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胡锦涛强调科技强军战略提升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力★

(01)★“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中国核力量的影响★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270852.html
(02)★印度官员:亚洲有足够空间容纳中印同时崛起★
http://news.phoenixtv.com/
(03)★俄乌天然气纠纷源于政治原因 中乌关系无障碍★
http://news.phoenixtv.com/
(04)★金一南:捍卫国家战略安全的“金旋风”★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15383&typeid=14
(05)★胡锦涛强调科技强军战略提升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力★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15310&typeid=14
(06)★美众院美中工作小组访酒泉寻航天合作★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1-12
(07)★驻中东阿富汗美军已将伊朗作为作战对象★
http://www.qianlong.com/2006-01-11
(08)★东亚情报战愈演愈烈:卫星侦察机一样不少★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1-12


(01)★“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中国核力量的影响★
http://junshi.chinabbs.com/bbs/00/270852.html
  作者杰弗里•费登 (Geoffrey Forden):原为联合国监督、检验及核查委员会下属的的多学科分析中心主任,现为MIT安全研究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在本文中,他全面探讨了中国导航卫星系统的效能,并分析了该系统在增加中国战略导弹精度方面的潜在作用。
  随着2003年5月24日第三颗北斗-1号卫星的发射升空,中国宣称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由三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卫星体系。前两颗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北斗”卫星系统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NAVSTAR)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以及欧洲计划中的“伽利略”系统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由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覆盖范围只能以地区为基础,而不像其它系统具备了全球覆盖能力。
  作者认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采取渐进的步骤发展空间导航卫星系统。它所宣称的第一颗导航卫星,也就是北斗-1A号于2000年10月30日发射升空,卫星定位于东经140度的地球同步轨道,大约在新几内亚岛上空,这也是处于整个星座最东面的一颗工作星。两个月后的12月20日,中国又发射了第二颗地球同步导航卫星——北斗-1B号,它位于东经180度印度洋中部上空。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它们构成了中国仅有的导航卫星,直到第三颗卫星的发射升空。北斗-1C号属于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位于东经110.5度,处于前两颗工作星的中间,与前两颗一起组成了中国自己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相隔两年半的时间里中国才发射第三颗卫星,看起来中国很可能利用了这段时间来测试卫星电子设备和熟悉系统的操作。
  通常,导航卫星的位置对于确定用户和卫星的距离以及此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这三颗卫星众所周知处于地球同步轨道,它们位置的变化对于导航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卫星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北斗卫星的经度偏差一直保持在加减0.1度,这也是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标准范围,在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上,这个偏差与地球的对应值为150公里。每经过大约一个月,当负责保持卫星在轨位置的发动机点火期间,这种经度变化就会发生一次。因此,每日的变量相对要小,只有2至3公里。
  然而,由于存在着卫星轨道赤道倾角以及卫星轨道并不是真正的圆形,所以地球同步卫星每天在轨道的位置也是有变化的。前两颗卫星的轨道赤道倾角为0.06度,对应每天南北方向50公里的差额,最新的第三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大约0.014 度。倾角的不同是由于太阳和月亮(以及地球不是一个真正的圆球形状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两年半时间中对前两颗卫星的辐射压力所致,最后,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并不是真正的圆形,每天会引起40公里的径向偏差。
  所有这些偏差,在距离地面35000公里的轨道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定位方面如果不对参数修正的话却能引发巨大失误。现有以卫星为基础的导航系统通过向用户播发当前轨道参数及授时信号解决这类问题,然后用户计算出精确卫星位置用于自己位置估算。看起来中国“北斗”系统很可能使用的是同样的工作原理。
  ◆ 系统精度的估算
  卫星系统的用户可以测算出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如果他知道自己与三颗卫星或更多卫星之间的距离的话。估算的精确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电子设备的精度、信号穿越大气层的影响以及已知的卫星位置到底有多精确和其几何排列的顺序。
  使用更多的卫星可以增加位置估算的精度,然而如果卫星广泛地分布于用户的上空也可以增加定位精度。实际上四颗卫星就也可以取得理论上的最大定位精度,这就要求其中三颗要均匀地分布在水平面上。换句话说就是以120度为间隔,第四颗卫星位于用户的正上方。从这种最佳几何排列中移动任何一颗卫星都将降低用户定位的最佳精度。
  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共只有三颗卫星在轨,因此就要求用户装有一台高精度原子钟。或者其它的必要条件也行,如用户处于海平面位置,这种条件使得该导航系统除了用于舰船导航之外在陆上几乎毫无用武之力。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卫星导航也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定位精度,因此本文在此不予具体论述。我们将假设用户携带了一只作工粗糙的小型高精度时钟或是一台同步的价格不贵误差也不是很大的时钟。
  近年来原子钟越来越普及,中国肯定已经将或是自己制定或是购自国外的高精度时钟安装在导航卫星上了。不管怎么样,虽然我们对中国的一个步兵排甚至是一辆坦克能否在野外成功地操作这一装置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飞机能够携带原子钟并做到时钟与卫星的同步化,以此来确保导弹发射后数分钟时间里所最必需的精度。
  卫星的几何排列,就像用户所看到的,在决定系统的精确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三颗卫星远远没有达到最佳化的几何排列。如果用户靠近赤道的位置,这三颗卫星看起来就像是从头顶穿过的一条直线。这种几何排列虽然能够很好地决定经度,但在测量纬度或高度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实际上在赤道平面上,美国的GPS系统测量经度的精确度要比北斗卫星强一千倍,这个比较是建立在假设两个系统都存在着电子设备、大气失真及其它来源所引发的相同的误差基础之上的(另外,用户的原子钟不可避免也存在着误差,除非也像卫星上安装的原子钟一样经常进行数据更新,在此我们不予考虑)。因此,北斗星座的用户在赤道上测量纬度的误差范围至少是一个东西10米、南北3000米的大椭圆。同样,在高度的测量方面,美国的GPS系统精度也要超出中国10倍。
  当用户向北方移动时,纬度和高度的精确度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这是因为北斗星座的几何排列看起来更加合理一些。当用户越向北前进,卫星看起来越靠近水平线,也就是说星座越逼近它的最佳几何排列。台湾台北的一个用户使用该系统时,经度精确度大约10米,而纬度精度大概只能有100米左右了。虽然这比赤道附近的用户有了极大的改进,但要想靠这种精度制导航空炸弹却还远远不够。用户越往北,精度就会增加,直到北纬80度线,在那里“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经度测量精确度可以与GPS系统相媲美。这个比较也是建立在两个系统存在着所有其它来源误差相同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更加有趣的是,如果用户所处的海拔高度增加上百公里,那么系统在北纬地区的精确度还会随之相应增加。
  ◆ 未来的改进?
