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总理如何看待“东亚共同体”? | (回到Blog入口) | 中央经济会议下月举行 聚焦调整结构防通胀 »

中国不会西方化,而世界将会中国化

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5-6

http://blog.huanqiu.com/?uid-118575-action-viewspace-itemid-339411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今 日 看 点 : 2009-11-02 ▲◆★●■☆

 

三峡175米蓄水实践惨败检验了什么?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1857&msg_id=2577

 

中国不会西方化,而世界将会中国化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445

 

李光耀吁美关注亚太制衡中国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0088

 

嵩山少林寺 计划台湾开分院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0

/31/20091031000008.html

 

印度向边界集结重兵   西方称战争为期不远

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09-10/616962.html

 

中印边境有事,台湾怎么摆?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1030a.shtml

 

金正日可能访问中国 是否带同三子受瞩目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9/11/091101_15.shtml

 

克林顿朝鲜行见到的金正日是假货?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14940/c5

 

 



三峡175米蓄水实践惨败检验了什么?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1857&msg_id=2577


2009-10-30 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将形成一个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库

2008年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从年初的雪灾到四川的地震,从西藏骚乱到北京奥运会。在这么多大事中间,有一件大事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那就是九月份三峡水库提前四年向175米的正常设计水位发起冲击,结果却在11月初以172.3米的水位突然叫停。

三峡工程从论证起就充满争议,但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长江截流和大坝封顶都曾经是大新闻,并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按理,其175米设计水位蓄水试验意义也非同一般,却为什么悄然开始又戛然而止呢?

在德国的水利工程专家王维洛博士长期关注三峡工程。他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次蓄水是为了趁李鹏、潘家铮、张光斗等三峡主要决策和设计者在世,证明三峡工程的正确性,但不幸蓄水带了的淹没和地质灾害等问题又迫使试验中止。

     ☆ 两度"刹车"

王维洛介绍,其实在这次三峡蓄水试验中,中国国务院两度"踩刹车":第一次是10月7日,原因是三峡蓄水使长江下泄流量变小,致使下游的荆州、宜昌河段水位过低,船只搁浅,航运受到影响。

而11月4日,三峡坝前水位达到172.3米,离预定的175米设计水位只有两米多的时候,中国国务院再度下达停止蓄水的命令,主要原因却在于上游的重庆主城区部分地区被淹,而这又是当年主管水利的钱正英向四川保证过"不会发生"的事。

重庆公安部门11月18日曾为此发出紧急通告,要求交警严密监控水淹道路情况,以及蓄水后可能造成的路基坍塌、滑坡等问题。

王维洛说,随着三峡蓄水水位的提高和水力坡度的加大,未来三峡的淹没线在上游很多地区都会超过现在到处作了标记的175米"红线",因此给库区人民的带来的损失可能远比原来估计的为大。

     ☆ 地震:到底多严重?

另外,王维洛认为,这次三峡蓄水试验暴露出的一个三峡可行论证中工程目标相互矛盾的例子是:三峡水位升高本来有利于改善航道,利于船舶通行,但结果水位的上升却使一些桥梁的净空不足,船只无法在下面通过。

  三峡断裂带发生的地震可能不是以前说的被人为压低的6.5级,而是7到8级。但可怕的是,三峡地区所有的民房都是没有抗震设计的。

结果,长江及其支流的航运,包括乌江到长江的航运因此中断。最后,刚刚建成十年的万州长江大桥可能不得不拆掉。

在这次三峡蓄水试验中也出现了地震、岩崩、库岸开裂等地质灾害。王维洛注意到,11月22日秭归发生的4.1级地震距三峡大坝仅30公里,而距离大坝17公里处秭归境内还有一个三大断裂带汇聚点。

秭归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务院三峡办公室发言人再次强调三峡坝体的抗震能力为十度,尽管当年工程论证说是七度。

