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闭口不提埃及事态 | (回到Blog入口) | 美为何强推日韩合流?日本有隐情? »

一中共表:未来两岸政治互信新坐标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今 日 看 点 : 2011-02-08 ▲◆★●■☆

 

俄天文学家称小行星2036年将与地球相撞

http://news.sina.com.cn/w/2011-02-08/071821923257.shtml

 

最高法:近七成信访举报来自互联网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7435

 

审计署:重大违法案件呈现四大新特点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7431

 

一中共表:未来两岸政治互信新坐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一中各表":马英九明示官员不应称中国 改叫大陆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2/news-gb2312-1273861.html

 

美军情报局披露:成飞1997年就已着手研制歼20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2/news-gb2312-1274028.html

 

中国外交醒狮崛起 人民日报:有这个实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俄罗斯天文学家称小行星2036年将与地球相撞
http://news.sina.com.cn/w/2011-02-08/071821923257.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8日人民网

  人民网2011年2月8日电 俄罗斯天文学家近日宣称,一颗代号“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即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针对如此恐怖的预言,美国方面表示,这颗身材较大的小行星确有可能与地球直接相撞,但此事发生的概率不过25万分之一。

  其实,早在2004年,美国天文学家在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后就预测说,身材超过两个足球场大小的“阿波菲斯”可能会在2029年撞击地球。后来,在经过一系列计算后,美国方面将这颗小行星与地球“亲密接触”的可能时间推迟到了2029年。如今,俄罗斯又抛出来一个最新的“撞击时间表”。

  “阿波菲斯”一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给世界带来黑暗和混乱之魔。天文学家发现,这颗身材硕大的小行星直径超过270米。他们预计,由于这位太空“不速之客”未来将数次与地球擦身而过。一旦其在运行途中受到外力影响,就有可能偏离轨道和地球相撞。

  据悉,“阿波菲斯”最近一次靠近地球的时间为2012年底或2013年初。届时,世界各国天文台和雷达系统将对其运动路线开展严密跟踪。一旦人们发现它有可能撞击地球,将通过“外力”方式人为改变其运行方向,从而将这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直接碰撞的几率降为零。

  2005年7月4日,美国的“深度撞击”飞船曾主动与一颗彗星发生正面碰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美国还可能采取类似的技术来“拯救地球”。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灾难,并造成大量物种灭亡。

  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与行星一样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极少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和地球的轨道是相交的,如果在一个特定时间,小行星和地球同时运行到了轨道交点处,就有可能发生撞击地球事件。

  据了解,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以造成规模巨大的破坏,直径每增加10倍,其爆炸威力就会增加1000倍以上。比如,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全球灾难,而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地球区域性灾难。因此,“阿波菲斯”的危害不容小视。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直径15公里,约1亿兆吨)撞击地球后,造成恐龙灭绝。其实,每天都有无数“宇宙不速之客”光临地球,但由于它们体积较小,往往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就化为流星烧毁,不会给地面生物造成危害。

  1908年6月30日清晨7时17分,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俄国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8公里处爆炸。1972年8月10日白昼,一颗直径约10米、质量几千吨的小行星飞越美国加州和加拿大西部上空后离开了地球,堪称“擦着地球鼻尖掠过”。

  天文学家在计算后认为,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地球,约10万年才发生一次;直径大于2公里的小行星撞地球,约50万年发生一次;直径大于6公里的小行星撞地球,数亿年才可能发生一次。尽管如此,人类仍然不可不防。(高轶军)


最高法:近七成信访举报来自互联网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7435


   2011-2-7: 2010年最高法院共受理各类信访举报35763件,其中网络举报24428件,占受理信访举报总数的68.3%。最高法院对其中的51件信访举报件进行了直接督办,目前已办结31件。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最高法院获悉,2010年最高法院共受理各类信访举报35763件,其中网络举报24428件,占受理信访举报总数的68.3%。

