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这次危机是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关于喝水的17个误区 5、餐前补水最养胃

吃饭前还要补水吗?那不是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吗?西餐有餐前开胃的步骤,其道理在于利用汤菜来调动食欲,润滑食道,为进餐做好准备。那么,饭前补水也就有着同样的意义,进固体食物前,先小饮半杯(100毫升),可以是室温的果汁、酸奶,也可以是温热的冰糖菊花水或淡淡的茶水,或者是一小碗浓浓的开胃汤,都是很好的养胃之法。

: 2008-12-30 ▲◆★◇●■☆

欧洲对华关系为什么忽冷忽热?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2786/c99

这次危机是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http://topyl.com/view.php?fid=DBXW&id=2811217

大陆对台政策制定须经严密研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台湾参与世卫具体究竟该“怎么让?怎么给?

http://topyl.com/view.php?fid=DBXW&id=2811212

美《新闻周刊》分析以色列真正意图 追求威慑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以色列为何在此时猛烈空袭加沙

http://news.sina.com.cn/pl/2008-12-29/075016939968.shtml

中国最神秘学校:中央党校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3306/c104

欧洲对华关系为什么忽冷忽热?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2786/c99

 
   2008/12/29 随着公认的“亲美派”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法德领导人在欧中经贸、法德国内社会、政治因素及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中努力找平衡,这些因素都放大了中欧关系中的竞争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欧洲对华政策今年以来因此频频传出不和谐音。而每次到“寒气逼人”之时,又会吹来些许暖风。这忽冷忽热之间,究竟暗藏多少“玄机”?

  ☆ 中欧关系“经济基础”怎么样

  据新华网文章说,自2004年5月起,欧盟超过了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据欧方统计,欧盟从中国的进口不仅减轻了欧元区的通胀压力,而且为欧盟每个家庭每年节约300欧元。据中方统计,2005年,中国从欧盟的进口为欧盟创造了150万个就业岗位。
  
萨科齐2007年11月首次访华就获得了超过200亿欧元的合同订单,远超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的默克尔同年8月访华成绩,这使得德国商界垂涎、政界分化。《德国金融时报》甚至在头版打上了“德国工业界要求默克尔向中国低头”的标题。当德国联邦议院有议员要求用禁运中国货物在“西藏问题”上对华施压时,立即遭到了国内经济界的一片反对。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欧贸易的扩大,让欧洲国家领导层看到了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现实意义。

  不过,伴随着中欧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双方的经贸关系也进入了问题多发期,经贸关系中日渐增多的竞争性因素不仅殃及双边经贸,也给双方的政治合作投下阴影。

  2007年10月,就在默克尔访问印度前几天,她所在的联盟党议会党团出台了新亚洲战略,建议“德国要增强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民主国家的关系”,同时要“联合欧美和亚洲的民主国家来遏制中国崛起所造成的威胁”。

  默克尔作为欧洲新生代领导人的“领头羊”之一,其外交政策也会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作用。萨科齐上任后首次访华时,多次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方进行讨论,他也成为首位在此问题上对华施压的欧洲国家领导人。

  ☆ 欧洲“人权”外交内因在哪

  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欧洲大国对华政策中,“人权”和“价值观”因素愈来愈浓。“人权”成为这些国家向中国施压的筹码,可谓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且它更是欧洲大国领导人政治妥协、转移国内舆论压力的工具。

  拿德国来说,国内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处于一个停滞阶段,民众生活水准相对下降,与此同时新崛起国家的产品却大量流入。德国又是个工业出口大国,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更加敏感。政治家没有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办法,将批评目标对准新崛起国家就成了平息民众怨气的捷径。默克尔会见达赖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产物。

  再看法国,萨科齐来自法国中右翼政党——人民运动联盟,他在总统大选中曾表示上任后将继续对华友好的外交政策。

  然而,今年4月,代表法国极左势力的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向市议会提议授予达赖“荣誉市民”称号,与试图缓和中法关系的萨科齐政府唱反调。法国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发言人称,左翼人士是在利用此举赢得一场“公关政变”,这些都凸显了法国在政治上的分裂。

  此外,由于萨科齐上任后面临国内经济低迷、综合国力下滑及法国在欧洲影响力逐渐下降的压力,为了转移国内舆论压力,他也如法炮制地在“西藏问题”上与中国纠缠,甚至一度公开表示要抵制北京奥运会。加之,今年下半年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萨科齐急需借此机会表达法国的声音,所以不遗余力地为自己造势,希望以此来吸引国际社会的注视。

