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军事元素首次成中美较量关键

邓小平对后世领导人的10点警告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2/73/24/6_1.html

 

    警告六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 P43)+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P145) 

 

今 日 看 点 : 2010-0821 ▲◆★●■☆

 

中美应该寻求军演对峙后的退出机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国军力报告挑拨中国周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为美国贡献万亿美元值得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王蒙:某些大片像白痴之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唐太宗为什么要砸掉魏征的墓碑?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07/13/1763606_18.shtml

 

军事元素首次成中美较量关键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1266

 

三峡原总经理称大坝开建时宣传过于感性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0/124420940115.shtml

 

 

 

中美应该寻求军演对峙后的退出机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韩联合舰队在日本海举行军演,图为韩国海军独岛号两栖攻击舰和美军华盛顿号航母。

  中评社香港2010年8月19日电/美国《世界日报》8月19日载文《中美应该寻求军演对峙后的退出机制》,文章说,中美海上对峙随着美韩第二阶段的军演,将达到最紧张的阶段,其标志就是美国核子动力航空母舰华盛顿号是否如期进入敏感区域黄海,以及中国是否为了反制,断然试射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D-21反舰弹道飞弹。

  其实,不管中美双方怎样叫板,军演对峙之外,双方鹰派还在媒体上放狠话,这一波的紧张局面总要过去,双方必须各自找到退出机制,“重归于好”,因为中美目前根本没有空间挑起战火,进行局部战争和冲突,同时,世界也不会允许中美双方如此做,说到底,经贸主导的大国外交和全球新秩序尚没有走到尽头。

  由于这次风波是美国在中国的家门口耀武扬威,因此美方还是有点“心虚”,仔细观察,美方在这新一波的黄海军演开始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动作来降温,细心的观察家不会看不到。最明显的有两点,一是让韩国加大针对朝鲜的“文宣战”,聚焦军演的目的就是遏制平壤,而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首尔不但措辞强烈地抨击朝鲜,甚至明言将采取“先遏制战略”,只要发现朝鲜有任何动武的迹象,就会先行发动摧毁性打击。美国如此做的目的,一方面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天安舰事件后的朝鲜半岛,集中报导军演与朝鲜的关系,而非聚焦中美海上竞争。第二是改变布什政府时期的政策,不再直接提及钓鱼台是“美日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而是采取间接性措辞,美方已经将该决定通知日本,虽然美国国务院在媒体的追问下,否定了日本共同社的相关报导,但这已经显示这一风波并非空穴来风,目的显然是讨好北京,避免刺激中国,值得北京“意会”。除此以外,为了降低美日韩军事同盟愈发紧密的疑虑,日本也积极跟进,菅直人内阁前所未有地约束所有内阁成员不在终战日参拜靖国神社,让中国感觉良好。

当然,这些举动并非表明美国要放弃从海上围堵中国的企图,而是表明美国不愿意在目前的形势下,升高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在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今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板上钉钉,而美国的经济复苏脚步艰巨,依赖中国的合作不可或缺,这些微妙的让步就是为了不要与中国撕破脸。换句话说,美国在第二阶段军演起步之际,开始着手退出机制,对此中国不能不察。

  北京面临美韩军演的挑战引发的军方压力,以及互联网强硬反制美国的民意呼声,如何寻找适合的退出机制,不予人“软弱退让”的印象,实为不易。

  但是,在微妙的形势下,如果能够借着美国的“让步”有所作为,在战略上和现实政治上当可获取相当利益。比如,有效使用美韩压力,迫使平壤的决策制约于北京的影响之下,而不再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那就让中国在朝鲜半岛事务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中国发挥区域大国的领导作用意义重大。

  再比如,利用钓鱼台问题的新话题,断然派遣舰队象征性地去钓鱼台周遭走一走,这对未来中国在钓鱼台海域与日本的争端,也是意义不轻。更为重要的是,北京不要延缓胡锦涛主席的访美行程,在最紧张的时候,中美元首高峰会很重要,中国元首直接向美国总统表达不满,要求美国澄清国际社会的疑虑,可能比试射飞弹效果好几十倍,并形成最好的退出机制。▲◆★●■☆

美国军力报告挑拨中国周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国最新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引起中国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的紧张。

