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 中 国 增 兵 黎 巴 嫩 决 策 内 幕 ★

今 日 看 点 :2006-9-17
(01):★ 美国专家撰文分析:中国为何不能统治亚洲 ★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6/4819432.html
(02):★ 专家揭解放军“中华战斧”巡航导弹事件真相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00
(03):★ 林彪坠机蒙方报告曝光:怀疑机上发生搏斗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11
(04):★ 国际战略评论:从硬软力量谈中日美三国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46
(05):★ 中央严密封锁消息/林彪事件怎样从高层传到民间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975515&typeid=14
(06):★ 美媒:中国目前正在制造新型的舰艇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23
(07):★ 台湾重新派出精兵 瞄着大陆布防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0150659424256/20060915/887644.shtml
(08):★ 日本欲武力打击中国东海油气田 再露军国主义本色 ★
http://junshi.daqi.com/bbs/00/769304.html
(09):★ 中 国 增 兵 黎 巴 嫩 决 策 内 幕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52983/4823556.html
(10):★ 震 惊 世 界 的 20 大 “ 科 学 欺 骗 ”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821118.html


★ 美国专家撰文分析:中国为何不能统治亚洲 ★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6/4819432.html
2006年09月15日:“中国统治不了亚洲,亚洲国家太多了。”最近一位中国高级官员的这番评论反映了中国的真正实力:在可预见的情况下,中国不太可能在亚洲起领导作用。来自中国和其他7个亚洲国家的75名官员日前就中国崛起、亚洲影响力的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私下会谈和讨论。
  尽管普遍的评论都集中在中国的优势和美国的弱点上面,但亚洲国家的政府官员私下也同样指出了中国的弱点和美国的优势。他们还承认在应对中国崛起时表现得非常“圆滑”。这些国家相互之间以及与美国之间都在进行悄无声息的合作以确保中国崛起不会对它们的行动自由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行动增强了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
  美国的决策者和地区观察家可能会接受“中国占主导地位而美国将衰落”的片面观点。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评论家就做出类似评论,当时越战失败后美国显得虚弱和四分五裂,他们预言正在崛起的苏联将统治亚洲。同样的论调又在80年代末大肆流行,当时受人尊敬的美国评论员说日本将统治亚洲。这些预言完全错了。评论家只把焦点集中在了苏联和日本这些正在崛起的大国的优势和美国的缺点上,而没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弱点以及美国的优势。
  迅速增长的贸易和投资是中国在亚洲占主导地位的明证,中国已成为很多邻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它的财富和经济的重要性促进了在旅游和教育方面不断加强的相互交流。周到的中国外交通过安排领导人之间令人炫目的会晤、与亚洲邻国签署协议和增强与众多亚洲地区组织间的交流,使中国的正面形象得到了加强,这在韩国、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经济和外交上的优势也反映了其局限性和问题的复杂程度。中国与亚洲和世界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但中国在贸易中所附加的价值经常很低,这种贸易还严重依赖美欧的消费者。因此中国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国家”,而不是“一个贸易大国”。另外,并非所有亚洲国家都赞赏中国的制度。
  中国“双赢”外交的核心是共同立场,这得到了广泛而积极的宣传,但对最终解决分歧或处理问题来说似乎帮助不大。除了极少的例外,中国不会强行推进国际事务,经常小心谨慎地避免更大的国际承诺和风险。
  亚洲的政府官员非常清楚亚洲政府之间总体上缺乏相互信任。参加讨论的官员承认,正是中国的崛起进一步刺激了大多数国家与美国等大国走近,以保证它们的独立性和行动自由。▲ (摘自9月11日日本《全球信息中心》,原题:为什么崛起的中国不能统治亚洲,作者罗伯特•萨特为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陈一译)《环球时报》 (2006-09-13 第06版)
★ 专家揭解放军“中华战斧”巡航导弹事件真相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00
被部分媒体误读为“中华战斧”巡航导弹的“天箭-1”无人机
  中国提升反巡航导弹能力 “天箭”无人机横空出世——揭秘“中国战斧”真相
  2006-9-14 文章作者: 渠洋 胡锦洋: 近期,关于所谓中国“天箭—1”(TJ—1)型巡航导弹公开曝光的消息在被媒体报道、转载的同时,也成为鼓舞国内众多军迷,备受关注的一则新闻。这则由某香港媒体最先报道的消息称,在今年4月26日开幕的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上,一家中国公司展出一枚标有“天箭—1”字样的巡航导弹,该弹可由轰炸机挂载发射。该报道还称,这是中国首度公开展示国产巡航导弹。
  ▲偷换概念,高速靶弹变“巡航导弹”
  该香港媒体在其报道中这样写道:“中新社刊发的图片说明特别指出,这是由中国研制的可由轰炸机挂载的‘天箭—1’型小型巡航导弹展品”。为佐证自己的观点,该报道还说,这枚巡航导弹展品的外形,和美国著名的“战斧”式巡航导弹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此,2006年6月出版的国内《兵工科技》杂志撰文称,专门查阅了中新社有关第五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的报道,却发现在有关的图片说明中,根本没有该香港媒体所说的明确介绍“天箭—1”为巡航导弹的文字叙述。而“天箭—1”的生产商——总参第六十研究所在此次展会散发的宣传资料上是这样介绍的:“‘天箭—1’型巡航导弹靶弹以我所自主研发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其在飞行的速度、高度、姿态及雷达散射特性上可逼真模拟巡航导弹,为抗击巡航导弹的战法研究和训练提供了理想的靶标。该型靶弹借助不同的控制软件,可实施超低空飞行、规避机动飞行等多种任务,可加挂红外增发器、诱饵弹、龙伯球等,为各种雷达和光电跟踪系统提供理想的空中目标”。这份材料还公布了“天箭—1”的主要性能参数:翼展1.5米,长约3米、起飞重量8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200米/秒(约0.6马赫)、实用升限4000米、续航时间30分钟、控制半径50公里。
