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 : 2006-10-26 ▲
(01)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一)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02)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二)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03)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三)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04)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四)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05) ★ 中国将实施大西线藏水北调工程 印度寝食难安★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275
(06) ★ 故宫暗藏四大未解谜团:清朝龙脉之谜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278
(07) ★ 中 国 对 朝 核 危 机 前 景 不 感 乐 观 ★
http://www.zaobao.com/gj/gj061024_501.html
(08) ★ 两名朝鲜族涉嫌出售浓缩铀在中国被捕 ★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10/chosun061024.html
(09) ★ 美国会评两岸军力:美面临“脆弱之窗”★
http://news.phoenixtv.com/taiwan/200610/1025_18_23586.shtml
(10) ★ 军情观察:美国秘密监视全球媒体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954823.html
(01)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一)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2006年10月24日中国新闻周刊
★ (一) 从 底 部 上 升 ★
从江苏泰州至南京,乘汽车约费三小时,再由南京到北京,坐特快火车需12小时。时光倒流至40多年前,那时这段3000余里的路程,恐怕得需20多个钟头。
对于一个普通的旅人而言,这样漫长的旅程若没有期待会令人感到枯燥和寂寞。但在40多年前,少年胡锦涛满心欢喜并期待这样的旅程:从江南小镇泰州出发,取道六朝古都南京,到达新中国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入读中国最高学府之——清华大学。
1959年夏天,年仅17岁的胡锦涛以高分从泰州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
▲泰州童年
在入校简历上,胡锦涛的籍贯一栏填的是“安徽绩溪”,这也是后来官方材料的凭据。绩溪人对此很满意,在出了个“红顶商人”胡雪岩、大学者胡适后,绩溪又诞生了一位政治家。绩溪的一个官方网站在“绩溪名人”这一栏将胡锦涛置于胡适和胡学岩之前,可见他们多么地以老乡胡锦涛为荣。
江苏泰州人心里却多少有些醋意。因为从胡锦涛的曾祖父辈起,胡家就搬出安徽绩溪,在泰州姜堰一带生活繁衍。胡锦涛在泰州出生,在泰州读小学、中学,直到1959年考上清华大学才离开泰州。
据绩溪县政协委员会胡锦霞讲,胡锦涛曾在履历表籍贯栏中填过“泰州”,受到父亲训导后,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填“安徽绩溪”。父亲的用意是希望儿子不要忘本,胡锦涛当然明白。后来在共青团中央主持工作期间,在一次全国团代会上他对安徽省代表说:“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区。我是绩溪人。”
绩溪于他而言只是一个不能忘本的久远的思念,只是一个符号,他也从未回过绩溪。而泰州却是他父母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也是他度过人生中童年、少年这段美好时光的地方。这里有他童年时的玩伴,读书时的同学和老师,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鲜活。
胡锦涛的父亲胡静之生前做茶叶生意。现在江苏省姜堰市坝口南街上的中心广场雕塑对面有一堵墙,正是胡静之当年经营的胡源泰茶叶店的遗址。据现年90岁的屈极天老先生讲,他和胡静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两个家族都是从安徽到江苏泰州一带做茶叶生意的。到他和胡静之这一辈,彼此都在泰州生活了三代。
胡静之在姜堰出生,其家庭一直在姜堰最热闹的坝口开设茶叶店。1945至1946年间,胡静之将胡源茶叶店开到了泰州当时最热闹的彩衣街上,生意很旺。屈极天和胡静之都是泰州茶叶公会要员。
▲高中班长
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1920年出生,1949年去世,仅29岁。母亲去世时,他才7岁。
三岁定八十。自幼丧母的胡锦涛,从小就显露出沉稳、低调、谨慎、平和的个性,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优异,懂得与人相处。
胡锦涛就读的小学是泰州市大埔小学,这所有90多年历史的小学是泰州名校,离胡锦涛家在泰州市多尔巷的旧居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路程。
由于年代久远,记者所遇到的该校老师,都不能讲清胡锦涛当年读书时的情况了。只是有一位老师,曾经和胡锦涛的一位小学同学聊过天,依稀记得当年的一个小插曲: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喜欢调皮捣蛋,当年胡锦涛的同学们也不例外。有一天,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趁老师临时出去有事又捣起蛋来,被另外的同学告到老师处,结果挨了批评,于是对“告密者”生起怨恨来,不相往来。胡锦涛向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在老师的教导和胡锦涛的“调和”下,两方又玩到一起了。
这位老师据此说,胡锦涛从小就比较注意维护集体的团结。
1953年胡锦涛小学毕业进入私立泰州中学(现泰州二中)读初中。这所学校有一幢挑檐建筑,名为“陈庵”,著名戏剧学家孔尚任的《桃花扇》第二稿就在此完成。
初中三年,胡锦涛的操行一直得的是“甲等”,初三时胡锦涛就入团了,当时班上40多人,入团的不到10人。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对成份看得很重要,胡锦涛家开过店,属于小业主,他能够入团说明他的确非常优秀。
据一位陈姓老师讲,在初中时,国家号召农民卖余粮,胡锦涛就根据报纸上宣传的“买粮大户”典型事迹为蓝本、编成通俗易懂的相声,和同学们走上街头表演,反响不小。
