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论中国对外军事技术交流 ★

今 日 看 点 :2006-7-16
(01):★ 苏联情报部门精通暗杀/三大暗杀事件轰动世界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30171
(02):★ 周恩来逝世前写给毛泽东的最后一封信(潸然泪下) ★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308967.html
(03):★《华盛顿邮报》:中俄战略合作正在开花结果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6958&typeid=14
(04):★ 印 度 正 在 被 中 国 全 面 超 越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4350&typeid=14
(05):★ 解放军新型核弹威力超过广岛原子弹50倍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4368&typeid=14
(06):★ 沪杭磁悬浮计划遭遇诸多争论正面临搁浅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4630&typeid=14
(07):★ 俄媒评俄中军事技术合作现状问题与前景 ★
http://junshi.daqi.com/bbs/00/616057.html
(08):★ 阴 晴 莫 测 的 俄 美 核 能 合 作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590665.html
(09):★ 丘 成 桐 教 授 何 出 此 言 ?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590842.html
(10):★ 美国媒体报道称印度火箭技术要和中国相差40年★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14/content_4830658.htm


★ 苏联情报部门精通暗杀/三大暗杀事件轰动世界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30171
苏联情报部门的创始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近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反恐法修正案,批准总统普京动用特工人员到境外从事反恐行动,为在伊拉克受害的4名俄外交官复仇。一场令全世界瞩目的海外追杀行动即将展开。回顾历史,俄特工部门的前身——苏联情报部门可以说是组织海外追杀行动的高手,其中有三次成功的追杀行动曾轰动整个世界。
▲托洛茨基喋血墨西哥城
在苏联时代,影响最大的海外追杀行动就是追杀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是苏联早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参加俄国十月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在政治上产生严重分歧,结果被开除出党,并被驱逐出境。离开苏联后,托洛茨基在法、美、德、意、英等国建立了托派组织,从事反对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活动。1937年,托洛茨基移居墨西哥,此时战争的阴云已经逼近欧洲,为了防止敌对势力与托洛茨基勾结,苏联政府决定刺杀托洛茨基。
1938年3月,苏联最高法院缺席判处托洛茨基死刑,紧接着,一个个苏联特工小组潜入墨西哥,准备对其实施追捕和暗杀。为保证托洛茨基的安全,墨西哥政府在他的住宅附近专设了一个警察所,配备了一支警备队。托洛茨基自己更是小心翼翼,随身携带着手枪。然而,托洛茨基最终仍难逃厄运。
1940年8月20日,天气十分晴朗,托洛茨基刚刚完成写作,欣赏着蔚蓝的天空。这时,一个名叫莫尔纳尔的人前来拜访托洛茨基,此人是托洛茨基女秘书西尔维亚的情人,也是托洛茨基家的常客,但他这次来却有些异样,大晴天他竟穿了一件雨衣。托洛茨基刚刚把莫尔纳尔迎入书房,莫尔纳尔突然从雨衣里拿出一把登山用的冰斧,用力向托洛茨基头上砍去。由于事出突然,托洛茨基来不及触按报警器,也来不及拿起手边那把刚刚擦拭过的手枪,满脸是血的他在情急之下大声呼叫,跌跌撞撞地往门外奔去。听到喊声,托洛茨基的卫士们迅速冲进书房,抓住了莫尔纳尔。尽管托洛茨基被及时送进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事后,墨西哥警方才搞明白,莫尔纳尔原来是西班牙人,真实姓名叫拉蒙•麦尔卡捷尔,其母是著名的职业革命家。受母亲影响,莫尔纳尔参加了革命活动,并接受了苏联内务部的委派。他利用自己的容貌征服了托洛茨基的女秘书西尔维亚,终于完成了任务。
▲美国间谍丧命慕尼黑
1957年,苏联特工一次干净利索的海外追杀行动再次震惊了世界。当时,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发现,一个叫列夫•利比特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在德国慕尼黑活动十分猖獗,此人专门训练间谍到苏联活动,还与反共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来往密切。克格勃总部决定除掉此人,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特工保格丹•史塔辛斯基。
史塔辛斯基出生于乌克兰,青年时期加入克格勃,曾经历过严格的训练。1957年9月,史塔辛斯基领到了一件用于执行任务的特殊武器,它的样子像一支手枪,但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毒药。这种毒药和空气接触后,立即化成雾状,在两公尺距离上对准一个人的面部喷射,可以引起这个人的心脏麻痹,立即致死,死后没有任何痕迹。使用者预先要服用一粒解毒丸,发射后再吸入解毒气体,就不会中毒。
1957年10月9日,史塔辛斯基从柏林飞往慕尼黑。第二天,他来到利比特工作的地方,等候利比特的出现。他买了一份报纸,坐在利比特办事处的对面,耐心地等待着。这样的等待整整持续了两天,第三天上午,利比特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史塔辛斯基快速进入利比特工作的大厦,上了二楼,把武器掏出来,用报纸掩盖着,等待时机。当利比特上楼出现在面前时,史塔辛斯基抬起右手,扣动了扳机。只一瞬间功夫,利比特往后一仰,从楼梯上重重摔下去。史塔辛斯基立即打碎装有解毒剂的玻璃瓶,深深吸了一口解毒剂,逃离了现场。几十分钟以后,利比特工作的大厦被围得水泄不通,警车、急救车的笛声响成一片。这时,史塔辛斯基已经登上了飞往柏林的飞机。几天后,从慕尼黑传来消息:“10月12日10点40分,利比特被发现倒毙,经过法医鉴定,他死于心脏病。”
▲保加利亚叛逃者魂断伦敦
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特工再次主动出击,在英国的土地上成功地实施了一次精密的追杀行动,极大地震慑了在海外流亡的反共分子。
冷战开始以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追随苏联,这些国家的一些反共人士在西方的蛊惑下,不断攻击执政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保加利亚作家马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作家,马尔科夫经常倚仗着自己的身份攻击政府。20世纪70年代,马尔科夫终于背叛了自己的祖国,逃到英国继续从事反共活动。
在伦敦,马尔科夫通过岳父介绍,进入英国广播公司,成了一名节目制作人。像所有叛逃者一样,马尔科夫想在西方混下去,必须配合西方的政治宣传,攻击共产党政府。于是,在他的节目中,通篇都是反共言论。马尔科夫的言行激起了苏联人的愤怒,很快,他就上了克格勃的猎杀名单。