  而“天箭—1”是巡航导弹靶弹的事实在近期也被国际军事媒体证实。
  英国的《今日中国防务》2006年5月28日撰文称,随着美国从海湾战争开始的数场战争中,大量采用巡航导弹,中国空军的防空部队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焦点放在防御敌军发射巡航导弹的训练上。而一批担当模拟敌军巡航导弹角色的目标靶弹也逐渐发展起来,“天箭—1”就是这些解放军目标靶弹中最新型号。“天箭—1”巡航导弹目标靶弹于2005年初进入中国解放军部队开始服役,第一次公开披露是在2006年4月于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电子防务展”上。
  “天箭—1”目标靶弹由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动,经过火箭加速器助推,从地面发射。该目标靶弹飞行时依靠地面控制站发出的无线电指令控制飞行,也可以通过GPS导航。地面控制在战时对敌方的干扰和其他电子手段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而且目标靶弹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导航系统飞行。
  国际知名军事刊物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也在其8月刊撰文指出,在无人机UAV的研制方面,长时间以来,西方有媒体一直把总参第六十研究所研制的“天箭—1”高速无人机当作中国的巡航导弹。事实上,这种无人机主要用作靶机和模拟巡航导弹之用。《汉和》称,它不能作为真正的巡航导弹使用,因为其体积、载荷过小。依照其主要性能(秒速200米、续航时间30分钟)指标计算,射程不会超过360公里。在加重弹头的情况下,射程还将更短。
被部分媒体误读为“中华战斧”巡航导弹的“天箭-1”无人机
  ▲还“天箭—1”本来面目
  一些媒体认为“天箭—1”是“中国战斧”,主要理由是两者在外型上很相似,比如弹身中部的两个水平翼就基本和“战斧”式巡航导弹是一样的,都是卵圆形头锥、圆柱形弹体。军事专家指出,这个理由表面上看是有一定迷惑性的,因为无人机与巡航导弹原本就是一家,从技术层面而言,无人机技术是巡航导弹技术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图—121无人机就可以打击4000公里以外的战略目标,这被视为现代巡航导弹的先驱。两者在飞行控制、地形识别、卫星导航等技术上都能互相通用。比如以色列在20世纪70年代就从美国引进用作靶机的“鹌鹑”式无人机,通过剖析其结构后掌握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代立拉”(Delila)—GL式巡航导弹。在美国国防部最新版无人机路线图——《无人飞行器系统路线图2005—2030》的绪论部分反映和描述了美国对无人机的最新认识,其中叙述了常被混淆的巡航导弹和无人飞行器之间的关键区别:第一,无人飞行器在飞行完毕后可回收,而巡航导弹则不能;第二,无人飞行器所载的弹药不需要定制并综合到机身中,而巡航导弹的战斗部则必须如此。
  “天箭—1”配备有一套特别研制的气囊减震伞降回收系统,该系统装在导弹背部的专门伞舱内,并配有抛伞装置,由于其重量轻,故只需一具大伞即可回收重复使用。可见其与作为一次性消耗品的巡航导弹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反巡航导弹需求
  据《兵工科技》介绍, 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得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一夜成名。目前随着各种巡航导弹的不断研制成功,其在全球扩散范围也越来越大,如今已有80多个国家拥有巡航导弹,至少18个国家在生产它。这一扩散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巡航导弹逐渐成为当今最大的常规火力威胁,因为它很难防御:低空掠地飞行,目标特征小,难于被探测和拦截。于是,反巡航导弹技术又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话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新三打三防”战术,其中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拦截巡航导弹。
  从美国近年来多场战争中展示的攻击模式来看,中高空来袭的隐身飞机雷达反射面积小于0.1平方米,低空来袭的巡航导弹雷达反射面积约0.1—1平方米,这类目标的共同特点是飞行速度快,在0.4—0.9马赫之间,雷达反射面积较以往对目标的设定要低数倍到数十倍,飞行弹道平稳。按照传统的对抗空中威胁方式,主要是以高炮部队、地空导弹部队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演习后,这类部队装备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有效地对抗上述目标的,但最为迫切的问题是我军缺乏合适的对抗性仿真训练手段,脱离实战。
  早期中国地面防空部队的训练手段比较单一,高炮部队的打靶主要以气球靶、拖靶和伞靶为主,气球靶速度低,基本属于固定靶。伞靶也类似于气球靶,属于中高空靶,速度低,雷达信号和光学特征明显,便于跟踪。拖靶使用较少,由飞机拖拽靶标的方式训练,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使用费用高的问题,较少用于日常训练,拖靶也属于中高空靶,速度较快。20世纪80年代后期,航模作为靶机进行训练在部分部队展开,航模基本是低空目标,较为灵活,雷达信号和光学特征小,具有一定的隐身飞机和巡航导弹的特征,不过航模大多是螺旋桨的,速度低,遥控距离有限,训练手段不够灵活。而要想真实地再现巡航导弹的攻击环境,为拦截巡航导弹的研究提供帮助,非巡航导弹靶弹莫属。
★已经公开的解放军各型无人机
  ▲“天箭—1”对反巡航导弹的作用
  一般来说,反巡航导弹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防御方需要一个发现敌人准备攻击的情报系统。在理想情况下,情报系统能在敌人有明显攻击迹象之前提供战略预警情报。2.防御方需要具备远距监视能力,能监视国家空域的一切活动。监视系统应有足够的敏感性,尽管敌人试图规避探测,但仍能探测到数百公里外的隐身目标。3.防御方需要一个战斗识别系统以确认被探测物体是否为攻击目标,这意味着需要快速区分来袭武器与其他类似飞行器的系统。4.防御方需要一个可靠的跟踪系统,以确保持续地对巡航导弹进行定位直至摧毁之。该系统能排除天气、地形和敌人干扰的影响,持续地保持对敌方导弹的跟踪。5.防御方需要作战系统以拦截和破坏敌方目标。传统的杀伤武器是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但定向能武器现在也正在成为另外一种选择。6.防御方需要一个战场管理系统以整合情报、监视、跟踪、识别和作战系统,确保防御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能快速评估拦截行动是否有效。
