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胡德平谈姓资姓社争论 | (回到Blog入口) | 揭秘中共历史上反党集团:绝大多数被平反 »

基辛格:中美联手也领导不了全世界

妈妈要告诉子女的细节问题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643419.html

 

21、有真正的朋友,但不知你有没有福气遇到。不管有没有遇到,都不要否认它。不要算计别人,尤其不要算计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不要使用手段去得到 。22、最勇敢的事情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害怕欺骗,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骗 。23、借钱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底,就是要想着这个钱是回不来的。所以借出去的钱永远要在自己能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可以承受的数字以内,即使回不来,也是心里早准备好的。自己不能承受损失的数目,就不能借。24、最好的朋友之间,除非他穷的吃不了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许多可贵的友谊都败坏在钱上。25、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 。

 

今 日 看 点 : 2012-02-23▲◆★●■☆

 

基辛格:中美联手也领导不了全世界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guoji/39398.html

 

揭秘薄熙来婚变过程:前后两任妻子都不简单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9894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2/23/12709992_0.shtml

 

50余城沉降 2050年长三角或消失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9570/c90

 

处于亚洲世纪的美国需要中国伙伴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202/t20120223_1706957.html

 

中共高官建议调整民族政策引关注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202/t20120223_1706976.html

 

唐诗宋词中的妙语佳句

http://www.chubun.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6664&forum=18

 

 




基辛格:中美联手也领导不了全世界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guoji/39398.html


更新时间:2012-02-22 互动: 《专访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播出日期:2012年2月12日)

 Part 1

  当我能提供帮助时,我会提出我的建议。

  串场1: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风云对话》,我是阮次山。

       在将近41年以前,也就是1971年的7月9号,当时担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偷偷地、悄悄地借口说他因为食物中毒住院,其实他从巴基斯坦到北京来访问。那么这次悄悄的访问,7月9号他来,11号他走,打开了中国在近代史上跟美国交往的一个大门。当初这件事情曾经引起西方国家的轰动,也就因为这次,在联合国讨论中国政府重新入会的时候呢,我们成功地重新进入联合国。那么当初打开中国大门,变成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马前卒的基辛格博士,从此以后就成为中国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今年2月曾经庆祝尼克松访华40周年,事实上,他在1972年的2月21号访华的,那么我们庆祝访华40周年的时候呢,我们非常荣幸的能够邀请到中国跟美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基辛格博士,来再度在我们《风云对话》节目里面,跟我们谈一谈,当年他的感受,以及基辛格对于我们中美关系最近的发展,他自己的看法怎么样。我们认为,基辛格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尤其现在谈论中美关系最具权威性的一位人物。请看他跟我之间的第一段对谈。

  解说1:这已经是基辛格博士在四十多年间内,对中国的第70余次访问了。虽然已近89岁高龄,但基辛格走进录影间时,仍然步伐稳健。这位被国人所熟知的老朋友,每次来到中国,都必会为中美两国关系能够平稳发展献计献策。而近年来,每当人们褒扬他的卓着贡献时,他总是平淡地摆摆手。耄耋之年,基辛格不愿再耍沽名钓誉的把戏。面对四十年前自己初次访华的那段经历,他曾坦白地说道,“起初,我们对中国敞开大门仅仅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基辛格深知,他引导了一段史无前例的历史进程。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他愿为曾做过的一切担负责任。

  基辛格博士,回溯至1971年7月9日,您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访问,从此以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就被打开了。回顾过去40年来的经历,您如今有何感想?

  那是一次超乎寻常的进步。我当时并未预料到中国早在1971年就已经发展到如此水平,虽然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但在政治方面,我希望中美两国的关系能有所进步,并逐渐成为合作伙伴。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在经济方面,中国的进步十分神速。因此,如今两国的往来已经与过去的状况大不相同。

  解说2:1971年,基辛格时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那一时期,美国正深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而苏联已悄然在军事实力上超过了美国。为了扞卫美国的主导地位,尼克松政府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采取了“缓和战略”与“均势外交”的政策。而提出这一行动纲领的,正是基辛格。是年7月,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后,尼克松总统随即对外宣布将在来年初访问中国。这一消息顿时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美国一直顽固地反对新中国政府,从1950年起便在历届联合国大会上都以“延期讨论”为名,否决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议题,而突然向中国靠近的策略,动摇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向。1971年10月,新中国终于取得了恢复代表权之战的胜利,重返联合国。那一年,基辛格成功破冰,为中美邦交正常化叩开了大门。

您提到“伙伴”这个词,我们现在是关系很好的伙伴了吗?