1978年9月7日,马尔科夫步行上班,当他走上滑铁卢桥时,右脚突然一阵刺骨的痛疼。他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男子将雨伞掉在了他的脚上。马尔科夫看到年轻人一脸愧疚,也就没有深究。晚上下班回家时,马尔科夫的右脚疼痛加剧,出现了小红点,体温也迅速上升,高达40摄氏度。9月11日,马尔科夫终于不治身亡。经医生解剖发现,在马尔科夫右脚的肌肉里,有一个微小的空心金属球,里面装着一种毒素。球上有两个针尖大小的小孔,原本用蜡封着,马尔科夫的体温将它熔化,毒素从球里流了出来。据英国化学防御研究所检验,这种毒素是蓖麻毒素,毒性极强,1克就能杀死1千多人,马尔科夫正是死于这种毒素。
英国警方一直没有找到杀死马尔科夫的凶手。由于克格勃曾生产过一种特种雨伞,伞柄尖端设有机关,可将毒剂刺入受害者身体,因此他们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克格勃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只好不了了之。这就是当年在英国轰动一时的“雨伞谋杀案”。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保加利亚前情报部门负责人才公开承认,刺杀马尔科夫的行动是苏联克格勃与保情报部门联手所为。 ▲ (来源:环球时报)
★ 周恩来逝世前写给毛泽东的最后一封信(潸然泪下) ★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308967.html
一九七五年六月间,在癌细胞的吞噬下,逝世前的周恩来已经瘦得皮包骨,体重只剩下六十一斤,在病榻上强撑着起来,用颤抖的手提笔给毛写了一封信:
主席:
问候主席,您好!
我第三次开刀后,这八十天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膀胱出血仍未断,这八十天(从三月二十六日–六月十六日)只有21cc(克)不到,但较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到今年二月四日,中间还去主席处五天,一月开全会共两次,共八十多天只有13cc,还略多:那八十多天只有增生细胞二次,可疑细胞只三次,这八十天却有坏细胞八次,而最后十天坏细胞三次,所以我与政治局常委四位同志面谈,他们同意提前进行膀胱照全镜电烧,免致不能电烧,流血多,非开刀不可,十五日夜已批准–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手术后情况,当由他们报告。
为人民为世界人的为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原文如此–作者注),恳请主席在接见布特同志之后,早治眼病,必能影响好声音、走路、游泳、写字,看文件等。这是我在今年三月看资料研究后提出来的。只是麻醉手术,经过研究,不管它是有效无效,我不敢断定对主席是否适宜。这段话,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从遵义会议到今天整整四十年,得主席谆谆善诱,而仍不断犯错,甚至犯罪,真愧悔无极。现在病中,反复回忆反省,不仅要保持晚节,还愿写出一个像样的意见总结出来。
 祝主席日益健康!
 周恩来  75.6.16.22
写罢这封信后,周恩来又以央求的口吻,给毛的机要秘书张玉凤附了一张便条:
玉凤同志:
您好!
现送十六日夜报告主席一件。请你视情况,待主席精神好,吃得好,睡得好的时(候) ,念给主席一听,千万不要在疲倦时念,拜托拜托。

周恩来  1975.6.16.22时半
★《华盛顿邮报》:中俄战略合作正在开花结果。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6958&typeid=14
  中评社香港讯/美国《华盛顿邮报》7月12日载文《俄罗斯是否与中国走得特别接近了》,摘要如下:
  因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正在开花结果,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官员已经开始对此表示出了越来越多的担忧。
  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让华盛顿越来越感到不安,这种合作已经开始对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构成了明显障碍。尤其是在亚洲和中东地区,中俄之间的战略配合对美国形成了明显限制。在打击伊朗核野心和中亚恐怖主义势力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和俄罗斯的密切配合。
  而欧洲则对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表示出了担忧,他们担心中国会买走俄罗斯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原本曾经是主要供应欧洲市场的。即便中国需求不会对欧洲能源供应构成威胁,但至少会抬高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价格,增加欧洲的进口成本。
  2001 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战略合作协定的时候,西方国家表现得无可奈何。这种合作很快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了影响,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中国和俄罗斯成为战争政策的主要反对者。如今,中俄合作的势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2005年美国不得不从乌兹别克斯坦撤出驻军,一个月后,中俄军队举行了史无前例的联合军事演习。
  尤其让美国感到头疼的是,在伊朗核问题上中俄两国始终坚持反对联合国制裁的立场,这让美国无能为力。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的反对让美国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
  在中俄之间制造不和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难度之大使任何这样的设想几乎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与尼克森时代相比,中俄之间的关系已经大大加强了。对华盛顿来说,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如今已经成为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 印 度 正 在 被 中 国 全 面 超 越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4350&typeid=14
  近日印度数十位知名科学家向总理曼默汗辛格发出联合建议,要求印度政府立刻采取措施鼓励科技发展,建议中警告说,否则的话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就将被中国全面超越。
  
  上周末,辛格总理在其官邸与印度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数十名科学家举行了第二次会议,科学家们在这次会议上向总理提出了上述建议。
  
  印度总理办公室提供的信息显示,在这次会议上印度科技顾问委员会主席C N R Rao向辛格总理建议说:“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向印度拉响了警报。”他说:“这意味着印度正在失去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印度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印度在科研领域的活力。”
  
