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春晚 每年一句流行语你还记得吗?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1/26/5961746.html
【2014年】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
《扶不扶》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引发全面讨论。
今 日 看 点:2017-05–30▲◆★●■☆
朱高正:蔡英文就是個傀儡 3到5年內台灣將動亂★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635.html
朝鮮再射導彈 特朗普批平壤對中國“不敬”★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122.html
中共居然 一天之內北京換人極為罕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179.html
陳吉寧的海歸20年:從帝國理工博士後到北京代市長之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335.html
陳吉寧的海歸20年:從帝國理工博士後到北京代市長之二★★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335.html
陳吉寧的海歸20年:從帝國理工博士後到北京代市長之三★★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335.html
朱高正:蔡英文就是個傀儡 3到5年內台灣將動亂★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635.html
文章來源: 中時電子報 於 2017-05-29
不滿年改遭汙名化,軍公教人員上街抗議。(資料照片)
63歲的民進黨創黨元老朱高正離開政壇後,往返兩岸,先後在多所大陸高校講學。日前他在北京一場國學講座活動直指,蔡英文就是個傀儡,甚至說未來3到5年內,台灣就會發生動亂!
朱高正表示,不要奢望蔡英文會有什麽改變,她沒有主見,就是個傀儡,民進黨很快就會把她掀掉,小英現在禍起蕭牆,處理兩岸不行,連內部的領導威望也麵臨非常嚴峻的挑戰。並指蔡英文沒機會連任,因民進黨的支持者大量流失,尤其在青年這一塊,流失非常嚴重。
據中新網報導,朱高正估3到5年內,台灣就會發生動亂,因軍公教人員本來是台灣社會內部穩定的重要力量,但這一次改革,把他們晚年的退休金腰斬,如今這些變成一股躍躍欲試的動亂力量。台灣內部現在已經有很多這種聲音,希望共產黨趕快過來吧。他甚至說:”大陸不妨耐心等待,好整以暇。當這個聲音達到相當程度的時候,再以王者之師,出兵平亂,這就是大概兩岸後麵的結局。”
朱高正說,因為蔡英文錯誤的兩岸政策,使台灣在兩岸關係中,已經交出了主動權。他還強調,將來兩岸統一,才是對台灣最大的保障。 ▲◆★●■☆
朝鮮再射導彈 特朗普批平壤對中國“不敬”★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122.html
BBC 2017-05-29:特朗普在推特上說,朝鮮剛剛發射短程彈道的導彈是對其鄰國中國”不敬”。
周一(5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說,朝鮮剛剛發射短程彈道的導彈是對其鄰國中國的“不敬”。
韓國軍方表示,朝鮮周一再次發射的短程彈道導彈落入日本海。日本稱導彈落入其專屬經濟區(EEZ)水域,並隨即向平壤提出抗議。
首爾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表示,朝鮮周一淩晨從東岸江源道元山一帶發射一枚飛行物,在離岸450公裏處墜海,韓方推測為飛毛腿係列導彈。
BBC駐首爾記者埃文斯(Stephen Evans)指出,這似乎是三周內朝鮮第三次試射成功,顯示朝鮮距離造出能攜帶彈頭的導彈又近一步。而朝鮮每次試射成功都會給其對手增加壓力。
聯合國安理會此前通過了禁止朝鮮執行核計劃與彈道導彈發射項目,但金正恩政權多次無視有關製裁命令,采取核試驗與導彈試射。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也偵測到這次導彈試射。美方表示,導彈飛行約6分鍾後落入日本海。
在東京,日本內閣官方長官菅義偉對記者們說,導彈落入新瀉縣佐渡島與島根縣隱岐諸島之間水域。菅義偉強調該處為日本EEZ。
韓國外交部“強烈譴責”導彈試射,稱這是“明顯違背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的行徑,嚴重威脅到韓半島乃至國際社會的和平安全”。
中國外交部說,北京反對朝鮮試射導彈,此舉違背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並敦促朝鮮創造條件回歸對話。
朝鮮擁有大量飛毛腿導彈。圖為在首爾展出的飛毛腿導彈仿製品(中後)。
朝鮮擁有大批前蘇聯開發的飛毛腿導彈,經過改良的飛毛腿導彈能涵蓋1000公裏射程。
朝鮮近日以前所未見的頻次試射其導彈,觀察人士相信,平壤正逐步走向測試足以命中美國本土目標的洲際彈道導彈。
在此前的兩次試射中,朝鮮聲稱其中一枚導彈為可攜帶核彈頭的新型導彈,顯示朝鮮導彈技術更上一層樓。 ▲◆★●■☆
中共居然 一天之內北京換人極為罕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179.html
多維 2017-05-29:讓輿論無法想象的是,中共居然在同一天內,突然公布了首都北京市市委書記和市長雙雙換人的消息。
當北京時間5月27日上午,中國官方宣布蔡奇接替郭金龍成為新的北京市委書記時,無疑讓人感到驚訝,因為按照中共的黨內規則,北京市委書記通常是“入局”(進入中共政治局)之職——蔡奇,這位並非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亦非候補中央委員的“普通黨員”,如無意外,因其已是北京市委書記,而將在中共十九大上直接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這種“三級跳”的情況在大陸政壇“極為罕見”。
