“三通”)。没有“三通”,两岸统一难以完成。因此,大陆几代领导人都将促进“三通”,作为对台工作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其成就之大,以至于民进党上台也走不回“三不通”的时代。

在“三通”带动下,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两岸关系在2008年后迎来大交流大发展的顺风顺水期,当时的交流模式有三大特点:

一是重视两岸交流互访的级别、规模和数量,以期发挥规模集群效应。该特点在2014年前后达到顶点,表现最突出。当年度,两岸贸易总额升至1983.1亿美元,为两岸交流30年来最高值。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达985.6万人次,亦是两岸交流30年来最高值。同年11月,两岸领导人更是实现历史性会晤。

二是重视推进制度化安排,推动两岸一体化进程。至2016年5月,两岸已签署23项协议。

三是重视标志性“惠台”项目或举措出台,突出两岸关系发展新亮点。如金门自大陆引水工程、台胞免签注、对台农产品政策采购等。

但该模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后,遇到瓶颈。特别是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在岛内引起重大反弹。这一方面证明,上述模式对两岸关系发展贡献重大、成效显着,快速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和“两岸一体化”安排,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达到新高度,奠定了两岸关系发展大局难逆的局面。但也意味着,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一体化”、争取台湾民心,需要有新思路,即考虑如何正视和化解两岸交流过程的磨合甚至摩擦,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在此背景下,大陆对台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对台工作的攻关方向也从“三通”转向“通心”。十九大报告中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胞生活方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等待遇”,“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无疑都是各层面从“三通”基础上转向“通心”的措施主张,其效用将在此后逐步体现,并发挥重大长线作用。对此,“台独”人物如吕秀莲尤其认为,若对台胞“国民待遇”做法成功,会制造新一代“台籍的中国人”,这是“最厉害、最高明的”地方。

当然,攻关“通心”工程,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改进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不会一朝一夕成功,不会顺风顺水。

三、两岸关系未来30年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前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未来30年,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推进实现的重大历史时期。至2050年,大陆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否表示台湾问题解决时间表的来临,如至晚在2050年前实现?

台湾问题的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这是必然的,毋庸置疑。然而,中华民族复兴是个重大、长期性甚至革命性的人类历史进程,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其核心要义,但不必然是民族复兴的全部内涵,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强国二者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毕竟,十九大报告指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未指出2050年是民族复兴完成的节点。

我们可以说,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民族复兴大局的日益推动实现,意味着大陆反独促统工作进入关键期。解决台湾问题,可能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也可能在其建成后水到渠成地完成。它的完成,必然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但在民族复兴推动实现的过程中,核心点不在于台湾问题何时解决,而在于以何种方式解决,而不必过于计较台湾问题解决的时间表或进程表。这又涉及到两大议题:

(一)未来30年中美、两岸客观实力对比重大变化及其外溢效应

“台独”势力的抗拒与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因素的阻挠,是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两大障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实现的进程意味着,中美之间与两岸之间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导向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根本性质变。以下,试以经济指标为观察切入点。

中美经济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1980-2022年中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市场汇率计算)的统计或预测,1980年中美建交后的第一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86万亿美元,大陆为3053.5亿美元,大陆仅是美国的10.7%。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6万亿美元,大陆为1.34万亿美元,大陆仍只是美国的12.6%。然而,201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8.57万亿美元,大陆则增至11.22万亿美元,大陆已是美国的60.4%。至202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产值预计为23.76万亿美元,大陆则会增至17.7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74.5%。⑤近年来,虽然大陆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且至2050年仍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权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将会继续深入发展。

根据普华永道(PwC)2017年2月发布的有关2050年全球经济秩序前景的预测报告,2016—2050年全球经济增长均速为2.6%,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速为3.5%,G7国家为1.6%。⑦大陆经济增速在2030年以前将继续对美保持较大领先优势(参见表1),这将帮助大陆至2030年以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意味着,在十九大规划的第一个15年时期(2020-2035年)完成前,中美经济总量对比将发生逆转。届时,大陆GDP预计为26.5万亿美元,美国为23.5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1.13倍。至2050年,中美经济实力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大陆预计为49.9万亿美元,美国为34.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1.46倍(参见表2)。

