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习近平直陈党内不良学习风气

 使用筷子的十二种忌讳(7-8)

http://www.stnn.cc/fsxh/200906/t20090626_1053654.html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今 日 看 点 : 20091119 ▲◆★●■☆

 

中美关系“三十而立”新定位显示新特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美联合声明》为何不叫“联合公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共高层领导的秘书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1857&msg_id=2628

 

腐败已深入社会 是当前中国的中心问题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0766

 

美国前驻中国大使李洁明策反了俞强声?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rticle=115439&com_id=14112&com_rootid=14112&category=104&#comment14112

 

关于朝鲜战争的几个基本史实和结论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3029&msg_id=53

 

奥巴马访华两手空空?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0797

 

习近平直陈党内不良学习风气

http://topyl.com/bbs/thread-626909-1-1.html

 

 

中美关系“三十而立”新定位显示新特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 2009-11月18日电/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行将于今天落下帷幕。中美双方回顾了两国的历史,同时也对未来定位进行了展望。“三十而立”的中美关系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战略内涵更加丰富

  解放日报报道,在奥巴马访华前,媒体就在热议中美关系的战略定位问题。美国高官在不同场合先后发表讲话,呼吁美中两国相互提供“战略保障”。虽然,这次奥巴马并没有具体阐述美方“战略保障”的含义,但是“战略互信”却被提升到一个重要高度。

  胡锦涛主席关于推进中美关系的五点主张中,第一点就是“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而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放在了全文的第二部分。“之所以将战略互信提到如此高度,是因为中美意识到如果没有战略互信,要进一步深化双方关系就比较困难。”复旦大学美研中心潘锐教授说。

  中国与美国在相互依存的时代,双方利益相互交错、彼此渗透。在这种情况下,缺乏互信不仅有损合作,而且还可能因为误读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认为,“战略互信”主要体现在外长年度互访机制化、保持和加强两军交往以及进行人权对话等三方面。“过去两军交流经常会因售武、监听等风波而中断,这次声明却就军方高层互访以及提高两军交往级别和频率取得共识,说明中美军事互信在增强,也表达了双方要将安全领域的合作趋势延续下去的意愿,而在人权领域达成的共识将与军事互信一起构成两道防火墙,保证中美关系平稳发展。”

  新定位显示新特点

  事实上,中美元首不仅提出建立战略互信,而且给出了具体的落实点,那就是: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与之前“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相比,这次的新定位体现了双方务实的精神,即双方在享有共同利益的同时,也要共同应对挑战。“由于双方如今共同面临着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等更多具体问题,因此这次中美对双方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定位,这是对之前确立的‘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充实与丰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嵎生说。

  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作为首位在首个任期第一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次访华不仅表现了其本人对美中关系重要性的理解,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交往“能级”的变化。  

回顾之前中美元首的互访,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建交后的前20年,中美元首的互访基本上是在双方关系出现摩擦的背景下进行的。比如1995年李登辉访美让中美关系一度跌入“谷底”。1997年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中美元首的成功互访,为两国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后,中美元首的互访更为机制化,双方话题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这不仅反映了双方合作领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美共同利益汇合点有了新的拓宽。

  中美建交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力的增长也对中美双边互动产生了影响。“现在的中美关系相互依赖以及平衡性都在加强。”潘锐说,以往在中美交往中,中国更多是一种被动式反应,但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上升,双方关系在原有基础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

  应该看到,在奥巴马访华前,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有着各种意见,媒体也常常抱着一种矛盾的心理。日前,《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奥巴马需要北京在一系列极其重大、极度困难的问题上的帮助。但同时,《纽约时报》也给总统支招,建议其通过某种途径巧妙“提醒”中国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

  但是,奥巴马在这次访问中,采取了更谦逊的态度,明确表示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并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可见,这已经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调。“大多数媒体对奥巴马访华还是给予积极务实的评价,承认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期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毕竟整个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国际关系向平等、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发现已无法再对别国挥舞指挥棒。”王嵎生说。

