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者感慨:中国人越有钱 教育越失败 | (回到Blog入口) | 中国军事现代化是引发忧虑的原因吗? »

中国对利比亚问题新表态意味着什么?

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生活经典】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6916&msg_id=284

 

    ★ 有些人习惯了占你小便宜,小人小肚肠,大人大度量,有机会坑他一把大的,出一次大血,同样让他记住:天下根本就没什么免费的午餐,哪有白拣的便宜让你赚。

 

今 日 看 点 : 2011-06-23▲◆★●■☆

 

邓小平为何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http://grass.chinaiiss.com/html/20116/23/wa50a9.html

 

中国对利比亚问题新表态意味着什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纪委: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尚缺诚信体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军队炫耀实力 或不再韬光养晦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344

 

南海可能成为中国战场?中国敦促美国不要插手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417

 

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林洸耀:九十周年大庆有感

http://www.zaobao.com/futurechina/pages/news110622a.shtml

 

中国对越菲动武瞻前顾后的真正原因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761760.htm

 

 



邓小平为何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http://grass.chinaiiss.com/html/20116/23/wa50a9.html


  邓小平为何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周边地缘利益的矛盾与毛、邓的不同处置策略

 2011-6-23:随着南海困局的加剧,现在的不少国人都在抱怨自己的政府对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一厢情愿式的坚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政策,它的战略考量又是什么,现在还要不要继续坚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冷静的思考和谨慎的决断。

  一、地缘利益矛盾的化解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给中国创造出一种医治内伤、加速发展的和平环境,邓小平在处理周边地缘利益的矛盾冲突上提出了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国策来坚守。

  在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内乱中走出来,急需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加速自己的发展。

  作为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大国,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支援亚非拉人民争取自身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这是毛时代的中国所担负的一项极其繁重的国际主义义务。这种国际主义的实质,就是毛主义或中国革命模式的对外输出。在这种通过自己的代理人所进行的全球角逐中,中国的反霸及其对亚非拉人民解放运动的支援,虽然也伸张了不少国际道义,但自己的援外负担却也越发不堪重负起来。与苏美的继续争霸只会把中国拖进更多的战争泥潭和援外黑洞之中;而用于自己和平建设、民生改善的时间与资源,就可能受到更多的挤压和出让。邓小平接手的中国,虽然也还是世界大三角关系中的一极,但自己的内部却极度虚弱,已经不能再对外折腾了。中国在经济、国防上只有加速发展起来,才可能保持住自己的大国地位。

  在中国所承担的国际主义义务中,邓小平放弃了毛主义革命模式的对外输出,实施了自己的的战略收缩,并通过这种对外上的“韬光养晦”,而专心于自己的加速发展。按照邓小平的想法,中国只有“不出头、不争霸、不称王”,才可能从自己国际主义的援外重负中解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精力用于自己经济的发展建设,用于提高自己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解决了中国所承担的反霸重负之后,,邓小平接下来必须谨慎处理的一个棘手之事,就是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积怨与地缘利益上的矛盾冲突,以此营造中国加速发展所必需的和平环境。怎么化解呢?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构想,那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对此,邓小平解释道:“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这种地缘利益归属上的争议,就交给下一代、乃至下下代的人去自己解决吧,我相信它们有这样的智慧。”那时候,邓小平一心想的只是通过自己对外政策的怀柔和亲善,促成中国与自己周边的国家更多地和平共处起来,以此加速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邓小平心里是清楚的,这样的办法只能暂时地缓和矛盾冲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邓小平只能采取这种“延后处理”的策略。至于下一代如何解决这些地缘利益上的归属争议,那也就用不着自己再管了。

  二、毛泽东、邓小平处理地缘利益冲突的不同策略


  钓鱼岛、南海诸岛,它的主权归属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这都应是中国所固有的领土。谁要是窥伺、争议它的主权归属,这都是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公然挑衅。如果不听劝告继续挑衅,那就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进行解决。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招呼中国周边的那些争议分子的。在中国周边的地缘利益上,毛是不妥协的。他的原则是寸土不让、寸权必争。毛通过中越西沙、中印边界、中苏珍宝岛等自卫反击战,把那些周边国家蓄意窥伺、争议的地缘利益都争了过来。同时,也把更长时间的周边和平环境给争了过来。

  妥协只能寻求较短暂的和平,更持久的和平往往都是靠战争打出来的。这种战争与和平的逻辑,毛显然是深信不疑的。因而,在周边地缘利益冲突的处理上,毛更多采取的往往就是这种战争方式。战争方式虽然是要流血的,但却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矛盾解决的阵痛和成本。通过谈判妥协也能寻求到世界的和平,但这只是更大矛盾、更大战争爆发前夜式的和平。这种和平的破灭,其阵痛和成本都更大。

  同样是解决周边的地缘利益冲突,邓小平却采取了这种旨在韬光养晦的妥协方式。这样的和平只是暂时性地缓和了争议、营造了一种偏安的局面,但却把更大的矛盾、更大的阵痛给自己的后继者制造了出来。而要解决这种地缘利益上的矛盾冲突,中国就必须经受更多的阵痛和更大的风险。

  现在,中国已经深陷到这种四面受敌、被人蚕食的境地。这种境地的深陷,归根结底都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种旨在怀柔、亲善、隐忍的政策所招惹来的。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都在窥伺着中国的固有领土和地缘利益。随着美国对华战略围堵的收紧,以及这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地缘利益争夺的蠢蠢欲动,中国与它们之间的战争对话是很难避免的。而这样的战争对话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十。不论是阵痛还是成本都将是巨大的。比起毛的解决方式显然是太不划算了。至少毛的果断和敢战带给中国的是一对一的单挑;而邓小平的退让带给中国的却是一对十的血拼。从这一点上看,邓小平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怀柔亲善办法解决中国周边的这种历史积怨与地缘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实则是一个战略性的失误。因为这是这样的失误,把现在的中国拖进了这种边患四起、以一敌十的困境。

  三、中国应对主权归属争议危局的可能办法


  有不少人总是在抱怨现在的中国政府腰杆太软,不敢在自己的固疆守土上据理力争、血拚到底。说真的,中国政府也有着自己的难处。四面受敌、以一对十,谈何容易!处理这样的烂摊子,应对这样的复杂危局,考验着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以一对十、四面出击、多线作战,这样的冲动和冒险是万万使不得的。应对这样的复杂危局,战略上的继续隐忍是必须的;但中国在某些局部地缘利益的扞卫上也必须果敢出击,亮剑震敌。中国可以抓住越南、菲律宾这样实力弱小、且疯狂挑衅的国家很打一顿,一战而定南海诸岛的归属或渐立规矩让其遵守。没有日美安全同盟条约的捆绑,美国对南海主权争端的军事介入,肯定不会太强烈。

  当然,对于美国可能的军事介入,中国也必须做好各种反介入的军事斗争准备。如果它们想打的话,中国也不必惧战,一定要拉出亮剑血拼、同归于尽的架势。毛在接受美国记者斯特朗的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豪气冲天的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战略上我们要蔑视美国的战略恫吓与军事介入,要把它看作纸老虎;在战术上我们要谨慎地研究对付它的办法。除了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之外,中国也还可以抓住它们的经济命门,运用自己的对外贸易和资源出口,牵制和制裁日美等国的军事介入。比如,某些战略性资源的断供,以及美国国债的减持等。日本在中日撞船事件中不是很牛气吗?可一听说中国要减少它们所需稀土的供给,立马就慌了自己的手脚。它们的首相菅直人近乎乞求地连说“中日一衣带水,双方都要共同致力于维护中日友好大局。”

  所以,在这种以一敌十的复杂环境中,中国必须综合使用自己的军事、经济、贸易等手段与之周旋。只要抓住它们对我们资源、贸易、市场上的依赖点,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点穴战”的办法,肢解它们的战略结盟,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国的地缘利益。

  总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一种化解矛盾、寻求和平的办法,必须尽快地摒弃掉。它在给中国的加速发展赢得更多和平建设时间的同时,却也把日本、越南、菲律宾这些周边上的狼引进到了自己的室内,而来蚕食我们的地缘利益。

  不错,每个国家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撑,也才可能生存、发展下去。但这些生存资源却不能以到别人固有领土之中强占强夺的方式来获取。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亲善友邦的国家,是一个愿意运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别人发展的国家。与其通过流血的战争强占别人的固有领土获取这些赖以生存的资源,不如采取承认中国主权归属、与其共同开发、通过市场自由交换的方式,以和平地获取这些资源。

  笔者以为,可把邓小平的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修正为“主权在我,共同开发、各取所需、互利共赢”。中国应允许周边的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与自己一道,通过资源、资金、技术参股经营的方式,参与这些争议海域资源的共同开发。然后再通过市场的购买优先满足参股经营国家的资源需求。对于这些共同开发出来的资源产品,每个参股经营国家都可以优先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所有的盈利都通过这种各自参股的比例进行分配。比如,南海的油气资源,越南几乎每一年都可通过它的开采出口赚取不少外汇。如果按照这种共同开发协议,中国可以优先获取这些共同开采出来的油气用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何须再绕到中东去购买呢!如果是这样的共同开发,中国又何乐不为呢!

