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说给懂得人听
http://bbs.wenxuecity.com/backhome/489747.htm
6.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7.我喜欢一位朋友说的这句“善忘是一件好事。”
8.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9.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报之以沉默微笑;自己喜欢的人,那就随便怎么样了,因为你的喜爱会挡也挡不住地流露出来。
10.不要做刺猬 ,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 ,谁也不跟谁一辈子 ,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今 日 看 点 : 2011-12-04▲◆★●■☆
北京中央经济会议将面对新老难题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ijingcankao/35952_2.html
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waiguoren/35954.html
俞正声近日曝光率极高 有与汪薄争胜之态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699
中美大赌盘 缅甸选择两面下注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01
中国媒体突转口风 强调一心和平崛起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12/t20111201_1673954.html
中国医药黑幕堪比黑社会贩毒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5082&msg_id=29
山东副省长贪污90亿美元 网友痛斥反腐根本是玩假的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19
中国获内幕 美声东击西闪击巴基斯坦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nkaobao/35964.html
北京中央经济会议将面对新老难题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ijingcankao/35952_2.html
2011-12-03: 分析人士预计,政策将不会放弃“控通胀”的目标,料在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保持平衡。
中评社香港12月3日电/美国《世界日报》12月1日载文《北京中经会议的新背景与老难题》,摘要如下:
中共岁尾最后一个大型高阶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定12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是年度例行三大重要会议之一,因其通常上承中共中央全会,下接来年人大政协会议,确定来年发展大计,又是一个桥梁会议。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新背景,背负老难题,将开得不大轻松。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新的背景,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明年是中共的政治大事之年,这个政治大事就是预定明年秋将召开中共十八大。作为中共五年一度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最大的任务是换届,又由于今年轮到两届一次的人事大换班,就不止是换届,而是权力的代际更迭。由此,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年,按政治惯例,中共将全面“维稳”,从政治到经济,都不准刮风扬浪,这一政治定调,为其他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这一难度,结合到第二个新背景,就变成难上加难。这个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形势,在过去一年间,呈现丕变,除通货膨胀的起落算是正常,另外一些变化,出人意料。比如,原来满心欢喜的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变成经济再呈滑落之象,来年要不要再“保增长”,居然成为话题;又比如,中国以压抑楼价为主调的房地产调控,本来推不动,现在变成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进退维谷;还比如,中国企业经营出现的困局,企业倒闭可能成潮,以及高利贷的风行,债务互相纠缠的金融风险加大,也多出人意料。
再一个新背景,就是国际经济形势仍在动荡中,本来就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发展,而由于中国外交事务掌控者之不识大局、不知轻重,又把中国外交之船,驶入浅滩泥沼。中国外交目前的困局,算是六四事件后始见,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后方被攻破如缅甸,新阵地被夺走如东协。而最可怕的,是中国外交困局不仅内挑中国民众反弹,还将外招对中国经济的抵制和压缩。
于此,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变成一次危机应对会议,其主调,将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变局,确保中共十八大能顺利召开,确保中共高层人事能平稳交接,同时再确保各项政经任务可以顺利完成。
正是由于有这一主调,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极可能开成一个大政方针不变,核心任务大调的会议。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的方针、主要经济政策,将以维持不变为主要方向,而来年政府方面的主要任务,至少在轻重缓急上,将出现较大的变化,或者说主要任务是化解四大难题。
首先就是化解国际压力。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占相当重的分量,因为只有正确的形势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而今年中共党内都现左右之争,能否客观判断大势,值得关注。
其二是化解企业难题。
今年中国经济一大特点,是企业经营大滑坡国有大中型企业虽借垄断地位或政策优势得保不失,但败象已露;外资企业已经受到国际经济变局的影响,生产经营大挫;国内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饱受资金、订单、成本等围困。为企业解困,是大难题。
其三是对外出口的难题。
中国的出口来年一旦受到重大打击,将带出出口企业倒闭潮,出现失业潮。而目前看来,出口极可能大面积下滑,除成本大幅上升、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等原因外,关键在于市场。
最后一个难题,是金融的难题。
目前不论是与房地产起落关连的地产金融,还是与企业相连的信贷金融,都出现较大波动,面临重大转折,由之金融风险再度上升。而最大的风险,是地产泡沫全破、企业倒闭成潮,银行呆帐坏帐全面增加。
因此,来年可能是中国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迭加的一年,又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矛盾交错的一年,还是权力维稳与民众求变交互激荡的一年。深刻体认新背景,虚心面对老难题,实事求是找出发展路径,才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硬任务。▲◆★●■☆
