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2005年解放军五大变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

(01)★军报披露中国军方在川西大山深处建立式风洞★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2/144748.html
(02)★中国风洞惊美俄★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512/10267.html
(03)★中国航空发动机材料技术的现状★
http://jczs.sina.com.cn/2005-04-20/0947282526.html
(04)★2005年解放军五大变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2/21015.html
(05)★中国军队秘密全面备战★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512/10263.html
(06)★美国专家:称霸要有五个条件 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3965474.html
(07)★中国为何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http://h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49&ID=437265
(08)★肯尼迪两次派密使会谈策划中美建交★
http://h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49&ID=434862


(01)★军报披露中国军方在川西大山深处建立式风洞★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2/144748.html
 初冬,当一个立式风洞矗立在川西大山深处时,前来参加鉴定的多名专家不禁竖起大拇指。而为这一重点工程建设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员,就是总装某研究所风洞建设组的10名党员干部。有人说,这10名党员就是立式风洞的“10根立柱”。
  
  “为祖国吃苦,值”
  
  风洞建设组只有10个人,但他们却是专业科研队伍中的佼佼者。当他们担起立式风洞建设这一重任时,心里无不自豪。
  
  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他们都坚持跟班作业,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包方便面。夏天,要忍受蚊虫叮咬;冬天,要忍受刺骨的严寒。
  
  苦了自己,也苦了亲人。建设组工程师牟小波与未婚妻早已定好了婚期,由于小牟工作实在太忙,他们的婚期一推再推。结婚那天,新娘子嗔怪道:“也不知道是我嫁给了你,还是你嫁给了我。”
  
  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们这样回答:“这项重点工程凝聚着几代气动人的梦想,一想到这份责任这份荣耀,我们从心里感到,为祖国吃苦,值!”
  
  “质量就是生命”
  
  立式风洞作为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系统结构复杂,参与建设的单位近20个,这就意味着只有10个人的立式风洞建设组平均每个人要负责两个单位的施工管理、监督与协调。
  
  “质量就是生命!”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多次向有关专家请教,终于编写出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办法》、《大型设备安装质量管理办法》等法规性文件,将工程建设纳入了有效的质量监管之中。他们还制定了多项具体制度,实现了对施工单位、设计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三方的有效协调。
  
  视质量如生命。建设组成员追求的不仅仅是严格监控、严格把关,更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为满足型号需求,立式风洞引进了由国外某公司生产的中压变频器,这是调控风洞风速的核心设备。经调试,该设备对风速调控的误差值为2‰,达到了设计标准。然而,他们并不满足,向参与调试的厂方提出了将误差值缩小到1‰的要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本身就是电器动力设备专家的建设组组长李德祥,带领建设组的同志和厂方调试人员一起经过反复论证研究,终于将风速调控误差值缩小到了1‰。
  
  “有挑战才有动力”
  
  “百人一杆枪,千人一门炮。”风洞建设的技术复杂性和专业协同性,决定了立式风洞建设的难度。
  
  “有挑战才更有动力!”为了确保系统的先进性,面对风洞建设的诸多技术难题,这10名党员就像弄潮儿一样,勇敢地挑起了科研攻关的重担。
  
  实现科研试验指挥控制自动化,是挡在建设组成员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这一科研攻关的重任落在了建设组组长李德祥的肩上。
  
  李德祥急了,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他没回过一次家,爱人只好把饭送到工地。
  
  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李德祥解决了变频器、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风冷系统、监控系统、测量系统等一个个技术难题,使指挥控制自动化程度达到了新水平。
  
  “有付出就有收获”
  
  “有付出就有收获!”两年来,为了工程进度,这10名党员没有休过一天假,也不知搭上了多少个双休日。上级给了建设组4个疗养指标,但他们你让给我,我推给你,最后都放弃了。工程师熊建军、何仕健参加高级职称评定,需要参加资格考试,因为施工繁忙脱不开身,也自动放弃了。
  
  在施工现场,有一个最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负责风洞动力系统设计、土建、电器部分协调等多项任务的高级工程师王政。他是建设组人员中每天最早进工地,又最晚离开工地的人。有一次,王政不小心把大腿肌肉拉伤,蹲不下去,走路非常吃力。但他还是来到试验现场,向年轻科技干部传授特种试验方法。
  
