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16、知识文化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灵感的闪现确系偶然,灵感的成熟却是必然。没有那无穷尽的感受,以及如底片的感光那样把影象贮存起来,灵感也不会显现。 --谢 冕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朱光潜
☆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 --陈福民
☆想像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飞起来。--艾 青
☆经验有如一粒种子,想像却是一朵花了;经验有如一缕缕的丝,想像却是有花纹的绫罗锦绣了;经验有如泥土木石,想像却是庄严灿烂的巍巍宫殿了;经验有如筋肉皮骨,想像却是闭月差花的美人了。 --汪静之
今 日 看 点:2017–06–18▲◆★●■☆
闲话北京百姓院内的葡萄架★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6/3120/16768.html
朝鲜集中营黑幕:对政治犯实施酷刑和精神摧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203.html
吴小晖这次出事,传是借了1亿美元给郭文贵★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1153.html
日本希望习主席明年前往日本进行访问★★★
http://phtv.ifeng.com/a/20170617/44639550_0.shtml
中国科学家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646.html
新闻多看点:白话神奇的量子★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646.htm
克制郭文贵的人? 董克文,镁光灯下的美国诉讼律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741.html
闲话北京百姓院内的葡萄架★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6/3120/16768.html
2017-06-17:上网冲浪,下网吃饭。秃笔写我情,秃笔述我愿。嬉笑怒骂皆由我,文章长短自随便。有兴趣进来看,搏您一笑我心愿。
北京城内曾经遍布灰色低矮的胡同群。可是胡同和胡同不一样。雕梁画栋,石狮高踞大门口的王爷府,高官富商的一水青砖的四合院,再到一般百姓的破败小院。若是细说起来,那真可以写一阵子的。
清代末期有句老北京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很形象地描绘出老北京草民们窝在低矮的四合院内养狗,养鱼,种树,养花,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比较典型也是比较理想的红朝之前的北京四合院内的百姓生活写照。
笔者幼年到少年跟随城市贫民出身的爷奶在他们破败的小院子长大。那院子位于贫民集中区的东直门内,附近有羊馆胡同,小菊胡同,九道弯胡同,以清朝官仓命名的海运仓,北新仓,北门仓,新太仓等。 再远点儿还有隆福寺。有一片胡同群以东四几条为名,大约十条吧。当然,还有更多的胡同群,它们超出笔者少年活动的范围,就不提了。
爷奶的小院位于北新仓一条胡同口。破碎砖头砌成的院墙仅高过人,过路人不垫着脚看不到院内。这道墙,在幼年时期我的眼里,似乎很高大。墙外胡同内,走动着每天出来进去的老街坊,穿来窜去的小孩子。把二扇院门一关,顶门棍一支,就自成一体,和外界无关了。
院门上的横梁上有四个蓝色五角星。那是光荣军属的标志。当时父母和二个叔叔都在军队供职。院内东南角落里一个厕所,老北京人俗称茅房。六十年代末期那几年,还得有清洁工人进来掏粪呐。
爷奶的小院不是正规的四合院。以他们早年的经济能力,按当年的“阶级成分”划分的话,最多属城市贫民类。也就是自食其力,赚口窝头钱的体力劳动者。红朝之前,东直门一代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四合院。我知道的只有一个很不错的三进大宅,也就是现在被指定为遗址的梁启超的院子。
但是,爷奶这小院子依然有北方三间,二间南房,一个西屋。院子东面就是胡同墙和院门。院子不大,一架葡萄架占据了大部分。葡萄架下有三个大鱼缸,里面是爷爷养的金鱼群。这些鱼缸是瓦缸,不是青瓷挂釉的高级缸。鱼缸的式样很有讲究。富人家高门大院,青砖铺地,自然不会用一个灰不拉几的瓦缸养鱼,那就有点掉价儿了。光看鱼缸的成色,再看缸里的金鱼群类,就可估摸出主人家的殷实程度了。
从爷奶的小院往西走几个门儿,住着二个孤寡兄弟。 老二一生不知道做什么,骨瘦如柴的,留二偺胡子,喜欢说笑, 我叫他二爷。老三过去是警察,白胖但不苟言笑。我遇到他只敢叫声三爷,就尽快逃走。 他们的院子里四口白底蓝花的瓷鱼缸。多大呢?当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我坐进去一点问题也没有。别看他们二兄弟的鱼缸漂亮,可是这二个不太会养鱼。我探头看鱼缸里的金鱼种类,觉得还没有我爷爷养的金鱼多呐。
