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中国为何每年补贴美国200亿美元 ?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养人养德—-学会养家糊口

 

人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创造财富,养护自己和家人,不要好像恶劳,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为家庭的懒汉,国家的负担。

 

今 日 看 点 : 2011-0507▲◆★●■☆

 

人口普查给中国经济敲响警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为何每年补贴美国200亿美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外储损失惊人达1万7千亿元之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越突然反目的真正原因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0685

 

中美对话将首次有军方代表参加

http://realtime.zaobao.com/2011/05/110506_05.shtml

 

中国“瓦良格”号航母即将试航

http://news.cntv.cn/military/20110506/104054.shtml

 

 

人口普查给中国经济敲响警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图表:第六次人口普查(含港、澳、台)登记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中评社香港2011年5月5日电/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日报道《人口普查给中国经济敲响警钟》,摘要如下:

  4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十年一度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并发布了第1号公报。国家统计局同时表示,“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将陆续予以公布”。其实,人口普查更像是给面临老龄化威胁的中国经济敲响了一声极为宝贵的警钟。

  从4月28日公布的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警惕。

  一是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略低于此前的抽样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不含港澳台)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000-2010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0.5个百分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意味着每年少增长600多万人。

  在2001-2009年的非人口普查年份,中国每年都进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抽样比例大致在万分之九左右),其中,2005年还进行过1%人口的抽样调查。国家统计局根据这些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0年人口总量为13.41亿人,低于此次人口普查数据。不仅如此,联合国在2008年的全球人口展望中,曾预测2010年中国总人口会达到13.54亿。目前看来,中国人没想象的那么多。

  人口总量和增速的放缓,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生率的下降。从0-14岁少年人口占比来看,2010年为16.6%,相比2000年的22.89%下降了6.29个百分点,而2000年比1990年仅下降了4.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过去10年少年人口占比在加速减少。 

  二是确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200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5%,如果按照2005年以来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0年应为8.7%,这比人口普查数据略低。同时,联合国的人口展望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2%,更是大幅低于人口普查数据。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似乎比大家想象的要快一些。

  三是城镇人口高于抽样调查的数据,但仍然偏低。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城镇人口占比为49.68%,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率接近50%,高出此前官方公布的47.5%。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过去10年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城镇化率,大概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现在比预期的高出了2个百分点左右,意味着多出了约3000万城镇人口。

  但这一速度仍然略显缓慢,也和日常新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的农村空巢现象不符。有学者测算,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应在55%-60%之间。因此,如果人口普查数据是真实准确的,则意味着中国近几年的城镇化速度并不尽如人意,土地、户籍制度以及城镇的高生活成本正在制约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前两点,如果乐观地静态地看,可以这样解读──尽管中国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由于人口总量的低预期增长(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低出生率),导致总的抚养比(0-14岁与65岁以上人口之和除以15-64岁人口数)依然在下降通道,从2000年的42.6%连续下降到2010年的34.2%,让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依然享受所谓的“人口红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能是成功的,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如果悲观地动态地看,这种所谓的成功只是暂时的,因为人口出生率连续20多年(自1988年开始)下降,至少人为减少了5000万人口,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意味着未来15-20年间,在一面加速老龄化、一面劳动力减少的此消彼长作用下,人口红利将快速衰减。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推测,202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以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衡量)将下降到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再加上上述第三点则更令人担忧。如果城镇化率由于各种制度障碍低于预期,从而导致不能充分释放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那么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在“糟蹋”人口红利,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等他们在贫穷中衰老了,而新增的劳动力又不足,那么中国在15-20年后或许真的要面临未富先老了。

  人口普查给中国经济敲响的警钟正在于此,在未富先老之前,经济增长必须以保障就业为核心,同时,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释放农村劳动力,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合理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是让他们带着血泪“被城镇化”。只有安居乐业了,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使放宽了,也会因为“养不起”孩子而导致出生率继续走低。人可以老,但国家不能老,没有孩子,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为何每年补贴美国200亿美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通过提供廉价商品和购买美国国债,每年大概向美国提供200亿美元的补贴。

  中评社北京2011年5月7日电/中国经济周刊载文指出,近20年来,全球经济最大的格局之变就是日益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长期横亘在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藩篱终于被打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也被金融资本视为红利。由资本追逐利润的强烈动机所驱动,包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内的国际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流动(在过去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7%,而国际资本的流动增长是14%),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和规律,与全球经济分工不断深化下贸易的大趋势达到如此惊人的契合。