  王政的母亲患重病住进医院,急需手术,因为年龄太大,需要他亲自签字,医生才肯做手术,爱人急得给他打来求助电话,可当时他设计的动力系统正处于通电调试阶段,一刻也离不开,于是他直接把电话打进院长办公室,请求由爱人代签。直到母亲病愈出院,王政也没有能回去看一眼年迈的母亲。
(02)★中国风洞惊美俄★
凤凰卫视报导,中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即自主研制风洞,现已达世界一流水平,震惊美俄。
飞天梦圆,仰赖风洞无数次试验。一流风洞技术,造就一流导弹、航天水平。台湾有关人士认为:大陆风洞发展蓬勃激扬,广受海外肯定。两岸角力,台湾风洞技术难望大陆项背。
(03)★中国航空发动机材料技术的现状★
  傅恒志:1950年西北工学院毕业,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62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92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现为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傅恒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在航空航天及其加工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特
别是对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结构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持完成了针对多种型号的研究项目,提出的特种合金及其金属间化合物针对发动机叶片的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技术属世界首创,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向推比10以上发动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工艺基础。
  他是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之一。
  傅恒志院士长期从事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包括定向凝固超细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制、超高梯度定向凝固理论和技术在内的多项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著有《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航空航天材料》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450余篇。(文章来源:2005年第4期•航空制造技术)
  访谈内容:
  M:请您谈一下我国制造业现状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傅恒志院士:“制造”可给以很广泛的含义,也可给以限定,如机械制造,电机制造,制备材料等,从加工成形到成品,甚至以后的装配,都是制造。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农业、交通、能源、医疗卫生、航空航天以至文化、艺术、服务、金融等领域都离不开制造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制造业。当前中国的发展靠的也是制造业,制造业发展了,各行各业都发展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有“世界制造中心”之说。但真正作为世界制造中心,还有不少差距,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概括了几点,我认为很好:(1)在产业上,我们有规模,但缺乏实用。(2)在产品上,我们有数量,但缺乏水平。(3)在生产上,我们有速度,但缺乏效益。(4)在技术上,我们有引进、仿制,但缺乏原创。
  M: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及航空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
  傅恒志院士: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有自己的特点:(1)制备加工的产品高性能、高质量。(2)充分利用资源、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3)充分利用多种能量形式(包括热能、机械能,电磁能、微波、化学、生物能等)及充分利用超常条件(超塑、超微、超高压、空间、急冷等)。(4)利用物质材料更深层次的组织结构,从过去主要考虑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到现在要求微观组织,以至于纳米结构,即从原子水平上来制造。(5)更深更多地依赖理论指导和科学技术发展。
  航空制造是制造业中高新技术最集中的领域,属于先进制造技术。航空制造同一般制造相比,共性是主要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1)特殊的要求——强调产品的高性能、高质量。比如,飞机的减重都是以克来计算的,航空产品很重视比强度,即单位重量的强度。现在采用C—C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比强度比钢高得多。(2)制造工艺的新概念、新技术。对航空制造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技术,只有技术才是产品高性能、高质量的根本。从热加工来看,很多发动机采用单晶空心叶片,从多晶变成单晶,性能提高了好多倍。目前美国爱立森公司做空心叶片(空心叶片可以耐更高温度),壁做得非常薄,有许多气冷通道,可把使用温度提高七、八百度。这种技术就是高新技术。
  M:请谈谈飞机发动机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新材料加工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傅恒志院士:飞机发动机叶片的新材料已经发展为第4代单晶。开始时用多晶的镍基高温合金,后来制成了定向晶界的多晶叶片,结晶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性能提高很多。目前制作成了无晶界定向单晶,性能更提高了,制作难度也更大了。
  第4代发动机涡轮盘为双性能盘,这种盘外边是细结晶组织,抗疲劳性能好,里边是粗结晶组织,抗蠕变性能好。