  中评社北京2010年8月20日电/《环球时报》8月19日发表题为《美军力报告挑拨中国周边》的文章。全文如下:

  “美国敲响的警钟,中国周边各方都听到了。”中国军事专家彭光谦18日对《环球时报》说。他指的是美国最新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被中国周边一些观察家当做《圣经》一样研读。印度媒体18日十分关切中国远程兵力投放能力,担心中国与其争夺印度洋。韩国重点报道报告中所称中国有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向朝鲜境内派兵。日本人读得更仔细,从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都关心。美国在抹黑中国方面又得了一分。中国军力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年年都搞的东西,但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它吓唬中国周边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周边小国多,信息欠发达,中国增强军力意味着什么,就全凭美国说了。中国国防部18日快速驳斥五角大楼的报告,但在美国声音的巨大回响中,中国的声音就像巨浪中的一叶小舟。不过,也有国家表达了谨慎的回应。越南媒体援引一名本国高官的话说,越南对中国的发展包括其军事发展持欢迎态度。

  ☆ 美国在中国周边拉响警报

  过去两天中,美国最新出台的中国军力报告仿佛在中国周边掀起了一场中国军力研习会,将报告中与本国利益交汇的内容挑出来加以解读,几乎成了这些国家舆论的规定动作。而从政府层面最先做出反应的是日本。

  法新社称,在美国公布最新中国军力报告后不久,日本防卫省发言人表示,通过研读报告,日本将关注中国的军事发展趋势。该发言人称,这一趋势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安全有重大影响,如“中国海军正越来越多地在东海和太平洋活动”。日本《产经新闻》18日社论要求菅直人政府必须与美国统一对中国的认识,因为中国海军的活动力已到达连接小笠原群岛和关岛的第二岛链,“这与日本的安全直接相关”。

韩国媒体把目光盯在了报告中描述的朝鲜半岛未来潜在的危机。韩联社称,美国年度报告中宣称朝鲜半岛混乱是中国担忧的地区安全问题之一,若发生威胁中国开发、运输海外资源的情况,中国有可能采取军事措施,如派兵到朝鲜境内。韩联社称,这是美国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及中国在朝鲜半岛“有事”时派驻军队的可能性。

  18日,印度各主要媒体都借报告内容表达了对中国扩展军力的忧虑。其中最主要的忧虑来自报告中宣称“中国由于担心印度崛起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决心增强地区威慑力,并在靠近中印边界的地区部署东风-21陆基弹道导弹”。《印度时报》称,报告还透露中国正在发展发生意外事件情况下向中印边境投放伞兵的计划。该报称,这些表述不会令印度国防部门感到吃惊,“但它凸显出中国正在包括阿鲁纳恰尔邦在内的4057公里中印实际控制线旁持续升级其基础设施”,此外,中国还在青海省设立了60套核导弹发射架,“并通过持续入侵招惹印度”。

  《印度斯坦时报》18日将关注点放在中国远程兵力投放能力上。文章说,虽然中国将空降部队投送到南亚的能力尚不足以引发担忧,但印度军事专家表示,
中国已在2008年和2009年通过军演锻炼了这种能力,一旦中国发展起这种能力,便能打到任何地区。《印度快报》说,中国的新目标是将兵力投放到远离其海岸的地方——印度洋,这必将对印度安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印度不可能不知道北京正在发展走向全球的军力,但问题是印度防务部门是否为中国成为世界级军事强国做好了准备。《印度快报》当日还称,中国在军事外交上也胜于印度, “中国在109个国家派驻有武官,每年外派超过100个军事代表团,并乐于与别国进行联合军演,而印度却经常随意取消与别国的军演”,文章说,即使在印度领先的参与国际维和任务方面,中国也在迎头赶上。

  “印度担忧中国秘密发展军力。”这是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18日对目前中印军力态势作出的总结。但《印度时报》却认为应该担忧的不是印度,倒是 “正在全球飞速扩展羽翼的中国龙对平足的印度象感到忧心”。文章称,虽然在战略和军事能力方面中印间存在极大不对称,但130万印度军队已不再是 1962年那支装备不精良的部队了。

