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6916&msg_id=291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今 日 看 点 : 2011-08-23▲◆★●■☆
中国或将缺席全球央行年会 分析称为抗议美国滥发货币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0823/4445924.shtml
细说新中国60年的四次历史机遇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us110822b.shtml
北朝鲜开始在中俄间玩平衡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108/t20110823_1629997.html
传金正恩送中国产军车以争军队忠诚
http://ed-china.stnn.cc/military/201108/t20110823_1629973.html
因涉国家秘密外交部今年不公开三公经费
http://news.stnn.cc/china/201108/t20110823_1629873.html
宋楚瑜不要成为台湾的罪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解读近期的“宋楚瑜现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或将缺席全球央行年会 分析称为抗议美国滥发货币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0823/4445924.shtml
2011年08月23日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袁源
中国或将缺席全球央行年会 分析称为抗议美国滥发货币
全球央行8月26日将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城再次聚首,召开例行年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在此次“央行派对”上发表有关经济与货币政策的重要演讲。在全球经济放缓、市场对美国经济二次探底担忧加深、全球股市遭遇“股灾”之际,伯南克的一言一行将牵动全球神经。然而美国通胀预期上升,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举步维艰,“扭转操作”将可能成为伯南克曲线救国的“最后稻草”。
☆或行“扭转操作”
去年8月26日召开的杰克逊城全球央行例行年会上,为避免美国经济陷入二次探底,伯南克暗示美联储将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两个多月后,美联储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当下,美国诸多经济数据“不争气”,股市震荡、失业增多、黄金暴涨,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使投资人对于美联储推出QE3政策的预期开始升温。今年的杰克逊城全球央行例行年会的讨论重点仍将是低迷的全球经济是否需要美国出台更多的宽松政策。
期待走高,但QE3的门槛并不好踏入,因为资产负债表规模越大,退出会越困难,公众对通胀的预期也会上升。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克·佩里甚至表示,伯南克如果再印钱就是“叛国”。
根据美国8月18日公布的7月CPI数据,环比上涨了0.5%,超出了此前0.2%的预期。始建于1818年的老牌投行BBH的全球货币策略负责人Marc Chandler认为,美联储如果要推行QE3,目前的高通胀是个障碍。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伯南克的选项将是某种形式的“扭转操作”,即不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但延长其持有债券的期限。卖掉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进一步推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获得量化宽松的好处,又可以免去扩大资产负债表的风险,美国曾在上世纪60年代使用该办法。CNN指出,“扭转操作”或将是伯南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中国缺席抗议?
而此次年会还有一点引人关注。此前,多位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将缺席此次央行年会,这一举动引发了分析人士的深思,称这可能是对美联储滥用宽松货币政策的“无声抗议”。
目前,全球市场焦点都集中在此次会议的结果上,主要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否将宣布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措施上。分析人士指出,一旦量化宽松成美联储货币政策常态,中国将持续承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外部流动性的冲击以及3万亿外汇储备日渐缩水的风险。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美联储滥发货币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中欧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日前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这一次金融海啸问题根源都出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美联储超低的利率,过多的流动性供应,制造了上一次的金融泡沫和这次的金融泡沫。▲◆★●■☆
细说新中国60年的四次历史机遇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us110822b.shtml