1956年初中毕业,胡锦涛考上泰州最好的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据胡锦涛的高中同班同学钱宏麟回忆,当时胡锦涛才14岁,比班上其他同学要小一两岁,但以显示出稳重、谨慎的个性。高中班主任沈进林老师为人厚道,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倾向。1959年,胡锦涛读高三时,沈老师让他担任了班长。
沈进林老师已故去两年,但他生前接受媒体受访时曾这样评价胡锦涛:组织能力很强,爱好文艺,学校举办联欢会时,他上台指挥全班大合唱。
在胡锦涛当班长的高三那年,沈进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政治觉悟高,能团结同学开展各项活动,学习努力,能对不良倾向直接提出批评意见。
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即胡锦涛当时就读的泰州中学,后高中部迁出组建现在的泰州中学)校长办公室萧老师讲,胡锦涛在担任班长期间,帮助班主任做过很多协调工作,并且在重要关头勇于承担责任。
胡锦涛读高中的时候,正值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期间。他所在的班级下乡劳动,那时粮食供应不足,同学们整天处于半饥饿状态,有的同学就把农民收获下来的花生藤上未成熟的幼米摘下吃(成熟的花生已被农民摘去)。不料竟被校长获知,甚为震怒,严厉批评胡锦涛的班主任,责他管教不力。胡锦涛知道后,挺身而出,向校长面陈事实原委,并愿意承担责任。校长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勇气和道义,甚为赞许,也就不在追究了。
萧老师还讲,胡锦涛在读高中时,很有文艺才能,尤其擅长唱戏。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人很喜欢唱戏。那时的胡锦涛演起小生来很耐看,尤其是反串起女生来,更是博得满堂彩。当时在“采茶蝴蝶舞”这出戏中,胡锦涛演花仙子,惟妙惟肖。
胡锦涛后来在清华大学担任过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其表演才能在高中时就已显露出来。
胡锦涛后来一步步向上升迁,对母校的教导之恩仍念念不忘。在调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时,还跟当年的沈进林老师通过信。信中说:如果说自己的工作还有一点成绩的话,可以说得益于母校对我的培养。泰州中学严格治校、执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
张校长讲,11月22日是泰州中学成立100周年。学校已向胡锦涛发出邀请函,但目前还未收到回音。“这个时候他太忙了,如果不能来,我们都能理解。” 学校将胡锦涛当年读书的教室空了出来,将胡锦涛当年和同学们读书时的旧课桌都找了回来,张校长的说法是“作为永久的纪念”。据张校长介绍,1993年泰州中学成立90周年时,胡锦涛人虽未到,却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 ▲
(02)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二)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
从江南小镇来到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是胡锦涛人生的一大转折。在校期间,他同样表现的很出色,大学6年,除一门功课得过4分外,其余全是5分。
同时,他是学生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并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这可以算作他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开始,但他当时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共青团中央书记。
他的一位清华同学事隔几十年后回忆说,当时看到胡锦涛在学校礼堂唱着革命歌曲,扮演着工人老大哥,怎么也想不到其中有一个人会成为中国的领导人。
读书期间,胡锦涛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刘永清。刘永清与他同级,两人当时都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后来,这位外表秀丽柔弱的女子为了胡锦涛甘愿放弃京城的工作和生活,奔赴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与他相守相伴,患难与共,并为他生育一子一女。
另一大收获则是政治上的。1964年,胡锦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清华大学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坚持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当年的老校长蒋南翔提出“两个肩膀挑担子”,要求干部和老师同时担负起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责任,并抽调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工作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
蒋南翔认为,年轻时做些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将受益终生。事实证明蒋南翔是正确的。自60年代以来,清华历届校系领导中多数在学生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而清华毕业生中成长为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的,也有不少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政治辅导员的经历为胡锦涛日后的从政打下了基础。他后来主政贵州时平息学生事件的灵活方式,以及主政西藏时平定“藏独”分子活动的刚柔并济,与他在清华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懂得平等对待学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965年大学毕业后,胡锦涛曾留校任教,并继续担任政治辅导员。1968年,他奔赴大西北的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工作。没想到这一呆便是14年,直到1982年他被提拔为共青团中央书记才重回北京。
当代中国政坛要人不少出自甘肃。远的不说,近的包括宋平、乔石、万里、胡锦涛、温家宝、吴仪等人。他们在进入中国最高权力中心之前,均有在甘肃磨练的经历,留下过他们步入政坛的足迹。