“从舆论的反应看,美国敲响的警钟,中国周边各方都听到了”。18日,中国军事专家彭光谦对《环球时报》这样说。他认为,中国周边一直存在着警惕中国的情绪,美国的报告给这些警惕中国的人提供了点燃干柴的火星,其引发的对中国的焦虑又反过来为美国在亚洲围堵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也有美国学者认为,此次报告肯定了中国的一些贡献,这会令希望将中国定为美国战略竞争者的人失望。

  ☆ 恫吓亚洲暴露美国的私心

  日本《产经新闻》l8日特别提醒读者,美国本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有个新内容——设立了“南海”这一项。当日,多家日本媒体以南海为主题刊发社沦,《读卖新闻》要求日本重视中国在南海的高调姿态,同美国、越南及印度等国联手加以抑制。 《东京新闻》则认为面对美中在海洋上对立,日本需要一边同在经济上依存的中国加深合作,一边以强硬的姿势牵制中国。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日本《每日新闻》的社论因直戳美国的险恶用心而显得不那么合群。文章认为,美国通过出台中国军力报告表达对中国军力的担心,其背景是两国在南海问题和对朝鲜政策上的对立,虽然还不至于放弃与中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吸收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接触政策,但美国明显加强了吸收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悄悄实施“封锁”的力度,从而确保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这篇洞悉美国私心的社论标题是“围绕南海的对立,用心险恶的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

  18日,东南亚舆论对于美国出台中国军力报告的报道显得比较低调,《马尼拉公报》、马来西亚《星报》、菲律宾abs-cbn电视台等媒体大多是转载西方通讯社的报道。越南主要报纸中只有《青年报》刊登了消息,同时刊发了中国官方媒体指责报告歪曲事实的内容。越南《劳动报》则援引出席美越国防政策对话的越南副防长阮志咏的话说,越南始终视中国为好邻居,越南对中国的发展,包括其军事发展表示欢迎,相信中国发展不会危及他国。

  新加坡《今日报》18日也质疑美国的目的称,虽然美国宣称中国去年军费高达1500亿美元,比中国官方数字高得多,但与美国7000亿美元军费相比依然差得远。网民“TOMMY”在该报网站留言说,“美国有能力达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中国只能打到亚洲,五角大楼还担心什么?”

俄罗斯媒体上则有专家流露出对美国这场“军力报告政治游戏”的不屑。俄罗斯《报纸报》18日题为“中国正将美国挤出亚洲并可能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的文章说,美国的报告认为中国军力发展不仅威胁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而且会危及俄罗斯的安全,“俄罗斯应对中国不断提升的军力表示担心,因为中国将主要兵力部署在靠近俄罗斯的北京、兰州和沈阳三大军区,将俄罗斯视为潜在敌人”。《报纸报》援引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的话批评说,这只是美国玩的一个政治游戏,是在挑拨中俄关系,试图在中俄间播下不信任的种子。他说,这让中俄明白,两国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政治联盟。在《报纸报》网站上,有网民对卢贾宁的话表示赞同,也有人觉得他否认中国的侵略性是因为他所在的研究所受中国影响很大。

  ☆ 美想骗中国曝光“核家底”

  彭光谦18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如今的打击能力已经超越了地球的范围,延伸到太空和网络空间,而中国提高的不过是防御能力,但中国的战略目标却被美国夸大。“为什么打人的能力不是危险,还手的能力却成了威胁?这是奇怪的强盗逻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达巍说,外界对中国的崛起有所疑虑是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要付出的代价,看到身边的邻居越来越强,谁都难免有所警惕,但中国周边在经济上都离不开中国这台巨大的引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8日,日本共同社捅出独家消息,称美国国防部高官17日对该社表示,美国有意与中国进行核战略磋商,并称美国对中国核力量有3大关切,包括中国战略核潜艇的运用情况;射程可达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东风-3IA”的实际数量;以及高性能多弹头洲际导弹“东风-41”的研发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讨论中国想讨论的任何问题”。目前,中方尚未就此作出反应。