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waiguoren/35954.html
2011-12-03 《日本新华侨报》载文《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摘要如下: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南海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因为不少国家提到南海问题,并且直接或间接讲到中国。中国原以为南海问题比较复杂和敏感,多数东盟国家在会上会避免谈及。见到这出乎意料的局面,温家宝总理不得不作出回应。他说:“关于南海问题,东亚峰会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合适场合。我本来不想说这个问题,但一些国家领导人点到中国,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愿重申一下中方的立场。”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话在中国往往是比较生气的时候,作为回击时的一句开场白而使用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在东亚峰会上的不满心情。而这种不满情绪在《环球时报》11月18日的时评中则表露得更加明显,该时评借专家之口呼吁:“中国和平崛起应有底线,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时评指出,中国的外交和战略要有新的大思路。韬光养晦应该是自信的韬光养晦,和平崛起应该有非和平的底线。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美国接触、对话和交手。要考虑推出中国版的东南亚“马歇尔计划”和南亚的“马歇尔计划”,帮助与中国没有领土领海冲突的国家(也许可称为“中国与东南亚睦邻合作计划”等等),着力加强东亚经济合作,不让美国环太平洋合作的设想冲淡东亚的区域合作。在南海问题上要划出底线。要在硬实力上做好准备,如果某些国家一味要冲撞中国的底线,中国应考虑采用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甚至有理有节地使用非和平的手段来对应,从而扭转被动地位。要加紧软实力建设,以强势话语和政治软实力回击美国的挑战,并介绍中国模式成功的原因。
这些建议是否成熟、妥当,在此不多作论述。但是,其指出“中国的外交和战略要有新的大思路”的观点,显然是一箭中鹄的。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媒体人日高义树最近在德间书店出版了一本新书——《美国的历史性危机令日元和美元何去何从?》,书中提及他对基辛格的一次采访。在那次采访中,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比如,“中国因为这次来自美国的货币和金融问题而受到沉重的打击。可是,迄今为止,中国一直认为这个货币和金融问题是美国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货币和金融问题发生后)伤透脑筋,不知怎么应对是好。虽然中国经济不至于因此而停步不前,但其领导人面临着艰难的局面也是事实。”
尽管基辛格举的是货币和金融问题的例子,但是,他作为来自美国内部的一个重要角色,批评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还是很值得深思的。南海问题何尝不是如此?!一厢情愿的政策和期待不能解决纷繁复杂、利益交错的国际问题,作为一个希望有作为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要拥有能够穿越时代迷雾的战略眼光和考虑。在中国常听说“时间对中国有利”这一观点,如果真是那样,那就更要拿出经得起长时间跨度考验的战略方针来,而不能借口“时间对中国有利”,便不考虑及时有所作为,不正视面临的严峻问题,虚度时光,以致失去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
中国媒体突转口风 强调一心和平崛起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12/t20111201_1673954.html
星岛环球网 2011-12-01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11月30日发表文章,题为《中国媒体突转口风 强调中国一心和平崛起》 ,作者为北京特派员黄慧敏。摘编如下:
多次“威胁”以武力平息南中国海争端的中国媒体昨天突转口风,表示中国一心和平崛起,所以南中国海不太可能会爆发军事战争,为近月炒得沸沸扬扬的南中国海局势降温。
《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昨天发表评论说,东亚未来十年虽可能出现围绕海上利益争端的军事摩擦,但“大概不会有”大战争。
文章强调,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是“发自内心的”,中国没有用战争手段打通崛起之路的意愿,而作为综合能力最强的东亚国家,中国握有主动权,“没有人能逼我们卷入战争”。也因中国不想打仗,所以东亚在可预见的未来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策,是东亚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中国自己也应把握好和平崛起与敢于摩擦之间的平衡。我们应清楚,和平崛起不是对东亚的恩赐,它同时也是中国国运的基石。”
在各国严重缺乏互信、民族主义抬头的大环境里,拥有充沛石油和天然气的南中国海,其岛屿与海域的主权纠纷近一年愈演愈烈,而中国、越南和菲律宾领导人过去三个月先后就此进行了讨论。
虽然三国之间最终也没能化解差异,但为缓和关系,他们还是同声强调冷静处理纠纷,确保南中国海和平。倒是媒体一再放出“狠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周六的封面专栏就意有所指地表示,“小国”如果在南中国海主权纠纷上自不量力将“招致惨重损失”;《环球时报》上个月更严厉警告,所有和中国出现海上摩擦的国家如不收敛,中国或得“杀一儆百”,海面上将“响起一些炮声”。
这等过激言论引发了外界不少猜疑,与中国外交方针也形成了明显矛盾。
不过在缓和口吻的同时,《环球时报》的评论也不忘提醒,要避免军事摩擦需要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而且“谁也不能让中国通过单方面的让步,为此承担无限责任”。
文中引用春秋时期齐国军事家司马穰苴(ráng jū)的话说,“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中国虽决心要和平崛起,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得在领土和海上权益方面吃亏。
“中国完全可以在具体争端中,对自己的利益有更多坚持。”虽然没人能逼中国卷入战争,但也“没有人能不断挑衅我们(中国),并规定我们的反应”。▲◆★●■☆
中国医药黑幕堪比黑社会贩毒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5082&msg_id=29
2011-11-30:一支出厂价仅0.6元的针剂,到病人那里,就变成12元多,有的甚至是40元。其中的差价,一般都是几十倍,如果这些利润都给厂家的话,就是百分之几千的利润。在马克思的时代,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就可以让人甘冒上绞架的危险,现在这百分之几千,能出现什么人间奇迹呢?这样的差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医院,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医生的医术有多么高明,多么用心负责,他的医术和操作本身,都是不值钱的,医院的利润,医生的收入,绝大部分取决于医药,等于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是在买药挣钱。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就是今天这种状况,医院、医生和医药代表,定价机构联合起来,利用医药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要医药炒到天价,里面的黑幕,令人听起来像黑社会的贩毒走私。