  为了让辛格总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印度科技顾问委员会在表述时用“幽灵”来形容中国。这是美国海军情报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描述中国时采用的一个不太友好的词汇。
  
  报告中说,在过去25年里,中国对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在成倍增长。报告中说,过去25年里中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量几乎相当于印度的25倍。
  
  目前,印度每年用于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到50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0.9%,而目前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1.3%。有报道说,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1120亿美元。
  
  这份报告的作者——美国海军研究中心的官员R N Kostoff说,根据中印两国公开的统计数据,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印度。他说:“这种差距非常惊人。”这份长达300页的报告显示,在198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增长了104倍,而印度同期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仅增长了2.3倍。
  
  印度科技顾问委员会主席C N R Rao说:“我们不能在科技方面落后于中国。”他说:“必须想方设法改变目前的发展趋势。”
  
  印度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的Raghunath说:“印度竞争优势的基础正在恶化,而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筹码正在增加。” ▲
★ 解放军新型核弹威力超过广岛原子弹50倍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4368&typeid=14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第1页:先进导弹改变中国核政策
第2页:报纸的军方色彩明显
第3页:美国挑起新一轮“核博弈”
第4页:中国一直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第5页:东风-3lA型洲际导弹的射程超过1.1万公里,可达写华盛顿、巴黎和马德里
第6页:中国即将部署的每一枚导弹的威力可能是广岛原子弹的50倍
第7页:东风—3lA可以携带核弹头,威力可达100万吨TNT当量
第8页:资料图:公开披露的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第9页:资料图:公开披露的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第10页:资料图:公开披露的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尽管中国一直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外媒仍不时出现别有用意的声音。东风-3lA型洲际导弹的射程超过1.1万公里,可达华盛顿、巴黎和马德里。报道说,东风—3lA长13米,由三节固休燃料火箭推动,发射重量4.2万公斤,可以携带核弹头,威力可达100万吨TNT当量,而当年美国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是约2万吨TNT当量,也就是说中国即将部署的每一枚导弹的威力可能是广岛原子弹的50倍。资料图:公开披露的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在朝鲜、印度试射导弹引来各方关注的时刻,有美国军方背景的《国防新闻》周报却把眼睛紧紧盯着近期没做任何导弹试射的中国,该周报称,中国将在今年年底部署第一枚“东风-3lA”型洲际导弹,这种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射程覆盖整个欧洲和美国。该周报妄加猜测称,导弹性能提升后,中国有可能改变它一贯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甚至称这种导弹可能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近期关于中国核武器说法形形色色,《外交》杂志曾说中国核武器不堪一击,而现在《国防新闻》唱出了完全另一种调子。
  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彭光谦将军12日对《环球时报》说,美方的分析带有恶意,他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中国的庄严承诺,是长期不变的。
  ▲先进导弹改变中国核政策?
  7月10日上市的最新一期美国《国防新闻》周报在封面报道中说,中国今年底到明年初将部署第一批60枚“东风-31A”型洲际导弹。报道称,中国以前的“东风-31”型(西方称为眉“CSS-9″)导弹射程只有8000公里,’即使部署在中国东北,也只能打到美国习阿拉斯加和夏威夷,而“东风-3lA”型洲际导弹的射程超过1.1万公里,可达写华盛顿、巴黎和马德里。报道还说,“东风—3lA”长13米,由三节固休燃料火箭推动,发射重量4.2万公斤,可以携带核弹头,威力可达100万吨TNT当量,而当年美国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是约2万吨TNT当量,也就是说中国即将部署的每一枚导弹的威力可能是广岛原子弹的50倍。
  报道蜕,最令军事专家关注的是这种导弹采取机动部署的方式,令对手难以捕捉。中国现有的20枚“东风五型”(西方称为“CSS-4″)导弹射程虽然超过8000公里,却是固定发射,容易被对手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攻击摧毁。报道还说,除了“东风-3lA”之外,从2007年到2010年,中国将陆续部署“巨浪二型”导弹。这种导弹是“东风—31”型的潜艇版,中国一共要建造5至7艘“094’’核潜舰,每艘最多可携带16枚“巨浪二型”导弹,形成更机动、更隐秘、更接近敌人的战略打击力量。
  在起劲渲染中国“先进导弹”的威力之后,《国防新闻》周报开始利用专家的话质疑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前美驻华使馆陆军武官、现任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主席沃泽尔说,这些新武器让美国难以锁定,对美国构成致命威胁,也使中国拥有更多的战略选择,美国军事专家和学者将开始辩论解放军有没有可能发动“第一轮核打击”。军事问题专家平可夫对该周报说,中国的核战略可能从“清晰”走向“模糊”,以往是“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逐渐不会再说得那么斩钉截铁。两名台湾人的分析则更离谱。台湾前“国防部副部长”林中斌说,不断增强的核力量将成为北京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骨干,而一旦美国面临太平洋危机时,“东风—31A”型导弹将成为华盛顿决策时的重要压力。一名台湾前“国安会”研究员甚至用挑拨的语言说,有了这些新武器,北京就如同爱炫耀的青少年一般,将具有对美国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的潜力。
  ▲报纸的军方色彩明显
《国防新闻》周报是美国一家颇有影响的国际军事煤体,它隶属于美国军方“陆军时报出版公司”,《陆军时报》、《晦军时报》、《空军时报》和《海军陆战队时报》等军兵种报纸都是该公司的下属媒体。
