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 食盐的N个妙用(13-17)
http://www.chubun.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064
13.茄片用盐腌十分钟后再炒,既省油又好吃。
14.焯绿颜色蔬菜的时候,水中放点盐,锅盖别盖,焯好后迅速过凉,能保持蔬菜碧绿的颜色。
15.新买的碗碟,先用盐水煮一下,不易破裂。
16.夏天快到了,有些瓜果蔬菜要生吃,用淡盐水浸泡20分钟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是淡盐水哟,可别腌上。
17.做甜食时,放一点点盐(千万别多)味道会更甜。
今 日 看 点 : 2009-12-17 ▲◆★●■☆
中纪委集训全国纪检干部 培训应对群体事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被扣北韩武器值1800万美元 疑惑重重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2
被扣北韩货机载有大浦洞导弹部件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2/17/20091217000002.html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http://www.zaobao.com/cninvest/pages3/cninvest_zong091216.shtml
马英九谈两岸统一时间、差一个s差很多
http://www.zaobao.com/zg/zg091216_006.shtml
马英九痛斥偏绿媒体 否认重开“国家统一委员会”
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09-12/661925.html
中方代表三度拍案 抗议气候峰会新草案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gebenhagenqihou/zuixin/200912/1217_8755_1477429.shtml
苏联解体千载难逢,“双引工程”大占便宜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540
中纪委集训全国纪检干部 培训应对群体事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 2009-12月16日电/未来几年内,全国的纪检监察干部将集中开始“上课”,接受一轮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安排的全面培训。
《济南日报》报道,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实施了《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要用5年时间,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为重点,实施“全覆盖、多渠道、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在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基础上,采取脱产培训等方式对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普遍进行一轮培训。
● 明年主要培训地市纪委书记
根据《规划》,本轮培训的重点将集中于抓好县处级以上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并把新任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放在优先位置。
同时,此次培训也将分年度、分级别等推进。总体而言,在这5年内,中央纪委、监察部将举办4至5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并加大市、县两级纪委书记、监察局局长培训力度。
在今年集中开展县纪委书记专题培训基础上,明年的重点将是集中开展市辖区纪委书记和地市纪委书记专题培训。并做出硬性规定,强调指出:“5年内,县处级以上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时间累计应在3个月以上,新任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前或任职后1年内须接受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培训。”
县、乡两级的培训重点将集中于村民选举、应对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城市街道的纪检监察干部将重点接受社会管理、公共资金监管、政务公开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治理商业贿赂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各地区要在5年内将以乡镇纪委书记、街道纪工委书记、国有企业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为主体的基层纪检干部轮训一遍”,《规划》指出,中央纪委、监察部5年内将举办4期西部地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其中 2期为少数民族地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
● 考核成绩记入培训档案
据悉,此次培训的启动源自4月份《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随后,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对相关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强调。5月份,中央对全国逾2000名县纪委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正式拉开全国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的帷幕,而《规划》则是在此背景下形成并颁布实施的。
此间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党建、反腐专家认为,中纪委在当前启动针对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集中培训,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同时,表明目前我国制度反腐、法制反腐的工作要逐步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
但是,也有反腐专家担心此类培训会因为没有相应的严格考核,而像一些同类培训一样,“走过场”,达不到预期目的。
《规划》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强调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干部的重要渠道”。同时,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的学习表现、考核成绩等情况,要记入培训档案,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并将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积分考核制度。 ▲