  ● 尴尬的定价权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想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繁荣,需要构建一个价格体系。当代发达国家进入了长期快速工业化过程,同时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价格体系;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进行交换,由此不断拉开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体系趋于融合,市场的力量必然会对这种极不正常的扭曲情况进行校正,其基本方向就是通过资本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发展中国家外部创造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不断拉升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共同推动货币渠道与商品渠道的通货膨胀。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格体系中缺乏定价权,“进口高价格,出口低价格”。中国等国虽然对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却没有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场竞争的&ld
quo;主导权”,全球价格体系话语权的缺失使资源定价权由资源生产国转移到资源消费国。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付出了更多的外汇用于进口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目前,我国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天然橡胶和镍的进口依存度在40%~60%之间。
 
 ● 中国的补贴

  反思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警示是金融资本主义失衡发展和经济虚拟化已经严重地改变了传统全球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结构。

  据初步统计,美国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虚拟资产只增长44.69%;而在1980—2006年的26年中,虚拟资产却增长了453%。这些过剩的流动性不仅催生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房地产价格泡沫,更通过全球期货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发达国家虚拟资本把期货市场金融化与衍生产品化的同时,还继续把实物生产领域中所有可以与衍生金融产品的各种合约方式衍生产品化,这也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可以在物质产业长期萎缩后仍能维持贸易逆差的原因。

  另一方面,美国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到新兴市场地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中。但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要被强加风险溢价,而把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即美国国债,只能获得很低的回报率。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通过提供廉价商品和购买美国国债,每年大概向美国提供200亿美元的补贴。

  ● 全球价值洼地

全球经济格局表明,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是有效配置资源的高级形式。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这块利润,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在以往全球化过程中所未有的贸易强势,但这块新利润的来源是价格体系扭曲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要素价格红利倒贴了美国的国民福利,价值洼地吸引国际资本长期流入的巨大磁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收益、低成本两方面。

  从资本回报率分析,国际资本偏好于新兴的制造业大国或资源出口类国家,据统计,1995—2005年投资于新兴国家的利润回报率为15.3%。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更高,长期维持在20%左右。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远远低于资本回报率增长。

  而多年来,为了招商引资,许多地方政府以几乎零租金的价格向外商提供土地,这意味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是在土地资源价格存在大量扭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正是这种扭曲在某些行业和地区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常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以低价的中国制造出口全球,并通过贸易顺差回流境内的格局。 ▲◆★●■☆

中国外储损失惊人达1万7千亿元之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2011年5月6日电/文汇报报道,中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主任张岸元日前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损失极为惊人,因汇兑损失,截止至2010年末,中国自2003年以来所增加外汇储备的帐面损失达2,711亿美元,换算为人民币,达1万7千亿元之巨。数据显示,中国三峡工程的总造价为1,800亿元人民币,这即意味,中国在这7年间因汇兑损失的外储数额,可建9座三峡大坝。

  ● 帐面损近2万亿

  张岸元撰文指出,关于中国央行大量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帐面损益,各方面均不愿提及。有观点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收益可观,年收益率在3%左右,管理水平在各个主权财富基金中居领先位置,但实际上,如果综合考虑汇率损失,人民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损失极为惊人。

  据张岸元测算,将每年外汇储备增量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测算换汇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的汇率水平测算汇率成本。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损失达2711亿美元。如果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到6,2003年以来增加储备的汇率损失将攀升至5786亿美元。

  张岸元指出,将中国巨额的外储分流已迫在眉睫。 ▲◆★●■☆
 

育 民 德 必 先 修 官 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 2011年5月7日电/在中国历史上,为使官僚阶层能践行“圣贤之道”,端正权力行为,为老百姓做个好的“道德榜样”,实现“以德治国”目的,往往使用“教育感化”或“严刑峻法”的手段。

