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善意提醒中国:其实你不懂富国强兵 | (回到Blog入口) | 美朝粮援换核弃:一个惊喜 三个问号 »

普京说出心里话:离开中国俄罗斯混不下去

妈妈要告诉子女的细节问题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643419.html

 

26、出门在外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27、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28、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一定要是 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等别人先挂。 29、一次不忠 百次不容。 30、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今 日 看 点 : 2012-03-03▲◆★●■☆

 

“两会”前瞻: 在改革与迷雾中揭幕

http://www.zaobao.com/zg/zg120303_005.shtml

 

中国过去十年是“被耽误的十年”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3/02/1661551.html

 

中国空军大量地下基地遭曝光 

http://mil.news.sohu.com/20120302/n336450277.shtml

 

改革不是简单打倒既得利益者 国企改革急迫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gaigekuaipao/20120303/5697599.shtml

 

美伊将自己逼上战争道路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toutiao/39955.html

 

普京说出心里话:离开中国俄罗斯混不下去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shendu/39786.html

 

 




中国过去十年是“被耽误的十年”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3/02/1661551.html


     2012-03-02: 德媒于中国两会前评论称。即将卸任的领导层留下了大量改革的作业,浪费了不少时间。没有及时在急需改革的经济领域有所作为。

胡温政府的十年改革止步不前

德新社本周五(3月2日)发表文章指出,共产党内部的许多值得关注的声音表示,中国过去10年是被耽误了的10年。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没有利用好经济快速发展给改革带来的契机,而是处处谨慎小心,一味强调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只给国有企业和银行带来好处,使得国家经济发展以私人经济的利益损失为代价愈发成为主流。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中国过去的十年确实是被耽误了的10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重大的改革措施这个10年没有出现过。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个10年中国经济还是高增长。"

中国经济10年来以两位数的均速增长。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成就。但在茅于轼看来,中国的经济高增长其实是牺牲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指标。比如说用牺牲环境换取GDP。虽然财富的生产情况良好,但财富的分配却并不尽人意。这也就直接影响了GDP的质量。茅于轼指出,许多泡沫,比如房地产领域的泡沫虽然都能制造出GDP,但"改革措施不得力。造成的结果就是增长率虽然高,但增长的质量不好。"

换届前不谈改革

德新社文章认为,谁要是想在温家宝下周一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找到新的、勇敢的改革建议,那他只能感到失望。在"稳定中求发展"是现任总理为2012年经济以及社会工作发展制定的方针路线。文章指出,因为今年中国领导高层要面临换届,所以政府不会在此之前有怎样的大动作。今年秋天,现任副主席习近平会接过国家的指挥大权。

德新社的文章还透露,中国老一届的改革者,比如2003年卸任的前总理朱镕基对目前将要退任这一届政府倍感失望。这位现年83岁的老人曾经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铺平了道路。文章援引和朱镕基有接触的人士称,朱镕基认为,现在的政府只是收获了他执政时的功绩,但本身却没有什么新的建树。

错过的改革是国企民营化

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本周一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拐点",如果不进行深入的改革,将有可能面临突发性危机。经济学家茅于轼回顾中国过去10年,指出最急待改革的,但却错过改革良机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取消垄断。这与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中强调的改革内容一致。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应该限制国有企业的垄断力量,分散资本,为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竞争降低门槛。但同时有批评的声音指出,一些需要规模效应才能有效运行的产业,比如资源勘探和航天技术必须由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因为这些是对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非凡的重要行业。对此茅于轼并不认同,他说:"这些行业在美国都是私营的,没有理由说一定要国营才能保障。美国不是搞得也挺好吗?"

