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2020–03–02▲◆★●■☆
平均每九天就有人走私野生动物,哪地查获最多?★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9/9186509.html
请对42开头的身份证少些特殊“关照”★★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9/9186301.html
李克强: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9/9183967.html
平均每九天就有人走私野生动物,哪地查获最多?★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9/9186509.html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于 2020-02-29
硌在人们心底的那粒沙子,终于被清除了。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彻底扎紧了对野生动物的管控。
而在这之前的数十年,这桩隐匿在暗影里的买卖是怎样的面目呢?由于野生动物生意的非法性质,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动物被地下交易了。所以本文从海关公布的走私数据入手,揭开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一角。
野生动物走私有多猖狂?
野生动物自己也想不到,走私野生动物这门“生意”,能成为排在毒品、军火交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走私活动。
我国什么情况呢?通过查阅海关总署的数据,我们发现,近十年来,2013年到2017年的野生动物走私最为猖狂,每年案件数在40到60件左右。最低的是2011年,只有11件。
总体来看,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共有390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走私案件,平均算下来,全国范围内,每九天就有人企图走私野生动物而被抓,可以说是相当频繁了。
这些人都是在哪里被查获的呢?
2008年到2018年,很明显看出,广东海关查获的野生动物走私案件遥遥领先于其他海关。全国390件,广东独占104件,占比27%。
让人铤而走险的不是勇气,而是巨大的利润诱惑。据中国网报道,在马来西亚收购一只穿山甲只需花费数百元人民币,几经转手运至广东地区黑市销售价已达每公斤约700多元人民币,通常一只穿山甲重约七、八公斤,这意味着在广东地区每只穿山甲的售价可达6000元左右,而这还不是经过厨师烹饪后吃到食客嘴里的最终价格。
什么野生动物最倒霉?
动物再野,野不过人的贪欲。它们的肉身、皮毛、爪牙、鳞片,被一一剥夺,被用于药用、食用、收藏、宠物。
论文《近年我国海关野生动物走私状况分析》研究发现,2008—2018年野生动物走私涉及的物种高达109 种。兽类和爬行类,成为最惨的两类。
兽类的熊掌、熊胆、虎皮、象牙,都很常见,尤其是象牙,曾几何时,象牙还是官场“雅贿”的宠儿,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协会的《中国象牙消费需求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和违法象牙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蝙蝠作为唯一一种能飞翔的哺乳动物,也是一种小型兽类。
爬行类的蜥蜴、蟒蛇、乌龟、蜘蛛、蚂蚁意外入围。它们被赋予了一个新身份“异宠”,开始适应在人类的室内环境下被饲养。
网上交易,要懂暗语
电影里演的野味贩子“人肉带货、当面交易”已经过时。网络为暗影里的交易披上了黑色的外衣。
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监测了31家文玩收藏类和电子商务平台,发现每个月的非法野生动物广告数量都在1500条左右波动,最高可达4000条。
网络留下了更少的物证和那端看不见的嫌疑人。这场游击战,在网上打得更加不见首尾。
以前,网络监测非法野生动物广告主要靠定位关键词,可如今,有关野生动物的关键词进化成了各种 “黑话”,在庞大的网络信息流中沉浮,难以识别。
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隼为例,灰背隼公的叫“垛子”、母的叫“马莲”,猎隼公的叫“棒子”、母的叫“兔虎”。最经常被投放广告的象牙,和“塑料”扯上了关系。
执法者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不仅仅是传统的交易场所被整治:2月24日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决定通过后,至少35万处市场、餐馆、饭店被清理整治,收缴了野生动物近4万只。
网络力量也在行动:疫情期间,全国主要电商平台筛查下架或屏蔽、删除了75万多条野生动物交易信息,关停网店或删除账号1.7万个。
针对网络上不法野生动物商家用“暗语”进行交易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司长梁艾福做出了回应:“不管是‘暗语’还是传统的名称,都会进入监测以及电商平台筛查的敏感词或者关键词库。”
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并不会随着一纸禁令而彻底干脆地结束。它会以更隐蔽、更狡猾的方式存在我们身边。
打击犯罪的方式在与时俱进,而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拒绝野生动物,道理连小孩子都懂:没有需求,就没有杀害。这桩买卖的根源,还是在无数普通人啊。▲◆★●■☆
请对42开头的身份证少些特殊“关照”★★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9/9186301.html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于 2020-02-29 18:32:4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28947 次)
“刚接电话,说我身份证是420湖北开头,不让出门了”“今天又买了票,飞机又拒载了,就因为身份证42开头”……连日来,一些湖北籍人士在湖北以外遭遇特殊“照顾”引发关注。
一见42开头的身份证号码,便对持证人设置种种条件,显然不合情理,也有悖法治精神。原因很简单,湖北籍人士不等于疫情期间就在湖北生活,更不等于他们就该区别对待。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在这种背景中,无论湖北守牢离鄂道口,还是其他地方防止高风险人员进入当地,都有助于减少疫情输出(入)风险,这是特殊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可以理解。
但是,一概以身份证号“盯防”湖北籍人士,是简单粗陋的做法。这种做法,既体现不出精准施策中的“精准”二字,也会因过于僵硬和机械而让无辜者受伤,让湖北人寒心。
此前,一些地方标签化乃至污名化湖北人,引发过争议,备受诟病。防控疫情,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这是共识,但在落实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依法依规。