  有了“天箭—1”型巡航导弹靶弹,就能真实地模拟巡航导弹入侵的各种特性。同时,也可检验我国现役拦截手段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新型拦截系统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了更好地说明“天箭—1”的性能,我们可以将其与外型近似的“战斧”巡航导弹进行对比。“天箭—1”翼展1.5米,机长3米,“战斧”长6.17米,翼展2.62米。因此,“战斧”的大小约为“天箭—1”的2倍。再看起飞重量,“天箭—1”为80公斤,而“战斧”为1452公斤(包括250公斤的推进器),相比之下,后者约为前者的18倍。在航程方面,“天箭—1”为100公里,而“战斧”远达2500公里,后者又是前者的25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其实完全和两者的用途有关。“天箭—1”只是巡航导弹靶弹,其主要目的是在飞行的速度、高度、姿态及雷达散射特性等方面逼真地模拟巡航导弹,为抗击巡航导弹的战法研究和训练提供理想的靶标。因此,在大小和重量上没有必要与真实巡航导弹一模一样。但是在几个关键技术方面,两者必须一致,那就是速度、飞行高度、姿态和雷达散射特性。在速度方面,巡航时两者皆在200米/秒左右:在高度上,“天箭—1”实用升限为4000米,也就是说可以在4000米下的空域模拟巡航导弹的飞行特征;而“战斧”巡航导弹的巡航高度,海上为7至15米,陆上平坦地区为60米以下,山地为150米,这都处于“天箭—1”的空域内。在雷达散射特性方面,由于“天箭—1”的几何尺寸特征明显小于“战斧”,所以需要采用另外的辅助措施来弥补,即加挂红外增发器等,以加大信号特征。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天箭—1”完全是用于反巡航导弹训练的靶弹,离外界媒体臆测的轰炸机空射巡航导弹相差甚远。不过,“天箭—1”的诞生,必将大大提升我国反巡航导弹的能力。而由于巡航导弹靶弹与巡航导弹具有某些技术上的共性,“天箭—1”的公开亮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在巡航导弹研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人民网
★ 林彪坠机蒙方报告曝光:怀疑机上发生搏斗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11
  日本共同社9月13日发自乌兰巴托的一则电信说,该社日前获得就1971年9月13日林彪所乘飞机在蒙古境内坠毁一事,当时蒙古政府曾总结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否定了飞机因燃料不足而在迫降时坠毁的一般说法。
  蒙古相关人士暗示当时机内曾就逃亡问题发生争斗。该事件距今已有35年,这一宝贵资料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 共同社日前专访了前蒙古国家警察厅前 副长官、曾作为当地治安机关最高负责人参与林彪座机坠毁事件调查工作的奥索林•奥特恭捷格。他证实,当时苏联政府自始至终密切参与了事件的调查,进行了回收黑匣子等工作。
  该报告题为《中国飞机在蒙古境内坠毁原因的确定文件》,所署日期为1971年11月20日,共16页。共同社日前获取了这份未公开的文件和未曾发表的现场照片。
  该报告说,对1971年9月13日坠毁的林彪座机展开的调查是在事故发生约一个月后(从10月8日至18日)进行的,当时苏联专家参与了调查工作。
  它说,调查小组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导致这架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是导航问题,这就排除了飞机被击落的可能性。
  报告说,英国制造的三叉戟在气候良好时极少犯航线错误,而且也没有来自这架飞机的任何无线电通信,这两个事实说明,中国解释说这架飞机犯了航线错误是说不通的。
  报告还对林彪座机燃油不够的说法表示怀疑。它说:“飞机残骸在极广范围内燃烧了很长时间,这一事实表明它有足够的燃料继续飞行。”
  它说:“大火覆盖了一块长975米、宽321米的地方。”
  它还说,飞机坠毁时,引擎正常,而且“没有证据证明机上人员由于紧急原因作出了降落的决定”。
  蒙古方面的消息人士当时说,调查人员一致认为,一定是机上人员之间发生了搏斗,支持林彪的一方想逃去苏联;另一方则想返回中国。
  蒙古的这篇报告说,在坠毁现场发现的8支枪中,有一支子弹已经上了膛。
  机上是否发生了与枪击有关的暴力行动还是一个谜。本社获得的另一篇有关苏联和蒙古政府的联合调查报告说,在林彪的尸体上没有发现弹痕。(完)▲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新华网
★ 国际战略评论:从硬软力量谈中日美三国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46
  2006-9-15陈舵主:五年前,911事件后第三天,我曾经在人民网首页发过一篇文章《美国火警911:霸权主义不除,恐怖主义难消》。霸权主义VS恐怖主义,真如大炮打蚊子,硬对软不着边际。这还不算,最近,老美的国防部长说:要用洲际导弹打击恐怖分子,老美政客真是能忽悠地球人!
  世界上没有日不落的帝国,任何霸权都逃脱不了衰落。老美的软力量曾经是最强的,他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曾经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青年人的认同、向往,包括很多中国青年。但是老美政客富豪将民主、自由、人权、财富作为包装,将帝国主义、掠夺资源为内核,用炮舰主义输出后,人们清醒了。中国青年清醒了、伊斯兰青年清醒了、印度青年人清醒了……而美国,这个鲁莽的小伙子,又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硬力量投入到黑洞般的“ 反伊斯兰法西斯战争”,为将来 “反×国法西斯战争”做准备。
  软力量是无边际的,而硬力量是有边际的。美国的巨无霸硬力量正在被他自掘的软力量黑洞吞食。美国还可以逞能多久?
  在亚洲,日本的硬力量是最强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受到亚洲人的普遍认同。那时,在中国,高仓健、真由美曾经是很多中国青年人的偶像。随着日本硬实力的强盛,日本政客开始追求新日本军国主义的复兴,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在东亚,人们对日本已经缺乏认同感,这个曾经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惯犯,正招致人们的愤慨!在亚洲孤独的日本到底要走向何方?
  ★谈到美日,自然谈到中日美的三国关系
  老美作为现今的霸主,对霸权的兴衰很有研究,四百年霸权兴衰史表明,最后落井下石、取代霸主的不是对面的对手,而是旁边的助手,这是规律。在亚洲,“美国明防中国,暗防日本”,是很好的概括。在东亚,中、日、美“三角”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种“三角”,不是“等边”的,在政治军事上,美日近,中美、中日远,而美日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但是经济上,互相都很近。这和其他“三国”关系有很大不同。
  美日是中国的1、2号对手,这毫无疑问。这两个“联盟”对付中国,实力很强大,而中国作为弱势一方,一个复兴中的大国,是很有必要研究其中的矛盾而利用之。四百年的国际关系史中,成长中的未来强国利用矛盾为己所用的例子很多,德国、美国、日本成长中更是惯用此道。既便是将来我们很强了,也要利用矛盾,何况现在?老美这么强,对付阿富汗等小国还要“分而制之”呢!
  要对美日同盟分而制之的最好办法是在亚洲孤立日本,这样,美国觉得日本这个“远东之锚”在亚洲没有着力点,无法假日本之手去影响亚洲。一个无法替主子办事的帮手,主子还会觉得他有用吗?如果,美国觉得日本的主要价值是在日本的几个军事基地,那就要让日本清楚,小心引火烧身!