现在,中国必须面对国际机构发出的,限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马喆(Murtaza Syed)在北京发出警告称,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过于依赖出口和政府投资。后者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5年前的42%已经上升到了现在的50%。他指出,这是"非常危险的高度"。因为直接后果会是产能过剩和银行呆坏账数额增加。而这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一倍,达到4%至5%的水平。▲◆★●■☆


中国空军大量地下基地遭曝光
http://mil.news.sohu.com/20120302/n336450277.shtml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中安在线-世界报

  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报道,中国空军大约建有40个地下航空基地,拥有承受敌方大规模空袭的独一无二的能力。敌人要想摧毁或者哪怕暂时瘫痪这些地下机场,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必须大量使用超强威力的高精钻地弹药。

  由于中国空军地下基地非常隐秘,机场内的动向很难被敌方卫星、空中和地面观察设备发现,因此能秘密完成战备工作,随时准备执行战斗任务。据称,中国大型地下掩体内至少可容纳1500架作战飞机,如果不是只在主隧道内停放飞机的话,甚至可能更多,总容量超过了中国军队现役现代化战机的总和。从战略层面上讲,地下航空基础设施能保证中国军队对抗敌方的密集打击,避免本国战机在地面被敌军摧毁,从而迫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强敌,一旦企图对中国军队战机造成决定性的打击,就必将陷入持久消耗战。

  与其他强国空军相比,中国空军独一无二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使用地下机场或超级掩体。从媒体公开和美国侦察卫星照片披露的情况来看,中国地下机场至少有40个。从历史上看,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本国飞机和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不被敌方空袭摧毁,瑞典、瑞士、朝鲜、前南斯拉夫国家和阿尔巴尼亚空军曾经使用过地下机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通常是作为被动防御方,希望尽量保护作战机群,保留空军实力。▲◆★●■☆


改革不是简单打倒既得利益者 国企改革急迫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gaigekuaipao/20120303/5697599.shtml


2012年03月03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尔德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20年前,邓小平南巡重新定义改革,20年后,中国经济飞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结构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再启动新一轮改革的关口。

下一步改革该怎么走?国家如何形成新的改革共识?2012年全国“两会”尚未开幕,各方关于改革走向的辩论已硝烟四起。

在本次全国“两会”开幕前一周,本报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国转型问题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就如何推动形成改革共识、中国如果从经济改革转向社会改革,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议题展开对话。

改革不是简单地打倒既得利益者

《21世纪》:关于改与不改、如何改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看待今天的改革局面?

郑永年:关于要不要改革,整个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分歧不大。除了极少数认为中国模式(他们所说的中国模式与我通常所说的不是同一个概念,我通常所说的中国模式是一个中性词)就是最好的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想改革,即便是很多人认为会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既得利益者虽然从改革中获益较多,但是他们在现在这种局面下也会感到缺少安全感,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富人将财富转移到海外。

从改革的条件来看,现在的形势比改革开放之初,很多方面都好太多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也存在既得利益者,改革的阻力也很大,甚至比现在更大,当时的阻力来自意识形态、思想认识、组织体制和财力多个方面。我们再看今天,改革条件比当初好多了。

关于怎么改,目前争论很大。我认为执政党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思想大解放,尽快推动社会形成改革共识,明确未来改革的路线图。

以比较成功的经济改革为例,整个1980年代都处于一种探索状态。在意识形态层面,执政党内部当时也并没有强有力的共识,当时连“市场经济”的概念都不能提,只能提“商品经济”。除了最初的农村改革很成功外,其他各方面的经济改革尽管都进行了尝试,但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直到邓小平“南巡”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成为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主导思想。通过这么多铺垫,直到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顶层设计,结束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摇摆不定,突破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意识形态争论,最终形成了经济改革的共识。

回过头来看,经济改革共识的形成过程,也充满了策略,这些策略既是政治经验也是政治智慧。

《21世纪》:这些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对中国今天的改革,有哪些启发?