而在5月27日下午,更加另人意外的消息被公布——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調任北京市委常委、副書記、代市長。2012年時,陳僅僅是副部級,在升至正部級僅僅2年後,就登上了中國大陸地方行政官員最矚目的位置——北京市代市長一職。
首都北京一向是中國政壇的政治高地,市委書記和市長兩個職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政治重要風向標。
蔡奇的仕途之路被認為是“三連跳”,突破了較多中共用人的規則性框架(圖源:VCG)
麵對這種罕見的“意外”,政治觀察人士指,北京的人事布局變化,蔡奇的政治可靠與陳吉寧人本理念——硬性與軟性的定位符合中共主政者對“新北京”未來方向期許,這凸顯了習近平主政中共後的用人觀邏輯。
“意外的”蔡奇
2016年10月,蔡奇履職北京市代市長時,時任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推薦”蔡奇說 ,蔡“政治敏感性強,對黨忠誠”。這當然是郭金龍領會“中共最高層”意圖後的訊號傳遞。
中共對地方官員的任命背後,包涵了極為豐富的意蘊,而對於北京最高長官最關鍵的要求就是“政治立場堅定”,曾與習近平有長期共事經曆的蔡奇,顯然符合這個標準——是能夠讓中共高層“得力、熟悉、放心”的北京市委書記人選。
被中共黨媒宣傳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成立的消息甫一出現,被視為習近平內政“一號工程”的京津冀一體化就已在醉眠狀態中蘇醒,三地聯動在雄安新區中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同步。
輿論對蔡奇由北京市長晉升北京市委書記頗感意外,而評論人士則指,蔡奇與習近平多次、長時間的官場上下級關係,而被認為受到中共核心的高度信任,實際上是符合中國首都的政治需求的。
這種猜測並非毫無依據。
從蔡奇履曆看,1980年至2002年期間,習近平在福建任職17 年,其中14年蔡奇在福建工作且與其有交集,在習近平出掌浙江前兩年,蔡奇又先到浙江衢州市任職,兩人之後又在浙江共事4年多。而且蔡奇的仕途也的確是在十八大之後變成“火箭上升”的狀態。
此外,在中共高級官員的行列裏,蔡奇身上還有一個十分具有特色的標簽——“大V網紅高官”。
很難說是互聯網成就了蔡奇,還是蔡奇借助互聯網顯露了自己在中共官員行列裏的與眾不同,蔡奇因此被指是中共官員執政透明化開啟者。
而這種對於新媒體的熟悉,蔡奇主政北京也被認為是契合北京這座中國首都現代化城市氣質的。
更加“意外的”陳吉寧
相比蔡奇升任北京市委書記,陳吉寧調任北京代市長,更加讓輿論有“意外”之感。
此前,沒有任何相關的傳言已經讓輿論頗感費解,而陳在2015年由清華大學校長轉任中國環保部部長時,已經是罕見地僅用3年就實現從副部級到正部級的跨越,成為中國“最年輕部長”,現在再次晉升京畿就職,顯然超越了輿論的“想象力”。
出身清華大學的陳吉寧曾經被認為是中國大陸環保領域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官員(圖源:VCG)
1964年出生的,籍貫吉林。他在清華大學攻讀本科和研究生學位之後,在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取了博士學位。1998年,陳吉寧回到清華,在環境科學與工程係擔任副主任一職。
據稱因為陳吉寧清華工作時表現突出,讓當時的清華大學書記陳希(2002年至2009年擔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頗為欣賞,而陳希是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讀書時的本科同窗。
陳吉寧一度成為中國大陸的新聞人物——他剛上任環保部長就同步發生了柴靜的《穹頂之下》的環保熱聞,據稱陳吉寧的回複非常積極,甚至多次聯係柴靜本人。蔡奇給陳吉寧所作的北京代市長的就任說明時,有意強化了陳的“環保身份”。很顯然,未來中共希望陳吉寧的主要工作是要把北京發展的核心轉移到“生態人文環境”領域,北京的發展方向就是宜居的大城市,以人本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
分析指,蔡奇與陳吉寧,事實上這是個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絕配”。北京硬性的政治定位,軟性的“人文與宜居”的城市功能——從蔡奇與陳吉寧的任用上看,中共對北京的定位以及主政者的人選的考量,思考得相當充分。
在習近平的“一號工程”——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中,北京的人選已安排妥當,加上河北圍繞“雄安新區”配置的書記、省長;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多次強調並在踐行的京津冀總體發展策略——中共的用人目的非常明確,期待用“大開大合”態勢推進京津冀一體化戰略。
以事定人,選人入位,目標配置團隊;不拘一格、打破常規,不走“尋常之路”——北京人事上的變化盡管讓輿論頗感意外,但政治觀察人士則認為是“符合習的個性之舉”,“是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
習近平主政後,在其“改造中國”的雄心和執政目標之下,同時需要一批有能力,懂政治的人才留在自己的身邊,成為左膀右臂。這是習近平用人觀的關鍵所在,亦是這一連串意外背後的政治邏輯。▲◆★●■☆
陳吉寧的海歸20年:從帝國理工博士後到北京代市長之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335.html
搜狐 2017-05-29:5月27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決定,陳吉寧任北京市副市長、代理市長。經會議表決全票通過後,陳吉寧進行了莊嚴的憲法宣誓。
從英國帝國理工博士後,到清華大學副教授、校長,再到環境保護部部長、北京市市長,陳吉寧海歸的20年,走過了什麽樣的足跡?