被扣北韩武器值1800万美元 疑惑重重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2/16/20091216000021.html
朝鲜日报记者 权景福 (2009.12.16 ) 据估算,在12月12日被泰国扣留的Il-76货机上搜出的北韩产武器总价值约为1800万美元。
据泰国通讯社(TNA)报道,泰国警察总署调查局长Paksinaruenart15日表示:“北韩武器价值约1800万美元,都是没有使用过的新武器。”他表示:“北韩武器包括火箭发射器、移动式地对空导弹及零配件、火箭弹(RPG)、炸药、弹药等。”Paksinaruenart是此次北韩武器调查总负责人。
泰国政府决定投入100多名专家,在本周内打开Il-76货机上装载的145个北韩武器箱,查出准确的武器种类和目的地。目前这些武器被保管在曼谷以北230公里的北榄坡府泰国空军基地总部。泰国法院于15日驳回了5名货机机组人员的律师于前一天提出的保释申请。
另据《曼谷邮报》15日报道,从5名欧洲人在平壤向Il-76货机装载武器时,美国就用卫星进行监控,从而能一举查获北韩武器。
泰国政府调查发现,此次北韩武器交易与国际武器走私贩有关。据美联社报道,过去该货机登记在俄罗斯头号军火贩子威克特-布特下属的三家企业名下。布特在俄罗斯、乌克兰、非洲国家之间进行武器交易,被称为“死亡商人”。也就是说,该货机一直用于进行武器交易。瑞典智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 的格里菲斯博士表示:“这驾Il-76货机曾登记在与非洲最大军火商、塞尔维亚军火商Damnjanovic有关的企业名下。”
但目前仍有许多疑点没有解开。首先是北韩武器的最终目的地仍不明确。多数人认为,武装叛军活动频繁的苏丹等非洲地区的可能性最高。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编辑勒米尔(LeMiere)15日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从飞行路径等来看,Il-76货机的目的地可能是苏丹。如果北韩武器被运往苏丹,可能会经由乍得等地运往索马里武装组织。”SIPRI的Wezeman博士也表示:“移动式地对空导弹和火箭弹(RPG)等Il-76货机装载的北韩武器针对战斗机、坦克等正规军队装备,这是非洲叛军主要使用的武器,因此很有可能流入非洲武装组织的手中。”但泰国政府发言人帕尼坦15日向《曼谷邮报》表示:“该货机目的地是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但最终目的地也有可能是中东等其他地区。”泰国当地媒体认为,除非洲和斯里兰卡以外,还有可能是运往巴基斯坦、叙利亚、伊朗、缅甸等地。
Il-76货机在泰国停留的原因还不明确。Il-76货机在加满油的情况下可搭载40吨货物连续航行3650至5000公里。从平壤至科伦坡的飞行距离约为6000公里。就像机组人员所说,可能是为了填充燃料和检查轮胎而着陆的。但按照国际惯例,飞机在着陆前应事先通报,而Il-76货机却没有这么做,令人费解。
此外,美国的一些武器专家在看过Il-76货机装载货箱的照片后提出其中可能是K100空对空导弹,这一点也令人质疑。这种导弹以俄罗斯制造商名称命名,称为“诺瓦特(Novator)K100”,只有俄罗斯和印度在生产。虽说这种导弹可搭载于苏霍伊(Su)战斗机,用来击毁美国和以色列的预警机,但目前尚不确定北韩是否拥有这种武器。 ▲
被扣北韩货机载有大浦洞导弹部件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2/17/20091217000002.html
朝鲜日报记者 李泰勋 (2009.12.17) 据路透社16日报道,泰国当局对12日被扣留的Il-76货机上的145个货物箱子部分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韩远程导弹“大浦洞2号”的未组装的零部件。大浦洞2号的零部件是装载在这架货机上的40吨武器中发现的。
对被扣北韩武器进行调查的泰国保安当局的一位高官称:“在北韩产武器当中,包含未组装的远程导弹大浦洞2号的零部件。泰国政府内军事专家认为,考虑到北韩与伊朗携手合作生产大浦洞2号,被扣货机的最终目的地可能是伊兰。”
安全分析家认为,最大射程为6700公里的北韩大浦洞2号远程导弹和伊朗的远程导弹“流星-5、6号”是同时研制的。北韩曾于2006年7月和今年4月试射大浦洞2号导弹。首次试射在发射40秒后爆炸,今年4月试射时大约飞行了3000公里。
据日本《产经新闻》12月8日发自华盛顿的报道,北韩正在帮助伊朗研制巡航导弹。该报援引一位外交消息人士的话称,两国对伊朗过去从乌克兰进口的前苏联巡航导弹“KH55”进行拆解分析,并在合作生产巡航导弹。 ▲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http://www.zaobao.com/cninvest/pages3/cninvest_zong091216.shtml
(2009-12-16)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现在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 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证券报发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文章认为,为了同时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中国应当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文章如下。
● 应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
先来看中国政府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两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GDP能源强度是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可指降低一定GDP产生的能源使用量的减少(节能),或者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出更多的GDP。当然,节能意味着减排,客观上有降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作用,但该政策主旨还在于为满足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量,基本上是一个能源使用量的问题。
GDP碳强度计算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能源强度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因此,是一个能源质量(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问题。