在甘肃的很长一段日子里,胡锦涛做着基层工作,从1968年至1974年,他先后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历任过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胡锦涛调任甘肃省建委秘书,此时,中共元老级人物宋平正担任甘肃省建委主任。
1975年,胡锦涛被提拔为甘肃设计管理处副处长。时值“文革”后期,1976年春节刚过,胡锦涛随甘肃省组织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到兰州郊区的永登县调查研究,食住都在农民家中。胡锦涛当时任工作队办公室副主任。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路线教育的材料。
当时的工作队办公室主任武天才已于6年前退休还家,年近七旬的他,对胡锦涛的忘我工作精神连声赞叹。据他讲,当时,胡锦涛每天要到农村去调查,写报告,还要起草文件,甚至连油价的工作都要自己动手。每份材料都要油印五六百份,而且每天要不停的写,有时一天要完成数份不同类型的材料,每晚都要到12:00以后才能睡觉。
有一次胡锦涛生病,中医开了十多剂中药,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无条件熬药,胡锦涛就利用回兰州出差的机会,在家中将中药煎好,装在大瓶子里,带回永登将药分成十多分,一边工作一边服药。
1980年,胡锦涛出任副厅级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这是他进入政坛的第一部。两年后,既1982年9月,胡锦涛以列席代表身份出席中共十二大。当时中共总书记为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上,胡锦涛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回到兰州后,胡锦涛随即出任甘肃省团委书记。
不到三个月,胡锦涛还未坐热甘肃省团委书记的位子,1982年12月份,中央调他回北京出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阔别14年后,当年的青年学子重返北京,此时他还年轻,刚刚40岁,正可做全国青年人的领头羊。▲
(03)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三)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治边风暴
共青团中央办公大楼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大街10号,这里距中南海只有几里地之遥。这里的人年轻,业务能力和政治觉悟都很高,向来被视为党和国家领导力量的后备军。从这栋大楼里先后走出不少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诸如胡耀邦、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等。
胡锦涛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时候,团中央书记处一共有7位书记,团中央第一书记为王兆国。他们带头轮流冲洗厕所,当时的情景现在看来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当时王、胡两人确实经常这样做。这段往事至今还在团中央内部传为美谈。
1984年,王兆国上调中央办公厅主任,胡锦涛接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此时,国内政治空气开始轻松,团中央属下的《中国青年报》为此作了大量的报道胡锦涛还通过在全国组织舞会的形式解放人们思想。他很务实,头脑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十多年来盘存于青年心中的激进思想。
1984年,胡锦涛调离团中央,赴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人对此任命有各种猜测。贵州乃偏远落后省份,而胡锦涛又那么年轻,他的任命被高度关注是很正常的。
胡锦涛上任的第一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兴黔富民的根本大计”。在省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胡锦涛力主压缩其他开支,在教育方面追加了4000万元投资。后来他又提出在三年时间里,投资2.4亿元,解决全省22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楼问题。
1987年秋天,中共十三大之后,政治体制改革又小心翼翼地迈出了步伐。胡锦涛在贵州也开始行动起来。
1988年,贵州省委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是,从党政分开入手,从省级和企业做起,连续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党政分开实施方案》、《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机构改革近期实施方案》,重点解决省委和省政府的职能划分,相应调整省级党的组织形式和省委工作机构。
在胡锦涛主导下,贵州省开始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先后撤消了省人事局、劳动局、统计局、审计局、工商局、物价局、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计划生育委员会、人防战备办公室、省教委、国防科工办等11个部门的党组,政府系统逐步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
1988年10月,胡锦涛面临在贵州的一次重大考验。贵州大学一些学生因为矛盾引发争斗,结果导致数千名学生冲出校门,上街示威。
胡锦涛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贵州省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亲自深入到学生当中,诚恳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种温和措施成功地化解了学生们的怒气,事态很快得以平息。胡锦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得到一次成功体现。
1988年底,胡锦涛被调往生活环境更艰苦、政治环境更复杂的西藏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西藏一部分藏人正在进行分裂活动。时人分析认为,这次临危受命与胡锦涛在贵州时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波澜不惊地平息学生示威有直接的关系。
胡锦涛果然不负重托。他一方面与藏族干部搞好关系寻求支持,一方面主张对“藏独”者采取强硬手段,他的“一手硬,一手软”不仅控制了局面,而且使他更进一步获得中共高层的欣赏。