  据人民日报报道,典型的“教育感化”如宋太宗,在京师立一“戒石铭”,上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可谑,上天难欺”。每有官员到地方任职,必到“戒石铭”前宣誓,类似今天一些国家官员面对“宪法”宣誓;而明初朱元璋以对贪腐官员“严刑峻法”出名,不但杀了上万贪腐官员,还把一些贪腐官员“剥皮填草”做成“模型”,立于各级衙门前,以警示来者。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积淀深厚的大国,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价值能否实现,能否真正起到以德治国和“化育万民”的作用,官员阶层的“公正廉明”是关键,官员的道德高度就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治大国者先治吏”的深刻历史内涵。要说中国社会的治理特色,“吏治则国治”恐怕是最大的特色之一。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道德心理习惯没变,道德上“以官为师”的心态没变。如果说我们在迈向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中出现道德和价值迷茫或混乱的现象,那么根子还在一些人“官德不修”,或贪污腐败,或公权私用,或执法不公,或权钱、权黑勾结等,久而久之,带坏了民德民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不良官德要坚决实行“非诚勿饶”

  领导干部第一品德是良好的官德、是诚信,如果一名领导干部没有诚信,则无以服众。不能给群众做表率,你就无法在群众中立足,更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因此,对领导干部的不诚信行为和不良官德必须实行“零容忍”,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对官德要坚决实行“非诚勿饶”。

  诚信是一名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基本品德,有了这个品德,我们就能遵守我们为官之初的诺言,与人民群众一道,站在群众中间,为自己当初的诺言全力以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因为曾经有个庄严的承诺,有个坚定不移的信仰,群众才会如此地信任我们,我们也才得以走上领
导岗位。领导这个岗位不是享受、不是作福、不是颐指气使,而是公仆、是踏实、是奉献,是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讲求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会赢利群众的信任;只有诚信,我们才会为着不变的承诺而努力,也只有诚信,我们才会为了我们党的事业奉献终生。

  领导干部没有诚信,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失去依靠,成为无源之水。而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也会雄心勃勃,欲干一番大事业,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浸蚀,渐渐地开始心口不一,逐渐地忘记了入党时的誓言和入仕时的承诺。表面关注民生,实际上搞政绩工程;表面上为群众服务,实际上是为着个人目的;台上讲廉政,台下搞腐败;明明是损害群众利益,却美其名曰要从大局出发。这样的领导干部已经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抛置脑后,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丧失了群众基础和群众的信任,没有诚信可言。

  这种行为,败坏了一方风气,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玷污了党的形象。如果不制止和铲除这种行为和现象,我们的党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我们和事业就可能垮台,甚至会亡党亡国。

  在一些地区所以出现干群关系紧张,究其根源都是因为领导干部不诚信所致,由于不诚信而衍生出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产生一系列的恶果。因此,对待领导干部的不诚信行为尤其要抱有高压势态,对那些诚信的典型发扬光大,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对不诚信行为“老鼠过衔,人人喊打”的局面和浓厚氛围。领导干部因诚信而努力工作、因诚信而践行自己的诺言、因诚信而不断检点和解剖自己的行为,不断修正自己和完善自己,让自己的行为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与入党时的誓言靠近。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真正与我们保持血一样浓的深厚感情,我们才会安全地站在群众中间。当然,前提是“非诚勿饶”!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要实现稳定和谐发展,建立一个高信任度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道德安全,不使社会的道德行为或正义行为变成一件极有“风险”的行为,关键还是要通过制度约束官员的权力,建立民主的反腐体制机制,使官员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形成好的“官风”,用“官德”来引导和“化育民德”。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社会的道德风气才会彻底好转,人民才会团结合作,社会才会和谐进步。

  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社会,要选用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他们能成为社会的“道德榜样”,归根到底还要按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通过人民民主来选干部,特别是选用“一把手”,把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公共权力“公开透明”,建立一个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得到保证的、可操作的体制机制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好干部,也才能实现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全程监督,使“以德治国”有政治和法律的双重保障,使权力的“公正廉明”变成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

中越突然反目的真正原因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0685

    2011-5-6: 中越美苏四国的越战档桉披露,当年中越秘密商定,若美地面部队越过十七度线,中国将出动陆军迎战。美国获知后不敢将战事升级。越南脚踏中苏两船取利,埋下中越反目祸根。

  从六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主战场在越南本土,却将老挝、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国家都卷了进去,而中、美、苏这三个大国也都在这场战争中恩怨交缠,敌我友互相分化组合。更有甚者,中越原是「同志加兄弟」的盟友,后来也一度变为兵戎相见的仇人。越战使越南南北方军民丧生约二百万人,上百万人投奔怒海,流亡他乡;美国军队死亡五万八千人、受伤三十馀万人。

