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异信而不疑----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当自己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关键的是要把握时机,在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宽宏大量的气度,拼弃杂念的心态,才能被他人真诚地接受。
今 日 看 点 : 2011-05-17▲◆★●■☆
中美两军恢复交流 未必一帆风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国防部未能满足陈炳德参观航母要求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
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首次引入了战略安全对话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089
埃及引领阿拉伯乱局渐入第二阶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商业味泛滥 故宫“爱财轻文”引质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美两军恢复交流 未必一帆风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陈炳德15日起对美国展开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是解放军总长时隔7年后再度访美,备受关注。(资料图片)
中评社香港2011年5月17日电(记者 刘晓丹编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率领的中国军方高级代表团,15日起对美国展开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是解放军总长时隔7年后再度访美,标志着一度中断的中美军事交流全面恢复,备受各方关注。
美联社援引五角大楼官员指出,希望陈炳德此次访问,标志着时好时坏的两国军事关系,从此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不过,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中国问题兼职高级研究员潘文却指出,美中军事关系总是一个麻烦点,中国认为这是两国关系中比较次要的部分,而美国却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两军恢复交流,但是两军关系绝非从此就一帆风顺了。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中国问题兼职高级研究员、美国传媒界“中国通”潘文(John Pomfret)接受专访时表示,“中美两国正处在一个必须合作、但又激烈竞争的时期。”
作为80年代首批到中国大陆学习的美国大学生,潘文曾担任《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社长、首席记者。他在专访中引述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的话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他认为,朱镕基的话,现在仍然适用,中美关系的现状正是如此。
潘文指出,美中军事关系总是一个麻烦点:中国认为这是两国关系中比较次要的部分,而美国却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军事接触方面,中方的态度总像是恩赐给美国的礼物一般。
他表示,刚刚结束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的高级别军事代表首次参与。然而,中美两军关系绝非从此就一帆风顺了,随着未来中国越来越强大,军事关系将上升成为一个主要的麻烦点。五角大楼仍对中国有不少忧虑。
另据美联社报道,陈炳德率团访美,是中国军事首长7年来的首次访问。五角大楼官员希望,此次访问可以标志着时好时坏的两国军事关系,从此有一个崭新的开始。
陈炳德一行访美行程安排中,其中一站是参观大峡谷。报道称,“大峡谷”是形容华盛顿和北京在敏感问题上的分歧(比如台湾问题)的一个特别恰当的比喻。
报道说,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军事交流在去年1月美国批准对台军售后中断。直到今年年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以及随后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两军关系才出现“解冻”迹象。目前,台湾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上周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还呼吁美国出售F-16战斗机和柴油动力潜艇给台湾。
上周,当被问到什么是美国“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胁”时,盖茨除了点出恐怖主义、伊朗和朝鲜之外,还提到“中国的军事计划。”
多年来,华盛顿一直在寻求与北京建立一种不容易突然中断和误判风险较小的稳定关系。但是过去若干年来,两军突然中断交往的情况,时有发生。
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高级国防官员私下表示,预计此次中国军方高级代表团访美,不会在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仅仅是两军高级官员走到一起,让来访的中国人了解一下美军的情况而已。
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马伦将提出中美军方领导人定期接触的建议,包括定期通电话。马伦还希望陈炳德主动邀请马伦或其继任者进行回访。
报道称,中国不愿透露更多有关其军事能力、军费开支和军事策略的细节,是导致两军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五角大楼高级官员访问中国期间,他们只被安排对中国的军事设施进行一些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以至于有人质疑,此次美方迎接中国军方代表团的开放度,在战略上是否合理。
