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31-3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31、人要有三平心态:平和、平稳、平衡。对自己要从容,对朋友要宽容,对很多事情要包容,这样才能活的比较开心。
32、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33、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3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35、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今 日 看 点 : 2009–03–22 ▲◆★●■☆
深度报道:谁投了两高报告反对票?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7867
1971年印巴战争,中国拟攻占印度首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42040.html
金日成父子对华关系,历经恩怨十八趴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24712.html
梁光烈上将的“航母宣言”都说给谁听?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43016.html
[观察]专家:中国应建立自己的海岸警卫队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7872
如何看待“钟云号”驶向南海?
http://www.zaobao.com/yl/tx090323_502.shtml
深度报道:谁投了两高报告反对票?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7867
2009-3-21 文章作者: 赵蕾
有人分析,在所有代表界别中,来自商业机构的代表,对两高报告的反对意见可能最为集中。“中国的企业多数都会惹官司,不管作为原告还是被告。”该分析人士称,如果赢了官司,很有可能要不回钱;输了官司,会怀疑背后有黑幕。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 执行难已经成为笼罩司法权威的最大阴影,到了每年全国“两会”,这个问题则体现在近500名企业主的投票意向中,成为最高法院报告是否高票通过的巨大威胁。
■ 还有相当一部分反对票出于对某些司法机关人员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的反感。而投弃权票的代表更多地是表达对司法问题的无奈,以及对体制改革的热望。
相较去年,今年的两院报告反对票与弃权票总数均有所增加。
最高法院工作报告赞成2172票,反对519票,弃权192票;最高检工作报告赞成2210票,反对505票,弃权162票。
是哪些群体,是什么理由让他们投下了反对票?
☆ 因个案问题引来的反对票
迟夙生当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表决两高报告按下表决器之前,当年代理过的案件都会在脑海里过一遍。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两会”期间,手头代理的一起违法拆迁案,让她在表决时坚决地按下反对:
拆迁户从沈阳来到黑龙江,几经周折找到她,到了法院,不给立案;她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程序,结果,案立上了,一审却判强制拆迁方胜诉。“你说我怎么可能投赞成票呢?”迟夙生说,这么多年,她想不起来哪年投了赞成票,记忆中多是反对。
她透露,在她的影响下,周围几个代表也对两高报告投了反对票。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在本届人大11位律师代表中,今年投反对票的不只迟夙生一人。
因个案感到司法存在问题而投反对票的,当然远不只律师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涉法上访得不到答复的案件。他们对司法现实也深有体会,投起反对票来,毫不含糊。
香港代表朱幼麟曾坦率地说,当他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两高领导作报告时,很自然地就想起过去协助解决案件时所遇到的困难。其中包括在内地打某些官司实际上是打关系;某地法院不让他旁听庭审,他只好写信给院长,好不容易让他进去了,法官却宣布延期审理。朱幼麟说,一想到这些,他决意要对两高报告投反对票。
据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分析,个案遭遇不公或者其他困难是代表投反对票的最主要因素。
这部分票也是最变动不居最难争取的。某中级法院院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个案不公的具体情形非常复杂,可能是超审限,也可能有人打招呼,或者该立案没立、任意逮捕超期羁押等等,只能通过加强监督,尽可能安排人手,做到代表转来的,每案必复。
☆ 令法院头痛的“铁票”
有人分析,在所有代表界别中,来自商业机构的代表,对两高报告的反对意见可能最为集中。
“中国的企业多数都会惹官司,不管作为原告还是被告。”该分析人士称,如果赢了官司,很有可能要不回钱;输了官司,会怀疑背后有黑幕。这种说法得到了法院内部人士的认同。有最高法院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民事官司,不论原告不管输赢,都很难对法院满意。这部分反对票也是他们最为头疼的,被视为“铁票”。