爷爷的鱼缸不起眼儿,里面的金鱼种类不少。有水泡儿,珍珠,三色(发shai音),黑珍珠,望天,大肚儿等种类。
每口缸里有小型的荷叶覆盖着水面。鱼群见我过来,就躲进荷叶底下。这荷叶不是也水塘里常见的那么大。具体名字,我忘了,应该是什么莲之类的。
给金鱼吃的是一种红色鱼虫,大小比蚂蚁还小的多。得出城去农田里捞。爷爷常骑车去城外的农田渠道里用个纱布做的网子捕捞鱼虫。拿回来往鱼缸里倒进去,那鱼群立刻窜出水面,疯狂地抢食。当然,这是夏天才有的鱼虫。冬天给金鱼喂些馒头皮,切碎的菜叶,具体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每天晚上睡前,要用一个铁篦子把三个鱼缸盖起来,上面压上砖头,防止野猫之类的动物过来捞鱼。胡同里常有街坊们进来看鱼。听访客发出的好评,爷爷满脸笑容,一副自豪的样子。
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院子里最主要的葡萄架呐。这葡萄架,大约十年不到。根深树壮,爷爷说是我和姐姐出生那年前后栽种的。一共四颗,并排种在地上。葡萄架四根木头做立柱,中间搭着竹竿。夏天时候,茂盛的葡萄叶把太阳光挡住,是纳凉的好地方。晚上,爷奶做好饭菜,全家人一起坐在葡萄架下吃饭。微风吹过,让人凉快很多,非常舒服。也让葡萄叶子发出些须响声。
饭后,大人们闲谈掌故。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听大人们讲各种传说,故事,见闻。让尚未见过世面的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想进屋睡觉。我还记得多少次,饭后,父母坐在他们居住的南屋门口,爷奶坐在葡萄架下,叔叔们也坐在附近,谈论着各种琐事,自行车哪种牌子好些,飞鸽,永久,凤凰,英国三枪等,二八,二六,锰钢,加重。还记得当年自行车上有一个飞铃,可以连续出声,清脆好听。比当初常见的一种圆盖的要神气多了。那种只能用手指头拨弄,一下一下地出声,比较土气。
下午放学回来,我和姐姐坐在葡萄架下做作业也是宝贵的记忆。姐姐做家庭作业,看书,一声不吭,北京话说叫坐得住。我分心不定,无法集中精力。稀里哗啦,马虎敷衍。这大概是个性。我幼时的爱好是在小桌子上摆满我的玩具,汽车,飞机,叠三角,元宝等。就是不愿看书作业的。
现在已经记不清夏天什么时候可以摘葡萄了。我家这架葡萄是北方常见的紫色圆葡萄。我记得,初夏时候,架子上的小葡萄是绿色的,经过夏天成熟后变成紫色的。爷爷常把吃带鱼剩下的鱼头鱼尾剁碎,埋入葡萄树根下。及时浇水,打枝,修整葡萄树。夏天成熟后,大粒的葡萄串挂在头顶上。引的我跃跃欲试想摘葡萄吃。爷爷不允许摘还不成熟的葡萄。所以,我想吃的时候,得跟爷爷去要。他一般会拿把剪子走到葡萄架下端详一会儿,举手剪下一串让我解馋。紫色,圆粒葡萄上面带着白霜。摘下来洗干净,放到水桶里冷一会儿再吃,味道更好。不过,也许品种不太好吧,常吃到酸葡萄。我这人小时候特别怕酸,凡是酸的水果,我一律不吃。结果,这童年的毛病延续到现在,我平日基本不吃苹果,梨,李子等,除去香蕉,西瓜,哈密瓜这些不会酸的水果。
夏天的葡萄架下是很惬意的地方。那时候没有冷气,没有风扇。人手一把大芭蕉扇。 屋里不透风,很热。没人愿意呆在屋里。所以,那个时候,北京的夏天晚上大街上坐满了纳凉的人群,膀爷们到处都是。有时候还能看到“膀奶奶”在胡同口呱唧呐。其实,北京没有“膀奶奶”这一说法。就是婚后有孩子的大妈们穿着一小背心就出来了。满身的五花肉晃荡着,比平日露肉罢了。
坐在葡萄架下,可以享受凉风吹袭。边写作业,边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音乐,再听大人的聊天,真是好时光啊。
秋天一过,葡萄叶子就落了。这时候要把葡萄盘根过冬。印象里好像是把葡萄树盘起来,埋在土里过冬。不然,葡萄树熬不过北京寒冷的冬天。冬天里,葡萄架上不再有葡萄树,空荡荡的架子在寒风里摇动,让我觉得这天空怎么这么大啊。不禁怀念起夏天时候一架葡萄把院子几乎盖满了的时候。金鱼缸在冬天也被挪进西屋,不然,冬天能让鱼缸结冰,要么把金鱼群闷死要么冻成一块冰疙瘩。虽然那金鱼养了好几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金鱼是如何传宗接代的。爷爷后来在屋里养热带鱼,也是二口大玻璃鱼缸。我倒是多次熬夜不睡,看热带鱼如何娐小鱼:有的下卵在水草上,有的从母鱼的下腹部出来,立刻四处游动。这金鱼如何呢?至今是个谜。
爷奶的小院里没有石榴树。那是过去有钱人家才能养的起的珍贵树种。院子角落里有颗香椿树。靠近胡同墙。北京人不少人喜欢吃香椿。那特殊的香味儿的确勾引人的胃口。香椿这东西可以炒鸡蛋,可以凉拌煮熟的黄豆,可以做进烙饼。每年春末夏初,爷爷看香椿长出来嫩嫩的,就把所有香椿全摘下来,分送街坊们。留些嫩叶自己吃几天。再入夏天热后,那嫩芽就会疯长成树叶,没法之儿吃了。葡萄也是这样,一拨成熟了,摘下来,几乎没有第二次收成了。除非个别树枝再次发芽挂果。
那小院多大呢?当时,我可以在院子里骑车绕圈,围着一个破木头影壁骑车。那时,我觉得从北屋到院门挺远的。那胡同墙满高的。可是等我离开上大学后再回来,突然觉得怎么着院子怎么小,这院墙这么矮,这屋门这么小,那二扇院门,我是怎么挤进来的啊?也许,我长高了,见过大学的校门了。也许,我成熟,算个大人了。要不,为什么那小院的一切突然变小了啊?