据悉,陈炳德的代表团将到访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这是美国海军第二舰队的驻地;他们将参观佐治亚州斯图尔特堡美军部队,并在那里观看一场火警演习;他们还将到访加州俄温堡陆军国家训练中心和内利斯空军基地。
文化活动方面,中国军方代表团将参观大峡谷,以及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故居。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将同美国陆军军乐团一起在华盛顿、费城、纽约等地,举行联合音乐会。这是中美建交史上解放军军乐团首次访美。▲◆★●■☆
美国防部未能满足陈炳德参观航母要求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085
2011-5-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将于15日抵达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美国国防部说,中方原先要求参观一艘航空母舰,但由于行程安排原因,将不参观位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市的一艘航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将于15日抵达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这也将是中美军方自2009年以来首次最高层级的对话。分析认为,近期两国军方高层恢复互动,意在加强互信。
在刚刚结束的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首次引入了战略安全对话。这使得两国军方高级别官员能够在这个常设对话框架下直接对话。
对话结束不到一周,陈炳德上将又将率团赴美访问。两国军方高层短时间内密切互动,显示双方关系因美国对台军售出现波折后,有意恢复对话、加强互信。
美国国防部13日举行的吹风会透露,陈炳德访美代表团共有24名成员,其中包括8名高级将领。
资料图:1980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耿飙访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前排左三)陪同耿飙登上了美国海军CV-61“突击者”号航母
美国国防部表示,美军参联会主席马伦上将亲自参与制定了陈炳德访美行程。17日,马伦将与陈炳德在五角大楼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18日14时,陈炳德将在美国国防大学就中美军事关系发表演讲。
美国国防部透露,陈炳德访美代表团将参观弗吉尼亚、佐治亚、内华达等州的军事基地并观摩一系列演习。
美国国防部说,中方原先要求参观一艘航空母舰,但由于行程安排原因,将不参观位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市的一艘航母。
美国彭博新闻社在报道陈炳德访美的消息时,引用陈炳德的话说,两军关系发展存在三个障碍,即美对台售武、美舰机对中国近海进行侦察和美国内歧视性法律。
彭博新闻社13日刊登文章说,两国军事交流存在的障碍从美中军事热线可见一斑。文章说,3年多前开通的美中军事热线到现在才使用过4次。即使在2009年两国海军对峙、美对台军售、美向达赖示好等情况下,美中军事热线都未被使用。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消息,美方在会见中方代表时将谈到对台军售问题,以及核武器、网络、空间、海事等问题。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格莱泽说,美中双方一直在草拟一份指导两国军事关系的原则性文件,中方希望在陈炳德访美期间完成这份协议,但现在期限已经推到了明年。
美国加州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张泰明认为,陈炳德与奥巴马政府官员以及美军方高层进行对话,不可能使两国关系有所突破,但是至少会缓和两国军方的紧张态势。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表示,假装美中两国军方的紧张局势能够被隔离、不会影响两国高层的观点,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冯德威表示,他相信,两国的官员都了解,两国军事关系至关重要,不能成为民调人士、博客写手以及专栏作家的“人质”。来源: 解放日报▲◆★●■☆
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首次引入了战略安全对话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1089
●“中美此番战略对话”结束之后,“方方面面”可谓动作频繁
前面提示了,请大家注意5月11日这个时间点。
之所以“如此这般”,在于“这”个时间点的“前”或者“后”,“方方面面”可谓动作频繁,这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侧面:
第一个侧面,是“中美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与“首次安全战略对话”于5月10日结束,并再次达成“一系列协议《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从而“各取所需”的、向“方方面面”发出一系列信号之后的“第一天”。
也就是说,从5月11日开始,甚至更早一点儿,从5月10日的下午开始,接收到上述信号的“方方面面”就开始有了“正式反应”。
●“中美双方”都在“各取所需”的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
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中美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与“首次安全战略对话”达成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意向”,但说不上是取得“实质性成果”,因为“中美双方”都在“各取所需”的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即:
一方面“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把“共同合作”的“心愿”许得非常动听,将“双赢”的“态度”摆得非常诚恳(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希拉里与盖特纳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与“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但另一方面,“双方”也都公开地“着重”强调“期望兑现(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又莫过于王岐山副总理拿胡锦涛主席2月访美所达成协议的落实问题说事儿)”的问题。
● 针对胡锦涛主席1月访美期间双方边成的一系列协议,我们曾经给出的观点
讨论进行到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针对胡锦涛主席1月访美期间双方边成一系列协议给出的观点。
第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胡锦涛主席1月的“如期访美”,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的,既:中美在“第三波排列与组合”中“直接交手”、美国为 “天下围攻中国”悍然制造了个“天安号事件”、外加一个“南海问题国际化”,而中国则通过强行介入中东的方式、在欧盟与俄罗斯等的策应下,将“大国间战略利益主要交换平台”从南亚方向推到了中东方向,从而奉还了一个“一切都可在中东谈”的大国博弈新模式,并最终令“南亚破局”不成的美国反倒不得不面对一个 “中东破局”的形势。
第二,非常清楚,在我们的讨论中、被定性为“以中美直接交手为主线”的第三波排列与组合,其演绎过程,最终突出了这样几个侧面,即:
第一个侧面,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访华失败、回国便宣布大规模增兵阿富汗为标志,冲着中国、更冲着“方方面面”摆出一副准备在南亚“强行破局(政治、特别是军事层面)”的架式。
第二个侧面,针对第一个侧面,中国的应对方式是:于2010年1月11日用“领先美国的”“中段反导”打掉美国“反导技术绝对优势的神话”,从而打掉“明修栈道式(政治、特别是军事层面)”南亚破局的“自信心”,还撑起各路“地方王”的信心,并一举打开“尊王攘夷”的战略运行空间。
第三个侧面,针对第二个侧面,美国的应对方式之一是:伙同韩国亲美势力制造“天安号事件”,辅之以伙同越南等所谓“南海国家”掀起的“南海问题国际化”,外加伙同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以打造“在联合国框架外、更加严厉制裁朝鲜(其实是制裁中国)”的架式为主线,在东亚、特别是东北亚方向对中国利益展开围攻。
第四个侧面,在第二个侧面,美国的应对方式之二是:利用一心想“通吃中美”的欧盟与俄罗斯、以打造“在联合国框架外、更加严厉制裁伊朗(其实是制裁中国)”的架式为主线,在中东、中亚、特别是南亚方向对中国利益展开围攻。
第五个侧面,不论是方式一、还是方式二,美国的意图在于:通过“天下围攻中国”的阵式、实现或“明修栈道式(政治、特别是军事层面)”、或“暗渡陈仓式(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南亚破局的目的。
第六个侧面,是中国循着“尊王攘夷”的策略,策应“有心通吃中美”的欧盟与俄罗斯,在美国核心利益集聚的中东方向,不仅“还”了美国一个 “以色列袭击土耳其国际救援船队”事件,还正式提出“以色列核问题”,从而以强行介入中东的方式,正式与美国拉开了“东亚问题在中东谈”的架式,对美国利益进行了猛烈反击,并利用“三边撕裂”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美元本位制”是“世界公敌”的事实,不仅成功地在首尔G20峰会上,反手形成“天下围攻美国”的架式,做好了准备“中东破局(中东既有格局是美元本位制的基石)”、甚至打破“全球既有格局(全球既有格局是西方资本主导全球经济、特别是金融秩序的基石)”的战略准备。
第七个侧面,是以“朝鲜炮击韩国军事目标”为标志,经过美国航母版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再到美国国防部长访华失败,2011年1月11日歼20“首次公开试飞”,中美之间其实又将“第一至六”重新演练了一遍,从而再次测试了对方的战略决心与战略能力。
第三,而针对胡锦涛主席1月访美的“访美成果”,我们当时强调的结论就是:
其一,我们对“胡锦涛主席访美成果”的评估就是三条:
第一条,尽管中美都声称“访问非常成功、且非常满意”,但就《中美联合声明》及国际局势、特别是伊核问题的情况而言,胡锦涛主席访美属于“阶段性成功”、或者“名义上成功”!
第二条,在我们看来,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演化,就最终效果而言,这种“阶段性成功”既有可能转化为“一次极其成功的访问”、也有可能演化为“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访问”。
第三条,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条,我们认为,不论是从“国家利益层面”还是“资本利益层面”去观察问题,“胡锦涛主席访美成功(如果有人打心眼儿里相信这一点的话)”都是一种“被成功”。
但是,对“第三波排列与组合中直接交手”、且“均给对方造成巨大损失”的双方而言,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在目前阶段,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失败(中国再次拒绝G2,并用歼20公开藐视盖茨带来的包括经济、特别是金融、以及军事战争威胁)”之后,都愿意看到“胡锦涛主席访美成功”、从而为 “换个玩法”找出足够的空间。
其二,随着“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失败”且“胡锦涛主席如期展开访美”,在韩国于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终于“决定接受朝提出的举行高级别军事会谈建议”的背后,是“美国东北亚政策”向“方方面面”强调:它已经准备“重新做人”了。
其三,而当时拿到“美国东北亚政策”这一最新态度的中国,也在向“方方面面”强调:这场始于“奥巴马访华失败(09年11月)”、以中美直接交手为主线、期间局势一度“千均一发”的、欧盟与俄罗斯、甚至印度都曾“通吃中美”的、所谓的”第三波排列与组合”、将暂时告一段落。如果“美国东北亚政策”最终决定“重新做人”、从而彻底缓和朝鲜半岛局势、解禁经济、特别是金融制裁朝鲜、并兑现中美联合声明中的“技术转让协议”的话!
