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害怕中国造航母?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36-4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36、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你是你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37、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

38、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3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 2008-11-19 ▲◆●■☆

亚洲时报 把中国当朋友,而不是敌人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1/t20081118_907258.html

郭沫若的五大人格问题

http://www.topyl.com/news-2800944.html

中国要用新思路扩大内需

http://www.zaobao.com/yl/tx081119_502.shtml

中共“内需新政”的政治撞击与体制变局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1/1118_23_883595.shtml

浮沉宦海 真性情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

http://phtv.ifeng.com/program/ffdgm/200811/1117_2309_881872.shtml

为什么国外害怕中国造航母?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59106.html

韩专家:朝鲜若有变 中美会联合出兵确保核安全

http://news.ifeng.com/mil/1/200811/1119_339_884510.shtml

“华盛顿”号航母行踪诡秘 在东亚突然失踪

http://news.ifeng.com/mil/1/200811/1118_339_883157.shtml

印度拟重启第三处中印边境空军基地威慑中国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18/0945530728.html

亚洲时报 把中国当朋友,而不是敌人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1/t20081118_907258.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11-19:在世人继续为奥巴马顺利当选美国总统而欢庆之时,普通中国人掀起了奥巴马热,对美国产生了一种新的看法。对许多人来说,美国是白人精英统治下的种族主义国家这一固有形象被打破。许多中国人认识到了奥巴马的成就以及这对美国的其他少数族裔意味着什么,包括华人。

  有媒体称赞奥巴马当选简直是个奇迹。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让中国感到担心。首先,中国喜欢美国外交上的可预测性。在中方看来,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会延续布什的对华政策,也就是说,在中国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速前进之时,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施加的压力很小,对被污染产品和货币操纵漫不经心地表示不满。

  奥巴马广泛而不明确的变革计划让中国感到忧虑。如果在对待人权问题上,奥巴马大胆地与中国较量怎么办?如果这位民主党总统在贸易问题上与国会合作。开始实行保护主义谴责中国造成了美国的经济困境怎么办?根据奥巴马在竟选活动中发表的言论判断,担心他可能容纳反华情绪也许是有道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中美关系问题在竟选过程中恨少出现。像往常一样,中国被描绘成被污染产品的出口国、货币操纵者和侵犯人权者。

  总统竞选容不得细微差别。因此,奥巴马和麦凯恩都没有费心提到中国绝大多数出口商品是安全的,三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上升了20%以上,以及中国保护人权的情况在改善。

  现在美国的选举已经结束,在政治上迎合美国公民的做法应该停止。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奥巴马政府希望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它给中国的胡萝卜将多于大棒。尽管在竞选过程中奥巴马不留情面地抨击了布什,在中国的问题上他需要以布什为榜样。昂然,少许推动一下、催促一下,但是要认可并鼓励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在让美国人了解他们的国家与中国日益密切的经济伙伴关系方面,奥巴马可以做得比布什更好。新领导人应该告诉美国人,中国政府投资于美国国库券的187亿美元是他们近年来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信用卡的重要原因。中国一直是美国巨额债务的主要承担者。

  现在,新总统应该向美国人民指出,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在帮助美国经济恢复健康方面也许会发挥巨大作用。

  布什政府懂得中美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因为政治原因,不屑于承认这一点。如果奥巴马能帮助美国认识到中国现在是伙伴而非曾经的敌人,那会是很大的突破。

  中国无疑希望奥巴马能在言论和态度上发生这样的转变。(作者 肯特•尤因)


郭沫若的五大人格问题
http://www.topyl.com/news-2800944.html

http://www.topyl.com 受众传媒网 2008-11-18

昨天是郭沫若诞辰116周年,他在个人义勇行为方面,整个一生几乎等于零。

郭沫若逝世已经20年了,但对他的评价,很多方面尚未定论,特别是他的人格问题,更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他很伟大,有的说他很平庸;有的说他是“青春型”人格,有的则说他是投机分子;有的说他是敢于创造的天才,有的则说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说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有的则不以为然,等等。郭沫若究竟具有怎样的人格,他在现代和当代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形象,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全面评述,只想就其有关的点点滴滴的具体问题谈点看法,供读者参考,也请专家学者赐教。

