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筷子的十二种忌讳(11-12)
http://www.stnn.cc/fsxh/200906/t20090626_1053654.html
●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邦,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今 日 看 点 : 2009-12-14 ▲◆★●■☆
泰国将查扣朝鲜武器运往泰空军军火库 欲永久扣留
http://news.ifeng.com/mil/1/200912/1214_339_1473349.shtml
中国还需就湄公河问题搞公关
http://china.huanqiu.com/eyes_on_china/politics/2009-12/659393.html
今日解放军正遭受缺少作战经验的痛苦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9798.html
中美尚存引爆战争因素 无法全面信任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9529.html
中国潜艇隐身材料军工技术机密遭到间谍窃取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9859.html
泰国将查扣朝鲜武器运往泰空军军火库 欲永久扣留
http://news.ifeng.com/mil/1/200912/1214_339_1473349.shtml
2009年12月14日 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曼谷邮报》等媒体12月13日报道,泰国当局12日从朝鲜起飞的一架货机上查获了12箱、35吨武器弹药,机上5人被捕。
武器中包括导弹
这架准备飞往南亚某个国家的货机12月12日降落在曼谷附近的廊曼机场加油,泰国安全当局根据美方的通报,派人进行搜查。泰国海关官员在飞机上密封的箱子里发现可疑包装物,机组人员也承认货物中有作战武器。检查人员立即命令5名机组成员离开飞机,并向主管机场的泰国空军汇报。
泰国空军发言人蒙托上校说,这架伊尔-76货机来自朝鲜首都平壤,当时请求在机场降落。泰国政府发言人说,查获的武器弹药包括“导弹、爆炸物和雷管”。
泰国中央调查局的指挥官表示:“飞机上有许多武器,例如火箭助推流弹、导弹和其他作战武器。”他透露,机上5名机组成员来自东欧,已经被拘留。
5人持有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护照
被扣的5人中,53岁的亚历山大、58岁的阿卜杜拉耶夫、54岁的舒马科夫和53岁的伊萨科夫4人持有哈萨克斯坦护照,54岁的米哈伊尔持有白俄罗斯护照。他们已经被关押起来,面临违反航空规则,走私军火和虚假申报的起诉。
泰国主管国家安全事务的副总理素贴说:“他们当初称飞机上装载的是采油设备,但我们检查时发现全都是武器。”他表示,由于此案涉及多个国家,一切调查都将小心谨慎、透明公开地进行。
准备飞往科伦坡
一名被捕的嫌疑人承认,这架飞机从俄罗斯飞往朝鲜,在那里装上了武器。根据飞行计划,这架货机准备飞往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泰国安全机构怀疑这批武器的目的地是斯里兰卡或者中东地区。
泰国当局暂未确认这架货机的注册地,但可能是俄罗斯或者格鲁吉亚。据法国媒体报道,泰国警方说,应机组成员的请求,俄罗斯使馆一名翻译13日将前往探视他们。
武器被扣
朝鲜今年核试验之后联合国通过的1847号决议,禁止朝鲜运出或者运进重武器。该决议呼吁各国检查和销毁朝鲜运出或者运入的武器,包括导弹和导弹部件等。泰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根据这一决议,我们必须扣留这些武器。”
目前,这批武器弹药已经被运往泰国中部那空沙旺府(也称北榄坡府)的一个空军军火库。
泰国国防部、外交部和司法部正在研究国际规定,看是否可以永久扣留这架货机和武器弹药。泰国驻外使馆也将协助调查。
泰国外交部表示,泰国将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行事。泰国总理阿披实说,国际刑警组织也参与了此事。
美国紧盯朝鲜
泰国空军一名参加检查的官员透露,美国与泰国当局联系,要求予以合作,检查这架飞机。他说:“这架飞机从朝鲜起飞,准备飞往南亚某地,可能是巴基斯坦。”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说,担心朝鲜对外出口核材料的美国向泰国当局通风报信,称这架飞机上可能载有武器,泰国官员通过检查,果然发现了武器。
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称,美国此举不仅是想知道飞机上装载了什么,而且是要向平壤发出信号,虽然美国正寻求与朝鲜对话,以重启朝核会谈,但依然会保持对朝鲜的压力。
今年夏天,美国海军跟踪一艘朝鲜货轮三个星期,怀疑上面载有违禁物资,但这艘船后来掉头返回母港。
中国还需就湄公河问题搞公关
http://china.huanqiu.com/eyes_on_china/politics/2009-12/659393.html