  越战结束后,有关秘密档桉相继揭开,世人对这一历史悲剧渐渐有了新认识。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派遣大军赴越南参战,以为不这样做,就不能挡住「赤潮」,整个中南半岛,甚至整个亚洲,都会成为共 产 党的天下。然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没想到,这场战争以南北越统一告终后,亚洲不但没有「全面赤化」,反而出现了北京出动数十万军队教训越南的戏剧性变化。中越这一仗标志着冷战思维破产,新世纪国际政治告别了两大阵营平分秋色的局面。

  中越两个亚洲共 产 大国为甚麽会从「同志加兄弟」变成兄弟反目、兵戎相见呢?这场战争到底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近年陆续解密的东西方有关档桉,提供了解读的关键。

  ☆ 苏联秘密档桉曲线曝光

  这些逐渐披露的资料有许多是从苏联解密档桉中辗转取得的,其中数据不少属越南国防部和中国有关部门的高级机密资料,它们掩藏在铁幕之后、尘封已久。原来,当年越南政府周旋于中苏争拗之间,一方面,不满中方阻碍其与苏联交往,但也不愿得罪中国,失去中国方面的军援;另一方面,又日益亲近苏联,每与中共领导人会谈,会后常将有关情况通报苏联。另有一些绝密资料,来自美国的解密档桉。至于美方如何得到这些情报,至今仍是个谜。内中是否谍影幢幢不得而知。

  不少资料是首次公之于众的。

  例如资料披露,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外长陈毅元帅、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等人赴河内,与越南主席胡志明、总理范文同、越共总书记黎笋及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爱国战线主席苏发努冯等举行秘密会议。当时三方商定,如美军只是介入南越地面战斗,派机轰炸北越,中国也只派出防空部队赴越;一旦美军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中国将派出地面部队赴越参战。一九六五年四月,越方正式要求中方派遣支援部队。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第一批中国志愿部队开入越南。从此起至七零年七月,与越军并肩作战,浴血战场。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者曲爱国认为,中国的介入使 美国政府谨慎地决定,不让地面部队越过北纬十七度线,避免了中美两国军队在地面正面冲突,否则,这场战争可能成为另一场朝鲜战争。

  ☆ 中国援越军人阵亡逾千

  来自中国大陆的资料则首次披露了中国援越部队伤亡情况:一千一百人阵亡,四千二百馀人负伤。同时还详细披露了中国军队的战绩:中国防空部队在越南对空作战共二千一百五十三次,击落敌机一千七百零七架,击伤一千六百零八架;铁道部队则在越南新建铁路一百一十七公里,改建铁路三百六十三公里;同时入越的还有通信工程大队、后勤部队、筑路部队、扫雷工作队、民兵等。中国给越南的物资援助,总额达二百亿美元。
  六十年代开始的这场越战,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战争;中越的结盟起于中国支持越共抗击法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者曲爱国披露,抗法战争期间,中国是唯一向越共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越共军队的全部武器弹药和装备都由中国按照预算和战役的需要直接提供;

  他公布的大量数据表明,越南抗法期间,中国向越南提供各种枪支共十一万六千馀支,各种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门和大批通讯、工兵器材及粮食、被服、医药等军需物资。中方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共二十三支队,九十五个团另八十三个营,总计三十二万馀人,最多的一年达十七万人。

  中共和越共这一对「同志加兄弟」,为何会反目成仇?从战争年代的档桉中其实已有迹可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李丹慧研究有关档桉后发现,中越两国关系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国际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的制约和影响;中苏关系及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她指出,中国在政治上、军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苏联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动;后来中国为了抗衡苏联而改善中美关系,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变了初衷又要强人所难之嫌。

  其实,就是在越战期间,民族主义感情也高于战友关系。当年越南政府派了不少人到上海的钢铁厂和纺织厂学技术,上海官 方十分厚待他们,把淮海中路重庆南路一带的优质民居腾出来让他们住。

  他们也一直对上海人民怀有好感。可是,中美关系开始解 冻却大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上海吃惊的是,北越人策划在尼克松访问上海的时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 抗 议的横幅。