一位江南学子,投身荒凉的大西北,两任“封疆大吏”,历经多重恶浪险滩,劳过筋骨,苦过心智,有着非凡的历练。有人这样总结胡锦涛的履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结束时,胡锦涛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年轻的常委,从此开始了其熟悉而陌生的常委生涯。
10年后,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开始进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开始让全世界逐步熟悉他。▲
(04) ★ 读书清华 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 (四) ★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00610/1024_25_23177.shtml
★ (二)中南海十年——务实为重 ★
400余名中外记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后显出几分焦躁。与之同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数以亿计守侯在电视、收音机、互联网前的公众,也在等待着十六大的新班子亮相。
▲经验与年纪无关
在此预定时间晚了近半小时后,2002年11月15日11点30分,谜底揭晓了。
清一色的藏青色西服、白衬衣、红底白点碎花领带,九名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成员,从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鱼贯而入,开始与媒体见面。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胡锦涛走在了最前面。这位原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中唯一的留任者,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微笑,挥手,语调柔和,思路清晰。面对诸多中外记者,身份已经改变的胡锦涛,一如既往温文尔雅与沉着镇定。
“我代表新当选的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感谢全党的信任。”胡锦涛微微侧头,开始为在场的记者一一介绍其他八位政治局常委。当介绍到第七位、原广东省省委书记李长春时,他顿了顿,微笑着补充:“他是我们当中最年轻的成员。”
▲此时此景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几乎是同样的背景:在十四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着新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特意向众人介绍说:“这是一位年轻人,50岁不到,今年49岁的胡锦涛。”
转眼十年飞逝,当年中央七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走到前台,成为中国新领导集体中的领导人物。
中共中央党校王贵秀教授的看法,代表了为数不少人的意见:“胡锦涛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些年在党中央的工作也做得有条不紊。在现有的领导人中,无论是工作资历还是年龄结构,胡锦涛都应算是最佳人选。所以,他的当选是符合党心民意的。
▲价值取向:务实为基调
从位于北京前门附近的团中央所在地,到故宫旁的中南海,不到两千米的距离,胡锦涛却走了近八年。
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到贵州省委书记,在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1985年至1992年,胡锦涛在中国最艰苦的地区经受艰难的磨练:奔走于云贵高原的贫困山区,在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定暴乱。
在基层的突出表现,也成就这位年轻的政坛明星。1992年10月19日,是胡锦涛政坛生涯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向不事张扬的他,骤然站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政治局常委。当天,美联社发回专电,称胡“是出人意料的人物”。
进入中南海,应算胡锦涛在高层的政治生涯的真正开始。尽管胡锦涛为人处世极为低调,极少在媒体出现,但人们仍能看到他这些年所作出的业绩: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处理复杂纷繁的党务工作上,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精明强干:党内事务井井有条,思想教育有所创新,且能努力做到使全党思想与中央保持一致。
深入基层,到地方广泛了解情况,是胡锦涛工作的另一重点。
胡锦涛每年都要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在了解当地情况的同时,把中央的精神传达下去。在甘肃,胡锦涛要求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在福建,他强调要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河北,他重申加紧做好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工作;在四川,他号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是今年,胡锦涛还马不停蹄先后到黑龙江、广西、青海、辽宁、云南等地视察。
1999年初,在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遭遇阻力之际,胡锦涛受命成立专门小组,协助国务院推动机构改革的实施。勤勉务实、谨慎持重的工作作风,让胡锦涛博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无言也是力量
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在世界上影响力日渐巨大的新兴大国来说,权力的新老交替无疑会引起全世界舆论的关注。
尽管在十六大召开前,海外舆论界就对中国最高领导人人选进行了诸多揣测和研究,但真到了胡锦涛就任总书记一职时,不少人仍是雾里看花,对他知之甚少。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以《谁是胡》的大字标题,来表达对中国这位新领袖的不甚了解。
《纽约时报》在胡锦涛当选总书记的当天,发表《神秘的掌舵者》一文。文章评价说,胡以长时间的行动向众人展示了一个慎重、忠诚、灵活的共产党官员形象,但他在登上权力高位之前,从没就中国改革开放中遭遇的经济政治问题,表露过自己不同的观点。
