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军要求96小时同时打赢对中巴两场战争 | (回到Blog入口) | 2009年中国军事报告:军事外交凸显自信透明 »

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应是中国的长远目标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http://news.sina.com.cn/c/2009-12-25/043016829412s.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1225日  舜网-济南日报

 

  新华社上海1224日专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1、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今 日 看 点 : 2010-01-01 ▲◆★●■☆

 

虎年 (2010)中国“八面埋伏”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31/content_1031068.htm

 

中国应该出兵阿富汗的十大理由

http://bianhongdeng.blog.china.com/200912/5655190.html

 

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应是中国的长远目标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important/64/20100101/15759776.html

 

中国正改变“不想建海外军事基地”态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50/20091231/15758408.html

 

“韬光养晦”还是少提为妙

http://www.zaobao.com/yl/yl100101_001.shtml

 

 



虎年 (2010)中国“八面埋伏”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31/content_1031068.htm


巩胜利 刊发时间:2009-12-31 光明网-光明观察

    有牛年权威数据显示:到2009年10月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前两年的全年水平。其中,前三个季度,以北京为例共出让土地184宗,土地收入款511.74亿元。而2008年一年共出让土地148宗,土地收入价款502.69亿元。而200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7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1-7月提高3.1个百分点;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3689亿元,同比增长34.2%(见2009 年9月30日《中国证券报》同题报道,作者林喆于萍)。另据11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披露:截至2009年11月23日,全国70个城市仅土地出让金一项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00%。排在前 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6210亿元,上海以821亿元(截至11月23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名列全国第一,粗略换算大约"日进2.5亿元"。 2009年前10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8.4%和79.2%(见2009年12月8日《中国之声》《高房价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一文),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房地产已达60年不曾有的最高热、沸腾时期。

    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一项,是不可复制再生的资源,在中国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这是中国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地方政府所做的一个"突出贡献"。成为中国楼市快速回暖带动土地、房市、消费市场升温的显著中国特色。为了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从2009年第二季度便开始放量卖地、建房,地方土地财政得到更是突出被强化,北京等大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3以上。

    从中国至今60年、30年改革开放的通盘、全局来看,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7000亿元,2007年猛增到最热达1.3万亿元,2008年中国为市场降温,依然达9600亿元,到2009年10月分,有关专家估计就全国就超过1.2万亿元,全年可能超过1.5万亿之巨。但土地买卖象历史一样不可复制和再生,中国正面临着60年不遇、30年一遇的房地产"大跃进"。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中国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不过,2010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从来不曾有过的包括最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遭遇中国60年从未有过、改革开放30年、全球他国完全异同的"八卦阵":

    ☆ 1、房地产30年兀立

    2010年内地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和四分之一的全国投资资金,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中国房地产业、60年至今的超级大干快上,为2010年的中国经济蒙上了最可怕的第一道阴影。特别是 2009年、在全球金融海啸下的中国经济复苏,中国房地产起到了排头兵的领先作用,而房地产业也带动了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在金融海啸和政策变更的双重扶持下,房地产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银行、开发商和富人投资客则成为这场房地产盛宴的分享者,而大多数的购房者,却被高房价掏空了口袋里的所有积蓄。中国政府能保持房地产继续,而其它产业也跟上共同发展吗?

    2009年11月25日迪拜爆发债务危机,为中国60年不曾有过、30年突兀的房地产市场敲响了警钟。迪拜债务危机警示中国特别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不祥之兆,中国与美国金融海啸前、酝酿发酵期的房地产业的"次贷危机"完全不同(美国房地产界不存在大干快上、从无到有这一现实),而迪拜房地产却更是从无到有、扛不住时,债务危机就当然的爆发。中国房地产的今天正是这样,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新建,但这要居民有当然的收入来消费,不能过分依赖用房地产来拉动产业经济的路子。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背景下,尤其要警惕中国房地产超越30年巅峰高速发展的不祥之兆。迪拜当局11月25日宣布,受巨额债务困扰,"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能偿还否还是未知数。世界惊呼,迪拜世界成为雷曼兄弟第二、全球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发动机?