  分歧仍需共同解决

  中美元首在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和以往声明的原则性、抽象性相比,这次更注重细节,也更有实质的突破。“如果说以前的声明是一棵圣诞树,现在就是圣诞树上的点缀。”孙哲这样比喻道。他举例说,在人文交流方面,美方将启动一个鼓励更多美国人来华留学的新倡议,“4年间派10万人来华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无论对美国还是中美关系,带来的很可能是40年的深远影响。”又比如,在能源合作上,这次中美双方也达成了具体的协议,决定投资1.5亿美元建设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大大超出了原先计划的15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清洁能源为突破口来引领中美经济关系的新模式,开拓经济交往新领域,并且承诺共同研究、共同开发,这有利于巩固两国的经贸关系。”孙哲说。

  王嵎生表示,对中国的核心利益以及重大关切问题上,美方的表态有进步也更积极。比如台湾问题,“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行动。双方一致认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

  不过,专家也同时指出,中美之间要真正建立战略互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美双方在贸易、人民币汇率、美元地位、减排等议题上仍存摩擦和异议。

  事实上,对“伙伴”的理解,中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往往以利益取向为重,中国则以情感取向为重,这也导致两国对“伙伴关系”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中国来说,仍然应充分认识到未来中美关系的艰巨性,存在于双边关系之中的挑战其实还是很多也很复杂的。”孙哲说。▲

《中美联合声明》为何不叫“联合公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 2009-11月18日电/中美两国17日发表联合声明,而非部分外界人士预期的“第四个联合公报”。北京外交专家对文汇报表示,从外交文件形式来看,联合声明达不到联合公报的程度,这表明美国不愿受太多束缚,双方目前在主权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尚存分歧,故采用联合声明这一形式发表共识。

  声明达不到公报程度 

  联合声明是指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机关单位或个人,就有关事项或问题向社会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的一种应用文体,具有警告、警示,以及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作用。

  而联
合公报则是政党、国家、政府之间就某些重大事项或问题经过会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或达成谅解之后,联合签署发布的文件。专家认为,联合公报中有一些双方认可、联合签署的条文,在概念、定义上都强于联合声明及新闻公报。

  双方传统领域仍存分歧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在接受文汇报访问时指出,中美两国关于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始终无法达成战略互信,“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此外,美国在中国附近有军事部署,媒体报道奥巴马回国之后将会见达赖,此类问题都是双方达成共识的障碍,因此很难发表联合公报。

  他表示,中美此番发表联合声明,意在双方能够应对未来发展,进一步规范双方行为,“这是对双方行为的重新定位。”
 
  中美历次联合声明及联合公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随覑《上海公报》的签署,中美中断20多年的交往得到恢复。

  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

  1978年12月16日发表,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1982年8月17日签署,是中美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发表的联合公报。

  4、中美联合声明

  1997年10月29日发表,两国元首同意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实现21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是重要的。

  5、中国加入WTO问题双边协议的新闻公报

  1999年11月15日发表,有助于加快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和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

  6、中美联合声明

  2009年11月17日发表,中美就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地区及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方面等问题形成共识。▲  

中共高层领导的秘书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1857&msg_id=2628

作者:乡里人 2007年8月23日

胡办主任:陈世炬(副部,公开身份:胡锦涛主席办公室主任)陈世炬,1960年生,贵州人。贵州大学毕业。贵州大学教师。1986年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秘书。1988年12月任中共西藏区委书记办公室秘书。1992年10月任胡锦涛办公室秘书。2003年任胡锦涛总书记办公室主任、胡锦涛主席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陈世炬的神秘面纱 “谁是陈世炬”

陈世炬是何许人也?外界无从得知。其年龄、背景、来自何方,几年来始终是个谜。目前胡锦涛身边的贴身助手,除了陈世炬,当然包括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的令计划。据悉,现年四十八岁的令计划,目前已经升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常务副主任,与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一起,主管中央办公厅的日常运作。当然令计划的最主要工作,还是为这位中共的第一号人物服务,从日常的工作安排、会议计划﹑外事活动,到平时的生活作息,事无巨细,都要经过这位中共目前的第一号大内总管。出生于山西的令计划,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代即颇为活跃。当胡锦涛从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调到北京,升任共青团中央常务书记之后,当时刚进入共青团中央工作的令计划,就因缘际会地成为胡的首位秘书。之后,虽然令没有随到贵州和西藏工作,但却与胡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胡于1990年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后,对胡忠心耿耿的令计划当然水涨船高,跟着胡进入了中共的权力核心。