郑永年:我们对改革要持一种开放的理解心态。我们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能够推行下去?这是改革者的策略问题,就是要在既得利益之外培养新的利益,用新利益来克服老利益。

回溯历史,在改革早期,因为城市既得利益比较强大,领导层首先进行的是农村改革。在毛泽东时代,农村基本上被体制所隔离。尽管农村改革也有阻力,但这些阻力因为不是体制的主体,改革的阻力比较小。这是农村改革很成功的主要因素。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在城市改革开始后,因为国有经济部门既得利益比较强,所以,改革者先不动国有部门。国有部门的改革,只是政府向企业的分权,或者中央向地方的分权,可以说是一种体制内部改革。如何培养新利益?领导层就容许在国有部门之外逐渐发展出非国有部门来,其中既包括私营经济也包括外资经济。随着他们的成长,国有部门自然感到压力,等到时机成熟的1998年,国企开始全面改革。成长起来的非国有部门既可以接受部分破产国有企业的资产,也可以为国企下岗工人提供很多工作岗位。

很多人往往认为,既然改革的阻力在于既得利益者,那么就要针对他们,剥夺他们的利益。但是前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先不要急于不切实际地触动既得利益,期望一下打倒既得利益者,甚至断了他们的后路。任何一个层次的改革,如果其操作者持这种思维的话,改革注定要碰壁。这是革命而不是改革的思路。

改革是要在现行的既得利益之外,培养出新的利益来,同时对既得利益者要逐步改革,改变他们追逐利益的方式。等到新的利益培养出来之后,再动既得利益,效果就好很多。新利益一方面对既得利益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消化改革既得利益所产生的成本。

不要错过社会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21世纪》:那么我们应如何推动改革共识的形成?

郑永年:要明确当下和未来5-10年的改革共识是什么,其中包括了改革路线和目标,以及如何执行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能确定,那么我们就找到了未来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共识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思想解放和讨论,另一方面要对当下的形势做一个清晰的判断。

在任何社会,改革都可以分解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从改革的步骤来看,俄罗斯和东欧是一步到位的综合改革,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一起来,而中国选择的则是渐进改革。采取哪一种模式当然不仅仅是改革者的主观选择问题,而是受各国客观条件的制约。

中国下一步的改革突破口在哪里?

我们发现,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改革围绕着两个重大目标,即“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不仅是要改革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和谐社会”是社会改革的目标。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社会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等。和前一阶段相比较,社会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新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我认为,现阶段和未来十一年的改革应以社会改革为重点。

《21世纪》:为什么社会改革应该成为现阶段的改革的重点?

郑永年:主要原因有四个。

首先,通过经济改革,中国逐渐地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在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当时,中国的社会是嵌入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之中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企业负责工作和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生老病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始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分离出来。19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直接把农民解放出来,转型成为新型的农村社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工人。之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开始,又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今天,中国农村已经出现极其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城市,经济改革的成果是,一方面将国有企业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去掉,让社会来承担,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非国有部门,而社会就产生于这个过程。因此,社会力量的成长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前提体现。

其次,通过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第一阶段改革,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得到确立。总体的社会制度要得到改革,就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较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并未涉及政治精英的核心利益,而且社会上下容易取得共识,因此比较容易进行。

再者,社会改革是为了“还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制度自然解体,包括之前的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社会制度。但同时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又没有能够提供另一套社会制度体系。新制度必须通过社会改革得以建立。因此,通过社会改革重建一套新的社会体制是唯一的选择。

此外,社会改革也可以为深化经济改革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外需驱动型的,现在外部需求萎缩,那么中国建立内需驱动型经济,就显得非常急迫。谈扩大内需谈了很多年,但为

什么一直没多大进步?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老百姓不得不通过储蓄来自己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而且新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让普通人不敢轻易消费。因此,社会改革的推进,可以减轻城乡居民的压力,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为内需型经济的成长提供动力。

社会改革,已经不能拖延

《21世纪》:相对行政体制改革,为什么社会改革已经不能拖延?

郑永年:现在是社会改革的战略机遇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机遇期,可能想改也没办法改了。现在经济增速虽然趋于放缓,但以中国的经济体量而言,8%或9%的增速还是相当高的,而且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这个速度。这说明改革的经济和财政条件很好,手里有钱,就要赶紧做,否则等到经济增长低速而政府财政缩水的时候,社会改革就很难了。

此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矛盾已经很深,再不改革,稳定可能会出问题。尽管维稳成本已经很高。社会矛盾的问题,还是要通过社会改革来进行,你不改革,就会被改革。

从欧洲的经验来看,在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是后来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看到。当时欧洲这些问题得不到执政者的重视,最终导致了很多暴力的工人运动。但是,对比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经济体,他们在二战之后同样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也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并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暴力革命。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适当的时期,通过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建设,培养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化解了社会危机。

这也就告诉我们,社会改革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综合国内各种条件来看,我们现在的时机很好,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战略机遇期,不要等到发生重大社会危机之后再改革。改革就是要“先发制人”,来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国企改革是最急迫议题

《21世纪》:在经济改革领域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问题,你认为还存在哪些重大改革议题?