在外地的湖北人需要的不是特权,也不是特殊“关照”,需要的只是平视。他们之中很多人长期在当地生活工作,许久没有涉足湖北,不详细查实就强行隔离,显得过于不近人情。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除湖北和武汉等疫情防控任务重的地区外,要注意把握好度”。这个度是尺度的度,也是法度的度,还是温度的度。讲究方法,饱含温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会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和矛盾。
“近期武汉籍人员被要求隔离、未回湖北的湖北籍人员难回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提示防控工作要更精准、更细致。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实属不易,在推进中善于纠偏,在完善中精准调整,防控有力度也有温度,就能更有成效,更能为人接受。▲◆★●■☆
李克强: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2/29/9183967.html
文章来源: 中国政府网 于 2020-02-29
李克强考察这个平台后说: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
“什么时候你们可以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这时候疫情防控才算是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李克强下意识地拽了一下口罩绳说。
这是2月28日李克强考察国家新冠肺炎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平台时,对疫苗研究专家们说的一段话。
专家们告诉总理,在确保安全、有效、可及的前提下,最快在今年4月部分新冠肺炎疫苗可在特定条件下进入紧急使用。
“一直有人说新冠肺炎疫苗短期内研制无望,但你们的最新研究进展让我们感到了希望和信心。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可以这么说吗?”李克强问。
“可以这么说!”专家答道。
要抓紧研制出检测时间更短、结果更准、操作更简便的试剂
李克强等一行人来到一楼的大屏幕前,上面展示着新冠肺炎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平台运转情况。目前,该平台上共有9个核酸检测试剂和2个抗体检测试剂获准上市,其中一种检测试剂可以同时鉴别新冠肺炎与其他5种呼吸道疾病,另一种抗体检测试剂能够在15分钟快速出来诊断结果。
李克强仔细询问,目前试剂检测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需要做几次才能确诊,如何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加快检测速度,抗体检测能否替代核酸检测等。
相关专家回答,核酸检测准确率理论上可达95%以上,之所以在实际使用中误差比这个大,与取样采样的方式方法、实验室自身检测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我国核酸检测试剂日产能已满足国内需求,但受实验室有限等制约,日检测能力大大低于检测试剂的日产量;抗体检测无法替代核酸检测,但可以成为其有益补充。
李克强当即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地检测试剂与实验室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的匹配度,为今后防控工作做好充足准备。下一步要抓紧研制出检测时间更短、结果更准、操作更简便的试剂,同时做好相关设备配套和人员培训,增强检测能力,更好做到早发现,这样不仅有利于早隔离、早治疗,而且可以遏制疫情传播,提高治愈率。”
李克强考察这个平台后说: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
关键要集中精选几种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显著的主打药
李克强随后来到二楼,听取药品研发审评生产等情况汇报,并与重点科研项目牵头人深入交流。
专家们介绍,经过科学试验和临床探索,已研发筛选出一些针对轻重症的有效中西药进入诊疗方案,还有一些药物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李克强仔细询问这些药的作用和安全性。他说,药物是病毒的克星,全社会对此急迫期待,要进一步做好筛选和临床试验工作,种类不在多,关键要集中精选几种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显著的主打药,让医务人员和群众更好使用,更有效救治重症患者、降低病亡率,更有效阻止轻症转为重症,这样克制病毒、战胜疫情就更有底气。
李克强考察这个平台后说: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
防控疫情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但最终战胜疫情还要有疫苗
在三楼的疫苗研发情况展板前,专家们向总理介绍了目前正在同步开展的5种疫苗的主要研发技术路线,其中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等。
“哪一种目前研究进展最快?最有可能首先研制出来?”李克强问。
专家答道,我国在灭活疫苗研制能力方面有雄厚基础。目前看来,灭活疫苗最快有望在4月份开始临床试验。
专家们介绍,欧美等国家目前正在攻克核酸疫苗这一新技术,李克强要求,我们在这方面也要瞄准重点方向,加强国际合作。
李克强说,防控疫情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但最终战胜疫情还要有疫苗。疫苗研发要持续加大力度,既要抓紧推进、早出产品,又要尊重科学规律、严格按标准保证质量,调动各方面优势力量面对面合作,潜心研究、联合攻关,尽早研制出安全有效疫苗,给群众定心丸。
李克强叮嘱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进试剂、药物、疫苗研发生产情况,主动加强对接服务,完善监管,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检定和审评审批效率。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形成合力,提高研发质量,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成果。同时对研发成果发布加强统筹协调,及时发出权威声音,保证公众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
总理勉励平台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对防疫和科研一线所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勉励医药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继续与时间赛跑,加强研发、救治,依靠科学,用精良武器战胜疫情。
随行的一位国务院领导特意向总理介绍此次疫苗研发的一位院士。这位院士向总理表示,目前各个疫苗研发团队都在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协同攻关,力争最快的疫苗在4月份开始临床试验。
总理马上问:“安全性有保障吗?”
一旁的国务院领导接过话说:“他本人表示,等疫苗研制出来,他第一个接种!”
“你这种勇气体现了我们科学家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李克强说,“现在看来最终战胜疫情的曙光就要出现了,可以这么说吗?”“可以这么说!”这位院士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