  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经宣布,“北斗”卫星系统的精度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的陆上用途,包括铁路和公路运输,而且肯定也不会为其所接受。然而,中国很有可能继续发射卫星以充实目前的星座数量,来获取可接受的精度。如果中国希望继续发展这一地区性导航系统,一个方法就是向所谓的“闪电”轨道再发射另外4颗卫星。“闪电”轨道指的是一种大椭圆轨道,范围从近地点高度的1000公里到远地点高度 40000公里,卫星运行周期为12小时。入轨时卫星的轨道倾角大约63度,这样可以防止卫星向东或向西漂移出轨道。保持4颗这样的卫星将确保用于导航目的时至少有一颗卫星处于最佳位置。
  如果这样一个附属星座加入到“北斗”系统,它仍然是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精度也只有GPS/NAVSTAR系统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然而这样用户却再也没有必要随身失事携带原子钟了,因为用户在任何时候它都可以接收到4颗卫星发射出的信号。尽管中国肯定已经具备了将这种卫星送入“闪电”轨道的能力,但它以前却没有这样做过。考虑到中国在发展武器系统方面一贯深思熟虑的作法,估计中国首先可能会入轨一颗单独的北斗卫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对这颗卫星的多种功能进行测试,例如高度控制-保持卫星的一个表面始终朝向地球,而太阳电池板的表面则指向太阳,以及对卫星在这种大椭圆轨道上进行至少一年的位置保持和跟踪。只有当时机成熟时,中国才会将另外3颗卫星送入“闪电”轨道。
  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讲,高度控制和轨道位置保持这两个环节才是操纵“闪电”轨道卫星最困难的事情。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导航卫星的运行轨道必须非常精确,否则轨道测量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用户定位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地面控制站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测算出地球同步卫星更加精确的轨道位置。通过向卫星发射定时信号,然后接收应答信号,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算出卫星的径向距离,另外采用“波瓣”技术-在两张坐标稍有不同的天线方向图上测量无线电相对往返的过程,也能够得出卫星的角位置。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一直在发展这两种技术,但是要测算“闪电”轨道卫星的位置,中国还须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采取新式不同的操作技巧。
  ◆ 战略武器的使用
  作者认为,如果中国打算建立一个精度更加接近GPS系统的地区性卫星导航系统,那么在卫星的数量上至少翻上一番,而且还要将它们送入无任何经验可寻的“闪电”轨道。
  精度不足以制导常规弹药的一个系统,却可以改进战略武器的精度,这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然而,“北斗”系统就是如此。它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将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ICBM)的精度极大提到到1公里以内。一种方法是通过速度测量来决定主发动机的关闭点,这在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方法是对助推段后飞行器或总线实施制导,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将导弹的精度提到到1公里以内,而且也使得中国得到了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MIRV)的技术。
  美国和苏联的经验说明,导弹精度、核武器当量以及核态势这三个不可分割因素构成了核威慑的整体。因此,在探讨“北斗”导航系统如何能够在现有的3颗卫星几何排列的基础之上改进战略弹道导弹的精度之前,有必要考虑中国核态势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核威慑依赖的是一支目标对准对手人口中心的小规模、生存能力较强的报复性力量。该国目前的核武库据估计包括大约20枚能够使用的战略弹道导弹,打击距离可达美国本土。这些导弹均为东风-5A(北约称为CSS-4)二级液体助推导弹,射程13000公里,每枚导弹据信携带有一枚热核弹头,威力为2-3百万吨TNT当量。尽管有报道称中国取消了几个多弹头再入飞行器技术的研究项目,但东风-5A导弹具有着很强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这种导弹平时未加注燃料储存在坑道内,一旦需要它可以迅速转移出来进入发射平台,整个发射准备工作能在 60分钟内完成。一些分析人士相信中国正在对其核力量实施现代化,最早可能在2005年,东风-5A型导弹将会被一种更先进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所取代。
  关于东风-5A导弹的精度有不同的报道,范围从500米的径向概率偏差(CEP)- 表示来袭导弹将降落在这些半径范围以内,至3500米CEP不等。数百万吨级的核弹头无论击中此范围以内的任何一点都会毁坏整个城市(一枚300万吨级的核弹头可以夷平半径6.5公里以内的所有建筑,并引发大火和重大的人员伤亡)。然而,如果中国确实在其战略弹道导弹上安装了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那么它就需要生产和部署更小、更灵活的核装置,其核弹头的当量相应也会更小。这样一枚分弹头可能的当量也许只有150至350千吨TNT,如果是这样的话,仅仅一枚也会破坏半径2.5公里以内的所有建筑,同样也会引起火灾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当量越小,中国可能愈加感觉到有必要加强导弹的精度,然而即使导弹的径向概率偏差比较接近外电报道的500米最小估计值,如果中国打算使用这些低当量核武器对多个城市进行打击,它还需发展一种制导精度大致相同的总线技术。
  ◆ 定位与速度控制
  对战略弹道导弹进行制导与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发动机点火4分钟后,导弹燃尽时速度即主动段结束时的速度超过7000米/秒,经历7次重力速度后,导弹载荷的速度必须控制在原定速度加减6厘米/秒的速度隙缝范围以内。速度上的这种微小差别会对导弹的飞行弹道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将弹头燃尽时的速度增加6厘米/秒,弹头的最大飞行高度就会相应地增加100米,而且在飞行弹道的其它阶段,这种高度上的差别还会继续增加,造成了射程上的最终区别。
  由于中国的东风-5A导弹并没有安装助推段后飞行器用于对第二级火箭燃尽后的弹头速度进行修正,因此导弹上的制导与控制系统必须将第二级火箭的推力终止在一个精确的水平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动机停车。控制弹头的射程就要控制燃尽时速度,如果指令要求精度在500米,那么燃尽时速度最好是在10000米/秒。与更现代化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相比,液体燃料的东风-5A导弹做到这一点可能更为容易,因为液体发动机在飞行的最后几秒钟时间里会降低速度,因此也就减少了加速度,决定正确的发动机关闭时间也会更加容易。