大学期间,慈祥的爷奶相继去世。二个叔叔成家立业,住在院子里。父母在西单分到一处房子。 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间,我再没有回到那所小院。后来,终于找机会带着儿子和女儿专门去寻找它。它不在了。
原地方已经是一栋高楼。楼前马路上,还留着一栋小红庙。这是我唯一能够认出来的故迹,药神庙。当年高大的庙宇如今看着那么矮小,要不是红墙绿瓦拱门和一尊神像,谁会认为那是一座药神庙啊!
别了,幼年时代。别了,小院和鱼缸,葡萄架。别了,慈爱的爷奶。幸亏,我还有些许记忆,脑海里有着幼年的各种场景。人世轮回,人生苦短,令人不禁唏嘘,有点伤感情绪。值此老北京胡同被拆得七零八落,北京城快成了纽约城之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让年轻的北京人知道,北京城当年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儿。▲◆★●■☆
朝鲜集中营黑幕:对政治犯实施酷刑和精神摧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203.html
BBC中文网 2017-06-17:美国学生瓦姆比尔本周被释放,但他仍处于昏迷状态。毫无疑问,朝鲜一直用非常粗暴的方式对待囚犯。遭到逮捕的外国人通常被判服苦役,与之相伴的还有以孤立和让其感到无助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折磨。
BBC曾经了解到,一位前囚犯曾因遭遇这种折磨而精神崩溃。很多年以后他仍然不能正常说话。
但其他人有机会透露更多细节。2012年12月,朝鲜指控韩国裔的美国传教士裴俊浩(Kenneth Bae)损害共和国。裴俊浩曾多次访问朝鲜,但在最后那一次遭到了逮捕,朝鲜方面发现他携带了一些和天主教相关的材料。因为这一罪行,裴俊浩被判15年监禁和苦役。和瓦姆比尔相似,他在健康状况极度恶化的情况下才获释。
裴俊浩获释后出版了一本名为《不曾遗忘》的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透露,刚入狱的4周时间,自己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连续不断接受审讯。在这种压力之下,他在狱中按照审讯者的要求,写下了长达数百页的悔过书。
裴俊浩曾被朝鲜关押超过一年。他还一周6天在一个农场服苦役,搬砖头和挖煤。他的常规作息时间是,早上6点起床,吃早餐和做祈祷,随后被带到农场,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6点。裴俊浩在此期间体重急剧下降,被囚禁735天后,他的体重差不多减轻了27公斤。体重下降的同时,他的健康状况出现恶化,多次接受治疗。他同时还遭受精神上的折磨,感到很孤独。
他透露说,审讯者反复说,没有人记得你。你已经被你的政府和人民所遗忘。你短期内不可能回国。你要在这里待上15年。在你回家之前你就已经60岁了。裴俊浩说,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困在蜘蛛网里的一只昆虫。每次挣扎都只能让自己被缠绕的更紧,没有任何出路。
不过他披露,经过几个月的审讯之后,他被允许看从美国家人发来的电邮和信函(这种做法也许是安慰,也是一种折磨)。他甚至还被允许获得一本《圣经》。当他严重生病之后,朝鲜当局似乎担心他会死并导致外交上的麻烦,因此决定将他释放。
为自己掘墓
裴俊浩是一名美籍韩裔,因此他懂朝鲜语。他说,自己住的囚室配备了床和卫生间,比其他普通政治犯的条件要好。
国际特赦组织称,这些监狱和集中营的条件是难以忍受的。包括儿童在内,成千上万的人被关在这种政治犯监狱里。国际特赦组织揭露。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没有犯过任何罪行,他们被关押只是由于亲戚或者家人被判犯了严重的政治罪行。国际特赦组织公布的一座巨大的朝鲜集中营卫星照片,其功能分区仔细。
国际特赦组织公布航拍照片还显示,一座关押了20000名囚犯的朝鲜集中营面积大到相当于3个美国首都华盛顿。该组织采访的一名前朝鲜官员说,一些囚犯被强迫在这里挖掘自己的坟墓,强奸成为惩罚的手段,随后这些受害者就下落不明。
裴俊浩没有提到自己遭受过肉体上的折磨或者伤害。他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是因为监狱的生活使他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肾脏疾病不断恶化。
虽然瓦姆比尔的情况和裴俊浩有所不同,但所有美国人都会问,为什么他会昏迷?为什么朝鲜要在他昏迷一年后才公开这一消息?
