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中国北斗前世今生: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名人名言:16、知识文化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人类伟大的创造有时出于伟大的直观。但是,伟大的错误也有时出于伟大的直观。--☆殷海光

    ☆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

    ☆经验愈是丰富,拥有的灵感就可能丰富。--谢 冕

    ☆灵感大都是在紧张的思考活动之后,即精神松弛的时候诞生的。--周昌忠

今 日 看 点:20171108▲◆★●■☆ 

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备受瞩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11/07/6722336.html

普京参选连任几无悬念他将造就怎样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http://pit.ifeng.com/a/20171107/53027706_0.shtml

不谈“亚太”谈“印太”特朗普访华前的表态在暗示什么?★★

http://pit.ifeng.com/a/20171107/53028156_0.shtm

中国北斗前世今生: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7/53025037_0.shtm

德军方报告泼冷水:西方未来20年或“完全解体”★★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7/53025185_0.shtml

吴敦义、洪秀柱、朱立伦的两岸路线各唱各的调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6/53020345_0.shtml

近年来首次!美国7艘核动力航母同时出海★★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8/53058866_0.shtml

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备受瞩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11/07/6722336.html

多维 2017-11-07:特朗普开启了担任美国总统后的首次访亚之旅,中美领导人的会晤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韩国《中央日报》11月7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计划用皇家晚宴来接待上任后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

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备受瞩目(图源:Reuters)

报道称,晚宴场所定在紫禁城内一般市民禁止出入的清乾隆帝的花园(建福宫)。两位首脑将在晚宴后前往位于南200多米处的乾隆帝的书斋(三希堂)进行短暂的闲聊。

报道称,11月5日,工人们正忙着为通道左右的墙壁涂红漆。该道路是连接建福宫到三希堂所在的养心殿的通道,而特朗普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就将通过此通道前往目的地。

养心殿是皇帝的办公兼住处,相当于美国白宫,入口处从2015年10月8日开始重新翻修,一直关着门,门上只贴着通知。这意味着习近平主席将在重新装修了两年多的清帝办公处将特朗普总统作为首位客人来接待。三希堂是一个小书斋,位于两位首脑喝茶聊天的养心殿西边,房间不大,面积为8平方米。乾隆帝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在获得珍爱的三件稀世珍宝后将此处改名为三希堂。乾隆帝共收藏了1.2万多幅书画、4,115件青铜器、200多个砚台、1,290多枚印章以及很多玉器和瓷器。习近平主席或打算在三希堂聊天时,在三坪大小的房间内介绍乾隆帝的丰功伟绩。而乾隆帝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开拓疆土最多的皇帝。

报道称,建福宫是中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为2008年访华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George H.W Bush)和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举行晚宴之地。基辛格前国务卿非常喜欢紫禁城,甚至在1971年秘密访华48小时期间还前往了紫禁城参观。而老布什前总统则于1974年至1975年担任了美国国务院北京联络事务所所长,为美中两国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中美建交以来,中国已经在紫禁城接待了多名来访的美国总统(图源:VCG)

报道称,特朗普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在紫禁城会面预计将成为特朗普总统此次访华的重头戏。预计美中两国之间的实质问题将会在此进行秘密商讨。

香港《明报》引用紫禁城相关人士的话报道称,“三希堂面积不大,但旁边贴着‘勤政亲贤殿(挂着乾隆帝之父,雍正帝匾额的皇帝办公处)’,可见其意义不言自明”。

报道称,此次并非是中国首次用“皇帝规格”来讨历代访华美国总统的欢心,之前早有先例。1998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William Clinton)访华,中国用皇帝的入城仪式隆重接待了克林顿总统。当时中国在明代重建的西安古城南门举行了世界最高级别的欢迎仪式。克林顿总统参观了秦始皇的兵马俑。2014年,中国对关系不太好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也使用了“皇帝规格”。▲◆★●■☆

 

普京参选连任几无悬念他将造就怎样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http://pit.ifeng.com/a/20171107/53027706_0.shtml

2017年11月07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张全

随着2017年即将进入尾声,去年美国大选以及今年欧洲多国选战的硝烟已逐渐散尽。明年,又一个大国——俄罗斯将迎来总统选举。现任总统普京会不会宣布参选并连任?如果普京顺利开启“第四任期”,他又能否如人们期待的,“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

日前,由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年总统选举与俄罗斯未来走向”研讨会在沪举办。来自京沪两地的30多名资深学者齐聚一堂,就上述问题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强人+集中管理”适合俄国情   

