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为啥这么积极的、反复的、强烈的邀请习总访问?★★★★

名人名言:10、意志欲望篇:最会原谅自己的是最没出息的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一个人的垮,不是垮在客观压力上,而是垮在自己的意志的不坚定上。--邓友梅
☆纯正的奏效,不在一时,乃在永久,不在浮面,乃在深处,不在局部,乃在普遍。--陈望道
☆毅力,比一时的拼搏。冲刺重要得多。--秦牧
☆一切成果都只由默默耕耘开始。--宁三
☆伟大的功勋建立在孤独的默默劳动中。--吴冠中
☆“闷声大发财”这话大有道理,它一语中的地说明了发财的道理,--“闷声”二字包含有克制、忍耐、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这是发财的一条严格法规。--王安忆

今 日 看 点:2015-11-07▲◆★●■☆

家祭无忘告马翁:终于当了回“两岸领导人”!★★
http://bbs.wenxuecity.com/taiwan/461436.html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511/67399/305380.html
环球时报:莫用翻旧账否定今天的中俄关系★★★
http://news.sina.com.cn/o/2015-11-06/doc-ifxkmrvp5146965.shtml
温家宝离任前放狠话:推进民主决不后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05/4687018.html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05/4687018.html
俄罗斯在南海突然支持中国真相惊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309461.html
越南为啥这么积极的、反复的、强烈的邀请习总访问?★★★★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6/46130865_0.shtml

家祭无忘告马翁:终于当了回“两岸领导人”!★★
http://bbs.wenxuecity.com/taiwan/461436.html

2015-11-05:蹉跎了七年多时间的马英九,终于又回到聚光灯下。不仅成了台湾舆论的中心,也上了世界各国的报纸的头条。他终于奋起,决然前往新加坡,参加“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会晤。

习马会,“石破天惊”,表现了习近平的胆识和对台新思维。习近平和马英九的会面意义非凡, 虽然不能达成实际突破,其本身就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创举。对于两岸共同反对台独,“化獨漸統”,尤其意义重大。也是近期国民党所力所能及的最大成就。

马英九在记者会上表示,“把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化先做好,未来时机成熟时,不是不能考虑邀请大陆领导人到台湾访问”。未来有一天,习近平访问台湾,马英九居功厥伟。

马英九会不会在任期内,将两蒋安葬于溪口,将马翁安葬于湖南家乡?

精于选举的民进党,在首次冲击波过后,很快冷静下来。蔡英文表示,“两岸互动或交流,甚至领导人会面,台湾社会正面看待,不会反对。若明年1月16日当选后,在相关条件完成下不排除习蔡会”。

国名党在台湾岛内选情惨淡,党内大佬同床异梦,各有算计。“太阳花”学运,“暴力民主”和民粹的挤压,九合一选举的惨败,使得马英九民意低迷。

幸好,马英九毕竟是马翁马鹤凌的儿子。马翁最大愿望是,两岸能和平统一。 他的骨灰壇題有“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兩句話。

马翁自觉身体不适,便预先写下了遗嘱:“寄望我儿英九继志述事,适时全力以赴,主张两岸政要正视汉满融合,我对英九最大的愿望,是要活在大家心里,要活在历史上”。生前,马鹤凌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在马英九卸任台北市长后,父子俩能一起回大陆探亲祭祖,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马英九当上台湾领导人,带领台湾人民走向一个更加稳定的局面,实现两岸和平友好共处。

马鹤凌认为自己永远是中国人,心中蕴涵了浓浓的中国情结。由于马英九出生在香港,学校里学的大都是西方文化,为了让马英九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马鹤凌就在马英九很小的时候,开始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强迫”马英九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左传》、《论语》、《孟子》,且每天早上6点必须起床念书,还要练毛笔字。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马英九把家训挂在了自己在台北的办公室内,时刻鞭策自己。虽然马英九坚持“不统、不独、不武”,但在任内坚持“九二共识”。他的两岸政策,总的说来是降低两岸紧张、促进两岸和平繁荣,也取得不小的政绩。

正是由于马翁“留余庆”, 善有善报。马英九先生终于有了机会,在离任前与习近平先生会面。蹉跎了七年多时间的马英九,终于奋起“总统”之余威。马英九先生在习马会后,家祭无忘告马翁。▲◆★●■☆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511/67399/305380.html

2015-11-05:工作的记录,生命和信仰的思考

▲三十立什么?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他明白了自己。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作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他们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

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怎样去做?