    富庶的迪拜(据世界银行2009年5月估计,迪拜人年均收入为24500美元,但实际人均年收入达创纪录的12万美元)到底危机在哪里?原因何在?市场普遍认为,迪拜的盛衰全有赖于其地产开发为主导,迪拜的房地产已大大的超量、超速在发展--迪拜几乎没有任何实业,生活必须品价格奇高,130万人口的城市何以生存?而当地居民房屋几乎饱和,在没有产业之下,拥有迪拜房屋干什么用?现在是迪拜的经济发展载不住房地产的超量、超速的大量投资资本,这真可谓成也地产,败也地产。过去几年间,迪拜在海湾地区异军突起,走的就是高端地产和旅游开发路线。随着金融海啸由表及里的深化,曾有传闻,迪拜可能成为海湾地区受创重创、最深的牺牲品。迪拜危机爆发给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最大警示就是,决不能重蹈在很多国家已经证明行不通的,过分依赖房地产来拉动经济产业的路子。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警惕中国房地产出现不祥之兆。特别要警惕中国房市里只是大投机和大投资的原本需求,自住型需求被高房价挤出市场,居民收入却长期没有同步提高,房地产由谁来支撑、购房?难道购房就有收入、其它产业也能同步跟进?有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投机性和投资性已经占到了70%,硬是把房屋市场变成了滴溜溜转投注的斛子……中国的商品房空置率就是一个简单的证明,有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商品房的空置率最少的有30%,最大的已经超过了50%、达到了60%以上,有的城市完全是一场虚高。

    ☆ 2:消费难拉动,收入难增加

    消费需求增速下降,通货膨胀的急升--这有赖于中国长期缺乏消费的拉动,最起码中国超过5亿以上农村人口一直都没有消费拉动,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是中国长期的老大难问题。2009年中国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2010年政府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的经济效益不可能一直保持2009年的水平,而将逐步减弱消化。因此即使维持政策不变,所带来的消费增量也将下降。待金融海啸大投资逐渐淡出之后,中国经济还能照样健康成长吗?

    60年中国、从来没有享受过"消费拉动内需"--市场经济的美味佳肴盛宴。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口(中国总人口70%以上)根本没钱,中国必须成倍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现在,中国国家的富裕剧增了,有了绝大多数国家不曾的强大国力和财富水平,但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远比提高国家财富增加更艰难。

    ☆ 3:中国货币与它币冲突

    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在2009年的拉动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4万亿出动的是国有、公共投资拉动策略,而这一策略主要是在城市或发达地区之间,难免出现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差的项目,未来可能造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重提高,将致贫富差距拉开。中国金融运行,依然与全球主要国家金融体制严重冲突,如2009年全球主要国家基准货币利率为:中元5.31%,澳大利亚元4.25%,加拿大元1.50%,欧元1.00%,瑞士克郎1.00%,英镑0.50%,美元0.25%,日元0.10%,中国中元成为全球利率最高、也是成本最高的主要国家货币。

    中国货币方略,有着与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当然的悖论与冲突,然而怎样又"和谐"的继续走下去?金融海啸后,2009年采取的促进消费策略,汽车消费方案、家电下乡等都是扶持有钱消费者的举措,当然形成了富者更富、穷者更贫。倘若没有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的增加,那么讲用"消费拉动内需",就永远是一句空话,既是再多刺激消费政策也是倍功半,因为中国老百姓原本没有钱。

    ☆ 4:通涨再闹,成本之最?