这种畸形的医药状况,已经极大地毒化了医疗体系,恶化了医患关系,把医院和医生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医疗体系将接近崩溃,医患关系也会崩溃,受害的,将不仅仅是患者。眼见得,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的恶性案件出现,如果这样的事普及开来,我们看到将不是白衣天使而是白衣魔鬼,医院,不再是医院,而是地狱。
各种畸形的医药状况,已经极大地毒化了医疗体系,恶化了医患关系,把医院和医生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医疗体系将接近崩溃,医患关系也会崩溃,受害的,将不仅仅是患者。眼见得,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的恶性案件出现,如果这样的事普及开来,我们看到将不是白衣天使而是白衣魔鬼,医院,不再是医院,而是地狱。▲◆★●■☆
俞正声近日曝光率极高 有与汪薄争胜之态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699
2011-12-2:距离中共2012年的十八大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近日媒体曝光率极高,俨然有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争胜之态。分析人士称,与薄熙来的高调张扬、汪洋的改革先锋形象不同,俞正声这个典型的“太子党”,除了努力在其领地做出一番政绩外,对中共中央的号召,多是积极响应,却少有与中央的龃龉。
继11月12日打出“诚信牌”——“以党和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博得外界赞扬后,时隔不到一周,16日俞正声再借“创先争优”高调喊出改革口号。29日,俞正声要求迈出更大步子促进上海文化发展。11月30日,媒体爆出贺国强当日在中纪委机关参观了“严明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主题展览时强调,要“进一步严明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确保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第二天,即12月1日,上海媒体《解放日报》立刻报道,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要“认真学习换届纪律 当好遵守纪律表率”。
据《解放日报》报道,俞正声强调,市委常委要认真学习换届纪律,带头自觉遵守中央“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当好遵守纪律表率。主要领导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换届纪律,切实筑牢纪律防线。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中纪委、中组部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确保市委换届风清气正。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乡镇、区县党委换届启动以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一系列工作要求,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加强对换届纪律的学习教育宣传。市委组织部共向科级以上干部发放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编制的《换届纪律须知》4万余份;区县组织部门会同纪检机关向党员干部发放严肃换届纪律 《通知》2.3万份,中组部警示教育材料、查处案件通报1.5万份。各级组织部门开展严肃换届纪律专题谈心谈话5,234人次。换届中,市委组织部对换届拟提任的市管干部,全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向全社会公示,欢迎并接受全社会公开监督。
在中共90周年党庆前夕,俞正声到上海交通大学给5,000多名师生上党课,公开为毛泽东发动文革辩护,引起舆论关注。不过,俞正声也说:“党的未来取决于党本身,而不是取决于他人。我们党本身如果能够坚强,能够克服自身的弊端,党的未来是光明的;如果党本身是软弱无力的,这个党是没有希望的。”
此前中共党报《人民日报》赞扬上海以文化引领社会和谐之后,一周之后《人民日报》再发文,赞誉上海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场“大考”,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勇立潮头的上海,实现又一次率先突破。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共肯定俞正声在上海的施政,也为其进入下一届中共政治局常委名单提高了不少声势。
而有香港媒体则普遍认为66岁的俞正声存在年龄压线问题,同时2010年的上海高层大火案和2011年的上海地铁追尾事件,以及其兄长俞强声1986年逃亡美国或对其仕途有影响。
俞正声与习近平 同属“太子党”,“出身名门”这个词用在其身上最恰当不过,俞正声家族与曾国藩、陈寅恪、范文澜、蒋介石、傅斯年等家族联姻,在政界实力雄厚。他的父亲是中共建政后第一任天津市长黄敬,岳父并非外界所传的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而是前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震寰。现年66岁的俞正声拥有深厚的人脉资源,作风雷厉风行,被外界视为政坛“明日之星”。来源: 多维▲◆★●■☆
西方还来得及遏止中国和平崛起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00
2011-12-2 作者 : 刘学伟 当然是来不及了,太晚了。不过我自然也得说出一些道道来证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至少乘了三次东风。
第一次是1990年以前的联美抗苏。这个基调是从1973年尼克松访华就开始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力度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个东风是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
第三个东风是2001年9.11以来的国际反恐统一战线。
到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唯一保有高增长速度的巨大经济体。
照现在的比较增速加近年汇率变动趋势简单外推,中国的GDP(还是照国际汇率而不是照物价加权后的汇率)最早6年最多9年就会赶上美国。然后,把增速减掉三分之一,再过最多10年,就是说在2030年以前,中国一国的GDP就能赶上美国加欧盟。
届时,东亚经济圈的GDP总量会远超北美+欧盟+澳洲的总量。如果东亚10+3的整合有足够进展,东亚实在不再可能附属于西方,而会产生自己足够的经济和政治意志。
届时,中国的汽车早已奔驰五大洲,产量恐怕也可赶上欧美的总和;中国产的大飞机也应当开始在世界到处飞翔,而由中国人建设的高铁,想必已经修通东南亚,修通中亚,抵达欧洲。
现在,美国还想与中国在东亚平分秋色。20年后,还能是那样吗?
