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二十八感悟: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过流时期坚强如刚
在大的过渡时期,免不了困难重重,荆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们的耐力,需要我们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今 日 看 点 : 2011-05-08▲◆★●■☆
公务用车在外国什么样?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5&view=1&id=109153759
朝鲜对使用韩国产品的国家安保部干部实施肃清
http://chinese.joins.com/gb/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65318
中国未形成橄榄形社会 权贵偷走了中产财富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0506/3990163.shtml
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 新订单占国际市场半数
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10508/3994931.shtml
“三公”经费公开成败在于细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谁是本拉登之死的真正赢家?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0721
公务用车在外国什么样?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5&view=1&id=109153759
2011-05-04 世界各国对政府采购汽车都有严格的要求,基本上遵循“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纳税人开支”两项原则。对中国公务用车标准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在德国,从联邦到各州县政府,都为一定级别官员配备公务用车。其标准是:联邦总统和联邦议院议长为奔驰450型;联邦总理和副总理为奔驰350型;各部部长为奔驰280型;各部国务秘书为奔驰230型;司局长级的官员,保证公务用车,但不配备专车。德国一般官员办理公务时,可动用单位公车,也可乘出租车;上下班原则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芬兰,公务用车包括三大类。
一是专车:在政府各部中,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4人享受配备固定车辆、固定司机的专车待遇。
二是公车:芬兰政府办公厅负责安排18位内阁成员公务用车,但不是专车。
三是工作关系车:由政府机构或公司买车,公家出汽油费,负责保险维修,但由个人自己驾驶。使用工作关系车的人首先是工作需要,其次要在当地政府有一定级别。
◆在印度,只有内阁部长、副部长等级别的官员可以配备政府专车。印度政府各级官员,包括总统和总理在内都必须使用国产汽车,严格禁止使用进口车。印度政府对于那些没资格使用政府公车的一般官员,每月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补贴多少根据其级别而定,补贴数额为1000卢比、800卢比、400卢比不等。交通补贴在每月的工资里一起发放。
◆在南非,国家公务员可根据自己的级别和工作需要,申请配备不同档次的轿车,并由个人承担一定的费用。具体做法是:副处长级以下公务员只能配备排量1.6升以下的国产车;正处长至副局长级别的官员可配备排量2升以下的国产车或进口车。至于正局长以上的官员,不论什么级别,在购车时需自己支付三分之一左右的购车款。
各国对公务用车的管理相当严格,一般都配备专职司机,并由专人保管、维修,使用完毕后及时交回车库。专车内有用车登记卡,每次出车的起始时间、地点、里程表公里数都要详细记载,并且要定期上报主管部门。这既可监督公车使用情况,也可制约司机开公车办私事。
此外,尚没有一个国家的公车数量能达到我国的程度。以德国为例,柏林市仅有公车92辆,其中个人专车37辆,一般办公用专车15辆,送文件车23辆。这些公车中还有相当数量是租赁来的。德国政府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奔驰600,是临时从汽车公司租赁来的,整个柏林市也只有5辆礼宾车。柏林市在公务用车方面一年的开支仅为65万马克。
◆在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公务用车由联邦总务管理局管理。法国1947年就颁布了第一个有关公务用车的政府令,此后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务用车购置、管理和使用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德国联邦机构一级现行的公务用车管理条例是1993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
◆比利时政府自1965年首次颁布有关公务用车的法令以来,至今已进行过16次修改,使法令内容更简明,操作性更强。南非在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政府交通部就牵头重新修订颁布了政府官员配车的规定。芬兰虽然没有专门的公车管理制度,但有严格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要遵守的道德和法纪,以及维护清廉形象等行为准则,使公务人员不致因为用车等小事触犯刑律。