  对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现在国内外开始研究钦铝化合物的定向单晶,我们也正在研究。据美国NASA估计,到2020年整个发动机材料总量的20%~25%将是钛铝合金。
  对于新材料加工技术,我举两个例子。第一,现在新发动机都采用粉末涡轮盘。这种工艺就是采用高纯激冷粉末制成涡轮盘,组织非常均匀,性能非常好。第二,现在飞机上很多大零件,特别是钛零件,非常难做,也是把它制成粉末,用高能量的激光照射,用CAD控制方法制成的。
  最后,我想提一点,我国的航空制造业同欧美等先进国家是有差距的,要振兴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一是要加强创新意识,二是要重视基础研究。
(04)★2005年解放军五大变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
2005年,中国新军事变革依然围绕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进行,裁军计划得以实现,编制体制与指挥体制有序调整,军事外交彰显大国气度,兵役制度改革中大学生投笔从戎……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努力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放军总参谋部退役军官、中国军控裁军协会理事徐光裕将军在接受《新世纪》周刊 采访时说:“2005年中国军队体制变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军事部门全方位地配合国家外交战略。这方面也是中国有能力和有信心的表现,表明中国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充满信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统一。另一方面,充分表明了中国热爱和平的诚意,这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稳定的实际行动。”
(一)完成裁军20万
2003年9月1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郑重宣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员额20万。
“根据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需要来裁撤兵员。现在国际国内的安全形势已发生转变,冷战后已由二级对峙下的威胁演变为反恐怖、反分裂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目前这个裁减数额已经完成。”中国国防大学军事科技教研部李大光教授说。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可以说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并不乐观。美国不断强化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频频围绕中国进行各种类型的军事演习。日本则以各种借口踏上“军事大国”之路,与美国一起构筑导弹防御系统,并在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制造麻烦。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于裁军20万的战略目标和意义,此前也有国外媒体发表看法:此次裁军主要针对非战斗部队,目的是提高解放军的高科技作战能力。同时,部队冗员被裁减后,现役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中国裁军的决定十分坚决,这一点在《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也有阐述:通过精简机构,减少副职领导干部,部分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或实行聘用制等,大幅减少干部数量,使全军官兵的编配比例得到优化。完善领导指挥体制,重点精简军以上机关和直属单位,减少指挥层次,健全作战指挥体系,强化指挥功能。调整机关职能,撤并部门,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机关机构和人员均减少15%左右。
“裁军的目的就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徐光裕将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在解放军内参上发表文章,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合理兵员数量应该是150万,“2005年裁军过后,我军的兵员数量是230万,今后还要裁,这是现代化军事变革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国防经费略有上升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兵员,但每年投入的国防建设费用却十分有限:2002年、2003年中国年度国防费分别为1707.78亿元和1907.87亿元,2004年中国年度国防费预算为2117.01亿元。
“去年我国军队人均军费不足10万元,2005年度国防经费也不过2400亿元左右。这和发达国家根本没法比,美国大概是我们的17倍。”徐光裕说,长期以来我军的军费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防费开支占其国内生产总值2%-6%的份额是比较合理的,美国2004年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4%,而中国仅占1.6%。”
徐光裕认为将有限的经费更加合理地使用,也是裁撤兵员的目的之一,“节省下来的军费,主要用于提高官兵待遇,改善部队生活,还有一部分用来弥补装备经费的不足,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提高有限军费的使用效率。”
(三)从编成结构上提升战斗力
2005年中国军队变革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新一届中央军委委员的结构调整,新一届中央军委委员中新增了海、空军司令员以及二炮部队司令员,对于突出立体作战模式,适应现代化战争和现代化军事变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讯号。
“从兵种结构来看,过去军委委员是清一色的陆军,新增海、空军及二炮司令员,也是为了强化军兵种的战略角色,提高海、空部队的地位。”徐光裕强调说,从年龄层次来看,新一届军委委员更加精干了。