2011-08-22 :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主观努力是必须的,但光有主观努力而没有机遇的垂青,也未必取得成功。那些劳而无功的人,经常成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例如新四军军长叶挺。
小到一个人如此,大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美国能有今日的辉煌,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机缘。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一跃由债务国成为债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半数以上的顶级人才和资本纷纷流向美国,造就了美国在战后的经济腾飞。
新中国60年,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跃登上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除却中国人自身的努力,60年来四次历史机遇也非常重要。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第一次历史机遇:1950年-1959年,抗美援朝战争
60年前中国出兵朝鲜,中苏两国有着不同的动机。从中国来说,是自身安全的需要;从苏联来说,苏联希望中国把美国拖在朝鲜半岛,为苏联经营东欧赢得时间,因此当朝鲜向苏联求救时,苏联指示朝鲜请中国出兵,苏联提供必要的援助。
对中国来说,这是苏联让中国选择站队的考验,如果中国当时选择不出兵,中国将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双重封锁。而中国出兵以后,苏联立即启动了大规模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苏联援助中国的几百个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因为抗美援朝,中国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之一。虽然1959年中苏交恶,苏联终止了技术援助,但当时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日后的导弹和核武器研制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次历史机遇:1979-198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的越南沦为苏联对付中国的马前卒,频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发出挑战。中国决定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时,邓小平访问了美国,取得了美国的支持。美国承诺对中国进行一定的技术援助,虽然援助的细节尚未解密,但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时,中国军方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黑鹰直升机,即是当时引进的成果。
除了技术援助,美国还在当时奉行对华友好政策,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对华友好往来,这个时期也是中美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美国给中国营造的这种宽松的外部环境,间接导致了中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谈判取得成功。试想,如果中美当时交恶,美国协防香港,香港今日能否回归尚未可知。
☆第三次历史机遇:1990-200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美国通过和平演变与军备竞赛搞垮了苏联,昔日强大的帝国土崩瓦解,经济频临崩溃,百姓生活异常困苦。邓小平看准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提出利用周边国家的有利环境,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中国经济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二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迅速占领东欧和前苏联的消费市场,从国家层面上肥了一批企业,从个人层面上富了一批倒爷;二是中国趁人之危引进俄罗斯的军工技术,当时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处于倒闭的边缘,中国买主的出现救活了俄罗斯这些企业,但也把军工技术泄露给了中国。在此期间,中国引进的先进武器包括苏27、苏30飞机、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S300导弹防御系统等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很快仿制出歼11、歼10等现代化武器。
中国现在拥有的较为先进的军工产业水平,如果不是因为俄罗斯的衰落,是不可能发展这么快的。
☆第四次历史机遇:2001-2010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发动两次战争