    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这是半途转制中国的一个老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一直与中国发展同行。但由于中国是第一次、大规模货币宽松,倒置新兴、新一轮更严峻的通货膨胀,是中国一直都难以解决的老问题。但由于中国2009年货币第一宽松、太多,而造成货币大流量放大下的通货膨胀,中国前所未遇--电、水、煤、气、油等公共资源性大涨价正逼进2010年,再加上这些公共国有垄断行业"逼命"般催来、又缺乏有效的竞争环境,中国社会只能吞下这"成本之最"、难以咽下又一定要下咽的"苦果"。中国电、水、煤、气、油等公共产品, 60年来一直都没有理顺,又在强化的垄断之下,又怎样走出"成本之最"的大国误区?

    ☆ 5:市场经济地位成"结"?

    美元贬值与中元升值的历史现实。2010年及未来,不管是全球金融海啸得到根本遏制与否,美元贬值与中元升值都将历史性的到来。在未来1-7年时间的周期里,中元将扮演一个阶段性升值的重要角色,而美元则将自21世纪以来一直贬值下去,贬的值程度怎样、贬值的速度如何,这要取决与欧元、中元国际化运行的进度和幅度。若是欧元真正起到了在全球与美元抗衡的角色、再加上中元的慢慢崛起,那么美元就一定要贬值到落花流水--贬值到2000年前后的1/3到1 /2,这是因为美国与欧盟的经济规模相当,中国后起之后也逐渐会担当起一个重要的角色。

    美元、欧元、中元三足鼎立,是2010年之后、及全球在相当一段时期的新格局。而中元自由兑换、跨区域自由使用,则是未来唯一的可行之路,但这个"路"可以期待、有时间表安排吗?因为欧美"市场经济地位"标准重点就规则了"货币自由兑换"的条款。换句话说:倘若没有实施"货币自由兑换",是否永远都无法取得欧美规定的、中国迫切需要的"市场经济地位"?(分别见美国、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还要玩多久、多远?中国何时才能进入欧、美"市场经济地位"之列?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就永远在关税严惩之下生存?

    ☆ 6:人民币升值没有"共识"

    与美元贬值加深、历史性不可逆转一样,其相反的是中元要不断的升值,中国货币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一个、有一个周期性升值的压力--未来10年间,中元升值的声音将成为美国、欧盟等一些主要国家中、长期目标。自21世纪以来,美元与欧元、中元的价值都已贬值了超过了20%,但随着欧元区的复苏、中国经济的继续强劲(中国连续20多年超过8%左右以上增长速度)增长,中元升值将成为一段历史时期、象美元贬值一样的无法摆脱、难以逆转的新目标。

    全球金融海啸时期是这样,一旦金融海啸末了、全球经济正常运行之后更是这样--美元贬值与新中元、新欧元升值,将成为全球性经济发展、一段时期的轮换议题。即便是中国能够顶住一轮又一轮一轮如欧盟要求中国货币升值这等压力,但要是象轮胎"特保"多国雨点般袭来,怕损失的只能是中国及其当然的现实利益。中元(人民币)升值将可能成为未来15-30年的全球焦点,但象中元自由化、自由兑换一样,将是中国未来的难以逾越、难以决策的世纪难题,时间越长越难……

     ☆ 7:中国也要"反倾销、反补贴"?

    到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可能在2.4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末公布为22725.95亿美元,剩下的3个月是中国创汇的黄金岁月),又是全球绝对第一,这为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寻求"平衡"中国经济提供了当然的口实。也就说,只要中国"出口创汇""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发达国家就会整体与中国经济寻找"平衡",且冠冕堂皇的进行"反倾销、反补贴"。