如果这是酷刑导致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会面临加大制裁朝鲜力度的压力。
美国医生的判断
一个美国医生团队否认22岁的瓦姆比尔(Otto Warmbier)如朝鲜方面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感染肉毒杆菌而导致瘫痪。
在被释放并回到美国后,瓦姆比尔还不能说话。
医生团队中的丹尼尔?坎特博士(Daniel Kanter)说,瓦姆比尔现在对语言毫无反应,脑细胞损伤严重,既有可能是由心跳呼吸骤停所导致。
医生们在辛辛那提医疗中心对瓦姆比尔进行检查后称,没有迹象表明他曾受到肉体上的虐待,造成现在状态的原因相信是缺氧和大脑缺血导致的急性呼吸停止。▲◆★●■☆
吴小晖这次出事,传是借了1亿美元给郭文贵★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1153.html
RFI 2017-06-17:中国保险业巨头安邦掌门人、邓小平外孙女婿吴小晖6月9日被当局带走事件的内因,引发外界猜测纷纷,除了涉嫌造成2015年股灾向最高层逼宫,违法敛财以及违禁海外大量并购,并涉嫌与特朗普女婿合作等猜测外,又有消息指吴小晖涉还嫌向郭文贵高息借贷。
据博讯新闻报道,吴小晖被抓直接起因或是借给郭文贵1亿美元。早在5月27日,人在澳大利亚的郑介甫曾披露郭文贵向安邦借钱。原推文内容说:【重磅消息:郭文贵向安邦提出借钱的请求!据说,这次借钱的安排,是由某中介向安邦总部穿针引线的!某中介卷入郭文贵一案,使这场“肮脏富豪权贵”们的撕逼更加错综复杂!安邦总部一负责人称:某中介想从中拿“中介费”,傻货一 枚。如借钱给郭文贵,安邦就离死更近了!(此消息的细节,正在核实之中)。】
报道引据香港消息人士,安邦向郭文贵提供了1亿美元的贷款,其中郭文贵只拿到8500万,1500万为中介担保机构的费用,贷款到期郭文贵则需还款1.2亿美元。
报道说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郭文贵对此的回应。
该报道指借钱给郭文贵只是导致吴小晖被抓的直接原因。并说各种信息显示,吴小晖被抓还有更令人震惊的深层内幕。 ▲◆★●■☆
日本希望习主席明年前往日本进行访问★★★
http://phtv.ifeng.com/a/20170617/44639550_0.shtml
2017年06月17日 凤凰卫视:核心提要:日本政府正在和中方进行协商,希望能够促成中国国家主席明年前往日本进行访问。如果这次习主席正式成行,将是自2008年时任的主席胡锦涛访日后,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日本。
凤凰卫视6月16日《新闻今日谈》,以下为文字实录:
林玮婕:日本政府正在和中方进行协商,希望能够促成中国国家主席在明年的下半年能够前往日本进行访问,如果这次习主席正式成行,将会是从2008年时任的主席胡锦涛访日之后再次有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日本,所以对于中方来说,对于日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从最近日方的一些消息或者是说一些反应态度来看,感觉日本最近是非常希望能够修复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之前,早前对于“一带一路”的一个相关发展,没有这么大兴趣的日本,最近是透露风声说希望有机会能够和中方在“一带一路”方面能够进行一个合作,怎么看最近日本这些态度呢?
庚欣:对,确实,像您刚才讲的,最近中日关系,特别是日方释放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缓和的一些信号,尽管同时也有一些不太友善的动作,也有。这个是日本这几年来一直都有的两面性,我们中方是一如既往,一直希望把中日关系搞得稍微好一点,比如说我们的观光客,每年六百万人左右到,六百万人次,有的人可能不止去一次。中国政府一直是采取了一个鼓励,特别是民间交流,对于中日关系的长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所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善意的有胸怀的,对中日关系的一种对应态度。
日本最近,特别是这两三个月表现的比较突出,缓和的气氛。像你刚才讲的,“一带一路”在北京的时候开会,二阶俊博先生也带了一个日本政府很高级的一个团去,而且态度比较友善。见到了习近平主席,还特意把安倍首相给习近平主席的信,当时习主席就打开,然后信里边有中文的译文,拿出来读,和二阶先生进行交流,气氛也很好。所以见面之后,这二阶先生出来之后也表示了非常的积极的,他说中日关系马上就会好起来,他的感觉是这样。
正好时间来说,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的45周年,明年是中日友好条约的40年,所以这也是一个,也是个好机会,有这个契机可以争取在这个时候搞一些活动,大家各个方面,方方面面都可以搞,互访也有了这么一个说头,比较好。讲到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态度,其实说实话,从前两年日本一直就是要脚踩两只船,他也希望能够搭上这个车,他知道和中国人合作对他是好事情,但同时呢,他又有着另外一方面的考虑,当时还有美国的TPP,另外那个时候还有和美国一起想牵制中国,而且特别是在领土等等一系列问题上,和中国有一些别扭,有各方面比较复杂的原因。所以当时韩国,美国就没拉住。日本,美国就把它拉住了,进亚投行的时候是这样,其他的,像欧洲这些,英国、德国、法国全都进来了,但是日本反而落在后边了。当然日本有亚开行和亚投行有龙头的问题,也有这方面的特殊的中日关系当中的一些毛病。
这次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比较积极,而且安倍他自己亲口说,直接说,他说如果是条件成熟的话,我们日本也会积极的介入,也会参与。中日之间有非常大的互补的合作空间,这个并不是像有些朋友想的,好像中日就走到哪儿都一定要打,一定要零和游戏,不是这样的。政治上有零和性的一些摩擦,这个有。但是在经贸上,就像中美关系,比中美关系更具有互补性,这就是这么几年来中日之间在政治上,在安全上,在军事上,一直有一些别扭的,纠纷不断的情况下,经贸方面一直保持了三千多亿美元的年的贸易额,说实在,这个一般的国家都做不到,不要说一般国家,就是这些大国,主要的我们的贸易伙伴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注意到这些现象,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况发生,日本这边他的所谓的缓和中日关系的意愿从何而来,我觉得是两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压力,一个是内部的动力,这是两方面。