  在这种“主权在我、共同开发”中,中国要运用自己的主权归属给这种共同开发厘定规矩,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这些共同开发出来的资源产品,必须以成本价的方式优先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

  当然,化解这种主权的归属争议,也还有一种更完美、但却很遥远的办法,那就是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把这些民族国家都融合为一个更大的联合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民族也好、国家也好,其实都是一些历史性的范畴,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都会引起民族国家界限的自我消亡。国家界限都消亡了,又何存这种不可解扣的主权争议。

  从目前这种民族国家逐渐融合的经验上看,化解这种主权争议的一个更平和、更现实的办法就是对现存的政治单位或国家实体进行更大层面、更大范围的整合。通过这种整合消弭这些争议或冲突。欧盟的组建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欧洲各国在联盟之前存在着不少市场、贸易上的争端和冲突,通过这种政治单位的重新整合,这些本来难以调和的矛盾和积怨就都逐渐消融了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单位的重新整合化解矛盾冲突的办法,在中国也被多次运用过。比如解放初期大行政区的划分以及最近上海部分市区的撤并,其始因都是为了化解这种行政区划的分割所形成的各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

  而如今,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之间不是存有这种地缘利益上的归属争议吗?那么,也可参照欧盟的办法,把这些不同的政治单位在更大的层面上整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更大的超国家的联合体。按照民主运作、代表平等的要求,成立一个超国家的理事会,共同管理着这个新政治单位里的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化干戈为玉帛、和平相处、共存共荣。

  四、邓小平解决海洋争端的完整战略思想是什么


  附记:对于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也有不少官方学者在进行着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或重新解读,说中国在运用这个政策时忽略了它的前提。2011年1月7日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学习时报》曾专门刊发《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前提是主权属我》一文进行矫正。这篇文章辩解道:“邓小平的完整思想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忽略主权属我这一前提,将这一战略思想仅仅理解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也就偏离了邓小平解决海洋争端战略思想的本质。”《学习时报》在发表闻航的“完整理解邓小平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一文中披露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当前,处理海洋争端仍然必须坚持主权属我这一根本立场。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钓鱼岛、南海问题明确指出,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屿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其内涵是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洋争端。”

  邓小平究竟有没有提出过这种严谨完整的处理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其文献依据又是什么?

  从逻辑的角度上看,这样的矫正是站不住脚的,也是说不通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缘利益上争议什么,说穿了只可能是某些交界性地盘的归属。如果在主权的归属上是清晰的,它们与中国之间又何来争议,中国又何须隐忍地与它们谈共同开发呢!周边国家对中国边缘性地盘归属上的窥伺,一个很大的诱因就是公约性的海洋权益法。按照这种海洋权益法的重新划界,中国与周边国家主权管辖的领土、领海出现了某些交叉、重叠的区域,比如中日东海油气之争。中国对这些交叉、重叠区域的主权拥有大多依据历史性的东西,比如先民的足迹、一些王朝断断续续的管辖记载。而周边国家对这些交叉、重叠区域的主权归属争执,则依据于这种国际性的海洋权益法。正是这种海洋权益法给它们争议这些交叉、重叠区域的主权归属提供了法理依据。

  对于这种历史上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土领海,中国一开始就应该理直气壮地申明它对中国的归属性,而不应该通过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隐晦、模糊地与自己的周边国家争议这些问题。这些历史上清清楚楚归属于中国的地盘,又怎能允许它们争议?这个主权性的东西根本就不能自我隐忍地搁置起来。如果邓小平一开始就提出了这种“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完整战略思想,想一想,这些周边国家还与我们争议什么呢!主权属于你了,共同开发当然由你说了算,它们很能争议什么!所以,这个所谓用来解决海洋争端的完整战略思想,其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或者说主权属我与搁置争议是不能共存于同一命题之中的。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前面是附加不上这种主权属我这个前提条件的。因为既然主权属你了,它们在地缘利益的划界上还能与你争议什么呢!把主权搁置起来,而与周边国家和谈共同开发,这本身就是默许这种主权归属争议的存在。正因为如此,这些周边国家才可能在这些交叉、重叠的地缘利益上与中国争议争议。所以,邓小平不可能提出这个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思想。

  再者,当中国仅用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处理周边地缘利益矛盾的时候,邓小平应该是健在的,他为什么不出面制止这种歪曲其完整战略思想的做法。按照邓小平在党内的威望和地位,谁又敢歪曲他的完整战略思想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邓小平在这些交叉、重叠的地缘利益上根本就没有提出这种主权属我的思想,而是出于营造周边和平环境、赢得更多和平建设时间的需要,通过主权归属的搁置与共同开发的亲善,默许了这种争议的存在。

  邓小平提出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就是现在我们又附加上这个主权属我的前提,也难以自圆其说了。对于这种交叉、重叠区域的地缘利益矛盾,中国应该提出“主权属我、共同开发”这种旨在怀柔、亲善周边国家的政策。即使它们通过实际的强占而蚕食了我们的地缘利益,等到我们国力军力强大之时,再把它夺回来,这也属于武力自卫、收复国土的正义行为。而如果默许这种争议的存在,就大不一样了。

  总之,在这些周边利益的争端中,中国必须守住主权属我这个底线。如果你遵守这个底线,我就与你搞互利互惠上的共同开发;否则,就没有你共同开发的份。如何共同开发,,这个规矩必须由中国渐渐立起来。不然的话,就诉诸武力来个了断。这应该是中国处置这种地缘利益争端的原则立场。

  2010年10月2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中国对利比亚问题新表态意味着什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局主席马哈茂德·吉卜里勒6月21日至22日访华。

  中评社香港 2011年6月23日电/美国《星岛日报》6月22日载文《且看利比亚问题之中国新表态》,摘要如下:

  随着利比亚反政府组织领导人、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局主席吉卜里勒展开访华行程,全球的焦点再次转向东方,关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最新表态。

  根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二十一日的讲话,中国释出的明确信息是:北京愿与利比亚政府与反政府双方面同时保持接触,敦促双方尽快停火并展开谈判。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一向反对动用武力,主张寻求政治解决之道,中国外交部的最新表态依然延续了此一主张。
 
  从全局观察,目前全球已有德、英、法等十多国承认利比亚临时政府的合法性,刚在不久前声明与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共进退”的“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亦一反早前立场,转而强调卡扎菲必须下台。但一方面,由于北约经济与军事势力的双重疲弱,加之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攻城不利,与卡扎菲的战事迟迟未出现决定性的转机;而在美国,奥巴马正面临国会强大的质询压力,且美国参议院刚出炉一项提案,如被正式采纳,美国政府将仅被允许有限度参与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卡扎菲已然释出了同意谈判的讯息。

  由目前形势来看,比起继续动武,谈判是更可能尽快终结乱象、避免利比亚陷入长期内战泥淖的方式。中国此番“劝和促谈”的表态,不仅与联合国坚持的“政治解决”主张一致,同时也体现出北京在对待重大国际事务上一贯坚持的维护和平、秉承公正的“负责任大国”的立场。

然而,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正在深入介入利比亚乱局。尽管北京目前仅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已经成为利比亚国内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洪磊在讲话中亦一再强调,利比亚前途应由利比亚人民决定,但中国此时接受吉卜里勒来访,已然在利比亚问题上作出了一种姿态。

  事实上,自六月以来,中国外交官员已多次接触利比亚反对派,与其领导人物对话,考察当地人道主义状况和中资机构遗留资产情况。这向世界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即:中国已经改变了以往只与执政者接触的策略,开始在邦交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周旋于其执政者与反对势力之间。

  在中国经济活动与影响力遍及全球的当下,这一做法固然出自最大程度维护本国利益的客观考量,却与其外交上一贯坚持的“不干涉”政策形成冲突。这一外交政策上的实质改变,会否引来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目前尚属未知。而另一与此类似的问题是:随着中国保护领海及自身海上权益行动的展开,解放军开始加强海军力量,然而,中国兴建航母、新型舰艇、战斗机等举措,又必然引起西方及周边国家有关“中国军事‘韬光养晦’策略结束”的疑虑。

  可以说,因为综合国力的加强,中国已然走到了一个历史结点:不管是否愿意,中国已经不由自主地被推上了国际舞台的中心,被迫展示自己在外交与军事上的“肌力”,而不再像从前绝大多数时候那样,只是一个不想引人注目的“群众演员”。而值得持续观察的是,在利比亚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在面对诸如叙利亚、摩洛哥这样一些与利比亚情况相似,已深陷动荡或正处在动荡边缘的国家局势时,将如何作出新的表态?而在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在面对他国对自己有关人权、民主、领土争议等敏感问题的指责与干涉时,又将以何种说辞进行反驳?