军队高层结构的变动似乎预示着新一轮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开始,首先是陆军集团军由过去的辖师变为辖旅,其次在2005年7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度将军队新一轮编制改革内容全面公开:中国海、空军将减少领导指挥层次,陆军增加军旅营体制的集团军数量。
“冷战后的几次实战经验告诉我们,‘减少纵深,加大横宽’才是中国军队变革的方向。”徐光裕解释说,减少纵深就是为了指挥的机动灵活,取消师一级编制,“至于陆、海、空三军编制体制改革不同,那是因为兵种作战的需要。”
“在新军事变革的驱使下,中国军队编制体制必须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实现军队规模小型化、结构合理化,部队编成一体化、模块化,指挥体制网络化、实时化,保障体制综合化、信息化等变化。”徐光裕分析认为,新编制调整在优化军队内部结构、增大高科技含量、加强综合集成建设、强化联合作战指挥功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对于我军正在组建“三军联合作战指挥部”一说,徐光裕回答说:“正在探讨。其实军区本身就是联合军兵种,比如南海舰队配合广州军区,东海舰队配合南京军区,北海舰队配合济南和北京军区,在战时这三个舰队都是可以互相配合,彼此照应的。只是此前各部门重复、繁杂、职能不分。”
(四)新思维军事外交转折年
随着2005年8月18日中俄两国“和平使命-2005”首次联合军事演习的展开,中国军事外交迎来了它的转折年。
2005年1月,印度陆军参谋长维吉将军表示,印军将正式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印度参加反恐联合军事演习;1月31日,中美首次国防部政策会议在北京举行。3月30日,韩国国防部部长尹光雄对中国展开为期四天的访问。韩国国防部部长表示,中韩两国的军事合作要“提升到美日的水平上”,并且提出愿与中国海空军开通军事热线;4月28日至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与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费思,在华盛顿举行了中美第七次防务磋商。其间,熊光楷还分别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副国务卿伯恩斯等美国军政高级官员会谈,对两国和两军关系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军队与外军的联合军演次数逐年上升,演习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如从反恐到海上搜救、联合登山,从陆地到海上和高海拔地区等。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表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目标和标准是国际性的,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传统安全领域的联合军演,对全面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威慑能力和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李大光教授认为,演习主要针对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等恶势力开展。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演习,它都是我军军事变革的大举措,“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它外交手段难以替代的,在2006年肯定还会展开。”
(五)兵役制:履行义务到投笔从戎
“就大学生自身的层面来看,2005年的应征者远远超过了实际入伍人数。”国防大学第四大学生军训教研室主任陈依工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学生入伍参军的积极性。
大学生入伍将大大调整部队的文化结构,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给军营增添活力,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征兵,有利于在征兵工作中好中选优,为我军输送高学历兵员,以改善我军的兵员素质结构,有利于科技强军。
陈依工认为,我国国防教育是从小学就开始抓起的,所以现在大学生国防意识都很强,“一些重点大学,比如清华和北大都有国防生,这些国防生在大学期间部队便对其进行跟踪培养,并适当地进行补助,而这些国防生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到部队以后也都被分到技术岗位,以确保‘人尽其才’。”
“大学生入伍有两个层面,即履行义务和投笔从戎,前者是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后者则是大学生的理想与夙愿。”陈依工介绍说,有的大学生从小就有参军报国的志向,还有的是为了达到个人利益,应征入伍的大学生有许多优惠政策,“但总体来讲是积极向上的。”(策划/弦琴 执行/程海涛 常晟)
(05)★中国军队秘密全面备战★
中新网12月20日电 铁甲驰骋,蓝鲸游弋,战鹰翱翔,长剑倚天……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发表年终特稿报道称,回眸2005,全军装备战线创新亮点频闪。一年来,军委、总部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全军部队锐意创新,全面提升武器装备建设创新发展的起点和标准,加紧做好军事斗争装备准备。
  制度创新,为加强和改进装备建设开辟新路
  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品采购竞标的若干补充规定。军品装备采购竞标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这意味着,军队装备采购可以更加方便地“货比三家”,择优选用。制度创新,为改进和加强中国军队装备建设开辟了新路。一年来,从军委、总部到全军各部队装备机关,都把制度创新作为加强和改进装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全军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迈开坚实步伐。中央军委转发了四总部《关于深化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全军部分军选民用装备实施集中采购,海军、空军、第二炮兵装备部门组织多家单位配套研制,对定购的装备实行竞争分配,有效控制了装备的价格,节约经费数亿元。