    中国需要30年不曾有过、未来必须让绝大多数国家信服的"道理":一是将多余的外汇储备适时的花出去,不要超过1.5-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上限;二是要在"反倾销、反补贴"上做"相反"的大文章,来彻底改变中国"出口创汇""中国制造"在如轮胎、油井管产品出口的覆辙。倘若全球金融海啸顺利过去,全球经济正常化运行之后,中国外汇储备将再现两、三年就增加一万亿美元的高速度,也将必然遭遇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斩钉截铁般的围追堵截。同理可证:不管是它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一旦达到"反倾销、反补贴"的全球性围堵上限或承受的现状,你还有什么"公理"可讲?中国发展的经济与贸易的"道理",除了对自己中国人要来讲之外,还要全球各国、大多数国家也能认可、来"讲理";象中国轮胎"双反案",全球众矢之的,已经没有任何 "公理"可讲、可不讲了,讲不讲的结果都是一样。否则象2009年的中国轮胎"双反"特保,全球除亚洲发达国家之外,几乎全球大多数高收入国家都加入到轮胎"惩罚"性关税之中,欧盟、美国、拉美、印度等甚至象委内瑞拉等都强行在轮胎惩罚中分中国一杯嗟来之食。

     ☆ 8:贸易冲突与外汇储备新高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将成为其它大国与发达国家对付中国的惯例。不管是中国市场被外国占领、或是它国市场被中国占领,都将引起中国或它国的强烈反弹。 2009年中国轮胎出口,遭遇全球主要国家包括,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世界各国经济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格外盛行。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约 2.4万亿美元(中国2008年外汇储备总额为19460.30亿美元,到2009年9月末为22725.95亿美元,还有10、11、12三个月的黄金岁月未被统计数字),将可能比2008净增约4000亿美元左右。不买美元国债,中国出口创汇的钱还能储备什么?储备黄金、石油、稀有金属等等等,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21世纪之后,为什么没有成器?

    2009年,是"中国制造"盛行、中国崛起的"分水岭"年份,也是中国60年以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遭遇全球性关税围堵最惨重的一年。以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案为先例,中国遭遇了全球30多个国家、包括最发达欧盟、美国以及印度、拉美及亚洲以外所有发达国家甚至象委内瑞拉这样国家也从关税中分一杯羹的现实。如果中国不能杜绝和扭转象"轮胎特保"似的战局,那么中国以"出口创汇""中国制造"型经济将难以从根源上再续。

    "中国制造"必需要到全球、去欧美发达国家去"讲理",这个理不仅单单是只让中国人自己知道,比中国人更重要、更应知道是那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能"同情→达理→讲理"。"中国制造"遭遇全球性特别是富国的围剿,需要中国在建立国与国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机制上和环境上来加以理清"道理"来服那些国家、众人。2009年,中国轮胎遭遇了来自全球各国超过30多个、亚洲以外国家的围堵,中国油井管产品可能再步其后尘,但随着中国崛起的深入,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再创新高、凌驾与全球各国之上,随着中国金融海啸后的经济强劲复苏,新一轮对中国货币、中国制造、中国出口创汇的新围堵也正在形成。 ▲


中国应该出兵阿富汗的十大理由
http://bianhongdeng.blog.china.com/200912/5655190.html


2009-12-30: 从1919年英国出兵阿富汗,到后来苏联溃败,到现在美国身陷在阿富汗数年不能速胜。皆说明阿富汗这趟浑水是不能淌的!昔日,坐落在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阿富汗曾经第一个把佛教传入到中国,因此说,阿富汗人民对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目前,阿富汗因连连战争造成的人民贫困和混乱,迫切需要强大的中国人民伸出援手恢复那里的和平稳定。要想过上天下太平的好日子,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军警驰援那里新的民选政府,以此维护那里的安宁。

对此,中国应遣派出军警维稳阿富汗应该有如下十大理由:

    一、中国与阿富汗有数百公里的共同边界,另一端连绵战争和混乱对中国丝绸之路的延续发展不利。

    二、阿富汗塔利班曾经专门培训过恐怖分子,流窜到新疆制造连续不断的爆炸事件,此患不除难有宁日。

    三、中国全天候朋友的巴基斯坦国,在清剿阿富汗恐怖分子行动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在该到冲出国门维护这个朋友战略地位的时候了。未来一旦我们袖手旁观,巴国大乱不稳,必将影响到两国共同制御印度扩张的效果。