中纪委: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尚缺诚信体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23: 中央外宣办于6月22日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纪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吴玉良介绍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评社北京6月23日电/去年,全国共有851353名领导干部报告了住房情况,606813名领导干部报告了投资情况。中纪委官员昨日重申,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良好运行尚缺少两个条件。

  新京报报道,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昨日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再次直面官员财产申报和财产公示的问题,他表示任何一项好的制度,要想行得通、办得到,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和水到渠成的环境。对于财产申报制度,他认为尚缺乏社会的诚信体系和信息统计体系两个条件,他直言,“没有这两个体系的建立,我想这项制度实行起来是比较难的。”

  吴玉良认为,作为许多国家通行的反腐败制度,财产公示是有效的、管用的,中纪委对此也一直抱着积极的态度。

  他举例说,《2008年-2012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中规定了要对这项制度抓紧研究和论证,去年重新修订和颁布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也作了一些规定,包括要申报个人的收入、子女配偶的从业、房产、投资等情况,可以说在积极稳步地推进。

  2010年,全国共有1672902名领导干部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其中报告住房情况851353人,报告投资情况606813人,报告配偶子女从业情况805269人,对1581名领导干部相关问题进行了纠正。

  此外,吴玉良还发布,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结案13948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6517人,涉罪被移送司法机关5373人。另一方面还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从源头防治腐败。

  ■ 对话

  “财产申报可新人新办法”

  对话人

  任建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京报:社会诚信体系和信息统计体系对于财产申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任建明: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这个制度效果的发挥,我认为不应孤立地去说怎么推行这个制度、怎么让它有效,而是要有一个战略的考虑,把财产申报作为这个战略的组成部分。

  国外以及香港都搞了财产申报,过去把它的作用夸大了,认为一推行这个制度就万事大吉,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因为即使在国外,光靠财产申报发现问题也很难,没有人傻到把问题财产申报出来。这个制度可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基本手段。

  新京报:如果这些条件具备了,制度的效果能否比较好的发挥?

  任建明:单从推行财产申报制度而言,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渐进的策略,比如在地方试点新人新办法,新选的干部要申报财产。

  比如,某地班子换届,领导都要申报财产,审查确认其合法财产;下一个班子成立后,给六个月申报期,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的就处理,这样在短期内把历史问题纠正,然后翻过历史一页,走上一个成功的反腐轨道。这种情况下,财产申报制度使用一次就可以了,六个月之后就是将来的问题了,之前则是历史问题。

  新京报:这种新旧区别,对于已经违法犯罪的官员是不是开了口子?

  任建明:历史问题从宽处理,不是无原则地捞了就捞了,有严重后果的,除了财产充公,还应有重罚。

  香港当时就遇到过这种问题,廉署成立后誓言要把所有腐败分子挖出来,查到1976年后就导致警察闹事,酿成社会动乱,港督被迫宣布特赦。要吸取他们这个教训,但历史也不能简单翻过去,捞了不能白捞,要吐出来。

  新京报:如果说财产申报只是阶段性的手段,那反腐还要经历多长时间?

  任建明:我们常讲反腐败的长期性、艰巨性,但我认为长期性是值得商榷的,尽管腐败是个很难彻底铲除的问题,但从反面讲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时间久了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动摇执政地位,我很同意温总理曾说的,目前我们最大的危险是腐败。

  我们具体的制度,像财产申报,是为一个更大的战略服务的,不能只看到树木,而不见森林。

■ 部署

  中纪委今年重点治理公车

  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介绍,今年中纪委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是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公车专项治理。

  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4月25日,中央又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吴玉良表示,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已做出工作安排,对公务用车逐辆登记自查,摸清车辆底数,对发现和认定的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处理。同时,要明确新的编制和配备标准,重新核定车辆编制总数,严格控制公务车总量。

  此外,严格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预算管理,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避免公车私用,降低使用和维修保养成本。目前该项工作已到清理纠正阶段,下一步将开展重点检查,按工作计划稳步推进。

  公车问题被公众称为“车轮上的腐败”,国务院今年将向全国人大报告去年中央部门的“三公”支出,其中包括公务车的支出。

  ■ 焦点

  1 刘志军案仍在进行调查

  今年2月,中纪委对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涉嫌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立案调查,对于调查进展情况,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表示,目前仍处于调查阶段,调查结束后会向社会公开。

  吴玉良表示,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比如,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央和各省 (区、市)党委成立巡视机构,对各地区和部分中央金融机构及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开展巡视;中纪委对中央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去年,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干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他认为,刘志军被查处,恰恰说明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说明反腐败的工作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2 逐步建立官员防逃网络

  针对贪官外逃问题,吴玉良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大力开展境外追逃和追赃工作。近几年已经通过引渡、遣返和司法协助、警务合作等国际执法合作的方式,将一批逃往国外的腐败分子缉拿归案。

  同时,也在逐步建立防逃网络,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腐败分子利用外国投资移民政策获取身份、转移赃款等问题加强了防范工作。

  吴玉良介绍,1月开始,全国实施《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部门已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此外,还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出入境登记备案和证件集中保管的制度,加强资金监测,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防止贪官外逃,同时加强国际执法合作。

  3 回应“我贿赂了”反腐网

  针对近期出现的“我贿赂了”等反腐败网站,吴玉良表示,中央纪委监察部门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并注意核查从新闻媒体和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案件线索,重视发挥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

  不过,他亦提出,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依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要引导网民合法合理地表达诉求,也使网上反映的案件线索提高真实性和可靠性。

  4 三招防范“权力期权化”

  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将来的利益做交易被称为“权力期权化”,吴玉良表示,已经注意到个别领导干部的“权力期权化”问题,对此的工作部署涉及三个方面。

  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方面,去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不得在“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此外,严肃查处违纪问题。

■ 数说

  反腐倡廉进展

  146517人

  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结案139482件,党纪政纪处分146517人,移送司法机关5373人。

  82亿

  全国查处涉及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违纪违法问题9800多件,涉及金额82亿多元。

  1296个

  对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进行清理摸底,制止、取消活动1296个,节约经费3亿多元。

  16亿

  治理教育乱收费方面,十七大以来取消收费项目3764项。涉及金额16亿元,党纪政纪处分或其他处理9704人。

  1.7万

  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十七大以来共查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16.5万件,1.7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其他处理。

  36亿

  在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方面,67个国务院部门项目撤销率80.5%;各地区撤销率97%,减轻负担36亿多元。

  191人

  2010年以来针对河北、山西等一些地方重新发现未销毁的问题乳粉事件,给予191人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其中涉及厅级干部20人。▲◆★●■☆



中国军队炫耀实力 或不再韬光养晦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344


    2011-6-21:中国持续增长的军事势力未能震慑越南、菲律宾等声索国的南海主权要求,反而在6月份两国纷纷举行军演的态势下令南海局势波诡云谲,甚至出现战争一触即发的危局。美国公共广播(NPR)6月20日就此发表"China's Growing Military Muscle: A Looming Threat?"一文,称中国军事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声音都充溢着更加积极强硬的号召,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中国军事“韬光养晦”或即将结束。