  我们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在一些领域里,由于中国的起步较美国稍晚,因此,中国不得不进入一个由其他人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所以双方总会有争执。但从双方交往的程度上看,我认为两国关系发展良好。

  解说3:应周en来总理的邀请,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着“76年精神号”飞抵北京。从华盛顿到北京,正常的航行时间虽然只有十几个小时,但中美间的这次握手却酝酿了数年时间。在机场迎接时,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回应道,“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短短七天的正式访问最后,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已由周总理和基辛格商榷起草好的《联合公报》,为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夯实基础。

  几年前,一些学者曾说过:中国与美国应当成为两股领导世界的力量,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不,我认为两个国家并不能领导全世界。中美两国应当更加紧密地合作,更频繁地交流,但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拥有和我们实力旗鼓相当的国家,比如印度和巴西,就不会听从美国和中国的指示。但我认为,中美两国间的往来的确应当更密切、更频繁。

  中美两国究竟能走得多近呢?

  这是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社会。美国的作风十分务实,倾向致力于解决当前的问题。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并认为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都是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开端。因此中国更习惯于从理论和概念上去看待问题,而美国却更务实。这就意味着两国的往来有时会较为复杂。但整体来说,我相信两国关系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双方也都清楚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解说4:2011年5月,基辛格发表了他的新着《论中国》,书中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还将包括中美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xiao平访美等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记录在案。基辛格着述等身,他记录过自己的白宫生涯,海量阐述过外交思想、策略,而唯独这次,他更像是一位学者,用学术的眼光去阅读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他谈到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在书中告诫美国政府:“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

Part 2

  当我能提供帮助时,我会提出我的建议。

  串场2:

  欢迎回来。我们刚才和今年89岁、从我们中国人的立场来讲,中国的习惯来讲,他将近90岁的人了,跟这位中国近代史上面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辛格博士来谈一下,他回忆过去四十多年以来,他从促进了中美关系,跟现在的发展,我们大家也许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基辛格博士在最近这么多年以来,对中国的感情跟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大家所认可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请他就目前中美关系所碰到的各种磕磕碰碰的问题,我们请教他。

  中美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体制上都有区别,那么美国社会与政府是否仍然因为中美两国的不同之处而感到困扰呢?

  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美国人认为全世界应当是这个样子,因此美国人具备着某种传道士式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则认为,如果你生下来的时候不是中国人,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缺少类似的观念。这就是两国思维方式的差异。但双方都必须认识到另一方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只要你了解一下两国所处理的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两国还是正在朝积极的方向迈进的。

  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过去两年里,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因此许多美国政客就说:我们怎么能从中国这样的共产主义国家借钱呢?这样的政客只是少数人吗?

  不是。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我们的民主体制应该延伸至全球所有国家。因此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从共产主义国家借钱”这种问题还是可能的。但其实我们并不只是在借钱,这些钱确实帮助了我们。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这并非主流观点。

  解说5:基辛格对中国的认知,正如一位美国网友在最受赞同的评论中所说:当你读到《论中国》这本书时,“你会比98%居住在中国的人,以及95%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这个数据或许有点夸张,却最好地诠释出了,基辛格是最有资格引导人们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那么从您的观点来看,您自然是最有资格对此发表评论的人,您认为中美两国在未来的相互交往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Kissinger: We would have to respect each other's importance. Nobody should think that his own views must be followed at all times. It could be that there has to be a readiness for compromise. And we have to watch out together, for unexpecte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ly, which could happen where neither of us is involved, but which nevertheless would fundamentally affect our future and the future of peace in the world. So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U.S and China to stay in constant dialogue about regions that could explode, or could cause difficulties. Secondly, we should watch out for opportunities to make constructive progress. For example, in the energy field, we have now learned that there are totally new fields of energy development that’s possible. Now if China and the U.S were to cooperate in this field, then the dependence on the oil from one region could be lessened, and therefore the turmoil from each region would no longer be of the same global significance. So _____, but another issue: so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ahead.