  彭光谦认为,美方提出的要求等于是要中国透露自己压箱底的军事机密,中方绝不可能答应。尤其是现在美国不断在中国家门口耀武扬威,中美没有恢复军事交流的情况下。彭光谦说,美国提出核对话是把中国的当做苏联的替代品,从内心里把中国定位为争霸的对手。要中国透露核秘密是因为美国既想干涉中国内政,又害怕中国的反击能力。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18日表示,美国国防部发表的2010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无视客观事实,不利于两军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中方对这一报告坚决反对,要求美方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停止不利于中美关系和两军互信的言行。当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也批评美方发表的这份报告对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说三道四,夸大中国军事实力,散布“中国军事威胁沦”。姜瑜说,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交涉。

  18日,印尼《雅加达邮报》还刊登了印尼前国防部长苏达索诺撰写的文章。苏达索诺认为,尽管中国军力增强了,但未来中国和印度、日本、俄罗斯及欧盟一样,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世界的海洋和贸易通道依然处在拥有全方位优势的美国监控之下。尽管美国现在在压缩国防预算,但它依然是唯一可以用6个航母战斗群把常规武装力量投放到全球所有大洋的国家。▲◆★●■☆

中国为美国贡献万亿美元值得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国商店加添“中国特色”来吸引中国客人。

  中评
社北京2010年8月20日电/光明网刊载作者邱林的文章说,曼哈顿各大名牌店,随时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前段时间,苹果公司推出iPad,每人只允许买两台,并不收现金,只收信用卡。一些中国人来到这里不问价钱,掏出信用卡就购买。老板一打听,原来这些人都是中国来旅游,出差,考察的。当地媒体认为,中国人在物价奇高的地方舍得花钱,原因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抱定了这样的想法:洋人的东西货真价实,不搀杂使假。(8月18日环球网)

  这不是购买的东西是否“货真价实“的问题,而是一种崇洋心理在作怪。的确,现在,部分中国人富起来了,有了钱要消费,到美国消费似乎才能找到感觉。今年2月,中国大陆的旅游机构与美国航空公司组织著名的千人购物团到美国旅游、消费。中国人的这一举动,纽约观光部门乐开了花:中国千人赴美疯狂购物,贡献600多万美元。

  据说,为欢迎这些中国游客到美国消费,美国国务院特别放宽中国人赴美签证,使获签率达95%,美国大陆航空等四大航空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 11家旅行社,破天荒合作,全力招募中国游客;同一时间,纽约市观光局更与全美最大连锁百货梅西百货、纽约第一高楼帝国大厦、全球顶级珠宝销量第一的卡地亚等携手合作,欢迎史上最大的中国团,而这些商家为表达诚意,也纷纷献出“第一次”。

由此形成的对照是,中国人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高涨的购买精神。导游根本控制不了游客的购买欲,在名店街或者奥特莱斯,11点放人进去,16点收队,客人们意见大得很,都是抱怨,嫌购物时间太少。原本冷清的商铺全都为中国客人挂起红色条幅,每个购物场所都聚集了全世界的大品牌。

  美国世界新闻网为此发表评论称,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令人吃惊,中国人也许不再是被人瞧不起的“第三世界人口”。中国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成为美国旅游业的“救星”。得益于人民币升值效应,美国货对中国游客来说物美价廉,在美停留时间长,消费购物质与量并重,为挣扎中的美国旅游业带来惊喜。

  尽管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人总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富人们手头拮据。反之,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全球经济低迷视为购买便宜货的机会,不论东西在哪儿。在全球投资者都缺钱的情况下,中国人手头有了钱,除了旅游消费外,他们开始走出去,到发达国家“抄底房地产”。

中国人在美国市场上比以前更为活跃的现象就是一个例证。去年,持续近一年处于“寒冬”的美国楼市,正成为中国投资者的下一个掘金地。2009年2月,由40名中国富人组成的首个赴美购房团也引起热议。有人认为,那些中国人去美国,其原因在于美元处于严重的贬值通道。

  据美国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中国人到美国购房日渐活跃,目前已位居美国房地产市场外国买家的5个主要来源国之一。以投资为基本目标的中国买家高达36%,而其他4国买家中此一比例均低于1/4,如果包括兼以投资为目标者,投资性购房者占中国购房人的总比例为54%,为5国之首。

  这说明,“有钱才是硬道理。”姑且不论赴美购房的中国人的购房意图究竟为何,至少我们可以认定能够取得“抄底美国房地产”资格的人,一定都是中国的富人,这些为数不多的中国富人能够信心满满地“抄底美国房地产”,最终凭借的就是“有钱才是硬道理”的财富底气。