陳吉寧—從來就不是傳統的學院派
天氣好的時候,陳吉寧還是會在清華大學裏散步。
在成為環保部部長一年零三個月後,他依然住在清華大學分的房子裏。十餘年前,陳吉寧任清華大學環境係主任,他以教授的職稱分到了一套位於清華大學西北門、不到100平米的房子,居住至今。
自1981年考入清華大學,除了中間留學英國並任教的十年,陳吉寧在清華園裏待了24年。從環境係副主任,到清華大學校長,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
2015年1月,他離開清華園,成為環保部黨組書記、部長。
熟悉他的人說,這個轉身毫不奇特,因為陳吉寧「從來就不是傳統的學院派」。
從高材生到環境係主任
在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就讀本科時,鄒驥比陳吉寧高兩屆。
現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的鄒驥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那時,陳吉寧名聲在外,既是係裏的第一名,又是學生幹部,用清華大學校內評價優秀生時最常見的一個詞來形容,便是「又紅又專」。
1986年,環境工程係設立首屆「陶葆楷獎學金」,大五的陳吉寧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獎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那時剛從美國博士畢業回國不久,也在係裏任教。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自己沒有直接教過陳吉寧,但也和係裏的其他老師一樣,知道陳吉寧是「81級中最好的學生」。
1988年,環境工程係碩士畢業的陳吉寧,由校方公派到英國布魯耐爾大學生物化學係攻讀博士學位。一年後,陳吉寧轉至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土木係,攻讀環境係統分析專業的博士學位,並於1992年畢業。
995年,已經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研究所任講師的鄒驥,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訪學。因與陳吉寧是有著共同專業背景的清華師兄弟,同在倫敦的他們熟識起來。
那時,陳吉寧已完成博士後,在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任助理研究員。閒暇的時候,陳吉寧帶著鄒驥熟悉倫敦,鄒驥則常去陳吉寧家打牙祭。陳吉寧的夫人也是在清華大學環境工程係讀的本科,比陳小一屆,彼時同樣在英國帝國理工讀博士。等著飯熟的時候,鄒驥和陳吉寧喜歡端著啤酒海闊天空地聊天。
鄒驥回想,英國學術氛圍濃厚,哲學、技術科學、經濟學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這種曆史底蘊也影響了他們倆。「我們的視野、思考方法都有新的提高,我認為我們都認同英國高等教育的優秀文化遺產,認同這種理性嚴謹的學術傳統。」
當時,鄒驥已轉學環境經濟學,陳吉寧則從事環境係統分析。他們交流各自學科裏的理論,也討論已進入後工業發展階段的歐洲國家在環境方麵麵臨的現實問題。那時,中國經濟尚在中低收入水平的高速發展階段,還難以在環境領域投入巨大資金。而英國、丹麥這樣的國家已在足夠甚至過度投資的背景下爭論環境投資效果評價的問題。他們根據歐洲國家的當下情況,探討如何使這樣的巨額投資更有效,進而認為在中國的環境投資有效性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他們也會談起中國的環境教育。他們認為,環境學科人才僅僅學習經濟學或者工程學是不夠的,必須進行跨學科培養,形成複合的知識結構,學生應同時受到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的訓練。而在純理論之外,學生還必須懂得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了解國家背景,如此培養出來的人才最容易做出成績。這樣的交流持續到1996年鄒驥離開英國為止。
有關環境學人才培養的想法並非空穴來風。早在1994年,郝吉明作為清華環境工程係副主任去丹麥國家實驗室考察,他特地繞道英國,與陳吉寧見麵。
郝吉明回憶,那時,學校已與他談過,希望他接任環境係主任。那些年,郝吉明作為係裏的核心組成員,清楚地知道係裏麵臨著人才的斷檔。改革開放之後,留校的優秀生很少,尤其是傑出的學生,多數都考慮出國深造。大家討論,如果可能的話,「要把陳吉寧弄回來」。
郝吉明與陳吉寧初步談了談,讓他做一些準備,早日回國。陳吉寧聽了中國的環保情況、環境係的人才隊伍建設,告訴郝吉明,如果有機會,自己願意回國。
郝吉明回校後,和校領導溝通,將陳吉寧作為引進人才進行培養,校方同意了。
1998年,陳吉寧離開待了十年的英國,回到清華大學,34歲的他發揮自己在外國求學和工作的背景,任清華大學環境工程係主管外事的副主任,職稱為副教授。當年暑假,清華啟動資深評審,陳吉寧成為教授。
當時,陳吉寧在英國的工作尚未完全交割,常常兩邊跑。當年十月,郝吉明再次到英國與陳吉寧深談,陳吉寧答應,次年三月,他一定全職回清華報到。
1999年3月,陳吉寧如約回國。一個月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名單出爐,郝吉明成為清華大學五名上榜者之一。學校希望長江學者可以專心於學術,不再擔任行政職務,郝吉明本人也恰有此意。他向學校申請,辭去係主任一職。學校同意了,並請他提名繼任者。