郑永年: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主要包括出口和内需之间的失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等等。所有这些失衡的结果,就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严重失衡。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多年来的国有企业大扩张,与民争利问题突出。

目前,最急迫的改革议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1世纪》:目前的国有企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郑永年:国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国企进入非垄断领域。
原来的设想是要国企在一些关乎国家战略利益的领域实行垄断,并发挥作用。但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国企大扩张,其触角伸展到非垄断领域,哪里可以赚钱,哪里就会有国企。结果,国企大肆进入民营企业领域,占据了民营企业的空间,很快改变着原来国企和民营企业两个部门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大大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二,就是国企“走”不出去,或者盲目“走”出去。
“走出去”的目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但这个目标显然没有达成,西方各国都以政治和国家安全为理由,拼命抵制中国国企“走出去”。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等,国企“走出去”又显得不够审慎,尤其是在能源领域。国企的投资很难说具有多大的经济理性,并且都是一些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使得民众有“走出去”了但“走不回来”的感觉。实际上也是这样。很多国企“走出去”没有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

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内部变相私有化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年里,国有企业盈利了,国企的管理者可以自行支配,进行内部分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精英群体纷纷离开私企甚至是待遇优厚的外企而重回国企,这并非没有原因。事实上,国企内部的隐性福利已经大大超越所有其它的企业,而其垄断地位又意味着可以免于许多市场风险。即便国企发生亏损,最后还是会向政府伸手,需要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济国企。

关于国企改革当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私有化,一种是将国企利润与全民分红。我认为,它们都有问题。第一种方案可能会导致大型垄断企业的出现,这种垄断是被少数权贵垄断,后果非常可怕。第二种方案,不对国有企业的肆意扩张进行限制,而是拿一些利润出来分给公众。这种安抚策略最后难免导致国有企业全面出击,民营企业全面溃败,最后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我认为,应该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的进驻领域,通过法律的形式和技术进行严格限定,将之限定在一个笼子里面,如果越界,就严格处罚。先确立国企的边界,然后再进行国企和政府、国企与社会以及国企的内部机制改革。

《21世纪》:除了设定国企的经营边界之外,国企改革应还有哪些操作空间?

郑永年:实际上,国企的改革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首先是进一步的去行政化,现在国企的管理者还具有行政级别,更像政治人物,而非企业家。这种制度安排既是政府控制国企的手段,也是国企行为行政化和政治化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行政级别必须去除,使得企业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必须“国有化”。现在国企已经演变成为国家代理人的企业,和社会、公众毫无关系。政府必须建立各种制度机制让社会监督国企,让民众参与国企。国企不能再继续成为财富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机制,而应当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机制。这在国际上有很多经验。在很多国家,公共部门的运作具有很高的制度性保障的透明度。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独立机构监督这个部门,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机构,比如国资委,但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远远不够,这是亟待改变的。▲◆★●■☆


“两会”前瞻: 在改革与迷雾中揭幕
http://www.zaobao.com/zg/zg120303_005.shtml


(2012-03-03)● 韩咏红  北京特稿

  毫无疑问,中国眼前的主要发展障碍,以及近一个月里政坛的突发事件与信号,将成为本届“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年会)最重要的显性课题与背景旋律。

  在欧美经济疲软、外需下滑的背景下,中国能否保持维系社会稳定的必要增长率?中国政府决心挤压房价泡沫,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然下降,一些地方政府有可能出现财政紧张,房地产调控的“两难”如何拿捏?中国总体流动性过剩,中小企业资金却严重短缺,呆滞的金融业如何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都是亟待破解的题目。

  眼下,改善收入分配的难题,更为尖锐地逼视着中国。过去一年里,通胀高企,民众对现实的抱怨有增无减,腐败也没有明显缓解。到下半年以后,在经济蒸蒸日上、市面一片歌舞升平的环境下,对中国会不会爆发革命的提问,赫然成了网上热点话题。

  种种宏观经济、社会问题的核心,其实都指向同样一方向: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及时实现经济转型,摆脱过度依赖外需与投资的增长方式,提振内需消费以“成为自己的发动机”,实现更均衡、公平的增长?