与会者普遍认为,普京几乎肯定会宣布参选,且不出意外地获得连任。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永全认为,俄明年大选结果几无悬念,但国家的发展前景有变数。俄罗斯需要一个强势领导人,苏联解体之后,俄国人看到,如果不是像普京那样强有力的领导人,国家不仅无法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上没有尊严。此外,俄罗斯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军工和资源的经济结构,也决定了集中化的管理形式适合俄罗斯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表示,6年以来,普京大力加强了总统班子和垂直领导,调整之后的总统办公厅有160多个司局,3000多名工作人员,是俄罗斯行政权力最大、官员人数最多的机构。而且普京亲自兼任其中一些委员会的主任。克里姆林宫的势力明显增强,足以保障总统意志的下达和贯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陈宇认为,普京对大选的布局,已经超越之前比较宏观的层面,进入细节操作层面。最近几年,普京身边的一些“老禁卫军”逐渐失去不可替代性和政治价值。原因一是他们年龄逐渐变大,二是克里米亚事件赋予了普京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与此相反,新的60后、70后甚至是80后走向政治前台,普京试图打造一支更年轻、更有活力、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执政团队。这是为了自己未来新任期乃至结束任期之后的长远考虑。

精英集团三大板块的平衡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注意到一年来俄罗斯地方行政长官“大换血”的动态。他认为这一人事变动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虽然普京支持率不断提高,但随着西方制裁效应不断扩散,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对俄罗斯民众产生影响。为防止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普京需要打击腐败,平息社会不满情绪。二是普京需要调整精英架构,因为相比若干年前,如今权力架构形成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石油在低位徘徊,与西方关系紧张,这使得俄罗斯精英层之间相互制衡发生变化。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影响力下降,军工集团力量开始上升。归根结蒂,普京是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潘大渭指出,目前普京的精英集团大致由三个板块组成:一是军工部门加上强力部门,这些人的核心包括防长绍伊古、国民近卫军总指挥佐洛托夫、总检察长柴卡等。第二股势力是政府中的自由派以及金融财团,包括总理梅德韦杰夫、俄罗斯莫斯科银行总裁卡瓦尔丘克、伏尔加投资集团掌门人季姆琴科、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前财长库德林等。三是老精英群体,普京对他们的使用非常微妙,包括原石油天然气集团总裁谢钦、原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现任杜马主席沃洛金等。与过去对这些群体紧紧拉拢不同的是,如今普京与它们保持着不同的距离,持续着微妙的平衡。

新型反对派的诞生   

日前,普京昔日“恩师”索布恰克的女儿克谢尼娅准备竞逐明年大选,李永全表示,舆论认为克谢尼娅是一个反对派,但克谢尼娅实际是配合此次大选的“陪跑者”。普京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能够把很多“反对派”变成自己执政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换言之,如果选举没有反对派参与的话,投票率会降低。克谢尼娅来参选,并提出“我反对任何人”的口号,一定会提高选民参与率。

陈宇认为,反对者纳瓦尔内也是值得关注的,他是一种新型反对派势力,这和全球政治当中普遍民粹化的趋势相适应,他们正日益取代缺乏活力的传统反对派。其反体制、西方代理人的色彩比较弱,而民粹主义风格却很突出,能熟练使用社交媒体俘获年轻人的心。有俄罗斯人甚至认为,纳瓦尔内是普京迄今遇到的唯一竞争对手,他有一批战斗力很强的“死党”。而俄罗斯官方对纳瓦尔内一直是投鼠忌器的状态,既不敢放任自流,又不敢对他判重刑,只能处于一个灰色地带,这实际上也说明俄罗斯官方对新型反对派缺乏有效应对手段。

未来领导人的挑战

普京如果再次当选,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关贵海认为,在普京任内,俄罗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然而,他仅仅达到了一半目的,即稳定和安全目标,却还面临发展不足的严峻挑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指出,从一些官方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标上看,2017年俄罗斯的确步入了复苏轨道,但仅仅是步入轨道而已,这个复苏是在GDP大幅下降以后的低基数基础上的有限复苏,而不是恢复到2012—2014年的水平。俄罗斯经历此次危机是“周期性危机、外源性危机、结构型危机”三重叠加的结果。前两者的因素在减缓,但结构型危机问题需要长期才能解决。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俄罗斯社会可控,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经济长期疲软,政府的经济发展承诺一直难以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实实在在的改善,民意生变是早晚的事。今年以来,多次爆发的游行波及俄罗斯多个城市。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这反映出他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的不满,也折射了他们对治理模式的不认同。

