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经典八首爱情诗词
http://bbs.voc.com.cn/topic-2443797-1-1.html
第四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诗流传最广的应当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带给我虽大感动与震撼的确是“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世上也许有很多人适合自己,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够与你终身相伴,朝夕相守;若是没有他,你的世界便会寂寞许多。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浩淼世界中何去何从?每每读到此句,心中无限凄凉。
今 日 看 点 : 2010-08–11 ▲◆★●■☆
中国已成功瓦解美国在南海的战术
http://news.stnn.cc/ed_china/201008/t20100811_1392678.html
中美猜疑加深 重大战略较量难以避免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8/10/1919140_0.shtml
中美关系再度恶化 胡锦涛下个月不访美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0937
北京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调整对台军事部署?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0962
中国为何要以“制度建设”替代“GDP主义”
http://www.zaobao.com/yl/yl100810_001.shtml
暗娼业多涉黑涉腐 中国扫黄未进“深入区”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0932
中国已成功瓦解美国在南海的战术
http://news.stnn.cc/ed_china/201008/t20100811_1392678.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0-08-11: 中评社11日发表社评,题为《菲律宾南海表态 美国合纵术破产》,作者为评论员余永胜。文章摘编如下:
自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南海问题表态后,东盟国家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8月9日,菲律宾外长阿尔韦托.罗慕洛就此事表明菲方立场,罗慕洛表示,南海谈判应严格在东盟国家和中国之间进行,不需要美国或其它任何第三方介入。在被问及是否支持美国介入南海冲突时,这位外长掷地有声地说出了一个字:“不!”罗慕洛还重申,菲律宾将继续执行2002年东盟与中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将其作为解决争端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刚上任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也在首次外交政策讲话中表示,菲律宾将遵守东盟与中国可能要签署的南海行为守则,这个守则是“保证东盟在2015年实现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目标的方式之一。”
在东盟国家中,菲律宾与美国的关系最为亲密,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友。菲律宾的表态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对东盟国家有示范效应。这一点,在近期越美热衷于联手牵制中国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中国已经成功地瓦解了美国联合东盟对付中国的“合纵术”。
现在看来,在对待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问题上,东盟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越南式的,倾向于寻求美国庇护,在外交上奉行的是远交近攻术;另一类是菲律宾式的,拒绝外力介入,力主在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谈判解决。
美国之所以要介入南海争端,既有保障和扩大自己南海利益的企图,也有以此“合纵”东南亚国家,组成围堵中国的“统一战线”的意图。不过,美国的算盘能否打成,关键在于东南亚国家的态度。如果东南亚国家对其敬而远之,那美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沆瀣一气,那中国就会陷于孤立被动的局面。因此,中国能否成功地防范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关键是要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做到这一点,中国首先要理解并照顾东盟的关切。站在东盟的立场上看,与一个世界级大国为邻,难免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顾虑,如果考虑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历史纠葛和现实争端,就更是如此。对此,中国的姿态完全可以放大度些,除了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外,对东盟国家的外交平衡术也不必太在意。事实上,中国越是反对东盟国家的平衡外交,就越坐实了平衡外交的必要性;相反,如果中国顺其自然,反倒有助于打消东盟国家的疑虑,甚至令其重估平衡外交的必要性。
应当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此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前段时间,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决定邀请美俄加入东亚峰会,谁都知道这是在平衡中国,但中国依旧表示“尊重东盟共识,愿继续同各方保持沟通,以最终达成协商一致”。这样的坦荡胸怀,无疑有助于化解东盟的疑虑。当前,东盟国家最为关切的问题,是想把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修订为“行为准则”,以增强它的强制效力。对此,中国可以考虑满足这样的要求。毕竟,心底无私天地宽,中国也没有以武力解决南海争端的打算。
其实,即便中国任其自然,东盟国家也不至于在偏向美国方面走得太远。谁都知道,邻居是不能选择的,如果与中国的关系紧张,东盟国家也会有安全心理上的缺失。毕竟许多事靠域外大国,是帮不了多少忙的。2008年格鲁吉亚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教训。当时格政府天真地认为,凭借自己和美国的军事关系,俄罗斯不敢对它轻易动武,所以挑起了南奥塞梯冲突,结果被俄罗斯打得落花流水。美国仅在口头上谴责了俄罗斯,并未有任何实质性救助。当时以至有人调侃说,做美国的敌人很容易,做美国的朋友却很难。这一点,东盟国家不会不清楚。
