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否长盛不衰,关键得看执政效果怎么样 | (回到Blog入口) | 中国高官的背后 秘书们在干什么? »

美军网络战部队兵力规模相当于七个101空降师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六十二感悟:小过无错大过难容----正确对待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过失是很难避免的事,关键要学会正确对待过失,开动脑筋思考过失,从过失中得到启迪。

 

今 日 看 点 : 2011-06-12▲◆★●■☆

 

听证会无人报名是一种“无声抗议”

http://observe.chinaiiss.com/html/20116/10/a3a599.html

 

中国人大官员称“独立候选人”无法律依据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10609-NAC-Independent-Candidates-123544019.html

 

商人要当市长 独立参选更热闹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1438&msg_id=2706

 

美军网络战部队兵力规模相当于七个101空降师

http://military.china.com/news2/03/11078240/20110610/16587992.html

 

报复中国,越南将向北京摊牌!

http://feng321.blog.china.com/201106/8236835.html

 

浮沉三十年:中美军事关系如何走出怪圈?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2/23/20110612/16590314.html

 

 




听证会无人报名是一种“无声抗议”
http://observe.chinaiiss.com/html/20116/10/a3a599.html


2011-6-10   来源:珠江晚报  

  盛大林:听证会无人报名是一种“无声抗议”


  近日,东莞市物价局发布了征集水价听证会参加人的公告,然而截至6月7日(即最后一天),未收到任何市民的报名。有市民表示,不愿参加“走过场听证会”。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表示,水价上涨是每个市民生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无人报名参加这只是说明消费者非常不成熟,民主素质有待提高。(6月9日《京华时报》)

  自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实施10年来,这可能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市民说不愿参加“走过场听证会”,消委会负责人说“消费者非常不成熟”。孰是孰非?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多年来,各地每次举行价格听证会,媒体都会进行详尽的报道。但纵观这方面的报道,可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现象——

  
一、反对调价方案的消费者很难成为参加人。调价方案是由物价部门拟定的,听证会也是由物价部门组织的。谁都不希望自己拟定的方案被否决,所以在选择参加人的时候自然就倾向于赞成者,或者有意地控制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比例,即让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同时,申请涨价的单位或物价部门还会私下去找听证会参加人——名义上是“沟通”,实际上就是“公关”。于是听证会常常是“无人反对”或“只有一人反对”……

  二、反对调价方案的参加人难有发言的机会。
听证会是由物价部门组织的,主持人当然也是物价部门的人。主持人让谁发言谁才能发言,并不是谁想发言就可以发言,而且发言的时间也由主持人控制,于是,反对者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或者发言的时间很短,这也是反对声音微弱的原因之一。2009年12月,哈尔滨市物价局组织的一次水价上调听证会,13名消费者中只有一名退休教师坚决反对涨价,由于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他向主持人丢了一瓶矿泉水以示抗议。

  三、反对调价方案的声音一般不会得到采纳。
《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规定,“定价机关在作出定价决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的意见”。但怎样才算是“充分考虑”,却没有什么标准——即使反对的声音占压倒性的优势,物价部门也可以坚持涨价的方案。事实上,不少听证会上的反对意见也是很强烈的,但最终都归于无效。说起来价格决策经过了征询民意的程序,实际上民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由此可见,东莞市民都不愿参加听证会不是因为他们“非常不成熟”,而是因为听证会确有“走过场”之嫌。如果说哈尔滨那位参加人扔水甁是“有形”的抗议,那么东莞市民拒绝参加听证会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对此,真正应该反思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物价部门及其听证制度。 盛大林(珠江晚报)▲◆★●■☆


中国人大官员称“独立候选人”无法律依据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10609-NAC-Independent-Candidates-123544019.html


中国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不存在所谓“独立候选人”的说法,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人大法工委: 不存在独立候选人*


借助微博和媒体的力量,中国公民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地方人大代表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全国人大法工委一位负责人日前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只有由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依法按程序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经讨论、协商或经预选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没有所谓的“独立候选人”。“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还在网页首要位置发表署名为庄根森的评论文章,文章说,“媒体和地方各级人大应当旗帜鲜明的对‘独立候选人’、‘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等不符合选举法的行为和做法说不!”