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

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旅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前七十年已经度过,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的美好。▲◆★●■☆

 

环球时报:莫用翻旧账否定今天的中俄关系★★★
http://news.sina.com.cn/o/2015-11-06/doc-ifxkmrvp5146965.shtml

2015年11月06日 环球时报  原标题:社评:莫用翻旧账否定今天的中俄关系

中俄边境地名碑树立仪式4日在吉林省珲春市中俄边境线举行,此次共有5处全新的实体界碑、地名碑正式落成,但是舆论最关注1993年中俄勘界时将4.7平方公里土地划入中国珲春的事情。一些没搞明白的媒体甚至将这块土地说成是“最新划入中国”的。

“中国收回4.7平方公里土地”的所谓“新闻”没有给舆论场带来欢乐,反而勾起人们对沙俄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割走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回忆。类似“150万-4.7=多少”的质问迅速在网上相关消息的跟帖中回荡,骂俄罗斯以及骂中国政府“软弱”的各种话又像标语一样在网上被刷了一遍。

一些国人怀念故土的感情可以理解,与此同时,这些“标语”对中国人集体情绪所做的展示和造成的联想却不够真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丢失那些土地是历史上的事,不是新中国的责任。尽管谈起那段往事很多人会感慨万千,但大家还知道,今天的中国不具有恢复那些国土的可能性,而且这也不应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目标。

当年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走中国领土的是沙皇俄国,它略小于后来的苏联,但比今天的俄罗斯大很多。历史上恩恩怨怨,敌友交错,然而世易时移,眼前的这个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国际关系是决不能以昨天定今天的,美日、美越的敌友关系就在我们身边变幻着。中俄之间过去发生了什么,不是中国与俄罗斯今天确立关系性质的首要因素,更非决定性因素。互联网上常有人用过去的伤疤来证明中俄没有友好的基础,这是短见,还很可能是某些势力为成心搞坏中俄关系制造噱头。

全球地缘政治在把中俄两国往越来越紧密的战略合作上推。中俄相互对于对方的重要性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就中国来看,如果说当年同苏联结盟尚有其他战略性出路可以寻找的话,那么今天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却是无可替代的。

中国来自太平洋方向的战略压力日紧,缓解这一压力不取决于我们的愿望,而取决于我们的全球战略运作能力。设想一下,如果现在中俄不是交好而是交恶的话,那么中国将会陷于什么样的战略困境?

对俄罗斯来说情况是一样的。俄承受了冷战后来自西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压,加强同中国合作是其稳住阵脚的最大战略支撑。如果中国加入到西方对俄的打压,莫斯科将会陷入悲剧性的战略黑暗。

有些国人强调俄罗斯人“不可信”,比如当年突然就同中国撕破脸,从盟友变成敌人。客观说,中俄的确没有经历过“风雨同舟”的考验。

然而从民族性格上观察一个国家,远没有从利益角度去预测它的行为更加靠谱。中俄全面合作是两国最高国家战略利益对接的结果,中国人没有理由怀疑这种利益对接的可靠性,而应当与俄一道维护扩大彼此的共同利益,让俄罗斯对与中国“世代友好”形成依赖。

如果中国互联网上总是谈中俄过去的恩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俄社会的防范心态。事实上俄罗斯人挺担心有一天中国会夺回那些土地,俄一些亲西方人士也常用中国网上的声音吓唬俄社会。这导致俄对远东地区同中国加强合作、尤其是对引进中国劳动力颇存戒心,担忧那些地方“中国化”。

中俄结伴不结盟,中国从不反对俄与西方发展关系,中国也没因为中俄友好就削弱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强各领域合作。事实上中俄越合作,我们就越在对美关系中多一些主动,中美关系反而更容易搞好。因此在对俄问题上中国社会一定要有博大的视野和胸怀,舆论活跃人士也需留些口德。▲◆★●■☆

 

温家宝离任前放狠话:推进民主决不后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05/4687018.html

综合新闻 2015-11-05:2012年9月14日,即将离任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了清华大学并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阐述他的民主观,他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形式、途径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本文摘自清华大学新闻网。《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05/4687018.html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来清华看望同学们!上次我来清华的时候,同学们向我提出,说中国领导人出访时经常在国外的大学里演讲,能不能在国内的大学也作些演讲,并邀请我来清华作一次演讲。今天,我是来兑现承诺的。

