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

亚欧峰会检验中国领导能力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1-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1、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2、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控制,那就控制好自己。

3、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受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眼泪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

4、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哭,唯一值得你为他哭的那个人,永远都不会让你为他哭。

5、两人相爱时,渴求无限甜蜜的吻,但为何在争吵时,却要用接吻的嘴互相伤害呢?

: 2009-10-23 ▲◆●■☆

亚欧峰会检验中国领导能力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76931-1-1.html

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不值得奇怪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10/1022_340_841753.shtml

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择在农村?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1022/03425415425.shtml

周恩来的严厉:拳捶桌面怒斥陈毅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9473

简氏公布2008年世界军力排名:中国排第四

http://mil.huanqiu.com/hot/2008-10/259542.html

中国出现“贪官潜逃潮”

http://www.zaobao.com/zg/zg081023_508.shtml

杨湘洪不是最后一个出国未归官员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81022/15148451.html

 

亚欧峰会检验中国领导能力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76931-1-1.html

      中新网10月21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1日发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撰写的文章指出,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亚欧峰会就要在中国举行。尽管中国仅仅是个主办国,但外界对这次峰会已经给与格外的注意和格外的期待。原因很简单,由美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很快把中国推至世界舞台的中心。人们注意到,自从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会如何行动是西方各国必谈的话题,无形中外界对中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解救全球金融危机也必然成为这次亚欧峰会的主要议程。无论对中国本身,对亚欧两大洲,还是对全球经济,这次亚欧会议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检验中国。

  文章摘录如下:

  几乎所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统统卷入这次金融危机。尽管这些国家的领导层都在全力抢救各自的金融制度和他们所建立起来的全球金融体系,但似乎是力不从心。因此西方国家纷纷转向新新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他们以各种方式或促使或劝说或求情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他们所想象和要求的作用。
  中国内部也有一些力量自我膨胀起来,相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有人甚至喊出了“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的口号。一些人的确相信金融危机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经济标志,中国必然取而代之。

  但无论是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还是中国内部一些人对自己的认知都不切实际。国际社会谈论中国的崛起已经多年,中国经济也的确持续发展,在很多方面在快速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但中国的领导层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始终“韬光养晦”,保持低调。在很大程度上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一样,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不愿意的大国。就是说,尽管外界已经开始把中国视为一个大国,但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这样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大国。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一战之前,美国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不想过多地卷入世界事务,更不想在世界事务上扮演领导角色。今天的中国则不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得自己和世界经济体高度整合,世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对中国产生莫大的影响。为了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卷入世界事务。

  中国的“不愿意”主要由中国的内外环境决定。从内部环境来说,中国没有足够的实际能力在全球扮演一个像当年美国那样的角色。尽管有高速经济发展,但国内问题严峻。中国这次还没有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不是因为中国有比西方更好的监管机制,而是因为中国的金融资本还没有发达起来。实际上,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实体经济还是对金融经济,中国各方面的监管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中国还没有一套成型的监管制度。没有一整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国内稳定的经济秩序就很难得到保障,更不用是扮演全球领导角色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所面临的外在制约。中国即使有能力,但能力在西方的运用受方方面面的制约。西方对中国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西方承认中国是利益相关者,一直要求中国负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另一方面则时时刻刻提防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一直想着如何来制约中国。

  这里面除了国家间竞争权力的一般因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政治原因,那就是中国所具有的不同于任何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世界各列强当时能够接受美国的领导权和美国具有和他们同样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一事实分不开。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中国具有足够的物质能力来扮演世界领导角色,来自西方的阻力也是难以克服的。

  西方的这种态度也表现在这次金融危机上。大家都希望中国作贡献,但他们看中的是中国人口袋里面的钱,要中国掏出钱来解救他们的危机。但如果中国人要用自己的钱来收购他们的企业或者银行,那是绝对不容许的。钱当然是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但一旦当钱和中国人及其国家联系起来时,就具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味道。

西方资本和政治对中国的这种态度应当引起中国的注意。中国如何面对金融危机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中国在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能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角色,就受制于西方的这种互相矛盾的中国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的“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政策取向具有相当的理性。金融危机会对中国产生多大的影响?尽管中国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受到深刻的影响,但因为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的互相依赖,中国不可能不受影响。中国应当对潜在的影响有足够的估计,也应当准备好应付潜在的危机的影响。

中国会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内部影响?这是对中国的一个考验,包括领导层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国家的实际经济能力。

  同时,中国避免不了、也不可避免和西方的合作。总理温家宝在美国访问时就已经表示要与国际社会合作来化解这场危机。中国如果过分自私,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

  中国关注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事情解决好,这也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因为一旦中国自己不稳定,就会对外在金融界发生很大的冲击。但在这个层面的合作似乎还不够。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并不是说中国可以关起门来,对西方各国的危机视而不见。因为和西方经济的互相依赖,中国和西方的合作有其客观的需要。

  所以问题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中国应当拒绝的是要求中国光从钱包里掏钱的无理做法,而欢迎那些有助于在制度层面促进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一个名副其实的角色的建议和措施。