以独立身份参选杭州下城区人大代表的徐彦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的《选举法》中的确没有“独立候选人”的说法。他说,“的确没有所谓的‘独立候选人’。也就是说一旦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人大代表)候选人以后,那就是人民代表正式候选人。就是说不管你是政党提名的、还是社团提名的、还是选民联名推荐的,一旦确定了候选人(身份)后,都是一视同仁,都是正式候选人,所以不存在什么独立候选人。”

*独立参选符合《选举法》规定*


徐彦拒绝评论全国人大法工委对“独立候选人”的表态是否会打击公民参选的积极性。但他指出,虽然“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但并不是说独立参选没有法律依据。他说:“(媒体报导)都只是说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只是称呼没有法律依据,但没有说独立参选没有法律依据。”

被媒体广泛引用的“独立候选人”一词实际上是指在人大代表直选过程中,没有经过政党或人民团体提名推荐,而是通过参选人自身努力而获得十人或以上选民联名推荐的人大代表候选人。

*民间对法工委表态失望*

北京的宪政学者陈永苗认为,官方的表态是对今年轰轰烈烈的独立参选现象的一种否定。他说:“我觉得全国人大在央视的表态实际上是对独立候选人的现象在政治上的一种否定和一种拒绝。”

网络博客作家殷德义对全国人大法工委就“独立候选人”现象发表的评论感到失望。他表示,这无异于给中国公民积极参与选举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而且与中共高层多年来所提出的深入政治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他说:“法工委现在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共产党一直想要改变、政改,我觉得这(独立候选人参选现象)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们竟然在这个时候来一个当头棒喝。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政治改革当中表现出的一种倒退。”

殷德义说,独立参选人今后将必须避免使用“独立候选人”的称谓,否则就有可能被以非法的名义而遭到当局的打压。▲◆★●■☆


商人要当市长 独立参选更热闹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1438&msg_id=2706


记者: 萧雨 | 华盛顿  2011年 6月 11日
 
中国今年的人大选举又爆出一名“独立候选人”。河南作家兼商人曹天将自己出资一亿元人民币,独立参选郑州市市长。但官方媒体说,所谓的“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独立候选人”已成为2011年人大基层换届选举的热门话题。据微博数据,目前宣布独立参选的人已经过百。除江西下岗女工刘萍、知名人士李承鹏、五岳散人等外,网上近日又盛传,河南作家、房地产商曹天也表示要自掏腰包一亿元参选郑州市长。

*曹天:用《选举法》撬动僵化体制  *

曹天承诺,参选成功后自己任期内将不拿一分钱工资,并且绝不可能允许城管打百姓,官员腐败定受到严惩。曹天说:“他想用《选举法》来撬动僵化的现行干部任用体制”。

曹天198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律系,曾当过律师、记者,1999年成了一名地产商人。2005年,他被评为中国经济改革十大杰出青年,同时被中国作协评为当代百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2006年当选首届“河南十大文化新闻人物”。

曹天在博客上的个人介绍一栏写道:“诗人曹天,年过四十,学历博士,祖籍兰考,比文人有钱,比有钱人有理想,比有理想的人实在。”

*曹天: 用一亿元承诺不会贪污腐败*

海外中文资讯网站博讯网上刊载了一篇曹天最近和20年前的一位大学室友的对话录。

这位当年睡在曹天上铺上的兄弟、如今是河南省法工委的人大官员在得知曹天要参选的消息后问:你这是开啥玩笑呢? 他说曹天是“脑子又进水了”。

曹天回答说:“真不是闹着玩的。挣钱挣累了,想花一个亿争取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你们当公仆这么多年了,咋就不能让我也当一回?”

曹天对这位老同学说,他的一亿元是廉政保证金,是为了向全社会公开承诺,如果竞选期间和当选后有任何贪污腐败、道德腐败行为,这些钱就自动收交国库和捐给社会福利事业。

曹天还说,他坚信人民创造历史,如果他能按照法律框架内的选举程序走到法定候选人的地步,这将大大地刷新公民选举的历史。

曹天的此番举动在互联网上赢得了不少赞扬。河南科技报社的一名记者在曹天的博客上留言说:此举成功当开中国民主政治之先河。不管成不成,去争一争,就意义非凡!祝福成功!