其他机构或学者的预测也印证了上述趋势。如大陆经济学者李稻葵教授认为,大陆经济增长在当前至2049年期间可能遭遇最坏、最好两种情况。在两种情况下,大陆GDP至2049年时将分别是美国的1.5倍或3倍,仍会以较大幅度反超美国。其具体观点为,大陆当前人均GDP接近美国20%,未来经济增长即使遇到最坏情况,陷入拉美式增长(拉美国家在GDP达到美国20%时,前进10年、倒退20年,遭遇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等,但人均GDP仍增至美国的38%),到2049年,大陆人均GDP达到美国的38%,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1.5倍。在最好情况下,至2049年,大陆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75%,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3倍。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同样认为,大陆的名义GDP将在2026年超越美国,实际GDP在2036年前后超越美国(依照市场汇率计算),并至2050年继续稳固维持其世界最大经济体地位。届时,中国大陆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超级大国,其名义GDP将是105.9万亿美元,美国则是70.9万亿美元,⑨大陆是美国的1.49倍。

因此,2050年,大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具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基础。届时,世界格局、中美综合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介入台海事务付出的成本会更大,介入的意愿、能力也必将大幅消退。

而在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方面,差距更会日益拉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1980-2022年两岸内部生产总值(以市场汇率计算)的统计和预测,1980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为430亿美元,大陆为3053.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1倍。到1991年,台湾的内部生产总值为1873.5亿美元,大陆为4156.0.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创下两岸经济总量对比最低点。但此后形势逆转,至2001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为0.30万亿美元,大陆为1.34万亿美元,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总量倍数回升至4.5。到2016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增至0.53万亿美元,大陆则迅速攀升至11.22万亿美元,大陆已是台湾的21.2倍。至2022年,台湾内部生产总产值预计将达到0.66万亿美元,大陆则会增至17.7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台湾的26.8倍。⑩未来,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时”与“势”仍然将在大陆一面(见表3)。至2030年、2050年,两岸经济总量的对比将更加悬殊,不再可以相提并论。若以中美2050年经济总量预计对比1.5:1为基础,同时考虑到2016年美台经济总量对比35.1:1,进行一个初步换算,则2050年大陆与台湾经济总量对比预计为52.7:1。

以十九大报告来看,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一个15年历史阶段完成时,大陆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大陆经济、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至下一个15年历史阶段,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大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述过程产生的直接溢出效应是,在迈向本世纪中叶时,对涉及到台湾问题“四性”的解决,将产生根本性影响。正如习近平所说,台湾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大陆的发展进步。

一方面,大陆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空间等领域对“台独”势力产生窒息性的压倒态势。与此同时,经过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通过重点攻关“通心”工程,两岸民众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两岸实现全面一体化将瓜熟蒂落。这意味着两岸关系中的“复杂性、特殊性”问题的解决将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如台湾内部人物洪奇昌指出,大陆改革若成功,效应将外溢到国际社会,届时的大陆是拥有国际秩序与国际价值主导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世界的冲击将是颠覆性的,也必将影响台湾前途。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艰巨性、长期性”两个特征的解决到达关键节点,即由于国际权势的重大转移,以美国为代表的涉台主要国际因素,在经济、军事及其他力量对比优势消失的背景下,将无力再对“台独”势力形成物质与精神支持,无力继续干涉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

(二)未来30年台湾同胞民心的发展变化趋势

大陆实力的强大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影响,促成“迎刃而解”,但这不意味着会自然而解。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大陆越崛起,实力越强大,台湾在心理上反而越害怕、抗拒。而且,两岸关系的解决不是要将战争加到台海。台湾问题的解决也不必是简单、粗暴的武力恫吓、逼迫,而是真正的心灵契合,是争取台湾民心,是给台湾同胞谋福祉,让他们感受福祉,而不是遭遇战火之苦。