外部压力我觉得最近这段时间显得更突出,更明显,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就是美国了,因为在大陆关系当中,美日是一对最特殊的关系,它是一个具有从属性的制度安排的一对大国关系,这对大国关系里边尤其是日美的同盟关系本身从属性是一方面,另外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他是美国在亚洲的一个钉子,亚洲钉子过去主要是一边,北边针对的是苏联,再往这边走,西边那就是中国。现在俄国的力量下降了,而且俄国的战略重点是在往欧洲那个方向走,乌克兰等等,所以日美同盟在这一点上来说,现在主要就是中国,所以日美同盟这几年的战略调整,包括部队的部署,设施,都越来越往西南方向走,就是往钓鱼岛,往冲绳这个方向走。所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日美关系里边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因素,就是中国因素。所以美国如果对日本的政策有什么调整和变化,或者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有什么调整变化,都会在日本的政策上,都会在日本的政治发展的格局上产生影响。
那么特朗普上来之后大家都看见了,上来之后第一件事先把TPP退掉,这一下子就打乱了整个安倍执政团队今后几年的政治经济的安排,他们在日本这边是把整个TPP作为整体的一个,用多边合作的平台,推动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和经贸的整体的,在经贸秩序上,在经贸的合作实际内容上向前推动的,包括安倍经济学,都把这个拉在一起。
林玮婕:拉抬他们本身的经济。
庚欣:对,拉抬他自己本身,而且他是一个岛屿经济,他必须要有这种双边的整合,这种合作,他才能有所发展。但是一下子这个门关上了,现在这个门,美国走了之后,日本他实际上在TPP这个问题上就没有了一个基本的着眼点,因为日本进TPP主要是美国拉的,开始他并没有那么积极,因为他知道进去之后主要是日美的互动,而日美互动两个加起来占80%几的比重,其他都是小的经济体。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主要日美的合作当中,特别是日本,像农产品和美国之间,这是长期的话题,我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专门搞这个课题,还得了奖,就说怎么看待日美,当时正在搞的,在贸易摩擦比较厉害的,冷战刚刚结束,那个时候就相互之间的,日元升值又比较厉害,那个时候相互之间的摩擦当中的政治、制度、经贸本身的,分工链上的,以至于观念上的这些,交易观念上的、消费习惯上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和摩擦,我们都做过一些比较详细的调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美国对日本形成这个压力的时候,他是综合性的。TPP这是一个压力,然后就是美国几次很严厉的,很正式的点名,并且采取制裁措施来面对日本,这个对日本来说也是压力很大,当然这个和在选前日本不看好特朗普,和特朗普处的关系不好。虽然选上,马上就跑过去跟他去打招呼,但是呢这有点晚了。
林玮婕:为时已晚,招呼要打前面,没有打后面的。
庚欣:对,其实咱们说拜码头,你得要先去拜,你不能说人家都已经选上之后,而且你这样刻意的造成一个反差,其实反而效果不一定很好。而实际上现在日本从媒体、社会的主流层面来看,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财界,其实对日本的新政府上来以后,特朗普这个政权对他印象不好,这很明显。
林玮婕:信任感也低。
庚欣:大家在讲到什么话题的时候,总是在修理他,这个层面对他提出批评,发牢骚的部分比较多,但是又没有办法,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特朗普这个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他一下子就把,关键是TPP这个动作和在经贸上制裁日本的动作,乃至于他对日美同盟的一些批评,就他认为日美同盟没有必要,这个钱都要由你们出,大概日美同盟了一年,差不多约数是一百亿美元左右的支出,现在日本大概出了70%左右,那么美国说你应该全出,日本就非常明确的就拒绝,说我们根本没有再出钱的意愿。因为你美国在我这有利,不是没有利,这个双方都有理,双方说的都有道理。在这个时候就也出现了一种对日本的政治压力,这些美国的压力,而同时又出现了什么,就美国和中国的走近,就是比较务实的面对中美之间的一些协调,包括对纠纷的处理,包括对经贸上的、政治上的各方面的合作,合作是唯一选择,而且明确提出要去掉以前的那种所谓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这些都是比较善意的,而经贸上跟中国之间,百日计划也好,现在正在举行的高端的对话,都展现了一种互补的,比较有理性的,合作的精神。这个对日本都是一种压力,这是最大的一个压力,就是外部的压力。
内部我必须要说一下,他其实,日本社会里面一直就存在着这么一种,希望和平的处理,无论是外部的纠纷还是内部的问题,而要和平,他曾经在和中国这几年,在钓鱼台、南海,在一系列问题上曾经有过这种,我们叫边缘战略,就是打擦边球,采取危险动作,比如说购岛,这就是一种很大的挑衅,但是实践证明,他吃了亏,他知道这个硬的路走不通。所以大家现在日本出现了一种微妙的,这种缓和态度背后实际上是日本整个的战略,对华战略的一种,回归到原来那样比较圆融,比较温和的这样一种处理方式,这个和中国是相向而行的,我们一直是希望处理,我们要搁置争议,岛在你手里拿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的,现在结果形成了一种共同巡航,交替巡航的这么一个新常态之后,那么日本不能不面对,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另外就是其实反对霸权,这是日本和中国一直以来,最初中日关系恢复起来,原因也是在于反对霸权。而最近美国对他霸权的这种欺凌,所以日本也要有反应,这个都有。
另外就是现实的利益太大了,不要说六百万人到那去玩,就是平时的这每年三千亿美元的贸易额,而且不断发展的可能性,这种互补性,这都会使得日本国内有这种,就希望缓和中日关系,至少我们还很难说是很大的向前走,发展中日关系,但至少可以缓和。这个是我讲,就日本之所以会有动作,他有这么一种动力,内在动力。