  回顾一年来中国军队的装备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制度创新正焕发出巨大活力。空军航空装备研制依靠制度创新,实现精确定价;国标(军标)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落户第二炮兵基层部队,装备维修有了“全程质检官”。
  科技创新,促进高科技与新装备加快融合
  依靠科技创新为武器装备建设步伐提速,是今年全军装备建设的又一个亮点。一年来,全军大力加强装备机关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高科技知识,带头做懂新装备、会组织新装备训练管理的“明白人”。可视化指挥平台、精确化保障维修、计算机模拟演练,让越来越多的装备指挥军官端坐“中军帐”,从容调度金戈铁马。
  管理创新,赋予装备“三化”管理新内涵
  赋予老传统新的时代内涵。今年以来,全军部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装备管理。总装备部领导强调,各级要把改革创新作为装备管理的强大动力,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部队武器装备管理工作。从今年起,军委、总部决定对装备实物资产实施计价核算管理。此举对于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装备经费和实物资产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装备管理创新,关键在于系统筹划,狠抓落实。一年来,全军各部队积极推动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向广度深度发展,普遍实现了党委、首长、机关“三位一体”,建立了司、政、后、装“四部联动”的管理网络。
  报道说,创新,让武器装备“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生机勃勃。大漠戈壁,铁甲战车纵横驰骋;高山峡谷,一枚枚乳白色的导弹昂首待命;南海军港,一艘艘保养良好的“蓝鲸”整齐列阵,随时准备潜航远征……
(06)★美国专家:称霸要有五个条件 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北剑-2005”军事演习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中国不具备称霸条件
  心怀鬼胎 “中国霸权论”美日新借口
  日前,美国国防信息中心的资深专家尼可拉斯•贝利在其题为《中国是侵略者吗》的文章中说,中国不是一个帝国主义强权,因为历史研究显示,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符合过去希腊、罗马、大英帝国、纳粹德国或二战时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等任何侵略强权的崛起模式,中国采取侵略行动的可能性近乎零。
  贝利研究发现,导致一个国家对外建立霸权或至少尝试这样做的5个关键因素为:一个统一、庞大的国家;不断上升的经济能力;强调本国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对优越的军力;民众支持扩张性外交政策。贝利认为,若以这5个因素进行衡量,中国不具备称霸的能力和意图。
  第一,中国的国家统一还未实现。20世纪是中国寻求国家统一和确立主权的时代。但截至目前,台湾依然分离在外。
  第二,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能力受制于国内经济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从表面上看,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提供了基础,但是,中国经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制约。首先,中国经济的东西部差距巨大;国有企业不振,造成大量人员失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来自外部。殖民主义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展现国力的地方,是能否在各种权威国际组织中担任政策决定者的角色。中国广泛参加了各种世界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益匪浅,其经济借贸易、外资、教育和技术转让而融入了世界。中国经济现在与其他经济体系高度依赖,如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等国。试想:中国会冒着经济崩溃的危险而对外展开帝国主义式的冒险吗?
  第三,中国缺乏称霸的意识形态。中国可能视自己为世上伟大文明之一,但却没有过分的种族优越感。恰恰相反,中国一直指责欧美以种族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帝国主义侵略行动开脱。文化方面,中国的文化思想从来不打算主导外国人。没有谋求主导他人的意识形态这个主要因素,中国难以转向帝国主义。
  第四,中国不具有相对优越的军力水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阻止台湾走向“独立”,等等。但是,中国长期依赖陆军,近年才开始强调弹道导弹及海空防卫,远未在东亚地区确立军事力量的优势地位。
  第五,中国民众并不支持扩张政策。中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事实上,中国民众对昔日来自外部的帝国主义压迫的憎恨,使中国未来很难走上对外军事侵略的道路。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可能一方面继续诉说其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一方面又以这种方式剥削外国人。
  基于上述论述,贝利的结论是:中国永远不会寻求建立霸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负责内部和防卫事务,包括对台湾保持压力,使它不至于走向“独立”。他认为,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但是,如果中国领导人认为有必要的话,中国将使用武力保卫其领土。★
  (来源:《青年参考》2005年12月21日 总第1105期 第2版)
(07)★中国为何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参考文摘 华声在线 http://hs.hnol.net
