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10、意志欲望篇:最会原谅自己的是最没出息的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人们首先需要的,是弄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是多少人活了一辈子也未必清楚的。--陈祖芬
☆一切不属于你的你都不必羡慕,一切属于你的你都应该爱惜。 --王蒙
☆你已经拥有的东西未必不是好东西,你所没有的东西未必全是精品。--王润生
☆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胡适
☆还没有把生活纳入一定的模型里的人们是苦恼的,同时也就有他的幸福:是一个自由人,他有海阔天空的未来生活。--茅盾
今 日 看 点:2015-11-04▲◆★●■☆
“习马会”7日登场 双方互称先生★★★★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4/46103474_0.shtml
习马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 台方7人名单曝光★★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4/46105453_0.shtml
十大抗衰老食物排行榜★
http://www.haiwai.com/lifetools/?
中国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
http://bbs.wenxuecity.com/wsj/6726.html
張志軍:兩岸領導人會面開啓先河★★★★
http://www.CRNTT.com
首谈中美南海争端 习近平对基辛格说了什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03/4682914.html
印度式计划生育为什么失败了★★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4/46102288_0.shtml
“习马会”7日登场 双方互称先生★★★★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4/46103474_0.shtml
2015年11月04日 新华网 作者:陈键兴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原标题:张志军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陈键兴)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张志军专门就此次重要会面接受记者采访,介绍相关情况。他表示,即将举行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有利于两岸双方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顺潮流合民意
张志军表示,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的态度始终是积极开放的。过去7年多来,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并增进互信,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两会协商签署了23项协议,解决了关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给两岸同胞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好处。两岸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感情。两岸协商处理有关涉外事务,减少了内耗。受这些成果鼓舞,两岸许多同胞和海外侨胞呼吁两岸领导人举行会面,共商推动两岸关系更大发展之计。
张志军介绍,国台办和台湾方面陆委会在2014年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后,一直就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持沟通,努力促进两岸各领域各层次人员的交流互动,期间曾提到两岸领导人会面问题。前不久,我和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广州会面时,再次谈到这个话题,就此进行了初步沟通。双方都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对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此后,双方经过密切协商,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一家亲两岸情
张志军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两岸双方共同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从激烈军事冲突,到长期尖锐政治对峙,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两岸同胞开始交流往来。本世纪的前几年,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两岸关系一度濒临危机。在两岸关系紧张动荡的时候,是很难想象两岸领导人能够面对面坐在一起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
张志军强调,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安排在新加坡举行。
张志军介绍,两岸领导人此次会面,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会面结束后,两岸领导人还将共进晚餐。
新期盼新前景
张志军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再度处于重要节点,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两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并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两岸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举行会面,是两岸双方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潮流共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
张志军说,1993年4月,在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基础上,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建立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2014年2月,国台办和陆委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两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开辟了新的两岸沟通管道,妥善处理和解决了两岸交往中的许多问题。
张志军强调指出,两岸领导人实现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开辟两岸关系发展新空间。这将有利于两岸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管控矛盾分歧,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相信一定会得到两岸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习马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 台方7人名单曝光★★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4/46105453_0.shtml
2015年11月04日 凤凰资讯
习马会双方会面地点,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Shangri-La Hotel)。(图片取自饭店官方网站)
习近平与马英九7日将会在新加坡会面,陪同马英九出席的包括秘书长曾永权、高华柱等人;双方闭门会谈后,各自举行记者会,并共进晚餐。
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预计7日一早搭乘专机,约中午飞抵新加坡、稍事休息后,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参与会面;会前开放媒体拍照,之后闭门会谈,会后各自举行国际记者会,并共进晚餐。晚餐后,马英九将搭乘专机返台。
报道称,7日的“习马会”,除了马英九之外,包括台“总统府”秘书长曾永权、“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高华柱、“总统府”副秘书长萧旭岑、“大陆委员会”主委夏立言、“国安会”谘询委员邱坤玄与陆委会副主委吴美红等6人陪同。
台“总统府”秘书长曾永权(左)、“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高华柱(右)将陪同马英九出席会面
台湾“总统府”发言人陈以信昨天强调,马英九此行目的在于“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会签署任何协议,不会发表联合声明”。(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
十大抗衰老食物排行榜★
http://www.haiwai.com/lifetools/?