  文章首先描绘了香港昂船洲军事基地的一幅场景。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整齐、气宇轩昂。前来参观的普通民众则发出阵阵喝彩声。“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来提升我们在香港的形象,”水手于斌(音译)一边帮助参观者攀登上军舰一边说。“我认为人们不应该害怕,因为毕竟我们在这里保卫着国家。”

  文章称,虽然中国一直以“防御为主”建立军事部队,以维护领土主权,但中国军事的发展速度却让其邻国和美国惶恐不安。中国高级官员认为解放军军力比美国军队落后几十年,这便是近20年中国军费两位数成长的合理原因。许多中国人同意这个观点。

  “比起美军,中国军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场的一位中国人说。与其他许多中国人一样,他认为,抗衡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军队。“如果我们的军队足够强大,就不会有战争;如果我们的军队不够强大,战争就会到来。”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很多香港居民不信任甚至害怕解放军。但现在,情况已截然不同。“中国已经成长得越来越强大,每个人都为这一点感到骄傲,”另一位李小姐说,言语里洋溢着自豪。

  事实上,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1月份公开承认,中国的军事力量已让美国国防情报猝不及防。好像是为了让这一点更为明显,中国首次试飞其最新研制的J-20隐形战斗机。现在,中国已基本完成建造其第一艘航空母舰,新华社称该航母马上就可以下水试航了。

人民解放军在香港昂船洲陆军基地练兵

  不久前,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首次正式确认了中国航母的存在,“航母正在建设中,尚未完成。”

  “施琅号正在争分夺秒地靠近完工,”一直关注中国首艘航母下水的《汉和防务周刊》主编平可夫说:“我们看到航母已经安装了大部分的电线、无线电,差不多就快完成了。”

  平可夫认为,航母将主要用于训练目的。中国航母可能最终改变国际军力平衡,制衡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

  一份5月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国人支持建造航空母舰。81.3%的受访者认为建造航母可以“快速提升中国整体军事实力”,50.9%的人表示这将有效抗衡美国。

  但平可夫说,这只是中国军火库中的一个武器而已。“与俄罗斯和美国相比,只有中国正在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弹道导弹核潜艇、隐形战斗机和GPS卫星。”

  文章认为,中国民族主义和民族自信不断增长的前提下,越南和菲律宾的中国南海争端却不断变大。而中国一直在进行海上防御和抢滩登陆演习,前不久即有中国最大的民用海上巡逻舰“海巡31号”巡逻中国南海。

  与此同时,中国公众的不满情绪似乎在不断膨胀;尽管北京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但一个调查发现,82.9%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应该用军事行动来解决南海纠纷。

  “中国的军事梦想是建立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资深上校刘明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太软弱,我们不安全的,”刘说。“美国在我们家门口进行军事演习,并使用其航母炫耀军事实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美国的军事威胁。美国的遏制和威胁是中国军事发展的最大动力。”

  许多人不再谈论“中国威胁”,并认为中国的目标并不是对外扩张。 “我们只注重一件事情:不要损害我们的利益,”一位退役少将说。但是中国的利益正在飞速扩大,它包括越来越多的海上航道、石油供应管道和中国海外公民权益。

  “美国必须接受不断变化的形势。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我们将会开始表达我们的海上及邻近地区冲突的要求,”他说。

  他刻画中国的军事安全立场是“积极防御”,并表示,中国无意开设海外军事基地或接替美国成为“世界警察”。

中国的第四代战机J-20

  但在这次日益激烈的辩论中,中国国内也明显有更为强硬的声音。“如果世界真的希望中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承担更多的责任,它就应该让中国参与国际军事联合行动,并理解中国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的需要,”《环球时报》称。“它不仅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安全,而且还可以保护贸易路线免受海盗和恐怖分子的侵扰。担心中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只会把中国从世界其他地区孤立出来。”

  或许是希望缓解紧张局势,中国最近派出其军事高级将领访美,并在公开场合展现出友好合作的姿态。但许多人担心,中国快速的军事现代化可能掩藏着别的讯息。

  中国前领导人曾经说过“韬光养晦”——隐藏你的能力并等待适当时机。而此次在中国南海争端上,北京呈现出新的自信、更强硬的立场,便是最好的例子。▲◆★●■☆

  附:英文原文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Muscle: A Looming Threat?

  At the Stonecutters Island army base in Hong Kong, camouflage-clad Chinese soldiers lunge forward with fierce yells, making stabbing motions with their daggers. There's a communal shout of admiration from the crowd watching the display on the army's home territory, which is opened up once a year to the public as a goodwill gesture.

  "We've done a lot of work on our image in Hong Kong," says sailor Yu Bin, as he helps visitors clamber up onto a warship. "I don't think people should be scared, because after all, we're here to defend the country."

  Beijing has long argued its army is primarily defensive, aimed at safeguarding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But the speed of China's military development is unnerving its neighbors and the United States.

  Senior Chinese officers insist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r PLA, is decades behind the U.S. Army, thus justifying 20 years of almost continuous double-digit hikes to the military budget. Many Chinese agree, like Lai Pau Mok, who is enjoying the military parade.

  "Compared to U.S.A, there'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he says. Like many other Chinese, he believes a strong army is necessary to counterbalance the U.S. "If our army is strong enough, it will be no war. If our army is not strong enough, the war will come up."


中国首艘在建航母

  The End Of 'Hide And Bide'?

  When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ese sovereignty in 1997, just eight years after the killings in Tiananmen Square, many Hong Kong residents were unnerved by the Chinese troops rumbling over the border. But now the situation is very different.

  "China's beco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Everybody feels proud to face to this fact," says another spectator, Teresa Lee, beaming with pride.

  Indeed, Beijing's new military hardware has caught U.S. defense intelligence off guard, as Defense Secretary Robert Gates openly admitted in January. As if to make that clear, China performed the first test flight of its new J-20 stealth fighter jet during Gates' January visit to Beijing. Now China has almost finished refurbishing it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 an old Ukrainian model, the Varyag, which the Xinhua news agency has described as "on the verge of setting out."

  Last week, PLA general Chen Bingde officially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arrier for the first time, saying, "The carrier is now being built. It's not completed."

  "They change Varyag day by day, hour by hour," says Andrei Chang from Kanwa Asian Defense, who's been tracking the work. "We've seen they've installed most of electronic warfare, radio antennas — everything is done."

  He believes it will mainly be used for training purposes as China prepares to build its own carriers. Chinese aircraft carriers could ultimately change the balance of military power, threatening U.S. power projection in the Pacific.

  A Chinese survey in May indicated that most Chinese support the aircraft carrier, with 81.3 percent of respondents believing a carrier would "shore up China's overall military power," and 50.9 percent saying it would serve as a counterbalance to the U.S.

  But Chang says that this is just one weapon in China's arsenal.

  "Compared with Russia and U.S., only China simultaneously is building aircraft carriers, strategic 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s, stealth fighters, nuclear attack submarines, GPS satellite — everything simultaneously," Chang says.

  Add to that growing nationalism and growing self-confidence. This could mark the end of the era of "hide and bide" — hide y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your time, as advocated by earlier Chinese leaders. Beijing has shown new assertiveness, publicizing military drills and taking a stronger stance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Against a backdrop of rising tensions with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over the disputed South China Sea, Beijing's been carrying out maritime defense exercises and beach landing drills, as well as dispatching one of its biggest civilian maritime patrol ships to patrol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ublic mood appears to be hardening; despite Beijing's pledges not to use force, one poll found that 82.9 percent of Chinese respondents suggested China should use military actions to resolve its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some believe China's military ambitions are nothing new.

  "China's military dream is to build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No. 1 militaristic power," says Senior Col. Liu Mingfu in an interview posted on the Defence Observer magazine's website. His book, The China Dream, is taught in Chinese military colleges, alongside Carl von Clausewitz's classic On War. But he denies that China's military is a threat.

  "We are too weak and insecure," says Liu. "The U.S. carries out military drills on our doorstep, and uses its aircraft carriers to flaunt its military power. Every single Chinese can feel the U.S. military threat. U.S. containment and threat are the biggest impetus behind China's military development."

  A 'Changing Situation'

  Many within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downplay the idea of a "China threat," asserting that China's aims are not expansionist.

  "We only want one thing: Don't harm our interests," says retired Maj. Gen. Xu Guangyu. But China's interests are expanding at warp speed, encompassing ever more shipping lanes, oil supply channels and Chinese citizens overseas.