令计划与陈世炬相互配合

十多年来,令计划与陈世炬相互配合,成了胡锦涛的左膀右臂,他们细心照料,鞍前马后,对胡锦涛无微不至。无论胡锦涛出席任何场合,都可以看到他们两位的身影。据观察发现,在胡锦涛每次出席一项活动或出行前二十分钟左右,总可以发现令计划或陈世炬其中一人,提前到现场踩点,不但检查安全工作有没有漏洞,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即将到达地方的周围环境,而且连发表讲话时与被接见者的距离和角度,记者和摄影师站立的位置,甚至连麦克风的高度与身高的比例,他们都要亲自调整,要保证百分之百满意。

陈世炬成秘书的秘书

令计划和陈世炬都是跟随胡锦涛二十多年的老臣,对胡的嗜好和脾气当然了如指掌,尤其是陈世炬,更是实实在在为胡服务了二十年,从未离开过胡半步,从艰苦的贵州山区,到空气稀薄的西藏高原,一路跟到北京,跟进中南海,跟着从封疆大吏任上,一直到成为中国的第一号人物,见证了一个中共政治的传奇。

前排左一为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后排中为令计划(现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央编委副主任)

陈世炬原为贵州大学老师

    1960 年出生于贵州一个普通干部家庭的陈世炬,原为贵州大学老师。他是在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秘书,也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当时,胡锦涛刚从北京团中央书记任上到贵州担任省委书记的,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胡锦涛发现贵州省委给他配备的那位从解放军转业的秘书不是很满意,于是很婉转地告诉当时担任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的陈群林,可否给他调换一个秘书,并表示最好是大学文科院系的毕业生或老师。

陈群林为此专门到了贵州的最高学府贵州大学,经过挑选之后找到了陈世炬。试用之后陈终于获得了胡锦涛的接纳,从此跟上了这位中共的“明日之星”,踏上了坦荡的仕途。陈世炬后来并在陈群林的说服之下,跟着胡锦涛到了西藏,并一路进京,跟着胡锦涛风风雨雨二十年,也战战兢兢了二十年,期间经历的多少酸甜苦辣只有他和胡锦涛心里明白。当时,就在陈世炬随胡到西藏工作时,为解除陈世炬的后顾之忧,陈群林还把省委机关分给自己的一套三居室住房,让给了陈世炬一家。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陈群林推荐,如果没有当年陈群林的关照,就不可能有陈世炬的今天。

  吴办主任:孙伟(副部,公开身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
孙伟
 
 温办主任:丘小雄(副部,公开身份:总理办公室主任)丘小雄:1952年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人,祖籍福建上杭,客家人。1977-1982年 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2003年6月,丘小雄出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兼总理办 公室主任。

  贾庆林办主任:仝广成(副部,公开身份: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资料不详

  曾庆红办:施芝鸿(正局,日常事务秘书,公开身份:中央办公厅政研室副主任)施芝鸿任中央政研室副主任

  施芝鸿,两个身份:一是曾庆红的“大笔杆子”,二是“皇甫平”三成员之一。

  中共中央多个部门进行了人事微调,其中引人瞩目的是,
“皇甫平”三人组成员之一的施芝鸿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人称“曾庆红的‘大笔杆子’”,长期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任职,担任曾庆红办公室主任、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组长、副主任等职。

  1991年春开始,还在上海市委政研室担任处长的施芝鸿与周瑞金、凌河等人用“皇甫平”的笔名发表了系列评论,为改革开放摇旗吶喊,引发了思想领域的一场大争论。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的内部谈话,惟有施芝鸿有记录稿。这组评论见报后,有“施芝鸿因有违党内组织纪律而被市委调出政策研究室”一说。

  1993年,曾庆红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遂将他上海老部下施芝鸿延揽门下,担任“笔杆子”。施芝鸿后来回忆:“那一年,我借调到北京工作,住在满山红叶的西山风景区。这里,从早到晚的惟一功课便是看书写作。”