*官方媒体: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

不过曹天的举动也引来一些诋毁和怀疑。他的这位前室友就不忘给他泼冷水说:“看了昨天的《新闻联播》了吗?全国人大法工委已经说你们这些所谓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中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6月8日的播报援引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的话说,根据国家法律,中国的县乡人大代表候选人,“只有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依法按程序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经讨论、协商或经预选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没有所谓的‘独立候选人’。‘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姚立法:独立候选人不违法*

美国之音

湖北民间选举专家姚立法

湖北维权人士、民间选举专家姚立法对美国之音说,这则报导是中央电视台对这位人大法工委负责人话语的曲解。

姚立法说:“中央电视台的这个播报的内容,讲的是‘独立候选人’的概念在我们的选举中没有出处,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没有法律依据。 但是我要反问,‘独立候选人’这些人大代表非不非法? 不非法的。是合法的。”

姚立法说,“独立候选人”只是一个民间的叫法,一是为了有别于官定的候选人,二是借鉴美国独立候选人的概念,即共和党、民主党之外的候选人就是“独立候选人”。

姚立法认为,在概念上纠缠是否有“独立候选人”的说法没有意义。他说,其实人大常委会的很多出版物中对于“代表候选人”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初步候选人”、“初步代表候选人”、“第一候选人”。

姚立法还指出,人大常委会指导地方选举的权威文件中也承认“自荐候选人”的概念,这其实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独立候选人”,因此不能说这没有法律依据的。

*姚立法:独立候选人的涌现反映民意*

姚立法原是湖北潜江市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从1987年起,他先后四次自荐参选潜江市人大代表,最终在1998年高票当选。 此后五年间,他一直担任潜江市的人大代表。

姚立法说,今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中“独立候选人”风起云涌的效应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他说,这是民意的反映,因为基层选举的源头存在问题。他说:“选民的选举权虚假,选举过程是形式,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保障。”

姚立法说,这些“独立候选人”中一定有人可以当选,不过他更加关注的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能否确保国家法律的实施,特别是确保选举法的实施。 他说:“我们真正的落脚点,我想我们的“独立候选人”站出来竞选,他(她)所希望是选举程序的合法、公正、规范。”

姚立法说,“独立候选人”参选,本质上是为了挑战操控选举的“潜规则”。他也希望选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管是“官定候选人”,还是民间的“独立候选人”,都要首先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和观点,然后按照个人意志行使投票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选举的规范,确保选出的代表真正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的意愿。▲◆★●■☆


美军网络战部队兵力规模相当于七个101空降师
http://military.china.com/news2/03/11078240/20110610/16587992.html


2011-06-10  马欢 张子宇 时代周报

美军网络战部队兵力规模相当于七个101空降师

一个黑客小组在进行团队作战。

    多年以来,美国不仅将网络空间提升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还将网络空间视为新军事领域,极力建立并维持美军的优势地位。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正试图独占全球网络空间霸主地位,并一手制定网络战争游戏规则,以抢占未来网络战争制高点。

    5月17日,美国公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首次清晰制定了美国针对网络空间的全盘国际政策,扬言不惜用武力护网。

    此外,俄罗斯、以色列和伊朗等国的网络力量也带着一丝神秘屡屡见诸报端,各支网军之间的较量也日趋激烈。

    本报记者 马欢 张子宇 实习生 钟嘉榆 吴珊珊

    “140部队”抢占高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全世界都沉浸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时,一场战争却在高加索地区爆发:在现实世界里,格鲁吉亚的火箭在两个闹独立地区飞蹿,俄罗斯人的坦克则势如破竹为这两个地区提供保护;在虚拟世界里,俄罗斯的黑客亦暴风般席卷了格鲁吉亚的网站。

    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网络战争。

    “我们看到莫斯科的武装力量向南奥赛梯进发,与此同时,精心策划的网络部队袭击了格鲁吉亚政府的交流系统和银行系统。”奈杰尔·殷克斯特(Nigel Inkster),这位来自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协会(IISS)的跨国威胁和政治风险主管说。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正在建立他们第一支装备完全的网络部队—美国网络指挥部(USCybercom)—让美国的将领和士兵们敲敲键盘就能控制战争。

    殷克斯特说:“美国在传统武器、核武器和太空领域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正谋求在网络空间领域取得同样的统治地位。”这正是美国近日公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所追求的,该报告宣称,为了保护美国网络安全,其不惜动用武力。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6月4日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首次表明在确认遭到来自他国的网络攻击时将“视之为战争行为并予以武力还击”。一位美国军方人士称,这一战略意味着“如果你关掉我们的电网,我们也许会向你们的烟囱里发射一枚导弹”。

    美国网军进行时

    1988年11月2日,一种不知名的计算机病毒“入侵”了美国国防部战略系统的主控中心和各级指挥中心,导致8500台军用计算机出现各种异常情况,造成上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

    最终的调查发现,这一切均系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23岁的研究生莫里斯制造。尽管这位学生是抱着恶作剧的心态,但这次事件也给美军敲响了警钟—只要有一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就有可能制造比杀伤性武器还要严重的伤害。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向伊拉克派出特工,将伊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了含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在美国对伊实施战略空袭前,美特工用遥控手段激活了这些芯片中的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伊防空C3I系统失灵。