  有军事专家告诉记者,《国防新闻》周报在国际军事界的影响不小,特别是在美国决策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五角大楼每年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将其作为有关中国军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但该报纸的大部分文章代表了美国军方观点,有十分明显的倾向性。最近两年,这份报纸明显加大了对中国军事的关注和报道力度,基本上每期都有与中国相关的文章,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做一些关于中国的“重点报道”或“头版报道”,而且一般都要对中国发展军力进行大肆渲染,是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有不少学者质疑该报纸有关中国军事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林长盛就质疑说,如果这种导弹已经部署了,被美国或者欧洲的军用卫星发现了,那还可以验证,但现在中国并没有部署,将来怎么部署则属于极端机密的事情,外界很难确认相关情况,因此他认为消息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对于该报纸通过专家之口怀疑中国核政策可能会变的说法,林长盛更是不赞同,他说,美国的导弹比中国还多,但核武器不是一般的武器,如果是对付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没有必要,如果是跟核武器国家打仗,其结果是双方互相毁灭,这不是正常人打仗的最终目的。
  还有分析人士说,《国防新闻》周报的这篇文章是它的记者从台北发过去的,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它的立场和倾向性,而从接受采防的几位专家的背景来看,更能说明这篇文章很可能是为了一个已定下的结论而有选择性地进行了采访。沃泽尔曾任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副会长,当上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主席后,经常发表有关中美经贸关系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论调,前几个月阻止美国国务院采购“联想”电脑的事件,他“功劳不小”。沃泽尔曾说,中国政府仍占联想公司27%股权,如果中国情报部门想要透过联想电脑获得美国什么情报,他们做得到。台湾前“国防部副部长”林中斌尽管不是美国人,但保守派的色彩并不弱,他在美国居住长达30年,曾在另一个保守派智库“企业研究所”任亚洲部副主任。分析人士指出,拿出中国的任何军事动作,专找这一类的保守派人士去分析,很可能都会分析出“中国威胁论”,但这样的论调没有太多意义。
  ▲美国挑起新一轮“核博弈”
  其实,类似《国防新闻》周报这篇文章论调的东西过去也多次出现,今年5月下旬出台的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就重点关注了中国的战略核导弹力量,然而观察人士注意到,美国在捕风捉影地大声嚷嚷中国核力量地同时,自己实质性地核动作以及威胁动用核武器的言论却不断,不到一个月前,美国还为研制新的核弹头进行招标。近几年,曾在冷战结束后一度冷寂的核武器和核竞赛问题又热了起来,国际军事分析家普遍认为,这与美国不断研发小型化、实战化的新型核武器有很大关系,美国一手挑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核博弈”。
  美国目前发展的新式核武器主要集中在低当量、非传统型、小型化方面,大力发展几千吨,甚至是几百吨,当量接近常规武器的超小型核武器。这些小型核武器能够装于各类巡航导弹,甚至能装入迫击炮弹进行发射,以提高使用核武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军事观察家认为,目前已经装备核武器的几个核大国,大都只有大型化、战略性的核武器,只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如果与美国发生冲突,美国使用这些国家所没有的新型核武器,慑于美国更为强大的战略核报复力量,基本上无法选择核报复,这就使美国实际控制了核门槛。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保守派对中国核力量的无端猜测和攻击就可以理解。彭光谦将军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不约而同地对木报记者表示,这种说法明显是谣言,其目的是混淆视听,掩盖其自身的核发展意图,为其滥用核武器制造舆论。
  彭光谦表示,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是—贯的,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发展核力量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为防止外部势力对中国实施核攻击,而不是为了自己使用。在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始终坚持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指责中国改变核策略的美国才真正在改变其核策略。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核策略从保持核平衡到占有核优势,再到保持绝对核优势,还提出先发制人的核策略,并研制新一代核武器,使核武器从威胁性使用过渡到实战性使用的可能性加大,使全世界面临更大的核威胁。
  阮宗泽表示,在核策略问题上真正想先发制人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己,因为只有美国具有这个能力。美国《外交》杂志曾刊载美国专家的文章认为,在当今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能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而美国的核力量仍然在不断升级,这说明美国想从核优势走向核霸权。 ▲
★ 沪杭磁悬浮计划遭遇诸多争论正面临搁浅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34630&typeid=14
http://www.sina.com.cn/2006年07月14日中国新闻网: 6月2日,英国《金融时报》称,“德国政府已拒绝中国要求,不愿以提供政府融资和转让敏感技术为代价,换取上海和杭州间一条43亿美元磁悬浮铁路的建造权。”
  据上海市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称,上海的《东方早报》率先“捅出”了这一消息,此后便有数十家媒体对此事保持高度关注。
  同济大学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孙章教授认为,中德谈判陷入僵局是预料之中的事。孙章首先将责任归咎于国内媒体对沪杭磁悬浮的大肆炒作,过分强调中国建磁悬浮的意义在谈判中产生了负面效应,让德国误认为中国的沪杭磁悬浮项目是非建不可,以此作为不断要价的砝码。
  另外,德国政府的姿态也对谈判产生了影响。5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称“德国的磁浮技术不会白给中国”。
  在沪杭磁悬浮项目上,双方对国家利益的诉求颇有差异。德方希望中方付费购买技术使用权,然后自行建造。中方则更倾向于成立合资企业经营,提高项目的国产化率。
  双方争执的焦点最终集中到了“价格”。在中方看来,德方的磁悬浮造价目前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不过,由于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和德国磁悬浮高速列车国际公司上海代表处都三缄其口,双方在价格上的距离并不清楚。
  ▲国产替代?