  如果中国为东风-5A导弹改装固体燃料助推器,作为对其实施现代化改进的一部分,那么在精确控制燃尽时速度方面难度可能会增大。想法做到发动机精确停车,中国可以采取美国民兵和海神弹道导弹曾经使用过的原理:在导弹发动机的上未端加装连接有爆破引信的发动机停车阀柱(塞)或气门,用于突然减少发动机内部的压力以及燃气和推力。当然导弹的制导和控制系统必须非常精确地决定发动机停车的正确时间,并且还要在当发动机处于最高加速度时,否则将会加剧弹道的速度偏差。
  中国可能利用其卫星导航系统改善导弹精度的一个方法将包括测量卫星射向地球信号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卫星向地面实际发出的无线电频率与用户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有差额,这个差额就称作多普勒频移。这种微小差额与导弹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当导弹达到理想的速度和方向时,就在这一精确时间点上做到发动机停车。另外,“北斗”星座内的3颗卫星也使中国具备了测量导弹速度所有3个要素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弹道上任何一点的速度,而且还能测量横向距离偏差。
  这种方法以前曾经被使用过。二战期间的德国在其V-2导弹上不但进行了使用多普勒频移技术来关闭发动机的试验,而且实际上也部署了一些具备这种能力的V-2导弹。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与德国短程V-2导弹的一大区别是两者要求的速度测量精度。像上文所提到的,如果中国打算使用多普勒频移来决定发动机关闭时间,就需要测量出每秒只有几公分的速度差别。然而,测量一个多普勒频移就只有短短的有限的时间,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两条类似的电波上作比较,寻找出它们的差别所在。导弹上的测量装置必须要在半秒钟的时间里测量出导弹速度,而且精度不能低于6 厘米/秒。假设“北斗”卫星是在6兆赫的波段上向外发送信号——我们知道这是中国卫星的工作频率,如果中国想使用更低的频率或是要求更高的的精度——比如对应地面50米的径向概率偏差,那么测量多普勒频移所要求的时间就会增加。
  要想在这半秒钟时间里,测出所需精度的东风-5A导弹的速度,那么导弹的速度变化将会达到35米/秒,这就极大地超出了6厘米/秒的精度。而且要想测出主动段结束时所需精度的弹头速度甚至也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在测量多普勒频移的同时,光是重力就会引起4.5米/秒的速度变化。这样,如果中国想在一定的时间里测出所需精度的弹头速度,它必须将其导航卫星的频率提高至少1000倍。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的导航卫星还无法利用测量所需精度的弹头速度这种方法来提高其战略弹道导弹的精度。
  ◆ 测量位置,推力速度
  中国能利用它的3颗卫星来改善其战略弹道导弹的精度,通过对助推段后飞行器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速度稍有差别的弹头,它的弹道在空间的飞行路线也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这样一个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会使用其生产或外购的标准加速仪来终止导弹的推力,最终速度精度可能只有1米/秒左右,与之相对应的目标精度几乎达到10公里。
  如果中国的弹道导弹装备了助推段后飞行器,而且它所携载的弹头速度能够在一秒钟的时间内改变几米的话——这一数值是一台先进发动机及其相关燃料容积所必须要求的,那么中国还是可以承受弹道导弹速度上的不精确性的。在主助推器燃尽时,卫星总线将首先经过一段时间来确定导弹的位置,这一时间要足够卫星来区别出速度差只有每秒几公分区别的弹道轨迹。这一过程最多不能超过600秒,可能会更少。到那时,总线将解锁特别设计的加速仪,并将其设置在卫星导航系统所确定的环境中,或者只需要重新启动主惯性制导装置也行。任何一种方法都能避免导弹制导系统在主助推器动力飞行阶段可能产生的计算失误。新的制导装置届时将由卫星总线启动用于控制发动机以此来修正速度,另外它也能够多次改变总线速度。如果总线运用的是多弹头分导再入飞行器技术的话,那么每到一个新弹道,总线都会释放出一枚弹头。
  弹头或助推段后飞行器在其飞行的27分钟时间里,都处于所有3颗卫星的监测之下。这就使得卫星总线可以长时间、多次对其位置进行测量,进而推断出精确度非常高的导弹速度。地基导航系统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测量时间,因为导弹很快会消失在地球圆形表面之下。很明显,如果助推段后飞行器想要达到所需的精度的话,它就需要这段时间来决定本身的速度。卫星在主动段结束后的前几百秒估计的偏差与导弹的实际偏差大致相同。然而,由于系统每隔一秒或两秒时间测量一次总线的位置,因此它最终还是能够分别出速度上的差别。另外,系统还可将弹道高度差别纳入速度差别的分析当中。
  ◆ “北斗”系统对中国核作用的影响
  作者认为,一个系统理论上的能力并不能决定其是否可以用于特殊场合。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尽管不适合常规及陆上用途,但却很适合战略弹道导弹的制导与控制。如果北斗卫星系统的目的就是用于改进中国弹道导弹精度,那么西方就有必要考虑中国的核态势。
  在美国和苏联的核较量中,改善核弹头精度一直与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联系在一起,打击的目标要么针对对方的核力量(在发射前毁坏对方导弹发射井),要么是对方的指挥与控制设施。然而,如果中国打算获得第一次打击能力,它就不得不实施一项大规模采购项目,而不仅仅是现代化这么简单。对美国民兵战略弹道导弹进行第一次打击至少需要500枚核弹头:在《第二阶段消减核武器协议》的限制下实现“一对一”打击。即使中国为每枚战略弹道导弹安装3枚分导弹头,那么它的导弹数量至少还需要增加8倍,更不用提500枚核弹头了。当然,美国还有数量不斐的战略轰炸机及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报复力量。即使中国想对美国的指挥及控制设施实施第一次核打击也成问题,因为美国为了抵抗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相继兴建了许多预备指挥中心。
  作者认为,中国致力于的一个选择性战略,可能是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安装有分导弹头的战略导弹提供制导,这也不需要对导弹精度作多大的改进。中国可能正在努力增加目标瞄准美国城市的导弹数量。“北斗”卫星这样一个用于战略弹道导弹的导航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对抗美国部署更加现代化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而作出的一个反应。实际上由于启动该系统耗时较长,因此在美国的天基追踪系统确定了一个飞行弹道,第一枚拦截导弹就要击中目标之前,此时助推段后飞行器可能还正在作机动飞行。这样的机动飞行,再加上中国肯定已经掌握的廉价的弹头诱饵技术,对付美国地基拦截导弹无疑非常有效。▲
(02)★印度官员:亚洲有足够空间容纳中印同时崛起★
http://news.phoenixtv.com/
2006年01月12日东方早报: 21世纪的亚洲,流传着中国、印度两大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神话。在国际观察家所谓“固有竞争”或“根本冲突”的预言下,中、印这两个亚洲巨人却正竭力证明,对抗并非不可避免。