中央编译局徐向梅研究员认为,展望未来,从短期看,首先,俄罗斯应该能保持较低速增长。其次,进口替代政策取得一定成效,集中表现在俄罗斯的粮食大丰收、汽车、制药等方面。第三,营商环境改善。俄罗斯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有所提高,2010年排第63,2017年已经上升至第38位。然而从长期来看,也有不少隐忧:结构性难题依然待解;支撑经济腾飞和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如资本、人口等)缺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李静杰认为,俄罗斯最致命的问题是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中掉队了。再过三五年,它同世界其他大国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会影响它的未来。

除了振兴经济这个棘手任务外,普京还需要在内政中平衡好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处理好同反对派的关系。在外交上,则亟待改善同西方的关系,并让处于最高水平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上层楼,为确保支持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对西方关系方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强晓云分享了她的研究。她指出,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呈现出双重割裂式的发展倾向,一重割裂是,俄罗斯外交将西方对俄威胁与对俄合作区分对待,第二层割裂是指,俄罗斯外交将对欧关系与对美关系割裂开来。俄罗斯人对欧洲有更多的认同感,讲一个“共”字——强调应对共同威胁、发展共同合作。而对美关系方面,则讲一个“悲”字,认为俄美关系跌至最低点。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健荣认为,在特朗普“逢奥巴马必反”的理念下,未来需要观察俄美能否在战略平衡上达成某种新的约束机制,而当前则需避免军备竞赛。

在对华关系方面,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创始会长蔡桂茹指出,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战略性大项目逐步启动,比如能源、航空航天、农业、基础设施等,将为未来中俄经贸合作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中俄经贸合作前景是乐观的。但中俄双方都希望双边贸易额和相互投资增长速度再快一些。前几天梅德韦杰夫总理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签了一份很好的协议。这些协议与以往有所不同,内容更详尽,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些创新的要求。有分析报告指出,这也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愿景,对接的优先任务将包括推动成立自由贸易区、发展投资简化贸易手续、建立跨境园区等。

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指出,中俄关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可以说是400年来中俄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中俄关系的动力不应该是外向型的,绝非拉着俄罗斯对付谁,而是要发掘内生性动力,让中俄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根本原则,成为“现代化伙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变化,中国需要主动引导、塑造中俄关系,使其向着更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实现两个“百年梦想”战略目标的方向推进。(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国际智库立场)▲◆★●■☆

 

不谈“亚太”谈“印太”特朗普访华前的表态在暗示什么?★★

http://pit.ifeng.com/a/20171107/53028156_0.shtm

2017年11月07日凤凰国际智库 文章来源:侠客岛

本月8号,特朗普将开启其上任后的首场访华行。

在这个重要节点上,对于这场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时将谈及的话题,外界无疑高度关注。半岛和经贸问题,不用说,一定是重中之重。不过,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

最近,无论是11月5日特朗普亚洲行的首场演讲,还是11月2日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的公开演讲,乃至美国国务卿蒂勒森10月份关于印度的演讲,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概念:“印太”。

特朗普表示:“我们将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及与盟友之间的合作机会,力争建立一个本着自由、公正与互惠的印度-太平洋地区。”

众所周知,上台近一年来,除了退出“TPP”,特朗普政府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亚太”战略。这次首度公开提及“印太”,会是特朗普政府关于“亚太”战略的一个新思路吗?这一概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最近,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与几位岛叔、岛妹聊了聊,他们分别是刁大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青年学者),以及陈一诺(资深国际新闻记者)。以下为他们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1. “印太”到底是指什么?它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陈一诺:所谓“印太”(Indo-Pacific),指的就是“印度洋—太平洋”区域。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地缘政治学者卡尔•豪斯霍夫(Karl Ernst Haushofer)就已提出了“印太”地区的概念。

不过,真正作为一个地缘概念被提出,可能要到21世纪初。2011年11月,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三国的智库曾经联合发表题为《共同的目标与趋同的利益:美澳印在印太地区的合作计划》的报告,建议美澳印建立三边对话,推动在印太地区建立有助于经济政治稳定、安全、自由开放贸易及民主治理的秩序。该报告的出炉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印太”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概念被正式推出。

林民旺:10月18日,蒂勒森曾经发表过一个题为《确定下一个世纪我们与印度的关系》的演讲。应该说这个演讲比较好地展现了美国的“印太”战略。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美印经济的比较优势,促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二是,美印要联手推动实现印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尤其要加强区域国家的安全能力建设;三是,构筑“印太再平衡”的同盟架构,将“志同道合”的国家都拉入这一体系,其中,除印度外,澳大利亚也是被多次明确点名的对象国。

在“印太”语境下,中国的地区影响力被人为淡化,海洋活动受到格外关注。

  1. 特朗普提出这个概念的出发点是什么?