作者: 综合新闻 2015-11-03
虽说女人衰老是个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但每个女人都希望时光在自己身上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如何延缓衰老,留住青春魅力成了不少女性关心的焦点。除了借助医学美容手段以外,其实通过饮食我们也可以抑制衰老的速度。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10款抗衰老的食物:
1.胡萝卜
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可使头发保持光泽,皮肤细腻,还能促进免疫,提高眼睛视力。
2.番茄
番茄中维生素A、维生素C的比例合适,所以常吃可增强小血管功能,预防血管老化,还有美白祛斑的功效。
3.苹果
苹果含有纤维素、维生素C和糖,可防止皮肤生庖疹、保持肌肤光泽。还可以保持血糖的稳定,有效降低胆固醇。
4.菠菜
菠菜富含叶黄素,这种化合物可以对抗年龄造成的退化,还有排毒、保护视力、稳定情绪的功效。
5.牛奶
被称为白色血液,含有维生素D和钙,使人的骨骼和牙齿强健,还可淡化色斑、美白养肤。
6.核桃
核桃能帮助肌肉成长,对康癌症,还能保护心脏、促进免疫系统,同是也是很好的大脑活化剂。
7.豆腐
豆腐是比较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其中含有的异黄酮可减少强有力的雌激素活动空间,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8.鱼肉
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对肌肤的弹力纤维构成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尤其对压力、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导致的早期皱纹,有奇特的缓解功效。
9.冬瓜
冬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对肌肤的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都能起到良好的滋润效果。经常食用,可以有效抵抗初期皱纹的生成,令肌肤柔嫩光滑。
10.柠檬
柠檬中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柠檬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对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及抑制色素沉着等都十分有效。▲◆★●■☆
中国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
http://bbs.wenxuecity.com/wsj/6726.html
华尔街日报 2015-11-03:方媒体新华社周二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为实现政府截至2020年的经济目标,中国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
此前中国共产党批准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中国经济发展计划。
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10年的两倍。▲◆★●■☆
張志軍:兩岸領導人會面開啓先河★★★★
http://www.CRNTT.com
: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4日宣布,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張志軍表示,即將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有利於兩岸雙方增進互信,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順潮流 合民意
張志軍表示,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我們的一貫主張。我們的態度始終是積極開放的。過去7年多來,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並增進互信,開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取得豐碩成果。兩會協商簽署了23項協議,解決了關乎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問題。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深化,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給兩岸同胞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好處。兩岸各領域交流蓬勃發展,密切了兩岸同胞感情。兩岸協商處理有關涉外事務,減少了內耗。受這些成果鼓舞,兩岸許多同胞和海外僑胞呼籲兩岸領導人舉行會面,共商推動兩岸關係更大發展之計。
張志軍介紹,國台辦和台灣方面陸委會在2014年建立聯繫溝通機制後,一直就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保持溝通,努力促進兩岸各領域各層次人員的交流互動,期間曾提到兩岸領導人會面問題。前不久,我和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廣州會面時,再次談到這個話題,就此進行了初步溝通。雙方都認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對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此後,雙方經過密切協商,就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達成一致。
一家親 兩岸情
張志軍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兩岸雙方共同邁出這一步非常不容易。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歷經風雨,跌宕起伏。從激烈軍事衝突,到長期尖銳政治對峙,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絕的堅冰,兩岸同胞開始交流往來。本世紀的前幾年,由於“台獨”分裂勢力的挑釁,兩岸關係一度瀕臨危機。在兩岸關係緊張動蕩的時候,是很難想象兩岸領導人能夠面對面坐在一起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得以實現,來自於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累積的豐碩成果。
張志軍強調,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是經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這次兩岸領導人會面安排在新加坡舉行。
張志軍介紹,兩岸領導人此次會面,將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探討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等重大問題,以維護和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會面結束後,兩岸領導人還將共進晚餐。
新期盼 新前景
張志軍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再度處於重要節點,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兩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穩定,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並結出更多惠民碩果。兩岸領導人在這個時候舉行會面,是兩岸雙方順應兩岸同胞心願和時代潮流共同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
張志軍說,1993年4月,在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1992年達成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基礎上,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建立了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發展。2014年2月,國台辦和陸委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兩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開辟了新的兩岸溝通管道,妥善處理和解決了兩岸交往中的許多問題。