中国现在的人均才4千$,到1万就能赶上美国。2万就能赶上欧美的总和。而现在发达30国的人均有4万。我们只要一半,中等发达,就可以完成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中国国内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还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梯度。等把这些基本拉平,中国的人均也就可以有2万了。在这期间,中国的宪政民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不清楚。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肯定已经完整建立。法制建设也定会有长足发展。
西方的发达国家是发展不动了。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20年以后,中国的工业转型也应当已有相当成绩,最低档的产业,恐怕都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甚至非洲。高档一些的,可能也有一部分回流欧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应当就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出口的比重一定比现在大大下降,而内需的比重一定大大升高。中国就不再至于还是众矢之的了。
关于民主。我一再论证,那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头号目标。绝不是说,只要有更多的民主,就等同于更大的成功。或,民主较少,就一定成功较少。西方民主很多,但是他们却因为那太多的民主而陷入过度福利,过度负债的泥潭而自今无法自拔。我们怎么可以闭着眼睛,重蹈覆辙,也跟着陷进泥潭呢?我们必须去寻找一种独创的折中的民主。
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良治,是长治久安,三个代表。而不是简单的更多的民主。当然我承认中国现在的民主还不够。但我觉得西方制度更可取的是宪政、法制和分权制衡。
中国的战略意图就是,要保住和平的国际环境,不与西方搞激烈对抗,让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常持续,直至完成。
西方现在是进退维谷。勒紧裤带,可以减少负债,但会损及已经极端疲弱的经济增长。稍微放松财政控制,就会导致已经极重的债务继续增加,直至不可承受。(像今天的欧猪五国那样。)我真的不知道西方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脱困。又如何可能凝聚起共识全力以赴遏制中国。中国人手里握有的牌已经太多。比如那么多的债权。比如那么大的货物供应量。在中国有那么多的西方企业投资。当然中国也有许多企业投资在西方,而且以后会一天多似一天。这些利益怎么可能全面切割呀!
美国现在宣称要重返亚洲。但是它能拿出什么经济手段?比如能和哪个或哪些亚洲国家加强经济交流,以让其逐步取代中国的位置?这样的亚洲国家存在吗?东南亚10国加在一起GDP仅值中国三分之一,而且发展速度远逊中国。印度除了软件,又可以为美国提供什么商品呢?没戏没戏呀。美国可以宣布在澳洲长期驻军。但是他可不可能宣布要把澳洲产的铁矿石买得比中国还多?据查,数年以来,中日贸易额就已经超过美日。中韩贸易额甚至超过日韩与美韩的总和。中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也超过该国与美国的贸易额。而且这种超越与日俱增。说句不中听的话,你说美国像不像赔本赚吆喝,帮中国保驾护航?至于说到南海纠纷,这是历史留下。中国那么庞大,发展又那么快,小邻居们心怀忌惮那是再正常不过。它们与美国远交与中国近争,都属正常。其实这与制度并无多大关系。比如日韩同是民主国家,它们之间不也掐个没完吗?中国真的无需太过挂心。二十年后,中美大势对调,东亚国家不唯中国马首是瞻,还能有另外的选择吗?
就是军事上,中国的王牌也已经不少。比如战略核武器,战略核潜艇,比如可以打到太平洋中心的东风21D中程导弹。真打起仗来,美国的航空母舰根本就不敢进入第二岛链,因为进来就是中国陆基中程导弹和潜艇的活靶。如果航母不敢靠近,他敢用日本韩国的陆上基地吗?这两国空有美国的军事保护,但离中国太近。万一有战事,如不严守中立,难免遭到中国导弹的饱和打击。日本国土如此狭小,人口如此密集,它如何敢真跟中国对轰。如果航母不敢靠近,陆基不能使用,那美国的战机就根本飞不到中国大陆。不用谈战略武器,不用谈地面陆战,就谈前哨制空战,美国就赢不了。不是说中国的军队比美国强,是因为假设的是美国进攻中国,战事都在太平洋西侧。中国是在近海自卫。中国当然不可能打到东太平洋去直接进攻美国。除非是核大战,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常规战争,美国连小小塔利班都收拾不了,如何敢与中国对阵?又不是没打过。只有封锁马六甲海峡最省事。但它也无法阻止中国的战略报复。比如中国也可以用导弹封锁韩国日本海路,或者攻击关岛,攻击在西太平洋上的所有美国航母。当然更可以派潜艇去攻击在马六甲执行封锁任务的美军舰艇。我说这些不是主张与美国开战,而是说美国根本没有把握在军事上制住中国,因此它不可能真的选择与中国全面开战。
我们要千万把握的就是和平崛起的大局。一切可能的歧路都要避免。比如与西方发生大规模战争要力争永远避免。大规模经济战、贸易战、货币战,在条件完全成熟之前,也必须避免。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广交朋友,广做生意,不要把鸡蛋都放到西方的篮子里。比如我们的汽车、高铁,要把初期出口的力度主要放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包围城市嘛。毛泽东当年的教导何等英明。
在国内头等大事是尽快建立全覆盖的中等程度的(一定不可过度,而且要留有将来发展的余地,不要妄想一步到位。)社会保障体系。竭力扩大内需和进口,尽快改变如此大的一个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基本经济格局。扩大教育科研投资,把创新放到立国大计的地位。压缩三公消费,反腐防腐。用各种方式扩大民众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但不要搞大规模多党普选,逐步去摸索一条独创的中等民主之路。军力当然要持续稳定加强,但不必操之过急。总之论自卫,中国的军事已经足够强大。而武力保卫远洋利益,现在才刚刚开始(唯一实例:索马里外海护航)。我们还远远没有世界帝国需要武力捍卫。还有绿色环保、能源安全,也都是中国的战略利益,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些之外,大体都是细节。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要软硬适中,不要妨碍到睦邻大局,经济合作大局,决不可轻启战端。与西方的争斗,更是要有理有利有节。必要时真的要懂得让步。只要保住了和平崛起的大局,现在如果吃了一点亏,将来都能拿回来。如果大局崩溃,那之前挣来一些小利,又有长远意义吗?