2001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中国来说,机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剩余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廉价商品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翻了将近两番,在世界上的位次由第六跃居第二,由债务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是美国发动两次战争。2001年基地组织实施针对美国本土的“9.11”恐怖袭击,美国为了实施报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如果美国像中国那样洞悉战争之道,像中越之战那样速战速决,及时撤兵,或许能够全身而退,不会带来任何负面效果。但美国基于监视中国、俄国、伊朗的战略考虑,搂草的同时外带打起了兔子,赖在那里不走,而且一呆就是九年。如果说美国打阿富汗,还能找到一个借口,那么2003年入侵伊拉克,则纯属编造借口,典型的不义之战。两场战争让美国付出重大伤亡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九年间,美国为两场战争支出了将近两万亿美元,一跃由债权国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过度透支国力的结果诱发了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
这九年,不仅是美国打仗赔钱的九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美国把主要精力用于两场战争,疏于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为中国成长营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等2009年美国幡然醒悟,宣布重返亚洲围堵中国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金融危机尚未缓解,又深陷债务危机。耗光老本的美国,即便是想实施围堵,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金庸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重返世界第一。这中间还有十年时间,十年能改变很多事情。一个国家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盛极一时的苏联从经济停滞到土崩瓦解,也不过十年。美国如走不出经济危机,也许用不了十年,就会重蹈苏联的覆辙。中国只要按照现在的节奏正常走下去,重返世界第一自然水到渠成。 毕开颖 ▲◆★●■☆
北朝鲜开始在中俄间玩平衡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108/t20110823_1629997.html
星岛环球网 2011-08-23 日本《每日新闻》8月21日报道,题《北朝鲜开始玩平衡》,摘编如下:
俄罗斯总统府和北朝鲜的朝中社 20日同时宣布,金正日总书记应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邀请,开始对俄罗斯进行非正式访问。可以认为,预计在23日举行的朝俄首脑会谈中,双方将磋商重启六方会谈等问题。在目前各方推动南北对话和美朝对话的形势下,俄罗斯与北朝鲜突然迅速接近,很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带来新变数。
20日上午,一列由17节车厢组成的特别列车,载着金总书记越过朝俄边界豆满江(即图们江),进入俄罗斯境内。
金总书记时隔9年再访俄罗斯的目的,恐怕是要扭转过分依赖中国的局面,以期实现对外关系多样化。其实这种“也是北朝鲜传统的外交手法。此行的目的似乎是要在重启六方会谈之前使自己处于有利的谈判地位。
实际上北朝鲜一直在缓慢地推进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据8月访问过北朝鲜罗先经济特区的中朝贸易人士说,当地很多从事运输的大卡车都来自俄罗斯,大桥的修建工程也被俄罗斯企业承包了。
从贸易以及经济合作的规模这个角度来说,北朝鲜的对华关系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相比之下,俄罗斯只是尽量为北朝鲜提供方便。
目前,重启六方会谈的工作正以中韩提出的“三步走”(先南北对话和美朝对话)的方式向前推进。北朝鲜虽然强烈反对美韩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但仍对美朝磋商采取积极姿态。由此可见北朝鲜并不想切断对话渠道。
北韩领导人金正日20日开始访问俄罗斯。俄媒体说,俄罗斯将在朝鲜问题上更加主动。俄学者认为,金正日将在俄罗斯讨论一些有俄参与的经济项目,但俄罗斯积极发展和朝鲜的关系不会同中国形成竞争。
金正日将在一周的时间里访问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并将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晤。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朝鲜问题专家亚历山大·热宾认为,金正日访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交事件,因为两国领导人 9年来一直未举行高层会晤。金正日将同梅德韦杰夫讨论一系列重要经济问题。
热宾说:“两国领导人将讨论的问题包括如何实经济合作项目。这些经济合作项目在不久前梅德韦杰夫发给金正日的电报中已经提到。这些项目有:铺设输电线;把南北韩之间的铁路连接在一起;另外就是天然气项目,兴建连接南北韩的天然气管道。”
在金正日开始访问俄罗斯前不久,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也访问了莫斯科。俄媒体评论说,这两个外交事件显示俄罗斯试图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更主动和积极。
但热宾认为,俄罗斯一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他不认为俄罗斯在朝鲜问题上的积极活动会同中国形成竞争。热宾说:“俄罗斯和中国在朝鲜半岛以至整个地区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该地区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合作符合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