尽管有人会以各种理由来证明,中国人到美国消费、购房是在长中国人的脸,但是,与这些看法不同的是,在美国不断向中国出口产品进行贸易制裁,中国面临需要拉动内需的情况下,中国人恁什么要为美国拉动内需。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因购买美国8000多亿美元美债,已遭到国内不少批评,而现在一些中国人却积极把钱送到美国去消费,这种行为并不能得到社会的好感。假如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次到美国旅游,有几万人到美国买房,这相当于抽离了国内市场1500亿美元的购买力,加上政府购买的8000多亿美债,中国实际上为美国贡献了10000亿美元,这值得吗?▲◆★●■☆

王蒙:某些大片像白痴之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9  王蒙说“俗”幷不可怕,可怕的是俗的东西猖狂蛮横,占领一切平台。

  有深入浅出的文化精品,有深入深出、只能满足小众需要的高端成果,有短平快的畅销书,有东拼西凑、模仿跟潮的赝品。这样的斑驳态势不奇怪,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鉴别的能力与机制,有没有打捞与支持高端文化成果的魄力与眼光。     

  ◆ 一些打着“大众化”旗号的文化产品,是波普文化在起作用

  大众化是满足公众文化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不是意味着大众化是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理解文化的大众化?

  王蒙:大众化是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不是全部。按毛主席的提法,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大众化居三化之一。

  什么叫大众化呢?首先是代表大众的利益与心声,满足大众的需要与喜爱,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与价值珍重,吸引大众的注意与参与。文化同时还需要是民族的与科学的。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内容、文化产品,应该能够代表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与特色,能够吸纳与体现现代科学的成果,能够攀登民族文化的高峰,能够体现科学进步的前沿。仅仅讲一个大众化,是不够的。

  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除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普罗大众文化的诉求之外,还有西方世界的所谓波普潮流,波普(大众、公众、流行)的含义,既标榜了民主性,也迎合了市场化的利润乃至批量生产规则。我国今天“大众化”旗号下的某些文化产品与文化经营,未必是普罗主义的,倒很可能是波普特别是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在起作用。

  再有,大众化不等于大众文化,而很可能是指精英、高端文化的普及,革命意识形态的普及与宣扬。而“大众文化”的说法,却主要指迎合市场口味的畅销追求。对于不同的大众化,对于大众文化与文化的大众化,我们必须分析明白。

  “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大众使文化获得了可贵的独创性、多元性。这种大众文化与我们所说的“高雅文化”、“主流文化”有什么联系?

  王蒙:不错,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源泉并不等同于文化的成果。尤其是一切文化精品,都不仅是、也不限于源泉的原生态。源泉需要大师大家、需要文化人才乃至天才人物的挖掘、提炼、加工与创造、再创造;也需要一定的努力、有时候是极大的努力去传播、去普及。

  仅仅有源泉不等于有了革命文化,而且今天的文化更广泛更深刻得多。文化不仅是革命的动员,而且是我们的人生的智慧、历史的积淀、学术的精华、生活的质量、提升的阶梯、审美与思辨
的魅力所在。北京故宫当然不是革命文化的果实,但仍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可以被普罗大众所利用汲取,也仍然有利于对于反封建的革命使命的理解。

    ◆ “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俗的东西猖狂蛮横,占领一切平台

  您认为当前一些文化产品在追求所谓“大众化”中,存在哪些“庸俗低俗媚俗”的问题?

  王蒙:文化要为大众服务,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就是全部人口的平均水准,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层次将会降低乃至瓦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精英与文化高端成果所定位的,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同时一切民间文化的宝藏, 也都需要高端的文化认知与高水准的挖掘、保护、整理与弘扬。

  现在的问题,首先是浅薄、空心(无思想内涵)与低俗的文化产品。拳头加枕头、陈陈相因的视听与阅读作品。炒作、谩骂、小团体的门户之争替代了认真的文化批评。封建迷信残渣的泛起。打着文化开发的幌子圈地捞钱: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低俗做法。文化事业上的假冒伪劣:如假文物的出现。文化旗帜下的起哄与花架子:如小学生穿上古装读经。传媒制造速成名星,传媒文化评估的公信力丧失。文化、艺术、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抄袭、枪手、红包交易等。

  大众文化是受众选择的文化,以实际的、娱乐的、世俗的精神为主旨,追求的是感性愉悦。这是不是意味着“大众化”的过程中天然有“俗”的因素?