  这些课题的答案,很多都归依到改革,包括经济、社会以至政治体制改革。

  可以预见,接下来十多天的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会议中,继续改变增长方式,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坚持房地产调控、放活民营资本,改善民生,都将成为会场上的显性话题。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定在7.5%


  市场人士相信,在3月5日全国人大开幕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向全国人大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把2012年的增长目标订在7.5%,放弃维持了多年的8%增长目标;通胀目标则与去年一样,设定在4%左右,以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例如资源价格改革预留空间。

  分析师也认为,今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略升至1.7%或9000亿元人民币(约1800亿新元),较2011年1.1%的实际水平略有扩张。政府将对中小企业、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结构性减税,同时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社会福利、三农的投入。

  中国官方智库学者去年底曾对外媒介绍说,经过32年将近10%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因此,国务院下调增长目标并不让人意外。不过,按照多年的经验,中国最终实现的增长都会超标,所以有可能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将超出目标1个百分点左右。

  2011年,中国政府订立的增长目标是8%,最终实现的实际增长是9.2%。

潜伏旋律——重启改革的声音?

  在具体的经济与社会现实外,一些与实际政策没有直接联系的政治事件,也会有形无形地影响“两会”的气氛。

  今年“两会”召开前一个月,2月上旬,重庆发生副市长王立军在美国总领馆滞留一天的事件;下旬,官方媒体以近年少见的坚决姿态力挺改革,《人民日报》一系列评论文章直指改革不能怕风险,所谓“宁要微词,不要危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透露出中共高层准备重拾改革大旗,以改革为“两会”与今秋中共“十八大”定调的气势。

  在“王立军事件”后问世的系列文章,似乎说明以重庆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路线派受到挫折,改革派的声音占了上风。近日,作为中共重庆市委喉舌的《重庆日报》也在头版头条位置,肯定1992年邓小平南巡,自称重庆“正高擎改革开放的大旗,沿着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奋力追求科学发展的梦想”。

 不过,在向邓小平路线与科学发展靠拢的同时,重庆并没有放弃唱红。本次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昨天在记者会上针对王立军问题的表态,表明了中央政府对重庆社会与经济建设成就的肯定态度。就在2月下旬,中央宣传部门正掀起新一轮“学雷锋”热潮。

  这些信号,看来有点不协调。一方面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一面宣扬早期的革命精神资源与代表人物,这两个因素组合起来的画面,没有指示出清晰的方向。

  有关“王立军事件”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在信息迷雾中,外人较难相信改革会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小碎步、渐进式,偏重于经济与社会体制的改革,依然是可能性最高的结局。

  另一方面,急于知道真相的媒体今年必然像往年一样,在重庆人大代表小组开放日当天,将重庆厅挤得水泄不通,以逮住机会直接向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就王立军问题与重庆打黑提问。即使晋升道路蒙上浓浓阴影,极富争议性的薄熙来继续是“两会”上吸引最多目光的人物,这一点倒是能够十分肯定的。▲◆★●■☆


美伊将自己逼上战争道路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toutiao/39955.html

    2012-03-03:美国和伊朗之间的较量已经真真实实的开始了。就在美国不断的向伊朗派遣航母作战群的时候,伊朗总统内贾德也高调的访问了被美国称之为后院的拉美国家。而就在美伊纷纷扰扰之际,已经牵动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神经。

  由于伊朗的地理位置和在能源里的位置的原因,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不想伊朗和美国兵戎相见。但是现实是,伊朗与美国现在都互不相让,根本就没有一点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和谐精神。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调停者,或者是能够平衡伊朗与美国关系的国家出现。

  那么谁成为这个平衡者,谁就是将来的王者!