當時的環境工程係有四名副主任,陳吉寧進入了郝吉明的視野。作為一個本科、碩士都在清華大學唸書,同時也擔任過學生幹部的清華畢業生,陳吉寧深諳清華的運行機製,也對如何培養優秀的人才有自己的體會。
郝吉明與陳吉寧不同,他生於解放前,讀大學的時候正趕上「文革」,所受的教育斷斷續續,在一場接一場的運動裏成長。而陳吉寧恰好是「文革」結束後的高考生,專業教育完整,再加上他曾在國外留學、任教,有開放的國際思維。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另外幾個副主任都是主要偏向於一個專業領域,比如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等,陳吉寧學環境係統分析,這個專業需要站高望遠,將經濟、社會、人口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陳吉寧的視野相對更寬。
郝吉明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學校,學校讚同,並希望郝吉明能做好係裏相關老師的思想工作。
郝吉明告知係裏的老教授們自己的這一決定,沒想到得到了一致的讚成。老教授們大多都看著陳吉寧入校、成長,對這個年輕人有好感。係裏的年輕教師們也都表示很服氣。
1999年7月,35歲的陳吉寧出任清華大學環境工程係主任。
2015年6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研究處理大氣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的反饋報告。
2016年3月11日上午10時,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記者會,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答記者問。
三個小時後,陳吉寧的一位昔日學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陳吉寧答記者問的文字實錄。「我的朋友圈已經被昔日同學們刷屏了。」
這名學生於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就讀環境經濟與資源管理專業,班主任便是剛從英國訪學歸來的鄒驥。
此時,清華和人大兩校的校領導通過交流決定,兩校應聯合培養環境學科人才,正如同鄒驥和陳吉寧在英國海闊天空談論時所設想的那樣:清華的環境工程係學生可來人大上課,學習經濟、社會、管理學知識;人大的環境經濟與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可共享清華的師資,在那裏學習自然科學等基礎課程和工程技術類課程。因課程繁多,本科拉至五年完成,兩邊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同時拿本校的畢業證,以及清華大學的工程學位和人民大學的經濟學位。
鄒驥作為清華的本科和碩士畢業生,此時又在人大任教,他對兩校的課程、培養方案都了解,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班主任以及溝通人。1998年陳吉寧回校後,也加入到這些學生的培養中來。▲◆★●■☆
陳吉寧的海歸20年:從帝國理工博士後到北京代市長之二★★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335.html
鄒驥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時,他們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兩邊的學生,列出各式環保所麵臨的實際問題,運用大家所學的經濟學、工程學知識,自由討論。最頻繁的時候一周一次,最少也是一個月一次。
鄒驥對其中的一次討論印象深刻。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由,宣布拒絕批淮《京都議定書》。
事件發生後,中國尚未給出官方表態,陳吉寧和他立刻引導學生蒐集資料,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根據掌握的理論和曆史知識及政策信息,獨立開展評論,以此培養獨立評判事件的能力。最終,他們聯合署名,將討論結果發在了報紙上。「這樣的討論很有意義,如果僅僅停留在教科書裏,進行脫離實際的討論,課程就會蒼白空洞。」鄒驥這樣評價。
他們也很快發現,這批學生到了高年級之後,在研究各項環境問題的時候,因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雙重學科基礎,分析解決環境規劃管理和政策問題的能力較強。
聯合辦學最終因種種原因隻持續了兩屆。他們畢業後,有小部分人被推薦到了清華繼續讀研。
曾在陳吉寧門下攻讀碩士的一名學生梁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陳吉寧相較其他老師,有著自己獨到的教育理念。
陳吉寧曾聯繫自己在全國各地工作的昔日學生,讓自己門下的在讀研究生去訪談有關水業價格的問題。