  ☆ 两大强硬政客有何个人风格

  默克尔的政治风格一直以直率、硬朗着称,在德国政坛中保持着“铁娘子”的形象。德国媒体戏称她对外奉行的是直来直去的“直线型外交政策”。她对“中国的威胁”也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要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在会见达赖引起众多非议之后,默克尔还拒不认错,强硬地表示“作为总理,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接见什么客人”。

  与默克尔风格类似,萨科齐早在担任法国内政部长时就表现出“直言敢干”的风格,大选中抛出的“平静地与过去的法国决裂”的竞选口号为他最终赢得了胜利。除此之外,媒体还普遍认为萨科齐是一个爱出风头、反反复复的政治人物,因此也不排除他会经常挑起事端以此来引起国际社会注意、抬高自己声望。

  今年11月,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需要欧盟和中国更紧密合作之际,萨科齐又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宣称要会见达赖。为此,中方做出强硬回应,宣布推迟原计划12 月初召开的中欧峰会。尽管如此,萨科齐还是逆流而动地于12月6日在华沙会见了达赖。这些举动也再现了其反复无常的性格,萨科齐的国际形象也因此一降再降。▲

这次危机是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http://topyl.com/view.php?fid=DBXW&id=2811217

    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国似乎与众不同。在世界各地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那些让中国在过去近三十年以非凡速度增长的独特因素可能让它得以保持顺利运作。但如今,在越来越阴沉的统计数据面前,这一希望已经破灭。2009年,中国将硬着陆,如今甚至最乐观的经济学家都承认,GDP增长率会远低于 8%,可能是5%或以下,而中国经济学家和官员普遍认为8%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低限度。

  随着经济放缓的深度显现,各方警告动荡的危险。在11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这次危机是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其他级别较低的领导人也应和这种警告。

  但是,尽管有相当数量的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但大多数中国学者和分析家似乎属于认为“中国将蒙混过关(China will muddle through)”的流派。他们认为,尽管可能出现骚乱和街头示威等最坏的情况,但这次的状况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情况很不一样,最有可能的情形是混乱但相对稳定地过渡到国家发展的下一阶段。

  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此次危机的原因是外部的。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的李诚(音译,Cheng Li)表示,“我看不到任何形式的针对党的全国性挑战,因为你不能把眼前发生的事情归咎到他们身上,那是来自中国境外的。”李诚表示,官方媒体煞费苦心地定期指出,政府的反应是迅速且果断的,包括宣布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方案,多次降息,采取实质性的举措支撑房地产市场,鼓励消费者消费。北京一位西方外交官表示,“迄今为止,他们正确地做所有事情,而且行动非常迅速。他们的行动常常比德国等其
他国家要快要大规模,他们无须害怕报纸和中央电视台的事实宣传。 ”

  而且,关于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以便保存权威,领导层坚定地团结在一起。李诚表示,尽管领导层可能会在一些细节上有分歧,但最高层面的团结一致,避免最高领导层出现任何不和的迹象。李诚认为,这一代的领导人有过决定性的经历,知道第一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第二,无论发生什么事,领导层绝不能公开不和。

  香港科技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崔大伟(David Zweig)表示,政治精英是团结的,反对势力却是支离破碎的。虽然失业很痛苦,但返乡的农民工几乎不可能威胁到北京。“别忘了,在1998年到2000 年间,政府让国有企业数以千万计的工人下岗,那时的罢工和抗议令政府有点紧张,但总体而言,他们有能力很好地生存下去。”(作者:Simon Elegant)▲

大陆对台政策制定须经严密研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2008-12-30 快评/台湾有媒体说,两岸两会复谈后,可以优先商谈台湾民众关心的“台湾参与世卫组织活动的问题”,这是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自二○○五年四月连胡会谈以来的“承诺”;不过,据透露,对台湾如何参与WHA活动,大陆内部意见仍相当分歧。据透露,同意让台湾参与世卫组织的活动,虽然是总书记亲自拍板定案的,但具体究竟该“怎么让?怎么给?”中共涉台、涉外、军方等部门的意见并不一致,各个部门并从台湾政党政治的特性等因素,评估不同的决策效应。