在观察台湾民心演变方面,需要把台湾政治力量的消长及其大陆政策的变化考虑在内。在台湾政治力量的消长方面,当前,民进党蔡英文的民调满意度徘徊在低位,其多项重大政策引起台湾社会民怨沸腾,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将导致民进党在今后选举中被选民教训,给国民党重整旗鼓或其他力量崛起,带来重大机遇。然而,国民党的本土化进程可能会继续发展,在两岸关系上侧重强调反独,但避免促统。但重点是,“台独”政治力量难以稳定执政,难以遮蔽、欺骗台湾民众的理性,这是台湾民心演变很重要的一个观察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借政治学界的“中间选民定理”进一步分析台湾民意及各政党大陆政策的变化。美国政治学者唐斯在分析两党制格局下政党策略时提出了“中间选民定理”,即两党体制中的两大党在多数选民具有强烈偏好的任何问题上保持一致。为争取中间选民,政党会修改党纲或政策,导致在重大问题上“两大党趋同”现象。⑫两岸关系是一项“大多数选民具有强烈偏好的问题”,台湾民众对此存在明显主流立场,即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但其中,也存在明显分歧,即蓝绿、统独的差异,存在维护“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

然而,面对中美力量对比、两岸力量对比持续重大变化,以及在两岸融合发展磁吸效应下,“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将可能糅合,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台湾民意中的两岸立场发生“趋白”(或趋于浅蓝)的重大变化。白色力量为主基调的两岸立场,恐将演变为台湾民意的主流,进而成为岛内各大主要政治力量的主流政策,即台湾优先,但认同“两岸一家亲”。顺应这一民意,则在政治上将出现“民进党国民党化,国民党民进党化,国民两党白色化”的可能,或者说,无论任何政治力量崛起或执政,为顺应白色民意,对大陆政策都将趋向白色化。

在“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交融下,两岸将携手缔造新的和平统一进程和结果,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届时,如旺旺集团蔡衍明先生指出的那样,两岸融一后,台湾人要有信心做伟大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对台工作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攻克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中的一道道新课题、新难题。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两岸关系的发展何尝不如是?那些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犹豫不定、懈怠懒惰甚至试图阻逆的人和政治力量,注定被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

 

邓小平晚年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 就因为这件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2/16/6985034.html

解放日报 2018-02-16;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与中国巨大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人物,

就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他被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盘点邓小平的上海春节行,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国家领导人的“上海情结”,这位老人一直有件牵挂的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先后10余次来到上海。从1988年到1994年,晚年时更是连续七年来沪和上海人民共度新春佳节。

春节期间,他在百货商店为孙辈买文具,去南浦大桥走一走,乘船游览浦江夜景……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过春节

邓小平1988年来上海过年,与民同乐的感人一幕,至今仍清晰地留在上海人民的记忆里。

1988年初,由于食用毛蚶引起甲肝病流行,上海总共有几十万市民患病。春节期间,甲肝病流行正是猖獗之时。工作人员跟邓小平请示,说上海正在闹“毛蚶病”,是不是过一阵再去。邓小平果断说道:“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过春节,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除夕之夜下着雪,小平同志在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江泽民的陪同下,参加上海各界人士春节联欢会。上海春节联欢会筹备小组曾严肃地宣布一条纪律:演员就在舞台与后台活动,不要到台前去,更不要与场内的领导接触和握手——这是为了防止甲肝病的传染。

1988年,邓小平在上海参加春节联欢会。

晚会结束后,邓小平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亲切见面。演员们内心盼望与这位国家领导人握手,但由于健康考虑,只能以掌声表达崇敬之情。不料,邓小平主动伸出手去,与每一位演员握手,祝贺演出成功,新春快乐。