王维洛因此反推认为,三峡断裂带发生的地震可能不是以前说的被人为压低的6.5级,而是7到8级。但可怕的是,三峡地区所有的民房都是没有抗震设计的。 ▲


中国不会西方化,而世界将会中国化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445


----俄学者称世界将中国化 中国模式是人类财富

     经济参考报 2009-10-15  俄罗斯《新闻时报》近日刊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雅科夫·别尔格尔的一篇文章,题为《新的领导者》,副题《世界准备好迎接中国挑战了吗》,摘要如下:

  ☆ 中国不会西方化,而世界将会中国化

  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够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完成两次全面变革。更何况,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中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中国第一次极为深刻的变革是在60年前发生的,它摆脱了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国在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和全面统一的旗帜下努力建设新生活。第二次是在30年前,中国开始了改革。主要方向是向世界开放,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实现多种生活方式。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其历史发展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飞跃,同时保持了政治及社会稳定,没有损害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领土完整。

  在借鉴了许多外国东西的同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经济迅速发展,许多专家早在本世纪初就预见到中国将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世界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的这一进程。顺利地实施完善国家经济的规划,中国正引领整个亚洲走出危机,促进全球状况的好转。

  世界舞台上正在出现一批新领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其中首先是中国。但是愿意追随美国的国家和人民会减少吗?北京在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明方面的作用会提高吗?

  今年夏天英国人马丁·雅克写了一本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央帝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他回答了上述问题。

  雅克认为,当代中国正在重返儒学,中国不会西方化,而世界将会中国化。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上海将取代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汉语将与英语竞争。儒学将在世界盛行。但这种预测与现实相差太远。

  中国大概会在GDP总量上赶超美国,但这不会发生在今后10年—20年之内。

  ☆ 现代化与改革

  中国正在实现全面现代化,它是经济成就的基础。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向现代的城镇文明 。
  现代化还涉及对外政策。中国多次宣布,不想走重建大帝国的道路,不想在世界上称霸,不会当类似美国那样的世界警察。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中国人的话,但北京目前在国际上的表现是无可指责的。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中国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和平的环境。当中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它也越来越愿意承担责任,帮助解决复杂的国际问题,包括不扩散核武器,防止饥饿和贫困,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气候变暖。

  ☆ 中国准备回应全球性挑战

  在讨论中国发展模式时,中国专家不久前还在强调它的特殊性。他们强调说,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本国特点有关,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人口、文化和文明,因此中国模式不适于在其他国家复制。但随着国家实力的提高,他们强调的重点也发生着变化,越来越经常谈到,中国经验具有世界意义,第三世界国家(首先是非洲国家)可以从中国的道路中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证实了中国模式的生命力,提高了它的威望。

  中国模式从西方思想中吸取了与建设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有关的东西。这使中国模式有吸引力,真正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只是不接受西方对民主的解释,西方民主以多党制、三权分立和普选为基础。

  北京绝对不反对民主,这个概念反映在党的许多重要文件中,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民主。中国正在进行辩论,应当发展自下而上的民主还是自上而下的民主,党内民主与全民民主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中国不仅把金融—经济危机看做是考验,而且看作是一个机会,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实施早就该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改革包括:扩大内需从而减少对外部市场过于依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革医疗卫生体系,使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

  世界是否准备应对中国的挑战,并利用中国的经验造福人类,世界能否与中国一道建立平等、互利和有效的战略伙伴关系?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的未来。 ▲


李光耀吁美关注亚太制衡中国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90088


      2009-11-1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周四在白宫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并举行45分钟会谈。李光耀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时称把美国排徐除在地区构想之外是“重大错误”,李光耀认为无论日本还是印度都没有能力抗衡中国,要想维持东亚的稳定,“必须保持日美中三方的平衡”。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星期四在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并举行45分钟会谈。在会谈进行前,两位领导人分别向媒体发表简短谈话,互相表达友好。奥巴马赞扬并形容李资政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亚洲传奇人物之一。

  奥巴马说:“他协助推动了亚洲经济奇迹。新加坡是美国多年的杰出盟友,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访间新加坡和其他主要亚洲国家之前,聆听李资政分享他对亚洲最新局势发展的分析。”奥巴马除了对李资政表示欢迎,也在镜头前代表美国人,对新加坡人所展现的友谊表达谢意。