  情况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制定过程,历来都要经过严密慎重的评估,尤其是广泛听取意见与建议,几上几下,广泛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再由中央领导人拍板定调,政策就可以出台了。这样的过程是对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方涉及部门都可以参与,专家学者可以从份提出意见,这是决策民主的表现。所以,台湾方面必须了解大陆这样的制定政策的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台湾参与世卫具体究竟该“怎么让?怎么给?
http://topyl.com/view.php?fid=DBXW&id=2811212

http://www.topyl.com 受众传媒网 2008-12-29 中国时报王铭义/在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大陆赠台猫熊抵台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的最新焦点已转移至明年五月,台湾能否顺利以“观察员”身分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属的世卫大会(WHA)活动。这将是大陆是否有足够“诚意”的重大考验。

两岸两会复谈后,可以优先商谈台湾民众关心的“台湾参与世卫组织活动的问题”,这是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自二○○五年四月连胡会谈以来的“承诺”;不过,据透露,对台湾如何参与WHA活动,大陆内部意见仍相当分歧。

中国外交部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近来对外界询问相关协商情况,官方说法是:“希望两岸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至于是否藉由海基海协现有管道负责商谈,或另指定协商管道,始终未有明确讯息。

据透露,同意让台湾参与世卫组织的活动,虽然是总书记亲自拍板定案的,但具体究竟该“怎么让?怎么给?”中共涉台、涉外、军方等部门的意见并不一致,各个部门并从台湾政党政治的特性等因素,评估不同的决策效应。

其中,大陆内部质疑与反对的声浪,甚至还大于无条件赞成的意见;即使赞成让台湾参与世卫组织的活动者,也有人倡议应比照APEC、WTO等模式,先透过中国外交部与WHO秘书处,先行签订有关台湾参与WHA的“备忘录”,明确限缩台湾参与世卫组织的型式与活动范围。

事实上,台湾近年推动以“观察员”身分参与世卫组织,屡推屡败,中国仍是最大的阻碍力量。中国前卫生部长高强就曾宣称:“原因很简单,这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不符合联合国的规定,因为台湾不是主权国家。”

中方对两岸参与国际组织的立场向来强硬,对“总书记的承诺”如何落实,态度显得格外谨慎,尤其,两岸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较量,事涉中国的主权完整与国家利益,各种本位考量也是造成协商迟迟未能展开的主要因素。

不过,对两岸迄今未能就台湾参与WHA问题展开协商,部分大陆学者则认为,问题出在台湾的马英九政府仍未做好与大陆协商的准备。厦门大学教授陈孔立早前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即传递相关政策讯息。

陈孔立认为,如担心流言蜚语,协商时机就会错过,“是否如传言那样,担心两岸过早地进入政治性协商,担心两岸关系走得太快,被人说是‘过分亲中’,担心被外国人说成台湾加入国际组织,‘北京拥有最终决定权’?” ▲

美《新闻周刊》分析以色列真正意图 追求威慑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2008年12月29日电/本周由以军方发起的对加沙地区空袭,被看做是以军为清除哈马斯针对以国土的火箭威胁而做出的一次全面“大扫除”,但此次军事行动规模之大却超出所有人想象。中国网报道,对于这次空袭,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刊文分析了此次空袭的根本原因以及以色列的真正意图。

  ☆ “威慑力”思想在以国内根深蒂固

  在2006年黎以战争中,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给以带来毁灭性打击,在四十年前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取得“闪电胜利”后,以色列也陷入了全球最糟糕的周边环境中,此后,在以国内词典中,“威慑”一词是被使用最多的词汇,以国内民众对该词的迷恋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对以而言,其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任何国家战略。对很多以色列国民来说,他们对该词的理解也许仅停留在“机械性背诵”上,以色列海法大学中东历史学家巴拉姆时常回忆起自己母亲背诵的一句犹太语格言:“只要树弯腰,山羊都跳过”。

  同时,该空袭还将向世人,特别是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表明:即使在黎巴嫩崩溃后,以色列仍不会做“弯腰树”。值得注意的是,以军发动的此次空袭完全是在白天进行,但在过去,即使在毫无建筑物的地区进行空袭,以军都会在夜晚行动,这也让星期六的这场“大屠杀”变得尤其引人注目。