  按照国际惯例,在每一份战后签署的条约中都包括战争赔偿的内容。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些受战争破坏远比中国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战后,以美英苏为首的同盟国成立了一个赔偿委员会,向日本提出540亿美元的索赔,但是在如何分配赔偿的问题上,各国意见不一,问题一拖再拖,久而未决。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急欲启用日本这一反共先锋。为此,力主尽快与日本缔结和约,解除对日本的军事管制,恢复其主权。于是, 1951年7月12日,美国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并向同盟各国发出了召开;日金山会议的邀请函。但是,由于美苏在邀请国、共哪一方出席旧金山会议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眼看旧金山会议有搁浅的危险,美国竟然置中国作为主要战胜国的权益于不顾,借口盟国对中国政府的认同有分歧而单方决定不邀请中国代表出席旧金山和会。对于将由中国哪一方与日本缔约,美国强调”应由日本去决定”。这种做法使中国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失去了主动地位。
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为了争得与日本缔约的所谓“正统地位”,转而承认旧金山和约。而日本为谋取最大的利益,利用台湾争于与之缔约的心理,不时散布一些可能与北京缔约的言论。日本政要的一系列言论,使台湾当局如坐针毡,它一方面策动美国对日施加压力,一方又在草拟的对日和约当中广作让步。于是美国表示“如果日本政府不同中华民国签订和约,美国国会就不批准旧金山条约。”岂料,风云突变,美国国会通过了;日金山和约。美国的行径对台湾当局来说,不啻于背后一刀。在这种形势逆转的情势下,蒋介石政府为赶在旧金山和约生效前与日本达成和约,被迫在赔偿问题上作出全面让步,于1952年3月25日决定放弃全部赔偿。
然而,中日间战争赔偿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二十年以后的事。
  1972年田中角荣上台后,表示了要与中国恢复邦交的愿望。但这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中一条便是战争赔偿的问题。日本方面指望中方高抬贵手。日本使者竹人义胜回忆当时情景道,周总理最后间我,假如我们接受你们的建议,日本政府会采取行动吗?于是,我就从北京打电话给田中先生,田中回答“行”、于是,关于日本战争赔偿的问题,在中方草案第六条这样写着:“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对日本国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但是在日后中日联合声明的正文中行文有了个别改动,去掉了“权利”二字换上了“要求”。至此,中日两国问悬而未决长达27年之久的赔偿问题。以中国政府的大义放弃而画上了句号。
(08)★肯尼迪两次派密使会谈策划中美建交★
参考文摘 华声在线 http://hs.hnol.net
编者按:11月19—21日,美国总统布什的中国之旅让两国关系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历史性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他也因此名留史册。其实在那之前10多年,另一位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曾多次试图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虽然这些尝试终因肯尼迪遇刺身亡而失败,但它们却为尼克松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美国最年轻总统想改善中美关系
  1961年,44岁的美国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年轻气盛的肯尼迪刚刚入主白宫就显示出了他与前任艾森豪威尔的不同,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肯尼迪开始考虑改变十几年来美国扼杀、封锁新中国的政策,并开始着手与新中国改善关系。
  肯尼迪把对华政策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一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二是中苏分裂日益明显,前国务卿杜勒斯“共产主义是铁板一块”的论断受到了置疑;三是新中国核武器研究进展迅速,即将迈过核门槛;四是众多的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加入了联合国,第三世界的阵营不断扩大,美国最重要的盟国英国、法国也已同新中国改善了关系。美国人已经意识到:长期孤立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新中国领导人也在各种场合表示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他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有的放矢地与他“聊”起了当时已进入白热化的美国大选,“聊”起了肯尼迪与尼克松进行的电视辩论。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不久,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即在华沙会谈中向美国方面表示,希望肯尼迪政府“在中美关系的进展方面有所建树”。
肯尼迪两次安排中美秘密会谈
  1957年10月,还是参议员的肯尼迪就在《外交》季刊上刊文指出:中国和欧洲正在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中心。在1960年的总统大选中,肯尼迪严厉批评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防守金门、马祖的政策,表现出要改变对华关系的态度。他的言论在台湾岛内引起轩然大波。愤慨之余,台湾“外交部”表态:“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放弃一寸土地来讨好他人,包括肯尼迪参议员在内。”台湾方面的这番表白激怒了肯尼迪的竞选班子,蒋介石担心一旦肯尼迪当选,此话将影响美台关系。于是,蒋介石把“外交部长”沈昌焕叫去训斥一通,又把放狠话的“外交部次长”许绍昌贬到拉美当“大使”,给肯尼迪消了气。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时任参议员的肯尼迪为在大选中获得外交得分,派前日本军官筑地大佐秘密潜入中国,试图安排一次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秘密会见,但无果而终。一计不成,肯尼迪又想借助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通过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后门”安排两国人士秘密会见。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决定亲自召见中国代表,但条件是“他必须从大使馆的前门进来”。这使得肯尼迪等人非常生气。果然,中国方面的反馈消息是:“美国人不认真!”这样,一次本可使越战避免的机会失去了。