    四、欧美国家身陷阿富汗,最盼望的就是中国巨无霸出手参战助阵,他们深深懂得中国介入驰援的重要性和结成真正国际反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五、中国是和美英俄法同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创始人,也是唯一没有出兵阿富汗的国家,现在已经在消耗战中难以为济之际的欧美国家,他们在渴望中国伸出驰援之手之际。这时我们迅速抓住机遇,大兵压境定乾坤,那才叫识时务之者为俊杰呢!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五洲。

    六、历史上中国的甘肃人,曾经在阿富汗卡布京尔为中心的地方,建立过大夏王朝。后来盛唐时代在西域建立的120个州府也包括阿富汗全境。随后兴起的吐蕃王朝和西藏人也曾经统治过阿富汗。后来到了盛元时代兴起的蒙古族人,也曾经在阿富汗一带建立过铁木尔帝国和莫卧尔帝国。乃至今天,阿富汗到处都打上中华历史文化的烙印。

    七、今天,重新崛起的中国,无论是从天时、地利、人和上讲,还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道义上讲,都应该出兵阿富汗,评定那里的混乱局势,对国际反恐社会作出积极和应有的贡献。

    八、从中国富邻、安邻的政策来讲,要想帮助阿富汗致富,就要帮助新政府维护治安,安抚如那里动乱不堪的局面。

    九、中国派出十万大军,有力支持阿富汗新政府,这将会使远距离空投来的欧美国家纵队和雇佣来的多国部队感谢不尽。借此时机,中国积极向欧美国家提出合理解决好自己边境少数民族维稳问题,到时候,困扰我们多时的涉藏、涉疆、涉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十、中国援阿的十万大军,应该是主要负担后勤补给的工兵,治安维护的军警和战后重建的工程兵。而不是与塔利班正面作战当炮灰的陆战队。历史上,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都是靠后勤补给保障有力取胜的。因此,我们后勤维稳部队拉上去,这对于解决困在阿富汗多国部队的给养十分重要,对阿富汗新政权的治安维护和战后重建十分重要。未来,中国赴阿的十万大军结束平乱之后,也可以退守南疆组建成新的新疆建设兵团,以此加强那里的长治久安。▲


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应是中国的长远目标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important/64/20100101/15759776.html


    2010-01-01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日报道:2009年12月31日,国防部向中国日报独家透露,中国海军目前仍会坚持对赴索马里护航的舰艇编队的现行补给方式,以回应一位海军少将最近提出的关于中国应在该海域设立固定岸基补给基地的建议。

    “目前,各国进行补给的方式不一样。有些国家设有海外补给基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目前是采取海上补给和定期靠岸补给相结合的方式,”一位国防部高官在发给《中国日报》的传真中说道。

    据报道,中国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表示,中国有必要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设立固定岸基补给基地,为未来亚丁湾护航任务提供方便,有助于保护中国对外贸易和自然资源的海域战略通道。

    尹卓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西方媒体的关注。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在一篇报道中说“其他国家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的国际部署”。

    该报道提到中国海军自明代以来就从未到过“该区域”,指亚丁湾海域。

    法新社也在一篇报道中称尹卓的建议唤起了“中国可能在国外其他任何地方建立基地”的观点。

    ☆ 专家:海外基地应是长远目标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则认为西方媒体对尹卓将军,一位“退休将军的个人看法”担心过头。

    金教授说“从国防部的表态来看,(对建立海外基地)大概中国还没有很现实的考虑”,但同时也表示在未来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大于其边境,就要拥有能力保护这些国家利益”,金教授如是说。

    同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大校也表示建立海外基地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补给方式,也应该是中国的长远目标。

    补给基地不等同于军事基地,他认为目前中国海军的补给方式对于执行中远海三个月以上的任务有不适宜的地方。而建立海外补给基地则可以保证特别是对瓜果蔬菜等鲜活品的补给量,同时对长年累月在海上航行的舰船官兵也是“必要的心理和生理的放松”。