● 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与奥巴马谈成的《中美联合声明》,根本就是废纸一张
显然,在时间已经过去近三个月之后,特别是在王岐山副总理此番公开强调“美国应尽快兑现《中美联合声明》”事宜的基础上,对比上述“第二条”,我们再来审视上述结论,也就不难看出,当时就被我们定性为“既”有可能转化为“一次极其成功的访问”、也有可能演化为“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访问”、但我们 “事前就不抱希望”的所谓“胡锦涛主席访美成功”,终究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被成功”,是既“被”美国“所成功”,也“被”中国“所成功”。
因此,在国际局势演化至埃及之乱、利比亚之乱、叙利亚之乱、甚至有可能发展为巴基斯坦之乱、特别是印度之乱后,由于“兑现问题”一如既往,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与奥巴马谈成的《中美联合声明》,根本就是废纸一张。
● 双方“各取所需”地拿到“这张废纸”之后,就立刻转身“换了个玩法”
也就是说,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在双方“各取所需”地拿到“这张废纸”之后,就立刻转身“换了个玩法”、从而将暂告一段落的“第三波排列与组合”继续展开。
从现在大国博弈的新情况来看,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做两件事了,既:
第一,众所周知,在我们的讨论中,所谓“第三波排列与组合”,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进行的、旨在推销G2模式的访华失败为开始点的。
因此,在王岐山副总理此番公开强调“美国应尽快兑现《中美联合声明》”事宜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可以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2011年1月展开的、旨在以战争威胁(包括传统形式的军事战争与经济、特别是金融战争)中国接受G2模式的访华失败”作为结束点;
● 正式引入“第四轮排列与组合”的概念
第二,从现在开始,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将正式引入“第四轮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显然,其“始点”可追溯至“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失败”。
相对于“起点”为“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其后“分别”以“美俄”直接交手之乱”这个“观察点”的“观察结果”越来越清晰,特别是,随着“叙利亚之乱”这个止损点的“止损效果越来越显著问题各怀鬼胎、彼此算计的“欧美国家利益与欧美资本利益”的“四方”,在推翻叙利亚政府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合力),“第四波排列与组合”极可能演绎出这样一种可能性,且是所有排列与组合中“最不可能实现”的一种可能性。来源: 网讯▲◆★●■☆
埃及引领阿拉伯乱局渐入第二阶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示威者在开罗自由广场集会,要求埃及过渡军政府推进政治和社会改革
中评社香港2011年5月17日电(实习记者 单宁编译报导)近日,中东和北非局势出现了进一步的动荡,利比亚深陷内战泥潭而叙利亚则流血冲突频现。人们在严峻的形势之下,开始重新将目光放回这场“阿拉伯之春”的里程碑,埃及。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刊文指出,目前越发混乱的局势,进一步凸显了埃及在后革命时代表现的重要性。中东北非各国的抗议者从埃及得到力量与激励,同时动荡中的当政者也希望从埃及得到自己未来结局的线索。但是目前军事过渡政府的表现并不是太令世人满意,埃及想要实现对其未来的承诺的话,还有很长路要走。
文章编译如下:
如果目前“阿拉伯之春”的重大胜利之一,埃及,没有能够兑现对民主和正义的承诺,这场革命看起来最终不会在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开花结果。
从中东到北非,独裁者们和抗议者们都在紧密地观察着后革命时代的埃及,以求找到自己未来的线索。
目前为止,军队的将军们仍然控制着开罗,直到数月后的大选。而这些统治者是否明白自由社会的一些关键支柱,仍未可知。
这支柱之一首先便是国家有责任不去偏袒宗教或者军事组织,这样的教训在充满着宗教与民族断层的叙利亚显得尤为关键。
上周,穆斯林攻击了位于开罗郊外的基督徒,留下了13具尸体和数百名伤亡。这样针对埃及土著基督徒的暴力事件,给埃及安全部队在保护少数派利益的能力上增添了不少疑虑。警察和军队在处理暴力事件时行动缓慢,也导致两座教堂被焚烧。
这样的事故同时向世人展示了伊斯兰势力的复仇行为,这种复仇致力于将10%的埃及基督徒,这个阿拉伯国家中最大的非穆斯林宗教少数派别,排除出政府,并且可能将伊斯兰教法添入至埃及法律。