走进清华园,看到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心里非常高兴。清华是一块教育和学术圣地。清华园人杰地灵。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精英,可谓人才荟萃,桃李满天下。“水木清华”,“婉兮清扬”。我年轻的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意境,至今记忆犹新。清华大学已经有100年的历史。10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为期颐高寿,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却正值盛年,或者说还是青年。我祝愿清华大学永远年轻!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作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强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使其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作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其“刚健”的品格,自行运动着,真正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载物”就是要像大地那样广博宽厚,容纳万物。这是我国古代人生修养的积极方面。孔子就说过:“宽则待众”,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念旧恶,怨则用希”。孟子主张“君子莫乎已,与人为善”,“利人者即为,不利乎即止。”厚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清华老校歌中说:“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意思是说上学受教育,首先学习的是“气度”和“胆识”,学文学艺是第二位的。这里的胆识和气度其实就是泛指做人的问题,文艺其实就是为学的问题,为人与为学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种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内忧外患,历经磨难,仍得以繁荣昌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品德。

清华大学历经百年沧桑,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在老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才智,而且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韧,表现出为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清华一位老校长说过:“我们的清华大学,我们清华大学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是离开国家、离开人民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学校的命运,我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密切地联系着的。”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南迁西南边陲,敌机狂轰滥炸,物质条件极端恶劣,但没有改变师生勤于治学、弦歌不辍的斗志,一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才的,一大批老师也是在这里创造一流业绩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清华人第一次践履“我愿以身许国”的忠诚誓言,隐姓埋名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工作。有的虽然留学海外,但在获得学位后不到10天就返身回国参加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师生踊跃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研教学成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豪迈誓言和爱国情怀。长期以来,清华人在真理面前不苟且,不低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困难面前逆势而上、敢于担当。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怎样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也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这五千年是在艰难曲折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开始,经历过几十个朝代的更替,几十次分分合合。远的不说,就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距离我们这里不到一里之遥的圆明园遗址,就是祖国母亲身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痕,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见证。虽然历经磨难,但我们的民族没有倒,国家没有散,愈挫愈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弯路,犯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我们搞了多年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实践,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生产力仍不发达外,还存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一些如收入差距扩大、司法不公、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形式、途径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任何政府如果不加以监督,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制约,都会蜕变和腐化,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之所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就是要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有效制约权力、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的制度。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领导者应该恭敬人民,相信人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依靠人民。

我们党从革命到执政,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职能和领导方法就要相应地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宪法和法律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具有任何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是执政和治国的基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司法独立和公正,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为大众所分享,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势必威胁社会稳定。必须毫不动摇地改善民生,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还要看到,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进步。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权利,让每个人生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安全感。面对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明显成效,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就会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有对人心、人道和人本身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其尊严、选择和发展机会,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倡人间的同情和关爱,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人间永远充满青春、奋斗和自由的气息。这是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自由平等是对每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自由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中国要有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要鼓励人民的创造精神,提倡独立思想和批判思维。社会活力和凝聚力来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自社会文化的“个性化”,来自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精神,来自国民教育的普及。要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逐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道路。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地奋斗,一个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和大家谈谈心,我感到很高兴。我们从清华的校训、清华的精神,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们国家的历史,谈到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真实的苦难,这些苦难使我懂得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灾难太深重了。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爱我的祖国,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都浸透着对我们民族的爱,都流淌着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我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即使将来我化为灰烬也属于祖国。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受无数为救国救民和民族独立解放所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影响。孩提时代,母亲给我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一边听,一边流泪,立志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服务国家的机会,我也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今天,我已年届七十,即将退休了。我将回到母亲身边,回到群众中去,我永远也不会离开我的祖国和人民。

清华大学建立以来,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渊博的学识、聪慧的才智和严谨理性的气质,诠释着一代大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上续民族惠民,下行“内圣外王”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不计名利,忧道不忧贫,始终保持高尚的境界和爱国的热忱,在艰苦的环境中洗净铅华,彰显本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倡导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对社会要有奉献精神,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养成情操高尚的人格。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人的自信与庄严。我相信,新一代清华人一定会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努力学习,勤奋成才,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谱写清华大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俄罗斯在南海突然支持中国真相惊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309461.html

2015-11-06:据路透社5日报道,当地时间4号上午,第三届东盟防长扩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由于美国强加南海问题,并作为会议主题来谈,导致东盟国家内部看法不一致,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大会没能够如期发表联合宣言,致使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无果而终,对此,中国回应称个别域外国家不顾已有共识,企图强行在《联合宣言》中塞入不属于本会议讨论的内容,完全背离东盟防长扩大会机制的宗旨原则,损害东盟在机制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此形势下,会议未能如期发表《联合宣言》,责任完全在于个别域外国家。中国国防部的回应虽然没有指名,但明显是把矛头对准了美国。