張志軍強調指出,兩岸領導人實現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將兩岸交流互動提升到新高度,開辟兩岸關係發展新空間。這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矛盾分歧,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也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相信一定會得到兩岸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首谈中美南海争端 习近平对基辛格说了什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11/03/4682914.html
多维 2015-11-03:自美国派遣军舰巡航中国在南海人工造礁的12海里主权争议海域以来,中美关系一度变得紧张。而有媒体分析,美国之所以派遣军舰进入南海,是此前中国主席习近平访美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南海议题讨论无果之后,美国的反击之举。但是日前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第五次会议的美方主席、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时,肯定了此前同奥巴马的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成果。”并称中美应“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官媒中国新闻网报道,北京时间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第五次会议的美方主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及前国务卿舒尔茨、前财政部长鲁宾、前贸易代表希尔斯、前参议院军委会主席纳恩,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多尼隆等美方代表。
在会面中,习近平指出,同美方一道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
习近平称,今年9月,我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我们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成果。当前中美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双方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信任,积极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巩固友好纽带。中美双方要正确认识彼此战略意图。双方要创新思维,加强双边、地区、全球各层面的务实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深化利益交融。双方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习近平会见基辛格首谈中美关系新挑战:中美应实现不冲突不对抗
习近平表示,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发展,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相信“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持续发展。这将为中美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提供更多机遇。
习近平充分肯定中美“二轨”对话的积极意义,赞赏基辛格等美方代表为增进两国相互了解、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美关系发展献计献策、发声助阵,作出新贡献。
基辛格等表示,祝贺习近平主席访美取得巨大成功,此访在美国内引发广泛积极反响。美中“二轨”对话为双方就关乎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深入探讨并向两国政府提供建议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一致认为,美中两国应通过合作精神构建双边关系,努力加强战略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双方合作,并避免两国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发展。报道称,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等参加了此次会见。▲◆★●■☆
印度式计划生育为什么失败了★★
http://news.ifeng.com/a/20151104/46102288_0.shtml
作者:毛克疾
与其说印度目前拥有的“人口红利”源自其不彻底的计划生育事业,不如说来自印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努力的失败。
推行计划生育35年之后,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一孩制”的落幕使得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上。有意思的是,作为世界上除中国外的唯一10亿人口级别的国家,印度也推出了全国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以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回溯历史,印度其实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推出大规模计划生育的国家。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越发沉重的粮食、资源负担,印度政府早在50年代就开足马力宣传少生少育,并分发各种避孕器具。早期的计生政策比较温和,以劝导为主,并没有施加强制政策。然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耕地的承载能力也越来越成问题。对此,福特基金会在195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印度人口将在20世纪60年代触及土地承载能力的上限,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粮食危机和饥荒。
正如18世纪末的马尔萨斯没有预料到,新技术的出现会缓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和“按算术级数增长的粮食”之间的矛盾,福特的报告也低估了“绿色革命”对于印度土地承载能力的提高作用。从1967年开始,印度从菲律宾引进高产杂交水稻、从墨西哥引进高产杂交玉米和小麦。根据印度学者巴葛望(Bhagavan)的研究,在配合使用肥料、农药、灌溉和农机的理想条件下,这些新型杂交作物的亩产可以达到原有作物的3到4倍,但是由于缺乏农资、农机、农技,实际上的增产规模往往只有2倍左右。虽然和理想有差距,但是2倍的增产规模依然非常可观。对于印度的决策者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不用明显增加劳动力、土地的情况下,经济产出可以获得大规模提高,好比天上掉馅饼。
脱胎于几个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精英对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大国地位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追求,而由“绿色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大跃进则被决策者视为印度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增加的农业产出可以整体提高广义储蓄率,而这种资本累积是将整个国家推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原动力。