环球时报 2009-12-14 美国国际新闻社12月12日报道,原题:中国在湄公河论坛上的公关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湄公河媒体论坛上,与会者被问及从媒体那里看到的中国形象时,他们提到一些字眼,如强大的邻国、崛起中的国家、老朋友、秘密的大投资者等。几位与会者表示,对中国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中国是湄公河地区的大国,属于他们国家的最大投资者,但是中国又在上游修建了3座水坝
一名柬埔寨记者说:“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对柬大笔投资的,“这是好的画面”。另一个是水坝修建者。第二个中国引起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不满,当地一些草根组织发出抗议。这些国家认为中国无视他们对水坝影响湄公河水位、土地盐化和人们生计的担忧。湄公河下游有约6000万人依赖这条河种植粮食、运输和用水。
而中国的外交官和工程师,包括总部设在越南的湄公河委员会10月份在泰国清莱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均认为这些问题不是由水坝引起的。他们指出,湄公河上游澜沧江只占流量的16%,所以水坝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但中国的观点在其他国家鲜有报道。湄公河上下游之间存在一种信息差距,或许正因如此,与会的一些中国记者才会惊讶于地区国家对水坝项目的不满。多年来,下游地区的媒体日益把对中国水坝引起水位下降和其他与水有关问题的看法当成一种“事实”来报道。
媒体对中国举动的关注是中国在地区软实力的反映。这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更加自信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合作协定。中国的形象此后逐渐变化,从一个威胁形象变为“友好邻邦”。今天,“中国威胁”的视角已消失了。但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行为,往往被置于这些水电项目的背景下来评价。
(下游国家的)记者们说,他们在报道中很难获得中国或中国官员对问题的看法,语言也是个障碍。而中国记者说,或许所有对中国的关注———以及对其在湄公河地区行为的不安———是其巨大政治足迹所付出的代价。▲(汪析译)
今日解放军正遭受缺少作战经验的痛苦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9798.html
环球网2009-12-14:1979年,正在进行最近一次大型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一支尚未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恢复的军队。军队专业化被嘲弄,代之以“人民战争”、 “人海战术”。30年后,解放军已经成为一个很专业化的军队。信奉“小米加步枪”和用压倒性人力资源对抗先进技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即使解放军正在吸收一系列尖端武器的同时——从“基洛级”潜艇到苏-27和苏-30战斗机,它也正在复兴其思维和组织。为此,它正在颁发新的联合条令和规章制度,表明其正在努力解决不仅是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的困难,而且是在外层空间和网络空间作战的困难。它还在建设一支稳定的可长期服役士官队伍和军官队伍。
这一转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官队伍。特别重要的是中层军官队伍--校官(美国的0-7)以下。在目前的军队领导人退役后,他们将维持目前的改革。对这些军官而言,解放军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进入了商业活动,通常被西方分析家称之为“解放军公司(PLA, Inc.)”,这是他们军人生涯中的早期部分。他们管理商业企业的经历显然定义了他们的世界观。
解放军公司
毛逝世之后,他的继任邓小平寻求改革中国经济。邓将中国从以军事生产为重点的苏联式的集权制、计划经济转变为以消费和轻工业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即使是1979年中越战争,他还将解放军的预算缩减了25%。在1980年代初期,解放军被允许经商。这包括两个要素:将中国军工企业转为生产商业产品满足消费和出口,使得许多中国军队的单位能利用其资源从事赚钱的生意。这一决定后短短几年间,解放军许多单位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工厂和农场以及其它的商业企业。
但是,到1999年,许多单位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企业的盈利上,而忽视了训练工作。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江泽民下令军队从大多数商业中脱离出来。10年后,大多数解放军单位重新聚焦于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准备,将商业世界抛在一边。
对军官的影响
普遍认为如果只是因为商业化与专业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解放军这一时期对商业的密切重视对军官的发展是有害的。但是也有潜在的好处,其影响不是很明显。有三种影响下面分别讨论:
