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大学精神: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

改变人生的100句至理名言 (25-30)

25.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2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27.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28.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2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今 日 看 点 : 2007-06-12 ▲◆★●■
失落的大学精神: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
http://blog.phoenixtv.com/html/51/802551-814325.html
毛泽东为何最后一面都不肯见周恩来?
http://bb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49&ID=546660
片面夸大新闻监督作用 解剖"中国式"监督8大误区
http://news.phoenixtv.com/mainland/200705/0514_17_117215.shtml
营造网络蓝天:北京网络义务监督志愿者工作纪实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7/05/14/2502@3834376.htm
专家称泰国曼谷20年内将不复存在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1/5708671.html
人民日报:台湾一旦要“独”,游戏就结束了
http://junshi.daqi.com/bbs/00/1327010.html
介入台海战争很可能是美军的末日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7/5/1011/8702058_page0.html
南海一号可能超千亿美金 不亚于兵马俑
http://bb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68&ID=545439
打下台湾 ,我军又面临何种抵抗?
http://topyl.com/contentview.php?fid=WLWZ&id=2629376
印度中国同声抱怨:俄罗斯武器“太差劲了”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41254

 

 

 

失落的大学精神: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
http://blog.phoenixtv.com/html/51/802551-814325.html

2007-05-15:失落的大学精神: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陈寅恪为王国维所作墓志铭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那么,什么叫大学,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大学精神,当今为什么“冒”不出杰出人才?

● 凤凰博客、丘成桐: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

▲《同舟共进》特约记者 胡 迭

丘成桐 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移居香港。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68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当今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曾获得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是迄今唯一获该奖的华人。现任哈佛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及台湾“中华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及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

★ 自己说“一流”不合实际

▲《同舟共进》:您一直是在香港和国外受教育,在您看来,内地到底有没有真正一流的大学?

● 丘成桐:这个问题很清楚,所谓一流大学就是要有大量的、有学问的学者。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一流大学比不上美国的一流大学,也比不上欧洲的一流大学。

中国有学问的人并不是没有,可是大部分学者年纪都大了,“文革”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断代。“文革”以前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可是“文革”中根本没有时间做学问。当时这批人大概是20~30岁的样子。“文革”结束的时候,这批学者的年龄也差不多40岁了,到现在就已经70岁了。虽然七十多岁的人不可以说一定不能做学问,但除了少数几位,一般来说都已经放弃了。况且在“文革”中,基本上不能及时更新学识,可以说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没学什么,到现在也很难跟上研究的发展了。

再看改革开放后长大的这一批,现在也40多岁了,这些人当中很大一部分出了国。出国以后,真正优秀而又回国的不多。很多人就在中国的大学里挂一个名,表面上是回国,其实很多不是真的回国,主要的职位还是在外面。在这些年轻人中,也找不到陈省身、华罗庚、钱学森这类大师水平的学者。

再往后看,就是年纪比较轻的了,他们大多数也在国外。现在有一些年轻的人开始想学习,可是受到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很难用心地学,我们大学的环境不能够和美国一流大学比。这些都是很客观的情况。

中国有些大学说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合实际的,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中国数学学会60周年纪念时,我在清华大学所做的一个演讲中就提出要从中国数学现状这一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中国数学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迄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同舟共进》: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的情况是历史造成的?

● 丘成桐:是历史文化和人为的原因造成的。

我希望中国很快创造出一流的学问。可是没做出来就先讲自己是一流,画饼充饥,长远来看,对自己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很多大学自称是世界第一流,甚至有个说法是国内某大学全世界排第15,学生不相信,教授们也不相信。个别领导也可能被误导,以为这是权威的说法。可是实际上,你不要讲全世界第15,排名美国东部第15都不到。

▲《同舟共进》:那这个第15位是怎么来的?

● 丘成桐:我不知道是怎么排的,我不太清楚,但这些宣传是可以查明的。我觉得做学问需要很扎实地去做,做得到就做得到,做不到就做不到,相差一点点人家可以理解,相差太远就骗了自己,也骗了学生,不是很好的事,不老实是做不成学问的。

像我现在做学问有时候很辛苦,不懂的东西要学,我自知有些东西自己还没学懂,如果没学懂而到处吹嘘的话,我以后也一定学不成功。

《同舟共进》:您刚提到,客观上的原因是“文革”造成了一个断代。

● 丘成桐:“文革”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不过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同舟共进》:那么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是民族精神方面的问题吗?