    这次行动也让美军尝到了信息技术的甜头,网络安全开始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军队已开始大量招募网络人才。1995年,五角大楼开始组织第一批“黑客”,在网络空间与敌人展开全面信息对抗。两年后,第一批国家级“网络战士”参加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组织下的秘密演习。

    到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国家安全第16号总统令”,组建美军历史上,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网络战联合功能司令部”。这支部队由世界顶级电脑专家和“黑客”组成,其人员组成包括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其他部门的专家,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商都在140以上,因此也被外界称为“140部队”。

    2006年底至2007年初,美国国防部又组建了一支全新的部队—网络媒体战部队。该部队成员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还具有深厚的新闻宣传理论知识,个个都是出色的“记者”。他们在互联网上“力争纠正错误信息”,以提高美军在网络上宣传报道的能力。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任网络主管、Netwitness公司的负责人阿米·尤兰(Amit Yoran) 认为网络战争是“用信息技术引领的战争”。

    “就是用互联网,或者网络攻击将系统摧毁,让它们无法操作,同时让那些合法用户在某个关键的时间点无法登录系统。”他说。

    2009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任务使命评估》,将“网络中心战”列为美国的“核心能力”。

    紧接着,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对全国网络安全状况开展为期60天的全面评估,并宣布设立“网络沙皇”这一职位,负责统管国家网络安全事务,为未来网络战做准备。

    2010年5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宣布,网络战司令部正式启动。网络战司令部隶属于美国战略司令部,这表明美国将网络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作战方式来看待。

    在伦敦最近召开的网络战争会议上,库尔博士坚信总有一天五角大楼的电脑专家们将会和飞行员或者军舰的指挥官平起平坐。

    “和动力武器相比,他们武器的‘精密破坏’有可能成为更高效、更精准、更少威胁人身安全和破坏性更低的武器。”他说。

    七个101空降师

    从伦敦金丝雀码头望出去,丹尼尔·库尔(Daniel Kuehl)随便指向对面的某栋大厦。在成为美国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专家之前,他曾经参与计划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空袭部署。

    “假设那栋楼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网络系统,战略上必须除掉它。”他问,“你认为消灭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是轻轻敲几下键盘,还是在三楼发射激光制导炸弹把它炸个粉碎呢?”

    “我们在第二种方法上很有经验—但是第一种方法或许对我们更有利。”库尔说。在他看来,随着美国网络勇士日益强大,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主导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

    丹尼尔·库尔并不是第一个受到美军重视的网络智囊。虽然美军从未公布过网战部队人数,但根据专家评估,美军至少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5万-7万名士兵涉足网络战。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应该在88700人左右,这个规模,相当于七个101空降师。

    目前,两个不同的网络战中心在美军战略司令部管辖下运行。这两个网战部队构成了美军网络防御与进攻的盾与矛。

    所谓的“盾”是全球网络联合部队(Joint Task Force-Global NetworkOperations),主要负责保护五角大楼在美国本土和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系统,应对每天数十万起试图攻入美军网络的攻击;而“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 Joint Functional Component Command NetworkWarfare)则是美军的“矛”,负责的是对敌人发动网络攻击。例如,在战时快速侵入敌方电脑网络系统,使敌军的指挥网络和依靠电脑运行的武器系统全面瘫痪。

    与此同时,这两个网络指挥部将覆盖全部四个军种,这四个军种的网络部门—空军第24军、海军第10舰队、陆军网战司令部、海军陆战队网战空间司令部,也将被逐一收归到一个部门中。

    最早成立的空军第24军自述为一个“作战运行组织”,这个组织建立、运作、维护和保护美国空军网络,并且攻击对其具有威胁的网络。

    空军第24军的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整个组织共包括3339名军人、2975名平民、1364名承包商人员和一个关键部队—第67网络战联队。第24军自诩“除了在非军事区南极洲外,在每一个大洲都拥有驻外部队”。

    第24军的副司令准将查尔斯·舒格(Charles Shugg)认为,空军需要强大的网络保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说:“我们依赖我们的信息网络去完成任务。当那些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能力时,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承认美国网络指挥部的军事价值。一名美国官员在出席伦敦网络战争会议时说,如果网络战争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它仅仅是一种“大规模破坏性的武器,并不具有毁灭性”。

    尽管如此,这种意见并不会阻碍美军在网络部队建设方面的大力投入。

    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是美国主要国防承包商之一,它的情报系统负责人丹尼尔·艾伦预估,每年100亿美元是联邦政府网络安全投入的底线。为了夺取这一网络安全领域的承包合同,美国各大国防承包商也开始投身于黑客“人才”的争夺之中。