◆法国政府各部委只给部长、部长级代表和国务秘书配置固定的专车和专职司机;司局长以上高级公务员配置专用公务用车,但不配置固定的专职司机,由用车人在执行公务时自己驾驶。普通公务员凭出差证明使用公务用车。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配置跟政府机构相似。
◆日本总务省规定,总务大臣、副大臣、各局正局长以及正局级审议官可以配备专车,但是,除大臣和副大臣的通勤属于公务,可以有专车接送上下班外,局长一般情况只接送到车站,然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印度政府规定,只有内阁部长和副部长、文官中的秘书(相当于中国的常务副部长)、辅秘(相当于中国的部长助理)和少数联秘(相当于中国的正局长)等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配备专车。一些国家由于福利好,私车多,公共交通发达,配备专车的范围更小。
◆新加坡只给总统、总理和执政3人配备专车和司机;
在公务车改革上,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朝鲜对使用韩国产品的国家安保部干部实施肃清
http://chinese.joins.com/gb/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65318
网络编辑部 | 2011.05.07 据悉,朝鲜国家安全保卫部所属的干部们因使用韩国产品等而被大举肃清。这其中还牵扯到在反间谍部门工作的干部。反间谍部门是找出间谍的地方。
特别是,在朝鲜反间谍部门工作的干部家中发现了巨额的美元和三星电子产品,并发现了存有韩国电视剧的U盘。
据朝鲜国家安全保卫部消息人士所说,最近在金正日的主导下进行的党、保卫司令部和国家安全保卫部的总检查中,有很多人被肃清。光是在朝鲜和中国边境地区的两江道就有10余名道保卫部和市保卫部干部在检查中被查处,并被强制退伍。
特别是,据悉,被强制退伍的道保卫部反间谍处处长金某是因在最有权力的部门(反间谍部门)工作,并通过工作之便收受好处、犯下各种错误而被揭发的。这个部门所属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过边境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以调查间谍的名义进行盘问搜查。据说,如果得罪了这些人,不要说是贸易,弄不好还会被收押到政治犯收容所去。所以做贸易的人对反间谍部门相关人士进行各种贿赂已经成了惯例。
据消息通所说“金某在总检查预审中承认了滥用权力的事实”,称“收了韩国的黑钱,比中央保卫部干部的生活水平还高”。实际上,在金某的家中发现了8万美元和三星电子的笔记本,还有存有韩国电视剧的U盘。由于自身在保卫部内反间谍部门工作,上边并没有管理监督机构,所以他可以随便观看韩国的电视剧,也可以随便使用韩国产品。开放的朝鲜电台在播放这次肃清行动的时候报道称,朝鲜保卫部的干部们普遍发牢骚说“又不给补偿,给贿赂哪能不收呢”,而朝鲜居民则不满地认为是“不公平的社会”。◆★●■☆
中国未形成橄榄形社会 权贵偷走了中产财富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0506/3990163.shtml
2011年05月06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冲
谁“偷”走了中国的中产阶层?发此一问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5月2日,郑永年先生在《联合早报》撰文指出,中国还没有产生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即中产阶层社会。由于中产阶层过小,社会稳定缺少基础,道德和信仰缺失,社会往往被“极左”或者“极右”主导。
郑先生认为,央企的扩张造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控制庞大资源的国有部门(包括银行)并没有动力去执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只要这样的经济结构不改变,一次分配就不可能实现基本的正义和公平。
不利于中产阶层成长的另外一个结构性因素,是特权阶层的存在。他们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方面面, 都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出于对特权的维护,他们不会有任何动力推动社会改革。
特权阶层之外,还有一个属于少数人的富贵阶层,其所拥有的财富量,不容小觑。日前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10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销售增长了30%——这或可看作富人消费能力的一个见证。
权势和财富的结盟意味着腐败。5月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高尔夫球场的激增指向中国的腐败”一文。文章援引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数量已经从2004年的170个增加两倍,发展到目前的近600个。