错失三次改善对华关系的机会
  肯尼迪上任之后,除继续保持中美华沙会谈渠道接触外,还想通过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与新中国扩大接触,并准备邀请新中国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当时正值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美国人对于新中国此时面临的困难是了解的,据曾任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外交官的列文回忆,当时美国驻港领事馆想尽办法刺探中国粮荒的情报,甚至不惜去肉店查看猪肉,因为“(在香港的)中国人爱吃新鲜猪肉而不是冷冻猪肉,因此,每天总是有一列火车的活猪运进香港。一旦中国内地出现食品短缺和庄稼歉收,在香港的美国人就可以从猪的肥瘦和货源省份推算出那里受灾的情况”。
  得到来自中国的相关情报后,肯尼迪便想借中国发生粮荒之机打开通往北京的大门。1961年3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给参加华沙会谈的美国官员一份指示,称如果中方主动提到粮荒问题,美国代表应当解释,如果中国真的需要食品,美国愿意考虑响应这个要求。
  肯尼迪的决策班子显然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希望新中国主动开口向美国人求援。美国的“粮食换和平”计划曾经给上世纪的中国带来痛楚,因此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号召中国人民学习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精神。美国的情报机构则对新中国可能的立场做了另一种判断。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61年4月4日的《特别国家情报估计》中写道:“即使在饥荒的情势下,我们相信北平(北京)也不会接受美国提供的食物。”
  实际上,当时新中国领导人已经有从国际市场上、甚至从美国进口粮食解决粮荒的想法。1961年9月,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毛泽东就曾坦诚相告:1961年中国粮食收成不好,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歉收了。新中国在来年秋收前的粮食供应情况将十分严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国内。当年年底,美国西雅图的一家贸易公司申请向新中国出口40万吨粮食的出口许可证。美国商务部却拒绝签发许可证,使肯尼迪政府又丧失了一次改善对华关系的机会。
  就在同一年,缅甸总理吴努向美国政府建议:由缅甸充当中介国,把美国的小麦卖给新中国。考虑到60年代缅甸政府与新中国的关系,以及吴努总理同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关系,美国人本应该意识到这个建议的价值。但美国人此时满脑子都是冷战思维,根本不考虑什么人道主义。11月27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一口回绝了吴努的建议。后来,腊斯克终于琢磨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这是一个与新中国进行接触的好机会,但就在他准备前往缅甸同吴努总理就此问题进行会谈的前一天,缅甸国内发生了政变,吴努政府被推翻了。打开通往北京大门的机会就这么又一次与肯尼迪政府擦身而过。
猝然遇刺,肯尼迪将打开通往中国大门的荣耀留给了尼克松
  1962年,肯尼迪政府还曾进一步考虑向新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就在此时,偏安台湾的蒋介石也蠢蠢欲动,准备趁机反攻大陆。随后,解放军加强了军事准备,在这种局势下,再进行粮食援助显然已不太可能。于是,肯尼迪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的善意。
  1962年6月23日,肯尼迪政府通过中美华沙会谈向新中国进一步表示:美国人无意支持蒋介石武力进攻大陆……后来,肯尼迪还向全世界公开了美国政府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态度。美国人此时发表声明,无异于给蒋介石泼了冷水。应该说,肯尼迪的举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映了他在对华政策上一些变化。
  从目前已经解密的档案看,当时连任呼声很高的肯尼迪已在酝酿一项重大计划:在他的第二任期内重新审议对华政策,有可能承认新中国,甚至有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1963年11月14日,肯尼迪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将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只可惜天不假年,一周后,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鲁莽之徒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美国全面升级越南战争,使刚刚出现解冻苗头的中美关系再度跌落回冰点,美国外交政策也随之陷入“低谷”。
  可以说,肯尼迪执政时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已有了一些新的设想,酝酿了一些调整方案。这些举措为日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起了铺垫作用。在肯尼迪遇刺身亡9年之后,上帝将打开通往新中国大门的光环留给了尼克松。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