  面对这一困境,国内专家们提出了两套替代方案,其中之一便是采用国产的磁悬浮技术,开始时速可达350公里,然后仿照现有铁路提速的办法,逐步提速至450公里/小时。而另一备选方案是修建沪杭高速轮轨,32分钟到达杭州,和磁悬浮的28分钟相差无几,但造价低很多。
  对沪杭磁悬浮而言,国产磁悬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及相对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无疑颇具吸引力。但问题是,国产磁悬浮技术能否担此重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便陆续有科研单位开始从事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比较而言,国内的中低速磁悬浮比高速磁悬浮发展得更早一些。目前国内的高速磁悬浮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部支持的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中低速磁悬浮研究则散落在国防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尽管,近年来中国在磁悬浮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不断传出好消息,但更多的只是实现了原理上的突破,最终要进入商业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磁悬浮是个高科技的行业,要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交通工具,需要一个过程。德国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了,中国仅仅是才起步。理论上中国不比德国差,但在工程实践经验上的确还差得很多。”国防科技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磁悬浮研究人员说。而由于尚未掌握磁悬浮技术,在购买国外磁悬浮列车或者进行合作研制的时候,就缺乏对造价进行清晰判断的能力。
  如此看来,所谓替代方案的说法更像是一种谈判的策略。
  ▲高速轮轨的竞争
  就在中德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来自铁道部的一则消息增加了沪杭磁悬浮的变数:据媒体报道,铁道部已加速筹备沪杭高速铁路项目。而国内专家们提出的另一备选方案也正是修建沪杭高速轮轨。
  据一位长期关注长三角铁路建设的业内人士介绍,早在去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中就包括沪杭线,“上海至杭州城际轨道交通线,全长160公里。”长三角城际铁路的核心是在沪宁杭三地间建设高速的城际客运专线,而非利用现有的铁路线路。
  根据规划,沪杭线本应今年年内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通车。但是今年年初,成立于2004年的长三角城际铁路筹备公司突然被撤,几条城际铁路的筹备工作随即放慢。4月末,铁道部和浙江、江苏两省在杭州召开沪杭甬客运专线杭甬段和宁杭铁路预可研审查会,就项目建设必要性达成共识。不过,同属沪杭甬客运专线的沪杭段并不在此次审查之列。
  然而不久前,沪杭城际高速铁路项则突然提速:长三角几条城际铁路都单独成立了筹备组,沪杭城际筹备组更是直接设在铁道部下面。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上海一位参与磁悬浮项目的专家的话,如果沪杭高速铁路抢在磁悬浮前动工,那么磁悬浮项目很可能将被取代,“毕竟,目前沪杭之间一条高速客运线路就足够了。”
  考虑到铁道部一贯秉持的“高速轮轨”立场,这一情况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与在京沪高速铁路上的技术方案争议一样,在沪杭项目上,铁道部同样有自己的考虑——中国的铁路路网全部由铁道部建设经营,它负责对全国的路网统一调度和规划,而沪杭磁悬浮却不能与之兼容。
  从国家铁路网的整个布局考虑,当沪杭线周边线路都建成高速铁路后,为与整个铁路网相适应,沪杭间高速铁路的修建仍有必要。只不过,二者之间势必在争夺客源方面短兵相接。届时一来上海方面能否应允亦属未知,毕竟企业还是要盈利。二来也难逃重复建设的非议。
  ▲沪浙博弈
  如果说,中德之间的分歧是沪杭磁悬浮的第一个变数,上海与铁道部之间的见解不同是第二个变数,上海与浙江之间的博弈导致的第三个变数也近在眼前。
  据一位熟悉内情的浙江专家介绍,实际上,浙江对沪杭磁悬浮的欲望相对淡漠一些,并非主动选择这一技术。但在有关部门的整体部署下,地方政府只能接受安排——目前上海方面提出沪浙双方根据线路长度分摊成本。如此算来,浙江境内的105公里需投资210亿,而上海不到70公里,仅需要投资140亿。
  一位长期参与磁悬浮项目的上海工程人士认为,浙江方面对于上海将机场磁浮快线和沪杭磁浮线作为一个项目很不满意。因为两者有一部分是复线的,这样上海造一条线可以作为两种用途,节约了成本,但却相对增加了浙江的成本。因此,浙江认为前者是上海的市内交通工程,不应算作沪杭磁浮工程的一部分。如果加上浙江在购买国产设备以及拆迁和占用土地的费用,此消彼长后,双方的出资额更远不是前述的两个数字。
  “这个磁悬浮把中国经济社会中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这位人士分析说。
  ▲世博悬疑
  尽管中德之间的谈判仍未有定论,但沪杭磁悬浮的一些准备工作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上海媒体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已批准成立了沪杭磁悬浮工程环境管理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任组长,上海、浙江两省市环保局分管局长任副组长。
  此前,磁悬浮交通沪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早已在上海环境热线网站上公布。公告书中称,“磁悬浮交通沪杭线工程全长约175公里。线路利用既有30公里磁悬浮上海线由龙阳路站向西南延伸,经世博园站、上海南站后,在铁路三角区附近出岔向北至虹桥站,向西经过嘉兴站抵达杭州东站。大部分线路沿沪杭铁路和沪杭高速公路走行。”——可见,所谓的沪杭磁悬浮实际上由两段线路组成:连接两个机场的世博会磁浮快线和沪杭磁浮线。
  7月1日刚刚启用的上海南站已为今后的沪杭磁悬浮列车预留了11号站台,而被认为是磁悬浮越江工程的耀华支路越江隧道工程即将开工。这使整个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为什么和德国人的谈判还在继续,磁悬浮越江隧道就已悄悄开工?