 擅长人海战术

    说到网络战,没有人可以忽略俄罗斯。


    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器,许多克格勃成员在苏联解体后仅赋闲一段时间,便投身新的网络战场。

    俄罗斯的网战一般有几种传统战术,分别是“洪水攻击”(即用大量数据包瘫痪对手的服务器,一般先用病毒大量感染电脑,然后以这些被感染电脑组成“僵尸部队”,集体发送数据包)、黑客攻击和利用互联网散布假消息。

    以网络散播谣言为例,2000年,叛逃到美国的前俄罗斯情报人员Sergei Tretyakov接受美国记者PeteEarley采访时表示,他经常派一些情报人员跑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然后在各大论坛和网站上发帖,并且给美国许多机构和社会知名人士发邮件。比如“告诉你一项俄罗斯科学家的新研究成果之类”。这些邮件大部分信息是真实的,但总是会在不经意的地方夹杂一些“私货”,使阅读者产生有利于俄罗斯的想法。

    提及和俄罗斯有关的网络战,还是要追溯到2007年的“爱沙尼亚网络战争”和2008年的“南奥赛梯网络战争”。

    作为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之一的爱沙尼亚历史上多次遭到俄罗斯的吞并,国内有极强的反俄(苏)情结。

    2007年,该国爆发了移除二战苏军纪念铜像事件,引发了两国之间严重的舆论和外交冲突。从2007年4月27日开始,大量爱沙尼亚网站遭到网络攻击而瘫痪。三轮网络攻击的焦点目标包括:爱沙尼亚总统和议会网站、政府各部门、各政党、六大新闻机构中的三家、最大的两家银行以及通讯公司。

    攻击的主要形式就是前文提到的“洪水攻击”,这种攻击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俄罗斯的军事传统—人海战术。

    随后爱沙尼亚继续追查时,发现原始攻击直接来自俄罗斯,部分域名还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义登记。但俄罗斯多次否认与事件有关,并抨击爱沙尼亚的指控是虚构的。

    另外一场是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两国爆发的南奥塞梯战争期间进行的网络战。在当年8月5日,也就是格军攻入寻求独立的南奥塞梯自治州之前3天,两家俄罗斯新闻网站被劫持,登录后直接跳转到一家格鲁吉亚电视台“AlaniaTV”的网站。随后格鲁吉亚方面遭遇强力报复,其议会和外交部网站被攻陷,登录后页面变成一幅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和希特勒的表情对比图。同时该国以及邻国阿塞拜疆的其他电脑和网站纷纷遭遇“洪水攻击”。

    在网络战期间,几个有强烈反俄情结的国家爱沙尼亚、波兰和乌克兰为格鲁吉亚政府提供了网络协助。而在爱沙尼亚网战期间,由于北约成员国之间没有关于网络战的条款,其余北约国家只能向爱沙尼亚派遣了观察员做有限协助。

    事后,俄罗斯“照例”否认政府发起了这次网战,而仅仅归咎于一些在俄罗斯境内的个人。

    绝不是菜鸟

    “克林顿夫人(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你想在美国的心脏听到那些被压迫国家的呼声吗?伊斯兰世界是不会相信美国的诡计的!我们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干预!”

    这些字句,并非来自伊朗共和国通讯社的稿件;也不是“基地”组织寄出的录像带;亦不是来自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怒吼。恰恰相反,人们是从著名的“美国之音”的网站首页看到它们的。

    对于这些,互联网安全领域内的人不会陌生,他们知道,大名鼎鼎的“伊朗网军”又来了。

    3月22日 “美国之音”的网站突然遭到篡改,同时受到破坏的还有95个关联网站。伊朗半官方的Fars社随后发布消息,确认了伊朗网军实施了这次“攻势”,消息还称,“这次行动是为了回应以美国之声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伊朗颠覆性活动的错误报道。”

    同时,今年以来,包括伊朗在内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了广泛的社会动荡,在一系列事件的报道中,传媒战进入白热化。在没有太多国际话语权的情况下,网军成为了伊朗政府的重要反击武器。

    在伊朗,网军早已得到官方承认,甚至被列在“伊斯兰志愿民兵”的体系中。官方伊朗共和国通讯社(IRNA)引述“巴斯基”副总指挥阿里·法兹里(Ali Fazli)的话说:“正如我们在网络上遭遇敌人的攻击一样,接受娴熟训练的‘巴斯基’教师、学生和神职人员也在网络上反击我们的敌人。”