对于美国在东盟防长会议上对中国的攻击与挑衅,一向在南海闷声发大财的俄罗斯,却一改往日的低调态度,在会议上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俄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声称:“某些国家正试图通过巩固封闭军事联盟将自己的立场强加于他国,而不考虑他国利益,我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严重冲突,该地区所有国家都有被拖进去的危险。”事实上在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曾游说东南亚国家放弃对南海问题担忧的任何提及,但美国立场却与中国针锋相对,希望宣言中能够提到南海问题,由于中美立场存在严重分歧,从而导致联合宣言未能如期发表。

南海问题事关中国国家的战略核心利益,虽然中国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采取维权行动,但在私下所采取的低调措施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在南海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美国蛮横的干预和插手,只能更加坚定中国南海战略的推行。此前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俄罗斯一直是小心翼翼,从未发表过支持任何一方的言论,但在此次东盟防长会议上罕见发表支持中国的立场,不管俄罗斯是否真心实意,但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支持。笔者认为俄罗斯之所以公开支持中国有以后几个目的。

第一:维持南海现状,实现俄罗斯利益最大化。美国公开高调介入南海争端,使南海问题逐渐国际化和复杂化,更使地区局势日益紧张,实际上南海局势的适度紧张,对俄罗斯来说非常有利,因为局势一旦紧张,在南海与中国存在岛屿纠纷的国家,为了捍卫自身的既得利益,必定会向俄罗斯购买武器,这样俄将会获得巨额的军火利益;另外南海局势的稳定,也便于俄罗斯与越南在南海油气资源开采,其实南海局势的适度紧张或者稳定,都会让俄罗斯闷声发大财,但美国近期的公开介入,明显是打破了这种局面,因此,俄罗斯不得不站出来支持中国。

第二:获得中国支持,联合反击美国。由于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莫斯科遭到来自欧美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国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另外再叙利亚问题上,莫斯科也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而此次在东盟防长会议上破例声援中国,明显是在向北京释放善意,意图能得到中国在经济和相关地区问题上的支持,以反击美国以及盟友孤立和制裁俄罗斯的战略政策。

事实上在南海岛屿纠纷问题上,中国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局面,无论是俄罗斯或者是哪一个国家,都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中国的立场,任何一个地区之外的大国都想在南海分一杯羹,因此,中国要想解决南海问题,恐怕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南沙岛屿远离中国大陆本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的管辖与控制,而中国要想确立自身在南海的优势地位,加快实施对南沙岛礁的工程改造任务迫在眉睫,一旦中国在南沙岛屿修建的机场和海军基地完工,南海地区军事力量的天平将向中国倾斜,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海不利于中国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中国收复被占岛屿也为期不晚。▲◆★●■☆

 

越南为啥这么积极的、反复的、强烈的邀请习总访问?★★★★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6/46130865_0.shtml

不出意外的话,域内域外还将有人唱反调、挑矛盾,中越双方都要保持相当的战略定力,才能坚持正确方向不动摇。

几天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习近平主席将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消息一发布,不少人懵圈了:“说好的给越南人点儿Color see see呢?”“不是冲着一决胜负的方向奔么,怎么转向了?”“这届越共中央马上就到点儿了,现在干嘛去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大问号:干嘛突然访越?

首先,此访可不突然,而是酝酿已久。只要稍微仔细观察一下今年以来的中越互动,就可以发现,双方早从年初就开始为此访预做铺垫。先是2月初新春之际,两党总书记通电话,互贺中越建交65周年,并明确邀请互访。时隔两个月,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就应邀而来,双方谈得很好,就很多重大问题定了调子。3个月以后,常务副总理张高丽即受习总委托回访越南。各位看官注意,在张副总理与阮富仲会见后发布的新闻里,阮富仲再次“诚挚邀请并热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早日访越”。在中国官方慎之又慎的新闻里,这句话半年内两次出现,绝对是积极信号,也就是说,习总访问的事儿,基本有谱了。接下来越方的外交动作,也可以清晰验证这个判断。你看,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在9月2号本国国庆之后,立即赶到北京,出席93阅兵仪式;没几天,副总理阮春福又带着一个超常规的庞大团队访华。千呼万唤啊,终于,迎来了习总的隆重出场……