只要中国眼下这个和平崛起的总态势还能保持20-30年,那中国面对的世界或世界面对的中国就又会是一番崭新的局面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 。”清人郑板桥的这首诗就是中国当前应当坚持的总路线的极好表征。这个必须咬定的青山,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局。▲◆★●■☆
中美大赌盘 缅甸选择两面下注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01
2011-12-2: 12月1日,身穿缅甸传统服装的缅甸总统吴登盛在新首都内比都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开启了美缅高级官员50多年来的首次会面。美缅两国近来关系急速升温,吴登盛总统向希拉里介绍了缅甸正努力从一个贫穷的一党专制国家向更美好开明的方向改革。同日,希拉里前往仰光同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领导人昂山素季进行了会面,这也是两人首次见面。在被西方制裁和孤立多年后,这必将是缅甸历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时刻。
美国同缅甸如此“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免让人对中国同缅甸多年来的“胞波情谊”打上了个大大的问号。正进行国内政治改革的缅甸要选择“亲美弃中”的道路吗?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日前刊文称,在中国和美国这盘“大赌盘”中,缅甸选择的是两面下注。对于缅甸这场引人关注却又十分脆弱的政治改革来说,中国、美国、甚至缅甸国内,都在选择观望。
正在进行国内政治改革的缅甸幷没有轻易地在中美两边选好位置,而两边下注,静观哪一边将最终胜出。图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左)、缅甸总统吴登盛(中)和中国总理温家宝11月19日在印尼巴厘岛
希拉里此行是美国对缅甸一年前缓慢开始的改革进程的肯定和支持。自从今年八月,昂山素季首次亲赴内比都同吴登盛总统见面后,缅甸的改革进程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如同吴登盛表现出对缅甸改革真诚的渴望一样,昂山素季也希望改革能真正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
对缅甸和美国政府来说,希拉里此行也表达出了对缅甸的邻国中国快速崛起的一种复杂的担忧。在这一点上,美国和缅甸有更多的共识。
由于缺乏来自西方的竞争,中国已经轻易地获得了缅甸大量硬木、玉石、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并通常不顾对缅甸环境的破坏和当地居民的福利。而这也导致了中缅关系逐渐出现了裂痕。吴登盛对此非常敏感,他先是在九月喊停了同中国合建大坝的项目,现在又努力地同中国以外的国家建立多样化的外交和贸易关系。不久前,吴登盛访问了印度,同时,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兰(Min Aung Hlaing)也出访了越南。
如今,奥巴马政府已经宣布亚太地区是美国新的战略优先考量。而在这个“战略游戏”中美国将重塑东南亚格局,加强同盟国的联系以平衡另的崛起。如果缅甸可以选择站在“倾向西方”的队伍中,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奖励”。
当然,不要指望美国全盘接受缅甸。因为就在希拉里访问缅甸的三天前,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兰就在北京同中国副主席习近平会面,并宣布双方将增强两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在这场新的“大赌盘”中,缅甸正在两面下注,静观哪一边将最终胜出。
在缅甸国内,国内问题仍是最紧张的部份。文章称,实际上,政府和反对派在改革中是相依相存的。一方面,今年三月上台的吴登盛需要昂山素季的支持来赢得一直以来对缅甸持怀疑态度的西方政府和民众的信任。只有这样,缅甸才能重新获得世界金融体系的援助和支持。也正是基于对此举的尊重,此次希拉里访问还为缅甸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美国将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代表团开始在缅甸当地研究其经济需求。而这只是开始。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此次缅甸之行意味着西方对缅甸长达50多年的制裁和孤立即将结束
另一方面,昂山素季也需要吴登盛的改革以带领全国民主联盟重返缅甸的主流政治圈。去年,全国民主联盟指责大选有舞弊行为而联合抑制。现在,全国民主联盟已经重新登记注册并将参加即将到来的递补选举。而昂山素季也将角逐48个谈会席位中的一个。如果选举最终可以自由和公平的进行,这将是缅甸政治改革中的另一个里程牌。而如果全国民主联盟可以在2015年的大选中表现出色,昂山素季或有可能成为缅甸的下一任总统。
但是,现在谈这些还为时过早。希拉里此次需要面对的事实还有缅甸这次的改革进程其实非常的脆弱,甚至有可能出轨失败。首先,在现行的政权中,有多少人明确的支持改革,就有多少强硬的反对者抵制改革。反对者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这个国家的军队政治和经济霸权。一个有改革意向的部长就曾说过:这个国家有60个决策者,20个已经看到改革的曙光,20个昏昏欲睡,而还有20个人在考虑选哪边站。
在缅甸国内,政治改革势头虽然如火如荼,但改革进程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图为缅甸总统吴登盛8月19日首次会晤昂山素季
附:《经济学人》英文原文 A new Great Game ?