然而,印度政府很快发现,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很快就被增长的人口所抵消。原因很简单:农业新增的产出被用来养育更多的人口,而由于土地的面积、肥力、水热限制,劳动力投入土地的产出呈边际递减的状态,一份劳动力的投入甚至换不回对等的农业产出。到头来虽然土地产出的绝对值提高了,但是由于人口同步(或者更快)增加,大部分新增的产出被用于消费,而不是投资,最后大部分人依然处于温饱和饥荒之间的临界状态。这很像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式发展”。正因如此,当时印度决策者认定,人口快速增长就是经济增长最大的阻碍。
这种想法解释了为什么印度政府没有在粮食、资源矛盾极为尖锐的60年代推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反而在粮食供应状况大为缓解的70年代推行了极具强制色彩的绝育方针。除了印度第五个五年计划(1974-1978)将计划生育变为学校必修课程之外,最有名的强制计生措施莫过于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在1975年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实施的大规模绝育手术,主要是男性的输精管切除术。据统计,英迪拉·甘地时期有超过800万人接受这种强制绝育手术。虽然印度官方宣称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拥两个孩子(及以上)的男性,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有很多接受这种手术的人其实是贫困潦倒的穷人和走投无路的流浪者,因为地方官员为了满足绝育指标,往往为“自愿”绝育者提供丰厚的奖品——有时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
离控制消费、促进投资的预期目标相距甚远,这种针对男性的阉割反而引起了严重民意反弹,大规模的强制阉割成为1977年英迪拉·甘地政府选举失利的重要诱因。当时人民党(并非目前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成功利用强制绝育这一议题扳倒英迪拉,至此男性绝育成了任何一个政党都望而却步的政治禁区。除了“政治不正确”的意识因素外,节制人口意味着本族群、本种姓、本民族的票仓在选举中削弱,正因为这样的现实利益,没有哪个政党愿意为计划生育这种自杀政策背书。
有趣的是,虽然在紧张激烈的政治层面计划生育变为了事实上的政治禁区,但是在操作层面,计划生育工作却从来没有停止,只是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印度家庭计划部(Family Planning)”把幌子换成了“印度家庭卫生和福利部(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极具争议的男性输精管切除术也被女性输卵管结扎术所取代。面对世界上最快的人口增长率和最尖锐的资源矛盾,任何负责任的印度官僚(不是政客)都不敢放松计划生育工作,每年大量的资金和政策资源依然从联邦政府源源不断流入地方政府,用于落实计划生育工作。
通过建立初级卫生中心(primary health centers)和次中心(subcenters),印度政府将计划生育延伸向农村地区。到1991年,全印度有15万个公共医疗机构提供计生服务,主要是妇女输卵管结扎。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还曾推出各种各样的计划生育全国计划:针对产后妇女的《全印度医院产后计划》、针对城市贫民窟妇女的《初级医疗卫生设施再组织计划》,为结扎手术妇女预留床位的特殊住院项目,在农村推广宫内避孕器(IUD)的创新项目等等。然而,由于整体卫生水平和执行能力低下,这些项目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因为种种丑闻而成为众矢之的。例如,2014年在恰蒂斯加尔邦(Chhattisgarh)的一家由废弃医院改建的“绝育营地(sterilisation camp)”就爆出了骇人听闻的大规模医疗事故事件,14名妇女在接受绝育手术之后死亡,随后假药、不洁的诊疗设备、缺乏预诊等一些列丑闻浮出水面。
由于执行力和政治斗争的因素,印度官方虽然极力推广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但总是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可以说印度政府不是没有意愿,而是没有能力。2014年印度人口已达12亿6700万,且保持1.2%的年均增速。印度人口结构很年轻,2014年印度0-14岁人口占比28.5%,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5.8%,目前的平均年龄是26岁(注意不是平均寿命)。人口基数大、增速较快再加上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使印度获得了名义上的潜在人口红利——大量年轻人有作为劳动力投入经济生产的潜力。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潜力不能发挥出来就永远只是“潜力”,面对极为有限的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巨量的年轻人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和治安恶化,而这恰恰是许多所谓“人口红利”国家当前最为担忧的问题。对此,一家美国政治风险评估公司甚至设计了一个模型,把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结合年轻人的失业率生成的指数,作为衡量一国政治风险的标准。
眼下中国正面临人口增速放缓、结构老化和男女比例失调的严峻挑战,因此很多人乐于顺手援引印度作为积累“人口红利”的正面榜样,但是细看之下这种对比其实是有问题的。印度通过“计划生育”获取人口红利进而获得工业化、现代化资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目前印度大量劳动力仍然集中于生产力低下的农业部门,而服务业也由于工业发展滞后而相对繁荣,因此整体上看印度依然处于前工业时期。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中,普通人在其他生产要素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人口数量以扩大生产,因此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小孩。但是如果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人们会发现与其增加数量,不如通过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经济产出,同时也会发现在工业社会生育小孩的机会成本远高于前工业化社会,因此开始倾向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而不是增加人口数量。
由此可见,这种社会经济转型才是决定人口增长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与其说印度目前拥有的“人口红利”源自其不彻底的计划生育事业,不如说来自印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努力的失败。倘若英迪拉·甘地成功实施计划生育,并通过提高“绿色革命”提高的农业积累勒紧裤腰带成功实现基础性的工业化,那么现在印度还需不需要当前的人口红利?
透过印度的例子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处于一种微妙的悖论中:成功的计划生育有利于工业化,而工业化的成功却又反过来声张“计划生育”的多余;失败的计划生育阻碍了一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而爆炸的人口和失败的工业化又恰恰证明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说,成功的计划生育到头来会被认为“多余”,而失败的计划生育被认为“必须”,这也许正是计划生育如此具有争议性的原因。这个悖论有点像伊格尔顿所解释的马克思主义的遭遇,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毁灭,这种危机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改良,从而延续了生命,避免了毁灭。获得冷战胜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志得意满,反过来嘲弄马克思是多余的。后生者往往站在历史情境之外看问题,从而得出扭曲的结论。
不过有一点可以想象,倘若中国工业之路中途受挫,前工业化社会经济结构老而弥坚,那么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潜力”绝不会亚于印度。作者:毛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