那么待会儿咱们还要再继续的再讲一讲,中日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我们一直就面对这个问题。有的朋友说,中日之间主要是历史问题,我认为历史的问题,说实话,其实已经翻过去了这一页,战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展现了非常的具有魅力的一种和平主义的外交的路线和政策,尤其是在处理战后的遗留问题的时候,这优待了日本的侨民,把他们遣返回去,然后放弃了战争赔款,然后和平改造日本战犯,使他们从一些杀人的凶犯变成了中日友好的和平的推手,一系列的这些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的处理上,说实话,我认为这一页其实翻过去了,过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先生都多次的讲过这样的问题,但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历史问题,主要是现实问题,或者是未来的问题。另外,领土问题其实也不算什么事情,领土,我们无论是钓鱼岛的问题还是东海划界的问题,甚至还牵扯到对南海它的一些干预和介入,这些话题都不是新话题,都是老话题,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所以都不难解决。我觉得其实中日之间最大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我们的矛盾主要的症结是在于我们中日之间正好都处在一个向政治大国转型的,快速转型的这样一个轨道上,这个转型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中日之间,这是我们中日能够共同相安无事的向前走的重要基础,但也有很多的差异,有很多的摩擦和碰撞,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这也就恰好就是我们最近,包括我们对今后的中日关系,还有很多忧虑,还有很多不安,双方都感觉到有压力,所有这些负面的东西,恰好就是由于中日在向政治大国转型过程中,各自的存在的,在目标的掌握上,在动力的机制的操作上,以及我们的具体方法上,都存在了一些区别,不同差异所形成的。▲◆★●■☆
中国科学家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646.html
央视新闻 2017-06-17:从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昨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团队的最新重要成果。中国的科学家们利用我国去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特性在1200公里的尺度上仍然存在。
量子纠缠——鬼魅般的远距作用
量子纠缠是奇特的量子力学现象。通俗地说,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就像有“心灵感应”,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
近百年前,作为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爱因斯坦也“百思不得解”。由于当时缺乏检验能力,他认为,或许是量子理论“还不完备”。
△量子纠缠分发示意图
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墨子号”卫星,从太空将一对相互“纠缠”的量子“分发”到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两个地面站,发现在两个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实验站之间,量子的“纠缠效应”仍然有效。并通过数千对量子的实验,检验了这一成果。
中国科学家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进入千公里数量级是质的飞跃
由于量子纠缠非常脆弱,会随着光子在光纤内或者地表大气中的传输距离而衰减,以往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只停留在百公里的距离。
量子纠缠“鬼魅般的远距作用”在更远的距离上是否仍然存在?会不会受到引力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些基本物理问题的验证都需要实现上千公里甚至更远距离的纠缠分发;另一方面,要实现广域的量子网络也要求远距离的纠缠分发。
正因为此,《科学》杂志几位审稿人称赞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现实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并断言“绝对毫无疑问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的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影响”。
在地面的两个地点之间建立量子纠缠的话,就可为未来的量子网络和远距量通讯研究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实验手段。这种技术也为了未来在空间尺度检验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未来探索物理学的领域提供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
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国挺进最前沿
量子纠缠的远距离分发对精度要求极高,研究人员举了一个例子:就好像从万米高空飞机上扔下一连串硬币,在地面再用存钱罐接住。
能够完成精准度如此高的实验,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成果,潘建伟把量子研究的突飞猛进归功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去年年末,英国政府发布的《量子时代的技术机遇》报告中统计,中国在量子科技的论文发表上排在全球第一、专利应用排名第二。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起步阶段,中国异军突起进入“领跑阵营”。
太空之中,“墨子号”仍在不知疲倦地绕地旋转。除了量子纠缠分发之外,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科学实验也在紧张顺利地进行中。潘建伟说,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的科学成果陆续发布。▲◆★●■☆
新闻多看点:白话神奇的量子★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646.htm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是一个被称为“量子世界”的神秘地带,它遵循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套“另类法则”。