WEARING flip-flops and a longyi, the traditional Burmese sarong, on December 1st President Thein Sein welcome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to his gaudy golden palace in the new capital of Naypyidaw. Thus began the first visit by a senior American official to Myanmar for 50-odd years. Relations were cordial, with Mr Thein Sein anxious to explain to Mrs Clinton how he is trying to transform the country from an impoverished one-party state into something rather better. A "workmanlike"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s) was followed by a light lunch of braised abalone and black pepper mantis prawn. Later the same day Mrs Clinton travelled to Yangon for her first meeting with Aung San Suu Kyi, leader of the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 and de facto leader of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It will be a defining moment for Myanmar, after decades of isolation and Western-imposed sanctions.
The visit is, most importantly, an endorsement of a reform process that started slowly over a year ago, but which has been gathering momentum fast since August, when Ms Suu Kyi herself travelled to Naypyidaw to meet Mr Thein Sein for the first time. As much as the president appears to be sincere about the need to reform Myanmar, it is Ms Suu Kyi's willingness to take these reforms at face value that has moved the country along so quickly.
Each needs the other. On the one hand, Mr Thein Sein, who took over in March, craves Ms Suu Kyi's stamp of approval to win over sceptical Western governments and audiences. Only then will Myanmar be able to regain access to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In this respect Mrs Clinton was bearing one little gift for Mr Thein Sein—full, broad-based missions by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MF to assess Myanmar's many economic needs. It is a first step.
On the other hand, Ms Suu Kyi needs Mr Thein Sein's reforms to work in order to lead the NLD back into mainstream politics. Having boycotted general elections last year, saying they were rigged, the NLD has just re-registered as a political party and will campaign in forthcoming by-elections. Ms Suu Kyi herself will contest one of the 40 or so seats. If those elections are perceived to be free and fair, that will be another milestone in the reform process. And if the NLD does well in the next general election in 2015, there may even be talk of installing Ms Suu Kyi as president.
That, however, is running ahead of events. What is also being impressed on Mrs Clinton is the fact that the reform process is fragile and could yet be derailed. For a start, just as there are clear reformers in the regime, so there are hardliners too. They will not lightly give up the arm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egemony. One of the reform-minded ministers is reported to have put it thus: "There are 60 decision-makers in this country: 20 have seen the light, 20 are asleep, and 20 are waiting to see which way to jump."
Furthermore, some in the opposition worry that Mrs Clinton's cosying up to the regime is premature. Myat Thu, for instance, 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crushed by the army in 1988, says that the main concern should be for the hundreds, perhaps thousands, of political prisoners still in jail. He worries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given so much now that there will be little incentive left for it to release any more prisoners.
In Myanmar itself, these domestic issues are most pressing. But to the Myanmar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 Mrs Clinton's visit is also framed by a mutual anxiety over the rapid rise of Myanmar's north-eastern neighbour, China. On this, unlike human rights, the two sides may have more to agree about.
In the absence of any competition from the West, China has cheerfully plundered Myanmar's bountiful reserves of hard wood, jade, oil, gas and much else, usually with little regard for the environment or the well-being of those Burmese who stood in their way. The result is that the Chinese grip on Myanmar is increasingly resented. Mr Thein Sein is very sensitive to this; he suspended the building of a deeply unpopular Chinese dam project on the Irrawaddy river in September, and is trying to diversify trade and diplomacy away from China. He recently travelled to India, while the head of the army, Min Aung Hlaing, visited Vietnam.
Now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declared that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America's new priority, and in the strategic game taking shap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 is strengthening alliances in the light of China's rise. If Myanmar could be realigned more towards the West, that would be a great prize.
China, for its part, is looking on warily. State media coverage was restrained in advance of Mrs Clinton's arrival, with talk of a rivalry over Myanmar played down. The usually nationalistic Global Times cited a scholar's rejection of the "Western media" narrative that China is in a battle with America over Myanmar. The same newspaper, a day earlier, however, published a more characteristic commentary: "The West has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pull pro-China Myanmar off the ‘China track'", it read.
