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中美不再容忍朝鲜拖拉手段

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5-6)

http://blog.huanqiu.com/?uid-118575-action-viewspace-itemid-339411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今 日 看 点 : 20091009 ▲◆★●■☆

 

两年间五件大事证明: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http://topyl.com/bbs/thread-614205-1-1.html

 

胡锦涛乘地铁考察旅游服务情况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952

 

马英九大陆政策 尚未形成明确中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美不再容忍朝鲜拖拉手段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10/hongkong091008r.shtml

 

朝鲜计划派核问题谈判代表于本月访美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10/1009_16_1379767.shtml

 

 

两年间五件大事证明: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http://topyl.com/bbs/thread-614205-1-1.html

     在全球感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可能并没有把中国2007年1月以来所发生的5件大事相联系。将这5件大事联系起来看中国国家实力和政府执政能力,可能是又一种境界。

     这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作到的。

    在全球金融严重危机、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大格局下,当今世界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承受南方冰冻、西藏事件、汶川地震、举办奥运、国庆大阅兵这样五大考验?只丛国民稳定层面就难以想象,更不用说巨大的经济承受能力。

    不要说这五件大事所需要耗费的财力总量,就连区区几场小规模战争,已经让号称全球老大叫苦连天、元气大伤,兵源不足、财力不足、民心不稳。为了给自己壮胆,安慰国人,只能喊出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口号纸上谈兵,以壮国威。

     2007年1月以来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内几乎连续发生的受南方冰冻、西藏事件、汶川地震、及奥运、国庆大阅兵是两场战争所能并论的吗?

    2007年一月的南方冰冻灾害的突然性、广泛性、灾难程度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够承受的。
    
    西藏藏独分裂事件纯粹是西方反华的又一场“八国联军”精神之战。

    汶川地震的突然性、广泛性、毁灭性和残酷性也不是一场小规模战争可以相提并论的。

    奥运会的庞大开销就不用提了。面对全人类、全世界上至总统下到百姓来客的各类活动安排、人员组织、全民动员、稳定局势,哪一项能离开国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此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实属不易。

    国庆六十周年阅兵更是充分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让全世界开了眼界。

    然而,在精神战术、天灾人祸、金融海啸、国计民生等连续重大事件面前,中国政府、国家领导人胸有成竹、沉着应战,战无不胜;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如愿以尝的实现了最大愿望;不但没有所谓的民主社会异党攻奸、诋毁执政、抵制行政的行为,反而是全民自律、人心思定、支持国家大局,自觉地服从国家行政,更不存在人力不足财力不足的问题。

    从大唐盛世至康乾盛世,晚清没落到而今,五千年中国史证明了一条不可否认的事实;
    
    中华民族只要人心思定,则国富民强、一日千里;军阀混战,内部争斗则一蹶不振,慢无宁日。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中华民族不可能再有明清的软弱,不可能再有军阀混战的年代了。国家只要把握好了内部治理,外部顺势的大政方针,稳操国际局势之舵,依靠国民自身的优势,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国家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南方冰冻、汶川地震给了中国一个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机遇和舞台,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这个机遇,中国政府和华人社会在这个舞台上发挥的邻里至尽,充分展现了他们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共渡时艰、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实力;金融海啸、国际奥运、国庆阅兵,检阅了中国政府、国家领导人的大智慧和领导能力;在如此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全人类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两年五件大事的完美结局,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展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办事效率,
    更向全人类展示了中国社会制度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劣、利弊。难怪有西方舆论曾经讨论要不要改变他们社会制度的问题。

    通过这五件大事的完美落幕,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这五件大事的完美落幕,中华民族要重新评估自身的能力,重新建立自信的起点,树立更高、更远的大国发展战略和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邓小平先生发明“稳定压倒一切”的理论。只要中国能无限期稳定发展,未来全球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速度毫无疑问将由中国主导。

    政治统帅经济,经济主导政治,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样必须遵“稳定压倒一切”的理论。应着眼于全球和谐、平等发展的理念。只有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到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国家实力,才能主导全球政治;只有世界经济和谐、平等发展才能逐步削弱霸权、最后消除霸权。

    中国威胁论,帮助中国更加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增强了中国的国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这可是西方舆论帮助中国办了一件任何国家机器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