“神秘莫测,谨言慎行”。这是国外媒体为胡锦涛定下的调子。对此,国内人士则表现出更多的理解。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卢先福说,低凋不等于无所作为。胡锦涛任党校校长近十年,做了不少实事,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他非常重视,多次倡导学者们进行广泛的思想理论探讨。“胡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在我们教职员工当中很有威信,口碑很好。”卢说。
年过七旬、从事党章研究多年的中央党校老教授叶笃初说,尽管党校只是胡锦涛工作的一部分,但他仍对此很重视,每次党校开班或结业,都会前来与学员会面,“每年都有八次、十次与教师和学员的见面活动,还不包括参加校委会的其他工作”。
叶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胡锦涛几乎每次到党校,都要发表重要讲话,且不是泛泛而谈,“看得出是经过了专门的准备的”。
“他不仅务实,还有改革创新意识。”卢先福教授谈起他去年4月份参加的一次研讨会时说。那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刚提出不久,胡锦涛便组织了一个小范围的研讨会,请了五六名专家和部门官员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他让大家来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并就此各抒己见。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敏灵活,能听进各方意见,还善于思考一些关于治党治国的重大问题。”
请外国专家学者和官员讲学,引进市场理论方面的书籍为教科书,鼓励学者们进行政治制度研究和民主自由辩论……。在胡锦涛的领导下,中央党校这个中国高级干部的培训基地,成为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郁,并具有实践精神的政治改革研究前沿阵地。
▲胡锦涛大力推进改革的意图还反映在他分管的组织工作上
“要大胆任用年轻干部。”在不少场合,胡锦涛都强调要推进干部的“四化”。今年7月,试行五年之久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式颁布,这被认为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胡锦涛在要求各级学习条例的同时,还概括了选拔干部的四条标准:一、注重看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注重看干部的作风;三、注重看干部的政绩;四、注重看干部的群众公认度。
有境外媒体评价说,胡的上述讲话,“昭示着内地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内外有所不同
曾有人说,专职处理党内事务的胡锦涛很少出访,在外交领域无疑比较薄弱。
而事实上,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认为,胡锦涛在外交上也丝毫不逊色,他显示出的沉稳儒雅、不卑不亢的作风,给各国领导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98年,胡锦涛当选为国家副主席后不久就成功访问了韩国、日本等邻国,其落落大方的形象深受媒体赞誉。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谈起与胡锦涛的会见情况时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能够非常坦率地交换看法,就像老朋友一样。”
去年10月,胡锦涛开始了首次对欧洲的访问。这次访问被外界誉为“接班人的首次重要国际亮相”。那次欧洲之旅,胡锦涛会见了德国总理施罗德、英国首相不莱尔等政要。驻德使馆一名工作人员这样回忆起当时见到胡锦涛的情形:“他举止文雅,语调温和,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让人觉得很亲切,很有大国领导人的风度。”
然而,胡锦涛真正走上政治舞台,应是今年5月初对美国的访问。在结束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访问后,胡锦涛开始了首次对美国的正式访问。事实上,无论是美国官方还是舆论界,早就对这位中央未来的接班人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访美的一个月,美国《时代》周刊就以胡锦涛为封面,介绍这位可能的“掌舵者”。而美国官方,更是主动提出让胡锦涛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会面。据悉,这是中共高层首次进入五角大楼。
这次被称作“认识之旅”的美国之行无疑非常成功。一路上,胡锦涛显得轻松与自信。在马来西亚,当有记者谈及他“神秘莫测”时,胡锦涛当即表示:“这不确切,也不公道。”
在华盛顿,胡锦涛与布什和其他美国官员会面时,更表现出他坚守中国立场的外交观。他说:“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增进两国建设和合作关系的关键。如果台湾问题出现任何麻烦,中美关系就很难进一步向前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倒退。”
这让人想起1999年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后胡锦涛发表的电视讲话。他一方面对美国的行为进行严厉谴责,一方面劝诫公众温和地进行抗议,显示了高明的策略。
一名美国国会议员评价说:“(胡)温文时髦,头发永远梳得齐齐整整,说话永远不会不合时宜。”美国之行让他的国际形象得到很大提升。
▲未来路径
在完成中国历史上最平稳、最有序的权力接交仪式后,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面对两千多党员代表,对未来如此期许:“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开创新的局面,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会更加美好的。”
然而,不少西方媒体仍在不停的追问: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将要把中国政治带向何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胡属中国‘文革’后兴起的一代,目睹意识形态带来的荼毒,所以,在这方面可能更为开明。同时,他有很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深深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知道中国的当务之急,所以,应该更加务实。”
同时他认为,这次平稳的权力移交,证明中国政治已经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后个人对政治局势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小,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将更多以集体领导的形象出现。常委由七人变成九个,无疑也显示了这方面的趋势。