  “巴斯基”在波斯语言中意为“动员”,其正式名称是“Nirou-ye Moqavemat-e Basij”,即“抵抗力量动员”,是伊朗革命领袖霍梅尼创立的志愿准军事部队(民兵),组建于两伊战争期间。

    攻击发生后,“美国之音”和其他受波及网站很快修复了自己的网页,美国之音还表示并没有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但是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杰弗里·卡尔(Jeffery Carr)表示不可以对伊朗网军掉以轻心,“有许多黑客团体活动在伊朗国内外,伊朗网军只是其中一支。他们很有实力,绝不是菜鸟。”

    卡尔所指的在外国的黑客团体,往往是一些印度人和俄罗斯人。特别在发展IT技术为国家产业基础的印度,拥有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专家和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乐于在网络战中充当“雇佣兵”的角色。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网军曾在2010年“大打出手”。因为当年的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两国网民发生了激烈争论,于是双方网军开始大量破坏对方的政府网站。

    对美国之音的攻击只是伊朗网军最近的战绩,自2010年以来,其已经有多次高调的露脸。2009年12月17日,许多国家的用户发现他们无法登录Twitter,其主页被劫持到一个新的页面,留下了以下字句:这个网站已被伊朗网军劫持。美国以为他们控制了互联网。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控制和管理互联网。别招惹伊朗人民。谁制裁我们,我们就制裁谁!当心点!

    伊朗网军攻击的对象还包括设在荷兰的波斯语广播电台Zamaneh的网站、在德黑兰的Amirkabir理工大学和新闻网站Jaras等。伊朗网军的敌人是谁?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Saeed Jalili称,“伊朗的敌人赞助了874家网站,以颠覆伊朗政府。”

    2005年时,伊朗革命卫队第一次筹划组建网军并迅猛发展。据悉,美国国防部下属的机构“防御科技局”,将伊朗列为世界上五个最厉害的黑客国家之一,并估计伊朗网军每年有7600万美元的经费。

    不过,伊朗网军的攻击特点一般只是劫持域名而非网站服务器本身。有专家指出这显示了他每次行动都非常仓促,时间很紧张。以对Twitter的攻击为例,伊朗网军其实仅仅是劫持了该公司一名职员的电脑,并通过他的电邮重置了网站域名的控制面板。这是2005年伊朗黑客攻击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的翻版。

    布局第五维

    媒体报道显示,伊朗长期都是黑客破坏的受害者。与伊朗网军“刷个标语,喊个口号”相比,他的主要对手美国和以色列的黑客造成的破坏才是针针见血。

    2010年6月,一种名为“震网”(stuxnet)的蠕虫病毒被白俄罗斯反病毒公司VirusBlokAda发现。实际上这种病毒的根源可追溯到2009年6月。最终确定,“震网”病毒的编译时间约为2010年2月3日。

    “震网”病毒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关键工业基础设施为目标的蠕虫病毒。其总共利用的电脑系统漏洞为7个,其中5个针对Windows,2个针对西门子公司的工业控制系统“SIMATICWinCC”。“震网”病毒在伊朗感染了超过62000台电脑,赛门铁克(Symantec)安全响应中心高级主任凯文·霍根(KevinHogan)指出,在伊朗约60%的个人电脑被感染。

    美以黑客最大的战绩是破坏了伊朗在纳坦兹(Natanz)的铀浓缩设施。2009年上半年,伊朗官方承认出现了重大核安全事故,伊朗原子能机构主管Gholam RezaAghazadeh引咎辞职。整个过程根据外媒报道犹如一部科幻电影:由于被病毒感染,监控室的录像被篡改。监控人员看到的是正常无异的画面,而实际上核设施里的离心机在失控的情况下不断加速而最终损毁。

    “震网”的复杂性非常罕见,病毒编写者需要对工业生产过程和工业基础设施十分了解。在西门子的系统工程师埃里克·拜尔斯(Eric Byres)告诉美国科技杂志《连线》(Wired),“编写这些代码需要很多人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

    很快有消息称,“震网“病毒的源头是伊朗的老对手以色列和美国。该病毒的主要研究者拉尔夫·兰纳(RalphLangner)在2010年9月公开表示,“相信这个病毒的源头是在以色列”。在萨达姆时代,以色列空军曾经突袭炸毁伊拉克的核武器工厂,成为现代空军战史的经典战例,而现在以色列人可能又创造了“第五维战争”的一个经典战例。

    不过在今年2月,兰纳接受采访时修正了看法,“我认为摩萨德牵扯其中,但是其背后肯定还有另外一个超级大国。”