    面对国家今天的大好局面,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过象今天这样扬眉吐气、意气风发。可是,国人不能忘乎所以,一山不容二虎,“广场协定”让不可一世的日本经济一夜之间一掘不整。
    
    六十年代美国在朝鲜败下阵来就曾清醒地预言,颠覆中国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第三代或第四代”,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中国人民有着长达几百年血淋淋的惨痛历史。

    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象“广场协定”对付日本的手法,中国人的智慧不会比美国人差。

    中国要想永远引领于强手如林的世界,指望韬光养晦是不行的、永远处于被动的守势也是不行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克敌制胜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落后就要挨打”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与饿狼对峙的时候,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死死盯住狼的进攻欲望,找准软肋一招毙命。

    民主制度是西方国家献给中国的一杯毒酒,贸易保护是西方国家正面射向中国的利箭,高技术武器封锁是他们挂在中国头上的炸弹,地缘包围是他们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绞绳。

     民主本身是很好的,西方所谓的民主被他们彻底扭曲了其本身的意义。那些为了一己一国利益,强行剥夺他人他国的生命和利益,本身就受到其国民的反对,更不要说受害国了,民主在哪里?

    民主国家联盟让朝鲜、让南斯拉夫、让伊拉克四分五裂、国破人亡;让阿富汗国将不国,人民惨遭涂炭;

    民主国家联盟让战争蔓延全球,让人类永无宁日。

    民主制度让台湾败类执政八年,遗笑天下,给中华民族丢尽了脸面,人民被任意耍弄,苦不堪言。

    中国在今天这样大好形式下,中国人民要能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要充分认识当今世界的严峻形势,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地发展经济不动摇,才是强国富民的唯一之道。

    中华民族要恰倒好处地把握
世界形势,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美形象充分展现给全人类,让全世界能够真正重新认识中国,让全人类对中国建立更高的信心,寄予厚望,成为和中国人民一道支持、发展、建设中国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百年之梦。 ▲

胡锦涛乘地铁考察旅游服务情况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952

       2009-10-7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0月7日上午考察北京国庆安保、交通和旅游工作,看望慰问驻守天安门地区的公安民警和部分武警官兵,乘坐北京地铁4号线赴颐和园考察旅游服务情况。

  胡锦涛首先来到负责天安门地区安全保卫工作的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在分局指挥中心电子屏上,显示出广场各个区域的实时场景,值班民警根据广场人流情况进行指挥调度。胡锦涛仔细听取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和国庆长假期间安保工作情况汇报,随后查看了新型警用装备,接见了北京特警、巡警、交警代表,和驻守天安门地区的部分武警官兵。

  胡锦涛说,国庆期间,天安门地区安保任务十分繁重,大家牢记重托,恪尽职守,不辞辛劳,为维护首都社会稳定,确保国庆活动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同志们继续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争创一流,进一步提高警护水平,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技术装备,为维护天安门地区和首都的稳定再立新功。”

  今年国庆期间,北京地铁客流量大幅增加,国庆前夕开通的北京地铁4号线,日运输乘客已达60万人次,为民众出行带来了便利。胡锦涛来到北京地铁4号线,看望慰问当班的地铁工作人员,仔细了解地铁开通以来的客流变化、便民服务和安检工作等情况。

10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考察节日期间北京的安保、交通、旅游工作。这是胡锦涛在颐和园看望为中外游客服务的志愿者

  胡锦涛还亲自购买了一张电子车票,通过电子检票口进入站台。在站台上,胡锦涛同参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先进人物代表亲切握手,并和他们一道登上地铁列车。

  列车驶出站台后,胡锦涛坐在座位上,查看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地铁4号线运营线路等图板,了解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情况。北京市有关负责人告诉他,目前北京载运线路已有9条,总里程达228公里,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561公里,日均客运量将超过1000万人次。

  胡锦涛表示:“北京作为一个特大的国际都市,要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要作用,特别是轨道交通,要为广大市民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公交服务,让市民愿意坐公交。”在列车上,他还查看了车厢里配备的人性化设施,并来到驾驶室看望列车司机,了解操作情况。

胡锦涛考察节日期间北京的安保、交通、旅游工作。这是胡锦涛乘坐地铁4号线,实地了解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情况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驶,地铁列车稳稳停靠在西苑站,胡锦涛走出站台,前往颐和园景区考察旅游服务情况。