金正日上一次访问俄岁斯是在2002年,他当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晤了普京。▲◆★●■☆
传金正恩送中国产军车以争军队忠诚
http://ed-china.stnn.cc/military/201108/t20110823_1629973.html
2011-08-23: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日前发表独家报道,题为《三、四千辆中国产军车上月被运入北韩——传金正恩送中国产军车以争军队忠诚》,摘编如下:
22日获悉,3000至4000辆中国产军用卡车和吉普上月被运入北韩。据北韩消息人士当天向记者提供的视频,大批中国产国防绿色军用卡车和吉普上月在辽宁省丹东海关办理报关手续后,以每天100多辆的速度被运入北韩。
视频共8个(2至16分钟不等),再现了“中国产军车在占地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的丹东海关停车场和普通车辆一同等待通关”、“满载军车的双层拖车停在路边等待进入丹东海关”等场景。丹东当地的消息人士说,平时进入北韩的中国产车辆全部是民用车,但是7月出现了大量的军车。
北韩内部的高层消息人士就上述车辆表示:“这是金正日的接班人金正恩在7.27战胜纪念日(停战协定签署日)之际送给军部的礼物。”该人士还表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北韩军车现今过于老旧,不仅影响作战能力,官兵们也很不满意。金正恩得到中国的帮助,为军方更新了车辆,目的是争取军部忠诚,同时展示自己的能力。”据悉,吉普车和卡车将分别供各部队的军官和士兵使用。
从画面上分析,军用卡车是中国一汽生产的载重量6吨的车辆。金正日今年5月访问中国时,曾参观过位于长春的一汽总部。
视频中还出现厢式卡车、大巴、轿车、油罐车、农用机械和重装备等各种军车以外的车辆进入北韩的场面。
这些车辆的风挡玻璃上都贴着写有收货方名字的纸条。通过画面可以看到“朝鲜胜利贸易公司”、“大成九贸易”、“朝鲜大成六贸易商社”、“朝鲜南江贸易总公司”和“朝鲜黎明”等名字。其中,大成贸易是管理金正日政治资金的劳动党39号室旗下的贸易公司,已被列入美国政府的制裁名单。大成六贸易公司主要负责进口,大成九贸易公司从事中介贸易。胜利贸易和南江贸易则隶属于人民武力部。
视频中出现了丹东海关停车场一侧停满旅游巴士的画面。嫩绿色和蓝色的大巴和灰色小巴全部都是专门制造客车的金龙客车产品,车体侧面喷着“朝鲜国际旅行社”字样。
视频中还有数十辆运输液化天然气用油罐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丹东海关的场面。这些车辆的号牌从“平北44”开始排列,均出自中国一汽,在海关外面稍等片刻就进入海关。就此,韩国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北韩的石油等燃料几乎全部依赖中国。▲◆★●■☆
因涉国家秘密外交部今年不公开三公经费
http://news.stnn.cc/china/201108/t20110823_1629873.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1-08-23 星岛环球网消息:外交部财务司22日透露,今年外交部将不会公开“三公”经费。这意味着,外交部是目前唯一一个明确表示今年不公开“三公”的中央部门。对于不公开的原因,外交部给出的解释是涉及国家秘密。
《新京报》报道,据悉,截至8月9日,在98个中央部门中,只有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和侨办尚未公布,其余95个部门均已公开。
此前,外交部有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外交部未公布的原因是“三公”经费中有一些涉密信息。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需要公开“三公”经费,但是根据《保密法》,一些信息又不能公开,外交部正在和相关部门协商研究处理方法。外交部财务司8月9日对本报记者称,正在研究,应该很快公布。
昨日,记者再次致电外交部财务司。该司综合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外交部最新的研究结果,今年外交部暂不公开“三公”经费,不公开的原因是“三公”经费的有关预算涉及国家秘密。
对于外交部不公开“三公”经费是否违反了国办的精神,该负责人表示,这是外交部根据相关法规作出的决定,与国办的文件精神并不矛盾,因为外交部的情况很特殊,经费情况不适宜对外公布。▲◆★●■☆
宋楚瑜不要成为台湾的罪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宋楚瑜的参选结果,依目前态势是无力争取大位,但却势必危及马英九的连任之路。
中评社香港2011年8月21日电(作者 戚嘉林) 此次二0一二“总统”与“立委”二合一原本冷飕的选情,近日因宋楚瑜与亲民党的投入而热络。现在宋楚瑜宣称要终结蓝绿恶斗并抛出“二次宁静革命”论,更是引发新党主席郁慕明的重炮轰击,一时间选情激起千重浪。
众所周知,亲民党与新党本是同根,源自蓝营,在意识型态上有时更出于蓝而胜于蓝。惟事世无常,有时事与愿违,对蓝营群众而言最大的梦魇就是橘营打着蓝旗批蓝营。诚然,理论上在民主选举制度下,人人有参选大位的权利,但实际运作时事涉诸多复杂因素,仅有极少数的政治菁英有能力参选竞取大位、或藉机宣传理念、或搅局拉下特定某人。在目前台湾的特殊政治生态环境下,宋楚瑜因源自蓝营,熟知蓝营选举运作,且其未来所获选票实质也是来自蓝营,故他对蓝营的伤害是无与伦比的,是可预见的。
无可讳言,宋楚瑜的参选结果,依目前态势是无力争取大位,但却势必危及马英九的连任之路。宋营吴昆玉称,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亲民党愿意与任何政党合作。这显然包括意识型态上南辕北辙的民进党,故蓝营选民如果将这些事与年初宋楚瑜和前“总统”李登辉的亲密互动,以及“二次宁静革命”等事连结起来,真是难以接受。尤其是,李登辉卸任后曾再三表达他是旗帜鲜明的分离主义者,宋楚瑜源自中国国民党,昔日曾率领深蓝正面对抗李登辉的台独集团,还一度被视为泛蓝的正统。但宋楚瑜这次对事涉两岸的大是大非问题,隐藏其政治立场,且未能具体“说清楚,讲明白”其与李登辉尽弃前嫌互动甚密的目的,这对曾大力支持他的蓝营群众情何以堪!