  在京期间,施芝鸿继续和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周瑞金合作,在《人民日报》合写《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的评论文章,反响颇大。该文获得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言论类的一等奖。

  1995年,施芝鸿返回上海,担任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浦东新区党校常务副校长。1998年,由《中国时报》主办的“台、沪、港经贸关系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施芝鸿以浦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身分赴会。

  不久后,他终于正式上调中央,担任曾庆红政治秘书,官职为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组长。2001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施是十六大报告起草小组成员。随着曾庆红政治地位提高,施芝鸿也“水涨船高”升任中办调研室副主任,随侍左右。据悉,胡锦涛智囊夏勇出任国家保密局长之前也是担任此职。

  黄菊办:王维工(正局,公开身份:国务院正局级秘书,原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吴官正办:李雪勤(正局,公开身份: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五组组长),田野(副局,公开身份:中纪委办公厅副主任)

  李长春办:赵奇(正局,公开身份: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宣传组组长兼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

  罗干办:徐海斌(副部,公开身份:中央610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领导人秘书

国家领导人秘书

李鹏秘书

姜云宝,1988年至1998年3月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办公室主任。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任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2003年3月起任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委员。

乔石秘书

宋北杉,1982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秘书;1995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秘书。

  2001年任山西省省长助理。2002年7月起任山西省副省长。

李瑞环秘书

李昌鉴,1999年2月至2003年3月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办公室主任。

  1998年3月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1999年2月起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朱鎔基秘书

李伟,1991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朱鎔基(1991年至1998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秘书;1998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办公室主任;1998年8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办公室主任。

  2003年4月起任中国银行业监管会副主席。

胡锦涛秘书2

叶克冬,1982年12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办公室胡锦涛(1982年12月至1985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秘书。1985年至1988年任贵州省委办公厅胡锦涛(1985年至1988年任贵州省委书记)秘书。

  1997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台湾事务部副部长。后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港澳涉台事务局局长。2005年6月起任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

胡锦涛秘书3

胡春华,1988年至1992年3月任职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期间,曾兼胡锦涛(时任西藏自治区委书记)秘书。

  1997年12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2001年7月任西藏自治区委秘书长。2001年9月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2003年11月任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2005年3月起任西藏自治区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胡锦涛秘书4

陈世炬,1999年12月起任中央办公厅胡锦涛(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秘书。2002年11月起任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办公室主任。2003年3月起兼国家主席(胡锦涛)办公室主任。

胡锦涛秘书5

夏勇,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法学系主任。2002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5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005年6月起任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保密局局长。

温家宝秘书1

林雄,1986年9月至1999年1月任温家宝秘书。1982年9月历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科员,副科长,科长。1986年9月历任中央办公厅、中央书记处科级秘书,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1993年9月历任中央书记处副局级秘书,正局级秘书。

  1994年12月至1998年12月挂职任东莞市委副书记。1999年1月任东莞市委副书记(正厅级)。2001年3月任茂名市委副书记(正厅级)。2001年4月任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2003年4月起任肇庆市委书记。2003年5月当选肇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温家宝秘书2

丘小雄,1999年1月任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秘书。2003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办公室主任;6月起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办公室主任。

姚依林秘书

王成铭,1984年12月至1990年2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1979年7月至199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5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至1992年10月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办公室秘书。
  1990年2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机关党委书记。1994年7月任中央纪委驻金融系统纪检组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2000年2月任中央金融工委副书记、纪检工委书记。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中共第十五、十六大当选中央纪委委员。

尉健行秘书

金道铭,1987年至1992年10月任监察部部长尉健行秘书、部长(尉健行)办公室主任。
  1997年1月任中央纪委副秘书长,先后兼任第五纪检监察室主任、办公厅主任。2002年起任交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中共第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纪委委员。

李铁映秘书2

董保华,1987年4月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国务院办公厅秘书(正处级)。1988年3月至1993年3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党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副局级)。为李铁映(1988年3月任国务委员;1987年4月至1988年3月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1988年3月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秘书。

  1997年3月起任国家文物局副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