  我们两国需要尊重对方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认为人们每时每刻都要遵从我们自己的观念,而是应当做好准备做出让步。我们需要共同警惕突发性国际事件,因为这样的事件很可能在发生时并未牵扯到两国中的任何一方,但却仍然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我们,乃至未来全世界的和平。因此中美两国能经常就事态多发地区的问题进行交流十分重要,其次,我们还需要时刻准备着利用能带来建设性进步的机会。比如在能源领域,如今我们得知了新型能源开发领域的存在,如果中美两国能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那么我们对某些地区的石油需求就会减少,这样一来这些地区的动荡局势也就不会再有如今这样的全球性影响。环境问题也是另一议题。所以今后还会面对许多机遇。

  解说6:今年年初,美国财长盖特纳专程到访中日两国,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目的便是,游说中日这两大伊朗石油进口国制裁伊朗。去年12月31日,为达到所谓“阻止其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奥巴马签署了制裁伊朗的新法案,美国试图通过限制其石油收入来制约伊朗政府。

  那么基辛格博士,当您提到“合作”时,但如果两国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这次盖特纳前来试图说服中国与美国合作,对伊朗实施制裁。但两国间在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又会如何看待对方呢?

  这种局面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观点会有所不同。两国可以选择让步,或是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同。即便在普通人的家庭中,也不是人人都能达成一致的。因此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更为远大的目标,因为只有中美两国能密切合作,世界才会真正进步,永久和平。

  作为美国与中国建交的发起人,您要如何就现在的中美关系的问题向两国的政客们提出建议?

  我如今已经接触过了四代中国领导人,并且开始与第五代领导人接触。在某种意义上,我也为十位美国总统效过力,有时是以全职身份,有时则只是传达讯息。但我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因此我甚至会帮助不同党派的总统。在大选过程当中,我并非奥巴马总统的支持者,但我相信每个人都看到了,我正在为加强这种关系而尽量提供帮助。因此在这一基础上,由于我了解很多中美双方的领导人,所以我会试图从双方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当我能提供帮助时,我会提出我的建议,不过我并不会不经他们的同意。但每当我来中国时,中方领导人都会接见我,而当我需要与华盛顿的领导人见面的时候,他们也会为我抽出足够的时间。

   解说7:基辛格是极少数能够直接会见美国总统的人物之一,他获得了由福特总统授予的“总统自由勋章”,并被称赞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尼克松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基辛格帮他完成的与中国的外交,是尼克松本人个人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毋庸置疑,中美两国无论是在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理念抑或价值观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在两国政治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个大国已平稳走上了对话的轨道。

  串场3:

  我们今天和基辛格博士这段的交谈,是我们《风云对话》第四次邀请他到我们节目里面来跟我们谈。那么,看到基辛格博士目前虽然有快90岁的高龄,他仍然风尘仆仆于中美两国之间,为促进中国跟美国的关系而尽力。尤其是他具有时代领袖影响力的、还有他的思维的基辛格,他对于中美关系十分了解。他了解美国的需要,了解中国的需要,了解历史,了解进程。所以,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所珍惜的是这一段由他所牵线的中美关系,不要因为任何的彼此之间的磕磕碰碰而受到影响,所以他告诉我们,在过去中美关系当中,我们必须要彼此了解,我们有我们的不同,可是我们也有我们彼此的需要。所以他这次到中国来庆祝尼克松访华40周年,他带给我们的讯息,应该不只是他在以“第二管道”的身份带给中国政府的谏言,也同时以“第二管道”的身份,把我们中国的社会、我们的政治领袖、对于中美关系的理解带回去,供奥巴马政府参考。所以我们今天非常开心,能够在这么一种中美关系碰到非常关键时刻的时候呢,再度邀请基辛格博士到我们节目里面来,以他的高龄,我们但愿他长寿,但愿中美关系有这么一位长者来做两国之间政府、民间的桥梁。感谢您收看今天的《风云对话》,我们七天之后,再见。▲◆★●■☆