“新的领导集体在具体问题上会有所创新,有所建树。但那些被证明了的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必将为他们所传承。”
学者们预测,就胡锦涛的个人性格、爱好和经历而言,无疑也会更具开放意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治家的个人事迹。譬如,很多人对胡锦涛的多才多艺产生兴趣。据悉,胡锦涛热爱文艺和运动,当年还是清华舞蹈队的得力干将,狐步舞、交谊舞都跳得相当不错,在团中央时,他还经常在晚会上表演独舞。在清华大学的BBS版上,胡锦涛的小校友们对胡英俊不凡的外表津津乐道,不少人写道:他真的很帅。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05) ★ 中国将实施大西线藏水北调工程 印度寝食难安★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275
文章提供: 印度时报 于 2006-10-23:消息人士称大西线藏水北调工程得到中国高层认可。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部分,将把雅鲁藏布江江水引入黄河。如果这一方案得以实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大部分水源将被切断。
本文来自《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编译时略有删节,仅供参考。
一个在中国备受争议的“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最近让新德里的决策者们寝食难安,该工程方案计划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大坝,拦截部分河水输往中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据悉,该工程建成后,中国每年将可以从雅鲁藏布江向黄河调运2000亿立方米的河水。
印度政府已经为该计划的实施前景展开了多日的讨论,新德里的政治精英甚至已经连续多日为此寝食难安。
尽管目前这一建设方案还仅仅处在讨论阶段,而且复杂的地理条件也可能使这一工程无果而终,但是,有消息说中国高层已经首肯了这一建设方案。据北京的消息人士称,这一方案已经得到中国高层的认可。
这个方案在中国的全名是“大西线藏水北调工程”,该工程将把雅鲁藏布江江水引入到中国陕西、山西、河北和北京天津地区。预期,这一工程在不久的将来就将付诸实施。
如果这一工程最终真的得以实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大部分水源将被切断,这引起了广泛的忧虑。
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目前人们讨论的热点,这也是“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重要背景。但是,中国对中亚和南亚次大陆的真正威胁是,它控制着这一地区的大部分水源,如果中国关上了水龙头,这一地区的许多国家就将陷入严重的困境。
“大西线藏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已经部分上得到实施。
今年8月份,中国政府批准了一个投资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的“引水入黄工程”建设计划,该工程计划从长江上游取水,经过青藏高原,引入到西北部的黄河。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准备为这一问题向中国交涉,预期未来几个月内双方高层官员将就这一工程方案展开对话和交流。
▲何祚庥是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坚决拥护者
何祚庥教授是大西线调水工程最坚决的倡议者和拥护者。他认为,在21世纪,中国将实现大规模的改造大自然的计划,实现东线,中线,西线的由长江向华北和黄河的南水北调工程,同时还要由雅鲁藏布江等河调水2006亿立方米。
▲大西线工程将引三江入黄河
大西线调水工程,也称雅黄工程(调雅鲁藏布江水到黄河),或朔天运河,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基础上,再修一条运河,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的水调入长江,以弥补长江水源的不足,这样,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就通过运河和水库群沟通, 把水从世界屋脊一直调到首都北京。另外,还可以让水自流到新疆乌鲁木齐和塔克拉玛干地区,向大西北输水,让柴达木,塔里木,准葛尔的沙漠戈壁变为塞北江南。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06) ★ 故宫暗藏四大未解谜团:清朝龙脉之谜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278
文章提供 于 2006-10-23: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是满清入关挪位置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最后一步。
380年后的今天,国内一批知名学者为纪念沈阳故宫的创建,近日举行了学术研讨。由于史料缺失,沈阳故宫仍然有许多待解谜团。为此,专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谜团之一,罕王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谜团之二,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
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沈阳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沈阳故宫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经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前史专家支运亭研究员多年研究,认定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应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佟悦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
▲谜团之三,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
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 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佟悦认为,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谜团之四,努尔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