  同时,中国也必须考虑自己的区域关注重点。正如在战略领域,现在的经济世界也是多极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扮演全球经济领导角色。无论从哪个角色来看,中国都应当把重点放在亚洲。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合作度过了九七年的那次金融危机。如果中国和亚洲国家合作得好,也同样能够应付这场危机。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亚洲国家的利益。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说,中国如果要想扮演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领导角色,中国应当和国际社会就这次危机之后如何重建一个更有效的国际经济秩序展开理性的对话。中国也具备了相当的能力来支持这个新秩序的建设。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果中国再次被排除在经济秩序重建之外,未来的中国就要继续处于被领导的角色。▲

中国潜艇跟踪美航母不值得奇怪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10/1022_340_841753.shtml

2008年10月22日 环球时报 据10月2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喜欢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一些日本媒体,似乎总爱把“中国潜艇”同“美国航母”拉上关系。据日本《产经新闻》 17日报道,日本自卫队日前在东海探测到两艘中国潜艇,并猜测它们是在美国“
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的航行线路前方等候收集相关情报。

该报道称,自卫队9月上旬在东海日本领海以外探测到这两艘中国潜艇,其中还包括一艘“汉”级核动力潜艇。“中国潜艇在东海展开活动大多与美军舰艇有关”,当时正值美国新部署到东亚的“华盛顿”号航母前往韩国参加釜山举行的韩国海军纪念典礼。和常规动力的“小鹰”号相比,采用核动力的“华盛顿”号不用载运自身的燃料而可搭载更多战斗机,具备更强战斗力。

因此《产经新闻》猜测中国潜艇在该海域的活动就是预测“华盛顿”号的航行路线,提前在东海上等候以收集航母相关信息。美军则通过侦察卫星等手段监视中国潜艇行踪,“华盛顿”号航母也为此绕开原定航线。

《产经新闻》还引用日本防卫省官员的话表示,中国潜艇的活动除了收集情报外,还包括对美航母“进行威吓”的可能。该报道联想到2006年所谓中国潜艇跟踪“小鹰”号航母的事件,并称“中国的意图也是对‘华盛顿’号进行同样的军事示威”。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海军专家1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潜艇在东海公海海域活动是正常行为,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国家。退一步讲,即使所谓中国潜艇跟踪美国航母的消息是真的,也不值得奇怪。

因为美国和日本也在对中国潜艇进行同样的跟踪行动。中国军舰在例行出访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跟踪和监视。《产经新闻》在报道中也多次提到日本自卫队出动P-3C反潜机,加强对中国潜艇的监视▲。

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择在农村?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1022/03425415425.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 金融时报记者 强兴华

  编者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注定将要成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一《决定》指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确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可以肯定,在这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的指导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在这一重要文献的指导之下,农村改革发展将进一步推进,进而带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还不止于此。《决定》明确了我们所处的发展时期,这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的丰富,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决定》的内容十分丰富,为8亿农民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从今天起,本报将刊出系列报道,着重就经济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敬请读者关注。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虽然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但各行各业的改革开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这一局面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选择了把农村的改革发展作为重要议题,并就这一问题作出了重要的决定,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 选择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有着重要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发轫于农村,是三十年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打破了旧体制的坚冰,为延续至今的我国改革开放大业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那以后,农村的改革一直在如下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一是示范作用。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改革的士气,增强了改革的信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 二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业生产力,使得我国的农产品(15.94,-0.24,-1.48%,吧)供应从温饱难继迅速实现了基本自给。在这一方面,农业的基础作用体现了出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产品供应的充足为我国其它各个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也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毕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其间,虽经不断完善,现行农村经济体制仍然有许多难以适应我国改革与发展大业的地方。择其要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第一,分散的、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当然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也正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因为,历史要求我们,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国情之下,来进行现代化的建设;要在这样一个国情之下,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体制,为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找到一种合适的体制,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为其它各个方面的改革事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 第二,现行的经济体制割裂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必然联系,不断强化城乡二元结构,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到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问题。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必然会引起城市的扩张和占用农民的土地。但是,现实的土地管理制度实际上把农民排除在了这一进程之外,农民只能以极低的价格把自己对土地的承包权出让出来,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出让所产生的巨大收益落入别人的腰包。在我国,土地对于农民的基本生活有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因为这一问题处理不当,一些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甚至受到了威胁,只得另谋生路。

   ◆ 第三,现行体制之下,农民收入的提高遇到了空前的困难。由于土地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与高新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等方面的原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产出边际效益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一情况下,农民的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越拉越大,农民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不能发挥出来,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与投资,从而也就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农村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 其实,从现实情况来考察,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 首先,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通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就会发现,这是
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决定》,与三十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方法,已有了很大的理论上的提高。这说明,如今我们的改革,已经有了包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科学指导,这无疑会对我们今后的改革实践有着巨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亿万农民对过上美好生活期待的力量也是十分巨大的。中央提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有了广泛的民意作基础,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