除了玩高尔夫,富人们开始经营农场。5月3日的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说,在渴望进行新一轮投资的中国富人中,购房热冷却下来,经营农场开始热起来。
上个月,中国互联网巨头丁磊宣布他的公司将建占地1200亩的养猪场,京东网上商城的老板刘强东也在老家租了5000亩的土地种植水稻。
尽管《金融时报》的文章分析说,有机食品行业一定会兴旺起来,因为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对优质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在增加。实际上,真正有实力投资农场保证自身食品安全的是富裕阶层,中产们除了抱怨几句,在超市购物小心点儿之外,别无他策。而对于特权阶层,有着特供的食品,自然也不怕“瘦肉精”的侵袭。
权贵阶层“偷”走了本该属于中产阶层的财富,也挤压着他们的生存空间。不光是中产阶层,农民们的日子也遭遇威胁。美国之音电台网站5月2日报道说,非法征用正威胁中国农民的土地权益。
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发现,非法用地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个研究所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去年对中国17个省1564户农户进行了调查,发现37%的农村近年出现过农田非法征用的问题,60%的农民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
该所创始人罗伊·普罗斯特曼说:“你问农民,村干部们拿到的补偿金哪里去了?他们通常会说‘吃掉了’,每天晚上大宴小酌,都挥霍了。一个村庄很贫困,但村干部们可以在豪华的二层砖楼里上班,里面有空调和取暖设备,外面停着几辆德国大众轿车。从技术角度说,他们是没有私吞,但确实属于挪用。”▲◆★●■☆
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 新订单占国际市场半数
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10508/3994931.shtml
2011年05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陆娅楠
在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透露,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近些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在总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在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还不是造船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要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争取在“十二五”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记者 陆娅楠)(来源:人民日报)▲◆★●■☆
“三公”经费公开成败在于细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2011年5月8日电/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同时要求地方比照中央公开“三公”支出。
新京报发表社论指出,监管、控制“三公”经费是现代国家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核心议题。其基本前提则是“三公”经费的公开和透明,即通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内,“倒逼”政府养成廉洁意识和公共财政观念,并使纳税人的金钱能够更多地流向更具价值的民生等领域。
文章称,虽因以往信息不透明,无从准确了解中国“三公”经费的具体数额,但与一些控制得较为严格的国家相比,中国行政成本在财政支出比例中明显偏高,而司空见惯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现象,更是引发社会的普遍不满,其根本原因就与“三公”经费缺乏公开,进而缺少公共约束有关。
在此语境下,中央政府推出从中央到地方“三公”经费全公开的时间表,称得上是顺应民意和时势的进步。不过,要真正实现监管、控制“三公”经费的最终诉求,就必须回答“如何公开”这一前置性问题。
上个月,科技部已率先公开了2011年的“三公”经费预算,虽为表率之举,但仅仅提供了一个4018.72万元的粗糙数字,令人无从具体考察其用途的合理性。这表明,倘若“三公”经费公开只是“笼统公开”、“模糊公开”乃至“虚假公开”,与不公开其实相差不远,更遑论有效监督。
近日,就“三公”经费公开等问题,一直关注公共财政监督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建议,应公布统一的格式,明确预算具体公开的范围等。这一建议实际上提出了以制度化形式规范“三公”经费公开的思路。
文章表示,从目前来看,“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至少应满足细化性、科学性等要求。就细化性而言,“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应当明确每一笔花销的数额,而且应当解释每一笔花销的用途,以利公众判断其合理性。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时代,这样的公开成本其实十分低廉,关键就在于有无制度化的强制约束。
