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中国败诉WTO到底冤不冤?中国既不冤枉也真冤枉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36-4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36、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你是你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37、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

38、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3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 2008-12-18 ▲◆★◇●■☆

中国败诉WTO到底冤不冤?中国既不冤枉也真冤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解放军报》发文引关注 “谋打赢”绝非穷兵黩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加速增持美国国债 为什么?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2610

北京4名大学生随国家领导人参加APEC会议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2619

巴基斯坦告急:中国半个月连射两颗卫星

http://x.bbs.sina.com.cn/forum/pic/439ca7a301068uwg

印巴大战一切都看中国态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722050100byt0.html

 

中国败诉WTO到底冤不冤?中国既不冤枉也真冤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年12月15日,中国与美国、欧盟及加拿大之间持续了两年多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之争有了最终结果。当日,WTO做出终审裁决,认为中方做法违反世贸规则。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首次在贸易纠纷中败诉。

  中评社2008年香港12月17日电/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17日载文《中国败诉WTO到底冤不冤?》,摘要如下:

  中国要求维持现有汽车零部件关税的上诉被WTO驳回,虽然还未见中国政府对此作出正式回应,但不满、喊冤甚至愤怒是免不了的。

  要问中国上诉被驳回到底冤不冤,这还真不好回答。首先,WTO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有一套十分严密的规则体系,而WTO的“裁判员”们又都是些富有学识的法学专家,且来自很多国家,他们作出的裁决必然有充分的法理和严密的逻辑,似乎不好轻言其偏私。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猫腻,WTO也远非圣土,其裁决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强势集团的幕后影响甚至操纵?恐怕还是赵本山的那句广告词──谁用谁知道。

  然而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说中国既不冤枉也真冤枉。

首先,中国当初一门心思往WTO里钻可谓动机不纯,最直接的动力就是要获得西方国家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至于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所标榜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的大员们至今搞懂了没有也还难说,因此发生撞枪口的事恐怕亦在所难免。

  然而,主导WTO的西方国家左手给中国一百,右手又收回去五十,中国迄今仍然是“入世”而没“入市”,依旧不是国际公认的“市场经济国家”,这就使中国在WTO框架下处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时天然处于不平等地位,也就是说WTO依据其规则作出的涉华裁定很可能“合法”却未见得合理,遇到这种事,中国还真像高秀敏在小品里说的──这上哪说理去?

  中国明知受到歧视还坚持加入WTO,西方国家明知中国不是个遵守市场规则的模范生还决定接纳中国入世,说白了双方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共同的贸易平台好让大家顺畅做生意,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这对异梦伴侣推到了同一张床上。

  然而麻烦的是左右各国行为的还有一条博弈论中所谓“囚徒的困境”之说。在此类情境中,个体为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有可能产生使相关各方利益都受损的结果。比如中国有时明知自己的做法违反WTO规则却仍坚持暗度陈仓,而西方国家明知自己的某些做法有违公平却每每以“合乎规则”为藉口坚持不改,其实这都不利于自由贸易的正常发展。

  近期发生的两件事或许能对当事双方有所启迪。一是海峡两岸经过数十年的延宕终于实现了直航,明明对台海双方都有大利的事却拖了这么久才做成,双方的猜忌和互不信任或许是主因;另一件事是,虽然欧元区不少国家已被区内刻板的财政和汇率束缚搞得苦不堪言,但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原因很简单,退出欧元区将大大加重自己的财政负担,幷有可能导致国内银行体系崩溃,在这里利字当头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了一贴强力粘合剂。

  至于中国在WTO受挫究竟冤不冤,如果多件事、多方面总体看下来得大于失或得失相抵,那就不算冤。可到底冤不冤,恐怕只有领导们知道了。▲

《解放军报》发文引关注 “谋打赢”绝非穷兵黩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2008年12月17日电/《解放军报》12月2日9版刊发署名张兆垠的文章《坚持不懈地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提出解放军必须摒弃“和平建军、建和平军”的观念,牢固树立准备打仗的思想。9日的香港《文汇报》报道,该文作者现为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新颖的思想加上作者的身份,令该文引发广泛关注。

  ◆ 备战打赢是军队天职

  《青年参考》报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克劳塞维茨的经典名言,已得到举世认同。军队是战争的主体(或曰主要参与者),军队的政治性则更多地体现在其承担的使命上。

  对于这一点,张兆垠在文中作了精辟阐述。即:军队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而存在,自军队产生以来,战争形态因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作战方式因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更新,但准备战争、进行战争、赢得战争,一直是军队的根本职能,军队建设始终都应围绕提高如何打赢战争这一核心能力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军委曾多次强调,我军首要任务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军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 建军理念需与时俱进

  “建什么样的军、怎样建军,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的。一国的建军理念绝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是应随着本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例如,美国每年公布的《国防白皮书》、四年一度的《防务评估报告》以及美军的《作战纲要》等文件中,所勾勒出的美国军事战略演变就体现了此等原则。

  几十年来,我军军事战略方针历经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军的建设理念定位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第二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随之做出变化,军委依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任务。

  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新判断,做出了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要求解放军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裁军百万,走上质量建军的轨道。

  综观中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强盛民族的背后,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强大的军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强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使强军成为必须。为了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我们必然要加强军队建设。

  ◆ 在忧患意识中谋打赢

  张兆垠的文章发表后,引来国内外、军内外人士的很多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作者的身份、文章发表的时机等。于是,转载、热炒、猜测接踵而
至。凡此种种,大多是对该文的误解。