● 丘成桐:其中一个因素是中国人讲面子。中国总有那么一些人始终要表示自己是很行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些东西不行,而且不愿意创新和学习新的学问,所以始终不成熟。

★ 名校要有独立精神

凤凰博客

▲《同舟共进》:总体上说,您认为中国大学的学风怎么样?

● 丘成桐:浮夸是普遍现象。政府现在给很多钱,但又不能多到可以像美国一样足够平均分配,只能集中在几个大学,这几个大学又请不到好的学者,所以就凡事夸大一下。比如,某个大学拿到了20亿,比其他学校多拿很多,拿了这些钱总要表示它有成果,所以就讲它有多伟大,这是很能理解的事。

▲《同舟共进》:所以您觉得中国的大学缺乏一种真正的大学精神?

● 丘成桐: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是讲我做出了什么成果,而不是讲引进了什么人才。我们听到个别大学讲它很伟大,都是讲有什么出名的人才被引进,可是没讲有什么伟大的成果。您听过他们讲成果吗?相反,大家听到的往往是一些让人很伤心的东西,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汉芯”事件,好的东西很少听到。什么叫大师?就是你学术上有成就。没有成果的大师是假的,另一方面,有些教授可能从前是大师,但现在没有成果也不在第一线工作,学校应当尊重他们,但不表示学校的前途全放在这些教授身上。

▲《同舟共进》:相比之下,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至少有哪些精神?

● 丘成桐:就是做学问,不是虚假地做学问,而是求真、求美、求用。

一个名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独立的存在意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意义是从学问本身来看的。我们要找寻学术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因为某大学的某个教授说好,我们就说好。我们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去探索困扰人类前途的大问题,去解决大自然的疑难。教授与学生在学术上必须有自由的想法,才能有创新的能力。

中国的大学真正好的专家很少。有些人假装专家,到处批评别人的工作,即使某些院士做了一个决策或评价,不见得他们真懂,于是好的工作受不到尊重,而不好的工作往往得到吹嘘。这种事情会伤害到大学独立精神的存在。

中国的大学应该与全世界最好的大学竞争,而竞争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为人类服务。既要“究天人之际”,为天地立心。也要承先启后,培养后辈。

▲《同舟共进》:按照您的标准,香港中文大学算不算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呢?

● 丘成桐:哈佛大学肯定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最好的大学了。哈佛大部分教授都是大师,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一大堆。香港中文大学很
不错了,不过跟哈佛比还是差很远的,大师也比较少。

▲《同舟共进》:大师和一流大学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悖论:如果不是一流大学,大师就不肯来;大师不肯来的话,就永远无法成为一流大学?

● 丘成桐:并不见得。如果我们对有学问的人真正重视的话,人家会晓得而到大学来帮忙的。

我们的大学对一流的、有学问的人尊重不够,不是以学问为主,而是以其他的因素来确认它们。而外国很多著名大学,刚开始什么东西都没有,但一旦下决心,投资很大,花很多功夫的话,也能很快做成一流的大学。因为它们尊重大师,这种尊重更重要的是学问上的尊重。加州几个名校历史不算太长,很快就办成功了。加州理工大学就是一个出色的例子。现在中国的大学对年轻的学者、年轻的研究生不够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的学者只是跟着教授走的学徒。

▲《同舟共进》:根据您个人的感觉,到国内的大学去授课,和在国外授课,感觉在尊重程度上有很大差别吗?

● 丘成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讲,在国外访问人家跟你讨论的是学问,但在国内很少有当地的学者跟你谈学问,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吃饭、谈政治。可能有一些很年轻的学者很想跟你探讨学问,但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些年轻的学者。

《同舟共进》:中国大学缺的并不是硬件?

● 丘成桐:这五年来硬件条件都很好,房子什么的都有,可是硬件不是主要的问题。

▲《同舟共进》:如果请您给出一个中国如何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议,您会怎么说?

● 丘成桐:现在就要邀请大量一流的有学问而又有诚意的人回国做全职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国内找,还要到全世界去找,甚至找非华裔的学者。只要找到一些真真正正做学问的教授,给他们提供做研究和教学的条件,就可以做成功。成功的因素取决于学校的诚意和决断力,有学问的人知道政府真要重用他们,让他们发挥所长,他们会考虑来帮忙的。

但是这样的话,很多人就要放弃权力。很多著名大学里面的名教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拿出各种阻碍的方法。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整个学术评审制度很不健全

▲《同舟共进》:您觉得他们为什么不选择踏踏实实做学问?