陳吉寧隻負責聯繫、鋪路,其他統統放手不管。能做成什麽樣,幾個學生完全沒有概念。「我發現,他不僅培養我們的學術研究能力,還培養我們的綜合統籌能力。事實證明,對行業的初期了解全都來自於這個暑假的訪談,不少內容在我們最終的畢業論文裏也用到了。」參與其中的一名學生這樣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陳吉寧的這個理念也貫徹在他與學生的相處之中。如果有學生告訴陳吉寧,自己想做一個研究,陳吉寧往往不會直接評判對錯,隻要他覺得有一定的可行性,就會支持學生去做,讓對方感受到充分的自主權,而他在這個過程中,再慢慢施以引導。
梁葉主要在環境係的係統分析研究所裏做科研,這個所和原先環境係所成立的水所、大氣所、固廢所都不同,該所更為綜合,師生的專業包括工程、經濟、管理、土木、水利等。這個所傳達的教育理念與過去清華人大聯合辦學以及陳吉寧早期的教育理念都一脈相承。
一名研究所所長曾和別人交流說:「我知道陳老師希望我能成為他那樣的綜合性人才,什麽都懂,但我做不到像他那樣。」梁葉覺得,對方言談裏是佩服的語氣。而在環境係裏,有關陳吉寧的評價大多如此。梁葉推斷,陳吉寧除了學術能力很強之外,還有著高超的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他情商真的很高。」
而另一方麵,陳吉寧作為導師,並沒有太大的架子。開始時,梁葉總是戰戰兢兢的,生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實際上,私底下的陳吉寧和正式場合上西裝革履的那個他完全不同。他穿著普通,夏天的時候,也會穿著短衣短褲大喇喇地坐在辦公室裏,言談舉止沒有什麽距離感。
不是單純的學院派
鄒驥和梁葉都記得陳吉寧在21 世紀初參與發起的「水業沙龍」。這個沙龍一兩個月會召開一次,主要探討行業的發展、企業的發展、管理體製和政策的創新等。
梁葉參加了多次沙龍活動,水行業是國家相對壟斷的行業,隻有國家授權的企業才能經營自來水或進行汙水處理,而陳吉寧提出,是否可以在行業內引入民間資本。他將國企、外企請到沙龍中來,請大家共同探討水行業的問題。
讓鄒驥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另一點。在英國時,陳吉寧就不是單純的學院派,他那時就與英國的各式企業密切交流,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鄒驥認為,在沙龍時期,陳吉寧不僅請來了各種企業代表,還將建設部、環保部、水利部等官員請到場,企業、政府、學者共同討論行業問題,並給出答案。「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後來,梁葉並沒有在環境行業內就業,但也始終關注行業發展。她發現,水行業確實在按照當時他們討論的,或者涉及過的一些模式在發展,而工程技術出身的陳吉寧,能在十年前預判到其中的一些發展趨勢,梁葉覺得他十分有遠見。
作為一名學者,也作為中國最頂尖大學的環境係主任,陳吉寧和政府始終保持著專業上的往來。
鄒驥對陳吉寧在2005年參與兩個社會公共事件時的表現頗為讚賞。
2005年3月22日,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客座教授張正春參觀圓明園,發現園內正在進行大規模鋪設防滲膜的工程。因擔心鋪設防滲膜會破壞圓明園的整體生態係統和古典園林風格,張正春將此事告知了媒體。
媒體報導後,圓明園防滲工程引發了極大的爭議。一片質疑聲中,環保部門介入調查,發現圓明園此項工程未按國家相關法律作環評報告,也未通過北京市環保局的環保審批。
工程被叫停之後的40多天裏,仍然沒有環評單位願意接手圓明園整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有分析者認為,圓明園防滲工程環評技術難度較大、涉及麵較廣,而且環評報告直接關係到圓明園防滲工程的「生死」,環評單位對其環評報告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許多環評單位不願冒此風險。
而風口浪尖上的相關部門,非常希望中國的科學家以及學術單位可以站出來。有人找到了清華大學環境係,陳吉寧就拍板承擔了這個環評項目。
此次環評不僅風險高,經費還很少,總費用7.2萬元,幾乎全部花費在分析、調查、資料打印上。清華大學環境係大概有二十多位老師投入到項目中,另外,北師大、農大、首師大等多家單位也參與其中。
後來,陳吉寧解釋了自己接手的原因,他覺得清華大學本來就負有這樣的社會責任。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爆炸發生後,約100噸苯類物質(苯、硝基苯等)流入鬆花江,造成了江水嚴重汙染,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
陳吉寧再次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前往汙染現場做環評。曾有媒體報導,當時,陳吉寧不僅迅速從技術上幫助政府出謀劃策,還給在建設部擔任專家組成員的劉文君打電話,讓他聯繫相關領導去現場參加應急供水工作,及時緩解哈爾濱市民飲水緊張的問題。這件事給劉文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陳吉寧既有專業知識,又看得很長遠,考慮的問題和提出的對策都很有遠見。
鄒驥也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了一個細節。離京很久的陳吉寧剛從汙染現場回京到家,現場方致電陳吉寧,需要他回去,陳吉寧二話沒說,調頭回機場。「有的教授會講究待遇、職稱,陳吉寧不是,他有一種使命感,有一種擔當。」「明顯有一種推背感」