努尔哈赤在位期间,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宫?这在史学界同样存在很大争议。李治亭教授认为,努尔哈赤在沈阳时一直都居住在故宫北门旁边,而不是居住在沈阳故宫里,这说明当时故宫肯定还没建完。 而且建造宫殿是一项耗资巨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纷繁复杂,而努尔哈赤率部迁都沈阳18个月后便猝然离世。在这么短时间里,根本没有足够时间能将复杂的宫殿建造得如此之快。
而佟主任则认为,一年半时间也不算太短,在辽阳城建造宫殿时也只用了2年多时间,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完全有时间修建宫殿。而根据史料最早记载,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按照沈阳的天气,说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应该完工。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大政殿和与之成组的建筑十王亭时应该已经建好。当然,关于沈阳故宫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但李教授强调,只要能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解读故宫,那么这就是皇家宫殿留给后人最重要的一笔文化遗产。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北青网—北京科技报 ▲
(07) ★ 中 国 对 朝 核 危 机 前 景 不 感 乐 观 ★
http://www.zaobao.com/gj/gj061024_501.html
(北京综合电)日本众议院国会事务委员会主席逢泽一郎说,中国对朝鲜将停止核子发展计划或是尽早重回六方会谈的前景不表乐观,但相信平壤在结束核危机方面已经较具灵活性。
逢泽昨天上午在北京和中国副外长武大伟举行了会谈。身为中国核谈判特使和六方会谈主席的武大伟刚在上个星期和国务委员唐家璇等人前往平壤访问,并会见了朝鲜领袖金正日。
逢泽昨天在北京的记者会上引述武大伟的话说,中国目前对重开六方会谈或朝鲜放弃核武器都不乐观,但朝鲜已经展现了些微的灵活度,因此,中国正在和美国磋商,看它是否也能灵活一点。
逢泽也说,武大伟告诉他,金正日并没有如一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为进行核试炸作出道歉。
逢泽说,武大伟也不支持举行朝核危机五方会谈,因为这“可能为朝鲜提供了退出六方会谈的借口”。
在东京,共同社前天引述官方消息来源说,金正日上周和唐家璇会面时说,朝鲜没有计划近期内进行另一次核试炸,但如果美国继续向朝鲜施压,朝鲜会作出反应。
▲中国和日本外交部都没有对报道置评。
不过,日本内阁秘书长盐崎恭久昨天在记者会上说,中国已经把唐家璇和金正日的会谈结果通知日本,但基于外交礼仪,他无法透露详情。
盐崎说,日本将和中国密切合作,他也促请朝鲜遵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以及“无条件”重回六方会谈。
在首尔,韩国执政党开放国民党议员崔星说,他前天在北京和朝鲜一名重要官员举行了会谈,而这名官员告诉他,只要美国作出承诺,解除对朝鲜的金融制裁,让朝鲜在澳门银行的户头解冻,朝鲜就愿意重回六方会谈。
这和朝鲜之前所坚持的,美国必须先解除制裁,朝鲜才会回返六方会谈的立场,有所不同,显示朝鲜的立场有所软化。
与此同时,韩国官员说,外长潘基文周五将访问中国,讨论朝鲜核危机。
韩国联合通讯社说,潘基文是以联合国候任秘书长的身份访华,不过,韩国政府官员拒绝对此置评。
▲澳海军准备协助截查进出朝鲜货船
另一方面,澳洲国防部长纳尔逊说,为配合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决议,澳洲海军准备协助截查进出朝鲜的货船。
纳尔逊昨天接受澳洲电视台访问时说,海军可能委派一艘军舰执行这项任务,以确保区域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08) ★两名朝鲜族涉嫌出售浓缩铀在中国被捕★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10/chosun061024.html
(2006-10-24):据朝鲜日报报道,中国媒体23日报道说,中国警方于上月逮捕了两名要出售1公斤被用作核武器原料的浓缩铀的中国人。据北京警方确认,被逮捕的二人都是中国朝鲜族。中国警方推测浓缩铀来自俄罗斯,但也提出了北韩产的可能性。
北京市警方于上月11日在北京一家宾馆逮捕了要出售969.03克浓缩铀的张某和郑某。就浓缩铀的出处,两人只表示:“2004年11月偶然从生活在外地的一名男子手中获得。”两人在获得浓缩铀之后,到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地区及新疆、内蒙古,还有中北交界城市丹东等地寻找买家,结果被警方逮捕。
北京警察局的相关人士表示:“2人都是朝鲜族,经过第一次调查,推测这两人拥有的浓缩铀是俄罗斯产。”但精通北韩情况的中国消息灵通人士表示:“也不能排除从北韩流出的可能性。”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在中国朝鲜族中,从事与北韩的走私勾当的人不在少数,在中北交界地区曾亲身经历过有人靠过来称自己‘有从北韩获得的浓缩铀’并要求介绍买家的情况。”
天然状态的铀由0.7%的铀-235和99.3%的铀-238组成。如果将该天然铀的铀-235成分浓缩到3~4%,就可以用作核发电原料,如果浓缩到90%以上,就可以用作核武器原料。
至于中国公安此次扣押的铀的浓缩度达到什么程度还不得而知。另外,要想用作核武器原料,要拥有15~17公斤才行,但此次被扣押的浓缩铀不到1公斤。▲
(09) ★ 美国会评两岸军力:美面临“脆弱之窗” ★
http://news.phoenixtv.com/taiwan/200610/1025_18_23586.shtml
2006年10月25日: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国会经济暨安全审查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美决定军事介入台海,二○○八到二○一五年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脆弱之窗”(window of vulnerability),因为中国的许多先进武器系统会在二○○八年前后部署完毕,而美国赖以抗衡的能力要到二○一五年才能部署完成。
该委员会每年都会就两岸军力发展和中国的政治军事情势提出报告,并提出建议。委员会今起就报告初稿进行最后一次的审查和讨论。
报告的初稿指出,北京在二○○八年前后会完成潜舰、驱逐舰、巡弋飞弹、可移动式弹道飞弹,以及指管通情系统的部署。然而美国许多重要反制能力须到二○一五年才完成,这会降低美国的吓阻力,并增加美军介入台海冲突的成本。
委员会除建议美国政府应与北京建立互信机制外,两军也应建立热线,美国防部应提交一份报告给国会,评估美国在西太平洋增加部署一个航母群的成本效益,以有效因应美国可能面临的“脆弱之窗”。