  据了解,在这些举报件中,经审查属于纪检监察管辖的共有1661件。根据管辖规定,最高法院对信访举报件进行了分流处理,对其中的51件信访举报件进行了直接督办,目前已办结31件。

  2010年,全国各级法院继续狠抓“五个严禁”规定的落实,切实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为了进一步完善对举报线索的受理核查机制,最高法院在 2009年开通举报网站的基础上,2010年又积极督促各高级法院全部开通举报网站,并实现与最高法院举报网站的联网对接。

  此外,最高法院还设计开发了能对各高级法院受理举报和核查线索工作进行实时监督的计算机软件,以便督促各高级法院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及时受理、及时核查、及时回复。来源: 京华时报▲◆★●■☆


审计署:重大违法案件呈现四大新特点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7431


   2011-2-7   文章作者: 张晓松

  近年来,审计机关揭露和查处了一大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仅2010年全国审计机关就移送案件线索3092件。记者日前从审计署了解到,上述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使查处难度不断加大。

  特点一:案件发生环节和领域相对集中,大多发生在土地和采矿权出让、工程招投标、银行放贷、保险理赔、国有企业投资等环节,其中发生在金融交易、国有股权转让和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三个领域较多。

  特点二:内外勾结牟取私利的“串案”“窝案”较多。

  特点三:一些管理较为薄弱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日益显现。

  特点四:犯罪手法更加隐蔽,呈专业化和高智能化。有的通过网上银行等大规模转移资金,有的通过关联企业虚开信用证或增值税发票贴现等方式骗贷,有的利用内幕交易信息或专业知识背景操纵股市牟利,很多交易甚至以合法形式出现。来源: 新华网▲◆★●■☆


一中共表:未来两岸政治互信新坐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中评社香港2011年2月7日电/法律出版社社长、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黄闽在《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一中共表”是未来两岸政治互信的新坐标》。作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陆会体察两岸关系的现实,坚持‘九二共识’的基本立场,同时,大陆的执政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已经完善和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在内政的范畴)。大陆表述的‘一个中国原则’其内容已是‘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符合中国的历史、照顾两岸现实,体现了两岸融合、共享一个中国主权的善意,也是具有前瞻的表述。”文章内容如下: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特殊阶段发展进步的产物

  近来,关于“九二共识”的话题又成了两岸政治人物、媒体、学者热议的话题。作为两岸关系中重要的原则问题,两岸的执政当局都非常谨言慎行,而两岸学者却有充分的空间,站在学术民主的立场上,发表各自的见解,对台湾问题学术研究的“系统”健康是有益的。

  长期以来,两岸执政当局和学者对“九二共识”的理解出现不同调。在大陆看来,“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协与海基会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单就语言结构本身来看,双方的表述方式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所理解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简称“一中原则”),已经非常准确地体现了“九二共识”内涵;而台湾当局坚持的却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一中各表”)。台湾的表述是基于保持“中华民国”国体,为两岸关系交往乃至未来的政治谈判保留一个具有对等高度的政治实体,在台湾看来,这是他们不可妥协和退让的底线。

  应当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能够有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双方均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两岸关系的现实出发所达成的“九二共识”虽然是政治妥协,但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一种避免纠葛的政治智慧,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模糊的政策空间。

  我们充分尊重“九二共识”的地位和作用,承认“九二共识”仍然是当前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九二共识”也仍然存在局限,只有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凝聚两岸共识,减少政治猜忌,建立政治互信,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用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两岸都能接受的方式,实现两岸关系的最终解决。

☆ “一中原则”的两个范畴

  “一中原则”实际上是存在两个范畴之中,一是两岸之间的内政范畴,如无任何外人介入,可喻为关起门来处理家事;另一个范畴就是国际间的外交范畴。“一中原则”两岸之间的对话会有弹性,但在国际背景下的论述则完全没有弹性。

  ●(一)保持弹性的内政范畴的“一中原则”