    但是,李杰也提醒道,中国要建立海外补给基地必须在联合国框架内、在争得周边国家的许可后才能实行。(中国日报记者 张海洲 编辑 裴培)▲


中国正改变“不想建海外军事基地”态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50/20091231/15758408.html


2009-12-31:法新社12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考虑亚丁湾建基地 一名中国海军高官提议建立永久性基地,为亚丁湾打海盗行动的舰船提供支持,这引起中国可能建海外军事基地的猜测。

    在国防部网站的一篇采访文章中,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说,这类基地将有助于长期执行任务。尹的建议是在周一中国船员获释后提出的。尹卓说,“中国建立相对长期的岸基补给基地周边国家和其他参与护航的国家都是能够理解的。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固定的补给修整的基地,我觉得是合适的。”由于中国繁荣的经济,国防预算过去10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这为一个强劲的军事现代化计划注入动力。

    台湾《中国时报》12月30日文章,原题:建靠岸基地?解放军常态护航 从去年底起,大陆派往亚丁湾执行海上护航任务迄今整整一年,累积不少远海综合保障经验。中共海军少将尹卓认为,如果在海外建立长期岸基补给基地,将使护航编队发挥更大作用。不过,这种看法是否引起西方对大陆海洋势力扩张的疑虑,仍待进一步观察。

    尹卓说,第一批编队不靠港,先树立大国形象,再提靠泊修整,自然水到渠成,这种安排“有序”进行,为中国今后海外护航常态化预作准备。

香港《南华早报》12月30日文章,原题:建立海外海军基地的呼声 一名中国少将称,中国赴亚丁湾打海盗的任务给北京建立海外海军基地的有力例证。

    建立海外基地的呼声在中国与日高涨,但这些呼吁局限在网络聊天室或者媒体专栏中。这次,有关评论出现在国防部网站的报道中。报道详细解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何需要基地以及恰逢其时。虽然该报道不代表官方,但却是当局通过在网站发文测试外部反应和博取支持的一个途径。受访的中国少将尹卓称,反海盗经验表明,中国海军有必要为其军舰提供后勤补给。“我们不想引起西方媒体无端猜忌。因此,我们起初没有请求在别国海军基地的靠港允许。大家渐渐地看到我们在那里行使合法国际义务,也帮助其他国家船只护航。外国海军基地开始欢迎我们。”

    尹说,中央应该适时考虑在国外建立海军基地,以支持中国海军行动。很多专家认为,对军事基地的诉求在意料之中,符合中国向“蓝水海军”转变的抱负。台湾中国军事专家亚瑟·丁说,该报道很明显是北京完成“珍珠链战略” 国防战略的一步。许多西方军事专家称,中国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是何时而非要不要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有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一名西方退休武官说,“一个有航母的中国需要基地和使航母高效运行的好港口。”

    最需要关注的是,北京如何调和建立基地的需求与不结盟、不干涉别国内政之间的关系。新加坡防务专家贝特曼认为,中国军方也要和其他政府部门一样,对外缜密和开放。

    正如美国付出代价后才知道,军事基地会引发政治和外交问题,甚至是盟国之间。这些年来,美国在保持核心基地网的同时,建立了一张广泛、可经常访问的友好港口网络。美国军事专家埃里克森和蔡斯评论称,中国可从美国经验中学习,选择建“场地而非基地”。他们认为,数年前,中国分析家强调北京不想建“基地和场地”。而随着北京全球利益增加和解放军行动超越近邻地区,这种态度在改变。▲ (周铭译)