事实上,美国的东亚政策也是置于其国家利益这个大盘子里的。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美国都对中国有重大的战略需求,很难想象它会为了小国利益,牺牲重大的战略利益。如果个别国家认为攀上美国这棵大树,就获得了抗衡中国的本钱,那就太天真了。
这次菲律宾率先就南海问题做出反对美国介入的表态,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作为东盟频有影响力的国家,菲国的表态对其它国家应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样的表态,对于仍执著于搞远交近攻的国家来说,将具有警示意义;而对于仍执著于搞合纵术对抗中国的美国来说,也该清醒一下头脑了。 来源: 中评社 ▲◆★●■☆
中美猜疑加深 重大战略较量难以避免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8/10/1919140_0.shtml
2010年08月10日 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王缉思(国际先驱导报图片)
【作者简介】
王缉思,199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2001年5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2005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等。被业界称做“中国知名智囊人士”、“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观察家”、 “钻进白宫心脏的中国行者”。
【评论动机】
当一些中国网民尚在惊诧于希拉里在东盟会议上何以突然地“伏击”中国,美国对华强硬派已经将“希拉里主义”推向前台了;当一些中国人尚在将“华盛顿”号航母不开至黄海视为外交“胜利”,美国报刊已在欢呼雀跃于“美国顶住中国的威吓”;当中国舆论还在观望并争辩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西方舆论已明确将今夏美国在亚洲一北一南两场争端中的出手定性为“里程碑”和“枢纽”,“这一刻改变的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还有该地区各国的对华政策”。
这一刻,预示着中美新战略较量的序幕已经开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将为我们深度剖析:中美关系的渐变是如何发生的;在双方重大利益关切问题上,两国是否渐行渐远;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两国客观实力及主观认知的变迁将给两国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数;中美整体战略态势将如何发展。
【先驱语录】
★ 在两国关系的几大重大议题领域,几乎都因结构性矛盾而新增了消极因素,导致更浓厚的战略猜疑而非促进战略互信。
★ 当前中美关系的症结在于,在中国越来越强烈地说“不”的重大战略与安全问题上,美国并没有改弦更张的意图和迹象。
★ 也许只有在经历一场或几场重大较量之后,双方才能摸索出若干新的政策底线,构建一个更为稳定的战略关系框架。
2010年年初,美国宣布新的对台军售、谷歌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炒作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相继发生,引发了自2001年
南海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关系最严重的政治风波。4月上旬,以两国元首通电话及宣布胡锦涛主席赴华盛顿出席全球核安全峰会为标志,双边关系实现转圜。5月24日-25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金融和能源合作等诸多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然而,尽管近来中美关系的气氛有所缓和,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在激化。正如美国防部长盖茨抱怨未能如愿访华以及美韩黄海联合军事演习等事件所揭示的,中美战略互信远未培育出来,而战略互疑却在近几年中日益加深。
更浓厚的战略猜疑而非战略互信
本文将当今中美关系同2003年的中美关系作对比,来证实以上判断。之所以选择2003年为参照系,是因为那是冷战后中美关系发展较为顺畅的一年。当年11月,正在访美的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说,“鲍威尔国务卿不久前说美中关系正处于最好时期。我同意这样的评价。但我愿意补充说,中美关系还应当也可以做到‘更好’。”
首先来看中美双边经贸关系。2003年,中美经贸摩擦案例很多,美方也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但是当时的摩擦主要集中于贸易不平衡、反倾销、知识产权等传统领域。一般来说,经贸关系在总的双边关系中起着“压舱石”的积极作用。相比之下,当今中美经贸摩擦已经扩展到金融领域,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高度政治化。同时,高盛、谷歌、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对中方扶植自主创新产业等政策十分不满,指这些政策影响其利润和市场份额,认为中国开始排挤外资。双边经贸关系不仅不再是“压舱石”,其中许多问题反而成为培育战略互信的严重障碍。
再看中美军事关系。在南海撞机事件后中断的双边军事交流,以2003年10月中国军委副主席曹刚川访美为标志,实现了“全面恢复”。当年两国海军舰只在良好气氛下互访对方军港。今年初以来,中美军事交流因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而进入“冷冻”状态,军方之间的对立言论也在升温。两国海军在中国沿海地区发生碰撞的危险上升。军事关系严重滞后于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关系。
中美关系发展至今天这种局面,与美国国内政治与领导人因素密切相关。2003年,由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得手,布什总统声望如日中天。共和党占上风的国会对布什本人亲自掌控的对华政策不持异议。但是,今天奥巴马总统的国内支持率低于当年的布什,对美中关系的把握力度也不如布什。民主党将在今年 11月的中期选举中遭遇共和党的严峻挑战。国会议员出于国内政治考虑而攻击中国,外交和国防班子中的对华强硬派也在抬头,使现政府对华政策呈左右摇摆之势。