  “九二共识”的“一中原则”之所以保留了“各自口头表述”的弹性空间,是因为当时台湾方面认为,大陆的“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没有各自表述,“九二共识”根本无法达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台湾的中国国民党的再度执政,大陆的执政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已经完善和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在内政的范畴),大陆表述的“一个中国原则”其内容已是“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符合中国的历史、照顾两岸现实,体现了两岸融合、共享一个中国主权的善意,也是具有前瞻的表述。台湾方面应当清楚地体认到,大陆的“一中原则”在内政范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九二共识” 的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是未来两岸关系政治协商的新起点。

  ●(二)保持刚性的国际外交范畴的“一中原则”

  外交的和国际范畴的“一中原则”,显然与两岸之间政治对话所表达的“一中原则”内涵有明显的分别。大陆方面在处理国际外交承认上,仍然要清晰而坚定的表达中国的代表权,这是无法撼动的铁的原则。在国际范畴,“三段式”论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仍然是不可颠覆的原则,是刚性的,是没有弹性的。无论是现阶段“一中各表”还是两岸未来进一步达成的阶段性政策,并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时所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中国代表权,在两岸未实现统一之前也不因两岸的政治谈判而有所松动,这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使然,也是台湾方面所需要体认的。

 ☆ 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基本现状

  “主权完整,治权分立”,是当前两岸关系的最为客观和现实的基本现状,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的起点。

  ●(一)台湾的政治生态制约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笔者始终以为,两岸关系如果放在理性思维之中并不见得有多难,双方的合作和未来统一的好处是可以推演和评估出来的,难在双方在情感上的纠葛和政治上的缺乏互信。这主要体现在台湾方面,台湾的政治人物和民众有心障:一是内心的不舍,放不下情感和理不出情绪,无法割舍的“中华民国”国家之尊的情结;二是恐惧,他们认为大陆是所谓威权体制,担心台湾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三是政治人物所担心的还有无法驾驭的台湾政治生态,与大陆谈判,可能导致被视为亲中卖台,在道义上被选民抛弃而终结政治生命。这些恐怖和不安就是心障。政治人物趋利避害的政治实用哲学,使台湾的政治人物和部分民众不愿意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和荣誉,不断阻碍和延滞两岸政治关系的理性对话。从近些年台湾方面的动向看,以大陆的政治制度作为延滞两岸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协商的藉口,在本已复杂纠结的两岸关系上添加新的变数制造新的障碍。

  ●(二)两岸情势与博弈

  大陆与台湾在体量大小上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两岸关系的博弈大陆和台湾各取攻势和守势。从双方达成“九二共识”的情势上看,大陆既要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又要遏制台独势力做大。台湾两大政党首要是获得胜选争取执政,台湾具有特殊的政治生态,即使是有利于台湾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则,如果不利于胜选,也可能迫使执政党或在野党将其放弃或暂时搁置。如两岸纠缠于国家主权代表,则是无法破解的争议。如果放弃了两岸关系近20年的曲曲折折历程所沉淀下的理性思维,放弃了近3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进步和积累的共识,两岸关系的处理只能陷入停滞。

 ☆ 两岸政治谈判双方的主体地位

  ●(一)对话主体的地位对等


  两岸政治谈判是双边区域政府的谈判,是一国内部事务的具有谈判资格的两个主体的谈判。首先要确立双方的谈判地位和尊严对等。大陆不因为体量大而压制台湾,轻侮怠慢台湾;台湾也要在谈判中有诚意明事理,避免挑起无谓冲突。大陆不对台湾所辖区域的治权发表意见,同理,台湾也不对大陆所辖区域的治权发表意见。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体量不对等


  两岸政治谈判有没有不对等的地方?这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

  两岸的政治谈判不对等也是客观存在着的现实。一是两岸国际政治地位并不对等,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两岸关系属于内政范畴,两岸谈判极易触及内战之后分裂分治双边均坚持的“国家形态”;二是两岸治权的不对等,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三是两岸的掌握资源和实力的不对等。只要是任何存有客观精神的人,都无法否认两岸关系并不完全对等。