正值“中印友好年”拉开帷幕之际,印度外交秘书萨兰(ShyamSaran,又译“萨仁山”)、石油部长艾亚尔先后访华,迫不及待地掀起一轮合作高潮。在北京结束为期两天的第二次中印战略对话后,萨兰11日又飞抵上海,展开另一场由印方主动发起的民间“外交公关”。
面对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学术界精英,萨兰的微笑中没有一丝旅途劳顿的痕迹。“最近印度媒体流行起一个新词语:Chindia(China中国+India印度),这正是中印友好的最佳证明。”精通印度语、英语、汉语及法语的萨兰笑着说。
不论是长达9页的演讲稿,还是对各种尖锐问题的化解,这个为本国东亚政策奉献30年青春的资深外交官誓言要破除中印之间的“冲突诅咒”:“我相信,亚洲有足够空间容纳中国和印度同时崛起。”
【释疑】战略合作伙伴“我敢肯定,印度绝不是要‘平衡’中国。”
刚刚结束第二轮中印战略对话的萨兰,对自己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的会谈赞不绝口。作为印度外交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今年60岁的萨兰曾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外交工作之初,就被派驻印度驻华大使馆,因此也被一些人称为印度“向东看”外交政策的“灵魂人物”。
萨兰表示,第二轮战略对话“意义重大”,涉及的话题包括两个重点———确定边界谈判方向、充实“战略合作伙伴”的涵义。“中印双方需要在如何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内涵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萨兰表示。他随后指出,今年2月中印就边界问题将举行第七次会晤,他本人“有信心”边界问题能够提速解决。谈及印度对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诉求”,萨兰乐观地表示,他认为中国对印度“入常”所持的态度是“积极的”。“温家宝总理去年在印度访问时表示,中国‘完全理解和支持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包括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我们对这一表态感到满意。”萨兰说。
萨兰11日的演说以中印的“双崛起”为主题,而“说服”听众相信印度的诚意也几乎成为贯穿活动的主线。当中方专家提及印度地区“平衡者”的角色时,萨兰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首先,我敢肯定,印度绝不是要‘平衡’中国。”
【解惑】能源合作“我们不仅要联合购油,还要合作发展各种新能源,例如核能。”
随着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11日到访北京,中、印从竞争到合作的能源态势已经成为国际热门话题。由于中国公司的强劲实力令印方在近年来的国际能源竞标中屡次空手而归,同样有着发展中大国能源渴求的印度转而大力推动起“中印能源合作”。
自去年12月中印完成第一次国际能源收购合作后,艾亚尔此行访华将趁热打铁,同中国政府“敲定”5项能源合作协议。
此外,一条酝酿良久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也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印方也已正式向中国政府发出加入管道的邀请。“我们希望中国也能参与这条天然气管线,这将对整个地区产生多赢效果。”萨兰说。提及伊朗日前因重启核设施引发的制裁危机,萨兰表示,他认为这不会影响建设南亚天然气管道的计划。
对于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印联合竞标”,萨兰却显得一脸轻描淡写。“购油并不是中印能源合作的惟一途径,我们在几乎所有的能源领域都有合作潜力。”他指出,“我们不仅要联合购油,还要合作发展各种新能源,例如核能。”
【辟谣】美印核合作“开发民用核能是能源问题的对策,也是环境问题的对策。我们希望并认为中国对美印合作予以支持。”
提及“核能”一词,萨兰的音调不知不觉中有些上扬。早在他启程参加中印战略对话前,印度媒体就纷纷猜测,这个敏感词汇已被装进了外交秘书的“必备行囊”。
印度总理辛格去年7月访美的最大成就,即是促成印美签署推动民用核能领域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意味着美国将向印度提供“敏感的”核燃料及先进核技术,因而被国际社会视为两国在核问题上的重大转折。
鉴于印巴之间迟迟难解的核对立,美印组成“新的核能联盟”在南亚地区引发的震荡至今余波未消。而印度则急于取得中国在此方面的认可。
“开发民用核能是能源问题的对策,也是环境问题的对策。我们希望并认为中国对美印合作予以支持。”萨兰的解释似乎决意辟谣。“不仅如此,印度也希望能和中国等其他国家展开核能合作,这将有利于《京都议定书》的实行。”
实际上,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同萨兰“领衔”的战略对话甫一结束,印度媒体就纷纷用粗重的大标题渲染道:“中印双方并未在美印核合作问题上产生分歧”。
为证明印度的善意,萨兰特别提及近年来印、美双边关系急速升温的显著现象,并认为“这不足为奇”。萨兰表示,告别前苏联及冷战时代的印度开始以自身发展为考量,因此“有充分理由”同美国发展密切合作。“人们常对美印合作感到警惕。但美印贸易额只有195亿美元,而美中之间却做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买卖。”萨兰略带委屈的口吻引来一片笑声,“坦白地说,我认为美中合作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越我们和美国的关系。” ▲
(03)★俄乌天然气纠纷源于政治原因 中乌关系无障碍★
http://news.phoenixtv.com/
2006年01月12日东方早报: “我们两国关系现在发展得非常好,从以前到现在一个小小的障碍都没有。”乌克兰驻上海总领事维克托•塔胜利先生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否认了在尤先科当选总统后乌中关系有些冷淡的说法。
“‘冷淡’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语气十分坚决。
尽管去年7月起塔胜利才开始负责总领馆的工作,但他在中国已经工作生活了8年多,曾先后担任过乌克兰驻华使馆新闻官和公使衔参赞,因此操一口流利的汉语。
10日是乌克兰驻沪总领馆在东正教圣诞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2个小时的访问中,塔胜利先生谈到了俄乌天然气之争以及中乌之间的关系等。在表达对中乌元首互访的强烈愿望的同时,他透露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及其首府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很快就将和上海签署文件结为友好城(州)市。
政治是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天然气纠纷的主要因素,他们不喜欢我们的新政府。俄罗斯政府的行为把乌克兰推得更远。
天然气纠纷源于政治因素
东方早报:不久前发生的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纠纷,除了价格问题外,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的因素?