  节日的颐和园客流量比平时明显增多,过去6天已经达到40万。为方便游客购票,颐和园在延长售票时间的同时,增加了22个临时售票窗口。胡锦涛来到东宫门外的售票窗口处,看望慰问正在紧张工作的售票人员,询问售票服务的有关情况。

  胡锦涛还同医疗站的医护人员和景区安保人员亲切交谈,向他们表示诚挚慰问。热心的志愿者在景区内外不同地点设置了服务站,为游客提供指引、疏导等服务,胡锦涛来到志愿者服务站前,对志愿者们说,“你们放弃国庆休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大力提倡。”他勉励大家坚持做下去,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景区内,几名环卫和绿化工人正在清扫垃圾,养护花卉。胡锦涛走上前握着他们的手,亲切地问起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前来游园的游客见到胡锦涛,各个喜出望外,大家热烈地欢呼鼓掌,激动地问好。看着坐着轮椅的老人,胡锦涛快速向前,俯下身子拉家常。他还高兴地与可爱的孩子握手,并抱在怀里。见到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胡锦涛热情地问起他们在华旅游的感受,祝他们在北京玩得愉快。

胡锦涛考察节日期间北京的安保、交通、旅游工作。这是胡锦涛亲切会见北京公安民警代表

  面对加拿大来的华人游客,胡锦涛真诚地说,“(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国家富强”,他攥起双手说,“要珍惜这个机会打拼,欢迎你们回来多看看。”现场顿时响起会心的笑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一同考察。
    
    胡锦涛在颐和园同外国游客亲切交谈    ▲  来源: 中新网


马英九大陆政策 尚未形成明确中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09年10月9日电/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青在《中国评论》月刊十月号发表专文《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作者认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有三:即“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现状、未来前途“公投统一”、反对“法理台独”。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政策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台湾前途、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两岸交往互动、涉外政策等几个重要方面。由于目前学界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统、独”本质到底为何仍说法不一,在“台湾主体意识”已成岛内社会主流民意,马英九又兼任国民党主席之际,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本质有一个相当明确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总体上看,作为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未来目标,如果正面解读的话,它具有务实性;如果从负面解读的话,则可以描述为几面讨好的投机性与权宜性。从具体内容上看,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有三:即“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现状、未来前途“公投统一”、反对“法理台独”。
  
  ☆ 以“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定位来维持两岸现状

  对两岸现状的政治定位,马英九的政策既有对蒋氏父子“中华民国法统”的坚持,也有李登辉主政前期的“国统纲领”以及1993年国民党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容。

  国民党在台湾,从两蒋统治时期至2005年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之前,对大陆的政策主张、立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两蒋时期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僵硬的隔绝政策阶段,到蒋经
国晚年开始调整,在维护“台湾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走向开放阶段。

  ◆ 二是、从李登辉主政前期(1991年2月)订定“国统纲领”、1993年提出“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再到实行“台独”分裂的“两国论”阶段。

  ◆ 三是、2000年连战接任党主席后对李登辉“两国论”路线的拨乱反正阶段。

  考察这几阶段的国民党大陆政策,可以看到,尽管随着李登辉下台和连战的矫正,李登辉的“两国论”已经被国民党排斥,但国民党的“一个中国”政策已经不再是蒋氏父子时期的“一个中国”政策,其大陆政策基本回归“国统纲领”的路线,并以“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政策声明作为对两岸现状政治定位的明确表述。

  “国统纲领”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包括,两岸政治定位的原则是“大陆与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促进国家的统一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统一的目标与时机“首应尊重台湾人民的权益并维护其安全与福祉”,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下分阶段达成,包括近、中、远三阶段,近期是“交流互惠”,“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在国际间在“一中”原则下“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中程阶段是“互信合作”,包括“对等的官方管道”、“大三通”、“协力互助参与国际组织”、“高层互访”;远端则是“协商统一”。