揭秘薄熙来婚变过程:前后两任妻子都不简单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9894


    2012-2-21:在一般人眼中,政坛上诸公中有魅力者,大概薄熙来算是屈指可数。其实,薄熙来的个人生活也和普通百姓一样,有着苦辣酸甜,有着苦恼与喜悦。

  多灾多难的青少年时代

  文革中,薄一波被“四人帮”扣上“六十一个叛徒集团”的帽子,打入牢狱。少年的薄熙来和他的兄弟姐妹,一下子全成了“黑五类”,受尽了磨难。

  薄熙来所在的北京四中是高干子弟集中的学校,文革中展开了对“狗崽子”们的批斗。据说,薄熙来当年在全家兄弟中最不显眼,是最不活跃的一个。当年参加红卫兵中的风云人物是他的哥哥薄熙永和薄熙成。现在他的中学同学在讲述当年在四中时,还说薄熙来不过是个老实巴交的书呆子。

  造反派命令薄家兄弟交出有关薄一波的罪证,薄熙来在造反派抄家前偷偷藏起一包父母及家庭的历史资料,交给一个关系好的同学藏了起来。不料看到薄家三兄弟都被拉到四中批斗台上示众,吓坏帮薄熙来藏资料的同学,把这包资料交了出来。

  资料中有许多是与被打倒的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片被造反派送到了中央文革处邀功。江青亲自批示;“把薄一波的狗崽子薄熙来抓起来”。17岁的薄熙来因此被关了整整五年监狱。在文革后为这段历史平反的《人民日报》曾这样写到:就连年仅17岁的薄熙来仅仅因为藏了几张照片,也给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被关了起来。

薄熙来前妻,北京市前委书记李雪峰之女李丹宇

  失败的婚恋

  薄熙来的青少年时代充满着苦难。母亲胡明被迫害致死,兄弟姐妹七人入狱的入狱,下乡的下乡。薄熙来此时的感情生活也横遭劫难,青梅竹马的初恋,也就此分崩离析。据他在工厂时代的工友讲,师傅们都很喜欢他,大家纷纷给已年岁不小的薄熙来张罗找对像。

  这时,一个叫李丹宇的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李丹宇的父亲是李雪锋。在薄一波坐牢、薄家家败人散的时候,李雪锋仍处在政治春风中。

  薄熙来和李丹宇都出身高干,但境遇不同,两人成长的经历和所走的路也很不同:一个是在父荫下参军、学医,有着令人羡慕、令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地位,一个则是受父连累坐牢、下乡、进厂的“可以改造好的子女”。因此被注入的精神内存很有差异。

  李丹宇介入薄熙来生活的时候,薄一波已被“解放”,而李雪锋却因林彪集团受了牵连。不管怎样颠倒,两家儿女还是属于门当户对的。看见李丹宇的强势追求,薄熙来的师傅们十分热心地撮合。薄熙来与这位军医李丹宇结成了夫妻并很快有了一个儿子。

  知情人士透露,薄熙来婚后,由于两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同,两人感情的不合婚后不久就爆发了,直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认识李丹宇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政治成熟、足智多谋的强势女人。相比之下,薄熙来就显得简单得多。

谷景生将军五女谷开来——薄熙来之妻

  困难的婚变


  薄熙来离婚拉锯战持续了四年多。由于李丹宇不离婚的决心铁定,她把薄刻划成一个陈世美的形象,又把另一个名叫开来的姑娘扯了进来。据当年调解过李薄矛盾的人士说,当时离婚有新规定,如果有第三者插足的案子,一般是不判离的。于是把开来扯进薄、李的矛盾,成了为达到不离婚而抓来的理由。

  据全国妇联的一个老同志说,“挽救婚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的做法适得其反,你到处写信骂人家是陈世美,还到全国妇联公开宣讲薄熙来多坏,而且还伤害一个无辜的女孩子,这怎么可能挽救婚姻呢?”但是也有人讲,李丹宇的精神头也是很让人佩服。