一方面,由于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人类发展依赖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要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另一方面,中国目前一次能源结构中约93%是化石能源,二氧化碳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的,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这两个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可以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但是,由于化石能源中,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相同,因此,这两个目标又不完全一致。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制定了单位GDP碳强度下降的目标,那么,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还要不要继续存在呢?人类经济的发展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是能源需求无限和能源资源有限的约束,另一方面是环境容量的约束。当这两个约束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节能来减排,同时需要通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排,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了同时应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十二五”规划应当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
在讨论了两种指标的联系和区别后,我们对2020年是否可以完成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可以有如下几种预测。
第一,如果我们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目标;在今后十年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至少20%,而且能在2020年按时完成,那么,即使现有的能源结构不变,单位GDP碳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 40%的目标基本可以完成。
第二,如果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了(煤炭少一些,清洁能源多一些),那么,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就可以实现。而且,降低碳强度还可以有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降低农业碳排放和增加森林面积等。
第三,如果我们不能完成“十一五”规划的能源强度目标,而且,今后十年规划的能源强度目标完成低于20%,那么,要完成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目标就需要加大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清洁化)力度。反之,如果我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不注重节能,那么,即使可能完成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目标,也不能完成节能的目标。这也说明了“十二五”规划应当同时设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的重要性。
● 碳强度目标与GDP直接相关
就减少碳排放来说,中国的碳强度目标与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是减少碳排放的绝对量,与GDP增长没有直接关系。而中国碳强度目标与GDP直接相关,达到某个碳强度目标,可以通过做小碳排放,或做大GDP,或两者都做,GDP是一个直接变量。因此,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前提的,是以保证现阶段经济GDP增长为前提。所以,碳强度目标是一个碳排放相对量的减少,实际上是减少碳排放的增量。
相比之下,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目前的能源结构相对“清洁”,处于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更先进;高收入水平下公众的环境支付意愿及支付能力都更高,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支持政府的清洁能源政策。而且,对于发达国家政府来说,其经济发展压力较缓和,而具有更大的选择和减少碳排放的空间。
现阶段,中国还无法做到碳排放绝对量的减少。基于中国目前所处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即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步增长的高能源电力需求。对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GDP碳强度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增加清洁能源,减少单位GDP煤炭消费量,这就需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选择直面碳强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直面清洁能源的成本问题。在能源结构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极为有限。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廉价能源为支撑,减轻社会负担也需要廉价能源。煤炭最便宜,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最多,而中国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使清洁能源成本问题更为棘手。
中国的低碳发展不可能回避成本问题。低碳发展的成本微观说是增加消费者的能源成本,宏观说则是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要使全球减排有意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必须参与,发展中国家尽量控制增量,而发达国家减少排放总量,这就是中国的碳强度目标与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目标的一致性和区别。这其实也反映了共同减排、不同责任的基本原则。温室气体是一个超越国界的问题,但解决问题却必须考虑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除非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一个合理公平、合乎实际的国际气候框架下统筹减排,兼顾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成本问题,才能有望使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节能需要投入,清洁能源需要投入,碳减排需要投入,而且是宏大的投入。发达国家除了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从历史和公平的角度还应当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发达国家必须改变态度,应当理解和处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和人均排放问题。除了自己减排,也应当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这也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原则。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环境挑战,事实上也在帮助他们自己。