  李资政回复说:“我非常荣幸能在美国面临革新与改变的时候到访。世界局势正在改变,美国对维持东亚的繁荣与稳定扮演关键角色。我期待听听您对这些课题的观点。”奥巴马将在11月11日前往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韩国,进行他上任以来第一次的亚洲访问。他也将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大会,和东盟各国领袖会面。

  ☆ 李光耀称东亚共同体把美国排除在外是“重大错误”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正在美国访问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时称,美国应当在鸠山由纪夫倡导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要求美国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鸠山在不久前召开的东盟系列会议上表示“没有打算把美国或其他国家排除在外”,虽然消极,但也还是认可了将美国纳入共同体的构想。不过李光耀仍然严厉指出,把美国排徐除在地区构想之外是“重大错误”。李光耀认为,中国凭借其在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实力,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继续推动军事现代化迸程,就像不久前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所展现的那样。

  未来拥有了航空母舰的中国远洋海军“不仅限于阻止外国势力介入台海冲突”那么简单,因此他告诫日本和印度等周边国家应当提高警惕。他还指出,中国不会像其他新兴国家那样指望自己与美国的关系能走得像西欧和美国那么近。至于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对等作用”,中国既没这个准备也没这个意思。此外,李光耀还对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美国在维护地区平衡上发挥更大作用。对于今后的地区形势,李光耀认为无论日本还是印度都没有能力抗衡中国。从担任总理的时候起他就一直主张;要想维持东亚的稳定,“必须保持日美中三方的平衡”。此次演讲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的,但他在强调中国崛起的同时避免言及日本,也可以看出他对日本的期待相对较低。

  ☆ 美国的战略未来在亚太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由美国金融业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不但重创了美国经济实体,也因为殃及世界各国,进一步打击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而世界其他新经济体的崛起,如中国、印度、巴西,都意味着国际犬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美国如何维持世界超强的地位,继续在变幻莫测的时局里扮演维护现有秩序的角色,将会是今后华盛顿的决策者所无法规避的挑战。访美的内阁资政李光耀近日的提醒,不啻是暮鼓晨钟。他在华盛顿演讲时明确指出,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最终的市场,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是无论面对什么挑战,美国必须继续维持作为太平洋地区的超级强国,以便保护其核心利益;如果不持续与亚太区域保持接触,其在世界的角色将被削弱。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世界发展的动力从大西洋往太平洋倾斜的大势日益明显,李资政在华盛顿的演讲,正是在洞悉这样的一个趋势下对美国的提醒。他也认为,中国认定其最佳战略是促迸繁荣,发展高科技,培育更多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故而会避免采取影响中美关系的举动。因此,中美关系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竞争是必然的、纠纷却不是。如果美国要维持在太平洋地区的超级强国地位,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显然是关键中的关键。主张和平发展的中国不但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日益赢得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友谊和信任。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中国的邻国不但都已经接受中国作为本地区新兴大国的事实,而且犬多也欢迎中国的发展所提供的巨大机会。而中国自身也因为国力的壮大而更有自信,近日访美的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提出了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四大障碍,已经开始展现了军事交往上的反守为攻,其中要求美国减少直至最后停止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舰机活动,这话听在二战后一直在亚太海域巡弋的美军耳里,恐怕难免有另一番滋味。大国崛起,在历史上似乎都与军事冲突有孪生关系,二战前的德意志及日本帝国的教训,殷鉴不远。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实也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更是本地区国家所乐见。现实的战略利益促使美国要继续作为太平洋地区的超级强国。美国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寻求与中国的共存共荣,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 来源: 新华网


嵩山少林寺 计划台湾开分院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0/31/20091031000008.html


《联合报》记者汪莉绢/综合报道/联合新闻网提供 (2009.10.31)

“少林武功,天下第一”,“武林至尊”河南嵩山少林寺,未来可望在台湾开设分院。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前天表示“很多人希望少林寺到台湾建分院或少林学院,当前相关方案还在探索中”。