  甩不掉的怨恨

  这场旷日持久的离婚案,当年在京城圈子内弄得尽人皆知。虽然从初级法院到中级法院都判决了离婚,但是韧劲十足的李丹宇,又以自己是现役军人,军婚应当保护为由,告到高级法院,最后又闹到了最高法院。离婚后,李丹宇带走只有四五岁的儿子和薄家脱离了关系,并很有骨气地把孩子改姓了李。从此开始了她与薄熙来决一死战的漫长斗争。

  据说十年中,李丹宇散发了上百万字的控告信。薄熙来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时,她的告状信就写到中央。薄熙来下放到金县,她的告状信就跟着到了大连。咱们不知道薄熙来对她的伤害有多深,她那种抱定“秋菊打官司”的劲头,也不能不叫人佩服。想想看一个女人能坚持十多年穷告不舍,跟着薄的屁股后面不停地扔“炸弹 ”,也真够薄熙来吃的了。

  薄老为儿子包办婚姻

  与薄家接近的人都知道,是薄老把因离婚弄得身心俱损的开来,一手领进了薄家,包办了薄熙来与开来的婚事。此时薄熙来是金县的县委书记。他们在金县农村建立了小家,生下了儿子薄瓜瓜。

  盛名背后的无奈

  应该说李丹宇也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她成功地使薄熙来终生背负着“离婚”的舆论。李丹宇对薄熙来和开来的指责,一直跟随着这对夫妻。

  这场感情悲剧,使得要强的李丹宇,不断地沿着自己的价值观勇往直前。她最智慧的表现是,当薄熙来名声鹊起、大权在握以后,她立刻调整了策略,成功地让人们感到了她和已成年的儿子李望知,似乎又回到了薄熙来的生活中;并还成功地造成了开来和薄熙来离婚的印象。

  让人佩服的是,她善借薄熙来的声望,成功地为自己打开了商界的大门,进入了富婆的行列。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人,还错把李丹宇当成薄夫人。

  李丹宇的儿子李望知,现年30岁了,正器宇轩昂地打薄熙来的旗号挣着大钱。这几年,他们母子俩活跃在大连商界,拥有豪宅、名车,用尽了薄熙来在大连的余威。就报复薄熙来这一说,李丹宇干得漂亮啊!

  谷景生将军五女谷开来——薄熙来之妻

  谷开来——薄熙来之妻,北京开来律师所所长,是原总政治部副主任谷景生将军五女,前新疆区委第二书记谷景生之女,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攻读北大国际政 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职业律师,九五年开来律师事务所由大连迁往北京。

  薄熙来说夫人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情感,又很有气质的人,写一手好文章,既有古 文的底蕴,又有现代的思维。她会弹琵琶和钢琴。早些年作家赵瑜写的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马家军教头马俊仁状告赵瑜和《中国作家》杂志,谷开来受聘当了 马俊仁的辩护律师。她创作的《我为马俊仁当律师》、《胜诉在美国》都是文坛畅销书。来源: 多维▲◆★●■☆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2/23/12709992_0.shtml


2012年02月2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部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①)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50余城沉降 2050年长三角或消失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9570/c90


     2012/02/22:据央视《新闻1+1》报道 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最严重。由于地面沉降,有城市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

  沉降超过200mm范围占华北面积46%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十多部委联合编制的2011年至2020年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指出,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地面沉降最严重的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陕西和西安的汾渭地区。其中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范围,达到6万4千平方公里,占整个华北地区的46%左右。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风峻介绍,防控地面沉降主要的措施就是防控地下水位的下降,现在有了全国的规划,加强这些重点区域,重点交通干线上的监测预警工作联防联控。

  2050年长三角或消失

  据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郭坤一调查显示,按照现在地面沉降的速度,到2050年长三角可能桑田变沧海。1999年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动防沉降工作开始,沉降程度较轻的浙江每年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沉降。而形势较为严重的江苏,则是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

  ■ 案例

  上海 “陆家嘴地面沉降可控”