最后,就降低中国GDP的碳强度而言,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总量的问题,还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来源:中国评论新闻)《联合早报网》 ▲
马英九谈两岸统一时间、差一个s差很多
http://www.zaobao.com/zg/zg091216_006.shtml
(台北2009-12-16讯)《亚洲华尔街日报》14日刊出专访台湾总统马英九的报道,指马英九表示两岸能否如大陆所期待达成统一,视未来十年的情势发展。这报道刊出后引起绿营反弹,民进党籍立委蔡煌琅批评马英九“订下10年投降时间表”。
不过,台湾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代主任张国葆昨天上午举行记者会澄清,马英九讲的是“未来数十年(decades)”,非报载的“十年(decade)”,差一个s差很多。
据台湾媒体报道,张国葆表示,马英九早上看到报纸大吃一惊,总统府马上调出录音带,确认总统的说法,公共事务室当场播放相关的录音档,马英九的用词确实是“the next decades”。张国葆说,马英九访谈中也提到,台湾2300万人民希望维持一到两个世代(generations)的和平与繁荣,“各位都知道,一个世代代表几年” 。
对媒体询问马英九谈及统一的选项是否适合?张国葆说,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马英九在访谈时已明白表示,统一的时机还未成熟,目前也还看不到这样的发展。
张国葆转述,马英九表示,中国大陆人民不太了解台湾的三不政策,为何台湾不想统一,很明显地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他把这些视为历史机会,要创造一种情势,双方都能看到哪一种制度较适合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但这是一个北京未能认同的梦想,中国领导人要接纳台湾民主经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国民党发言人陈淑容转述马英九谈话时则表示,马英九强调,从他去年就任总统后,政府的两岸政策就是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这样的两岸政策从未改变。明年元旦,马英九会再度说明政府两岸政策的基本理念。 ▲
马英九痛斥偏绿媒体 否认重开“国家统一委员会”
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09-12/661925.html
中国台湾网12月16日消息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昨天举行“中山会报”,据台湾媒体透露,党主席马英九在会中大吐苦水,细数《自由时报》等许多“子虚乌有”的报道。还准备声明,向与会人员澄清《亚洲华尔街日报》关于他谈论两岸问题的报道。
与会人士指出,马英九对《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颇为无奈,马英九还“点名”《自由时报》,指该报关于他可能恢复台当局“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的报道,根本是“子虚乌有”。
去年七月,《自由时报》报道,马英九着手研究是否要恢复台当局“国统会”运作,以利两岸交流,并指马英九预计八月中旬,“适时”对外抛出讯息,且不排除编列预算,让台当局“国统会”重新运作。
当时马英九办公室发言人王郁琦曾发表声明,表示对于该报道“毫无所悉、第一次听说”。王郁琦表示,这种报道完全不是事实,相关报道都是谣言,马英九的理念是“不统、不独、不武”,没有任何计划要重开“国统会”。
此外,马英九还举例说,前几天《自由时报》报道,指20年来台商钱进大陆缴税3.6兆,却不提台商赚了大陆多少钱、在台湾缴了多少税,他指责相关台当局“部会”未能立即澄清、说明。
另据台湾媒体报道,《自由时报》发言人苏宇晖昨晚说:“不响应相关问题”。 ▲
中方代表三度拍案 抗议气候峰会新草案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gebenhagenqihou/zuixin/200912/1217_8755_1477429.shtml
新华网哥本哈根2009年12月16日电(记者郇公弟)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倒数第三天,“丹麦文件”的魅影再次显现。在16日上午的谈判中,主办方丹麦没有取得各国谈判代表的同意,试图将自行拟定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对此发展中国家代表纷纷抗议,坚决反对主办方越俎代庖。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气候谈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在大会上三次拍案而起,他对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直言:“这一举动将严重影响到哥本哈根大会的成功。”巴西、印度、南非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等都对中方的表态予以支持。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主办方确实做了许多辛苦的准备工作,但是丹麦更应当明白它的责任是帮忙,而不是添乱。
首先,主办方应当明白,气候变化谈判必须坚持预定程序,只有程序公正、透明,才能保证没有任何参与方的利益受损。丹麦作为主办方,当然可以为推动谈判进程作出自己的努力,但任何努力都不应当抹杀之前的谈判成果,更不能试图通过改变程序实现自己某些令人怀疑的目的。
其次,主办方应当明白,任何提议都不能违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不能违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事件看似是“程序”问题,但没有人会相信主办方一再试图提出“丹麦文件”,是由于对联合国谈判规则“外行”,或者出了“技术性错误”。
第三,主办方应当明白,气候变化问题必须由全球所有的国家来决定,而不能由少部分国家来决定,联合国框架下的谈判才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主渠道。正如苏伟所说:“各方在谈判中已经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哥本哈根大会成果唯一有效的法律基础,应当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两个工作组的工作成果。”
全球数十亿人都在关注哥本哈根大会,主办方急切的心态或许可以理解。但如苏伟所说,这是一个由谈判各方所推动的谈判进程,不能试图通过“从天而降”的文件来推动谈判。