报告并建议美国应增加太平洋指挥部的核子攻击潜舰,在美中可能发生军事冲突时,有效摧毁解放军的潜舰和水面舰,美国还应增加经费提升美军的反潜舰及反水雷作战能力。
报告指出,委员会成员今夏访问台湾时,朝野政党都告知最迟今年底前会通过三项军购预算,但立法院一再延宕,已对台湾获得新的武器系统造成障碍,布什政府拒绝出售F-十六给台湾就是一个例子。▲
(10) ★ 军情观察:美国秘密监视全球媒体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954823.html
2006年10月25日/兰 亭: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国土安全部日前斥资240万美元作为研究经费,帮助研究机构开发先进的软件系统监视全球媒体。参与研究的包括康奈尔大学、匹兹堡大学、犹他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美国反恐政策中的一些“非常措施”近来不断曝光,一系列关于人权、法律正义和新闻自由的质疑和争论在美国国内已经引发。
▲开发电脑软件监看全球新闻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土安全部目前正计划发展能分析并概述新闻报道中意见表述的软件,为监看全球新闻中有关美国的报道提供更好的工具。这项计划已引起新闻自由支持者的质疑。
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认为,分析海外报纸及其他刊物对美国或美国领袖的负面看法,可能会帮助美国展开反恐行动。他们将这种负面信息的收集分析称作海外“情绪分析”,通过了解“报道词句及用词的情绪有多强烈”,帮助美国情报人员找出美国可能面临的威胁以及这些威胁的常见类型。为此,国土安全部表示,它将在未来3年内以240万美元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利用计算机科技研究分析文章里人类语言的技术,以开发先进的软件系统来更快、更全面地监视全球媒体。据悉,参与研究的包括康奈尔大学、匹兹堡大学、犹他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开发工作大概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国土安全部发言人凯利表示:“这项作业是为了协助国土安全部筛选信息,检查一些报道中的情绪与信仰,以供国土安全部内部情报分析之用。”凯利指出,这个软件将供国土安全部人员“执行工作的另一项资源”。
据美国媒体报道,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计划用2001年及2002年刊出的数百篇报道测试这个系统。这些报道包括布什总统使用“邪恶轴心”形容伊朗、朝鲜、伊拉克等国家,美国对古巴关塔那摩基地恐怖嫌犯的处理,有关全球变暖的辩论以及意图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发动政变等。
▲海外媒体监视机构不断升级
据美国媒体报道,长久以来,海外报纸、刊物和其他公开的消息来源一直是美国情报机构搜集情报的主要来源。而美国政府对于海外媒体报道的信息收集分析工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在194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就设立了外国广播信息服务处,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目标国的广播、电视和印刷品来获取情报。“9•11”事件后,美国情报机构进行全面改革。中情局在2005年11月将外国广播信息服务处扩大为“公开信息中心”。
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披露,“公开信息中心”直接向中情局局长负责,并与美国的15家情报单位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其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情报分析人员,都是专家级的人物,精通目标国家的语言,在跟踪目标国家网站时,很容易判断哪些是有用的信息。目前,该中心正在招聘新人。其招聘广告称,申请者必须是国际关系专业或者国别研究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
《华盛顿时报》披露说,在搜集情报手段上,“公开信息中心”使用了十分先进的网络技术,用于对信息资料进行过滤。据该中心主任道格拉斯•纳钦透露,该中心在搜集情报过程中使用了设置“关键词”技术,例如本•拉登、扎卡维、网络战、太空战等,大量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加以对比和分析。该中心还使用了十分复杂的软件来对比信息的来源和历史,以确定情报的可靠性。
据《华盛顿时报》报道,一般情况下,“公开信息中心”能够进入两万家电视台的网站收集信息。“公开信息中心”还严密监控着150~300个极端主义组织的网站,以便随时获取有用的反恐情报。而“公开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务则是每天在全球各个网站、论坛里收集各种各样的军事信息。依靠这些信息,美国不仅能发现别的国家最新的军事动向,而且连该国某些机密的武器发展计划也可能由于上网者的无意识透露而被美国情报机构掌握。据悉,外国的军事网站,如印度的《印度防务》网站、英国国防部网站,包括中国的一些军事网站等都是“公开信息中心”的重点监控对象。
监控互联网试图影响全球媒体▲
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情报机构不但不遗余力地监视全球媒体,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还试图通过监控互联网信息,以期尽可能地影响全球媒体。
据《今日美国报》披露,为影响和控制国际舆论,争取国内外民众对于美国政策的支持,美国国防部曾斥资3亿美元资助美国林肯集团、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等媒体公关公司在伊拉克等国雇用“枪手”为美军撰文,刊登那些旨在提升驻伊美军形象的文章。与此同时,美国白宫也专门设立战略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控制政府信息的发布,以配合政府的政策推进。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土安全法》中“加强电子安全”部分的有关条款规定,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例如微软的MSN和美国在线,有义务向美国调查机关提供用户有关信息和背景。美国情报单位能通过技术手段全面监控、跟踪甚至删改互联网中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信息。
不久前,《纽约时报》网络版发布一条宇航局批评白宫的新闻。而短短5分钟后,这条信息中有关批评美国当局的言论就被美国的网络警察删除。★(《中国国防报》2006年10月24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