促进更灵活的思维。自中苏分裂以来,进行中越战争的解放军已经将近20年没有与外国人接触。对解放军而言,进入商业领域促进了与更广大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和与整个世界的互动的互动,中国社会和经济本身也在进行改革开发。与广大新同行互动的增加很可能让军官们接收到许多新观念。关注赚钱给衡量成功引入了一套新的标准,它还提醒军官们灵活思维的重要性,它是通往成功的路径以及选择不同道路实现特别目标的好处。所有这些经验教训在军事和商业背景中都具有适用性。
改造政治军官。总政治部是统掌中国解放军的四大部之一。虽然它负责管理解放军的政治正统,但这不妨碍总政治部管理解放军公司中属于自己商业帝国。
让军官接受了外国技术和经验。对许多解放军军官而言,开办公司给与外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打开了大门。除了接触到许多新的观念,这些互动导致军官们开始接触到许多信息和遥感技术,这些信息和技术在1980年初期刚刚开始影响中国的民用和军用能力。中国和外国技术水平的差距是巨大的,显然中国没有理由再实行强加的自给自足了。加上1991年的海湾战争,高科技的重要性被解放军强调成为未来战争的特点: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现在演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表明中国不再持反技术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它还表示解放军可能不再受“非我发明”的偏见所指导。国内技术薄弱以及缺少作战经验使得中国军队对吸收外国技术、学习外国经验持更加开发的态度。
今天的解放军遭受缺少作战经验的痛苦。与美国军队相比,其技术相对处于劣势。但是,他们的企业家和经理人经历可能使他们在学习外国经验时更加灵活和开放。这不仅表明解放军很可能继续其目前的改革,而且也表明他们将成为更加灵活、敏捷的对手,而不是预期的30年没有经历直接作战的军队。(本文译自:《联合部队季刊》2010年第1期 作者:陈定(传统基金会研究员) 编译:知远/ 严美) ▲
中美尚存引爆战争因素 无法全面信任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9529.html
环球时报# 2009-12-14:有人讲21世纪已经出现了两件影响世界历史的事件,一是2001年的“9•11”事件,二是2008年9月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件事情都促进了中美关系。
但是在权力政治思维之中,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无法根本改变传统安全上的对抗或潜对抗。
美国对中国的合作或非遏制源于对中国未来趋势的一个判断: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亚洲格局,21世纪中国的崛起将可能改变世界。中美之间潜在的战争源没有消除。20世纪90年代的台海危机形成了另一个历史提示:美国认为不能在军事上放弃对中国的遏制和防范。奥巴马总统宣称美国不打算“遏制”中国,但那可能是政治上的空头支票,是一种无成本的让步,但在军事上部署却不会停止。
中国与美国之间还存在一些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的潜在因素,比如台湾问题甚至南海问题等,这是中美之间无法确定全面信任的根本原因,战略互信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问题尚无法确知。
过去的中美关系发展一直是靠事件推动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危机驱动式的发展模式。每次危机都促进或推动了中美关系发展。危机的出现一次次让双方领导者认识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危机关系促成了中美间务实的因事联盟。但彼此社会层面和决策层面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一关系的特殊奥妙之处。同时,中美之间也没有因危机而促成真正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全面深入而成功的合作,比如在朝核问题或其他热点问题上均是如此。危机合作的限度和局限性犹在。
中美关系如此深入交织在一起,一组仍然没有消除彼此戒备的关系却成了最大的债权与债务国的关系。这些年中国更为主动,美国相比起来比较谨慎而被动。中国因素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作用更大,但一方推动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正在改变美国,但中美关系是一个彼此重新塑造的关系,缺一不可。下一步如果美国能够更进一步推动,则中美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比如,美国必须准备或学会在中国关心的重大核心问题上做出实质让步。