  但是,不论如何利用矛盾,关键是做强自己。“中国强,日本是妾;中国弱,日本是贼。”
  9.9开始台湾静坐“倒扁”,这是台湾在“训政”,我们要清醒看到,台湾反的是腐败,而不是台独。它提醒我们:军事要更硬——粉碎台独,经济要更富裕——有吸引力,政治要更民主——有统一的价值观,文化更有中国气派——有认同感。硬的一手更硬,软的一手更软,才能赢得国家的真正统一,才能应对列强。▲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国际在线
★ 中央严密封锁消息/林彪事件怎样从高层传到民间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975515&typeid=14
来源:《党史博览》
  ▲乔冠华赶到三0一医院向陈毅报告绝密信息,但因有纪律,他不能明说。
  ▲中央文件正式传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惊恐地瞪大了眼睛,一个小姑娘吓得哭起来。
  ▲在南昌郊区,被“监护”劳动的卓琳把女儿拉到厨房,在她手心写了四个字:“林彪死了”。
  尽管中央严密封锁消息,但“小道消息”仍很快扩散到全国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外传媒就中国飞机坠毁于蒙古境内及中国净空禁飞等事议论纷纷,进行了种种猜测,但我国的报刊、广播等传媒,在党中央“要把事件保密得尽可能长些,要尽可能赢得时间处理‘善后事宜’,以防不测”的方针指导下,未对此事作任何反应。
  在初期阶段,我国传媒还故意造成林彪等人没有出问题,国内政局没有变化的假相。如在林彪死后的第17天即国庆节那天,《人民日报》在刊登《人民画报》第10期的目录时,还标明该期画报的封面图片是“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合影;10月6日,中央照常以非常隆重的仪式,迎接来访的埃塞俄比亚皇帝……
  关于“九一三”事件情况的传达,中央采取了“内外有别、有步骤”的逐级传达方式:先党内后党外;先高干后一般干部;先干部后群众。
  尽管如此,当时还没有得知事件消息的有心人,仍然能够发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首先是中央取消了每年国庆节必有的游行检阅(尽管以“节约闹革命”为借口通知说此后国庆不再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国庆节当天的报纸没有刊载毛泽东、林彪合影的图片;林彪、叶群及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等人,在国庆节期间以及此后的国事活动报道中,全部销声匿迹;在所有报刊、广播的报道中,包括赞颂毛泽东与批判刘少奇的报道中,都不再出现“林副主席”及“亲密战友”等词句。
  在中央文件层层传达过程中,尽管消息封锁严密,但这个惊人的信息,仍然飞快地以各种方式向尚未听到传达的、自己信任的“最可靠的人”泄露出去,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小道消息”很快就扩散到全国,包括被罢官、“靠边站”,以及被监护、蹲“牛棚”甚至被关在监狱、劳改农场的一些干部、知识分子的耳朵里。
  陈毅应该是在9月13日当天知道的——那天,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奉命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关于”九一三”事件的议事。会议完毕,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立即赶到三O一医院,将这个绝密信息,向陈毅报告。但他却不敢明说:”老总,你不是讲‘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吗?我今天特意来告诉你,报应到了!到了!因为有纪律,我还不能说明。先让你高兴高兴。”
  9月16日,北京市委书记刘仁的妻子甘英独自一人在单位从事劳动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她的背后喊了一声:”林彪摔死了!”当她回头看时,却不见了人影。这位在林彪死去4天就知道消息并敢于向她通风报信的人,当然是属于能从高层获知重要信息的非一般百姓。
  首都的重要单位以”突出毛主席”为由,摘下了”林副主席”的画像
  9月20日,奉命回国向中央报告温都尔汗坠机事件的驻蒙使馆二秘孙一光,10月3日参加了外交部传达中央文件的大会。他这才知道自己带回国内向周恩来汇报用的那些照片上的死人和飞机残骸,竟是林彪等人的遗体和座机。他甚是诧异:”我的脑袋轰的一下胀得老大老大。竟然是他!怎么会是他呢?”
  首都的重要单位以”突出毛主席”为由,摘下了”林副主席”的画像,这当然使不知情的人感到震惊。北京电视台播音员吕大渝回忆:”1971年9月下旬,一群领导突然成群结队地到各处‘检查卫生‘。这是前所未有的举动,而且以‘为了突出毛主席,以后一律不再悬挂其他领导人的画像‘为由,要求大家取下林彪的画像,气氛神秘兮兮。当时,有的办公室并排悬挂着毛泽东和林彪的画像……我预感出了大事,但却没有一句质疑。‘文革‘已经使我得到了‘言多必失‘的惨痛教训。”当晚,吕大渝赶到自己的中学好友孙文冬家打探消息,从孙文冬丈夫李观承那里,得知是林彪出了事。
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们,在中央文件到达前,不少人已从各种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
  在北大荒劳动的北京知青祝祁是从一位路过的齐齐哈尔知青那里,得知了”九一三”事件。这位知青在讲了以后又嘱咐祝祁:”可不能传给别人,这事非同小可。”祝祁回答:”你放心,向毛主席保证,一定不告诉别人。”次日,祝祁却告诉了他最要好的同学,同时还叮嘱同学:”千万不能外传。”这位知青同样信誓旦旦:”你放心,向毛主席保证,不外传。”但是没过多久,大伙都知道了。
  听到过”小道消息”的许多知青,在中央文件正式传达的时候,对林彪叛逃摔死一事仍然非常震惊。曾在崇明岛插队的知青赵丽宏记述:”会场里静得出奇,只有传达这消息的公社干部的声音,在寂静中回荡。””所有的人都惊恐地瞪大了眼睛,互相不敢交换一下眼神,只是将目光直直地盯着台上那位公社干部。坐在我前面的一个皮肤黝黑的小姑娘,吓得哭起来……”
  1971年9月13日凌晨1时55分,庞大的256号三叉戟飞机带着震耳的轰鸣声,在漆黑的夜空,以500米的低空高度从中蒙边境414号界桩上空由南向北掠过,飞进蒙古境内。这给当地正在举行露天晚会的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后来才知道,他们目睹的是”九一三”事件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瞬间!
  ”九一三”事件在百姓中的流传,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变形。据说,有些地方以讹传讹,将事件传为:”林彪和另一个(林立果——谐音,下同)老婆都摔死了,摔的地方温度热得出汗(温都尔汗),林彪的三角裤衩(三叉戟)都摔破了,后面跟着一群(叶群),死了好多人……”以及:”林秃子想害毛主席,没得手,开上飞机往苏联跑,临走时还把马克思的大衣给偷走了,又带着老婆一大群(叶群)结果没跑掉,把三叉骨(三叉戟)给跌断了。”
  由于中央文件分层次与分类传达产生的”时间差”,在有些单位还一度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早请示,晚汇报”的时候,一些不知情的革委会非党员干部或非党员”造反派”头头还继续虔诚地高声领呼:”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一些地方”九一三”事件的泄密者,其散布”谣言”的行为受到尚不知情的地方公安机关的追查。
  得知事件消息的人们,在震惊之后,对于林彪的死,普遍感到高兴,”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高干们尤其如此
  被关押在一个小海岛上服刑的一批国民党特务,在9月13日当天,凭着职业的敏感,就觉得”上层出了大事”:每天定时从海岛上空飞过的多次民航航班,突然都没有了。此后他们在露天劳动时都心不在焉,不时仰望晴朗的天空,静听飞机的声音。
  9月14日,包括朱德在内的数十名高级将领第一次听到林彪摔死的消息。沉寂片刻之后,人群中爆发出欢腾的场面,大家高兴地手舞足蹈,大喊大叫,有位老将军激动地晕了过去,更多的人则含泪大笑。朱德激动地说:”老天爷有眼!老天爷有眼!”