刁大明:简单来说,“印太”战略,就是希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之间搭建一个长期的战略弧,实现在经济、政治、气候,军事等领域里的两洋联动。除了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都是主要参与国。

从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成是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的一种延伸,是以制约中国为出发点的。

因为单就亚太地区来说的话,中国无疑是核心国之一,在政治、经济领域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如果能够拉上印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形成制衡。

从过去一段时间,在谈及“印太”问题时,美国几个主要发言人的用语来看,“自由”、“规则”、“开放”等词汇多次被强调,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南海问题,以及近年来亚太地区一系列的海上权益纷争。

另一只靴子落在中东。大家都知道,印度洋往西北,就是中东、北非地区。而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一直广受关注。他上台之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中东的沙特,然后才是欧洲等国。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首次。不仅如此,抵达沙特首日,两国就同意签署总值1100亿美元的军火交易协议。对于务实、致力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来说,中东是决不能撒手的一个地区。

但同时,特朗普又深深地明白,未来十几年,亚太肯定还是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因此,如果能形成一个中东-印度洋-印度-东南亚-东北亚的战略统筹,对美国的发展无疑十分有利。

  1. 其他几个主要参与国的响应程度怎么样?

陈一诺:这个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弱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密切关注中国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部分国家筹谋组建遏制中国海洋活动的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等。

这一点,无疑刺激了其他几个主要参与国的兴奋点。日本尤其活跃。

今年10月25日,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透露日本将提议美国、印度、澳洲进行首脑级别战略对话,即以亚洲的南海经印度洋至非洲这一地带为中心,由四国共同推动自由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兼顾防卫合作。

当时,河野就透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准备在11月6日举行的美日首脑会谈中向特朗普提出这个四国战略对话构想,希望能得到特朗普的认可。而这次,特朗普刚到日本,就发表关于“印太”的演讲,意味也是十分深长了。

除此之外,美国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关于“印太”地域联动的活动也一直在推进。

  1. 这是否代表特朗普政府关于“亚太”战略的成型?

刁大明:准确来说这是一个方向,代表着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不只是特朗普自己,最近,他身边的不少官员也频繁提到这个概念。11月2日,麦克·马斯特表示,特朗普此次亚洲行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广“自由开放的印太区域”。10月份的时候,蒂勒森也表示,特朗普政府决定大幅度深化与印度的关系,以确保印度-太平洋地区继续保持自由与开放。

陈一诺:事实上,从今年8月公布“南亚新战略”以来,特朗普重视印度,打算将印度洋与太平洋连成一片的战略意图就日渐明了。以往谈美国的两洋战略是指太平洋和大西洋,但如今到了特朗普的手上,两洋战略却再次被扩展,以后恐怕将变成“印太”和大西洋了。

以印美关系为例,今年8月,特朗普和印度总理莫迪商量在两国的外交和国防部长层面,建立新的“2×2”印美对话机制,突出国防与安全议题,使得印美关系重点从奥巴马时期的“外交+贸易”转变为“国防×安全”,就是在突出印度在美“亚太”战略中的地位。

  1. 如果美国真的要部署“印太”战略的话,印度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林民旺:如果这一策略真的成型的话,印度可能会成为其战略“支柱”。

最近,美国频频向印度抛出橄榄枝。

根据特朗普8月的“南亚新战略”,在印巴关系中,美国要着力发展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特朗普还指责巴基斯坦庇护恐怖分子,要巴基斯坦与美国相向而行,否则将切断对其援助。

10月24日至26日,蒂勒森对印度进行了他担任国务卿以来的首次访问。双方尤其讨论了“印太”地区的安全挑战、互联互通问题,如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话暗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意味还是比较强的。

此外,美国还在积极推动印度“向东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与美国、日本的“印太”战略深度对接,逐步形成美国主导的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为主轴的亚洲安全架构。因此,除了要建立美印外长与防长的“2+2”对话机制,双方还将努力推动建立美、日、澳、印四国领导人对话机制。

  1. “印太”战略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刁大明:用一句话概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方面,直到今天,“印太”还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照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政策来看。当年奥巴马并没有在中东过多纠缠,而是把重心放在了TPP上,但从结果上来看,这一策略并不成功,很多经济议题都没有得到推进。而现在特朗普还要兼顾中东,期待用中东来反哺亚太,恐怕很难奏效。可以说,按照目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要想维持在这两个区域的主导地位,我觉得是非常难的。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这一概念真的成为其“亚太”政策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对中国有进一步制约。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不稳定和干扰因子。这是目前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并且保持高度警惕的。(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国际智库立场)▲◆★●■☆