在清華大學校內,校長、副校長的選拔均要進行民意測驗。
中層幹部、老幹部、各學院工會組長、教師代表等,均要從一份各學院正處級幹部的名單中,海選出自己覺得可以成為校級領導的人。
那些年,環境係的發展十分突出。年輕教師成長快速,教學、科研等都在學校統計中遙遙領先。
環境係主任陳吉寧的名字自然被人提了出來。據相關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那時,大家有共識,清華大學60後的幹部中,有幾人比較突出,包括後來的校長陳吉寧、書記胡和平和陳旭,他們都在清華讀的本科,均是優秀畢業生。
2006年2月,42歲的陳吉寧、44歲的胡和平成為清華大學副校長,43歲的陳旭成為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
一名知情人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赴任前,陳吉寧經過了一段時間較為痛苦的思想鬥爭。一旦做了副校長,學術精力必然會被分散,繼而遠離學術。他思考了很久,仍然決定赴任。
半年後,陳吉寧任黨委常委,2007年末,任常務副校長。2012年2月,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剛過十個月,48歲的陳吉寧接棒顧秉林,成為新百年的第一任校長,也是少見的非院士校長。
清華一名教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陳吉寧與前任顧秉林不同,顧秉林更像是學者型的領導,這或許也和他將近70歲的年齡有一些關係。陳吉寧則不同,他敏銳、果斷、雷厲風行,放眼全局後,能在具體的事情上迅速抓住症結,並作出判斷。他一旦決定實施某件事,並做了廣泛的調研之後,會目標明確地去推進此事。
當時在校內任中層幹部的張樺(化名)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陳吉寧給下屬傳達的,是來自領導決策之後強大的推動力,「明顯有一種推背感。」
接受采訪的每一位清華校內教職工,均對《中國新聞周刊》談及陳吉寧上任後主推的人事製度改革。
知情人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改革前,清華大學曆史負擔較重,用人製度按資排輩,「優秀的留不下,不適合的淘汰不走」。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年輕人難以走上舞台,相應的職稱和待遇也始終跟不上。
張樺則用「大鍋飯」來形容過去的情況,學科帶頭人、跟隨者、邊緣化的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績效激勵機製還沒有發揮出這支隊伍本身的潛力。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是最早探索這一改革的試點院係之一。從2006年開始,經管學院設計和實施了人事考核製度。
首先,他們將教師分為長聘和非長聘,所有教師入校後均為助理教授,均為非長聘。之後升為副教授,分為非長聘和長聘,然後才是長聘的教授。該院規定,一位從助理教授開始的教師,應在九年內獲得長聘的副教授或教授。如果到期不能獲得長聘,則不能延續其合同,即「非升即走」。
而評聘長聘的學術標準,是與同一學術領域內、同一學術資曆階段(通常是從獲得博士學位時間開始算)的學者作比較。隻有在一定範圍內最高水平之一的教師才能獲得長聘。一旦滿足這個標準,則不受名額的限製。
其次,教師的薪酬改為年薪製。學院取消了課時費、論文指導費、論文獎勵等,隻確定一個年基本收入總額,以及工作任務組合。
經管學院的這項改革顯然推行得較好,成為學校改革的模板之一。
2013年,校黨委常委(擴大)會討論通過了《清華大學關於深化人事製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了幾項主要舉措,包括:突出崗位職責導向,建立教師隊伍分係列管理製度;科學製定選聘標準,實施教研係列教師崗位準聘長聘製度;完善激勵保障機製,全麵深化薪酬福利製度改革,引導教師從項目導向轉向學術導向;根據學科特點,探索相應的團隊建設模式。
張樺回憶,人事製度改革推進時,校內各個層麵都阻力重重。「關涉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可以說,陳校長當時力排眾議推這個改革。」
改革有兩種思路,一種可以像已經進行了人事製度改革的一些高校一樣,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可以規避很多矛盾,靠折中曲折前進。「整體改革被肢解,很可能你的分步走並不能達成最終目標。」另一種思路則是直接推進,不讓整體方向發生偏移。
最終,校方選擇了第二種思路。
拿個別理科院係開刀的時候,校內傳聞四起,報以悲觀消極態度的人很多,院係改革時反彈力度很大。陳吉寧帶著校領導班子深入每個院係,和不同層麵的人分批次探討適合該院係的改革方法。
環境學院分外支持這項改革。院領導表態,他們要支持陳吉寧的工作,環境學院必須要向前走。之後,環境學院成為校內38個院係中第14個啟動改革的院係。
當全校各個院係拿出改革方案時,張樺發現,沒有兩個院係的改革方案是完全一致的,所有院係都結合各自學科的特點,拿出了適合本院的改革方案。張樺把陳吉寧的方法稱為「啃骨頭、釘釘子」。
改革中出現了一些教師離開教研序列,進入行政序列的現象。但其中的部分教師,是因為專注於教學,鮮有科研成果,而被迫轉崗。有人因此詬病此項改革仍然把科研作為評判標準,而不注重教師的教學質量。