  危险的开始,美国其实不想打伊朗

  虽然美国现在高调的将航母部署到伊朗的家门口,但是奥巴马真的愿意和伊朗干一仗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短期之内是不愿意的。

  奥巴马当前最大的任务是怎么获得连任,而不是急着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短期之内,美国还是以威慑和恫吓为主。

  而伊朗呢,却做足了和美国周旋到底的准备。作为伊朗来讲,如果和美国对立的话,一方面可以转移伊朗内部的矛盾和研发核问题的争论;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在所有反美国家内部的声望,能够为将来作为反美的急先锋的领导者。

  伊朗所使用的战略战术,其实和朝鲜有些类似:那就是打出一些边缘策略的牌,通过刺激美国,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力和机会。但是伊朗又不是朝鲜,伊朗背后不但没有中俄的鼎力相助,更没有曾经和美国作战的胜利的资本。反而,伊朗周围布满了要和伊朗针锋相对的几个国家。

美伊现在都已将自己逼上战争的道路


  虽然美国不想现在就发动战争,但是局势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了。伊朗频频发射导弹,美国也是咄咄逼人的将航母部署到可以打击伊朗全境的地方。现在可倒好,伊朗没有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却派遣军舰和航母,将霍尔木兹海峡封锁了!

  其实从伊朗的表态和军事演习的准备来看,伊朗想要打一场打仗的准备,还是不怎么充分的。如果伊朗真的想要和美国单干的话,就应该周旋于大国之间,而不是找一些小国家来共同对美国。

  伊朗这种转移大众视线的做法,虽然做的比较高明,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伊朗核美国之间根本就没有沟通的渠道,而且双方都在将自己逼上战争的道路。

  赢得伊朗,中俄盈利大于投入

  正是处于这种不可捉摸的时期,却是中国和俄罗斯最为需要的时候。伊朗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有着非常重要的能源利益。同样的,伊朗作为俄罗斯在中东立足的一个国家,同样的也应该单独的提出来,加以关照!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就更应该加紧在伊朗核美国之间协调。可以说,中国此时的投入,将会获得非常巨大的回报!

  其一,不论是战争与否,还是谁负谁赢;中国参与进去了,就带着一定的道德和义务。不论是美国赢了,还是伊朗赢了,或者最后没有打起来,和好了。中国和俄罗斯做出的协调,都将是两个国家美国和伊朗的信任的国家

  其二,中国将从伊朗获得高额的石油回报。
这个可以解决中国的能源紧张问题,而且能够加速完成从中东到中国的石油管线建设。

  其三,树立一个国际上的大国形象的标杆。
不论是中俄,能够将伊朗和美国这两个顶牛的国家分开,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形象。说不定,明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就是中国某位的了。

  其四,要让美国明白,中国的介入,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在中东地区的立足点,就像朝鲜一样,可以牵制美国的有力的棋子!

  这么多的好处,当然也有一些坏处,那就是一旦美国和伊朗都不买中国和俄罗斯的帐的话,那么或许很没有面子!但是不论这个没有面子是谁给的,中国都可以当做借口,对其惩戒一番,同时对另一方做出友好的表示。从而可以寻找好自己的立足点!

强力介入,找到大国平衡的支点

  如果美国根本就不理中国的良苦用心呢?那么中国就可以强力介入!给不听话的国家以颜色!而不是整天的躲在北京的角落里,痛苦的抗议!

  中国和俄罗斯的强力介入,不但可以避免不想看到的战争爆发,更能够很好的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能找到,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和平时期是国家利益为重,一旦出现不和平的迹象,可就是以国家正义的形象为重了。

  省的别的国家总猜测,中国似乎成了除了金钱,没有一点原则的国家!

  综上所述,中国不是一直都说要树立一个大国形象吗?不是一直都在想要崛起吗?机会来了,就不要错过!