“韬光养晦”还是少提为妙
http://www.zaobao.com/yl/yl100101_001.shtml


(2010-01-01)● 李因才 自19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战略后,近20年间,这个词不绝于耳。无论高层外交执行人士、理论研究者,还是普罗大众,都时不时地将之挂在嘴边,用在任意场合,成了一个概括中国外交的时髦词汇。不过,时髦词汇的弊端在于:用得越多,越脱离其本义,涵义越模糊,无所而不包最终只会使其功能紊乱,失去任何指涉意义。“韬光养晦”自然也免不了这样的宿命,不加区别混乱使用的结果,不仅伤害到这个词本身,更伤害到中国外交的准确定位。

    ☆ “韬光养晦”易致“权力政治”解读
 
  从眼下对“韬光养晦”这个词的频繁使用中,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是不张扬、自我设限;一个是暗藏不露、蓄势待发。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前者被视为一种儒家美德,后者因其阴暗心理则被斥为一种邪恶。两种意义大为不同,却又都被不恰当地统统塞进“韬光养晦”这个词的包装之下。

  第一种涵义可视为目前官方的版本。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 “和谐世界”,北京力图向外界传达的讯息无非是:中国将奉行长期的和平目标,不寻求地区或全球霸权,更无意颠覆现有秩序,中国将以体系内和平合作的方式,促使权力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以此竭力消除外部对中国所谓未来野心的疑虑和恐慌,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国力上升。由于“韬光养晦”第一种含义也蕴含着不改变规则和现状的意思,两者自然在这一层面上贯通衔接。

  可惜的是,官方这种不懈的外交宣示努力往往被“韬光养晦”更为直接的第二种涵义所损害,以致造成了背道而驰的反向效应。当美国人将其翻译成“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并将其视为一种“试图隐藏自己雄心壮志”的“战略否认和战略欺骗”行为时,中国人很难找到充足理由去反驳它,因为这种解读正是建立在这个词的中文本义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的基础之上的。

  实际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引申出来的和平式外交并非绝无可能,我们不仅可从历史里获得佐证——传统东亚帝国形态即重文化而轻武力,更有当前西方世界赞同国家间合作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的有力支持。让人遗憾的是, “韬光养晦”古时一度被作为帝王权术之学,其中对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执著追求,又不免与西方世界骨子里的现实主义阴冷国际政治哲学相互切合。正因为此,越是北京高调宣示“韬光养晦”,试图展示自己的和平形象,他们越是容易从这个词出发,将之视为当前实力不济情况下的意图伪装。以致在全球越来越相互依赖的今天,外部依然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军事的转化能力视为首要的关注对象,对之虎视眈眈,这种偏现实主义的解读方式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 嘈杂争论无益形象建构

  这种意义混乱不仅在外交宣传中可以看到,国内对“韬光养晦”的探讨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还需不需要 “韬光养晦”?从报端网络等各类媒体的反应看,在对这个问题的嘈杂争论中,给该词任意附加的涵义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将之视为“主动示弱”,有的将之视为 “隐藏实力”,有的将之视为“低调不显摆”,有的将之视为“宽容大度”,林林总总,更远非上述两种涵义可以概括。同样一个“韬光养晦”,由于各人抱持不同内涵,结果形同聋子对话,毫无意义。

  值得警惕的是,“韬光养晦”不仅倾向于让人联想到国家权力的狡诈使用,还很容易与中国人近现代以来逐步衍生的受害情节相呼应,从而导致一种“暴富心态”,出现类似不受限制地“勇敢追求自我利益”的不理性声音。这些很显然与北京极力建构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不太搭调。

由这个词引发的外交困境亟待改变。近些年,中国实力快速崛起,影响力急剧扩散,因此必然导致现有地区和国际体系的内在紧张和权力结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尤其需要连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目标和意图,避免外部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判。这不仅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利益的更好保护。

“韬光养晦”古时一度被作为帝王权术之学,其中对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执著追求,又不免与西方世界骨子里的现实主义阴冷国际政治哲学相互切合。作者 ● 李因才任教于延安大学  ▲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January 01, 2010 03:15 P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印军要求96小时同时打赢对中巴两场战争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2009年中国军事报告:军事外交凸显自信透明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