  驻法大使黄镇与国内来法通知他”九一三”事件的符浩,在巴黎举杯庆贺:”为‘死有余辜‘干杯!”黄镇回国看望陈毅时,陈毅在病床上高举茅台酒说道:”伟大的胜利!”黄镇永远忘不了当时陈毅脸上突现的红光,”和那细眯的眼睛里一半含有轻蔑,一半含有微笑”。
  罗瑞卿高兴地几晚没睡着觉。后来,他还写了13万字揭发林彪罪行的材料。另外,他在《答友人》诗中写道:”林贼蛇蝎心,蔽空犹乌云。篡权之狠毒,远超狗彘行。”
  病中的邓子恢是在病房听中央来人传达的,他立即兴奋异常,病情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张云逸欣喜若狂,喝了个一醉方休,把手仗也扔了:”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我还要出一把力!”
  秦基伟觉得,”心上又好像掉了一块石头,有些疑虑也好像找到了答案。原来林彪是野心家,想篡党夺权,难怪他把那么多的将帅整得那么惨”。
  在粤北黄陂干校,各个连队开会讨论的时候,已被”解放”当了炊事班长的作家秦牧,一个人一夜炸了100多斤鱼。
在南昌郊区被”监护”并在当地工厂”劳动锻炼”的邓小平夫妇,是在1971年11月3日,在工厂听传达中央文件时才知道的。中午回家,因监视人在场,他们什么也没说。卓琳把女儿邓榕拉到厨房,用手指在她的手心中写了”林彪死了”四个字。邓榕又急忙来到大哥邓朴方屋里,悄声把消息告诉了他。午饭时,监视人走了,卓琳特意给邓小平倒了一小杯酒,邓朴方也吵着要,父子俩仰脖痛饮。邓小平当时很兴奋,只说了一句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 ▲
★ 美媒:中国目前正在制造新型的舰艇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0523
   2006-9-15 美州国际报:中国目前正在制造的新型,舰艇之一,是解放军海军在90年代最新的设计的。这种“频海”战略思维引进,是解放军海军00年以后开始逐步实施。
  它目前总计部署了4艘。其余8艘目前还在建设中。他的攻击临海度与美国海军的频海战斗舰“深海鬼怪”相比,还是需要提高的。他的适航能力不足。是解放军海军多艘先进战舰的同类缺陷。
  但是,中国海军可以能够引进这种先进的作战思维理念。首先,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频海作战是在中近海海域,进行作战的一种实体作战模式。
  它是替代早期的近海巡逻行动。以作战理念替换近海防御巡逻观点。而解放军海军,目前也是正在积极向所谓远洋海军逐步扩展。因此,接受这个理念十分合理。
  但是,中国海军有意把4艘频海战舰,部署在东海靠近海域,这是很有一定:战术企图的。中国威慑日本一贯是“核武器+导弹”。但是,目前在国际社会“避免核武器”的言论下,中国因此必须考虑他的对外形象。因此,中国开始使用这种频海战斗舰。
  作为次海战的即军事摸察的首选。中国的隐身技术,目前能有多少能力?目前依据所能掌握的数据,实在不能有很好的解释。这也是近期以来,东京方面对此感到,最大的忧虑以及担心。
  美媒:亮丽的中国海军新型“频海攻击舰” 发表评论
  高速的频海战斗舰,一旦出海,首先它是隐身舰只,在加之它是具有41节高速的喷水水翼推进的,及快速舰。因此,它十分适合袭击日本的所谓入侵中国临海的军舰。
  在上周发生的俄罗斯海军炮击日本渔船事件,俄罗斯使用的就是自称为:近海作战舰的“雅欣”级。中国此次部署的4艘频海战斗舰,早期消息称:将会部署在南中国海域。以用来打击那些南海海盗行为。
  但是,中国总计将会制造16艘这样的频海隐身战斗舰。部署在东海与日本交接海域,以及钓鱼岛中国海区附近,进行巡逻,这完全可以说是为来的东海恶梦。
  任何一个国家海军,对抗打击高速隐身频海战斗舰,都是具有十分困难的很多的因素,在加之,中国海军的频海战斗舰,详细设计数据,目前,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分清楚与了解。这也为日本可能防御,反击它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上周日本国内媒体纷纷对此表示质疑,希望日本国政府,能够首先通过外交途径,交换与中国的近期一些近海临海事件的看法。以以不至于事态进一步恶化。
  但是,中国军方对此态度却是分时“自然”。其一位官员自称:中国应该避免象南海那样海盗行径,在东海泛滥。因此,临海作战舰是必须的,但是它不是为了对付任何人的。
  海盗?按照中国官员的话语,那么很可能以后的日本右翼社团的宣传船,钓鱼岛的登陆船,都会被认为在“东海海盗”行列以内。那么中国怎么还可以说不是为了对付任何人的?▲ mk800编译西陆独家报道仅供参 www.TopChineseNews.com来源: 军情观察
★ 台湾重新派出精兵 瞄着大陆布防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0150659424256/20060915/887644.shtml
9月4日,台湾“立法院”委员林郁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台海军的2007年度公开预算与施政目标均已明确表示,未来台军将“依令执行东、南沙作战”,其具体内容除大幅提高相关军事预算外,将集中体现在台“国防部”在南海海域的用兵态度转趋积极,甚至包括“歼灭进犯敌军”。
一石激起千层浪,身为台湾“国防委员会”资深委员的林郁方的内幕曝光在台岛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除了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台湾南海战略的关注之外,台湾军方此番指导方针调整背后的真实意图也令人深思。
▲台“防长”对南海另眼相看
南海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北经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经吕宋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面则经由马六甲海峡直通印度洋,早在清代即拥有“锁钥之地”的美称。