  此事被中国方面及时发觉,预先做足了防备措施。在尼克松到访上海期间,北越人受到所在单位和部门的「热情款待」,又是带他们到景点去参观和游玩,又是领他们去高级饭店美餐,哄得开开心心,总算避过风头。双方都嘴上不说,但心知肚明。这可能是中越民间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另二位中国学者杨奎松、沉志华论及上述变化时表示,中国的立场是从主张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实现东南亚和平;从主张和平共处到主张冷战共处;从反对越美和谈转向联美抑苏,一直发展到劝告越南适时结束战争,造成了后冷战时期另一种溷沌而共生的局面。

  ☆ 中美苏三方都不是赢家

  李丹慧还指出,四个三角角力的结局是:中美苏三方谁都不是赢家,只有力量最弱的越南获得实际利益,实现了民族统一,并利用大国间的矛盾,藉助苏联实力提高了自身地区性大国的地位,从而走上了联苏抗华,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

  在中越两党这一对欢喜冤家的恩仇记中,两国领导人的个人意见有时左右了局势,深化了矛盾,加上两国之间历史上从属关系遗留下的成见,在国 际 共 产 主 义 运 动中形成的利害关系,更使积怨日深,以致连蜜月时期的频繁交往及好话说尽的外交辞令也无法消融这些嫌隙,最后使关系迅速裂变。

  共 产 主 义国家间的矛盾,往往可由两国领导人的言辞交锋中寻出。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就有根据俄国解密档桉文件英译的中越、中老及中柬领导人七十七次谈话的珍贵记录文本。中国学者据此向越南学界覆核其中一些资料,加上注释,除选出一部分译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则引入各自相关论文中。

  ☆ 会谈记录显示领袖性格

  这些谈话记录了一些事件的蛛丝马迹并再现了领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譬如毛泽东经常谈笑风生,以幽默口吻议论天下大事,其个人意志乃两党两国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他主导了这种变化的趋势,也因此影响了东西方冷战的格局;

  邓小平则坦率直言,对越南方面的误解敢于不留情面地指出,从他的谈话中正可领悟,七十年代末邓决定教训越南原来早有伏线;而周恩来的耐心细致,坚决贯彻毛泽东的主意,似也可略窥一斑。越南方面除黎笋外,参与最多会谈的就是越南的总理范文同。这些谈话记录将为研究两国、两党的微妙关系提供新的历史证言。

  ☆ 东西方学者反思越战

  在美国为首的西方,有些学者正对发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这场战争,进行反省和总结,而今年(2005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亚洲地区学者为主、议题是《关于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支那战争的新证据》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在香港大学举行。会议由港大历史系、亚洲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和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联合组织,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越南、美国、俄国、挪威的二十六名学者。

  参与这次会议的中国学者大都是中青年研究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共党史研究室等智库。他们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并根据美国、苏联解密档桉、越南有关文献和中国有关资料、档桉,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秘辛,同时阐述了许多新锐的论点。

  例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李向前在《越战与一九**年中国经济政治的变动》中,提出了新论点,指出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对越战起着无形的催化作用,为越战对中国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作出恰当的定位,从中也可看出当年自感内外受敌的毛泽东,将大政由经济建设扭转为准备打仗的轨道,反映了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思路。

  ☆ 中国首部越战研究力作

  上述最新研究成果已汇集于即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推出的《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书中。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越战研究的力作,作者们能以较开放的研究视角从事研究,一改过去的八股思辩模式,将中越关系放在冷战时期的大框架中,依据各种解密档桉和新的史料综合分析,尽量站在一个公允的立场去阐发论见。此书解读了越战时中、美、越、苏之间错综复杂的较量,全方位解构了冷战中波谲云诡、合纵连横的外交角力和惨烈战斗的源起与祸害。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关于越南对华政策心理背景的研究,对老挝、柬埔寨在这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探讨等等。来源: 51军事观察室▲◆★●■☆

中美对话将首次有军方代表参加
http://realtime.zaobao.com/2011/05/110506_05.shtml

  (综合2011-05-06讯)美国官员在当地时间5日说,下周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将首次有两国军方代表参加。

  路透社报道,美国一名官员在记者吹风会上说, 这种安排将使美中军方官员能与文职官员互动。

  这位官员说:“在推进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问题上,我想我们都认为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BBC报道指,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