  无论是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处理还是未来两岸政治协商,都面临两岸关系上大陆的“大”与台湾的“小”的现实关系。笔者以为,由此延伸的背后深义是,两岸政府在现实对民族的贡献和未来对民族的责任大小也存在差异。不回避两岸关系的大与小问题,是因为现实中无法回避。台湾内部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的蓝绿两党以及各方人士,都十分在意两岸交往中“主权”“对等”尊严,都很在意两岸关系中台湾是否被“矮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岸一旦开始政治谈判,两个主体之间的地位之争,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在处理大与小的关系上,我们的先贤已经留下了充满智慧的原则“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

 ☆ 两岸关系民间研究的热忱和忧虑

  ●(一)化解“中华民国”难题


  台湾著名企业家--联电名誉董事长曹兴诚先生先后五次在台湾自费登报,阐述了他关于签署《两岸和平共处法》的建议,强调“两岸要和平统一,必须由尊重‘中华民国’开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2010年在《中国评论》六月号发表专文《寻求两岸和平发展路径之我见》,提出“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认真考虑到台湾同胞因为历史的原因形成的看法,要特别尊重人民愿望,特别要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釆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上海东亚研究所章念驰所长在《中国评论》发表文章,主张“为解决‘中华民国’难题创造条件”;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2010年5月21日在旺报发表文章,谈两岸主权、治权等;2010年5月19日联合报发表社论《面对“中华民国”、北京应检讨“砍头论”》一文,呼吁北京应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

  ● (二)确实不可回避的“中华民国”难题

  对上述专家学者的立场,笔者附条件地理解。所谓附条件理解就是大陆正视“中华民国”政府的存在,但不能导致出现“两个中国”乱局。大陆如何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事实?大陆执政党历来是务实的,也是有原则的,而这些原则也是一贯的,两岸谈判不能出现可能导致法理或现实的国家分裂的任何主张,诸如“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的主张。联合报“主权共生”的主张,是指一个两岸共同建构主权的过程,“未来的中国”由“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所共同建构。这样的提法就出现了“两个中国”的乱局,这是大陆执政党和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即使两岸目前处于分裂分治的状态,但是中国的主权因为没有异族侵略或分割并没有灭失,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政权,都是中国人的政权。

 ● (三)张亚中先生的主张令人钦佩


  张亚中先生认为,两岸主权重迭、治权不完整。主张的两岸定位包括两个重要内涵:一是两岸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亦即双方互相确保主权重迭,整个中国的主权不是经由“共生”而成,而是要确定目前宣示重迭的整个中国主权由两岸“共有与共享”;二是在治理层次上,两岸是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并透过统合共同体机制累积共同治理。张先生认为,只有“一中三宪、两岸统合”才能为两岸政治难题找到解决之道。

  张亚中先生还指出了“一中各表”的困境,指出两岸一旦进入政治协商,没有“一中同表”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也就是说,在主权的论述上,北京几乎不可能接受“各表”的“各说各话”。

  两岸有识之士在两岸关系上还有若干理论,如球体理论,杯子理论,大屋顶理论等等。笔者以为,张亚中先生以其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两岸关系的深入和宏观的把握以及严谨细密的学术风格,其在两岸关系的一系列论述和著述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令人钦佩的。

 ● (四)回应张亚中先生

  张先生是主张“一中同表”的,张先生已经看到了“一中各表”的零和困境,还非常有前瞻性地表明了“一中各表”的空洞化趋势。同时张先生也站在台湾的立场,非常在意“中华民国”的前途命运,进而提出在治理层次上,两岸是“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