    同时,著名的俄罗斯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实验室(KasperskyLabs)发布了一个声明,认为“震网”病毒“是一种十分有效并且可怕的网络武器原型,这种网络武器将导致世界上新的军备竞赛,一场网络军备竞赛时代的到来”。它还认为“除非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否则很难发动如此规模的攻击。以色列和美国牵扯其中”。

    5月,美国白宫安全顾问Gary Samore在被问及有关震网的问题时笑而不语,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十分乐意听到他们(伊朗人)的离心机出了问题。美国及其盟友们会为此‘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咨询’。”

    而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已经退休的以色列国防军前总司令Gabi Ashkenazi在他的文章里暗示“震网”病毒是以色列国防军的杰作。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网络部队的国家之一。不过这支部队在国防中的作用,还是在近几年才得到高度重视。2007年以色列突袭叙利亚核设施时,网络部队就成功关闭了叙利亚的防控系统。尽管以色列网军还非常神秘,但是建军于1952年的“8200数字情报部队”被认为承担了相关任务。▲◆★●■☆


报复中国,越南将向北京摊牌!
http://feng321.blog.china.com/201106/8236835.html


2011-06-10:雅虎越南6月7日发表了《中国难以说服邻国》、《越南将动用所有力量保卫主权》、《如果冲突,没有哪边可以赢》三篇文章。其中《越南将尽一切力量保卫主权》及《如果冲突,没有哪边可以赢》登载了媒体《印象越南》记者采访越南中将阮志咏(nguyen chi vinh)的发言。这些发言引发了越南国内很大的震动,诸多越南愤青的评论及附言已号招越南人民,包括妇女、儿童将扛枪上战场。如果中国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南海之战将很快打响。      

      并且在此之前越南学生在河内举行大规模的反华you xing shi wei,并指责中国侵略越南领土,示威者还把中国国旗印上纳粹标志,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此事发生之后,在中国引起重大反响,中国人民纷纷谴责越南示威者的无知行为,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维护国家的荣誉!当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6月5日结束香格里拉会议返回越南接受了《印象越南》记者的采访时说:“越南热爱和平,但站在丧失主权危机面前,越南人民将做一切来保卫它,我们的力量在于正义、爱国心”,并且在5月29日越南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阮芳娥放出狠话,嚎称:越南海军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坚决捍卫越南的和平,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今天的中国仍不想把中越近日的摩擦扩大,但这必须得到越方的真诚配合。如果越南认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主张必须压倒中国的主张,越南不仅在外交互责中不能让步,具体做法也不能有任何让步,为此越南真的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话,那就请它来试试好了。      

       中越之间不应是互相抛掷狠话的邻居,让摩擦升级对两国都没好处。越南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该误判形势。中国没有让中越任何摩擦升级的意愿,但有承受任何摩擦升级到任何程度的能力。越南如果想通过外交上纵横捭阖的力量压中国退让,我们现在就想告诉河内:这是天真的。在中国保持战略克制的时候,越南切莫试图做一个咄咄逼人的国家,否则,将得不偿失,因为任何人、任何国家的忍耐都有底线,如果你胆敢越过这个底线,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希望越南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浮沉三十年:中美军事关系如何走出怪圈?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2/23/20110612/16590314.html


    2011-06-12 广州日报  5月18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右)与美军参联会主席马伦海军上将在五角大楼举行联合记者会。新华社记者王丰丰摄

    时隔七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再次访美,陈炳德此次访美,至少表明两军关系终于迎来又一个相对平稳期。这个“平稳期”来之不易。过去三十多年里,中美军事交流中断又重启达六次之多,暴露了两军关系敏感脆弱的现实困境。

    正如一些军事专家分析,中美三十多年的交往具有这样一个“波动规律”:升温——受挫——降温——恢复——再升温——再受挫——再降温——再恢复。目前,缺乏战略互信的中美两军,其交往仍没有走出这个“怪圈”。

    十年蜜月

    军事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具有特殊意义,常被称作“风向标”和“晴雨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矛盾,两军是朝鲜、越南等战场上的对手。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带动了两军关系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蜜月期”,两国各级别、军种的军事代表团互访络绎不绝。1980年1月,时任美国防长的哈罗德·布朗成为首位到访中国的美防务高官。布朗发表声明说,美国将向中国提供新的技术。同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的耿飙率团访美,陪同访问的有副总参谋长刘华清。中国代表团登上了美国海军CV-61“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母。

    1984年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访美,期间两国签署了《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协议》,这是中美首个军事技术合作协议。美方甚至主动提出在一些敏感领域与中国合作,向中国出售了当时先进的“黑鹰”武装直升机,承诺帮助中国空军改进和升级歼-8战斗机。