在走到一名表演杂技的小演员面前时,他还俯下身,像慈祥的爷爷一般在孩子的脸蛋上亲了一下。全场顿时响起一片热烈而响亮的掌声。邓小平的足迹在上海驻留,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改革开放大局初定,经济特区发展迅猛。邓小平思索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他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浦东。那年春节后,没过多久,上海便有了动作。1988年5月,“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召开,江泽民提出要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强调要再造“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内对外枢纽的功能”。

朱镕基:“浦东开发的报告不理想,不敢报”

 邓小平:“不用怕,报嘛”

从1988年春节后,小平同志连年赴沪过节,也传递了他极为关心上海发展的信号。1990年1月,邓小平第三次在上海过春节。据《文史参考》记载:大年初一上午,朱镕基等上海市领导到邓小平下榻的宾馆给他拜年,并汇报浦东开发的前期准备。邓小平说:“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应该给中央报告。”朱镕基说:“开发建设的报告不理想,不敢报。”邓小平说:“不用怕,报嘛。”1990年,小平同志第三次在沪过春节。春节过后,邓小平回到北京。

2月17日,他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见前,他对在场中央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3月,他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又指出:“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这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

开发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

 

1991年,邓小平第四次在上海过春节。这次,小平同志在上海密集视察。他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陪同下,视察了上海飞机制造厂大场分厂,参观了中美合作MD—82飞机总装车间。

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飞机制造业是很有前途的。如果我们的飞机价格比美国便宜百分之十到二十,就可以出口,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出口。说到这里,他又面向陪同的朱镕基说:“可以把飞机生产与浦东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次来沪,小平同志连续发表讲话:“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他还对朱镕基等市领导说,“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1991年2月14日,邓小平和国家主席杨尚昆向上海党政军负责人祝贺新年,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陪同。返京前,上海市委、市政府负责人汇报了浦东开发情况。

当时,邓小平就对他们讲:“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他鼓励说:“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上海这么大,不搞几座大桥不行。1992年1月17日到2月20日,邓小平开始了“南巡”之旅。1月31日,小平同志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这一次在上海过春节,邓小平的活动很多,公开露面的就有6次之多。

2月7日,小平同志特意去刚通车不久的南浦大桥视察,在大桥前拍照纪念。由他题写的“南浦大桥”四个大字,就镶嵌在109米高的桥塔横梁上。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1991年11月19日,举行了建成大桥的典礼,12月1日正式通车。小平同志曾说:“上海这么大,不搞几座大桥不行。”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在南浦大桥留影。元宵节当晚,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参观购物。

在参观完三楼的服装柜台之后,邓小平正准备进电梯时,看见不远处有一个文具柜台,便走上前去饶有兴致地看起来。全国劳模马桂宁热情地向邓小平介绍各种新款铅笔、圆珠笔和各式橡皮,邓小平女儿邓榕在一旁说:“您就买一点吧。”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买了四盒中华牌铅笔与四块橡皮,准备送给孙辈们。1992年春节在上海第一百货购买文具。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在一旁笑着对邓小平说,我们马师傅是劳动模范,他为您提供服务,服务质量怎么样?邓小平爽朗地笑着,连声说:“很好,很好!”在下楼的电梯里,邓榕对邓小平说:“老爷子,这可是您建国以来第二次亲自到商场买东西。”1993年春节在上海西郊宾馆。

上海大变样了,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

1994年,邓小平在上海第七次过春节,是他晚年在上海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外出视察。据大女儿回忆,1994年,邓小平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行走都困难,但还是在上海参加春节团拜会。1992年春节期间,邓小平乘船游览外滩,观赏夜景。春节前,他在寒风细雨中视察了浦东。看见浦东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邓小平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这一年,他去杨浦大桥视察,沿桥走了几十米。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汇报说: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索桥。小平同志高兴地握住朱志豪的手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1994年,小平同志最后一次在上海过春节。

这年,邓小平还登上新锦江大酒店43层旋转餐厅,居高临下,俯瞰着上海不夜城的璀璨景色,深情地说:“上海大变样了。”寥寥数语,浓缩了他对上海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寄托了他对上海发展未来的深切期望。