  王蒙:俗的因素并不可怕,通俗、流行、娱乐、休闲、时尚、世俗、浅俗、俗文化都不一定是负面的贬义词,它们甚至常常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可怕的是与俗在一起,没有或缺少高端的文化成果与文化评估,搞得只剩下了俗,俗的东西猖狂蛮横,占领一切平台,高端的东西则边缘化到喘不过气来,或者干脆将高端文化排挤殆尽。

  当前,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消费而生产,所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增加“性价比”。市场在大众文化变“俗”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王蒙:从短平快的畅销的角度看,消费性文化远优于高端文化。从长销的角度看,短平快的文化热得快冷得也快,趋时快过时也快。何况,一个社会完全放开手让市场去决定文化资源的配置,是不可取的。领导、专家、高校、研究机构、文艺团体、负责任的传媒,在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建立起认真的、负责的、专业的与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

  大众文化既要有大众性,能满足公众需求,又要有文化性,能传递价值取向。如何统一起这“双重属性”? 

  王蒙:这里有一个文化生态的平衡问题。满足世俗需要的文化成品可以很多。真正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却只能是、至少主要是高端的文化成果与文化人才。从人类与民族的文化发展上来看,一个李白胜过一千个三四流的写诗者,一部《红楼梦》胜过一千本二三流的长篇小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而看不到真正的高端文化。

  有深入浅出的文化精品,如《红楼梦》。有深入深出,只能满足小众需要的高端成果,如爱因斯坦与霍金的著作。有短平快的畅销书,时过境迁之后不过尔尔。有东拼西凑、模仿跟潮的赝品,不过是文化中的三鹿奶粉。有这些纷纷杂杂毫不奇怪,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鉴别的能力与机制,有没有打捞与支持高端文化成果的魄力与眼光。

  我还要强调,同样以追求票房畅销为目的,仍然有高下深浅的区别,《泰坦尼克号》与《阿凡达》都是商业大片,但它们的思想文化含量是可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的某些大片,却更像是白痴之作。

  我们仍缺少《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这样的文化产品。应该如何让大众文化承载起主流文化倡导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价值观念? 

  王蒙:第一,如十七大报告所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能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做得更好,能够真正实现创新型政党、创新型国家的建成。第二,关键在传媒,传媒如果实际上在向金钱挂帅与迎合强势上发展,传媒如果在公众中缺少公信力,这个目标就难于实现。

  ◆ 在对大众文化进行合理引导和吸纳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王蒙:首先是建立起认真的、负责的、专业的与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敢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评估能力与水准,使公众、专家、领导能够在文化的大格局与发展建设方向上取得越来越深入的共识。这样,不论我们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斑驳态势,我们整个社会是心中有数的,是主动的与无愧为一个文化古国与文化大国的。(来源:人民网)▲◆★●■☆

唐太宗为什么要砸掉魏征的墓碑?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07/13/1763606_18.shtml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 “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
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军事元素首次成中美较量关键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1266

    2010-8-19:“海军新型岸舰导弹部队实弹演练精确命中海上游弋目标”,中国国防部网站8月19日发布了一则中国军方的最新消息。自第一次美韩联合军演扬言美国“华盛顿”号航母要驶入黄海,中国外交部9次表明态度后,针对美越军演、美韩联合军演,乃至美国最新发布的中国年度军事评估报告,中方都改由国防部作出反应。可见,军事元素第一次成为中美关系的关键,这也是两国进入全方位较量的里程碑。

  相形之下,美国近来略显“毛躁”。在中国周边密集军演的同时,美国国内启动了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舆论攻势。而主管西半球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瓦伦朱拉(Arturo Valenzuela)访华,显示出中美官方交往并未中断。日前,奥巴马政府不再直接谈及钓鱼岛是否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对象,也有避免刺激中国之意。