 

中国北斗前世今生: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7/53025037_0.shtm

2017年11月07日环球军事:北斗系统正在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全球定位系统。(资料图)

沙场,三军列阵。刚下演兵场的战旗、战士、战鹰、战车,接受最高统帅检阅,米秒不差。

南海,惊涛骇浪。世代漂泊在这里求妈祖、讨生活的渔民,如今无论到哪块海域、哪个岛礁,都在祖国俯瞰之中。

汶川,山崩地裂。震中映秀20多小时音讯全无,突破死亡线赶到的部队,第一时间发出100余字短报文,字字千金。

街头,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随时能精准找到最近位置的旅馆、小吃店、共享单车,“出门一时难”成为过去。

这些,都因缘遨翔星空的中国“北斗”。11月5日19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第一、二颗卫星。此次北斗发射牵动着外界的热切关注,因为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的北斗正式全面开启全球组网的大幕。在中国北斗开始走向世界之时,身在堪称北斗福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环球时报》记者试图在这里探寻北斗这张中国新“名片”的前世今生。

中国选择: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将我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饱含着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劫难的清醒、走向复兴的企盼:中国命运必须自己掌控,中国重器必须自己打造,中国建设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990年海湾战争中,装载GPS的精确打击武器首次大规模使用,作战效能令全球震惊。卫星导航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全世界的再思考、再认识。

如果说导弹是枪,原子弹是子弹,那卫星导航就是精确瞄准具。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启动过“灯塔一号”工程进行探索。终因经济和技术方面难以支撑,不得不被迫下马。

1994年,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仍然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中国毅然决策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试验探索。当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了全球组网。而我国正面对1989年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实施的最严密技术封锁。放眼星空,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美俄已全部占用。我国与同时希望建设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最大限度地挤出一小段频率,提供卫星导航共同使用。这一小段频率,只有黄金频段的四分之一,这是建设一个全球导航系统最基本的频率需求,且各国均可平等申请。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成功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

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寻求合作,共用资源;二是独立发展,抢占主动。中国一方面立足独立自主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关系国家重大竞争力的合作中,自身没有过硬实力和核心技术,往往难有对等交流,处处面临不平等壁垒。我们与欧盟的多轮频谱合作谈判,进展缓慢。

2005年,欧盟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导航卫星。此时,距离我们申请使用的频段有效期只剩不到3年时间,如果不能在此期限内成功发射一颗导航卫星,这片“太空领土”就只能花落人家。而我们的首颗北斗导航卫星,还在研制之中。在全社会相关行业、领域、单位、人员的通力协作下,中国硬是将原定2007年底发射的首颗卫星,调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2007年4月初,首颗北斗导航卫星终于如期立在发射塔架上。各项测试进展非常顺利,但在发射前的最后检测中,卫星上应答机却出现了小异常。尽管这不是个大问题,发生故障的概率也不高,却有可能影响信号的正常传回。

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故障,也必须彻底归零。北斗工程技术人员重新打开已矗立在塔架上的星箭组合体,拆出应答机。3天72小时的不眠不休,应答机隐患成功排除。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天后的16日20时许,北京终于清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这一刻,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最后期限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一飞冲天、成功分娩,赶上了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班车!

中国路径:后发赶超,道路别具特色

建设中国北斗,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且受到技术严密封锁情况下,不可能循着别人的路走,必须砥砺前行、换道超车。

按照空间定位原理,对地球上一个目标点进行定位,至少需要3颗卫星;考虑到时间误差,精确定位至少需要4颗卫星。这就是GPS和格洛纳斯的工作原理和全球组网方案。如果按这条路径探索试验,既缺技术储备,又缺工程经验,更缺经费支撑,以当时的综合国力,可望而不可及。

“两弹元勋” “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创造性提出“双星定位”建设方案,即把地心视为一颗虚拟卫星、再发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构成星座,经地面控制中心计算处理,实现对区域内地面目标的快速定位。这一方案用当时中国最成熟的航天技术,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为后续发展坚定了必胜信心,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

建成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系统,至少需要24颗卫星,美俄用了20多年时间。但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刻不容缓,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迫切,中国拖不起、等不得,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北斗发挥出最大效益。

“两弹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提出“分步走”战略,先试验后建设,先国内后周边,先区域后全球。

地球自转“日行八万里”,导航卫星绕飞不间断,要为地面一个特定区域提供连续稳定的导航服务,按照GPS和格洛纳斯采取的单一轨道星座构型,在全球组网完成之前无法实现。要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星座结构。