现在的中美关系没有好到我们希望的程度但也没有坏到我们担心的程度。中美之间已经远远超越了“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的阶段,进入了“丢掉幻想,务实合作”的时期。然而看来这几年的合作仍走的是两条线,即不让分歧影响合作,或超越差异促进合作,但差异并没有减少或消除,它仍可能影响合作,或最终深刻地影响合作。我们不再是敌人,但还未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都在努力确保不出现两败俱伤的倒退。现在的中美关系虽不能保证持续更好,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更坏。
从中美关系的现实出发,不折腾还不可能,要争取少折腾瞎折腾。中美关系正处于比较稳定的微步向前的进程中,很难实现大踏步跨越,还需要建立更多的机制使得中美关系不至于因为某个偶然事件或危机事件就出现倒退。中美之间虽是同舟共济,但也如逆水行舟,如果不使之更好,则变坏的可能性会增加。
当前的关键仍是进一步稳定关系,不因为误解而造成误判,不因为突发事件而出现关系的重大倒退。我们必须意识到彼此的牵制与联系已经不可避免,不可忽视,谁忽视对方,谁的利益可能受损更大;其次,要避免出现重大的波动或倒退,一次次循环往复,重新开始,成本巨大,而且很不明智。▲(作者:王 帆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中国潜艇隐身材料军工技术机密遭到间谍窃取
http://mil.huanqiu.com/Exclusive/2009-12/659859.html
环球时报2009-12-14 记者 程 刚
网络谍影窥探中国机密
中原古都,邙山之阳,一个参与中国海军潜艇科研项目的军工科研所发生了重大泄密事件。多份重要保密资料和文件,甚至一些关键材料的绝密技术资料,都落入境外情报机关之手。谍影憧憧,黑手何在?安全、保密等部门迅速查清了案情:原来又是境外间谍机构无孔不入的网络窃密攻击。隐藏在伪装外衣下的网络间谍工具寻隙钻入一台违规上网的工作电脑,将其中存储的大量涉及军工项目的文件资料搜出、下载、传回。难以估量的军事情报损失就在看似平常的“小疏忽”中酿成了。
“像这样的对华网络间谍攻击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位长期从事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就连很多党政机关的领导部门,还有参与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的要害机构和保密单位的电脑,都留下了境外间谍机构网络窃密的痕迹。大量涉密资料在互联网上外泄,某些单位的工作电脑已经被网络间谍工具长期控制,个别重要机构的工作电脑中甚至被植入了十几种境外特种机构的间谍木马。这位安全官员说,利用互联网攻击、策反和传输来获取中国情报,已是境外情报机构对中国开展间谍活动的一种常规手段。
间谍网攻无孔不入
据那位安全部门官员介绍,从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已经处在众多境外情报机构的网络围攻之中,而网络间谍围攻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攻击面极其广泛。他说,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内部的所有情报,无论涉及政治、战略、军事、外交、经济、金融,还是民族、科技、教育、卫生……境外情报部门没有不感兴趣的,网络间谍工具因此也就无不搜寻、无不窃取。当然,网络间谍攻击的重中之重还是军队、首脑机关、军工科研和制造单位,因为什么时候都炙手可热的还是中国的战略、国防和军工情报,像军事部署、武器装备、国防高新技术等等。
一位参与案件调查的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原古都发生的那起军工科研所网络泄密案的当事人姓彭,是一名科研人员。去年中秋前,他用工作电脑上网查阅自己的邮箱时,收到了一封“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的中秋贺卡”,他没有多想,信手点开,结果一下子就中了网络间谍攻击的招。那封邮件完全是伪造的,捆绑着某境外情报机构特制的间谍程序,一经点击就控制了彭某的工作电脑,偏偏彭某的电脑中还违规存储了大量军工科研项目的资料,结果,连潜艇隐身材料这样的军工技术机密都被间谍程序从网上窃走了。
这位负责具体调查的官员向记者介绍了不少类似案件。他说,只要和党、政、军或者重要行业、重大项目沾上一点边的人和单位,其电脑就可能处在境外特种部门的网攻窃密威胁之中,稍有机会间谍程序就会悄然侵入。中国南方一个椰风海韵的地方,某民营公司经常承接军方一些武器装备的维修生意。既然是维修,就需要以所修武器的具体技术资料为蓝本,虽然公司和军方签有保密合同,但是为了方便,这家企业的相关人员把维修对象的资料都放在了工作场所的电脑里,而这台电脑又经常上网,网络上四处窥探的间谍工具很轻易地就从这台电脑里取走了部分我军舰载武器的图纸、数据等技术情报。
大学、院所疏于网防
孙教授在湖南的一所大学任教,他在北方一所著名的军工大学读博士时就参与了一项军事工程的重要科研课题,毕业后仍然担负相关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作为学者,孙教授经常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学术活动。了解该案案情的一位官员说,境外情报机关的间谍程序正是随着一封国际学术会议的电子邀请函进入了孙教授的电脑,结果,他根本不该存在手提电脑里的重要军事武器项目的科研文件很快就被传送到了境外间谍机构的电脑里。