  "The U.S. must accept the changing situation. As China becomes more powerful, we'll start voicing our opinions about our maritime demands, and any conflicts regarding surrounding territories," he says. He characterizes China's security stance as "active defense," and says Beijing has no intention of opening military bases overseas or replacing the U.S. as a "global policeman."

  But there are clearly more hawkish voices, which are becoming ever louder in this debate. The Global Times, a nationalistic-leaning tabloid, recently ran an editorial calling for Chinese military bases overseas.

  "If the world really wants China t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Asia-Pacific region and around the world, it should allow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co-operations and understand the need of China to set up overseas military bases," said the Global Times. "It will not only make our world safer, but can also protect trade routes from pirates and terrorists. Worrying about China's overseas military activity will only isolate China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Perhaps hoping to defuse tensions, China recently sent its military band, along with its top generals, to the U.S. In public, the talk was of friendly cooperation. But many fear China's speedy military modernization speaks another language.来源: 综合▲◆★●■☆


南海可能成为中国战场?中国敦促美国不要插手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2417



       2011-6-22: 中国敦促美国不要插手南中国海争议,认为美国的卷入可能会使局势更加复杂。 不过,南中国海问题专家指出,如果中国真的想避免美国的参与,就应重新考虑其对南海主权的宣称。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6月22日(星期三)表示,美国不是南海主权要求国(Claimant State),南中国海主权争议,应该由涉及各方自行解决,美国介入,将令局势更复杂。

  崔天凯:个别国家玩火 不要殃及美国

  崔天凯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并没有挑起事端,如果美国希望发挥作用,可以敦促采取挑衅行动的国家保持克制,对他们的行为更加负责。崔天凯认为个别国家实际上是在玩火,他希望火不要烧到美国身上。

  崔天凯是在本周末前往夏威夷同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共同主持首次亚太事务磋商会议之前会见有关中外记者时说的这番话。

  路透社说,崔天凯的话是最近几个星期来北京对华盛顿发出的最直接的警告。报导说,由于有关国家担心中国越发断然宣称对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的有争议南中国海拥有主权和管辖权,南中国海的局势过去一段时间来紧张程度上升。

  南海最新争议 中越相互指责对方


  中国和越南6月9日在南海有争议海域发生了最新一起争议。越南外交部发言人指责中国渔船蓄意割断越南在南海作业的油气勘探船电缆,侵犯了越南的主权和管辖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反驳说,中国渔船在南沙群岛万安滩海域作业时,遭到越南武装船舰的非法驱赶,导致渔船鱼网和越南勘探船电缆缠绕在一起,中国渔船在被拖曳一个多小时后,才剪断鱼网,脱离危险。这位发言人指责越南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要求越南停止一切侵权活动。

  中国官方媒体6月21号向越南发出警告说,北京将“ 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保卫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中国《环球时报》6月21号在一篇社论警告说,“如果越南继续在南海挑衅,中国应坚决予以回击,包括用海上执法力量回击,必要时动用海军力量予以痛击。”

  南海事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中国在南中国海争议上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令美国感到十分关切。美国国会重量级参议员麦凯恩在华盛顿的一次有关“南中国海海上安全”研讨会上表示,导致南中国海局势升级,使和平解决争端更加困难的一个方面,是中国的挑衅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以及中国谋求的无事实根据的主权宣称。他说,在世界地缘政治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时,南海争议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

  他说:“在这个重要的地区保持有利的战略平衡,事关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其核心方面是捍卫普世的航行自由,以及开放的海洋。这是国际秩序的根本原则”。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美中不会因南海发生任何冲突


  麦凯恩说,如果持续恫吓使一个国家用武力宣称对主权的拥有,将南中国海变成一个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商船和军舰“不能进入的区域”(no go zone),结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这将为削弱国际法开创危险的先例,也会为任何地方正在崛起的大国,用武力解决和平和法律途径获得不了的东西,创下令人不安的动力(troubling incentive)。不过,麦凯恩也强调说,他并不预测会发生美中之间某种冲突的状况,无论是“冷冲突”(cold conflict),还是“温冲突”(warm conflict),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表示,南海航行自由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哪个国家的航船在南海的航行受到影响。

  学者:中国避免美国参与 应重考对南海主权的宣称

  美国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泰因·腾内松(Stein Tonnesson) 教授说,对南海部分海域宣称主权的越南和菲律宾,面对中国的武力恫吓,希望美国能明确表示在南中国海争议上的态度。不过他指出,美国是否应介入南中国海争端,关键是中国如何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妥善解决南海争议。

  他说:“如果中国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同东盟国家进行接触,如果中国这样做的话,没有任何国家会要求美国介入”。

  腾内松教授说,这是人们更乐见的结果,因为这将提供一个区域解决方案。但不幸的是,中国并没有继续推动2002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的好势头。

  美国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腾内松博士说,去年以来,中国发表了宣称主权的声明,并进行了一些挑衅的行动,基于这种情况,美国可能,也有必要更积极地介入南中国海争议。他说,如果中国真的想避免美国的参与,就应重新考虑其对南中国海主权的宣称。

  中国警告越南:可能会在南中国海作出军事回应

  中国官方媒体向越南发出警告, 北京将“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保卫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

  随着中国和越南在争议海域发生的海事争端造成地区紧张形势加剧,中国《环球时报》星期二在一篇社论中发表了北京对越南最严厉的公开警告。据称,这片海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环球时报》说,如果围绕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无法达成和平解决方案,如有必要,北京将动用海警和海军保卫中国的领土主权。

  这篇社论发表时,香港《商报》报导说,鉴于紧张局势加剧,北京将新航母的试航日期提前到7月1日。该报导说,这艘航母是一艘经过翻修的俄罗斯军舰,直到2012年10月才正式投入使用。中国军方没有证实试航一事。

  在华盛顿,美国参议员麦凯恩说,美国必须帮助东南亚地区国家增强海上力量,以应对中国对南中国海“依据不足”的领土主张。

  附:南海是否可能成为中国的战场?

  作者:李崇光( 香港的中国问题分析员)

  最近围绕着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南海主权争议又开始激化,直至近日越南公开在南海举行实弹军事演习,将中国的南海问题战略再次推向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中国的南海战略到底何去何从?

  南海:中国进退两难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主权争议,这几年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十分头疼的问题。由于南海底下石油资源丰富,再加上由于中国的崛 起,东南亚国家大都希望依靠美国来平衡中国的影响,而美国也希望借助东南亚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东南亚国家近来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叫板的程度不断增高。

  在中国方面,由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上涨,北京高层之前确定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在我”的方针,几已成为被人们嘲 笑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中国国内民意还是一些企业,都似乎有在南海问题上蠢蠢欲动,先下手为强的意图和行动。因此,一段时间来,发生在中国和东南 亚国家的一些南海冲突事件,很难说清到底是谁的责任。5月26日,中国的海监船与越南的勘察船在有争议的南海海面发生冲突,最后中国方面剪断了海底的电 缆,从而引发了最新一轮的中越南海争议。

  5月29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对中国的行为提出抗议,并表示越南可能将动用海军力量来解决争端。这是东南亚国家第一 次将军事打击方案提上桌面,也使得中越之间长期存在的恩怨再次表面化,尤其是中越是否可能在南海开战,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盲动的民意推波助澜


  事实上,在东南亚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中,越南和菲律宾是两个比较行动最为激烈的国家。除了越南首先将军事议题提上议事日程外,菲律宾最近正考虑将英文的“南中国海”改名为“西菲律宾海”。

  但面对这些行动,中国方面的举措则似乎有些前后矛盾之处。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南海的先下手为强策略是导致南海局势紧张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官方的立场却又相对比较暧昧,从而导致了中国民间的相当不满。

  这一怪圈实际上也折射出今天中国的两难和困境,那就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一方面过分不自量力,从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 起的不应有的疑虑和警惕,而另一方面中国则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又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和部署。这一两难的结果就是,崛起期的民意被煽动起来了,而盲动的民意 最终又无法得到良好的舒缓。

  在南海问题上,盲动的民意是令北京高层十分头疼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南海风云激荡,尤其是与越南的矛盾加剧,中国国 内主张对越开战的民意不断上升,令北京高层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坦率讲,今天的中国内外并没有做好对外开战的准备,甚至也并无此决心。但盲动的民意却不断推 波助澜,令决策者也逐渐陷于迷茫,并继而导致利令智昏。

  在这方面,北京比较顾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稳定状况,二是美国的态度。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维稳几乎已经成为北京高层 的头号目标。为了维稳,北京不敢与北朝鲜翻脸;为了维稳,北京对内动辄动用军队和坦克平定骚乱。但在外交战略上,维稳之上的策略却往往使得北京高层瞻前顾 后,不敢有所作为,并继而导致日益盲动的民意的不满。

  为转移矛盾铤而走险?