北斗人再次脑洞大开,开创性地设计了混合星座构型。2012年底,建成了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轨道卫星共14颗星构成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为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为有效应对我国周边安全威胁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及时增加了厚重砝码。

在前期发射5颗试验卫星在轨成功验证全球系统建设核心技术基础上,2017年11月5日,首批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一箭双星顺利升空;到2020年左右,全部30多颗北斗三号卫星将星耀全球。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导航系统普遍运用原子钟维持时间精度。过去,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高精度原子钟,但对我实行严格限制。在北斗二号建设时,星载高精度原子钟成为绕不开的“拦路虎”。

核心技术终究得靠自己,北斗技术人员再次用行动宣示,外部封锁越严,自我创新越快。不到两年时间,就自主开发研制出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的原子钟,授时精度50纳秒,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彻底打破他国垄断。

定位精度是导航系统的生命。依靠卫星,目前定位精度大都在10米量级。要进一步提高精度,单纯在天上下功夫,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北斗人收回仰望星空的慧眼,回望脚下,却发现地上大有可为。环顾辽阔大地,国家的气象、交通、地震、国土资源等行业已建有大量GPS基准站,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即可摇身变为北斗基站;在此基础上,再新建和调整优化布局,即可建成国土范围内无缝隙覆盖的北斗地基增强网。2017年,1400多个北斗基站遍布全国,上万台套设备组成星地“一张网”,国内定位精度全部达到亚米级,部分地区达到分米级,最高精度甚至可以到厘米或毫米级。这种全国“一张网”模式,让中国精度走到了世界前列。

中国北斗系统中的卫星还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客串”通信卫星,通过位置报告和短报文,具备告知别人我“在哪儿”“干什么”的独特功能。可别小瞧这个本事,汶川地震救援表明,在地面通信信号盲区或其他通信手段失效后,它就成了紧急时刻拯救生命的最后“保险索”。

按照传统卫星管理手段,控制使用好绕飞地球的卫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面站。在难以全球布站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实现卫星管卫星,这是世界导航领域的前沿技术,也是北斗三号工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

2015年8月,两颗全球系统试验卫星首次建立起星间链路,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这一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经过持续实践优化,已具备全面建设推广的能力。三年前,北斗与GPS在达成频率兼容共识基础上,正式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民用卫星导航技术发展。两年前,北斗与伽利略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工作。近日,北斗与格洛纳斯成功进行两大系统的兼容试验,联手打造兼容使用、精度更高卫星集群的前景可期。

北斗二号建成后,在向国内提供系统服务的同时,即公开向南北纬55度、东经55度到180度的亚太地区提供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50纳秒的免费服务。

在我国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印尼的海上集成应用,北斗正提供心贴心定制服务;分别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开展交流合作,与沙特、阿联酋、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制定推进措施,在泰国建成了小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网,等等。中国胸怀和中国贡献伴随“太空丝路”不断延展。

中国思维:利国惠民,发展永无止境

北斗的建成,举全国之力;北斗的发展,集民众之智;北斗的应用,惠民生所需。

导弹呼啸、战机轰鸣、军舰破浪、将士列阵,北斗如影随形,战场的主动权、战斗力的增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5万余艘渔船、400多万辆营运车辆安装了北斗终端,民航也将依托北斗建设航空器全球追踪系统,交通更加可控安全。

地质灾害多发的云贵川陕等地,大桥、隧道、边坡以及城市的灯塔、高楼、老旧房屋,北斗能够实时监测、预判危险、及时报警,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耕地辽阔的新疆、黑龙江等地,农业机械安装北斗终端,拖拉机自动沿线耕作,无人机自动定量喷洒农药,土地使用率提高5%,复播准确率提高到100%,农药节省40%,劳动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北斗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指引救援队伍千里驰援。今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北斗短报文第一时间将灾区情况送达应急指挥中心,北斗无人机第一时间传回灾区现场航拍画面、实施消毒防疫,北斗智慧景区平台第一时间帮助指挥中心调度管理搜救小队、搜救车辆。8月下旬,超级台风“天鸽”突袭广东, 347艘渔船在北斗引导下安全回港……“北斗呼叫,天降神兵!”面对一起起突发重大灾害,北斗开启一扇扇“生命之门”。

民以食为天,百姓餐桌安全第一。利用北斗定位和网络技术,市场上销售的“北斗菜”,扫一扫二维码,都能追踪它长在谁家地、用的谁家种、施过什么肥。如今,越来越多的菜农加入“北斗菜”网络平台,为自己的绿色蔬菜“正名”。一些地方的水果种植、畜牧养殖,以至中药生产,都开始利用北斗终端进行溯源管理、全过程监控,百姓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望从技术上得以解决。