泛蓝分裂,泛绿却是团结一致,连李登辉所属激进的台联都不提名区域“立委”。这不禁令人感叹,在陈水扁贪渎案有目共睹的情况下,绿营有难,其政治人物在内部协调选举时就不乏含泪以顾大局者;面对绿营铁板一块的选情,宋楚瑜无论怎么搞,即使搞得橘营烽火遍地,但其结果绝不可危及马英九的连任。
报载政坛甚至传出“李蔡宋联盟”?如果此事为真,显然独派是要藉宋分化蓝营,拉下马英九,其终极目的就是煞住并改变现行两岸交流前所未有纾缓的局面,其结果将影响两岸未来至巨。宋楚瑜聪敏绝顶,自然知晓这简单道理,万不可陷人陷己于绝境。
宋楚瑜政坛纵横一世,恩怨情仇在所难免,纵然对马英九有万般怨怼,但绝不可危及马英九的连任,务必要顾大局,不要成为台湾的“千古罪人”。(作者是台湾国际问题学者、博士)▲◆★●■☆
解读近期的“宋楚瑜现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宋楚瑜重新活跃于传媒的视线中,当然与宋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有关。
中评社北京 2011年8月23日电(特约作者 杨立宪)近一个时期,台湾政坛围绕2012年“二合一选举”展开激烈热身,宋楚瑜及亲民党的动向受到普遍关注。显而易见,在蓝绿高度对立的台湾社会,这股力量重新活跃,势必给选战投下变数。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因素促使已宣布“退出政坛”的宋楚瑜重新展现政治抱负?宋之复出能否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笔者试作如下解读。
☆其一,宋“三战三败”心不甘。
众所周知,宋是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民选的台湾省长,任内表现可圈可点,受到台湾社会高度评价,自1998年卸任后,曾三度参加选举,结果均告失败。第一次是2000年大选,宋的民调支持度一路领先,不料李登辉主导下的国民党在关键时刻抛出“兴票案”打击宋,宋应变不及,最终以2.56%的差距输给民进党的陈水扁。第二次是2004年大选,宋与连战搭档参选,结果又因“319枪击案”发生,以0.228%的差距饮恨。第三次是2006年宋与国民党推出的郝龙斌竞逐台北市长一职,结果在泛蓝选民自动弃保下只获得5万多张票,尴尬败选。
由这三次的参选经历可知,前两次宋的落选均与对手的“选战阴谋”有关,结果可说是“虽败犹荣”,最后一次则与其说是宋的能力声望不如郝龙斌,宋团队选得不好,不如说与宋的非国民党籍身份和亲民党的政治实力不如国民党有关,应属“未战先败”。客观而言,这三次的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宋在三战三败后说出“退出政坛”的话应是一时情绪之言,尘埃落定后改弦易辙亦属情有可原。
☆其二,宋希望在红蓝绿之间扮演桥梁角色。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国、亲两党加强了政治合作,国民党也展现善意希望宋重回国民党,或实现国亲两党合并,但终因国民党对“兴票案”的处理及对开除宋等人的党籍平反一事进展不顺而搁浅。台北市长一役国民党无情封杀宋楚瑜,特别是马英九当选台最高领导人后对宋及亲民党不理不睬,这些无疑增加了宋马二人及亲民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心隙。除外,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行压缩了小党的生存空间,部分有实力的亲民党政治人物改披国民党战袍参选民意代表或出任公职,益使宋及亲民党面临边缘化、泡沫化的危机。但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下,作为“政治大咖”的宋对台湾命运及两岸关系前途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并力求能够发挥以小克大的杠杆作用,为台湾和两岸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基于这种思考,2000年败选之后宋即成立了亲民党,寄望该党能够成为台湾政坛的关键力量。