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基本粒子。量子就是质量、体积、能量等各种物理量的最小单元,而且它也要以某种粒子状态存在。我们看到的光,其实是以光子为单位一份一份地变化的。我们大可以打开脑洞,想象一下,我们一举手投足间,一个呼吸,就有上万亿的量子在移动。
说到量子,它有两个堪称神奇的绝技,除了上面说的量子纠缠外,还有一个就是“分身术”。量子的“分身术”也叫量子叠加,就是一个量子可以同时存在好几种状态。
那么“分身术”干嘛用呢?首先一个应用就是帮我们的计算机实现并行计算。这能力有多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几十个孙悟空打妖怪。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分解一个300位的大数,用现在的计算机,需要15万年,用量子的“分身术”帮我们并行运算,只要一秒钟就可以算出来。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量子很神奇?其实还不止于此,神奇的量子还有两个怪癖,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别嫌它古怪,要想做量子保密通信还真得靠它的这两个不可以。我们就是利用量子的这两个怪癖,可以制作出最安全的保密钥匙,可以让我们目前的信息传输变得更安全。
所以说,量子神奇,但是人类的潜力更神奇。如果能够驾驭这么行踪神秘和脾气古怪的量子,绝对安全的保密通信、堪称神速的新一代电脑,也将成为现实。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提出疑问,激励着几代科学家不断研究验证。科学探索的过程,也催生了“量子革命”,孕育出激光、半导体、核能等革命性技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投身到科学高峰的攀登之旅。
中国科学院联合研究团队,在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近日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被国际同行称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量子纠缠分发示意图
证实“鬼魅般超距作用”,回答爱因斯坦“百年之问”
“当两个量子发生‘纠缠’,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会‘瞬变’,无论它们之间相隔多远。”
——如同“心灵感应”,这就是量子力学理论中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近百年前,作为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爱因斯坦也“百思不得解”。由于当时缺乏检验能力,他认为,或许是量子理论“还不完备”。
德令哈站、阿里站、丽江站跟踪“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实景视频
一代一代的学者对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进行研究,但由于量子纠缠“太脆弱”,会随着光子在光纤内或地表大气中的传输距离而衰减,以往的实验只停留在百公里距离,量子纠缠仍然存在“漏洞”。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日前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
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墨子号”卫星,从太空将一对相互“纠缠”的量子“分发”到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两个地面站,通过数千对量子的实验检验,发现在两个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实验站之间,量子的“纠缠效应”仍然有效。
中国科学家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10日摄)。
进入千公里数量级,是一个质的飞跃。
潘建伟解释,根据科学家构建的理论模型,引力会对量子纠缠产生一种退化效应。不进入千公里级别去设计实验,始终无法验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2003年开始,潘建伟团队就开始实验长距离量子纠缠。从13公里到100公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走来,始终处于国际引领位置。最终通过太空中的“墨子号”卫星,把科学家一直假想的实验变成了现实。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科研人员在铁皮屋里合影留念。
实验须“上天”,为现代物理提供全新探索技术
数百年前,伽利略架设起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从此开启了天文学的新时代。“墨子号”实验成果也提供了一种全新探索手段,将为物理学的未来打开一扇门。
我们身处的时空是连续的吗?
爱因斯坦、波尔等科学巨擘为我们描述的宇宙哪一个更加真实?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9日摄)。
“从前没有技术能力来做这样的检验。”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彭承志说,比如,让光子走过很远的距离,如果空间是不平滑的,就会产生振动。通过测量光子的偏振,反过来可以验证哪个物理学的理论模型更准确。
不过,这种观测的能量和尺度,不是地面实验室条件可以完成的。在理论物理学界,陆续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天文学上的观测来检验这些物理原理,让现代科学大厦的基座更加坚实。
潘建伟说,“墨子号”的最新实验成果,为开展外太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除了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之外,实验结果也有实际应用价值。
丽江量子通信地面站望远镜发射红色信标光,“等待”“墨子号”过境(2016年12月22日摄)。
“可以通过远距离量子纠缠来分发量子秘钥,进而构建量子网络。”潘建伟说,把1个光子送到北京,1个光子送到合肥,二者距离1000多公里,这样就可以在北京、合肥之间建立很好的量子通道,进行量子保密通信。
“墨子号”星地传送距离约1200公里,也不算很远,为什么不在地面上做实验?