  宪政是与国家连接的法律政治概念。政府可以是宪政秩序的主体,因为国家的治理是通过政府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国家是一个完整的主权整体,政府可以是按层级设置或区域设置。大陆是否承认“中华民国”是宪政秩序主体,核心问题就是要把“中华民国”看成一个具有对话资格的对话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双方搁置了主权代表争议,谨作为中国两个区域政府的一个方面的代表。在现阶段,这种谈判机制的设置是否可行,大陆和台湾均未表明立场。笔者认为,大陆方面要有更高的姿态,需要作出政治妥协。这是基于三种现实:一是“中华民国”是历史上的中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没有实现完全和充分的政府继承;三是在一系列重大两岸和平发展和合作的重大事项上,大陆政府实际上已经和正在与在台湾地区行使治权的区域政府进行了实质的对话和合作。在宪政上承认“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并在政治谈判中表现出大陆的诚意和智慧。当然我需要特别指出,两岸一旦进入政治谈判,都要回避和搁置作为国家主权代表的争议,以共同维系一个完整的中国。

  张亚中先生的“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以及在治理层次上,两岸是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并透过统合共同体机制累积共同治理的主张,具有理论的自洽性和前瞻性,但是笔者以为,现阶段,可以暂时回避过于复杂的宪政问题(一中三宪)和未来共同治理问题,集中双方的智慧和诚意,解决好“一中同表”的课题。

  把“一中同表”定位在两岸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区域政府,一个是中国北京政府,一个是中国台北政府,两个区域政府共同宣示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主权共享。

☆ “一中同表”是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邀约

  ● (一)胡锦涛讲话是大陆两岸政策新的政治邀约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他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各方政治互信的基础,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两岸应该本着建设性态度积极面向未来,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

  胡锦涛讲话重点强调了四个要点:一是再次确认的具有新意的“一个中国”的表述(内政范畴),回避中国的国家代表权争议,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二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三是在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平等协商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四是继续反对台独是两岸的共同责任。笔者以为胡锦涛讲话是大陆两岸政策的新的政治邀约,台湾将如何作出承诺,球已经在台湾方面了。

  ● (二)“一中同表”仍然是搁置争议


  当两种立场根本无法找到交集的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搁置争议,就是搁置代表权的争议,就是把双方的争议放在“家”的范畴之中,奠定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共享国家主权的两岸关系新的政治基石。如果在国际范畴纠缠中国的代表权,两岸双方一万年也谈不拢。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是在国际背景下各自表述的结果,不是确认了一个中国,而是颠覆了“一个中国”。

  避免争议的扩大和两岸关系的停滞,就是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两岸政治关系的新表述。所谓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就是不能另起炉灶,就是要坚定的确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新表述”不能再停留在近20年前的各自表述的立场之上,要以清晰的、双方都能接受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思考两岸关系的新表述。

   ●(三)共同表达两岸和平发展反对分裂的政治意愿

  两岸通过加深交流,建立互信,鲜明地承认:1911年孙中山先生所缔造的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民主共和体制建立的现代国家;20 世纪20年代后期以降,因国共两党的政治对抗以及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内战导致的两岸分裂分治,中国并未实现政府的完全继承和国家的完全统一。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的大陆地区行使治权,原“中华民国”的政府,在中国的台澎金马区域继续存在,两边区域政府虽然对国家代表权存在对立和争议,但均坚持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均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在国家尚未统一之前,双方理解并尊重各自对中国代表权的坚守,是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所愿意承担的政治责任。

  ●(四)“一中同表”的完整含义

  一中同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共同表述”的含义,即两岸共同表述双方一致确认的立场;二是表明两岸的“共同归属”含义,即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归属。

  在内政范围的两岸政治对话就是“一个国家,两个区域政府”(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对话,通俗的说,就是关起门来在家对话,解决的是家的事。笔者以为这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预期的。两岸政治谈判应当也可以回避国际外交范畴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在未能达成共同的政治意愿之前,保持两岸国际关系现状。从法理上说,回避国家代表权或保持现状的本质是两岸对各自在国际上的国家代表权问题予以搁置(互不提起),以避免出现“两个中国”的尴尬。

  从大陆既有的立场出发,也考虑台湾的可接受程度,大陆的善意和政治妥协就是在两岸谈判中把自身也置于区域政府位阶。两岸若能达成政治互信,可否把“老三句”扩充为新五句:(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2)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3)在两岸政治谈判的范畴内,两岸政府都是一个完整中国下的区域政府;(4)两岸政府均一致认同,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5)在国家正式统一之前,并不影响或改变两岸政府在国际政治外交关系中既已存在的地位”。