塔胜利:有关乌克兰在这次事件中的立场,我们的总统以及外交部都有过正式的声明。本来价格是合同规定好的,应该一直到2009年都不变,我们希望一切都在法律的、合同的基础上进行。
我个人认为,政治是导致这次纠纷的主要因素。他们不喜欢我们的新政府。我给您举个例子,俄罗斯卖给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还是在47美元/千立方米,卖给其他的一些原苏联国家也在100美元左右,给我们的价格却在230美元。
有人认为,俄罗斯这么做的目的之一是试图影响今年3月的乌克兰议会大选,并打击他们认为亲美反俄的尤先科总统。
东方早报:您如何评价俄乌双方达成的新协议?乌克兰以后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能源供应?
塔胜利:乌克兰政府对协议感到满意,双方都做了让步,我们可以得到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这对国家和居民都很重要。我们可以从土库曼斯坦买到价格很低的天然气,只需要50美元/千立方米,但如果我们不和俄罗斯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土库曼的天然气运不到乌克兰。
对于我们来说,以后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天然气产量,一方面要寻找其他的替代能源。更重要的是,要在国内大力提倡节能。现在不少乌克兰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前用起天然气来不太会计算,因为很便宜。但现在不同了,一旦断气给经济和国家造成的影响太严重。
俄政府把乌克兰推得更远
东方早报:天然气之争给俄乌两国关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乌克兰民众对俄罗斯、对原苏联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吗?
塔胜利:大多数乌克兰人都对俄罗斯有着良好的感情,对苏联时代也有着美好的回忆。我对俄罗斯就非常友好,我的太太就是俄罗斯族,她的父母分别是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现在也都搬到了基辅定居。
但是这次,俄罗斯的行为让乌克兰人无法理解,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他们的行为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把乌克兰推得更远。
乌克兰一直非常希望并欢迎胡锦涛主席访问乌克兰,我们希望能够在2006年实现这个愿望。据我所知,我们两国的《友好条约》已经在准备之中。
中乌关系一点障碍也没有
东方早报:有报道称,北约秘书长认为乌克兰可能在2008年实现加入北约的目标。加入北约后是否会影响乌克兰和中国的关系
塔胜利:不会,绝对不会。首先北约和中国没有直接的冲突,其次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政策,并不会完全和某些国家保持一致,我们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才符合我们的利益。
加入北约和欧盟是我们乌克兰的国家需要,也是我们的愿望,就像加入WTO一样。当然现在这还只是个愿望,真正的加入北约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比如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低于欧洲的标准,我们的武器装备完全和北约的不兼容。曾敲定季莫申科访华
东方早报:有媒体称尤先科当选总统后中乌关系有些冷淡。您如何评价目前的两国关系?
塔胜利:我们对中国的政策没有变,也不可能变。两国关系现在发展得非常好,从以前到现在一个小小的障碍都没有。乌克兰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尤先科担任总统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们对中国的政策和态度没有改变,一点也没有变。在这个问题上,“冷淡”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和中国仍然保持着高层往来,尤先科总统就职时中国派出了国家主席特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乌克兰原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波罗申科、运输部长、议长及经贸部长都曾访问了中国。乌克兰国防部长的访问也早已定下,只是由于一些原因被推迟了,但今年4月一定成行。
东方早报:尤先科总统和叶哈努罗夫总理有访问中国的计划吗?
塔胜利:当然当然!其实我们去年已经敲定了季莫申科总理对中国的访问,但她后来被解职了。叶哈努罗夫上任没有多长时间,工作非常繁忙,最近又出了天然气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暂时就搁置下来了。
乌克兰一直非常希望并欢迎胡锦涛主席访问乌克兰,我们希望能够在2006年实现这个愿望。尤先科总统也很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希望能够对中国进行访问。同时我们还希望中乌两国在元首互访期间签署一些重要的合作文件。据我所知,我们两国的《友好条约》已经在准备之中。在乌建厂便宜且直通欧洲
东方早报:乌克兰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得如何?有哪些重要的合作项目?