    在中美军事交流中,海军是两军互访最多的军种,1986年11月,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率领“里斯夫”号巡洋舰、“奥尔登多夫”号驱逐舰和“伦兹”号护卫舰,共894人,抵达青岛港,实现了美国军舰对新中国的“处女航”。这个时期中美两军交往之热络,仅从1988年就可窥见一斑。这一年,美国国防部长卡卢奇、空军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和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等军方重量级人物悉数访华。

   制裁、台海    炸馆、撞机

    风云突变。1989年成为中美两军关系史的分水岭。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两国关系全面倒退,两军交往戛然而止。时任中国防长秦基伟之前收到的访美邀请化为一纸空文,还未完成的美国帮助中国改装歼-8战机的项目也就此结束,那架尚未安装好“五脏六腑”的样机也因此一直沉睡在美国飞机制造厂的厂房中。

    冰冻的军事关系在1994年开始融化。这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访美,两个月后,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华,中断了5年的两军高层交往重新恢复。

    可惜,好景不长。1995年5月,克林顿政府悍然宣布同意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当局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中美关系降到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发射演习,震动美国朝野,美国派出航母战斗群通过台湾海域。两军关系再次剑拔弩张。

    随后在双方努力下,两国关系的大局开始转暖,带动了两军关系由“阴”转“晴”。国防部长迟浩田在1996年12月实现对美国访问。

    1997年3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哈尔滨”号、“珠海”号和“南仓”号先后访问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和圣迭戈港,填补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未访问美国本土的空白。

    “中美互不将各自控制下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这是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中美元首宣布的重大军事举措。两军一些机制化磋商如海上安全磋商、人道主义救援等也在这一年启动。

    然而,1999年5月,发生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中美关系再次开“倒车”,中国外交部随即宣布推迟中美两军高层交往。

    当“炸馆”事件影响逐渐褪去,2000年,中美两国副国防部长级防务磋商、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照常举行,美国防长科恩等高官相继访华,两军关系几乎要恢复正常。

    但表面的平静下面,一场危机正在酝酿。美方舰机长期对中国大范围、高强度的侦察活动,为两军埋下了擦枪走火的导火索。2001年4月1日,美国驻西太平洋的侦察机闯入中国海南岛附近上空,中美两军军用飞机相撞,两军关系降到“冰点”。变本加厉的是,这期间美国还宣布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大批先进武器。作为抗议,中国曾拒绝美国军舰停泊香港。

“9·11”后的三大绊脚石

    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军事战略部署,也迅速挽救了中美军事关系。

    2001年9月开始,两军不仅重启了定期磋商机制,确立了多层级的军事人员互换留学和访问制度,而且还建立了一些在紧急状态下规避直接冲突的制度。2003年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访美。2005年10月,就任美国国防部长四年多的拉姆斯菲尔德第一次访问北京。访问期间,拉姆斯菲尔德参观了第二炮兵司令部,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向外军领导人敞开大门。

    2006年7月,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访问美国。这年秋天,中美军事交流终于告别“纸上谈兵”,实现了20多年来的第一次重大务实性交流——首次中美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分别在美国圣迭戈附近海域和中国南海海域举行。

    2008年2月,酝酿10余年的中美军事热线“修成正果”。

    但仅仅八个月后,在快车道上奔跑了7年的中美军事交流,因美国向台湾当局出售多达64亿美元先进武器的计划再次“脱轨”。两军关系再次陷入僵局。

    2009年初,奥巴马入主白宫,显示出了修补中美关系的强烈意图。当年底,奥巴马访问北京,列出了2010年两军高层互访计划,包括陈炳德访美。

    但2010年1月,情况又一次急转直下,美方再次宣布对台军售,总价值达历史第二,忍无可忍的中国军方,第一个反制措施就是取消部分交流项目。

    事实上,美国借口《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持续军售,一直是横亘在中美两军之间的一个巨大障碍。据统计,在中美建交后的30多年里,美国已对台军售二十多次,价值约400多亿美元。专家指出,如果美国不从根本上放弃对台军售,中美军事交往迟早还要触礁。

    除对台军售外,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指出,另外两个“绊脚石”分别是美国舰机对中国的侦察活动和美国《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及其“迪莱修正案”等限制两军交流的法律。(文/据新华社《环球》杂志)▲◆★●■☆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June 12, 2011 12:58 P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能否长盛不衰,关键得看执政效果怎么样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国高官的背后 秘书们在干什么?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