再说科学性要求,目前中国财政预算分类中并没有专设“三公”经费这一科目,一些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极易隐身于“其他行政经费支出”的羽翼下暗度陈仓。审计部门近年来的审计发现,在一些基层政府,这些隐形的“三公”消费甚至占到了“其他支出”的30%-40%。因此,增设“三公”经费的预算分类项目、堵塞制度缺陷应是当务之急。
文章强调,“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科学化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三公”消费涉及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既得利益,因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其自觉意识,而只有制度方能遏止拒绝公开、逃避监督的本能冲动,并促进“三公”经费公开真正从内部改革型转向外部监督型。 ▲◆★●■☆
谁是本拉登之死的真正赢家?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0721
2011-5-7: 自从本拉登上周日被美军击毙,美国上下振奋,总统奥巴马的声望随即大涨。不过,几天来,世界各地对本拉登之死阴谋论四起、质疑声不断,包括美国媒体。华盛顿时报昨日专栏文章指出,该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究竟谁是本拉登之死的真正的赢家?答案显而易见却令人痛苦:就是那个将伊斯兰与西方两大文明引向冲突的本拉登
美国人确实该为本拉登遭阻毙而欢呼。过去十多年来,以本拉登为主谋的盖达组织在美国犯下的累累致命暴行,911恐怖袭击令3000多人丧生,乃拉登对美国发动攻击达到空前规模。本拉登之死罪有应得。他将在地狱里面腐烂。然而,媒体和大部分公众却回避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谁是真正赢家?美国还是本拉登?答案显而易见却很是痛苦:本拉登。
本拉登的目的在于引发文明之间的冲突(a clash of civilizations)。他寻求的是激进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对抗,在全球各地成为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刺激力量。他为建立一个建诸伊斯兰教法律的全球哈里发赋予新生命。伊斯兰革命拥有数千万的信徒,如蝗虫般蔓延中东,北非,亚洲和欧洲。本拉登可能死掉了,然而他的恐怖幽灵还活着。
本拉登的战略野心在于将美国卷入长期游击战争。作为一个东方人,他明瞭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墓。从英国、沙皇俄国到苏联,其军队先后皆败于阿富汗的恶劣地形及残暴部落。拉登的目标是让美国破产,缓慢透过连续不断的平叛战役令美国“失血”。简言之,他设了圈套,我们就一头扎进去了。
本拉登死掉了,然而其恐怖幽灵还活着。
自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别无选择只能推翻塔利班并且摧毁盖达组织。布什犯了个未来困扰美国多年的大错。塔利班倒台之后,布什着手进行国家建设,要将穆斯林世界建成民主的安全所在。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巴勒斯坦、埃及和黎巴嫩推动“自由议程”。
结果是灾难性的。在伊拉克,4400名美军阵亡,30000名受伤,支出超过10亿美元。非但没能建立亲西方的多元民主,伊拉克政府拥护伊斯兰教且与德黑兰越走越近。美国付出代价,受益者却是伊朗。
在阿富汗,将近十年的战事已成为美国最长期的战争。美国军队因严格的交战规则而功夫尽废,致使胜利无望。事实上,美军已经转化成强大的“和平公司”,其职责与其说是追杀恐怖分子,还不如说是修路、建学校和医院。
于是乎,美国在阿富汗战事拖延时日之久,已经比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南北战争加起来还长。而且还不知何时了结。塔利班在复活。盖达组织依然顽强盘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我们的喀布尔盟友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是个腐败的恶棍,他公开轻视美国军事介入。他经常煽动反美意见。我们不是赢得而是失去了阿富汗民心。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拥抱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民主普及主义。不论新保守主义和自由派干预主义者皆相信美国必须广布民主价值,即使诉诸炮舰。
民主意味着由人民统治。然而,穆斯林世界的自由选举通常不会产生世俗的、亲美国的政府,反而趋向令残酷的伊斯兰神权掌权。
在利比亚,美国支持反卡扎菲的、充斥圣战者的叛军。美国外交政策未有意识到其发动起来的“黑暗力量(dark forces)”。
美国已经成为新罗马帝国。像所有跨国帝国一样,我们过度扩张,军队绷得太紧,国库耗尽。过去近十年,美国军队一直在本拉登及其圣战追随者选定的外国地势地形作战。
本拉登死了,正义确实得以伸张。然而,比起我们损失的,这仅仅是小赢。来源: 华盛顿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