塔胜利:我们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快,2005年双边经贸额已经超过了30亿美元。
乌克兰是连接俄罗斯与西欧的重要通道,还有非常好的黑海港口。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著名的敖德萨我们有一个欧洲最大的批发市场,全部出售中国商品,而客户则来自俄罗斯以及西欧国家。
中国的商品不管从俄罗斯铁路还是从海路运到欧洲都要很长时间,最长可能要40天。但中国企业可以在乌投资建厂,我们会提供优惠政策。商品从乌克兰运到西欧最多两天,而且乌克兰的厂房设备便宜,可能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价格也低,而工人的素质却很高。
乌克兰现在生产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以前苏联的战略导弹SS-20以及航空母舰也是在乌克兰的港口生产的,这方面,我们和中国有着良好的合作空间。
东方早报:乌克兰与上海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塔胜利: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及其首府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都将和上海结为友好城市,文件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很快就可以签署。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是乌克兰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生产基地。
乌克兰有很多黑海良港,上海一些工程公司很愿意为乌港口提供码头设备。来自上海的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面料集团公司已经打算在乌克兰合资建厂,另外有一个印刷企业也在乌克兰设立了独资企业。▲ 记者 顾晓鸣
(04)★日拟改周边事态法 台海发生战争视为日本有事★
http://mil1.jschina.com.cn/zjw/2006/1-12/144740.html
WWW.MILCHINA.COM 2006-1-12 据《读卖新闻》11日报道,日本政府开始对《周边事态法》进行修改,以在“日本有事”时美军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优先使用日本国内的机场和港湾。报道明确指出,台湾海峡等日本周边地区发生战争将被视为“日本有事”。
  
  目前,驻日美军正在进行重新整编。日本政府已决定自卫队与美军加强合作,并不顾地方自治政府的反对,同意美军基地的调整方案。此外,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在“周边事态”发生时提高对美军的后方支援技能。《周边事态法》修改案将在今年提交国会审议。
  
  根据现有的“特定公共设施利用法”,在日本遭受武力攻击时,首相可授权自卫队和驻日美军优先使用民用机场和港口。
  
  1997年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规定,“日本确保美军暂时使用民间机场和港湾”。但1999年制定的《周边事态法》规定,“政府可向拥有重要机场和港湾的地方自治体要求协作”,但并未将自治体服从规定为义务。为此,美军对一旦发生适用《周边事态法》的纷争时,能否使用日本民用机场和港口感到没有底。在驻日美军整编的协议中,美军向日本政府提出的要求是“当台湾海峡发生战事时,有必要使用九州所有的民用机场以进行应对”。
  
  《周边事态法》设立之初,日本对“周边”具体指何区域采取模糊战术,宣称“周边”不是地理概念。但随着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和军事合作的加强,日本开始不再忌讳中国的反对,以“中国威胁论”的喧嚣声作掩护,逐渐掀开“周边”的朦胧面纱,清晰确定“台湾有事”属于日本《周边事态法》以及“有事法制”的适用范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裴军)
(05)★胡锦涛强调科技强军战略提升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力★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15310&typeid=14
  中新网1月11日电: 据新华网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1日在会见解放军后勤工作会议代表和“十五”时期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单位、个人代表时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部队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力的生成提高。
  胡锦涛指出,当前,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解放军的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战线要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切实解决制约后勤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切实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不断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
  胡锦涛称赞在座的全军后勤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所有受到表彰的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单位和个人,顽强拼搏,刻苦攻关,成果显著,为军队后勤建设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胡锦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和保障力。解放军后勤战线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后勤保障的质量和效益,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解放军历史使命提供坚强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中央军委委员梁光烈、李继耐、廖锡龙、陈炳德、乔清晨、靖志远参加会见。总后勤部和军委办公厅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见。▲ (曹智、胥金章)
(06)★美众院美中工作小组访酒泉寻航天合作★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1-12
  由共和党议员马克•柯克和民主党议员里克•拉森率领的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本周一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这是美中工作小组自从去年6月成立以来对中国的首次访问。代表团成员表示,“美中工作小组”将为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创造良好和积极的气氛。
  他们行程中还包括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一次特别访问。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共同主席柯克和拉森率领的美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
  “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是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的邀请来访的。
  一次关键性访问
  里克•拉森的发言人莱文莎斯临行前在华盛顿表示:“这次的中国之行是一次关键性访问,
它能让议员们去做实地考察,让他们有机会宣讲这个工作小组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他们希望对中国方面说:‘美国国会关注你们的发展,我们希望跟你们合作。也许你们有时会听到来自国会的一些负面消息,但是我们确实相信双方能找到共同之处,并且能处理好那些难度很大的问题。’”
  莱文莎斯认为,美国国会对中国有时持负面看法,因此工作小组希望借访问中国的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方面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并且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华盛顿。