  客观分析,美国搞的一系列动作,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在这个阶段“摊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其传统盟友警告和提示,也是其 “重返亚洲”的一种手段。事实证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上升,逐渐刺激了美国的神经,而美国的战略则是寻求通过经济、社会和外交手段,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和规模。因此,中国与美国都在努力寻找相互重新适应的方法。

  ☆ 中以行代言展军威

  中国国防部网站 8月19日发布的“新型岸舰导弹演练”消息有些“蹊跷”。首先,该条消息所指的演练发生在8月6日,即“前卫-2010”济南战区防空部队演练,但当时并没有披露关于岸舰导弹事宜,而选在这个节点作“旧”闻“新”报。其次,文中描述“饱和攻击有效,‘敌’舰丧失战斗力”,以展示军事实力,响应美国的密集军演,也使人对导弹性能产生联想。

  针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加强军事威慑的新动向,北京方面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式,均以解放军的“行”取代外交部的“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报刊《解放军报》连续刊发三篇文章,响应美国此举是对中国尊严的严重挑衅。《中国航天报》还披露,承担中国高精尖导弹武器研制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日前在深入第四研究院某重点型号试验现场时指出,试验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切实做到“目标看得见”,圆满完成试验任务,实现“一箭中的”。而后中国广播网转载时,刊登了与“东风-21D”同一系列的“东风-21C”中程弹道导弹以及导弹攻击航母的假想图,暗示该项目就是针对美国航母的“东风-21D”。

  无独有偶,8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停播了既定的节目,首次用长达两个小时的黄金时段,大规模报道了解放军各兵种武装力量,并曝光大量武器装备。而后有媒体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变相的战前动员,也是告诉中国百姓解放军很强大,不容许国家利益受到侵犯。同时警告美国及相关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随时准备与一切来犯之敌开战。”

  以此看来,中国处理对外事务的作法已显成熟。外交部和军方形成一种配合的态势,当外交部表现低调时,军方就会有所表现。先作出一个姿态,使外部环境有所压力,然后进一步观察如何反应,再作下一步部署,成为中国稳妥的外交方式。

  ☆ 美一紧一松留余地

  从黄海到南海,军演不停,中美摩擦亦不断。美国还在其国内启动了新一轮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攻势。先是媒体喧嚷“中国正在发展的东风21-D导弹是 ‘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后有美国国防部16日发布了延期数月的本年度对中国年度军事的评估报告《与中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发展》,陈述中国近年来的军费增长、军事现代化以及对美国构成的挑战。

  但就在此时,奥巴马政府突然向日本政府通报,将不直接谈及钓鱼岛是否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对象。不过,美国国务院随即予以否认。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周永生表示,美国改用间接性措辞,是希望改变中美两国激烈对峙的局面,及时给一些 “甜头”。而后美国国务院的“解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强调不涉入主权争议,接着重申美国的立场不变,表现出对有关议题十分谨慎。

  而且,就在大家都猜测中美高层交往会否受到影响,乃至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原定于年内对美的国事访问是否生变的微妙时刻,瓦伦朱拉于8月16日访华,就拉美事务与中方展开第四轮对话。北京观察人士认为,这次对话虽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次级对话,但这样一个信号很关键,说明中美高层“互动”没有受到影响。

  观察人士也作出大胆推测,当年在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军就曾虚造声势,尤其是媒体造势和政客鼓噪。但在一阵喧嚣之后,战争结束,美军撤退。这次抑或虚晃一枪?就在不久前,美国防部宣布,拟裁员数千精简机构,决定5年节省千亿美元。美国防部长盖茨(Robert Gates)作出这样的解释,“该方案能够省下更多的钱用于其它防御计划”。可以设想,裁减军费,势必对其海外战略布防及所担当的“世界警察”角色带来影响。一些“真空”地带可能都要依赖“代理人”或靠航母巡游勉强应对。美军此刻是否又在演“狂轰滥炸”之后就抽身的老戏,亦值得关注。

  ☆ 对华政策是否有变

  最近,当中美之间的对峙形势越发激烈的时候,华府传出对华政策发生转变的声音。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国际事务教授瓦特(Stephen Walt)向多维新闻表示,虽然对华政策尚未有根本性的转变,但基调已经动摇。前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助理葛林(Michael Green)也表示,现在是美国政府的一个转折点。一场金融危机,使中国以为美国在衰退,这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