而2月在开罗解放广场让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的抗议者们,显然希望见到的是一个多元化、宗教容忍的社会。在18天的动荡中,基督徒和穆斯林互相保护,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在祈祷的时刻。
如果埃及能够实现在一个世俗且兼容并包的政府中保护少数派的利益,那么其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模范的历史角色将被巩固。这样的领导才能可能影响到区域内的其它国家。
任何民主制度的第二个支柱是追求民事司法的权利,而这样的权利目前在埃及大地上正遭受着动摇。
韬光养晦的军队作为一个过渡政权,对数以千计的平民使用了军事审判,剥夺了他们的基本权利,但是却把过去政权的官员在民事法庭上进行审判。
这两个并行的司法系统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军事审判中对合格陪审团的否认。这加剧了公众对军队的不信任,因为他们可能正在目前关键的过渡时期寻求自己的利益。现在,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司法系统。
目前的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能够就腐败指控和滥杀超过800名抗议者发动对穆巴拉克的逮捕,但是在对待普通公民时也不应该有所不同。
正在构建的埃及民主的第三个支柱是新闻自由。军方对埃及媒体施加的警告,不准报道逮捕和折磨抗议者,对于创造一个自由社会而言,不是什么好兆头。
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最近说,“‘阿拉伯之春’成功与否,将很大程度由(在埃及)发生的事情而决定”。埃及人民和西方民主国家都应该保持警惕,确保“一二五革命”不会付诸流水。
军方已经表明立场与人民站在一起,但是其还需要继续的表态,告诉大家权力正在缓慢地移交到民事民主政权手中。▲◆★●■☆
商业味泛滥 故宫“爱财轻文”引质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故宫建福宫被曝100万入会 参与者均系顶级富豪
中评社香港 2011年5月17日电/美国《侨报》5月16日载文《故宫依然需要宁静》,摘要如下:
继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微博上爆料,北京故宫中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管理方改造成了一个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故宫方出面否认后,5月14日,又有知情人在网上曝出真凭实据称,他与百余名长江商学院CEO班的毕业学员受邀参加了建福宫一会所开幕式,并收到一份徽标为紫禁城建福宫的《入会协议书》。
从失窃案到私建私人会所,故宫连日来几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外界在质疑故宫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对故宫“爱财轻文”现象表示担忧。
据公开的史料介绍,建福宫花园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1923年因失火整座花园被焚毁,直到1999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资,在火场废墟上复建,于2005年竣工。今天,建福宫花园仍属于未开放区域。
作为拥有600年历史中国古代帝王宫殿,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宝贵财富属于全体中国人民早已不言而喻。1987年故宫就成为中国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正是由于其历经战火和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对它的保护倍加重视,不愿有丝毫闪失。
除了开放旅游、适当参与高端文物展出和交流外,故宫染指任何其他商业活动均须慎之又慎,勿授人以柄。2007年全球知名的星巴克咖啡在故宫开设了分店,后就是在社会各界和舆论的压力下,星巴克门店关张。今天的故宫,是真的缺钱搞文物保护?还是确实存在商业开发冲动、经不起资本的诱惑?来自故宫方面披露的信息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故宫每年的维修经费都是由中央政府专门拨给,虽说不能完全满足所需,但若加上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以每年客流量1000万人次左右计算,门票收入超过6亿元人民币),经费上应该不成大问题。尤其是从2002年后开始,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仅2005年的投入就超过了1个亿。故宫维修进入一个为期20年的“辉煌期”。
对于故宫来说,“以文聚才”比“借文生财”更符合公众的期待和其自身定位。在资本无所不能、商业味泛滥的今天,故宫不应等同于一般文化机构,被名利欲望所困、为喧嚣浮躁所动。即便是为保护文物引进资金,也须有所坚持。故宫最需要的依然是理性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