对比其他代表,企业负责人对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有切身体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王为强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到,去年涉及工商银行的案件胜诉执行率仅有35.6%,这与最高法院报告中提到的去年所有案件执结率87.15%,差距不小。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也曾在“两会”上建议,法院应该提高案件的执行力度,他透露,有一年建行官司的胜诉率达到了97%。但其中只有30%得q到了执行。
王为强建议,要尽快研究制定《强制执行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司法独立性,提高执行的成功率。
持续呼吁制定强制执行法的,除了企业界人士,就是省高院院长群体。黑龙江省高院院长徐衍东、北京市高院院长秦正安、广东省高院院长郑鄂——从北到南、从十届人大到本届人大,都在交同样的议案。执行难已经成为笼罩司法权威的最大阴影,到了每年全国“两会”,这个问题则体现在近500名企业主的投票意向中,成为最高法院报告是否通过、是否高票通过的巨大威胁。
南方周末记者接触的三位企业代表中,被问到是否投反对票时,一位明确回答投了赞成票,其他两位表示,不方便回答这个问题。
☆ 梁慧星们的反腐票
还有相当一部分反对票出于对司法机关个别人员贪污受贿、枉法裁判的反感。
代表梁慧星直言,司法腐败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两高报告反映出来的态度有所差别:“最高法院不敢直面问题,最高检则报告明确态度坚决。”据此,他对最高法的报告投了反对票。
法律学者侯猛发现,治理腐败的力度一直左右两高报告的通过率。他说,1999到2003年间,最高法院报告的通过率总体趋势高于最高检察院,其中一个原因是,那几年腐败大案频发,民众对检察院反贪力度不够有意见。
2004年以后,每年两高报告通过率,最高法总体趋势低于最高检。据侯猛分析,法院的正义形象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想象性地放大,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客观上又不能成为各类案件的最终解决机关,法官腐败现象反而不断被揭露出来,凸现出法院的权力缺少有效制约。相反,最高检的地位和形象被弱化。总之,两高报告通过率集反映了民众对反腐的情绪倾向。
今年最高法院的通过率低于最高检,难脱黄松有等法院系统内部腐败案的影响。除梁慧星不满外,政协委员李蓝也说,黄松有案件涉及到法院系统的高层领导,黄涉案极大损害了司法系统公信力,但最高法院工作报告里没有正面提到这一点,如果他有投票权,也将投反对票。
也有代表、委员认为,是否在报告里提黄松有案不应该成为评价报告的主要标准。“对于两高,最应关注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腐败仅仅是影响公正的一个因素,干预司法、受案范围太小等等,都可能影响公正。
☆ 弃权票里不只有“无可奈何”
两高的报告到底写什么怎么写,才能得到更多赞成票?从每年年底开始到报告发表前几天,两高报告写作班子就
一直为此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听取意见。熟悉此中情况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到整体框架、各部分的篇幅分配,小到一个词的添加删除,都经过数十次锤炼。
年年下苦功,年年有不满。梁慧星说,今年他不满最高法报告的原因还有,过去一年过分强调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民事调解,有的做法甚至背离了法律精神:“有的法官跟当事人说,如果你不接受调解会如何如何!”
在最高法院报告征求专家意见时,有多位专家也提出,司法为大局服务,不能脱离宪法和法律的轨道。代表陈舒认为,涉法上访的事情,不应该由法院做。
政协委员杨海坤也提出意见,他认为,讲政治和讲法治怎样很好地衔接,这点两高还有待改善。
澳门代表梁维特也认为,法官的职责应该是专业、高效、正确地判案,很难同时做一个社会活动的公关高手。
部分代表期望以投反对票,来提醒有关方面作体制上的改革。这一点,港澳两个法治较成熟的地区代表更有深刻认识。上届香港代表薛凤璇连续十五年对两高报告投反对票,原因之一是,目前公检法三家关系不顺,在此前提下,两高工作不可能有太大改善。“投了反对票,又如何呢?”全国人大代表陈舒之所以没投反对票,也是因为体制的原因。她非常赞同今年广东团审议两高报告会上,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发表的意见,大意是,“社会上很多问题通过两高的工作表现出来,都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非两高自己所能解决。”
这或许可以解释今年两高弃权票为何大量增加——对最高法的弃权票,就由去年的 120票激增至今年192票。对于体制上的变革,更多人通过弃权表达“无可奈何”。南方周末记者接触的投弃权票的代表认为,弃权票同样反映了对两高工作尚有意见,实质上是以相对温和的方式来强调司法体制变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来源: 南方网
1971年印巴战争,中国拟攻占印度首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42040.html
发表于 2009-03-23 李奉先 文
(温馨提示:转载本文或摘编本文,敬请注明:作者署名与凤凰网,谢谢!)