● 丘成桐:整个评审制度不健全。中国评审的方法就是靠几个院士。一般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关系,他们总是将某某评得很好。“汉芯”事件搞得那么离谱,国家拿了一亿多,是谁做检验?谁做审查?不可能不审查吧?有关领导应不应该负责任?这都是评审制度问题。在这方面,全世界最糟糕的恐怕是中国,即让几个院士决定什么东西是好的,然后加上媒体炒作,吹牛皮。

▲《同舟共进》:从您个人的经历看,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在西方的体制下,能否受到公正的待遇?会不会遇到类似中国的情况?

● 丘成桐:在西方如果你只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也还是会受到打压。但是,是不是永远不能出人头地?我想你只要踏踏实实做学问,真的做得好的话,谁都阻止不了你。你可能迟一两年才会出人头地,你做的文章是社会需要的,是整个研究需要的,最终还是会慢慢重视你的。

我本人很早就出名。我有些文章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想理,最后他们没办法不理,因为文章里面有重要的东西。所以说,国外也有打压的情况,可是不会永远受限。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中国很多年轻的学者,在学术界受到很多限制。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做到真正了不起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受排挤的情况。即使做得很出色,没有院士的支持,也会受打压。

▲《同舟共进》:也就是说,西方的学术评判标准相对公正?

● 丘成桐:公正得多了。

中国的院士可以打压一切,基本上所有的评委会都有一定影响力,就算本人不在评委会,也有学术帮派,也可以打压你。中国的院士很有权力,在资源、经费等方面都有影响力。据我了解,4个院士联名写封信的话,一定可以送到中央,中央一定会重视。这种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外国是绝对办不到的。

实际上这几年来就有很多院士讲院士制度是不好的。

★ 目前的院士制度存在很大问题

▲ 凤凰博客:《同舟共进》:院士制度已经相当官僚化了吗?

● 丘成桐:一方面是院士的存在,一方面是几个名校的权力膨胀,这对中国的学术发展完全是不好的。

在美国,就算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有些大教授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学术界就不见得这么依靠他了,因为他可能不再做研究了。那是纯粹以学术作为评判标准的。

可是中国整个制度特别尊老,特别记得某教授从前的工作,而不记得年轻人需要新的知识。中国的年轻人要走新的道路,往往有些有权的老先生或者个别大学领导制造出种种障碍,因为创新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中国的创新很难做得成功。其中,院士制度是做学问的大障碍。年轻人只要做得好一点的,都想将来当选院士,有些高校甚至可以控制院士的选举,所以年轻人走的路只能是年纪大的院士走过的路。

▲《同舟共进》:您的意思是,中国的年轻学者也是迫不得已?

● 丘成桐:在中国,做院士是荣耀,个人的利益和整个家族的荣耀,还有学校的荣耀、学校的好处,甚至整个省的荣耀和好处都在选院士这个问题上,你怎么可能不去做?

可是院士两年选一次,你选不上还想再接再厉,往往是花八九年的功夫去选,当你年轻时,差不多四五十岁,这是最有能力去做学问的时间,但是你用9年甚至10年去竞选院士,中间基本上在浪费时间,这种制度是完全不合理的。

就像古代考科举一样,像考八股一样,完全不去做真正的学问了。

▲《同舟共进》:美国院士的情况怎么样?

● 丘成桐:美国也有院士,但院士不做学问时,他们的意见就没有这么受重视。美国的院士基本上不跟利益挂钩。没有直接的利益,只给你荣耀,当然也不能讲完全没有好处,可是跟中国差得远。

美国的院士跟普通人一样,有的大院士申请经费也拿不到,关键是看你申请的课题好不好,跟你最近有没有做好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同舟共进》:谁来决定一个院士做得好不好?

● 丘成桐:专家。一篇文章一定要由真正懂得这行的人来做决定,是真正的专家,而不是由名誉上的专家来做决定。有些专家可以很年轻,他们也可以评,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评过院士的文章,这没有什么问题。

▲《同舟共进》:您怎么看内地的学术研究成果?

● 丘成桐:总的来说,应当是有进步,但是距离世界第一流还相当远。对数学来说,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华先生、冯先生与苏先生在1960年代初期做的,现在与他们比相差很远。这几年来内地文章开始被一些名杂志收了,比如被《科学》杂志、《自然》杂志、数学年刊收了。收了当然很不错,但是要小心,看这些文章是怎么评的?不能单看是国外知名杂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