正在大酒店欢度节日的中外旅客,意外见到邓小平,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鼓掌,向他表达敬意和问候。邓小平也含笑频频招手致意。这天晚上, 他还前往人如潮涌的南京路、外滩等,与上海人民共享节日的欢乐。春节过后,邓小平将离开上海返回北京了。火车将要启动,他又特意请上海市负责同志登上列车,殷殷嘱托:“你们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邓小平乘车远去,再也未能回来。但他对上海发展的殷殷希望,却永远留在上海人民的心里。▲◆★●■☆

 

十大最富有城市:中国两城市上榜(附名单)

http://finance.stnn.cc/cj/2018/0216/524820.shtml

2018-02-16 星岛环球网;星岛环球网消息: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财富研究机构新世界财富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私人财富总计达到215万亿美元左右。

在全球最富有的10个城市中,每个城市的私人财富至少达到1万亿美元。北京和上海分列第五和第六位,私人总财富分别达2.2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纽约名列第一,私人总财富达3万亿美元。

新世界财富称,与GDP相比,私人总财富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的财政健康状况的更好指标。因为最终,公众的财富意味着其消费能力。

排名前10的城市有两个共同点:都拥有庞大的人口,以及相当数量的高净值居民。新世界财富的报告显示,全球高净值人士(主要居所以外净资产100万美元以上)总数达到1520万左右。

以下是按居民私人财富排列全球最富有的10个城市:

1.纽约——私人总财富达3万亿美元、2.伦敦——2.7万亿美元、3.东京——2.5万亿美元、4.旧金山湾区——2.3万亿美元、5.北京——2.2万亿美元、6.上海——2万亿美元、7.洛杉矶——1.4万亿美元、8.香港——1.3万亿美元、9.悉尼——1万亿美元、10.新加坡——1万亿美元

编辑注: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硅谷(Silicon Valley)即位于湾区南部。。▲◆★●■☆

 

国家副主席最受瞩目 改选修宪 中国两会看点大增★★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2/16/6985229.html

中央社 2018-02-16;今年3月初登场的中国全国两会,由于将同时举行国家主席到各部委首长的换届改选,加上涉及国家监察委及习近平思想入宪所衍生的修宪,使本届全国两会议程及看点都较以往增加。

特别是国家副主席、国务院排名第2至4的副总理、国务委员等职务最后花落谁家,势将成为外界关切的焦点。

在形式上,中国中央及地方的政府部门首长,每5年由同级「两会」中的人民代表大会改选一次,成为外界通称的「换届」。在中央,下自国务院各部委部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上至国家正副主席、国家军委正副主席,均由全国人大票选产生。

预定3月5日开幕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本身也是换届(第13届)后的第一次集会,成员的异动先前已引起一波讨论。待会议正式开幕时,新成员的亮相势必成为媒体关注及镜头捕捉的焦点。

在中央政府部门首长人事更替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任势成定局,全国人大委员长、「两会」中的全国政协主席,以及国务院排名第一的副总理,也可望如先前预期,分别由栗战书、汪洋、韩正接任。

在剩馀的职务中,国家副主席、国务院排名第2至4的副总理、国务委员的归属,目前已引起海外媒体的猜测,其中又以国家副主席最受瞩目。

这当中,呼声最高的前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由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且未被列为春节前被探视的党内退休「老同志」,使王岐山出任国家副主席的可能性又高了一层。

至于修宪,根据中共19届二中全会的「建议」,全国人大这次修宪的整体要求,是把中共19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此外,习近平一手主导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并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也将因此入宪,连带成为修宪的重点项目之一。

在中共「以党领政」体制下的中国,习近平思想及国家监察委修订入宪,也将成为定局,成为中共口中「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部份。

至于国家监察委主任人选,由于中共已表明这一机构与中纪委合署办公,加上地方级监察委均由同级中共纪委书记兼任,若无意外,应会由现任中共中纪委书记赵乐际兼任。 ▲◆★●■☆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