美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不少新变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上:反恐与国际安全问题。当年美国深陷中东,排除了将中国视为主要安全威胁的可能性。今天情形已大不相同。美国不满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而中国对联合国制裁伊朗决议所投的赞成票相当勉强。国内不少观察家担心美国反恐告一段落后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对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零核世界”构想态度并不积极。美国在中国周边布局造势的动作也引起中方更高的警惕。
在美国最为关切的朝鲜问题上:目前中美都视对方为事实上的消极因素,战略互疑增加。中方怀疑美韩加强军事联盟含有对抗中国的战略意图,美方则指责中国越来越偏袒作为“盟国”的朝鲜,同美国的目标分道扬镳。
再来看中国大陆至为关切的台湾问题。从布什本人到所有负责对华事务的高级官员,都多次强调一个中国政策和不支持“台独”的立场,由被动不接受“台独”转为主动“防独”。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某种共识和政策协调。反观今日,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的时候,美国更多地被视为其中的负面因素。前外长李肇星今年3月说,美国对台军售相当于“在兄弟拥抱时递过一把匕首”。
非传统安全问题。2003年防治非典,拉近了中美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认知。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则出现了一些让双方不愉快的场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合作方面,怀疑对方战略动机者大有人在。
总之,在以上两国关系的几大重大议题领域,几乎都因结构性矛盾而新增了消极因素,导致更浓厚的战略猜疑而非促进战略互信。
实力拉近,认知差距却拉大
综合来看,数年来国际格局和中美的实力对比相对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美国仍然在是否、又该如何承认中国崛起问题上游移不决。
2003年,中美两国GDP分别为1.4万亿和10.9万亿美元,中国GDP只有美国的1/8多一点。当时国内普遍担心美国的战略扩张势头和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2009年,中国GDP高达5万亿美元,占美国14万亿美元的1/3以上。美国GDP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29%降低到现在的23%左右。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增强的趋势令人瞩目。无论如何解读数字,中美两国硬实力迅速接近,是不争之事实。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整体实力和影响下降,新兴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全球治理机制的结构性转型中,中国逐渐进入权力中心。
两国实力相对拉近,但舆论反映的认知差距却在拉大。针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于2003年12月和11月阐述了中国的和平崛起道路,受到美国舆论的关注与欢迎。当年美国学界关于中国的评论相对公允,普遍认为中国的长远走向是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然而今天美国舆论界除了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之外,又出现了“中国傲慢论”,对于中国国内政治和对外关系的负面报道明显增多。诸多评论家认为中国强大之后终将同美国分庭抗礼。在中国方面,以《货币战争》、《中国不高兴》、《中国梦》等书籍为代表,舆论风向也有明显变化。褒扬“中国模式”、批判美国模式和“普世价值观”、抵制美国政治文化影响、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军事强国的观点日益上扬。质疑“韬光养晦”外交思想等论调,在国内媒体中屡见不鲜。
中国掌握主动还需要时间
不可否认,同2003年相比,今天中美务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确实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卫生、环保、能源、金融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不断扩大的共同利益。
然而,综合而论,在中美两国国内政治、实力消长与国际地位均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两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框架正面临重大调整。随着自身实力的迅速上升,在维持对美关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中国将要求在上述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抬高政策底线,改变现状,争取主动。在中美博弈中,中方控球的时间更长了,而球越来越频繁地踢到了美国那半场上去。
可是关键问题是,当前中美关系的症结恰恰在于,在中国越来越强烈地说“不”的重大战略与安全问题上,美国并没有改弦更张的意图和迹象。而美国不改弦更张,中美关系就难以维持稳定。
美国政治主流
并未承认美国实力地位正在衰落,不承认西方在国际道义、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根本缺陷,反而宣称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形象得到改善。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认知差距在扩大而不是在缩小。美国战略家仍在中国对外关系和国内问题上发现“软肋”,并试图加以利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利用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惧心理,在战略上“重返亚洲”。
还应当看到,美国对华战略的改弦更张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中国实力地位的提高并不能迅速转化为对美关系中的主动权和政策杠杆。因此,未来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空间将受到挤压,重大较量将难以避免。也许只有在经历一场或几场重大较量之后,双方才能摸索出若干新的政策底线,构建一个更为稳定的战略关系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国内的稳定和发展是中美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把国内的事情做得更好,才能把对美关系处理得更好。当前,涉及对美关系的决策部门越来越多,外交、国防、维稳、外贸、金融、能源、涉台、宣传等部门的相互协调并在重大政策性问题上同中央保持一致,是稳定对美关系的关键。(原载《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简报》,略有增删)▲◆★●■☆