  综上所述,“一个中国,共同表述”是未来两岸政治互信的新坐标。▲◆★●■☆



 "一中各表":马英九明示官员不应称中国 改叫大陆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2/news-gb2312-1273861.html


      2011-02-07:马英九今天邀集行政部会首长举行新春茶话会,据转述,马英九希望台“部会”首长谈到两岸关系或政策时,基于“一中各表”原则,应称对岸或大陆,不应称呼为中国。

据台“中央社”报道,马英九今天邀集“行政院”各“部会”首长举行新春茶话会,上午先由马英九提出新春期许以及“内阁”首长座谈,下午则由媒体人羊晓东演讲“公共政策与媒体互动”,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林益世报告“国会运作与党政平台”。

与会的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谢国梁受访表示,马英九会中指示,未来部会首长谈到两岸关系或相关政策说明时,用字遣词应更谨慎,称对岸或大陆,不应称为中国,且公文书也不应称呼中国。

与会者转述,羊晓东演讲时认为台当局官员应加强与媒体进行良好互动,不要害怕说明政策。

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林益世表示,他在会中呼吁行政官员,由于“立法院”接下来两个会期适逢“立委”选举开跑,很多“立委”忙着选举,出席“立院”机率会比较低,希望行政官员主动多与“立委”沟通,说明政策推动的方向。▲◆★●■☆


美军情报局披露:成飞1997年就已着手研制歼20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2/news-gb2312-1274028.html


    中国网 2011-02-07:俄“航空港”网站1月12日刊发题为“中国正实现超越”的文章,对中国第五代战机(西方标准的四代机)J-20的成功首飞做了报道。报道详细回顾了 J- 20的研制历程,称它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起了强烈反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在可见的未来,J-20将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文章称,中国可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列装五代机的强国。去年底,“中国防务”网站就披露说,中国已开始第五代战机的地面试验,该型机随即获得“黑鹰”的绰号。有网友成功拍下了新机准备高速滑行的照片。

  美《航空周刊和太空技术》杂志指出,尽管这些照片极可能出于伪造,但是大多数美国专家都认为,这是个“真家伙”。众所周知,中国一向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军事机密,所以此次照片外传被普遍认为是“有意泄密”。

  文章指出,中国早就对出现在其边境上空的美空军F-22战机惴惴不安。这些新型战机不仅可以护佑日本和韩国,而且在必要时可以驰援台湾。中国一直在积极打造应对F-22的利器。

  如今这一“杀手锏”最终成形,而且只比俄制PAK-FA(俄五代机,也称T-50)晚了一年。一些军事专家指出,中国战机融合了美制F-22的前半部分和俄制T-50的后半部分。这种外形的相似也在情理之中,对战机的技战术要求相似,再加上气动布局的规律性,这就导致了形似的必然。

  关于中国研制第五代战机的首批报道出现在1995年。事实上,北京对其取得成就曾长期不宣扬。美国海军情报局曾披露说,成飞在1997年就着手第五代XXJ战机的研发工作。该机在飞行和隐身性能方面可与F-22媲美,有望于2015年入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

  消息称,沈飞第601研究所研制的是V形尾翼三翼式机型,而成飞的第611研究所则研发带V形垂直尾翼的鸭式机型。

  2005年,中国专家首次打破沉默,宣告“第五代战机的研制工作告一阶段”,“战斗机设计方案已经完成”。2009年11月22日,中国空军副司令何为荣透露,第五代战机的验证机将很快试飞,2017-2019年将列装部队。

  2010年5月底,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情报中心(NASIC)官员韦恩·伍尔曼(Wayne Ulman)在国会声称,中国正在研制可与F-22相竞争的战斗机。

  他认为,中国的五代机可能于2018年列装。这一声称引起了五角大楼的不安,但是美军方专家认为大可不必紧张,中国拥有第五代战斗机至少要等到2020年,2025年之前中国将只能列装少数几架五代机。