  2月16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位于陆家嘴环路附近的环球金融中心地面有一道裂缝,引发强烈关注。裂缝长七八米,两侧地面有明显错位,一直延伸到北侧的人行道上和花坛周围。

  当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作出了回应,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表示,大厦开工之日起即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均处于受控状态,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目前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的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阴雨天结束后对裂缝进行修复。跟踪监测不会停止。

  不断的地面沉降,导致上海地面的高度已经明显低于苏州河河面,根据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有专家称,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那么上海可能早就在2000年左右就下海了。

  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所以从1966年开始,上海开始限制地下水开采,和人工回灌地下水,要求地下水用户在冬天将地下回灌与其夏季开采等量的自来水,从而恢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

  今年1月,上海地铁4号线海伦路站就因为发现有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实施了封站大修。

  西安 限采地下水减缓沉降

  在西安市城区的南部,由于裂缝活动剧烈,造成了地面和台阶的严重损毁,根据专家的精确测算,仅在今年一年的时间里,这条裂缝南侧的地面就比北侧又下降了近70毫米。

  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

  根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数据,西安地面沉降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自1959年水准测量以来,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为150平方公里。

  据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彭建兵介绍,先期的沉降应该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近些年,我们西安市已经采取了一些严格限采地下水的措施,比如城区基本上不开采了,而且到现在已经封了1000多口井。

  彭建兵说,14条地裂缝中的8条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西安南部的局部地区,从2005年出现的地下水超采又造成了一些地裂缝的活跃。

  而在更大的区域,近年来由于西安市供水饮用黑河水,关停了城区及近郊区的自备生产井,限制地下水开采量,使地面沉降趋势有所减缓。但咸阳渭南市区地面沉降近年呈加重趋势。▲◆★●■☆


处于亚洲世纪的美国需要中国伙伴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202/t20120223_1706957.html


星岛环球网:2012-02-23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杂志网站2月20日发布文章,题为《处于亚洲世纪的美国需要中国伙伴》,作者美国维基战略网站首席分析师托马斯·巴尼特。摘编如下:

  复苏经济的任务令美国人在自我相信与自我怀疑之间摇摆不定,而这两种两极化的混乱思维都包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即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这个任务。

  坦率地讲,美国人应当更好地学习本国历史,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时候并非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得到过许多帮助,其形式就是结交了贸易伙伴,并得到他们大量的直接金融投资。在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阶段,那些伙伴基本上都是欧洲人,而跨大西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贸易关系——而非随之产生的军事同盟关系来决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共同富裕起来,并因此确定了共同的未来。军事合作的产生是为了保护这种贸易联系——两者的关系并不能倒置。

  给民主的天使披上浪漫的外衣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西方近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当收入的增长受到威胁时,民主以及政治上的宽容会是多么脆弱。简单讲,创造财富对于民主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

  这一基本事实激发了美国数十年来的一项大战略:我们会捍卫自由,但我们也会拓展自由贸易。正是这一美国核心大战略在过去70年里从美国经济的角度改造了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只要把“分离”转变为“联系”,把孤立的意识形态转变为联动的贸易,我们就能“赢”。

请不要欺骗自己说,美国的军事实力(这种实力需要通过强大的敌人来证明扩大军费开支的正确性)能够确保美国颇为虚幻的“全球霸权”维持到第二个世纪。新保守主义派的甜言蜜语为我们国家划定了一条糟糕的航线,因为他们强迫我们去对抗的那股力量恰恰是决定美国复苏的那股力量—— 那就是中国。

  假如下一个世纪将成为“太平洋世纪” (而且有诸多证据证明了这一大趋势),美国就必须设法利用亚洲的巨大储蓄资源,为本 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注入资金。耗费数十年时间形成的这一储蓄资源令中国明智地跻身亚洲生产链的最高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美国的长期贸易顺差实现大规模财富转移。这样的经济交流,再加上我们向亚洲提供的基础性集体安全,构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外交成就——以及对外援助成就——帮助数亿贫穷的亚洲人加入全球新兴中产阶级的行列。