居易行难,过去人在旅途,常常身在囧途。如今,加入或使用了北斗的电子地图、约车软件,共享单车、位置分享,你能更任性地说走就走、想到能到、相聚不难。便利带来的烦恼,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蓄意破坏,汽车驾驶横冲直撞、“路怒”斗气,长途运营疲劳驾驶、超速越线违章行车,运用北斗,都将可识别、可定位、可监管、可处罚。大型客车、学生校车、危险品运输车等强制安装北斗终端,超时超速和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得到及时警示提醒,交通违章率和事故伤亡率各下降50%;设置北斗电子围栏,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有望得到有效治理。

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与健康,维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北斗拐杖,在老人意外摔倒等危险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号,通知家属和医院及时救护;北斗手机,遇到紧急情况只需按下求救按钮,就会立刻向相关人员、机构发送精准信息;戴着北斗手表的儿童,一旦离开安全区域,父母就会收到报警信号。随着北斗技术应用的日臻完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将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天上翱翔“北斗”星,飞入寻常百姓家。打破垄断、更接地气的中国北斗,将很快成为人们更贴心更便利更可靠的忠实伴侣和“守护神”。

先进技术一旦被民众了解掌握,就会迸发出无穷力量。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北斗系统作为一项国家高科技工程,一个开放型创新平台,日益激发出全民创业创新的巨大激情和无限潜能,特别是人们将北斗的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授时、短报文发送功能,与正在普及运用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先进智造等前沿科技碰撞融合,不断地“裂变”“聚变”,产生巨大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效益。

有识之士和有慧眼的商家,纷纷投身北斗产业,加入北斗“朋友圈”,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初具规模。在上游,自主研发的芯片、板卡、天线等核心产品配套齐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在中游,手持、车载、船载、机载、可穿戴等各型北斗终端、北斗产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在下游,基于北斗的数据采集分析、监测监控、指挥调度等运营服务业迅速兴起,在国土测绘、海洋应用、气象水文、森林防火和智慧城市、驾培驾考、文物防护、动物保护等行业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全国从事北斗开发应用的企业已达1.4万家,从业人员近45万,总体产值2118亿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量忠实的“北斗粉”。

北斗系统的全域覆盖、全时联通,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到来,一种全新的“北斗+”生产生活方式已初见端倪。“北斗+物流”,包装可以根据商品体积重量自动选择包装箱,发货可以根据地址自动分拣配送,买家可以随时知道所购物品的行踪轨迹。“北斗+支付”,能够对1秒钟内成百上千的股票、车票购买申请进行精确排队,按序办理;通过精确掌握车辆位置变化和时间长短,从云端快速准确完成高速公路行驶缴费、公共场所停车收费、车辆自动充电计价等。“北斗+工作”,警察坐在指挥中心,就能通过北斗移动警务系统实现对巡逻警车和警力的精准调度,做到快速出警、就近派警;农民在家里干着家务逗着娃,就能通过北斗无人机在田里播着种洒着药;牧民坐在家中喝着奶茶聊着天,就能通过北斗项圈放牧几公里外的羊群牛群……今天,你“北斗”了吗?▲◆★●■☆

 

德军方报告泼冷水:西方未来20年或“完全解体”★★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7/53025185_0.shtml

2017年11月07日参考消息:英国《每日快报》网站11月4日报道称,由德国军方起草的一份内部报告称,欧盟和西方在未来20年中完全解体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这份长达102页、名为《2040年战略预测》的报告于今年2月底由德国国防部发表,但一直属于秘密文件,不过现在被德国《明镜》周刊看到了。

该报告罗列了6种情境,分析社会趋势和国际冲突将如何发展并影响德国的安全局势。

在这份秘密文件中,联邦国防军分析了社会趋势和国际冲突将如何在未来20年中影响德国的安全政策。

在其中一种情境中(欧盟解体,德国应对的模式),作者假定了一种“多重对抗”的局面。

这份预测未来的报告描绘了一个在“多年动荡”之后,国际秩序瓦解,全球价值体系崩溃,全球化停滞的画面。

联邦国防军的战略师们写道:“欧盟扩大事宜已被基本放弃,越来越多的国家离开欧盟。欧洲失去了全球竞争力。一个日益缺乏秩序,有时候甚至是混乱和冲突频仍的世界大幅改变了德国和欧洲的安全环境。”

在第五种情境中(东西方对抗模式),欧盟东部的一些国家冻结了欧盟一体化的状态,而另一些国家则“加入了东部阵营”。

在第四种情境中(多极竞争模式),极端主义上升,欧盟伙伴“甚至似乎偶尔被看到寻求特定方式的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这份报告未做任何预判,称所有情境“到2040年都有可能发生”。