2005年初,宋为了走出蓝绿对立、两岸对抗的僵局,毅然推动“扁宋会”,迫使陈水扁作出10项承诺及保证,为凝聚台湾社会的政治共识迈出重要一步(此举亦为后来连宋的大陆行及与中共达成共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年5月,宋将自己首次大陆行定位为“搭桥之旅”,意即要在两岸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理解合作双赢的桥梁。此行宋一再强调,两岸“三通”应成为“四通”,即“心通”,“只有心灵相通才能一通百通”。
为达此目的,宋及亲民党在与大陆反覆沟通磋商后发表了《胡宋会谈公报》,明确表达了坚持“两岸一中”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推动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立场,以及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推动建立“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及台商服务机制的努力方向。此后,宋多次奔走于两岸之间,为两岸开展全方位交流穿针引线、献计献策,作出了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贡献。
☆其三,台湾社会有舆论呼唤“能臣”、拥宋复出。
2008年,宋协助国民党帮马英九赢得最高领导人大位。之后,为遏制“台独”、维护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宋力推国亲合作、泛蓝团结,个人并未从中谋取任何一官半职。此次宋表态“绝不缺席2012”,与其说是“静极思动”、“个人野心大暴露”,不如说是台湾社会存在一股对马不满的情绪所致。部分选民对马英九施政能力、行事风格不满,特别是蓝营内部对马用人亲绿疏蓝、不谙人情世故、幻想当“全民总统”迭有怨言。同时,社会迷漫着“无感复苏”、“贫富差距拉大”等说法,加上民进党煽风点火抨击马“倾中丧权卖台”等,致使马的民意支持度一直低迷,迟迟无法与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拉开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开始怀念当年宋省长的亲民作风与执行力,希望宋能够重新出山担起责任,并渐而汇集成一股拥宋舆论。8月以来,台湾4家较大的民意测验显示,如果宋参选2012,将获得10-19%的支持度,这对“双英”而言无疑是警讯,但对于宋实现自己“做大事”的理想报负而言,则不啻是极大的诱因,促使宋陷入如何回应的长考。
8月10日宋在记者会上声称,今天台湾的主要问题在于领导不力和民意机构的乱象,必须推动“第二次宁静革命”才有“光明的愿景”。对于外界对其年龄过大和曾经宣布退出政坛的质疑,宋以邓小平3落3起、邱吉尔6进6出、林肯参选11次败选8次、里根70多岁竞选并连任美国总统为例自辩;对于蓝营担心宋参选会重蹈2000年“鹬蚌相争”、让民进党“渔翁得利”的覆辙,宋则以“绝对不会违背两岸和平基本前提,也不会帮助哪一个政党继续混日子”作为回应。这些均给外界以无限想像。
总之,宋重新活跃于传媒的视线中,当然与宋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有关,亦与台湾社会存在着一股对马英九国民党不满、怀念当年宋省长及希望在国亲之外有第三势力制衡的民意有关。宋及亲民党此番卷土重来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现在言之尚早。
站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立场上,笔者惟盼宋及亲民党人能明辨大是大非,妥善拿捏政治分寸,不要做出亲痛仇快、令人扼腕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