蒋氏家族“二少爷”蒋纬国也在《从“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台湾在世局中之战略价值》一文中将其比作台湾“东出太平洋,南入印度洋的瓶颈位置”。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至台以后,蒋家政权率先宣称拥有南沙群岛主权,并曾出兵驱逐占据岛礁的东南亚国家。然而自李登辉主政以来,台湾的南海战略转向低姿态,台军方不仅将南海问题的决策权归由“行政院”裁定,并且在唐飞任“国防部长”期间将南海防务交由海巡署接管,几乎放弃了在南海问题上的发言权。
自2005年起,台湾军方重新重视南海的战略地位,这与海军出身的现任台“国防部长”李杰有着密切关系。早在任“海军总司令”期间,李杰就曾几次提议在太平岛修建机场跑道,但是由于台湾复杂的军政关系掣肘而未能实现。
就任“国防部长”以来,李杰大力推行“新南海战略”,提出重新驻军、提供装备强化火力、加强守岛作战等一揽子方案,并且顶住各方压力,于2005年末启动太平岛的机场跑道建设。此次林郁方透露的台海军新的年度预算与施政目标,也是在李杰的大力支持下获得通过的,并且被台湾媒体评论为“李氏南海战略的新指针”。
▲谋划在南海发动攻势
台湾当局曾经先后在南海的中业岛、双子礁等岛礁派驻军队,但是在台军方南海战略数十年的演变过程中,只有东沙、太平两岛历经沿革而始终成为台军的布局重点。东沙岛和太平岛原由台湾海军陆战队99师布防,高盐度、高湿度的热带环境造成该地区的武器维护保养困难,而珊瑚礁区的地理环境也使普通舰艇无法靠泊,长期困扰台军的后勤补给。自2000年开始,在一片“此举是否会削弱台湾的南海军事存在”质疑声中,台军将东沙岛和太平岛移交海巡署管理,海军陆战队撤回台湾本岛,仅留部分轻型火炮充当重武器,原“东沙守备区指挥部”和“南沙守备区指挥部”的使命也告终结。
2006年3月,李杰向台“立法院”提交了重新加强东沙、太平防务的专案报告,认为海巡署的力量“无法抵御发生在南海的针对台湾的军事威胁”,只有海军陆战队的介入才能真正强化台湾对南海生存空间的实际控制,而此次“歼灭进犯敌军”的论述则是台军方将改变以往南海方向“守势”策略的进一步体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目前东沙岛上的机场跑道已经按照起降大型运输机的标准改建完成,一旦太平岛的起降跑道施工完成,台军将拥有两个较为完备的给养补充基点,显著改观的后勤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大台军在南海的用兵空间。
▲新闻分析:图谋的背后藏着“潜艇战”
在林郁方披露台军有意执行东沙、南沙海域的作战任务后,东南亚国家纷纷对台湾的南海战略转型表示关注,尤其是曾经于1956年被台湾海军强制驱离太平岛的菲律宾和近年来与中国在南海争执颇多的越南,均表示将密切注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如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台湾方面“转守为攻”的矛头所指包括部分东南亚国家和隔海相望的祖国大陆,但是前者显然不是台军方的主要目标。在南海地区多边合作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菲、越等国来说,台湾加强在该区域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加未来进行南海开发谈判时的筹码,只有在面对祖国大陆的时候,“转守为攻”才真正体现出自己的攻击性。
从南海整体态势来看,东沙岛、太平岛与海南岛几乎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对于台湾海军来说,这一三角形区域是不可多得的缓冲地带,控制该区域能够有效延缓针对台湾的海上合围夹击。而这一海域特殊的海洋水文特征决定了这一区域适用于潜艇伏击作战,台海军曾将东沙岛和太平岛之间海域作为备选的潜艇伏击区,而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在太平岛上建立潜艇基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一旦台海军陆战队重返东沙、太平两岛并将其“要塞化”、“堡垒化”,台军方下一步的举措很可能就是重建潜艇基地,并将无需长跑道起降的S-2T型反潜巡逻机部署于此,进行前沿反潜巡逻,通过扩充台海军全方位的潜艇作战能力,将宁静的南海作为台军实施“先制、反制”作战的跳板。对于曾经在潜艇部队服役的李杰来说,也许这才是其大力推行“新南海战略”的真正目的所在,正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世界新闻报 戎振华)▲
★ 日本欲武力打击中国东海油气田 再露军国主义本色 ★
http://junshi.daqi.com/bbs/00/769304.html
  2006/09/16: 1月4日,日本《产经新闻》披露,日本防卫厅3日打着“强化领空保卫”的幌子,明确了航空自卫队战机在海上巡逻期间的《交战规则》,从而奠定日本派战机护卫东海能源开采行动的法律基础,也实现了日本陆海空三军复活交战权的战略目标!
  ▲防卫厅明确日战机开火程序
  治本防卫厅“消息人士”向《产经新闻》透露,明确航空自卫队《交战规则》,“强化领空保卫”的做法源于“不明国籍的军事飞机频频入侵日本防空识别圈”。
  遇到这种情况,日本航空自卫队通常是要紧急出动战机,逼近入侵飞机,先通过国际无线电频道命令其改航,如果对方拒绝从命,航空自卫队接着会警告对方直至迫降该战机。不过,如果对方再不顺从命令,甚至开火反制,日本战机又应该怎么办呢?
  依据日本航空自卫队现有的《交战规则》,这就得靠日本战机飞行员“自己的判断”了,因为现行的《交战规则》非常“暧昧不明”,需日本战机飞行员自行判断什么情况属“正当防卫”,什么时候则需“紧急避让”。如果“滥用武器”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给日本政府造成“重大外交政治麻烦”,那么战斗机飞行员可能面临军事处罚!