  当然必要的时候,除了外交部的嘴不运动,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下军队的战争力量!再者说,现在美国针对中国的军事围剿,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不论是出于国内的问题,还是周边的压力,还是与伊朗的能源合作,中国都有必要,在伊朗问题上,做出一个最大的,最恰当的表示!▲◆★●■☆


普京说出心里话:离开中国俄罗斯混不下去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shendu/39786.html


    2012-02-29:普京在文章中强调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

  俄罗斯总统候选人、俄政府总理普京2月27日在《莫斯科新闻报》发表第七篇竞选纲领文章,阐述俄罗斯外交政策以及他对一系列国际事务的观点。普京在文章中强调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

普京十分珍惜与中国的合作


  普京的这番话无需揣摩,开宗明义的指出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而作为俄罗斯未来的第一把手,说出这样清晰明了的关于重视中国重要性的政治言辞是十分少见的,这足以说明,中国之于俄罗斯其战略意义非常,甚至可以说俄罗斯离开中国也难于混出光彩样子来。

  普京的这番话不仅是对俄罗斯说的,更是对中国说的,同样也是对世界说的,让方方面面听到不同的含义,在未来普京重掌俄罗斯大权时,加强中俄关系,深化中俄合作,中俄携手抵御外在威胁将是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第一要务。

  普京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换句话说普京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认识,要和当前的俄罗斯困局有关,作为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作为有超高洞察能力的领导人,作为能有效辨析世界格局发展动向的观察家,普京的决断有着相当的正确性,不仅之前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社会稳定经济大发展能说明这一点,俄罗斯民众对普京的全力支持更能说明这一点,那么普京为何由衷重视中俄关系?

  俄罗斯的前身苏联当年有挑战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的力量,欧美无不为强大的苏联感到心惊肉跳,所以欧美歇斯底里的想把苏联搞垮,当然他们很难从军事上将苏联这个巨人击倒。

  最后却是因为这个巨人的政策失误,内外交困,加上欧美对其的政治经济瓦解渗透综合原因将这个巨无霸大国搞倒掉了,在这样的情形下,俄罗斯怎能和欧美走到一起,俄罗斯顾忌欧美继续施压打击,而欧美担心俄罗斯的重新强大威胁自己世界领导地位,在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

普京十分珍惜与中国的合作


  虽然俄罗斯作为传统的欧洲一员,但是俄罗斯永远融不进欧洲,欧美也根本不可能接纳俄罗斯,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当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走出困惑,重振国家精神,在经济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来自西方的压力也悄然而至,陡然变强,北约东扩,东欧反水,反导系统布置在俄罗斯家门口。

  世界范围内俄罗斯的利益不断被蚕食,让俄罗斯真真切切感受到西方无形的大手正在形成拳头向俄罗斯打去,而此时的俄罗斯根本不具备昔日强大苏联的所具有与其对抗的能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俄罗斯需要一个帮手,一个靠得住,能力强的帮手和朋友,中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和俄罗斯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谊,从苏联到俄罗斯几乎历来是这样,中间有过矛盾,有隔阂,但是这都没能成为两个友好关系的障碍,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和中国都面临同样的困局,西方对世界的控制以及他们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维护不仅严重遏制了中俄发展的势头。

  而且在当前全球的经济危机下,他们对世界资源的掠夺更加的急不可耐,与此同时他们就会不断的蚕食中俄利益,并且一直想把中俄这两个最强大的对手搬到,中俄自然也看到了欧美的野心,但中俄单个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只有中俄紧密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甚至主动进攻,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抵制欧美强取豪夺的行径,维护世界和平。

  普京的讲话已说明当前俄罗斯的国家形式已非常不乐观,急需中国这个朋友鼎力相助,与俄罗斯一样,中国所面临的西方挤压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气喘吁吁,需要一个朋友拉一把,在这样的情势下中俄能不走到走到一起吗?中俄两心合一,将是西方好日子的尽头。▲◆★●■☆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March 03, 2012 05:20 P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普京善意提醒中国:其实你不懂富国强兵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美朝粮援换核弃:一个惊喜 三个问号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