中美关系再度恶化 胡锦涛下个月不访美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0937
2010-8-10: 据“中央社”8月10日引述《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外交人士说,在两国关系呈现紧张下,北京方面已推迟与华盛顿方面就胡锦涛访美之行所举行的预备会议。现在看来,外界所期待的胡锦涛访美之行,短期内变得不可能发生。
报道引述中方外交人士说,中美双方原先期望在目前这个时间就胡锦涛访美之行完成低层次官员的协商,并于8月底达成协议。
这些协商是胡锦涛访美前要完成的必要程序,但迄今,两国尚未完成有关协商;在未来几个星期内,双方也没有安排有关协商。一名中方外交人士说,“所以,胡锦涛下月很可能不能访美。”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胡锦涛曾两次答应对方的邀请,于本年内访美。但近期美国在黄海、南海等问题上的动作,被外界质疑为美国正试图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美国除了准备派遣航空母舰与韩国在黄海军事演习外,其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8日也抵达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越南。加上之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试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一系列对中国的公然挑衅,使自年初美国对台军售以来已交恶的中美关系,进一步蒙上阴影。有观点提出,美国此举是为“北约全球化”在亚太布局作准备。
中国国际战略、地区安全战略问题学者田一枫在《中美关系走向新的“拐点”》一文中指出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只能作出两种选择:要么采取妥协态度,要么采取“以强硬对强硬”的态度。
采取“以强硬对强硬”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美国“还以颜色”,诸如中止两国高层往来,中断双方关于“人权”问题的对话,在朝鲜、伊朗问题上奉行更独立、更灵活的政策,在南海、黄海加大军事作为的力度,同时对中美关系的全面倒退作好必要准备。
而对于美国作法,中方已多次公开表示不满,近期也以军演响应。还有消息指,中国正在广东韶关建设反舰弹道导弹基地,用来阻止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海军在南海作战。来源: 南华早报▲◆★●■☆
北京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调整对台军事部署?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0962
2010-8-10 :在北京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可以讨论撤飞弹的背景下,有台湾学者认为,中国有可能在2012年台湾大选前,就“中华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新说法,并可能在年内在对台军事部署上做出调整。
经济交流已不足以打动台湾民心
7月底,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在记者会上谈及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时表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撤飞弹、军事部署等问题都可以讨论。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林中斌本周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认为,在台湾今年五都选举前,不排除大陆在对台飞弹部署上做出调整的可能性。林中斌指出,在两岸签署ECFA之后,台湾的民意显示,单凭经济交流已不足以打动台湾民心,要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发展,除了军事和政治议题,已没有更多的选择。
这一乐观的看法与眼下台湾舆论的普遍气氛相去甚远,毕竟不久前台湾国防部的一份报告还显示,大陆在继续增加对台湾的导弹部署,从而引起台湾舆论对马英九政府大陆政策的质疑。
与民进党较为接近的“台湾智库”执行委员赖怡忠也认为,马英九政府为缓和与对岸关系所采取的措施未能发挥作用,短期内中国的对台军事部署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我认为,首先,中国对台湾的军事部署早已超过台湾本身能承受得范围。但实际上中国的主要目的是防御第三者,特别是美国的介入。所以所谓的移动对台飞弹的理由不会只关切两岸关系,还牵涉到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很难看到中国会为了提高马政府在台湾的支持度,单方面撤除飞弹。”
将政治对话作为撤除飞弹的条件
但赖怡忠同时指出,飞弹部署的局部变动是有可能的。中国对台湾部署的短程飞弹,很多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服役的。在15年后,这些飞弹面临更新换代: “中国有可能在汰换这些飞弹,代之以更新、射程更远的飞弹的时候,对外说是把沿海的飞弹撤除了,却不说他们在更靠近内陆的地方部署更精确、射程更远的飞弹,来弥补沿海减少的飞弹。他们会把更换沿海飞弹的动作当作对台的一种善意。”
赖怡忠认为,伴随这一信号的,会是中国要求马政府进行政治对话的信息。到目前为止马政府还不愿在政治对话方面作出明确表示,因此中方很可能将政治对话作为“撤飞弹”的条件,向马政府施压:“在ECFA签署之后,中方基本认为马政府不应该再回避政治谈判的议题,但同时也了解马政府在国内面临一些难处。所以中方的态度是,不会直接把政治谈判提上台面,但就政治议题进行对话,这个压力会变得非常强烈。”
茶杯里的风波?
淡江大学教授林中斌还认为,中国有可能在2012年台湾大选前,就“中华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新说法。根据是,大陆的一些专业出版和研究项目,近期多次提到台湾的“政治定位”问题,认为这说明中共内部开始认真探讨这个议题。
但赖怡忠指出,所谓大陆内部对两岸政治定位的新说法,不过是一些人一厢情愿的解读。他举了2000年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提出的对台政策“新三句” 为例。“新三句”是相对“老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