But don't expect America to have it all its own way. Showing a flair for timing, three days before Mrs Clinton's visit, Myanmar's army chief was welcomed in Beijing by vice-president Xi Jinping, China's likely next president. They spoke of bolstering the two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peration". Myanmar is hedging its bets on who will come out on top in the new Great Game. 来源: 综合 ▲◆★●■☆
山东副省长贪污90亿美元 网友痛斥反腐根本是玩假的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19
2011-12-3:山东副省长黄胜涉嫌严重违纪遭免职,目前正接受官方调查。根据中国网络同时曝光的讯息,黄胜共贪污90亿美元巨款,曾包养46名情妇、购置46处房产,家人已全部移民海外。有关消息引起舆论哗然,网友痛批中国政府反贪反腐,根本是玩假的。
新华网1日证实黄胜已遭免职。
中国经济网披露,黄胜被免职的原因为涉及贪腐和卖官,县长、局长都有价可买,且动辄人民币上百万元。
中国官员贪腐问题严重,长期遭人民唾弃,正值中共十八大换届之际,打击贪腐官员更下重手。光是今年,就超过四名高阶官员被免职查办,包括铁道部长刘志军、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李元,以及四川副省长李成云等。
今年5月,前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因受贿贪污被法院处死。许迈永在1995到2009年间,利用职务之便,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享受税收优惠、承建工程或解决亲属就业问题,谋取私利,共索财物逾1亿5000万元人民币。现在传出黄胜被免职的消息,民怨更加沸腾。
中国网友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有人挞伐官场,直言让这样的人做到副省长,中国还有清官吗?还有网友炮轰整天把反贪反腐挂在嘴上的党中央,批评这些治国的口号,根本是玩假的。
黄胜拥有大学学历,1984年成为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而后直升办公厅副主任,一路顺遂;四年前出任山东副省长。香港新报指出,黄胜落马的消息传出后,无论在各大网站上,还是在他发迹的山东德州,都出现大快人心的骂声。
网络上有人称他为「黄三亿」,还有人说他老婆几乎垄断了德州的房地产业;网友爆料,指他共贪污90亿美元巨款,包养46位情妇、有46处房产,家属也全部移民海外。
报导并称,黄胜包养的情妇和拥有的房产数量相同,这种巧合正说明「不能给名分,就给一栋房子」的典型思维。分析认为,这些房产应该都是开发商送的,官员爱养情妇、商人爱送房子,显然是「巧夺天工」的官商勾结。来源: 世界日报 ▲◆★●■☆
中国获内幕 美声东击西闪击巴基斯坦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nkaobao/35964.html
2011-12-03:
1、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28日表示,北约驻阿富汗部队多架战机26日在空袭巴基斯坦时,不但无视巴基斯坦当地指挥官让联军停火的要求,反而继续对巴袭击,造成24名巴官兵遇难,13名士兵受伤。
2、《伦敦独家分析》在东盟峰会上,中国在美国带领下的围中,缴械投降而“屈服”了,而缩进“保护壳”中。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报道,近日奥巴马总统访问亚太地区所取得的一个主要成果是,中国在南海油气开采权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
中国的海军舰船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地骚扰越南、菲律宾和其它国家的油气勘探活动。《印度时报》认为,面对美国和亚太各国的压力,中国“屈服”了。
在此次奥巴马访问亚太地区以后,外交的优势已经转到亚洲诸小国方面。《伦敦独家分析》的分析家表示,“在中国在外交上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而美国又像一个班长监督着同班同学那样站在一边,中国通常会缩回到它的保护壳中去。”
3、 北约对叙利亚大兵压境?
美军在叙利亚周边已经集结重兵,是否已经足以展开干预?西方已经准备打了还更多是威慑?俄罗斯“库兹涅佐夫上将”号航母也将抵达叙利亚,这是美俄航母冷战后首次在同一海域出现,这意味着什么?
既然正面对抗不敌,俄罗斯航母在叙利亚会不会像在南斯拉夫占领萨拉热窝机场那样,在关键时刻介入?俄罗斯这几年来与西方形成对峙时,往往是虎头蛇尾,最后时刻大幅转向,比如此前的利比亚,那此次俄罗斯是否会死保叙利亚?目前叙利亚局势让人不禁想到利比亚,那叙利亚政府军与当时利比亚相比如何?
二、 战略分析
1、在保与不保叙利亚的问题上,俄罗斯一定象南斯拉夫和利比亚一样,吼几声。一旦欧美开火俄定会逃之夭夭。所以叙和伊成了美国和北约煮熟的鸭子——不会飞走的。迟早拿下都一个样。
美国暂时不会打叙利亚。就算中国绝对不会为叙利亚出兵而得罪美国的。
为何欧美又如此大吹大擂呢?
2、声东击西——美国真正的战略意图此时出来了:闪击巴基斯坦!
一旦拿下巴基斯坦,中国就彻彻底底成了美国煮熟的鸭子了。联合印度、东盟、阿富汗和澳大利亚……中国的西面就成了美国攻击中国永远不败的战略基地——新疆疆独可组织起大兵50万;西藏达赖可组织50万;一旦打中国印度将倾国之兵500万;越南、菲律宾……东盟组织起100万……中国一旦被打,西面将如山洪爆发!这是美国的险恶意图。
东南面日本、韩国和台湾及关岛……象日本1937年那样找个莫须有的罪名向中国一打炮,利用欧美、日本的高科技武器,从东面全线攻击中国;
北面俄罗斯、蒙古开始站在中间观望,一旦中国有战败迹象,立马就会墙倒众人推,出兵蒙古新疆抢夺势力范围……
只要中国一乱,美国、北约以及联合国就会以联合国出兵维和的名义从四面八方开兵进入中国,把中国至少大卸九大块!