    1993年11月22日国民党提出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声明(下称“声明”)指称,“对内讲,是一个中国业已分治之情况下,双方同为在个别地区行使最高统治权力之政治实体,彼此对国家主权的主张是重迭的,一个中国绝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国际间,两岸则为互不隶属、各自主张主权之两个国际法人。双方应相互尊重,在互惠中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并指出,“两岸同是一个中国的一部分”。回顾该声明出台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到,“阶段性两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两岸商谈,台湾自抬身份,以提高谈判价码。由于其“阶段性两国”的提法背离了国民党原有的“一中”论述,因此在遭到国民党内部反对后,虽然“阶段性两国”这个概念不再被提起,内容也通过国民党的事后“声明”而退回到对内仍是“一国两府”,对外则是“两个中国”的性质上,但其完成了概念性突破,亦即给“一国两府”戴上了“阶段性两国”的帽子,这不仅给民进党的“台独”操作、论述带来了机会,也在思想上混乱了国民党的“一中”路线,并为日后国民党在大陆政策论述上陷入民进党“台独”论述陷井埋下了伏笔。

  与“国统纲领”和“声明”相较,不难看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立场、主张与之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且当前马英九正将两岸互动推向“国统纲领”的“中程阶段”。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何有学者认为马英九在搞“阶段性两个中国”?

  两岸现状就是“中华民国的现状”,“一中各表”是“描述现状最好的方法”,这是马英九的一贯立场。什么是“中华民国的现状”?就是“中华民国”没有消亡,“中华民国的政府”更是事实存在,因此,马英九对现状的认知是:站在两岸的角度上看是“互不否认”的“两个政治实体”(即“一国两府”),站在国际角度看,则是“互不隶属的国际关系”(即“两个中国”),这就是“一中各表”所要“表”的内容,这与退回到“对内一国两府,对外两个中国”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的内容一致性颇高。

  2009年7月27日,马英九回复了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对其当选党主席的贺电,电文提到的16字“原则”中,“正视现实”首当其冲。可见,这是马英九在两岸政治交往中最为强调的一点。所谓“正视现实”,正如国民党内高层人士解读的那样,就是“两岸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各自统治,互不隶属,大陆只要正视这个现实,两岸关系才能往良性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这无疑是马让大陆默认“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现状的既含蓄又坚定的表达,可以说是马英九的底线。因此,马英九对两岸现状的政治操作就是,追求以“互不否认”的“一中各表”维持“两岸两个政治实体共存”的现状,对外则以“弹性、务实的共存模式”进行“活路外交”。

  目前学界有人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是“隐性的‘两国论’”,但笔者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与李登辉的“两国论”即“特殊国与国关系”是有区别的:

  ◆ 其一,思想根源不同,前者缘于和平共存思维,后者基于“台独”思维。

  ◆ 其二,内涵不同,前者坚持“两国”的领土重迭、主权含括对方,后者则坚持彼此领土分割、主权分离。

  ◆ 其三,做法不同,前者坚持“一国两府”下的作为,后者则要正名修宪为一个台独“主权国家”;而在对外关系上,前者目标是“在现有架构下争取最大的权益”,而且希望在与大陆务实协商的基础上,“寻求彼此可以双赢的平衡点”,后者则是为了打破现有架构,冲撞“一个中国”原则。

  ◆ 第四,最终目标不同,前者虽然表现为一个前途开放的选项,但实际上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结局,后者是希望最终实现“台湾独立的台湾国”。

  这四点不同就将貌似的两个论调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

以“公投统一”为台湾前途的终极目标

  在两岸关系的终极目标,亦即“台湾前途”上,马英九近年来提出了较之“国统纲领”更为苛刻的条件。

  有关台湾前途,马英九原本奉行“一国良制”下的终极统一目标,也反对将“台独”作为台湾前途的未来选项。直到2005年7月,马英九在国民党主席选举第一次电视政见发表会上的首轮发言中仍明白指出,“所谓(党的)核心价值,……第二是反对‘台独’,在任何情况下,‘台独’都不是我们的选项” (2005年7月3日《中央日报》)。2005年12月马英九在美国《新闻周刊》记者约拿丹•亚当斯(Jonathan Adams)的专访中表示,虽然“没有统一的时间表”,但“对我们的政党而言,终极的目标是统一”(2005年12月20日《中央日报》)。而对统一的前提,马英九也一贯强调“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 (2008年5月20日TVBS马英九“人民奋起,台湾新生”就职演说)。

  但是从2006年初开始,马英九在有关台湾前途的问题上逐渐有了新的说法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