话说越南为啥这么积极的、反复的、强烈的邀请习总访问?想跟咱把关系搞好呗。说起中越关系,历史咱就不捋了,话太长,就从90年两党领导人在成都会晤、就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做出政治决断以来,简单梳理下。成都会晤之后,双方关系经历了短暂的恢复期,很快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毕竟山水相连,鸡犬相闻,文化相通,又都是共产党领导,一热乎起来,各领域交流合作遍地开花。特别是政治上,中国对越南影响相当大,中国提出改革开放,越南随后就提个革新开放;中国颁布个八条规定,越共很快也提出了反腐八条。

高层走得近,民间也友好,年轻人大批来中国留学,中国的流行歌、热门剧,也几乎同步在越南火。要是按着这个势头走下去……那,那就不是风云变幻的外交局势了。走近了,交往合作多了,矛盾摩擦也增多,双边关系发展逐渐降速。这过程中,有越南的内因变化。随着越南经济持续增长,实力增强了,政治独立性也长,一些人也开始嘀咕所谓不当哪个大国的小兄弟。

与此同时,越共力推政治改革,步伐相当大,各派力量包括反社会主义反华的,都冒出头来,再加上有人又把已经翻篇儿的历史又拿出来说事儿,国民心态上就出现了复杂变化。域内外大国呢,当然没闲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花心思下力气跟亚太小国拉近关系,无论是出于政治或历史原因,还是基于地缘政治考量,越南都是重点工作对象;欧洲、俄罗斯也着力开拓亚洲市场,对越南这个东盟重要力量青眼有加;日本、印度等地区大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也好,扩大对外势力也罢,也争相对越示好,这让越南左右逢源的同时,自信心也有些爆棚。

这一过程中,咱中国自己有没有些问题呢,也是有的,自身经济增长超快,与越南打交道中,难免流露些大国优越感,对越南的一些关切照顾不够,也给了对方一些猜忌疑虑心态滋生的空间。中越间大型经济合作项目跟进不足,经济纽带力度不强,也是重要原因。这些内外因素交织起来,以海上利益和争端为摩擦点和导火索,就把双边关系拽入了偏路。出现这一局面,当然有人开心,但当事双方都受了损失。中国相对块头大底子厚,影响不明显,越南就有些吃不消。经济上,毕竟跟中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这“堤内”造成的损失,“堤外”好像补不回来;政治上,面临的复杂因素和风险大幅上升,靠自己很难妥善招架;外交事务上,也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有人强势撑腰;很多无形的损失更是一言难尽。特别是随着党代会换届选举临近,老一辈新一代都希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这样的大势之下,越南国内老一辈也好,有望接班的也罢,都形成共识,要尽快跟中国把关系理顺,最佳方案就是热盼习总访问。

那咱为啥决定要去?中国当然有自己的考量。首先,远亲不如近邻,可以偶尔闹闹别扭,但总体上还是要把关系搞好。尤其越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双方需要彼此支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党代会换届在即,此时不去,更待何时?其次,当下中国外交的首要,就是运筹一个和平和谐稳定的周边外交环境。怎么办?恐怕就得按毛主席那句话,“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个别国家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子,给出时间和空间,但绝大多数国家,都尽量保持友好关系,实现合作共赢。特别是通过两国高层领导人会晤,把南海局势如何管控、双边经贸如何发展、彼此互信如何增强等共同关切的议题心平气和的谈一谈,定下方向,对外传递一个中越友好的积极信号,不仅对两国民众、周边国家是极好的,对亚太和世界也是大好事。不是总有人煽乎说中国在海上示强么,让他们看看,不是这么回事!再说,中国多次强调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际社会也在看,这个道路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咱实现和邻国的和平友好共处,就是对这条道路能走通的最好宣示。

访问的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了,大戏即将开幕,肯定是各种特殊安排隆重接待,但万万不可寄望一次访问解决所有问题。双边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和薄弱环节,还需要时日和诚意来从长计议。比如南海问题,需要双方都晓之以理、反复商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比如经济合作,当前面临着“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对接、加快产能合作的难得契机,但双方能不能乘势而上,推动合作规模和水平上个大台阶,还有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民间关系,高层容易转圜,但有些凉了的民心,恐怕要双方共同下大力气才能重新暖起来。比如越南的对外政策,对华要友好,对其他大国也会热络,这恐怕是未来双边关系的新常态。还有,不出意外的话,域内域外还将有人唱反调、挑矛盾,中越双方都要保持相当的战略定力,才能坚持正确方向不动摇。好局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吧。作者:海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