潘建伟解释,因为光子通过地面光纤传输时,损耗很大,光纤会“吃掉”部分信号。普通信号削弱了可以放大,但量子纠缠的信号无法放大。
“量子纠缠如果用光纤传送,把目前能想象到的、全世界最好的光纤都集中起来,架设1200公里,测算结果是大概3万年才能传送1个光子。”潘建伟说,通过卫星从外层空间传送光子,损耗能减至万亿分之一,目前1秒钟就能传送1个光子,很快可以累积足够的实验数据。
2016年12月22日,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印娟(后排右二)等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国挺进最前沿
“墨子号”最新实验成果16日在《科学》上发表时,这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几位审稿人断言,“毫无疑问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的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影响”。
赞誉很快接踵而至。美国波士顿大学量子技术专家谢尔吉延科评价,这是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实验,中国研究人员的技巧、坚持和对科学的奉献应该得到最高的赞美与承认。
兴隆量子通信地面站望远镜发射出红色信标光(2016年11月25日摄)。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技术专家延内魏因说,国际上确实存在量子科研竞赛。这个中国团队已克服了好几个重大技术与科学挑战,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了解,类似的实验,欧盟、加拿大、日本都有科学家在呼吁和推进,或因技术积累不够,或因资金支持不够,目前进展缓慢。
“这是我这辈子目前为止做过最好的科学成果。”潘建伟说。
他把量子研究的突飞猛进归功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墨子号”卫星的每一个部件都凝聚了各个科研机构的心血。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掠过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上空(2016年12月9日摄)。
上海技物所研究员王建宇说,量子纠缠的远距离分发对精度要求极高,就好像从万米高空飞机上扔下一连串硬币,在地面再用存钱罐接住。“现代科学普遍需要大团队合作,中科院把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精、尖力量结合了起来。”
“不同机构纷纷给我们提供所需的基础元件,让我们的创新想法有了很好的工程基础。我在欧洲、美国、加拿大的同行,都曾有过这样的科学设想,但没有这样的团队全力支持。”潘建伟说。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德令哈量子通信地面站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19日摄)。
以量子卫星的最新实验成果为代表,中国正在挺进量子研究的最前沿。今年5月,潘建伟团队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问世。未来不久,将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去年年末,英国政府发布的《量子时代的技术机遇》报告中统计,中国在量子科技的论文发表上排在全球第一、专利应用排名第二。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起步阶段,中国异军突起进入“领跑阵营”。
国家战略的支持,让中国的量子科研工作者更加坚定信心。多位量子科研领军学者认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将带来巨大的技术和应用前景,也给我国带来了从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重大机遇。
太空之中,“墨子号”仍在不知疲倦地绕地旋转。除了量子纠缠分发之外,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科学实验也在紧张顺利地进行中。潘建伟说,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的科学成果陆续发布。 ▲◆★●■☆
克制郭文贵的人? 董克文,镁光灯下的美国诉讼律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6/17/6320741.html
联合早报 2017-06-17:中国富商郭文贵通过“爆料”将自己打造成了网红,也间接将镁光灯打到在美国执业20年的律师董克文身上。
在本月13日的记者会上,代表九家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向郭文贵讨债的董克文,对郭文贵发出的挑战铿锵有力,颇有江湖豪气与表演性。
他通过媒体对郭喊话:“郭先生,你有种的话,接我的状纸,找美国最好的律师跟我打,这才是你有种,到美国法庭上给美国的法官判!”
中英双语兼通的董克文还当众教育郭文贵,不应该以“打群架”来比喻大家到美国起诉他,批评他此举是自贬富豪身份。
他说:“我们在美国是在法庭上打,不是在街上打……你应该讲:你有状纸就放马过来!我有的是钱,我会找到最好的律师,让你在法庭里发抖,这样才是作为真正的男人!”
拜明镜网所赐,记者会的视频全程上网,让各地网民都能见证到纽约董律师的“闪亮登场”,感受美国诉讼律师的辩才与计谋。
董克文何许人也?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生活到10多岁。根据他约10年前受访时的自述,他的家庭当时属于“反动家庭”,父亲在他五岁时就坐牢,他念中学时曾梦想当电子工程师,无奈当年能进入电子工业的都是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他中学毕业后走出校门,就被分配当了泥水匠。
文革结束后,他在时隔10来年后第一次见到在狱中的父亲,并经手办了人生第一宗案子——为父亲写申诉书。在当年平反冤假错案的氛围下,少年董克文写的申诉书得到了正面回应,父亲被翻案获释。1979年,他们全家到了美国。
董克文到了美国后拼命读书,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先后加入惠普和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AT&T)任工程师,据他形容当时“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但做了八九年“越做越没有成就感”。
他于是读了一些MBA课程,最后被美国影星汤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庭审律师的“超帅表演”折服,毅然改跑道攻读法律,成了一名庭审律师,打赢了一些受瞩目的案子,著有《雄辩美国法庭》,还设立了颇有规模的律所。
对于董律师代表九家中国企业起诉郭文贵(中国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已委托他起诉郭文贵名誉侵权),网上舆论是有赞有弹。
肯定的一方赞赏董律师的专业素养、职业追求与理想主义。董克文强调,希望通过这起官司创造一个先例,让美国法院能执行中国法院的判决书,如果他能取得成功——“美国将不再成为贪官和诈骗犯躲藏的天堂”。
他在记者会上气愤地反问:“为什么美国这么好的一个民主国家,要让这些贪官污吏跑到这里来?如果哪天我做了立法者的话,我绝对要修改法律,让他们不能在这里生存。”
批评者则认为,董律师接这些案子只是为了赚钱与出名,他希冀美国法庭相信中国法院的判决书“真是白日梦”,接这些案子纯粹是帮着北京和郭文贵打消耗战,将郭文贵污名化。
董克文会否应证其名,成了“懂得克制郭文贵的人”?答案不得而知,但看客们能在后续的情节里,看到专业律师怎么样撇开政治因素,就事论事,用法律和事实去辩论经济诉讼中的是非曲直,已经值回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