  ◆ 其次,雄厚的财力、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能够为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我国的财政资金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能够承担起支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的建设;能够负担得起对农业生产的合理补贴。另一方面,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同样能够创造出巨额的财富。这些,都为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就金融方面来说,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一方面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金融业必须创新体制与机制,以满足这一需求。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的金融业已具备了这一能力。另一方面,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也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完全可以预见,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将会对我国的金融业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 第三,新农村经济体制将会更加有效地加强农业对高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加强农业利用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的利用能力,这些,都为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界定了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那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这一论断,就是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深化。我们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成功。▲

周恩来的严厉:拳捶桌面怒斥陈毅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9473

    2008-10-22 作者: 孟 红  “你无组织无纪律!”周恩来的浓眉毛刹那间扬起,目光灼灼,朝着陈毅急走几步,像是要有所动作,但猛地又停住步,用力盯一眼陈毅,转身又是几个急步,立到办公桌旁。他背对着陈毅虚握了拳,砰砰砰敲了三下桌子,气愤地大声说:“这是不允许的!”

  多少年来,反映周恩来总理的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及回忆录,多是侧重展现周恩来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忍辱负重等品格,但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周恩来绝不缺少严厉的一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不止一个曾说过:“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但这里所言的“怕”总理,缘于周恩来的严厉,缘于周恩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极端负责。

  ● “你签了字,问你情况答不上来,那就是官僚主义”

  周恩来面对那些对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部长们时,一向表现得非常严肃、要求很高,对于个别太不像话的人和事有时则会忍不住发起脾气来。

  周恩来记忆力惊人,对工作认真、负责,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某些部长令人惭愧的不佳表现。于是,这自然引起了周恩来对他们的极端不满和对他们毫不留情的严厉批评。

  当时,一些部长呈送上来的材料,不乏一些数据性错误。遇到这种情况,周恩来会忍不住当众让那些部长下不来台,把材料摔还部长,严厉训斥:“这就是你们弄的文件?数字都抄错了!”“这句话就不通嘛!”“这件事就没说清楚!”“你看一看,这文件搞的是什么嘛,难道还要我来给你们当秘书吗?”

  文件尚且如此,当面汇报就更难了。有的部长怕总理问数字、问细节,汇报时就带了有关司局长甚至还有处长一同来面见一同来汇报工作。周恩来见了如此阵势,严肃批评说:“这是做什么?搞祖孙三代同堂?胡闹台!”还有的部长带个助手坐身后,也被总理严肃批评一通:“汇报工作还要问二排议员,这是不允许的!”

  一次,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到会百十号人,来自几十个部委,人人都显出正襟危坐、全力以赴、紧张专注的神情。有这么一位部长在汇报工作时,只是照着材料一个字一句话地念。显然,材料不是他写的或者是太紧张之故,念不成句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念错了闹出笑话来。

  周恩来开始还能强压住内心的火气,提醒说:“不对!看清了再念。”但是,这类似的话已经包含了挖苦。那位部长也觉察到了,脸红了,眯细眼睛又看着念一遍。再继续下去,情况依然糟糕。“不对!”周恩来不满之色溢于形色,很恼火地点了这位部长的名。然后,周恩来随口说出了相应的准确数字。坐在位子上的其他部长沉不住气了,将准备再三的材料又悄悄翻一翻。

  “对对,是这个数,”站着汇报的部长不安地解释:“这里印得不清……”他突然说不下去了,因为他的目光与周恩来的目光相碰一起。还说什么呢?该说的周恩来都用目光说明了。随即,这位部长被点名罚了站。

  在上面那位部长之后汇报工作的是某部一位副部长,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汇报会,所以没张口就先擦汗了,而且紧张得直哆嗦。汇报时,他确实显得有点气不够用,起初还有点结结巴巴的,不过,后来越念越顺,而且没被周恩来叫停纠正。

  他汇报完,擦擦汗,自我感觉良好地抬起头。他的目光刚与周恩来总理相遇,总理已开始提问。一提问,稍有松弛的副部长又紧张起来,马上起立,忙前忙后地翻找材料回答总理提问。虽然都答出来了,总理并没高兴,把手摆了一下,算是不用罚站,告一段落。

  后来,周恩来给这位副部长的汇报作出一个评价说:“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离了材料就说不清,这是不允许的!”然后,周恩来转向被罚站的那位部长:“这些文件送国务院时都是盖过章的,说明经你们审阅过,为什么还要念错?”

  那位部长忙解释道:“这项工作是副部长主持,是办公室主任签的字。”

  “那么,这里的问题到底是制度不健全还是责任心不强,官僚主义?”

  部长无言以对。

  “有制度问题!”周恩来像以往那样,先严厉批评,再放缓声音:“有些文件质量很差,可也盖了章送到我这里。我批了退回去重写。现在我宣布一项明确规定:凡是向党中央国务院送文件,不能只以盖章为准,要有部负责人,各委办直属局负责人签字才能送。这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