三、 中国惧战
1、“和谐”是中国当前的主基调,“不轻言战争”是目前执政的前提理念。2010年年底的美国开来几艘航母和潜艇对中国在朝鲜的黄海上作“新三八线”的战略进攻,中国在2011年1月18至21日即被迫到美国纽约签下城下毫不设防之盟《中美联合声明》和送上天量现金订单。
2、利比亚——中国投了弃权将之出给北约及美国:三个月被拿下,卡扎菲枉死他家乡。中国在利比亚直接和更接利益丧失殆尽。
3、南海各小国拉着美国的衣尾对中国拳打脚踢。中国除了早早签下《南海宣言》外,现在又签下《南海宣言》的补充条款。去年中国在东盟峰会上受审,现在中国更被吓得缩进“乌龟壳”里去了。
四、奇怪行为
1、6月24日-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匈牙利、英国、德国,投资贸易关系和欧元区稳定是他此次欧洲之行的重要议题。继在此行第一站匈牙利明确表示中国是欧盟债券的长期投资者、将继续投资欧洲主权债券市场之后,温总理26日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重申了这一点,继续为饱受债务危机打击的欧洲打气。
温总理积极表态购买欧元资产是因为中国储备规模巨大,不是美英能够相比的。——这是什么奇怪的理念论调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购买欧元债券以推进储备资产多元化,必须采用长期策略。同时,中国可以借此降低购入成本,并赢得对欧洲直接投资的较大市场准入,也很合算。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约为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据路透社估计,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有四分之一投资于欧元资产。
2、彻底落实《中美联合声明》:这不平等条约在G20得到彻底的承诺的落实。
我们应该稳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使用,改革其货币组成篮子,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我们应该继续高举自由贸易旗帜,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坚定推动多哈回合谈判,重申不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
3、欧美也睇透中国的“傻钱”好骗,拉达赖来吼几声就有人乖乖给钱了,中国成了“傻钱来源”地。其中2006至2007年的“接轨”的全面股权股份大派送,几千亿几千亿美元的大派送……使得欧美帝国主义爽到裤都甩了。更不要说奥运。
4、东盟峰会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缩头”惧战战略。南海的中国主权的核心利益正在大幅度丧失。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报道:中国在南海油气开采权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
《印度时报》认为,面对美国和亚太各国的压力,中国“屈服”了。
《伦敦独家分析》的分析家表示,“在中国在外交上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而美国又像一个班长监督着同班同学那样站在一边,中国通常会缩回到它的保护壳中去。”
五、综上所述
1、美国、北约一旦开打巴基斯坦,中国会出手死顶巴基斯坦吗?不会。中国肯定又会象前次美国要朝鲜一样,在1月18至21日送钱去再次签下送无可送的“拆国”条款。
2、可是这次美国鸟吗?不!美国要的是肢解中国。今年3月美国大使洪博培北京王府井的所作所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这次美国绝不会接受中国的求和。
3、中国由于惧战,绝不会出兵保巴基斯坦。美国因此会象打南斯拉夫和利比亚一样闪电出击拿下巴基斯坦。
六、中国为何惧美?
1、凤凰网微博报:山东省副省长贪污有90亿美元巨款!包养有46名情妇,46处房产,家属已全部移民海外,此人目前正在接受内部调查……——这是中国惧战的缩影!
2、中国高层普遍有“ 山东省副省长”的“不法来源”之财。大量高官裸官外逃……——这是惧战之主因。
3、美国中情局将中国高层腐败摸得一清二楚,掌握中国高层的把柄,成为绑架和要胁中国经济政治的主要手段……——是中国惧战的核心理由。
七、战略决策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整合已经远远落后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这是一种战略理论及道德精神整合。
2、重新登记中国共产党组织,由8000万整合为400至800万……
3、所有共产党官员清理非法所得(整合到先以自愿后强行)退财,不打击,以税收和没收非法所得为手段……从而彻底斩断欧美绑架中国的黑手!
4、成立海追讨特战队,对流出海外资产进行适当收归国有,组织海外商业活动,
5、进行长期的“备战备荒为人民”落实到每家每户的“空中、地面、地下”三层立体式的战备花园建筑。时常保持三年的战备物资。
6、中国有丰富的石灰石碳酸钙,可将中国按东西南北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干,开展整体的硬底化和城巿建设。把限制在沿海的城巿建设铺开为中国整体的农村城巿化、城巿花园化建设,整个中国就是一座空中、地面和地下的立体式花园城巿。
7、充分利用几大流域对中国的水资全方位调配……
8、坚决抵制环境污染……
9、进行全方位高科技创新开发……
10、以税收和福利调整产业结构和贫富差距。
八、重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毛泽东理论——可作适应于时代的发展:枪杆子保卫政权、枪杆子巩固政权和枪杆子发展 政权。
2、实行三年军管:在这种政体的变革中的特殊时期,必须精简政府队伍,以井冈山精神“军管 ”。军队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的工具——“军管”是 巩固和发展政权、保持政令通畅,实现中国共产党现阶段最高纲领和任务的必要手段。
3、而此时的军队既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平,又要具有高度的特殊法律约束,更具高特权……以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最高
纲领的实施和最高目标的实现。
4、一旦现阶段的最高目标实现了,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制度化……比如象美国那样17岁的高中生都可以当巿长。就可以解除军管。
九、结论
1、中国从此又将再步进社会主义,中国将从此无敌于天下!
2、中国将不再怕任何帝国主义。
3、党民军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注:这种战略调整不必象土地革命那样重新打倒所有新生资产阶级,而是运用国家机器作适合于生产力科学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最佳调整,这种调整尽不伤筋动骨。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