  ☆ 传说故事透露以为威慑而战

  空袭后,国际人权组织立即对以方的空袭进行谴责,并表示空袭“不合适”,尽管巴勒斯坦的“山寨火箭”能威胁到以色列国土,但很难给平民带来伤亡。然而在中东地区,人们对均势概念的理解并非建立在单纯数学计算上的。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一书中,他形象讲述了一个贝都因人的传奇故事,此人因自己的一只火鸡被偷而郁郁寡欢,其子不明其父何以为如此小事而不安,但后来此人的骆驼被偷,马匹也被偷,最后他将所有罪责归咎于火鸡上,因为正是在丢失火鸡后没有报复,导致后来一连串盗窃的发生。巴勒
斯坦的火箭弹也许正如故事中丢失的火鸡,我们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色列人对毫无威胁的火箭反应如此之强烈,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火箭,而是更广泛的整个伊斯兰世界。

  ☆ 空袭事关国内选举 近邻苦不堪言

当然,以色列一直在延续着自2006年以来的争吵,但毫无结果的争吵只会将以方的“威慑力”削减殆尽。如果将此次加沙地区行动看成一次失败之举,那么此次攻击也会带来类似后果。单纯的空袭并不能消除来自对方火箭威胁。以军在边境地区增大巡逻任务,且将预备役军人数量增加到六千五百人,这些都表明以军有可能采取进一步地面军事行动,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动摇伊斯兰主义的统治地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以情报局人员表示,哈马斯已根深蒂固,以军必须在任何军事行动中格外小心。以色列巴依兰大学教授斯坦伯格说:“以军此次行动并未有庄严的宣誓,他们面对的并非一般敌人”。

  对以来说,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不考虑此次袭击是不可能的,且奥尔默特已公开表示自己将离任,在极有可能继任的三位候选人中,他们都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战争已成为其政治生涯的砝码。

  拖拉,懒散的行动不仅让以色列损失更大,而且让其陷入国际舆论漩涡中,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将削弱以方威慑力。但毫无疑问,以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引起近邻的强烈不满,中东地区阿拉伯联盟国家,如埃及和约旦,迫于美英方面压力,他们也不敢公然叫板,看着血腥味十足的加沙上空的空气,他们也是有苦难言。以色列也许能重新建立其“威慑力”,但毫无疑问,他们将付出代价。 ▲

以色列为何在此时猛烈空袭加沙
http://news.sina.com.cn/pl/2008-12-29/075016939968.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新京报 作者:白烁

  以色列大选即将开始,这似乎成了一个死结:要想当以色列总理,他首先是好战者,首先得向选民表明征服哈马斯是既定目标。而美国新旧总统交接间隙,美国政府不好表态,也是发动袭击的良机。

  无论是圣诞节还是即将来临的新年,金融危机已把节日的气氛搅弄得低迷。然而,以色列空军对加沙地带的袭击,280人死亡、900多人受伤的惨剧,则把节日气氛推向悲鸣。

  从12月27日起,以色列发动了代号为“主角”的作战行动,100多架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针对百余个目标投放投射了数十枚精确制导炸弹、数百吨炸弹,近3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是以色列自1967年“六日战争”后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最为猛烈的军事打击行动,目的是制止哈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火箭弹。

  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问题召开的紧急会议,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止暴力行动。但是,以色列依然声称这项军事行动可能持续数周,有可能实施地面作战行动。而哈马斯领导人也威胁要采取报复行动,继续进行抵抗。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说话的口吻,居然与40多年前相差无几。但时代已发生变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已经成为文明外交的核心。不过,以色列似乎在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上宁愿野蛮。

  巴以冲突持续不断,归根到底是力量不平衡所致。过去40多年,以色列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都远超过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一方,因为经济的贫困和内部纷争,无论在军事行动和谈判桌上都缺少筹码。只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仍努力坚守着和平原则,遭到内部人的反对也忍气吞声。这次大规模的空袭,是一场绝对优势方袭击绝对劣势方的战例。

  问题是以色列的战争目标似乎不是消除战争,而是为另一场战争写好了序言。人类历史经验证明,当绝对优势的一方要打击绝对劣势的一方,劣势一方不是被征服和震慑,而是更为激烈的反抗,恐怖手段是最有效的武器,“恐怖分子”可能被另一方视为“民族英雄”或者“烈士”。因此,空袭发生后,阿拉伯国家都在警告,“以色列的屠杀”很可能会演变成全面战争,新一轮的自杀式报复已箭在弦上。