  北京领导人面临的这一内外困境,与欧洲工业化早期的现象颇有类似之处。不同的只是,今天的中国没有象欧洲早年那样经历过思想启蒙的洗礼,有的只是崛起期的盲动。

  人们千万不可小看了这一盲动的情绪,它在危险的时候,很可能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盲动举措。中越是否可能开战就是一个明 显的例子。从表面上看,今天的中国既没有开战的决心,也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但在民意的不断盲动和骚动下,尤其是在越南不断紧逼,而中国国内矛盾又无法找 到出路和出气口时,形势就可能变得比较危险。若越南方面无法保持克制,若中国继续不断遭受心理刺激,那么一个本来并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国家,完全有可能走 上对外战争的道路,并借以转移国内矛盾。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这样的例子和教训。

  中国是否会走上这条道路?南海是否会成为中国的战场?人们正在谨慎地观察。来源: 综合 ▲◆★●■☆


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林洸耀:九十周年大庆有感
http://www.zaobao.com/futurechina/pages/news110622a.shtml


 (2011-06-22)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庆祝建党90周年。

  在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不少中国共产党员在开闭门会议时曾抱头痛哭,苏联与苏共的结局让他们感到唇亡齿寒。

  但是,二十年过后,中国共产党非但没有步苏共的后尘,反而变得更强,更富,更自信。中共的第一个三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枪杆子、宣传和统战赢得民心,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第二个三十年,闭关锁国,内讧不断,虽然一穷二白,但敢与美国大打出手,对苏联“老大哥”也不惜翻脸;第三个三十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共产党重生。共产党逐渐由“无法无天”向“依法治国”过渡,中国开始演变成“正常国家”。江泽民1997年访美突破外交孤立,1997年香港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2年党政和平交接权力,民营企业家入党,2003年中国成功挑战外太空等等。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8万人,但共产党又一次挺过了危机,其后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不仅安全渡过亚洲和全球金融危机,而且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再往前看,中国共产党即将进入它的第四个三十年。关于未来,外国汉学家基本上有两派观点:一种认为共产党政权会有一天突然崩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共已执政74年。而中国共产党执政74年的那一年将是2023年,是第五、第六代领导人权力交接之际。届时,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又将如何?我大胆预测,中国共产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如能良好处理九大问题,仍将继续执政。

  ☆ 第一,近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


中国的经济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20年快速增长,GDP总量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十五位,跃升至今天的世界第二。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80年代,中国人奔波劳碌是为了买彩电、洗衣机和空调。今天,这些东西都变成了生活必需品;中国人今天的劳碌奔波,是为了买车、买房和出国旅游、升学。所以,只要不以偏见论断,就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人虽然没有西方标准的投票权,但是大部分的人很可能会“用脚投票”,如果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相应福利,目前的社会问题应该会淡化,大多数中国人也自然会认同执政党的统治。同理,经济发展一旦慢下来,失业率上升,种种社会矛盾和不满便会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而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加上通货膨胀,老百姓的幸福感在降低。

  ☆ 第二,明智的决策,赢得民心


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中国政府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2008年开始,社保与医保范围都在逐渐扩大,农村也开始实施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少,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虽然冲击到了职工的个人利益,导致大批工人下岗,但从长期来看,经过改革,国企又重新活起来。从经济效益上看,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此类决策往往是社会问题与政策弊端暴露后不得不进行的调整,但是客观看来,明智的决策有利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一些既得利益者为避免自己受到冲击,则反对政治改革,希望维持现状。但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呢?

  以前中国看别人好。现在,别人看中国好。有一首顺口溜说道: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能够救中国;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但是,中国真的已经具备拯救世界的实力了吗?中国已经能与美国匹敌了吗?这种思维膨胀已经冲昏了不少人的头脑,容易让人错误判断形势。金融危机后,不少中国人,包括某些领导人觉得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强,中国有正确的药方,中国模式可以打败西方模式,一党专政能够战胜民主体制,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笔者有理由认为,有些政府政策是争议性比较大的。90年代,三峡工程的上马曾引来一片哗然,至今还不断受到质疑。这就很难被称为一个利大于弊的决策。中国近几年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打压,等同于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建国60年来,共产党的错误政策屡见不鲜,数度将国家推向崩溃的边缘。与过去相比,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决策错误的可能性在一步步降低。但在一个缺乏外部监督的政权内,决策过程往往不够透明,仅靠自我评估,由于视野的局限,往往无法正确的考量政策的有效性。所以,尽可能的使决策过程透明化、机制化,才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

  ☆ 第三,个人自由更多了,心中恐惧也变少了。


当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没有自由的问题;今天,是自由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中国人今天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共产党对个人自由的干涉也越来越少。曾几何时,人们穿什么,有多少东西吃,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和读书,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生几个孩子,甚至什么时候死,能不能死,都是党说了算。相对于毛时代,人们已经不再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人民可以编顺口溜调侃领导人,茶余饭后可以议论政治;上海的周立波,北京的郭德刚的弟子也可以公开讲一些政治笑话。虽然今天中国的自由度与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难以令人完全满意,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能够接受或容忍。

  观察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要区别分析老、中、青三代人。老年人和中年人因为有所比较,所以对目前的状态更容易有满足感。而年轻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没有经过“文革”的摧残与1990年代的压抑,不大知道什么叫恐惧,更加认同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观点。所以,如何给整个中国社会把脉,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是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人的自由度与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互联网让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发表自己意见与观点、宣泄情绪与怨愤的平台,虽然往往也会遭遇审查,但平日不敢或者不便公开讨论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却可以畅所欲言。而智能手机、微博等新兴信息工具的应用,实际上扩张了每个人的言论权力与社会影响力,为人们获取更大的自由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如何控制,引导4亿网民对于共产党是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 第四,严密而强有力的安全部门。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执政60年,很大程度上在于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与安全部门以及国保、城管、乃至“小脚侦缉队”对社会的严密监控。对共产党来说,“稳定压倒一切”, 任何对政权的潜在威胁,一切“不和谐”的声音,都应被铲除在萌芽状态。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继续拿到中央政府下拨的大笔维稳经费,甚至不惜制造敌人。目前,中国用在“公共安全”上的经费,已经超过了对外公布的国防费用。中国共产党对外界清晰的表明其立场:它不会容忍任何人挑战它的权威。

  但是,强权高压统治下的中国,又隐藏着多少座活火山呢?苏共曾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与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克格勃,但社会主义的超级大国和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现在没有哪个政权愿意承认自己行的是封建王朝之实,唐太宗的这句话却可以解释为何世界上无论多么独裁的国家都会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在搞民主。一个依靠他人的畏惧、忌惮而存在的政权,始终缺乏政权的“合法性”,难免要承受他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或者白眼。“以德服人”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在军事上,中国已经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领先的成就,开发了自己的隐形飞机,中国第一艘航母也即将在七月左右下水,这些都是军事实力崛起的明证。但与此同时,这也会让其它国家担心“中国威胁”。单凭军事硬实力的增长远远不够。文化、外交、金融方面的软实力更能扩大一个国家的影响力。

  美国出口的不只是先进的武器,它向世界推销的更多的是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中国出口的价值观是稳定和发展。但是共产党也不能否定普世价值。哪位领导人敢说不应给老百姓自由呢?虽然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中国还远不是文化强国。为世界文明中国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从精英到老百姓,很少人没听过港台的“靡靡之音”或看过韩国电视剧,好莱坞或印度电影。中国文化产业和出口微不足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上持有异议的人宽容,并非如某些人说的那样,“纵容敌对势力”。能承受批评、容忍异议,非但不是软弱,反而是更自信,更强大的表现。谁愿意如惊弓之鸟一般活在恐惧与怀疑中呢?