相关部门负责网络安全的官员告诉记者,大学和一些学术机构网络泄密比较严重。一些学者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重要科研项目,还有一些学者是政府高层决策部门经常咨询的专家,但他们的网络保密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人图工作方便,很多机密文件都存在随身携带、常常上网的电脑里,几乎等于向境外情报机关敞开泄密之门。
周总工程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能源化工的某个领域中是西南地区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今年年初,周总工程师的电子信箱中收到了一封新年电子贺卡,乍一看,是他的一位教授朋友所发,但就在他点开这封信的时候,却把自己电脑中涉及22个省的多个重大能源化工项目,特别是新能源项目的详细资料文件拱手送给了藏在这封邮件中的间谍程序。网络安全检测发现,周总工程师的电脑已反复被植入了3次间谍程序,仔细一查,那封电子贺卡的发件信箱与周总工程师朋友的电子邮箱只有一个字母不同,是境外情报机构的网络攻击者玩弄的一个障眼花招。
有禁不止说明重视不够
要杜绝网络泄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有保密内容的电脑和互联网物理隔绝,按那位安全官员的说法,原则就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再加上 “涉密电脑不得使用移动存储介质”。让国家安全和保密部门感到担忧的是,虽然绝大多数重要单位都制定了符合这类网络保密原则的严格规定和制度,网络安全检测却仍然发现很多单位都普遍存在网络泄密的情况。一位安全研究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反射出的是网络国家安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因为违规而造成网络泄密的当事人受到严厉处罚,更没有几个泄密单位的领导因此而被追究管理、监督不力的责任。他说,这种情况已经在迅速改善之中,特别是正在修改中的《保密法》将极有可能在网络保密方面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
网络策反随用随弃
与网络攻击窃密相比,在网上寻找、拉拢、策反中国国内的网民,让他们按照情报机构的指令去收集国内情报,间谍行动的目标和指向都更加明确。国家安全机关的一位官员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数起这样的案件。他说,从这类个案中很容易看出,在境外情报机构眼里,那些被诱骗、被发展的国内网民不过是最廉价的、可以随用随弃的网上情报提供者而已。
2008年冬天,在东北的某个重要港口城市,一个刚丢掉了公司职员饭碗的34岁男子在上网找工作时被一个信息员的自由职业吸引住了,在网上两头一联络,对方只试探了三言两语就径直对他说,这个城市郊区的某某地方部署了解放军的导弹部队和阵地,可以去实地看看,然后把见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画个示意图,扫描一下,从网上直接发过来,很快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个姓王的中年人竟一点也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他去了那个地方,找到了部队的营区、阵地,虽然只是把周围大致的环境地形、道路和部队的营房、哨兵位置等等画了个草图,扫描之后通过网络传送给了对方,但还是触动了法律红线,没过多久,王某就被捕了。
“要想得到高额的稿费,就需要收集未公开的有价值材料”,看到“夏经理”在网上发过来的这句话,成强的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自己很可能是跟境外的间谍打上交道了。成强是黄海之滨一个大城市的政府工作人员。前不久,他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招聘网络写作人员”的广告,按照所留的电子信箱,成强发去了一篇领导讲话稿。没几天,署名“夏经理”的人就回信了,说公司的业务主要是编发大陆的新闻,他发去的讲话稿比较对路,希望能再发些材料和他的个人简历过去,好决定能不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成强照办了,对方很快通知他可以长期合作,要他提供一个银行卡号以便汇稿费。此后,就来了“夏经理”的这封信。成强考虑了一番,回话说自己不想干了。“夏经理”见状赶紧抚慰,接二连三地在网上过话给成强,核心就是一个意思:网上传输出不了事,而且稿费也是相当可观的。禁不住“夏经理”的“好言相劝”,成强上了套。依照“夏经理”的点拨,他还购买了扫描仪、照相机,复制了不少红头文件和内部资料传给对方。银行卡上进账了数千元汇款后东窗事发,成强被国家安全机关抓获。按照法院判决,他必须服10年有期徒刑。
一位专业人士说,只要被拉下水,按照境外间谍机构的命令传送情报,性质就非常严重了,是与国家为敌。业余间谍想在和专业机关的较量中侥幸脱身,是没有可能的,对间谍行为的法律制裁非常严厉,哪个网民犯了事,国家受损,他个人必然付出惨痛代价,得利的只是境外敌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