第三次印巴战争,史称“孟加拉战争”。这场战争,险些升级成大国军事战争,更差一点演变成中国军队攻占新德里之战。
■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进程更是惊心动魄。
战争的导火索,是一批受印度唆使的孟加拉人要求脱离巴基斯坦。这对于伊斯兰堡来说,是个奇耻大辱,巴不容忍印度明目张胆干涉自己内政;但对于新德里来说,肢解巴基斯坦,可以称霸南亚,做地区一流大国。为此,由印度英甘地政府在前苏联支持下,发动了向巴基斯坦入侵战争。
战争伊始,全球哗然。西方国家纷纷指责印度粗暴入侵,而苏联等国家支持印度“解放孟加拉”。身为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印度蛮横干涉巴基斯坦内政,呼吁印度军队立即停止入侵行动;美国总统尼克松直接抨击印度是个狂妄无知的国家,声言以武力进行干预。
根据美国情报机构解密的政府档案透露,1971年的印巴战争,尼克松和他的智囊基辛格对印度借机吞并巴控克什米尔行动忧虑忡忡。担心前苏联势力势必染指南亚,对美国全球战略部署构成极大的威胁。
为此,白宫多次派密使游说伊斯兰堡,让其劝说中国直接派兵参战,以打击印苏嚣张的沙文主义气焰。由于巴基斯坦是美国抗衡苏联的战略盟国,且巴基斯坦又是中国的军事同盟伙伴。美国从孟加拉邦的起义那一刻起,一直认为巴基斯坦镇压孟加拉完全是巴的内政,因而极力反对印度肢解巴国。在尼克松看来,印度是个难缠的好战分子。
于是,尼克松下令将“企业”号航空母舰开到孟加拉湾进行军事演习,并对负责亚洲事务的基辛格说:
“我们要帮助巴基斯坦,印度人没一个是好东西!”
但新德里似乎并不买美国的帐。它一面宣布支持东巴斯坦建立“孟加拉国”,一面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周密作战计划。同时印度总理还特与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从苏联手中获得了坦克、地空导弹等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得知消息后,尼克松一方面向苏联官员联系,警告苏联不要鼓励印度清洗巴基斯坦,另一方面向印度施压,提出如果印度向巴基斯坦开战,美国将协同中国进攻印度!
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但面对共同的敌人苏联,中美找到了共同语言。这种情势的发展最终导致,在巴基斯坦的牵线下,中美两大国由过去的夙敌到后来的握手言和。
■ 大国政治搏杀,历来都是这么让人不可思议。
有人说,女人翻脸如翻书.笔者认为:大国翻书如“翻脸”。基辛格带给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的信息,温情脉脉:
如果北京出兵支援伊斯兰堡军事行动,遭到莫斯科的军事打击,美军将全力支援中国与苏联直接作战,直到中美的最后胜利。
当时,白宫认为,由中国教训印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中印在领土争端上曾经大打出手过,何况中巴关系固若金汤。尼克松把印度描述为“一个阴险狡诈的民族”,而美国人普遍对印度没好感,认为印度人“自大得让人受不了”。
箭在弦,不由不发。但北京也有自己的想法。1962年的一场中印战争,已经让印度人深为苦恨,中国的领土依然在印度的占领中.
1971年,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写给中国政府的求援信在北京炸开了锅。晚年的毛泽东第一个反应:火速召开会议,准备驰援西巴。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印巴边境与中印边境,观察时局,以静制动。
当时,虽然中国因自身的政局问题,陷入困境。但在声援巴国时,中国高层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战火蔓延中印边境,一定要给新德里狠命地打击。为此,中国各大军区相继交换意见,大批武器运往巴境。
美国情报机构解密的政府档案透露,毛泽东主张调和失败时,再决定用军事逼迫印度退兵。最坏的打算,如果印度在深入东巴腹地时借机颠覆叶海亚·汗政权,中国将对印度采取炮击行动;如果印度叫嚣苏联出兵,中国则直接派战机轰炸新德里战区,以行动支持巴基斯坦对东巴军事进攻,左右结合,消弱印度军事力量。
事实上,毛泽东等高层没指望美国参加战争。中国顾虑的是,美国出兵势必造成美苏核战升级,这对当时的印巴会构成更大的生存威胁,损失最大的当是伊斯兰堡。况且孟加拉的独立诉求本身存在争议性,中国出战在策略上存在顾虑。
当印军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镇拉合尔,即将突破巴军防御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则中国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权力。正是这道声明迫使印度政府放弃了以武力彻底解决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想法,挽救了即将垮台的巴基斯坦政府。
这次的北京终于豁出去了,中国领导人所表现誓与巴国患难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