  1989年之后,解放军的形象曾一落千丈。但1998年抗洪救灾中,解放军的形象被成功重新定位,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解放军再次赢得了好的口碑。今年年初的利比亚撤侨行动,是1949年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海外和平性军事行动。以民为本的军事政策也使得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 第五,媒体成为有效的宣传工具


在西方社会中,媒体是监督政府,但来到中国,媒体却改头换面,成为党的耳目喉舌。党让你发言,你不敢发炎。所以,从官方媒体上,人们只能听到党要他们听到的声音。

  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媒体虽然依旧没有履行监督政府的职责,却开始监督国外媒体了。比如,西藏暴动后,中国媒体开始了一轮“揭批”外媒报道失实的风暴。当然,这不是坏事,任何人都需要监督,外媒也同样需要注意报道的客观性。但是,如果几十年如一日,晚间电视新闻的前十分钟总是领导人如何辛苦;中间十分钟全是老百姓如何幸福,后十分钟又是外国人活得如何水深火热,有几个观众不会感到厌倦?以这种惯性报道新闻,官方媒体自然会缺乏公信力,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市场化的媒体拥有有限的言论自由,但却要遭受新闻检查或变相的经受打击,这绝不是正常合理的现象。2008年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与人民日报三大官方媒体得到中央的巨额投资,力图扩大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这是好事,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应该伴随着该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提高。不过,如果缺乏公信力,缺乏客观与全面的报道,继续以“宣传”为目的,换汤不换药,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电视遥控器只要轻点按钮即可。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曰,立德、立功、立言。1949年以前,共产党以立德为重,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开放之后,共产党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立功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希望在世界舞台上取得话语权,这是立言。可是,在立功、立言的同时,“立德”是否又被当成无足轻重的摆设,从而被忽视呢?今天不少人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第六,共产党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无人能出其右。

几乎在同一时期内,中共指导拍摄了两个纪录片,一个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崛起》,供老百姓集体受教育;另一部是拍给司局级以上干部看的《居安思危》,仅供“内部学习”,警醒官员防止苏联式崩溃。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信条,让共产党随时保持警觉和心理准备。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凡是不能杀死我的,最终让我更强。”中国共产党历经文化大革命,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政治风波,都没有垮台;2003年的SARS,2008与2009连续两年的边疆地区动乱,也没有撼动共产党的政权。相反,经过这些危机的洗礼,共产党在处理,应对,调节矛盾方面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有效对策,愈加收放自如。

  与危机意识应该形成配套的是共产党反思过去、纠正错误的能力。当然,对于一个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来说,让其承认并纠正错误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在许多历史问题与政策层面上,共产党决策错误在先,但是还是需要承认,共产党不断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虽然这种纠正错误的动力并非来自于其内部的监督机制,而是来自于外部的舆论压力使然。

  2003年,当SARS开始在中国肆虐的时候,政府起初对疫情采取了隐瞒不报的方式,后来迫于形势如实汇报,吴仪也向国际社会公开道歉。态度改变之后较为透明的处理危机方式,也为这届政府赢得了一定的口碑。也同样是2003年,在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收容所“意外身亡” 后,政府较快地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2010年,上海对黑车的“钓鱼” 执法被曝光,随后,政府被迫改变这种做法。2009年云南“躲猫猫”事件也水落石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共产党内,过去对一些问题的结论也开始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比如,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共产党允许高调纪念胡耀邦。原国家副主席高岗的墓碑,原本长期是无名碑,现在也允许在墓碑刻上他的名字。高岗传也允许在内地出版。林彪的名字本来已经从新中国“十大元帅”名单中消失多年,2008年,林彪像又重新回到了中共最高军事将领的牌位中。在《人民日报》最近发表的纪念华国锋的文章中,他曾经犯过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被略去不谈,某种意义上等于给他平反。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共产党一步步的转变。为党内人士平反是好事,但是党外的“遗留问题”得以解决的希望却没有与日俱增。共产党何时能反思1989风波的性质问题,并且何时能为赵紫阳得出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呢?

  ☆ 第七,有效的统战

统战是共产党的传统,1949年前,共产党就已经将统战视为其克敌制胜,化敌为友的三大法宝之一。共产党历来有两手,胡萝卜与大棒,软硬兼施,一手软,一手硬。这就是共产党的平衡。太松了,它手中的缰绳就拉紧些,以免成脱缰之马。太紧了,就放松一下缰绳,避免弦被崩断。共产党打压基督教的地下教会,但对佛教却比较宽容。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举行,一个“无神论”的党来举办一个“有神论”的论坛,这是共产党在宗教信仰方面,至少是对佛教的态度渐变宽松的一个标志,虽然在宗教自由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95-96年大陆对台湾文攻武吓之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李登辉、陈水扁说一句, 大陆骂一句,但基本手无对策。2005年,胡锦涛扭转乾坤,铺红地毯邀请台湾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访问,对台湾水果实施免关税优待。

  台湾的星云大师曾被禁足大陆多年,因为他曾庇护新华社前香港分社社长徐家屯。然而,星云今天是大陆的座上宾,被允许在北京办书法展,出版畅销书,且在江苏宜兴建大觉寺。另外,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慈济”在进入大陆多年后,2010年终于由民政部为其颁发了NGO牌照,使其成为在大陆合法运行的慈善团体。同样也是2010年,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展览”,这是中国1949以来第一次公开纪念外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同时,耶稣会的一些神父也陆陆续续回到中国,被允许以个人的身份在不发达的地区开展一些扶贫、救助麻风病人等工作。虽然这些神父尚不能公开以耶稣会的名义行事,在人数上也不大,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进步。

  儒学复兴更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儒家讲究“克己复礼”,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严格的尊卑有别的制度,尊重权威,也许是受中共青睐的原因之一。孔子塑像今年一度被摆供在长安街上,与当年号召“批林批孔”的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虽然出于某种考虑,孔子像很快被挪到外界看不到的地方,但这尊雕像却始终呆在离中国权力中心最近的地方。既然共产党在很多方面都更有自信,更能承受批评,为什么又不能多听听来自国家内部的批评声音,为什么不能对达赖喇嘛宽容些呢?

  ☆ 第八,教育体系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一直被政府所控制,学校并没有被定位为训练公民独立思考的地方,而是制造顺民的机器。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政治正确的,也许这样能少培养几个麻烦制造者,但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却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评判一个社会是否有活力,要看这个社会是否思想解放,百家争鸣。香港台湾两个不大的弹丸之地,创作的流行歌曲与电影却能红遍大陆。当政府拨重金给大学,建起一栋栋崭新教学楼时,校园里却很难走出鲁迅、胡适、林语堂之类的大师了,这是因为中国没有培养思想,鼓励创新的土壤。中国教育体制根本问题是培养顺民,没有独立人格,思考能力。爱国没有错但民族主义不可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御用学者却越来越少讲真话。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中国有给苹果代工的工厂,但是中国的微软,或者苹果又在哪里呢?更糟糕的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反而抬高了从农村小孩走向城市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出身的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或者提高了弱势群体接受同等教育的成本,这无异于一种倒退。

  ☆ 第九,国际地位提升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是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象征。宇航员到外太空,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等,都在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虽然不承认G2 的存在,但至少在经济上,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事实上,美国已将中国定位为其竞争者。今年初的利比亚撤侨,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撤侨行动,扭转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不敢作为,一向“缺钙”的形象。香港的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林毅夫目前是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朱民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助理,现在,中国人在国际上不再是二等公民。“中国应该强大”是大多数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但不容置喙,中国在西方还缺乏真正的朋友,缺乏其它国家对其的认同,在其它国家眼里,中国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有差距。中国应该融入,而不是对抗,国际社会。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共产党开始给国人制造一个“中国梦”,无论这梦能否实现,是否虚幻,至少还有梦。曾几何时,美国梦风靡全世界,也在中国大行其道,人人吃汉堡,喝可乐,看好莱坞电影,听美国摇滚,穿牛仔裤,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追赶上来。2009年以后,趁着海外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中国许多富人与中产阶级置业、移民海外,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中产阶级内心深处充满着不安全感,对共产党政权缺乏信心。何时能让中国人充满安全感与幸福感的生活在自己的国家,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是共产党下一步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一部分“贱民”是“不可接触”的,永无翻身之地,处于社会的底层。中国本来是一个社会各阶层人员可以比较自由流动的国度,在古代,自有科举制度以来,无论出身城市农村,还是富家贫户,虽然渠道单一,只要努力,比如读书有成,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在,社会上对公平机会的渴望依然没有实现, 无论是“起跑线公平”还是“结果公平”都没有实现。“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这样的身份标签,仿佛成为了隐形的种姓制度标签。共产党不仅需要给自己的红色后代铺路搭桥,与此相比,更需要给普罗大众翻墙,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翻不了墙,人们就可能会拆墙。

  5月28日,在江西抚州发生了爆炸事件,造成3人死亡的悲剧。一个叫钱明奇的上访者在房子被强拆,上访十年无果后,选择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找正义。“没有希望,只有黑暗”,在实施爆炸前,钱明奇在自己的微博中如此写道。而这类事件不算少。如果个别人选择这种极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你可以称之为“极端分子”或“恐怖分子”。但是,如果当大部分民众对爆炸嫌疑人抱有同情或产生共鸣的时候,执政党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政绩”呢?毕竟,当政府不能够提供“公平”、“正义”之类的公共产品时,民众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寻求正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提出以上九个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既是共产党稳固政权的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政权面临突发危机的原因。有友人嘲笑我是“保皇派”,但我个人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改良派”。难道暴力革命带来的剧变与社会动荡会比渐进式的改革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好处吗?