  为什么是现在发动空袭?因为以色列大选即将开始。以色列的历届总理,即便是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的拉宾,也是以好战的鹰派形象首先获胜的。这似乎成了一个突不破的死结:要想当以色列总理,你首先是“好战者”,首先得向选民讲清楚征服哈马斯是既定目标。

  即将进行的大选,民意调查显示右翼政党利库德获胜的可能性极大,其领袖内特尼亚胡本是鹰派政治家,曾经当过以色列总理。中间立场的前进党也是可能获胜的政党,也主张对哈马斯打击,但仍是支持和平解决冲突的政党。为了使胶着状的选情清晰化,以色列使用了战争手段。美国新总统上任还剩下几天了,以色列知道怎样行动最能为美国新总统的外交能量增色。他们更知道,布什和奥巴马交接的间隙,美国政府不好表态,是发动袭击的好时机。

  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发动战争伤及无辜都是应受谴责的。而用战争消灭战争,更是难以实现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该明白谈判桌比战斗机更利于解决问题。□白烁(广东 媒体从业者) ▲

中国最神秘学校:中央党校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3306/c104

    2008/12/28 在中国什么地方,司机开车最小心?一位外国驻华记者的答案是:中央党校。

    这位记者说,他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发现在中央党校里司机开车明显让着行人。“因为他们知道,行人中说不准有中共中央未来的总书记。”

声名显赫的中共中央党校(以下简称“中央党校”)位于北京西郊。在党校大门口传达室,来访者必须递上有效证件,报上要找的人名,待工作人员电话与对方确认通过后,领得一张通行证,交与大门警卫查验再次通过后,才能踏入大门。如要进入其他建筑楼,通常还须经过该楼警卫的查验。

每年有大量的地厅级和省部级官员在这里学习。他们住在不同的楼里,但省部级官员的宿舍楼的查验更为严格。来访者报上省部长姓名、房间号,门卫须向楼上的领导核对请示后,方能放行。

进入这里学习的中共中高级官员,也处于被“隔离”状态。带秘书乘座驾都不被允许,无正当理由不得缺课,请假必须经过批准。党校大门晚上11点准时关闭,超过11点进校必须登记。

“就算没出去做什么坏事,谁也不愿自己的名字老出现在晚归的记录簿上。”一位学员说。

完成从官员到学员、从个人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是中央党校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曾任中央党校办公厅主任、组织部部长的张虎林告诉记者,1990年,他担任省部班的教研组长,当时除了学习,还给省长部长们安排了课余劳动,“每个人都得打扫院子”。这个班上的人,有的现在已是政治局委员。

现在的省部级宿舍楼房间里的闹钟固定7点半叫。据知情人士介绍,服务员每天早上7
点半会准时按门铃送水,“吵得你根本无法再睡。”

踏入中央党校校门第一周,每个官员都将接受一次闭卷的“摸底”考试,考的就是马列基本理论。

每个周一到周四上午,八点半到十点半,是学员们的上课时间。中央党校七个教学部门的教员分阶段教授某个班次,例如党建部在地厅班讲党的历次重大会议、党建历史、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等课程,接着由社科部的教员讲授民族宗教理论、社会学、干部领导艺术等课程。下午一般是自学或讨论时间,不安排教员授课。

中青后备干部班的平均年龄,在45到50岁之间。他们一进校便拿到一份马列经典的基本书目,包括《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经典,要求三个月内全部读完。

对学制一年的中青后备干部班,中组部有专人参与各节讨论课,全程观察学员表现。据中央党校另一位教授称,曾有学员因课上表现不佳,学期未满就被中组部叫停学习,“这对那个人的政治前途是毁灭性的打击”。

据统计,中央党校的中青班学员已有三分之一晋升省部级。

在这里,各级学员们还要观看细节披露更加详尽的腐败案警示片,参加文化汇演、重温革命经典,高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受党教育这么多年,这里是接受教育最直接的地方。”一位中央党校的老学员说。

前任校长胡锦涛曾着重强调,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到了党校都是学员,都要按学校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习。这也是中央党校自建校以来不变的要求。

★ “中国的前途与这些人密切相关”

“中国的前途与这些人密切相关。”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和中央党校的很多教员一样,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学生。

近二十年中,他看着曾坐在下面听课的学员成了更高级别的官员,有的升至中央要员;但也听到极个别学员被“双规”、沦为阶下囚的消息。

教了近二十年党史,谢春涛的压力越来越大。谢春涛说,有些官员的党史知识非常丰富,国内外的很多书都看过,这令他感到吃惊。

几位中央党校的老教员都向记者表示,从中央党校复校以来,学员素质的变化很大。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学员,很多只有初高中学历,现在的学员多数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据统计,研究生学历占了30%%以上,有些官员还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