或許是為了回應此前遭人詬病的改革評判標準,2016年4月,清華大學決定設立「基礎教學年度教師獎」,專門麵向在學生中享有良好聲譽的基礎課和公共課教師。每名獎金五萬至十萬元,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五到十名基礎課教師。
但《中國新聞周刊》(亦在這份由校領導轉發給記者的通知裏注意到,候選人必須滿足在清華大學教齡滿20年以上的條件。在2014年曾轟動校園內外的因「非升即走」規定而不得不離開教學崗的清華大學外文係教師方豔華,當時37歲,顯然無法滿足這個條件。
如何更加平穩而有效地推進人事製度改革,仍然是擺在校領導麵前的難題。
但張樺認為,這並不妨礙離開清華校長崗位的陳吉寧可以自豪地說,自己堅持住了,並且已經努力做到了最好。
他回想,如果陳吉寧當時不這麽大力推行此事,最終會帶來改革結果的異變。在觀望的人群發出種種消極聲音時,他猜測,陳吉寧及主推此事的校領導,或許也產生過動搖。
當校內傳言四起,說陳吉寧即將去環保部任職時,陳吉寧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勢頭,繼續努力推進這項改革。而當陳吉寧離開清華大學時,所有人都在問,校長都走了,這個改革是否還要繼續。「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改革,如果不是陳校長這麽推,到不了今天。」▲◆★●■☆(請於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吉寧的海歸20年:從帝國理工博士後到北京代市長之三★★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5/29/6274335.html
2016年1月,清華大學2015至2016學年秋季學期考試週的最後一天,在陳吉寧離開清華大學的一年之後,校長邱勇宣布,納入學校人事製度改革範圍的38個院係全部如期完成改革方案製定工作,「取得人事製度改革的標誌性階段成果。」
張樺說,邱勇任副校長時便與陳吉寧配合,積極推動此項改革。幾乎在每一個院係人事製度改革的啟動儀式上,邱勇都要說一句話:「感謝全體教師的支持!」陳吉寧離開之後,邱勇沒有懈怠,繼續力推此項改革。
張樺認為,陳吉寧給了自己的繼任者「一股強大的推力,一種極大的信心」。
2015年11月30日,北京一輛公交車上戴著口罩的乘客。當日,中央氣象台將大霧和霾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華北黃淮大部地區數天出現霧霾天氣。
「學校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直接發短信給我」
與這份推動力相比,在學生的評價中,陳吉寧則溫和得多。
陳吉寧上任校長伊始,便要求校辦組織了一次學生代表見麵會。王然作為自己年級的學生代表,參加了此次見麵會。
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學生代表並不多,各年級代表各一名,加上學生會幹部,大概不到十人。陳吉寧和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以及另外兩位副校長一同參加了見麵會。
陳吉寧讓每個學生作了自我介紹,他饒有興致地問他們的專業和學習情況,最後在見麵會上,給所有學生報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如果覺得學校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直接發短信給我。」他說。
此後,這樣的見麵會組織過多次,學校不同年級、不同院係的不少學生都和陳吉寧有過這樣的接觸。
當年上半年,一年一度的高招季,陳吉寧首開先河,決定給高三學生寫邀請信。當年招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這封信是陳吉寧親自執筆寫的,前後修改數次,因為陳吉寧覺得這封信代表了清華大學的形象。「作為校長,他日理萬機,但這樣的事情他不假人手,可見他對自己分內事輕重緩急的判斷。」
錄取結束之後,陳吉寧再開先河,給錄取的新生寫信,希望他們能獨立報到。上述人員透露,這封信同樣出自陳吉寧本人,也是幾易其稿,但「獨立」的思想從未變化。
除此之外,當年的入學通知書開始改版,新生的照片和陳吉寧的個人簽名被印在每張通知書上。
校內越來越多的學生體會到陳吉寧「富有親和力」。
他騎著二八自行車,停在清華大學第一教學樓門口,與同樣騎著自行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中心常務副主任嶽光溪聊天,被學生拍了下來,並走紅網絡。
也有學生看見,2013年10月31日,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學校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候選人的答辯會已開始一個半小時,陳吉寧悄悄從側門走了進來。他並未打斷答辯過程,而是悄悄走到最後一排站著,和其他同學一同站著聽完了答辯。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在陳吉寧任校長的最後半年中,曾有一名學生因一直探索創業,影響了成績,難以獲得保研資格。該學生過去和陳吉寧在見麵會上有過幾麵之緣,他給陳吉寧發短信,表達了自己希望能在學校經管學院一個項目繼續學習的想法,想請陳吉寧為自己寫一封推薦信。陳吉寧在第二天回複他,自己做了推薦,並祝他成功。