  作为一名军人,笔者认为,“摒弃和平建军理念”绝不意味着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所谓摒弃“和平建军、建和平军”理念,指的是应摒弃“和平时期建军,建和平性质军队”的理念,这与我国目前的军事战略是一致的。正如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日前在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刊文指出,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就要遵循“后发制人、服从大局、灵活机动、开放合作”的四大原则。

  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幷非“周边无战火,四邻无纷争”的太平盛世,军队建设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强自身实力以确保和平。回想鸦片战争,当时清王朝兵力90万,而英国参战兵力仅数千人,就从广州一直打到天津。清王朝经历“康干盛世”后承平日久,军队既缺乏实战经验,又缺乏严格训练,最终一败涂地,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

  所以,军队作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武装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突出“战斗队”的核心职能,绝不能偏离“勤备战、谋打赢”这条主线,以强大的实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中国加速增持美国国债 为什么?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2610

  2008-12-17:美国财政部日前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显示,10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9月激增659亿美元,为今年以来最大月度增幅。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幅度增大。7至10月,中国分别增持美国国债150亿、237亿、446亿和659亿美元,呈现逐月递增态势。

  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0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6529亿美元,继9月超过日本后,继续保持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者地位;日本、英国居于第二、第三位,分别持有美国国债5855亿和3602亿美元。中、日、英三国持有美国国债占总量的52.5%。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债已成为相对安全的投资产品,但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对美国国债安全性表示担忧。美林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美国的债务已经从GDP 的40%上升至60%,而且明年上任的新政府预期会大幅提高财政开支来刺激消费和经济活动,这些开支将通过举债负担。如果外界对美国经济信心偏弱,会增加美元利率上涨压力,也必然对美国国债价格形成打击。

  目前,各国持有美国国债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增持短期债券,减持长期债券。10月份的数字显示,经调整后,外国投资者净卖出美国长期债券133亿美元,同时增持美国短期国债1474亿美元。

  新京报报道,10月份增持659亿美元,创今年最大增幅,专家称贸易顺差大增是主因。中国正在加速增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10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9月大幅增加659亿美元,为今年以来月度增幅的最大值,居于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的首位。

  ◆ 中国为什么加速增持美国国债?投资美国国债更安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均认为,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导致的外汇储备激增是主要原因。

  10月份我国贸易顺差突破350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11月份,再次刷新为401亿美元,推动中国外汇储备持续走高。截至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 1.9万亿美元,今年突破2万亿美元毫无悬念。“手上的钱多了,就需要找投资渠道,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增持美国国债。”赵锡军说。

  此外,刘煜辉还指出,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持有约37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和一定规模的其他企业债券,这些债券的安全性显然比不上美国国债,有可能央行在10月对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国资产出现结构性调整,将之前投资公司企业债的资金投资到更为安全的美国国债中。

  ◆ 外汇储备风险如何控制?明年或放缓增持美国国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预计,明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速将放缓,因此我国购买美国国债将有可能减少。

  现在我国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中国11月份出口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郭田勇认为,11月M1增速降至6.8%,这预示着出口形势严峻,进而影响到外汇储备的增加。赵锡军表示,如果外汇储备继续增加,那么中国就必须购买美国国债,但如果我国出现了贸易逆差,中国将有可能减持美国国债。

     ◆ 中国为什么加速增持美国国债?应警惕美国国债正在进入“高估区”

  经济参考报报道,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全球央行保持前几个月的步调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据统计,截至目前,外国官方账户在美联储托管的美国国债升至1.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国际机构也观察到,美国国债正在进入价值高估区域,特别是明年美国债或将面临多方面压力。专家建议,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包括中国)似应对此有所警惕和准备。

  ◆ 实际持债额高于公开数据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投资者争相购入美国国债避险。记者掌握的一个最新数据是,北京时间12月6日晨,美国4周和3个月期的短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均为 0.01%,而9月初分别为1.151%和1.785%。10年期国债最新的到期收益率为2.505%,创50多年来的新低。而在今年10月中旬,该品种的到期收益率为4.08%。

  “对新进入的投资者而言,收益率下跌是坏事,但对早已买入美国国债的投资者而言却是好事。”德意志银行北京代表处分析师高登表示。他说,通常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和市场交易价格成反向变化。如果资金追捧债券造成其价格走高,则收益率指标将相应下降。由于全球避险资金的涌入,美国国债的交易价格被节节推高。统计显示,11月份美国国债交易价格的总体涨幅达到5.1%,创1981年来最大的单月涨幅。

  根据纽约联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底,外国官方账户在美联储托管的美国国债升至1.608万亿美元,超过一周前创下的纪录1.594万亿美元。这使得外国官方账户托管的美国债券总额也创下纪录。

  据国际机构分析,近两个月美国国债创纪录激增的买入量完全是中国买入美国短期国债所致。美林证券认为,中国正在通过英国和其他离岸金融中心买入美国国债及其他美元证券。国际分析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截至目前,中国实际持有的美债很可能远高于公开统计的5850亿美元。

  根据美国财政部TIC数据,中国在美国国债“第一”的位置与日本的被动减持不无关系。TIC数据显示,曾保持了8年的第一债权人日本,9月减持美国国债128亿美元,9月末共持有美国国债5732亿美元,少于中国。

  ◆ 或可减少外汇储备损失

  多数专家认为,增持美国国债的原因在于美国国债安全性较高,可以避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账面损失,同时帮助美国经济尽快恢复。

  中国银行研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