对比十几年前,现在的官员不仅仅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还得直面矛盾丛生的改革深水区。今年发生的重庆“钉子户”、厦门PX项目、山西黑砖窑等事件,无不把当地官员推到公共危机的风口浪尖。

2003年SARS以后,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的靳薇教授申请开设了“公共卫生与社会危机”的全校选修课,受到学员们的强烈关注。第二年,教务部门把它安排为地厅班的课程,由晚上改为白天授课。

对比十多年前,中央党校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官员文化素质不高,党校除了教授马列经典之外,还开了历史、地理课;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欣赏歌剧、外交礼仪等课程。

★ “学员是党校的上帝”

“学员是党校的上帝。”靳薇说。作为官员之师,中央党校的教员们面临着非同一般的压力。

每次课前,坐在下面的省部长、市长拿着教务部发的教学评估表对教员的教态、理论观点表述等逐项评分。省部级的学员往往比较宽容,中青班和理论宣传班的学员思维最活跃,对老师也最挑剔。曾有人在课堂上强烈反对老师意见,最后把老师轰下去,这节课这位老师只拿到100分中的37分。也有人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不对自己口味,把老师告到教务部。

在目前的评分体系中,满分10分,低于九分就是教学事故。谢春涛告诉记者,全校每学期结束时都会公布学员对教员授课的评估分,教学评估简报发到各个教研部、室。他们教研部也有规定,教员教学评估分低于各班平均分的,将被暂停在该班讲课。“竞争相当激烈,要是排名落在别人后面,面子上也过不去。”他说。

除此之外,讲课的分寸也不好把握。“课堂有纪律”是教员必须谨记的诫条。这五个字在中央党校有特殊的含义:讲课的内容不得有违中央的基本精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这里的老师对中共执政理念是认同的,关键在讲课的艺术和策略。”中央党校“三农” 问题研究中心徐祥临教授说。

但在中央党校教书,容易陷入非“左”即“右”的评价。学员中也有两极化的情况。有人思想开放程度超乎想象,也有人动不动讲阶级斗争、上纲上线———曾有课上,一个班的学员分成两“派”,唇枪舌剑争论激烈,以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

也有学员更愿意选择保留自己的想法。一位上过中青后备干部班的学员告诉记者,有中组部的人在,说话也不一定非得很谨慎,有时敢说话的人反倒容易受到提拔。

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少有交流的机会。地厅级官员和省部级官员吃饭也在不同的餐厅,住宿在不同的楼里,一些省部级干部学习结束后便回到北京住所。“除非上级找我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否则很少会碰到一起。”一位教育系统的厅级干部告诉记者。

学员们来自各个地区和省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学员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对同一话题,他们常有不同方向的思考。

靳薇教授对此感受很深。有一次她讲包二奶在艾滋病传播上的危险性,某经济发达地区的学员立即反应:“包二奶嘛,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了。”一次课后,甘肃的学员找到她说,原以为靳老师讲包二奶艾滋病防治是为了教育他们的个人行为,听完才知道是为了公共卫生。

★ “县委书记的讨论,有时像在吵架”

靳薇说,官员们来到党校,很少打官腔说套话,往往有啥说啥。对于学员们的直言,谢志强也有同感。他说,很多市县一级的官员来到中央党校,环境变了,没有上级压着,讨论起来比较自由。“县委书记的讨论有时像在吵架。因为他们敢说,掌握的具体情况多。”很多县委书记跟教员说:“有些问题我在这里就是放开说了,回去之后就没什么说的了,就是怎么做。”

直接、开放、敢言是中央党校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真理标准讨论”从这里发源,随后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席卷全民族。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时任副校长的胡耀邦定了“四不”原则: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虽然“课堂有纪律”,但“研究无禁区”,允许思想观点充分表达为历任校长所倡导。

★ 大门逐渐打开

1985年,靳薇刚到中央党校,这块地方在“地图上找不到,查号台问不着。”那时中央党校还是个标准的保密单位,有严格的保密要求。

今天,中央党校的门已经逐渐敞开。上世纪90年代末,中央党校和国外很多研究机构、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员出国考察也是中央党校课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