  有些西方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或记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无恶不作的邪恶帝国,对中共采取“damned if you do, damned if you don’t”的全盘否定< font size="2">态度。我认为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我个人对共产党执政看法相对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共产党在中国执政,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执政,这是一个现实。能做的,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承认现实,加以改良。暴力在任何文明社会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是避免暴力的最好方法之一。虽然民主制度并非万能灵丹,它有利也有弊,但这是人类目前发现的“最不坏”的方法来监督执政者,避免腐败。虽然共产党既非靠民主得天下,也非靠民主坐天下,但民主是一个国家希望“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最可行途径。选举能够摆脱“人治”,实现“法治”,当然,是通过柔和的改革,而非暴力革命。

  中共最大的危机之一是:虽然它执行力强,效率高,也有不少功绩,但它的公信力却不断的在下降。失去公信力,就等于失去民意的支持,对执政党来说,不啻为最大的打击。

  中共如继续大包大揽一切事情,为社会提供“保姆型”政府,做好了是应该的,没做好就必须承受更多的口水与压力。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共产党在第三个三十年,开始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在第四个三十年,共产党如能有智慧,勇气,魄力成为“议会党”,这将是中国社会转型成本最低的道路。这不但不会动摇共产党的地位,反而能够平息老百姓的不满,并给反对的声音提供表达的渠道。 ▲◆★●■☆


中国对越菲动武瞻前顾后的真正原因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761760.htm


 2011-06-22  韩媒曝光:中国对越菲动武瞻前顾后的真正原因

  韩媒:周边环境复杂限制中国对越菲动武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6月17日发表文章对中越两国未来可能发生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海上冲突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结合二战初期美日太平洋战争中,实力占优的美国在初期所处的被动局面,在可能的南中国海海上冲突中,中国很可能在初期也会因类似原因面临类似局面。

  文章称,受制于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国很难在一个方向上集中过多实力。中国在现阶段海上实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有限的前提下,面临被迫在全线布防但处处实力不足,与重点防御但会有所疏漏的两难局面。这也恰恰是中国在面对越南与菲律宾一类的小国挑衅时在行动上瞻前顾后的真正原因。

  文章认为,如果此次中国真的与越南在南中国海地区爆发较大规模的海上冲突,真正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那些字面上的实力对比,而是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国际局势向有利于哪一方的方向发展。

  1840-1949年的一百余年,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意义重大。此前中国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世界中心,但绝对是世界上最强大也最富有的国家。而在此期间,中国逐渐衰落,世界的中心也逐渐完成了由欧洲向美洲的转移。世界格局在此期间风云变幻。

  中国在前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无法决定自身命运但分量十足的棋子。后期可以看作是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但依然无法成为决策者。

  194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更重要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在经历长期沉沦之后的觉醒。但自1949年10月1日至今,却展现出了一个奇怪的过程。以改革开放为节点,之前的中国有些封闭但对外态度强硬,之后的中国开放但对外态度逐渐缓和,甚至有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实际上这两种表现并不矛盾,也没有对错之分,都是中国政府作为一个大国政府以其政治智慧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智抉择。

  文章认为,以此次中越之间的南中国海危机为例,中国的表现甚至在很多中国人自己看来都近乎懦弱,但实际上,这是现阶段中国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首先,任何一个海洋大国都会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海洋所带来的广泛而巨大的利益使其努力扩展其控制的海洋范围。但另一方面随着蓝色领土的增加,如何充分的进行控制与保卫就成了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美国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以中国的三大舰队的防御区域可将中国领海分成三部分,这三支舰队在这三部分海区中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国家但程度类似的威胁。中国海军的任务就是应对这三个区域内的威胁,最大程度上保证中国海洋利益的完整。但现实是,与中国领海相交的众多国家中,没有一国与中国称得上绝对友好,没有一国不在事实上与中国存在领海争端,没有一国不在试图或已经以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来攫取中国的海上资源。

  同时,在这些国家中,既有类似于菲律宾、越南这样的海上鱼腩国家,也有像日本这样的海军强国。另外最不能忽视的就是美国在亚洲地区强大的海上存在。因此,文章认为,面对如此众多、现实、广泛而又严重的威胁,现阶段的中国海军或许有能力集中力量解决一个方向威胁,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另一个方向上的形式突变而功亏一篑。

  其次,文章认为,如果将目光紧紧局限在此次中越可能爆发的南中国海海上冲突的话,中国在各个方面无疑都占有压倒性优势。而越南却依然在对中国进行看似脑残的挑衅,显然,其明白中国受制于其他方向可能的形式突变以及美国可能的海上军事介入,无法下定决心与自己兵戎相见。

  文章认为,6月9日,中国军舰大举穿越冲绳附近的公海区域,实际上是为了达到三重目的。其一,以此试探日美态度,了解对方此时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是否怀有过度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防范措施。其二,以此震慑日美,试图以此使其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在东海方向的行动有所收敛,不要成为中国在南中国海采取行动时的绊脚石。

  其三,结合之后中国海军在海南岛地区的军舰集结,以此对越南、菲律宾为首的东南亚沿南海国家进行震慑,希望南中国海形式能走向缓和。而这三重目的的共同核心,就是中国在扫除外围威胁与潜在威胁,使中国对越南采取行动时,其他方向至少在一段时间能保证相对稳定。

  第三,文章认为,此次中越南中国海危机很可能最终以越南的“无赖”措施结束。那就是,越南一再的挑衅中国,使中国在面对现实利弊与国内国际舆论的压力时,不得不在谈与战两者之间倾向后者。而就在中国的战争机器即将开动,国际势力谋求和平解决危机无望的时候,越南突然释放善意,希望以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此时,中国处境将极其尴尬,一方面战争机器已经开动,此时收兵不仅会使政府形象在国内国际上严重受损,为其他与中国存在类似争议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获利范本。另一方面,如果此时继续推进军事行动,中国将在国际上背负一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拒绝和平的恶名。损失也是同样巨大的。

  但同时,文章认为,虽然这种“无赖”行为是世界上诸多“无赖国家” 的惯用伎俩,同时也屡试不爽,但并非没有破解之道。因为这种“无赖”做法能否奏效的关键点是,“无赖国家”能否准确把握住对方战争机器即将开启,国际舆论对和平已经放弃这一时间节点,同时准确释放出适量的“善意”。

  其中每个环节都必须环环紧扣,任何一个阶段出问题,都会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会使对方有更充分的手段使自己处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在面对“无赖”国家时,要么绝对隐藏自己各个阶段的过程结果,使对方无从把握事态的真正发展,要么就采取果断措施,在对方有所动作之前,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文章认为,此次南中国海系列危机并非是历史遗留问题,实际上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周边各国因南中国海中大量资源被发现而对中国进行的无理挑衅。虽然如此,中国却因为自身海军的长期弱势无法有效保卫这些本来属于自己的宝贵利益,所以才使这些本来是非曲直极为明确的所谓争议事件持续了这么长时间。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各国因制度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尖锐对立已经大大减少。中国再靠所谓“同志加兄弟”之类的口号去求得其他国家对其合法主权的认同显然越来越不现实。

  因此,文章认为,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名言“温言在口,大棒在手”很值得参考。而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这句话或许可以解读为:和平固然重要,需要由“温言”来商量,但必须有“在手的大棒”来为自己撑腰。▲◆★●■☆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June 23, 2011 03:53 P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中国学者感慨:中国人越有钱 教育越失败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国军事现代化是引发忧虑的原因吗?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