事实上,早在沪杭磁浮线提出前,世博规划中就已提出设置磁浮线的想法。但上述长期参与磁悬浮项目的上海工程人士认为,一旦与德方谈判不成,2010年难以投入使用,取消世博站也不无可能。“即使机场线还造,也会改线路。”他预测说。▲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白红义
★ 俄媒评俄中军事技术合作现状问题与前景 ★
http://junshi.daqi.com/bbs/00/616057.html
  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论中国对外军事技术交流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什伦多夫认为,军事技术合作在俄中关系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一席。这是由俄中两国对发展这一领域的紧密联系倾注了极大兴趣所决定的。对于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来说,扩大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在国家拨款和国家定货急剧减少的条件下能够继续为新型武器的科研设计工作投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资金。对华武器出口约占俄出口总额的1/5,2003年俄武器出口总额为50多亿美元。个别年份这一比例曾达到俄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总额的40%至50%。据估计,中国购买了大约120亿美元的俄罗斯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可见,中国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已成为俄罗斯的战略伙伴。
  俄中军事技术合作具有多面性,包括以下方面直接提供俄罗斯武器与军事技术装备的成品、在武器的使用和维修方面提供技术协作、帮助建立维修基地、培训相应的专家、许可中国军工企业生产个别配件及成套武器装备、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俄产及中国自产的武器装备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及联合设计某些型号的武器用以装备中国军队或出口到第三国。
  无疑,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看来,成套购买俄罗斯现成的武器系统只是临时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填补因其本国相应类型武器正处于研发阶段而形成的一些缺口。与此同时,中国详细研究从俄罗斯购买的武器,了解构造特点,以便开发出生产工艺,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满足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具体的现代化、富有前景的武器装备的需求。
  众所周知,北京为高新武器依赖进口而感到苦恼。中国把国家的形象同是否有能力自主生产必需数量的各种现代化武器联系起来,认为依靠进口装备的本国军队尚属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还意识到,用昂贵的外国武器装备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军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违背,是国家预算的重大浪费。此外,中国军事专家(其中有许多人已进入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认为,依靠现有的人力和物力打赢某个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弥补损失或从动员扩充军事力量以适应战时人员需求考虑,必须大规模批量生产武器及军事技术装备。
  而且,北京认为,依赖外国供应零部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外交和军事政策的活动自由。因为,首先,不能采取可能被视为不友好或违背武器供应国利益的行为。其次,不得不时刻顾及国际社会上其他国家的态度,以免为实施国际制裁提供口实。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不愿长期停留于现代化武器进口国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最近8至10年,也就是在中国专家掌握新技术,同时进行自己的科研和试验设计,以便以从俄购买的武器为基础开发自己的武器系统,中国将继续仿制俄罗斯的高技术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系统,以增强自己武装力量的海军和空军,同时增强人民解放军的防空(反导)能力。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中国新型歼击机歼10的许多战术、技术指标和武器的战斗性能都不如“4+”飞机,即俄罗斯和美国的苏-27、苏一30、F—15鹰、F—16、F—18等。此外,这种新型歼击机仅处于试用阶段,所以难以全面用于实战。
  为了保持台湾海峡目前的力量对比,中国看来准备从俄再购买70架苏一30MKK歼击机。中国感到有必要拥有第4代轻型前线歼击机,在用自己研制的歼一10装备部队的同时,不排除购买一批米格-29CMT飞机的可能性。这种多功能飞机可以赢得空中主动权,能够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有3个副油箱,航程3500公里,按性价比看,对中国是十分合适的。除了已经改良到4代半的轻型多功能歼击机外,中国还在研究购买米格一29教练机的可行性,它既可以用于培养空军飞行员,又可以用来完成远离战线的纵深地区的特殊任务。中国可能从俄进口30—40架这样的飞机。俄科学院远东所的专家卡申认为,最近几年为中国再提供100-150架战机是完全现实的。战略技术中心主任普霍夫认为对中国出口48架飞机是可能的。推测,中国可能购买可以装备10个炮兵营的C一300ⅡMYl防空导弹系统。
  俄罗斯的某些专家认为,在中期的未来,中国将增加购买俄罗斯舰载导弹防空系统。2002年签定的用于中国自建舰艇的价值6亿美元的防空导弹系统C一300为此奠定了开端。中国希望提高进口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科技和工艺水平以及增加对华供应的俄罗斯军事技术,即在中国的军工综合企业用俄的专利生产武器的某些部件以及武器系统。俄罗斯按照自己的能力来满足中国伙伴这样的愿望是明智的。目前,两国军事技术合作中的技术合作份额已经达到30%。根据“自力更生”的战略,北京努力将技术合作的份额提高到70%,而用于购买武器的钱不会超过军技合作总拨款的30%。
  战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普霍夫认为,为了保住俄罗斯在中国军火市场上的阵地,该是为中国提供用相控阵天线或者槽式天线雷达装备的苏-30及米格-31截击机的时候了。同时应当允许为中国提供新型航空武器,首先是射程更远的PBB-AE导弹,以及性能与日俱增的机载反舰导弹。应当取消对华出|1以956Y驱逐舰为基础的多功能舰艇的限制。这种舰艇装备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多功能垂直发射装置,它具有更强的反舰能力。
  谈到增加俄军事技术出口时,必须指出,把生产“日炙”反舰导弹的专利卖给中国是合理的。这种反舰导弹将装备到计划于2004—2005对华出口的956 3M俄制驱逐舰以及中国自己制造的052B驱逐舰上。