需要指出的是,说是主办方的问题,其实所有发达国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让谈判取得进展,包括丹麦在内的发达国家必须认真倾听发展中国家心声,保证会议遵循“巴厘路线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框架,必须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提高减排指标以及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的要求。只有这样,才是让哥本哈根留名青史的正确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
苏联解体千载难逢,“双引工程”大占便宜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540
2009-12-17:这些年来中俄军事合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从俄国得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这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引进的武器装备大幅度提高了我军的作战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中国不是印度那种烧包国家,不可能满足于一时的表面文章,只有自己拥有先进技术、能够自行研制需要的武器系统才是真正的强大。
出于我国一贯的作风,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进行的非常低调,几乎是从来不对此进行公开报道,仅有的消息都是从俄罗斯那边传出来的;而且这都是些零散的消息,对整个事情进行总结的从来没见到。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根据网上一些文章,也能总结出一些来。
根据传闻,我们借助引进苏-27系列和其他产品搞了一个"双引工程",就是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是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抓的,俄国当时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似乎对此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号称是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仅此于1950年代的援华156工程的最大的占便宜项目。
前总理李鹏在对俄合作上,尤其是"双引工程"可说为今日之中国国防工业立下汗马功劳。苏联解体后大量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生活没有了着落,西方当时看中的是俄罗斯的核科学家和导弹专家,没有想到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大举侵入,让老美今天都感到后悔。老李当时说了很著名的一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关于双引工程的具体情况,网上搜索到的一篇文章提供了很多数据:
2000年全俄有各类科研组织4099个......在册人员共有88.77万人,其中研究人员42.6万人,技术人员7.52万人,科研辅助人员24.05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有21949人,具有副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有83962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其中仅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项。从俄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西方的军事遏制和技术封锁,在一些常规武器的研制方面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从这两段可以看出一个情况,俄罗斯全国研究技术人员才 50.2万人,副博士以上10.6万,我国就引进了上万专家;当然这是整个独联体,会比俄国专家总数多4-5成。如果是研究技术人员就算专家,那我们引进了其中的1.4%;如果副博士以上算专家,那我们引进了6.7%,不管怎么算,这比例都够高的。
在863计划实施10周年之际,我国评选出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就有4项得益于同俄罗斯的合作。这就是6000米水下机器人、合成孔径雷达、转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通过与俄合作开展 6000米水下机器人项目的研究,我不仅掌握了全部关键技术,而且提前10年完成了863国家计划中对水下机器人所规定的任务,使我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能力跻身于世界前列。与俄合作研制成功的第二代L波段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俄--独联体科技合作,"卫星行波管研制线技术改造工程",在空间行波管研制能力方面实现了由单一管子的研制向整个器件研制的重大的转变。在空间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掌握了诸如小卫星总体设计技术及其姿态与轨道控制技术和发射以及自主导航技术,登月飞行技术和空间飞行器系统技术,载人飞船部件,空间材料技术等。我在一些领域的应用技术水平扶摇直上,缩短了10年甚至于20年的研发时间。
2000年以来,中俄两国就共同使用俄 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进行商谈并有望达成协议......通过与俄的合作,我掌握了下一代激光武器研制的关键技术;与俄合作研制的"多注宽带速调管"使我成为继俄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雷达技术的国家。根据我有关部门的专家估计,通过与俄的军工技术合作,我在一些常规武器的研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约可以缩短10~15年甚至于20年。
这两段的内容很关键,为什么我国水下机器人突飞猛进,激光技术敢号称世界第二,航天领域捷报频传,能参加人类基因组工程,答案都出来了。只把眼光盯在苏-27战斗机、现代级驱逐舰等成品身上,是要忽略大问题的。
20 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连年下降,俄科技院所处境艰难,许多专家、学者生活窘迫,其中一些人曾经表示,可通过个人关系向我转让其技术成果。据悉,我一些留学苏俄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已从俄拿到不少我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其中,一些关键性技术已经用于军事领域,一些先进的应用成果如金属自修复技术、蚕性别控制配套品系及有关技术等,已经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些技术是怎么得到的,也透露出来了。普京为什么要成立国家武器出口公司统一管理军火贸易,看来是有重要原因的,不过法不责众,2002年前的事情他也没法追究。
中俄军工科技合作仍然躲藏在大幕后,只露出冰山一角。作为军事爱好者,我们无需关于钻研细节,看看公开的材料、知道有这么一件对我们大为有利的事情就足够了,我们占了便宜不卖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