该报告可能会给那些希望欧盟一体化取得大幅进展,甚至希望设立一支欧盟军队的人泼冷水。

法国总统马克龙9月底曾呼吁欧盟国家进一步一体化,称该集团需要进行“深刻变革”。

马克龙呼吁发行欧盟身份证,执行共同防务预算和建立一支欧盟军事干预部队。

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也说,一支联合的军事力量将“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带来额外的影响力”。▲◆★●■☆

 

吴敦义、洪秀柱、朱立伦的两岸路线各唱各的调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6/53020345_0.shtml

2017年11月06日 中国台湾网:原标题:港媒:国民党吴敦义、洪秀柱、朱立伦的“两岸路线”各唱各的调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国民党迎战2018地方九合一选举的整体局势尚未明朗,且因对手强劲不甚乐观。现阶段更大难题在于两岸路线无法整合,吴敦义、朱立伦、洪秀柱各唱各的调,这也是国民党在台湾从未曾有的乱象。

中国国民党的内斗从没停过,但对“一个中国”的两岸路线从未动摇,未曾因不同的两岸主张分派系在斗,出现多颗太阳。

然而目前,吴敦义虽在今年5月党主席选举胜出,今年10月“中常委”改选掌握绝对席次,“中常会”彻底“吴系化”,却无法在两岸路线定于一尊。吴在两岸频频遭到党内挑战,越是刻意闪躲,挑战更大。

朱立伦(图片来源:台湾“东森新闻云”)

朱立伦在十九大之后,接受媒体访问,公开表达希望双方能够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持续交流,迈开两岸大步。值得注意的是,朱立伦坚定无意参选2018台北市长,卸任新北市长后,就是没有任何包袱的自由身。他的前国民党主席、前新北市长等身份在两岸上有得可发挥的。

洪秀柱(图片取自台媒)

旗帜鲜明,有“深蓝教母”的洪秀柱则是党内另股势力,她6日率团出席“第14届湖北·武汉台湾周”,这是十九大之后,蓝营赴大陆访问的第一位高层。洪秀柱与吴敦义两岸路线的落差,从今年初国民党主席选举时就多次正面开战,两人几乎形同陌路。洪秀柱5月输了党主席选举,之后的党中央委员、中常委选举洪系一路输。她的两岸路线尽管不是党内主流,却依旧屹立不摇。

有绿营人士认为,吴敦义的两岸路线已很接近民进党。日前赖清德拜会吴敦义,吴的发言与太过有礼,遭点名严词批判其“失格失职”。

吴敦义8月20日接任党主席迄今,一直不顺。吴敦义等不到“国共论坛”,洪秀柱却6日要赴陆出席两岸交流盛会,朱立伦看来也摩拳擦掌,这国民党两岸路线还真乱。(中国台湾网 韩静)▲◆★●■☆

 

近年来首次!美国7艘核动力航母同时出海★★

http://news.ifeng.com/a/20171108/53058866_0.shtml

2017年11月08日环球网 原标题:近年首次大规模展示军力,美国七艘核动力航母同时出海

【环球网综合报道】去年,美国6艘航母曾同时在外执行任务或进行训练,被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理查德森称为“里程碑事件”。现在,美国11艘核动力航母中,有7艘同时在不同海域活动。一名美国海军军官6日向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确认了这一消息。报道称,这是近年来美国海军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同步展示军力。

据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了解,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的3艘核动力航母分别为“里根”号、“尼米兹”号和“罗斯福”号,这3艘航母都配备了全部空中力量,形成完整的航母战队。与此同时,还有4艘航母在外执行短期训练或在为后续正式部署做准备。这4艘航母分别为“卡尔·文森”号、“斯坦尼斯”号、“林肯”号和“福特”号。其中,“卡尔·文森”号和“斯坦尼斯”号在东太平洋活动,“林肯”号和“福特”号则在大西洋活动。

英国路透社7日援引匿名美国官员的话说,美军3个航母打击群几天后将在西太平洋联合演习,但并未明确指出演习的确切日期和地点。美国国防部和美军太平洋舰队拒绝对此消息发表评论。路透社称,这正值美总统特朗普访问亚洲期间,是“一次罕见的武力展示”。

美国参联会主席邓福德上周解释说,上述航母战队一起在西太出现并非专门针对朝鲜,只是例行展示美国对地区的投入。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则评论说,同时执行任务的航母数量越多,越能展现军队实力和作战准备。这样的联合演习将是10年来首次。(汪品植)▲◆★●■☆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