  我认为,可以考虑对中国出口某些空对空导弹的生产技术,首先是为装备为中国提供的苏-30歼击机的导弹技术。俄罗斯不仅应当更加积极地迎合中国的需要,扩大提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品种和技术水平,同时提出新的更有前途的合作方式。譬如两国技术专家联合研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参与投资。今后也可在生产领域进行合作。某些部件和设备可以在中国企业生产。此外,“研制一生产”的模式也必须考虑到对第三国联合出口的可能,并获得相应的利润。俄罗斯可以让中国参加研制第五代歼击机——轻型前线歼击机的工程。也可以吸引中国参与研制有前途的无人飞机。
  在美国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同时加紧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以及计划同日本一起研制战区反导系统的情况下,俄罗斯和中国一起研制带有反导成份的防空系统也是明智的。包括可以讨论联合研制非战略反导系统的想法。两国还可以考虑制定出建立这种系统的构想,提出系统的战术技术参数以及能否同本国的导弹进攻预警系统相匹配,确定研究人员的名单和拨款方式。
  虽然中国参加了建立欧洲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的制造,但仍可以向北京提出联合作用更加精确并可用于军事目的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俄罗斯计划到2010年完全恢复这一系统的轨道卫星群。而且,这一系统已经建立并且投入使用,而欧洲的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
  保住俄罗斯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武器出口规模并且扩大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出口国,对俄罗斯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说有着决定性意义。我们在保住并扩大武器市场阵地的同时,只要文明而谨慎地安排出口,就可以逐渐扩大自己在高科技密集型产品市场上——从双重用途的技术到纯民用技术——的阵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因为中国在制造有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并把它们推向市场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无疑有自己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目标与任务,其中有的同俄罗斯是不相吻合的。但是,中国现领导的做法,包括对台湾的做法表明,直接使用武装力量来实现这些目标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否则更可能倾向于动用非军事手段,首先是经济手段。
  即使对俄中关系的长期发展作出有悖于现代潮流的悲观预测,俄罗斯专家马基延科的下面一席话也是有道理的:“不管俄罗斯是不是继续为中国供应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中国已经在伟规力量方面对俄占有绝对优势。人口、地理、交通、经济、心理以及纯军事因素都对中国有利,这足以抵消中国在军队装备的技术水平方面落后于俄的劣势。”他说:“一旦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迈东或西伯利亚发动进攻,莫斯科用常规武器是遏制不了中国的。要想遏制中国只能用核武器,而且不是战术核武器而是战略核武器。”这个结论是5年前提出的,现在依然有效,甚至还更具现实性,因为今天就可以说,中国主要的常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质量指标同俄的差距已大大缩小。
  在衡量为中国提供最新的现代化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可能对俄造成的安全威胁时,应当看到,俄罗斯卖给中国的是专门用于出口的武器,它们的战术和技术性能要落后于俄最先进的武器,这多少可以令人感到欣慰。还应看到,谈判、使提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符合订货方的要求、在订货方安装设备、培训专家都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卖方的技术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进入一个科技和技术进步的新阶段。
  说到俄中军技合作的航空部分,必须指出,为中国提供的飞机以及在用俄许可证在中国企业生产的飞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80年代开始装备军队的。考虑到飞机和武器系统的不断完善,它们作为4代和4代半飞机的竞争力只能保持到2010-2012年。到那时,美国以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先进国家,只要发展顺利并且对军事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就会研制出第5代和5代半飞机,因此,即使中国到时已经能够制造自己的第4代和4代半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中国同上述国家的差距也会有整整一代。
  必须注意到,差不多水平的武器和军事技术也对其他许多国家出口,也在其他国家生产。俄罗斯现在已经感到美国以及法国、英国、德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竞争的压力。一旦对中国的武器禁运令取消,中国就有可能从多种渠道获得武器,在一定条件下改为从其他国家进口武器。如果法国开始的修改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条件做法获得成功,法国的幻影一2000、阵风式以及国营飞机发动机研制公司为阵风式战斗机制造的M一88发动机都会同俄罗斯形成激烈的竞争。如此一来,俄罗斯在这个最有利可图市场上的份额将大大缩小,导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收入的减少和衰退,因为对这个部门来说,国防产品出口是生存的主要手段。
  由此可见,一方面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无疑会增强中国的军事技术实力和军事实力,有助于中国实现成为强大的世界大国的目标,有效地捍卫自己在世界上的权益和利益,包括加强中国对俄关系中的立场。另一方面,同中国发展军事科技合作可以加速俄中合作的步伐,提高双边关系的互相信任程度,同时为加强俄军工综合体提供充足的资金。而军工综合体则可为俄的科学密集生产创造基础,使民用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提高到进入世界市场的水平,并且占有相应的地位。而这将有助于增加俄罗斯综合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俄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最终成为保障俄罗斯联邦整体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 美国媒体报道称印度火箭技术要和中国相差40年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14/content_4830658.htm
2006年07月14日/环球时报: 印度星期天试射射程可达中国、并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失败。有分析认为,这次试射直接针对中国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