  她说:“国会对中国的发展并不总是持正面的看法。国会往往以忧心忡忡的心态看待美国与中国共事。拉森和柯克议员组建美中工作小组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美中两国的合作会带来激动人心的机会,会增进两国在商业、学术和外交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扩展军事交流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1月10日下午在八一大楼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
  据新华社报道,曹刚川表示,中国准备在互惠和平等磋商的基础上扩展与美国的军事交流。他说:“我们很高兴看到,在双方的努力下,近年来我们的军事关系正逐渐恢复和发展。”
  曹刚川指出,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使两军关系的发展与两国关系的整体水平相适应。他形容,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年对中国的访问“在加强双方的理解和加强我们的军事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表示,中国一直对与美国发展军事关系持积极的态度,并已准备好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军事交流。
  曹刚川指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希望美方切实履行承诺,不向台湾发出错误信号,与中方一道反对和遏制“台独”,共同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
  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马克•柯克和里克•拉森表示,愿与中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密切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改善和发展两国两军关系。
  去年8月,中美进行了首次战略对话。12月初,双方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第二次战略会谈结束。第三次战略对话据报将于今年上半年举行。分析人士说,中美双方在去年举行两次战略对话标志着中美较高层级定期对话机制正式开始运转。
  访酒泉寻求航天合作
  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将到北京和上海等几个城市,与中国政府官员、学术机构和工商业者会面,就美中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以及人权等多方面举行会谈。不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代表团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访问。
  莱文莎斯说,国会议员们访问中国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的航天技术,并且寻求两国在航天领域合作的机会。
  她说:“我们要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而这次访问的目的之一是考察中国在这个方面激动人心的发展,回国之后再告诉大家,美国不能在太空探索方面吃老本,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在这个领域与中国合作的途径。”刘莉 ▲
编辑: 薛锐 来源: 东方早报
(07)★驻中东阿富汗美军已将伊朗作为作战对象★
http://www.qianlong.com/2006-01-11
美国空军B-2隐形轰炸机
  伊朗10日宣布撕开“核封条”,
而美国对伊军事准备近来也更紧锣密鼓了。据美国《军事新闻》周刊报道,在整个2006年里,伊朗核计划都将是华盛顿最热门的议题。美国认为,外交尝试不能让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因此应该考虑军事准备。美国战略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悄悄地翻出了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伊朗特别行动计划”,开始评估军事打击伊朗的行动。种种迹象表明,原本以“反恐”为主要目的驻中东和阿富汗的美军已偷偷摸摸转而将伊朗作为作战对象。有专家认为,一旦对伊朗动武,美国的行动将是空前的。
西线:空军准备攻击,陆军准备防守
  伊朗国土面积比伊拉克和阿富汗面积之和还要大,而且地形复杂,从高原山脉到沙漠沼泽,为大集团地面作战设置下道道障碍,两伊边界地区上的扎格罗斯山脉和稍东一些的库赫鲁德山脉为伊朗构筑了两条天然的防御阵地。鉴于这种复杂环境,美军也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和专门的物资准备。尽管伊拉克反抗力量仍在制造事端,但驻当地的13万美军已开始将当地治安任务大多交给伊拉克国民卫队,而自己重新开始恢复和强化正规战与防御战的训练,其目标所指不言而喻。据英国媒体7日报道,五角大楼已偷偷拟定在巴格达建“海外五角大楼”的计划,建筑规模将是美军在海外最大的指挥机构,分析人士指出,“海外五角大楼”不仅将统领驻伊美军,而且将来有可能管中东整个美军的事务,包括未来攻打伊朗的事务。报道称美军还将在巴格达周围建设四个大型军事基地,名义上是保卫巴格达,实际上担负着训练美军大规模城市战和地面突击作战的任务,其用意指向伊朗十分明显。
  据伊拉克当地人士声称,原萨达姆政权时期重要的H-2/3空军基地重新变得异常繁忙,大量美国的攻击机群去年年底以来一直进行频繁的超低空突击训练,它们都挂载了大威力的炸弹,比如可以穿透6米厚强化水泥墙的GBU-28炸弹,JDAM联合打击弹药等,因为美军估计,伊朗核反应堆都有由几十英尺厚的强化水泥制成的抗爆炸帽形防护屋顶。另外,空军的作战地图已经由2003年伊拉克军事地图换成了伊朗地图。对美国陆军而言,他们的任务并非是要攻入伊朗本土,而是为了预防伊朗遭袭后采取的报复措施。美军第4数字化步兵师已恢复了常规机械化作战的准备,储备在科威特的M1A2坦克、火箭炮、装甲车和“阿帕奇”直升机等装备正源源不断地投入使用。伊拉克当地媒体认为,美军偷偷摸摸搞备战,目标就是伊朗。另据以色列《国土报》披露,原本对付伊拉克抵抗力量的美军第121特遣队正接受多名以色列专家的训练,以便届时渗透到伊朗境内,为空袭指示目标并作好补充性打击的准备。
印度洋:轰炸机待命
  英国《国际情报评论》认为,对美国而言,如果对伊朗空袭,将出动一定数量的B-2隐形轰炸机深入伊朗领空,因为B-2是美军唯一能在高度危险环境下发射携带“坚固目标摧毁弹头”导弹的轰炸机。但出于对穆斯林情感的考虑,美国政府似乎更愿意从迪戈加西亚岛出击,目前那里正兴建B-2专用机库,从那里起飞打击中东地区目标将尽可能减少政治上的麻烦。迪戈加西亚岛位于印度洋中部,面积28.5平方公里,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B-52等重型轰炸机都是从这里起飞进行空袭的。
巴林:第五舰队进行海上威慑
  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又拥有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进出的大通布、小通布、阿布穆萨等“咽喉三岛”。距离巴林首都麦纳麦约8公里的贾法勒基地是美国海军第5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据美国《地缘战略指南》周刊称,第5舰队所辖兵力有15艘水面战舰,含1个航母战斗大队和1个两栖戒备大队。美国第5舰队担心伊朗海军会动用“基洛”级潜艇反舰导弹封锁航道。据英国《ACIG》杂志报道,美国正从日本、美国诺福克等地派多艘“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去第五舰队,试图堵住伊朗导弹威胁,而且这些配备“战斧”巡航导弹的战舰可以作为进攻的预备队。
对两种战争展开讨论
  美国国防部一位官员日前透露,针对伊朗核目标,美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采取最小规模的打击方式,仅空袭那些伊朗核计划的“最关键部分”;要么进行大规模的空袭,全面打击所有可能涉及核计划的目标,以及可能用于携带核弹头的地对地弹道导弹基地。以色列正全力怂恿美国采取后一种方式。目前,美军内部正在对这两种打击方式进行辩论,但不少人认为,哪怕规模再小,伊朗政府也会将其视为全面战争的开始,从而作出最激烈的反应。未来美伊军事关系走向何方,将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编辑: 小薇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毕晓
(08)★东亚情报战愈演愈烈:卫星侦察机一样不少★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1-12
日方技术人员在某信息中心