  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中产阶级把美国经济的未来与亚洲经济的现在捆绑在一起。我们的企业界深深了解这一点;我们的政治精英却置若罔闻。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原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一句名言:一家企业只有在中国取得成功,才能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我会再加上一句话:如果想取得成功,你就必须变成中国人。这就是一个崛起的世界性大国的真实状况,因为它希望扶植国内的民族企业。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直接投资正注入疲软的美国企业,但数额与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资比起来依然少得可怜。从年投资额的角度来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还没有突破100亿美元的水平。另一方面,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同意美国大公司首席执行官们的说法,认为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必须连续数年达到每年2500亿美元以上,才有利于美国重振本国经济。

  与此同时,我们的政治家却更喜欢围绕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实力等问题争论不休。在所有这些问题上,我们的政治精英都别有用心地选择一种彼此对立的思维方式,以此来体验“当领导的感觉”。 ▲◆★●■☆


中共高官建议调整民族政策引关注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202/t20120223_1706976.html

星岛环球网 2012-02-23 美国之音中文网日前编发文章,题为《中共高官建议调整民族政策引关注》。摘编如下:

  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近日撰文建议对中国的民族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取消居民身份证中的“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等,引来媒体关注。海外中文媒体普遍刊登和评论此举。

  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朱维群长达4千余字的文章,题为《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

  朱维群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弱化了国家观念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地域流动,促进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

  因此,他建议中国的民族政策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不再过份强调对特定民族的经济支持,转而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当地所有民族群众的支持,比如“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计划”等。

  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具体民族政策调整包括:防止大民族主义;取消身份证“民族”一栏;不要突出民族身份,给予超市民待遇;毫不手软地整治敌对势力等。

 在朱维群看来,与其用行政手段强推民族融合,不如在自觉、自愿和自动的基础上融合,通过各民族学生混校、取消民族自治区、市等弱化民族差异,以包容性促进民族交往与融合。

  这篇文章出台的背景是, 中国藏区不断发生藏人自焚事件,导致西南地区动荡不安,引起国际间的关注。

  朱维群从政前曾担任《人民日报》的记者和编辑,1991年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1998年进入中央统战部任副部长;2006年起任常务副部长。▲◆★●■☆


唐诗宋词中的妙语佳句
http://www.chubun.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6664&forum=18

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很多句子让我们拍案叫绝,流传千古。翻阅这些书籍时发现一个趣味的话题,唐诗宋词中的很多诗词绝句中蕴含着妙语之最,且意味无穷。

  最开心的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难找的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寂寞的时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穷的女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最大的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恐惧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无才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最多的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最浓的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最长的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最孤独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喜欢喝酒的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悠闲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勇敢的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最忙碌的人——城头铁鼓声又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最有计谋的士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最有志气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孤独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最美的女人——回媚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高的危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远的朋友——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强烈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风急雨骤,浓睡难消残酒。

  酒量最大的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爬得最高的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脸皮最厚的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离家最久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1、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有钱人说真话(有人相信),贫穷人说话别人怀疑(不相信)。

02、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不要太相信什么正直无私,对任何人都要提高警惕。

03、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如果嘴严了,一切都会保险的。

04、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与没见过的老虎还可以亲近,但与很熟悉的人不能够太亲。

05、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力气太小的人无法承担太大的重量,说话不被人重视,就不要再去劝解别人。

06、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没有钱不要到人前去,境遇不好的时候,不要去寻亲探友。

07、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08、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有田不耕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读子孙就会愚笨。

09、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许许多多的人当中,有几个是有作为的人呢。

10、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要想得到富贵,必须要用气力下工夫。

11、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
水如果太清沏了就不会有鱼,人如果脾气太急了就不会有智谋。

12、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是非每天都会有,有去听自然也就消失了。

13、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寺院里经常有仙客出入,宰相之才的人都出自书斋之中。

14、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动口不如动手去干,求人不如自己亲自去办。

15、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人穷可以活得自在,钱财多了忧虑也多,发愁的事并不少。

16、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宁可正直做人,不可委曲迁就,以求保全。▲◆★●■☆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February 23, 2012 10:2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胡德平谈姓资姓社争论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揭秘中共历史上反党集团:绝大多数被平反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