从1983年起,印度逐步制订出雄心勃勃的导弹计划,这次试射的“烈火III”型是其迄今开发的射程最远的导弹,足可打到北京、上海。因此有分析认为,印度国防战略主要以巴基斯坦和中国为对象,这次试射显然是展示其战略武器潜力已越过巴,可涵盖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
不过,印度国防分析家巴斯卡尔说,印度开发太空战略能力并非具体针对某个国家,认为有意针对中国的说法是误导。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林长盛也表示,不能认为印度试射可抵达中国境内的导弹就一定是针对中国,就像中国现在一直在研制洲际导弹并不等于要和美国开战。
林长盛说:“不要说它没成功,就算成功了,离真正研制成功还有很长的距离,还有很多技术需要验证;另外导弹落点也很关键,是否能落到想要的地方,如果设计一个直径两公里的目标区,最后落点差100公里,这有什么用啊。”除了发射技术和落点精确度,导弹实际威慑力还取决于未来实际战略部署。导弹项目及核计划发展等,都是印度确立世界强国地位的努力。
不过,中国在火箭发射技术上遥遥领先印度。林长盛说,单就火箭发动机技术而言,“‘烈火III’相当于中国当初的东风四号,东风四号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到70年代成功。所以说,印度技术要和中国相差40年。”从卫星发射技术来看,美俄第一,西欧第二,中日第三,而印度则要在第四甚至更后。不过,印度已发射升空的军事卫星侦测技术可能要比中国好。
外界也注意到,印度这次导弹试射是在朝鲜试射7枚导弹4天后。有分析称,鉴于印度是全球范围拥有核武器的少数国家之一,这次试射可能会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警惕。▲
(摘自7月10日美国之音报道,原题:专家称印度试射针对中国言过其实,作者天虹)
★ 丘 成 桐 教 授 何 出 此 言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590842.html
  2006年07月14日(吴应海): 原籍广东,17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22岁时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博士,33时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丘成桐日前抖出一个特大丑闻: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中大部分是假的。
  丘成桐教授何出此言?原来,很多名教授在国外都是全职,而按照规定,这些全职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在本国做研究。由此观之,中国的所谓全职引进,自然就是假的了,因为人家根本就不可能在你这儿担任全职。
  那北大等中国名校为何要做假呢?一方面,引进名教授,挂个名字,在学校的老师阵容里面就又多了几个名教授,学校的排名可以得到提升;而另一方面,引进一个人才大学就可以拿许多资金到学校来,与此同时,国家给出的是全职引进薪酬,大学付给人家的却是兼职的钱,这当中还可以有很大的赚头。如此名利双收,大学何乐而不为?这么说来,北大等名校其实就是在骗国家的钱呀。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
  震惊之中,人们不禁要问,北大等名校利用引进人才的幌子到底骗了国家多少钱?要想查清这个问题并不难,成立专门的核查小组,对国内高校从国外引进的所有全职人才进行一下身份调查,看看人家拿了多少报酬,教育部拨了多少费用,真相便会大白于天下。期待相关部门能立即循着丘成桐教授的这一举报一查到底。
  但仅仅调查这些名校骗了国家多少钱并不能完事,我觉得还有必要再查查这些骗来的钱被“骗子”们花到了什么地方,是滥发了奖金,还是揣进了私囊,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同时还要严惩骗钱者,把被骗的钱一个子儿不少地全都追回。而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必须要从这一巨大漏洞中吸取教训,制定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把好人才的引进关、经费的下拨关、经费使用的监审关,以防这类贻笑天下的荒唐丑闻再度上演。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阴 晴 莫 测 的 俄 美 核 能 合 作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590665.html
2006年07月14日 樊吉社: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美国拟在民用核能领域与俄罗斯展开合作,将于八国首脑峰会前宣布启动核能合作协议的谈判。此前,美国还一直在指责俄罗斯背离民主、利用能源优势压制邻国,如何又要与俄罗斯进行核能深度合作?而据俄新社报道,俄原子能部已拒绝了美国的一番“美意”,这又是为何?
  实际上,冷战结束后,美俄在核领域的合作广泛而深入:美国协助俄罗斯拆除并销毁了根据条约义务必须拆除并销毁的核武器系统;帮助俄加强了对核武器和材料的保护和控制;甚至设立赠款项目帮助俄核科学家转行。两国10多年的合作虽偶有牴牾,但总体进展良好。不过,这些合作均为美国的关切,没有为俄罗斯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一直盼望与美国进行民用核能合作,即利用其广阔的领土储存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俄政府不顾公众的反对,在2001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进口、临时储存和处理国外的核废料。怎奈控制全球约95%的核废料的美国,始终因为俄罗斯与伊朗之间的核与导弹合作而不肯开启绿灯。
  直到去年下半年,美俄就民用核能进行合作的迹象才逐渐显露。由于担心民用核能开发造成核扩散,布什政府于今年2月启动了“全球核能伙伴计划”(GNEP),意在推动美国与民用核能项目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合作,即满足无核国家发展民用核能的需求,又避免开启核扩散的闸门。要想GNEP得到有效执行,必须有国家愿意回收核废料。目前美国法律规定不能对核废料进行处理,核废料的不断累积对美国是一大麻烦。类似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发展民用核能的国家,各国处理废料的能力始终落后于生产废料的速度。据估计,到2010年,未经处理的核废料将累计达到20万吨。因此,俄罗斯若能承担起处理核废料的任务,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此外,阻碍美俄合作的障碍似乎也消除了:2004年卡迪尔•汗地下核扩散网络的曝光部分“洗清”了俄罗斯的“污点”。
  美国此时提出合作建议,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在伊朗核问题上得到俄罗斯的协助。伊朗核问题目前几近到了摊牌的地步,虽然俄罗斯支持安理会五常加上德国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但俄表示反对经济制裁和军事行动。美国对此颇感不悦,现在暗示美俄可以进行核能合作无疑是向俄展示一个巨大的“礼包”,并希望以此减少俄对制裁伊朗损害自身经济利益的担忧。
对美国的提议,俄罗斯显然担忧一番“美意”背后存在的“陷阱”,不愿在伊朗核问题上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此外,俄国内民众的压力也让政府不得不小心行事。世事变幻,美俄究竟能否进一步深化核能合作,依然有待观察。▲
(作者:樊吉社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人民日报》 (2006-07-14 第03版)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