  因此,很多日本战斗机飞行员在使用武器时“都很犹豫”,而在“0.1秒决胜负”空战环境中,日本战机飞行员不但会错过了最好的反击时机,甚至自己也面临着“致命的危险”。对此,就连防卫厅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说,航空自卫队面临威胁的时候怎么使用武器一直以来都是个“棘手的问题”。
  新的《交战规则》将彻底消除日本战机飞行员的这一尴尬局面,防卫厅特别明确了有关武器使用的条款,规定了指挥官的命令程序、作战的具体状况和交战的程序,具体地说,其第95条特别规定了“航空自卫队武器的适用情况”,也就是航空自卫队的指挥官应该根据什么样的实际情况给飞行员下达开火的命令。
  目前,新的航空自卫队《交战规则》正在防卫厅紧锣密鼓地拟议中,最终还得交日本内阁审议通过。
  ▲海空行动直接瞄准东海油气
  据《产经新闻》报道,防卫厅声称,“中国军事飞机频频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圈”是制定新交战规则的“主要原因”。防卫厅早在去年底就四处散布消息说,2005年“中国军机”至少30次“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圈,“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的电子战机”曾多次在东海油气田上空出没,自卫队每次都派出战斗机拦截,因为次数太多,自卫队的警戒部队把拦截“中国战机”当成了“常规任务”。
  日本方面设想了中日军事冲突的多种可能,其中一种认为,一旦帝国石油开始试行开采,中国的海军舰艇“很可能会发射炮弹”以示警告。届时,海上保安厅的巡防舰和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将全部出动。此外,海上自卫队的电子战机和舰艇的雷达情报搜集系统也将严密监视中国军机。
  不过,光靠日本海上力量和海上力量附属的战机是远远不够的,空军的战斗机才是海上自卫队不可或缺的防空武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修改航空自卫队的《交战规则》,明确空中交战的权力,从而让航空自卫队的空中力量也介入东海护航行动中去,达到海空一体化行动的目的。
  ▲新闻词典:交战规则
  交战规则就是限定交战时开火的条件和必要的行为准则,以此来避免某一方过度使用武力。具体内容包括最高指挥官如何作出指示,如何对待战俘,前线战士如何射击。
  ▲警惕日本重演历史
  有军事观察家认为,日本防卫厅这种做法应该引起警惕。
  日本自卫队保卫自己领空的行动本无可厚非,然而,日本方面已经毫不掩饰地表示,此举针对的就是在东海空域正常巡逻的中国飞机。东海权益争端本来就是中、日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是中国的一贯立场,面对中方的努力,日方不但没有积极地、负责任地回应,反而在军事手段上大动脑筋,其用意引人警惕。
  更加引人警惕的是,日本方面还表示,他们已经设想了一旦“帝国石油”开始在东海地区试行开采,中、日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才制定相关战斗机的使用规则。换言之,日本已经决意在军事实力的支持下解决经济和海洋权益纠纷,其背后则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思想的阴魂。▲
★ 中 国 增 兵 黎 巴 嫩 决 策 内 幕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52983/4823556.html
  秦刚的讲话发表不久,全球主流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并称中国“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英国媒体援引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话说,“中国将于近期向黎巴嫩增派大约1000名维和人员”。正在欧洲陪同温家宝总理出访的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记者了解,目前增兵前往黎巴嫩的事宜正在紧张筹备中。从以往中国派遣维和部队的经验来看,其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所有参加维和的人员都需经过集中培训,装备物资全部到位,这一般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比如,单就医疗分队而言,组建一所二级医院虽说规模不大,但需要筹备携带的物资达上千种,其中药品就有400多种。
  ▲其次,维和行动具有政治性强、行动自主性强以及环境复杂等特点。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为了对各维和分队实施及时有效的指挥,将通过电台、国际互联网、海事卫星等多种手段,保证与各维和分队之间的通信联络顺畅。
  ▲第三,需请军事专家作相关方面的专业辅导,比如进行维和行动知识、防护与野战知识、专业技术战术、语言交流和外交礼仪等培训,并请心理专家在出国前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培训,以增加执行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黎政府和联合国请求中国增兵
  据悉,中国此次增兵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考虑到黎巴嫩政府和联合国多次发出请求。中国外交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黎总理和副总理近期已多次致函中国要求增派维和部队。”有经济学家指出,持续一个月的黎以冲突,让黎经济发展至少减缓10-15年。更要命的是黎巴嫩南部城市主要道路和设施严重损毁,未爆炮弹遍布道路、田野、村庄及房屋内,严重威胁黎南部平民和在当地执行维和任务的维和官兵的安全。鉴于此,黎巴嫩政府已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发出了援助申请。
  另一方面,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后,黎以局势出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黎以和平仍然脆弱,仅靠昔日2000多人的联黎部队显然无法保证长治久安。为落实安理会决议,把联黎临时部队增至1.5万人,安南秘书长最近一段时间四处奔走,寻求亚欧国家的支持。他在同中国领导人会晤时表示,希望“中国继续在黎巴嫩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向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贡献兵员”。
▲中法良好关系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国防大学罗海曦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法良好的关系也为中国向黎增兵起了不小的作用。他说:“这次发生在欧洲家门口的军事冲突,美国没有派出维和部队,就是准备看法国和欧盟的笑话。中国增派维和部队也是中国帮了法国和欧盟的忙。”
  中国前驻伊朗副武官姚振玉教授告诉记者,美、英、德等西方大国只承诺向黎巴嫩维和部队提供装备和后勤补给,而以色列曾表示不愿让伊斯兰国家派兵,这也为与伊斯兰世界和以色列都保持不错关系的中国在中东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
  
▲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使用非武力方式帮助冲突各方维持和平、恢复和平并最终实现和平的一种行动。传统的维和行动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由非武装的军事观察员组成的观察团监督停火、撤军或有关协定的执行;二是派出装备用于自卫的轻型武器的维和部队,以确保停火,缓和局势,为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中国已先后向14项维和行动、9个任务区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其中参加维和分队3000多人次,作为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900余人次。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参加维和行动也逐渐增多。多年来,中国军人不但在进驻国,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热爱和平、维护正义的风采,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本报特约记者 徐长军)
★ 震 惊 世 界 的 20 大 “ 科 学 欺 骗 ”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821118.html
“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
  这话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的,颇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不过客观地讲,世上骗人的把戏太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儿,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一书后,相信大家对林肯的这句话定会更有一番感触。
  读这本书,很有几分读侦探小说的味道。最深的感受是震惊,一次又一次的震惊!虽然有些事件早有耳闻,但讲得这么详细、这么透彻的还没见过。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两三百幅插图,那些惊世大骗局的制造者们的形象历历在目,甚至还可以看到那些 “犯罪证据”,读起来自然更是“有趣”。
  现讲这20大科学丑闻按照我自己的“震惊”程度简述如下。当然,还是建议大家弄本书看看,蛮有意思的。
  ▲1. 辟尔唐古化石——世纪大骗局
  这一世纪大骗局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一部分。1913年,道森和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伍德沃德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他们的“发现”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曙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出现在邮票上。1928年,科学家采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查出“曙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
  ▲2.N射线——集体的自我欺骗
  在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一种新射线——N射线。它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狂热追捧,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勒尔在内的众多学者纷纷跟进。1904年上半年,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但在法国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这种射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N射线纯属子虚乌有。布朗洛出于急于做出重大成就与英国人一较高下的心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了客观事实。而其他法国科学家则出于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团结在布朗洛周围,从而制造了这幕集体自我欺骗的闹剧。
  ▲3. 密立根在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身上的瑕疵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事隔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
  ▲4. 冷核聚变——急于求成变笑柄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5. 舍恩《科学》系列论文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时年 32岁的舍恩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但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9月份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他有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
  ▲6. 水变油——现代的天方夜谭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他的理论是配制出一种母液,然后按1:100000的比例兑上普通的水便变成了“水基燃料”,可以替代汽油,而且成本低廉,只用一台简易的机器每20分钟就能生产出1吨母液,而1吨母液就能配制水基燃料10吨。王洪成通过其表演,说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等都对其深信不疑,还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在1994年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质询前,这一骗局在国内持续了十多年,造成国家损失数亿元。王洪成最后被判刑十年。
  ▲7. 辽宁古盗鸟——让化石之乡蒙羞
  “辽宁古盗鸟”是一件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拼接在—起的假化石,1999年走私到美国后,引起美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鸟是连接恐龙和鸟的缺失环节,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后来,我国科学家徐星戳穿了这一骗局。这一科学丑闻随即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等世界著名媒体争相报道。
  ▲8. 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了科学
  20世纪30~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其代表人物李森科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使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