  2008年8月有报道说,中国已确定由成飞第611研究所领衔五代机的研制工作。有资料称,首架验证机于2010年5月开始建造,首飞计划于2012年进行。

  一些消息人士证实,去年底中国已经建造了两架验证机。其中舷号为2001的验证机于2010年12月22日完成首次高速滑行试验。2010年12月30日,中方高官视察成飞公司,观摩了这架新型战机。

  根据初步资料,J-20战机机身长约23米,翼展约14米,起飞重量34000-36000公斤。试验机拥有的2个全动垂直安定面,批产时可能被取消。进气口和座舱盖酷似F-22。机腹藏有若干很大的内置武器舱。一些专家称,该机在雷达的有效反射面积不超过0.05平方米。

  在最初阶段,J-20战机装配的很可能是两台13200公斤推力的WS-10发动机。美国军方消息人士称,中国的发动机研制工作可能获得俄罗斯的帮助,包括购买俄制14500公斤推力的117S发动机。也不排除在中国制造WS-10A发动机未果的情况下,J-20会装配俄“礼炮”公司生产的推力达 14000公斤的99M2型发动机。另有资料称,中国可能给J-20装配自行研制的WS-15型发动机(推力达15000公斤)。但是美国航空周刊的编辑比尔·斯维特曼指出,该型发动机性能还不可靠,不会装配验证机。

  文章指出,尽管中国新型战机的正式列装还需很长时间,但它的亮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尤其是触动了美国和台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台北时报》1月6日发文称,“中国的五代机研发走得比预想中远得多”,对于台湾而言,即便购得最新型F-16战机,也只能维持与解放军军力的“短暂平衡”。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评估及战略中心” 研究员Rick Fisher称,未来10年中国可能会部署大量J-20战机,台湾应考虑购买生存能力更强的短距起降五代机F-35,而不是只关注部署新型反导系统。

  一些专家认为,J-20的价格可能比俄制FAK-FA和美制F-22便宜50-80%。这将使得它在国际武器市场拥有不错的出口前景。巴基斯坦、中东、拉美及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富国将是J-20的潜在客户。▲◆★●■☆


中国外交醒狮崛起 人民日报:有这个实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11年2月8日电/2009年,一本《中国不高兴》让很多人痴迷。细细分析,中国为什么不高兴?是谁让中国不高兴?中国不高兴又透露出什么信号?翻阅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不高兴是因为中国不满足于中西不平等的关系。当然,这透露出的一个信号,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崛起需要实力,而我们有这个实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年均增速8%,GDP从2002年10万亿元到2008年30万亿元。在西方国家深陷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神七上天,“歼-20”试飞,中国海军编队在亚丁湾护航,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典上,新亮相的国产武器装备,是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

  在国际舞台上,从朝核问题、伊核问题、G20全球金融峰会到全球气候变化大会,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

  有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撰文:“从‘站起来了’到‘中国主张’,从占世界经济的微弱份额到‘坐三望二’(现已经第二),还有在83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331所孔子学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加速攀升,如果‘中国表情’不自豪,就不算真性情的表达,有悖人之本性。”总结得十分到位。

   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汉斯.J.摩根索有句名言:“外交力量是总体国力的表现。”中国外交的背后,就是不断提升的国力。

  中国为什么受到世界的重视?因为不断提升的实力。“弱国无外交”,贫弱无地位。1840年,当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借鸦片战争之机闯入之际,我们哪有机会跟西方谈论平等关系?有的只是仰人鼻息。一块“东亚病夫”牌匾的影子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有人把当时的中国称为“睡狮”,这背后,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叹息。

  如今,我们跟世界、跟西方是另外一种关系:我们不再仰人鼻息,而是慢慢站起,开始跟西方平视。▲◆★●■☆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February 08, 2011 06:06 P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朝鲜闭口不提埃及事态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美为何强推日韩合流?日本有隐情?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