  新年伊始,世界情报领域的几条重大消息同时出现在东亚。日本表示要再发卫星,加强对东亚地区情报覆盖的能力。而美国则打算对在该地区执行任务的侦察机更新换代。美日都是世界情报大国,双方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动,预示着东亚的情报战将有新一轮的升级。这一地区从高空到地面,正成为情报搜集的大博弈场。
日本要发卫星,美国要换侦察机
  日本媒体称,日本政府已决定在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发射两颗间谍卫星,与2003年3月发射升空的另外两颗间谍卫星组成可以每天对地球任何角落拍摄图像、搜集情报的间谍卫星系统。目前,日本只有一组间谍卫星从高空对东亚各国进行侦察和监视,需要两天才能对整个地球拍照一遍。目前,日本所需的部分情报必须依靠美国提供,但这套卫星侦察系统构筑完善之后,日本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间谍卫星获取世界各地的图片情报。日本《产经新闻》称,一旦太空法放宽,由内阁管理的卫星情报站,今后可直接授权让防卫厅运用。
  日本媒体称,日本已开始制造识别能力更高的第三代卫星,并预定在2009财政年度将其发射升空,投入实际使用。日本目前的间谍卫星可以识别1米大小的物体,而第三代间谍卫星能够识别0.5米大小的物体。日本政府还决定在2011财政年度前后将目前正处于技术开发阶段的第四代卫星投入实际使用,它将可以辨别停飞的战斗机是否搭载有导弹、出入基地的车辆属于什么种类等。卫星专家表示,这样的侦测精度已达到或超过了美国的水平。
  日本媒体似乎还给其增强侦察手段找到了理由。《产经新闻》宣称,从去年10月开始,日本航空自卫队在东海日本的防空识别圈内多次发现中国军机。报道称,中国军机的目的是要收集日本自卫队的电波情报。在获得电波并进行解读后,中国可用它来削弱日方的雷达探测能力。报道还推测,中国或许已在侦察中窃听了日本战机和战舰的通讯内容。
  就在日本媒体讨论要发射卫星、尽可能摆脱对美国情报的依赖时,美国合众社的消息说,在东亚地区侦察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U-2高空侦察机将在2011年完成退役工作。据分析,更尖端的侦察设备将迅速填补因U-2退役而产生的“侦察空白”。如绰号“太阳神”的“同温层侦察平台”等各种先进侦察设备,这种无人驾驶飞机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时速可达160公里,并能在20至30公里高空对某一地区连续“窃听”9个月甚至更长。另外,去年底美国军方还开始斥巨资研制名为“海象”的超级飞艇,具有太空卫星和间谍飞机的双重功能,预计航程是2.2万公里,至少能连续飞行一星期。
东亚上空密布“电子眼”
  当今世界,全天候实时跟踪国际形势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间谍卫星和间谍飞机进行侦察。东亚地区形势变化快,该地区高空情报战的形势更是错综复杂。目前,以东亚地区为主要侦察对象而发射间谍卫星或长年派出间谍飞机执行任务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俄、日、印、韩以及台湾等,它们综合运用空中拍照、红外线观测、磁力线变化侦测、核材料分析以及监听、电子信号侦察等多重手段,侦察对象以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俄罗斯东北亚地区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为主。
  美联社2005年12月7日的报道称,全球正在运行的卫星中,美国有413颗,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据悉,其中90多颗为纯军用卫星,加上军民两用卫星,可用于军事或间谍侦察任务的卫星总量超过100颗,其中大部分都负有对东亚地区侦察的任务。此外,美国还在东亚地区囤积了大量间谍飞机,在整个东亚上空编织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间谍网。
  日本也加大了对东亚上空信息资源的争夺。其侦察卫星系统能对全球事态进行监视,重点是中国大陆、台湾、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侦察卫星系统建成后,4个地面站之间将用光缆连接,主站设在东京,配备专家200至250名。
  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24颗卫星已有17颗在轨,开始发挥军事和民用导航作用。
  台湾除拥有具备一定间谍卫星侦察能力的“福卫二号”外,分辨率更高的“福卫三号”今年也将在美国升空。租用外国间谍卫星和购买外国卫星情报也是台湾当局获取实时情报的方式。美国已同意向台湾提供由其“国防支援计划”(DSP)系列卫星采集的预警信息。DSP系列卫星能监视亚洲、欧洲、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导弹发射活动,它可为台湾提供15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台湾当局还高价租用了以色列“地球资源观测卫星”的部分控制权。此外,台军计划继续引进美国先进的P-3C侦察机,增强其对大陆东南沿海的电子信号侦察力度。
电子信号、声像资料和坐标都是搜集目标
  东亚地区各方势力刺探和侦察的触角不仅伸向了军事领域,还渗透到政治、科技、能源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信号、声像资料和坐标都是它们的目标。
  据悉,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就动用其先进的“锁眼-11”间谍卫星,全天候监控降落在我军海南陵水机场的EP-3间谍飞机的周边情况,就连飞机旁边解放军站岗哨兵的人数、配备武器都能识别清楚。
  记者根据专家介绍,使用GOOGLE“卫星地图”来看北京,长安街上的人来车往都可以分辨得相当清楚,这只是免费获得的效果,如果付费浏览,可以看得更清楚。GOOGLE用的不过是分辨率为1米的民用卫星,美国最先进的间谍卫星,分辨率已达到0.1至0.5米。据了解,美国的“快鸟”等民用高科技影像卫星分辨率也可达到0.6至1米,可以看见北京马路上宽度小于0.2米的分道线,在光照和天气良好时甚至可以看见北京老城上细细的高压线。美国媒体还曾报道说,一颗运行在160公里高度轨道上的美国侦察卫星拍摄到一艘俄罗斯战舰,照片放大以后,甲板上的螺栓、站在甲板上看报的水兵,甚至《真理报》的报头都清晰可见。
  在太空中窃听主要是靠截获无线电和微波信号。在地球上空约3.6万公里高处的国际通信卫星每天要传送巨量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及电脑的原始数据。几年前的一天,某国一家大工业集团的高级负责人被老总召到总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一开始,负责安全的经理就播放了一段录音。在场的人听到的,竟然是从自己的手机里截取的对话!原来,这是该国国防部从美国买来的、即将投入使用的“蜂群”太空电子监听系统发挥的作用。该系统能从距地面680公里的高度监听和监视下方宽达5000公里区域内的无线电和雷达活动,据说4颗卫星就可监听全球。
  在台湾,情报机构已下令全体人员不得使用美国制造的移动通信设备,开会时不仅要将手机关机,而且连电池都要去掉,因为一些美制的手机可以在远处通过特定装置被遥控无声开机,导致泄密。此外,目前手机的导航功能还为军事打击提供相当精确的坐标,因此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和反间谍机构都有严格的检查措施,禁止携带有拍摄、全球定位功能手机的人员接近重要军事政治目标,甚至入境检查时,这些设备也成为重要的检查对象。
  不过,间谍卫星也不是万能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当时非常先进的KH22卫星就曾把我国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客家土楼误认为是核基地群,吓得美国军方乃至里根总统紧张了很久。美国还曾把某些盟国的一些设施搞错。进入本世纪,侦察技术上了新台阶,但美国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又找不到,卫星又一次“在责难逃”。此外,美国早就有本•拉登的影像和声音资料,但至今仍然没有抓住他……
  毋庸置疑,在信息化的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各种复杂的信息不仅运用在军事方面,更成为各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战场”上博弈的筹码。如今,通信手段极其发达,人们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加,使得外界捕捉各类信息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对此,专家认为,对付电子窃听,最好的办法是需要保密的内容不通过发射电波、微波的通信手段来传送。另外,卫星轨道是可以预先计算出来的,所以,只要避开卫星通过的时间,行动就不会被图像侦察卫星发现。另外,还可以制造出同样景象的设施来迷惑对方。▲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文君 李润田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