▲9. 萨默林老鼠免疫――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不用免疫抑制药物就能避开排异反应的方法。对于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借助一支黑色的毡制粗头笔才取得这一成果的。实验室中一位善于观察的助手注意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所以其它一切也就被洗掉了。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用工作繁重为自己辩护。最后,他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许多报刊将这件丑闻称作“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10. 巴尔的摩事件――诺贝尔奖得主的风波
  1986年4月,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嘉丽联名在著名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特里萨所带的一名博士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是造假,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可悲的是,在长达 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1991年3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论文中有两个关键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属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出错确不知情,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他当时还是撤回了这篇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图勒道歉,并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
  ▲11. 哈佛医学院达尔西事件――纸包不住火
  达尔西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在哈佛两年期间,就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被认为是一名杰出人才。但后来同实验室的同事揭穿了他的造假行为。可是其导师布劳瓦尔德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孤立事件,并且隐瞒了这一事件。达尔西虽然被解除了在哈佛的任职,但仍被允许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后来,人们发现,达尔西的论文几乎篇篇有假。由于哈佛的知名度,这一案件在美国学界广为人知。
  ▲12. 耶鲁医学院事件――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
  1979年3月一个早晨,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人员海伦娜的信,指控耶鲁教授费立格和其学生索曼剽窃她的论文。原来,费立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文章的审稿人。费立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而索曼借机剽窃了她的论文,并和费立格联名写成文章,向《美国医学杂志》投稿。可鬼差神使,这篇论文竟被送给海伦娜的导师评审,而他又把它交给了海伦娜,于是东窗事发。索曼承认了抄袭,可却受到其导师和耶鲁大学的包庇。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文章中还有严重的伪造数据问题。这一时间持续了一年多,堪称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
▲13.索克尔事件――射向学术公正假面的利箭
  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克尔给后现代思潮研究的重镇《社会文本》杂志写了一篇论文《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据称,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的学术文章。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规范,形式也十分中规中矩:35页的论文列有217篇参考文献,条条准确无误, 109个注释也条理清楚。《社会文本》5位副主编一致认为论文已具有相当水准,,并将其发表在名为“科学大战”的特刊上。不料索克尔该物理学家三周后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对该文作了彻底否定,坦言自己是有意模仿后现代行话,论文看似不错实属胡说八道、错漏百出。文章披露,他的那篇“诈文”不过是“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地捏造“联系”,甚至还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索克尔认为,“诈文”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听上去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14. 伯克利实验室“118元素”事件――子虚乌有的“重大科技突破”
  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铅原子核和氪原子核的撞击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以及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这一成果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
  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重复研究,却无法获得类似结果。该研究小组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也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人为制造的。2002年,伯克利实验室最近公开承认,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嫌疑最大者也被开除。
  ▲15. 艾滋病发现权风波――持续8年的争夺
  1983 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 1984年5月,《科学》杂志又发表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到了1987年,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最终,《科学》杂志宣布盖洛论文中的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
  ▲16. 月球骗局――以科学之名欺骗
  历史上著名的“月球骗局”发生在1835 年。这一年的8月25日,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一名记者捏造的消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好望角取得了重大天文发现”,声称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把月球景物看得异常清楚。在他笔下,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这些物体包括:鲜花、树木、湖泊、怪兽。然后,记者还让赫歇尔发现了月球上长着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势判断出,它们是有理性的生物。公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而报纸的销量以火箭速度上升。当这些新闻在欧洲传播时,巴黎科学院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
  谎言很快就被戳穿了。9月16日,《太阳报》公开承认了他们虚构这些消息的错误。可是,这场荒唐可笑的风波延续了数月之久才最终平息下来。
  ▲17. 阿尔萨布蒂案件――科学骗子屡屡得逞
  阿尔萨布蒂是一名伊拉克人,然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他一路招摇撞骗,剽窃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简历,从而骗得政府的大量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蒂剽窃论文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打字机重新打一遍,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这稿子寄到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杂志的编辑。上述杂志大部分是不引人注意的,因此这类剽窃案很难得到追查。而且,虽然许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
  ▲18. 激酶级联说――杜撰的诺贝尔奖级发现
  1981 年5月,在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康奈尔大学一位24岁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向与会的专家们讲解了他的最新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这个新理论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实验证据是那么确凿,科学意义是那么重大,马上被认为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斯佩克特与导师拉克尔联名将这一理论发表在1981 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这一热门,但他们并没有下苦功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把自己的试剂交给斯佩克特去测试。
  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试验结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个病毒学教授终于戳穿了他的造假行为。
  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斯佩克特塔伪造试验结果这点千真万确,可他的理论却仍有一定价值。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只把它当作一个假说写出发表,而不是想要去证明它,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天才。
  ▲19. 被遗忘的脉冲星发现者――诺贝尔委员会的性别歧视案
  1967 年8月8日,剑桥射电天文台的女研究生苏珊。乔斯林。贝尔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地记录下这个射电源的节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发出一个脉冲。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小绿人”――发出的信号。可进一步的观测表明,那是一种新型的天体。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贝尔在过去的观测资料中又找出了3个脉冲星。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却只戴在了导师休伊什的头上,而贝尔竟被完全忽略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指责,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一桩著名的丑闻。
  ▲20. 聚合水事件――载入百科全书的“伟大发现”
  1962 年,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性质反常――-500℃沸腾,-8℃才结冰。接着,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参与这一研究,而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研究后证明这种水确实不同寻常,这是水在石英表面上聚合成的,可以把这种水命名为“聚合水”。这就进一步鼓舞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使他们狂热投入到“聚合水”这一研究中去。甚至有人还发出警告说:千万不要把聚水带到实验室外,因为它可能诱发水的连锁聚合反应,以至毁灭了各种生命。还有人甚至提出制造“聚合水武器”,用来干净地消灭敌对者。从1962~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有关“聚合水”的学术论文有 450余篇,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极力反对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一种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证明,“聚合水”不过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始作俑者德佳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合水”确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于是,聚水这一“伟大发现”就此告吹。但是我们还是在科技百科全书中查到“聚合水”这一条目:“聚合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的实验性人工制品的例子,在它最后被仪器分析和理论分析推翻前曾发展成为引人入胜的争论”。
  这场历时十年的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就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不切实际地向传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学的“进展”和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则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把这种 “病态”进一步升级。▲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