這名男生最終沒有被經管學院錄取,而是進入清華大學其他學院繼續深造,但這並不妨礙這名學生對陳吉寧的感激。
任職校領導之後,陳吉寧依然帶研究生。鄒驥參加過幾次他的小組討論,他發現,陳吉寧對學生的作品並非泛泛而談,往往是給出十分具體的指導意見。「一聽就知道,他花了很多時間看這些學生的東西。」
同時,陳吉寧與業界尤其是環保部依然保持著聯繫。
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陳吉寧帶領團隊趕赴災區,出具安全評估與應對措施的報告。
2009年初,環保部決定對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進行戰略環評,此次環評涵蓋15個省(區、市)的67個地級市和37個縣(區),覆蓋國土麵積111萬平方公裏,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5,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裝備製造等十多個重點行業,是當時涉及地域範圍最大、行業範圍最廣的戰略環評。
陳吉寧任項目集成專家組組長,領銜此次環評,並於2013年下半年提交報告。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這份五大區域戰略環評報告獲得了環保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陳吉寧當部長,比他當院士給國家做的貢獻大」
得知陳吉寧將履新環保部黨委書記及部長,張樺多少有些意外,清華的諸多改革仍在進行中,「還都在要著勁兒的時候。」
但大家又覺得,這一變動在情理之中,「如果說中國需要一位有學科背景、有勇氣也有擔當的環保部長的話,那麽陳吉寧就是這個選擇。」
郝吉明比張樺得知這個消息更早一些。校內已有各種傳說,直到陳吉寧告訴郝吉明,自己可能真的要去環保部履新了。「他認為新工作可以和專業進行結合。」而郝吉明也認為,學習環境係統分析的陳吉寧,正好可以在這個崗位上「人盡其才」。
據《中國新聞周刊》多方了解,陳吉寧的夫人回國後,一直在企業工作,當時正在一家國企任高管。在陳吉寧決定履新環保部的時候,他的夫人也決定退出企業,並於當年年中轉而進入某高校環境學院任教。知情人說,這是為了規避可能產生的不必要的牽扯。
陳吉寧上任後,將雷厲風行的風格帶入環保部。環保部約談各地一把手,並要求環保係統的環評機構脫鉤。
梁葉說,陳吉寧的幾次記者招待會都有著一樣的風格,他的回答裏,有一段是事先準備好的官方語言,還有一段是他自我解釋的讓百姓能聽得懂的語言。「他的觀點有理有據,能讓業內人士信服。另一方麵,他用大眾能接受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能讓公眾信服。」
2016年春節前,鄒驥與陳吉寧深談過一次當前的環境政策科學決策問題。
目前,中國麵臨著大氣、水、土壤等多方麵問題,尤其是霧霾問題,需要投以巨資解決。20年前在英國倫敦公寓中,他們用純理論的科學知識探討的歐洲國家麵臨的投資費用效果優化問題,如今真實地擺在身為環保部長的陳吉寧的麵前。
陳吉寧告訴鄒驥,他認為,目前的一些重大決策存在著舊賬沒有算清的問題。「比如霧霾,花多少錢,怎麽花,誰出錢,分佈在什麽樣的時間尺度上,怎麽能在最快最可行的基礎上,在大家能接受的政治力度和資金投入上解決這一環境問題?他強調,我們應加強費用效益和效果分析;探索通過市場機製讓環境投資從財政負擔變為促進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道路。」
陳吉寧的成長經曆使他具有全球視野和曆史眼光。他對鄒驥說:「在人類現代化的曆史上,今天發達國家大約10億人口完成第一次現代化浪潮的曆史過程中,對地球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幹擾,不同的環境問題也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尺度裏分階段解決的。過去30多年裏,擁有另外十多億人口的中國高速發展,現在正在完成人類現代化曆史上的第二次浪潮,對環境也產生了衝擊,但在相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上總體上要比發達國家當年做得好。未來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幾十億人口中會出現後來的現代化浪潮。前兩次浪潮中所積累的環境治理經驗和教訓,應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最大限度減少它們後起的發展對環境的衝擊,這個是中國對世界應當承擔的責任。」
鄒驥認為,陳吉寧身上還存在著當年上學、後來做研究者時的影子。
陳吉寧也有了一些心態上的變化。他和鄒驥談起人才培養,除了過去他們聊過的複合知識結構、嚴謹科學作風之外,身為部長的陳吉寧希望,能有更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人才出現。
在大學裏埋頭做學問的學者,學術的貢獻較多,政府的智庫更了解政策的進程,但前者距離政策稍遠,後者知識的係統性稍弱,怎樣能實現兩類人才的結合,是陳吉寧這樣的實幹者關注並希望推進的。
在得知陳吉寧履新環保部時,鄒驥給陳吉寧發了一條短信,大意是說:「你當部長,應當比當院士給國家做的貢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