★ (一)信仰中的人格问题

严格地说,信仰并不属于人格研究范畴。但在本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我们宁可把信仰共产主义视为一种高尚和伟大的人格体现。这时的郭沫若真的信仰共产主义吗?不是。共产主义对于郭沫若来说,只能算作一种倾向,一种想法,一种愿望而已,始终未形成为真正的信仰。尽管在作品中,在一定的场合,他也曾喊“我是个无产者”,“我愿意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口号,这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的,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戏”;瞿秋白也认为这是“吊膀子”罢了。
 
下面的例证也说明这一点:

◆ ①1926 年初,郭去广州之前,完全了解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在政治路线、思想理论上的根本分歧,他也亲自参加过与国家主义团体、国民党右派的激烈论战;在到达广州时又发生了蒋介石诬陷、迫害共产党的“三•二0”中山舰事件,而且他从历史中也非常清楚“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是官场,最黑心的人是官吏;世界上最黑暗的官场是中国的官场,最黑心的官吏是中国的官吏”,但他还是很快加入了有实权的国民党,混入了官场。这时的官场更加黑暗,官吏更加黑心;他们搞的是特务政治,是流氓权力。

◆ ②1926年他曾两次要求加入共产党,可是1927年真的批准入党后,不足半年他却又自动脱党了。这时共产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 ③ 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产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就是建国后在《题瞿秋白笔名印谱》中也显得苍白无力,淡然寡味——“名可屡移头可断,心凝坚铁血凝霜。今日东风吹永昼,秋阳皓皓似春阳。”全诗对于杀害秋白的人们未置一词予以谴责。

◆ ④1937 年回国后,看不出他有向共产党的意思。周扬要他去延安,他拒绝;陈诚邀他去武汉,他“立即命驾”。他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求吴稚晖介绍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 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然而,恰恰相反,这时周恩来正在上海,他却未与会面。

◆ ⑤郭沫若1928年自行脱党之后,从不要求恢复党籍,从不主动申请入党,这好像正如他女儿郭平英所说“与他无甚关系”,他从来也不关心。1958年重新入党时,他也未写入党申请书。(秘书王庭芳语)

当然我们也不据此认为他信仰的就是三民主义。他加入国民党,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获得特权,提高社会地位、稳定和增加经济收入,以及其他各种好处。

★ (二)信用中的人格问题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
,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1927 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的名单:鲁迅领衔,麦克昂(郭沫若)居二,其余还有蒋光慈、冯乃超、张资平等三十余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载了内容相同的广告。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如果郭沫若等出于真诚,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这中间似乎既蕴藉着对鲁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谊,又包含着捐弃前嫌、顾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义,可以说是为郭沫若一个方面的人格形象绘上了一笔重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与鲁迅合作的广告墨迹未干,1928年1 月由郭沫若、蒋光慈等才刚刚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就哗啦啦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围攻鲁迅。(包括人身攻击)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 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鲁迅和周作人、陈西滢等相提并论,指称他“蒙蔽一切社会恶”、“ 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

这时的鲁迅还蒙在鼓里,正热切地期盼着与郭沫若“联合起来,造一条阵线,更向旧社会进攻”呢!

呜呼!郭沫若等大太令鲁迅失望了!如此失信,后来郭沫若还屡屡辩称这是因为当时从日本回来的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不同意和鲁迅联合,责任全在他们,而与他本人无关。

郭的这种辩解是没有根据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郭是创造社的元帅,只有帅旗指到哪里,兵卒才会奔到哪里,成、冯等不肯与鲁迅合作,正说明是郭沫若的旨意,他们决不会单独行动的。

◆ 再举一例——1928年2月27日逃亡到日本去的郭沫若,可以说自身难保,但他却仍然没有忘记攻击鲁迅。他一面安排日本作家采访,宣称“鲁迅在中国文坛受着清洗”,借国外媒体非议鲁迅;一面用假名假姓撰文对鲁迅大肆诬蔑。请看他1928年6月1日写就的、署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是怎样恶意、刻薄吧:“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谛”。……据此,难道我们还能相信郭沫若的自我辩解?还应该说郭沫若对鲁迅失信是偶然的?是误会?是受他人左右的吗?不是的,绝对不是。他到死也不承认“杜荃”二字就是他郭沫若的化名,可见他当时内心多么阴暗。

★ (三)婚恋家庭中的人格问题

◆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 ”,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革”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

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

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