“少林功夫系行活动方案签约仪式”前天在上海世博局举行,释永信在仪式前的记者会作以上表示。

近年来,少林寺大规模修建下院或开设分院,继接管昆明寺院后,嵩山少林寺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今年二月,释永信在香港表示,拟斥资四亿二千万港币,修建香港少林寺,寺院规划占地面积五万平方公尺,将是嵩山少林寺以外,全球规模最大的少林寺分院。

由于台湾也有不少人喜好学习武术,心向少林,释永信提出兴建香港少林寺计画后,传出他有意到台湾开设少林寺分院。

把少林寺当成世界“名知品牌”和企业经营的释永信,自接管少林寺后,现在少林寺的分院和分支机构,是少林寺史上最多的。据河南媒体透露,少林寺当前至少有二十六所分院,各种武术学校和文化中心数十家,遍布全世界各地。

少林寺吸金有术,近年来大力扩展版图,包含设立武术学校或文化中心、禅学中心等,这些都比较容易;开设分院比较慎重,主要有几种方式:自行投资或与人合资兴建,例如,为恢复天津蓟县的“北少林寺”,释永信计画投资二亿元人民币,重建“北少林寺”,已由台湾知名建筑师刘培森拿下该案。

少林寺最大的海外分院─澳大利亚少林寺,则是由当地政府以协议出让形式,将土地赠予少林寺,由少林寺盖寺院和武术学校等。

另外,还有接管其他寺庙的模式,即云南官渡少林寺模式。少林寺以派驻僧团形式,对昆明市官渡的四所古庙进行托管,期限二十年。今年九月,古庙正式挂上少林寺的牌子,成为少林寺在大陆西南地区的首座分院。 ▲


印度向边界集结重兵   西方称战争为期不远
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09-10/616962.html

  最近,印度媒体大量炒作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日报》甚至扬言说印度军队已经做好准备,“想要深入中国给解放军一个足够的教训”。这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实在1987年,中印两国在桑多洛河谷地区的对峙就差点引发一场战争,最终靠双方的外交努力和政治智慧才得以化解“战争危机”。

    ☆ 印情报小组潜入桑多洛河谷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败,使印度国内的一些鹰派分子很不服气,20世纪60年代末,印军精心制定了一个所谓的“防御作战”计划。不过直到上世纪 80年代初,虽然部署到前沿支撑点的军队已经准备就绪,但通往这些地区的公路网却始终未能建成。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下令重新审议印度的安全形势,1982年-1983年间,她批准了一份由陆军参谋长克里希纳•拉奥上将提交的军事计划,即加快速度部署军队到与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上。与此同时,印度下定决心大力进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

  位于西藏南部的达旺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那里是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后来被印度非法占领。由于有1962年战争的教训,印度思考着如何才能长期霸占达旺地区。经过重新评估后,印度军事战略家认定,在未来的战争中,防守达旺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1983年,印度派出一个情报小组,前往中印边境东段的桑多洛河谷牧区侦察,他们在那里进行着秘密情报搜集工作,并监视中国军队行踪。印度情报小组在桑多洛河谷呆了整整一个夏季,建起了一个临时哨所,这个哨所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一侧,是个特别敏感的地点。接下来两年时间里,印度情报部门一直没有放松对桑多洛河谷的谍报工作。1986年,印度情报人员报告说,中国军队在桑多洛河谷建起了半永久性建筑,新德里顿时一片哗然。

  ☆ 西方外交官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

  1986年2月,印度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他设法使印度政府批准了一个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同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这次演习涉及印度陆军10个师和数个印度空军中队。印度陆军使用新装备的米-26 重型直升机,将一个旅的部队空运到了靠近达旺的吉米塘。随后这支部队从塔格拉山口出发,越过纳木喀措,占据了附近的哈东山口。桑搭吉上将还把3个陆军师调到了旺敦附近,另有5万印军前往被他们称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的中国藏南地区。

  印军的频繁调动引起了中国军队的警觉,为了防止印军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克服重重困难,把部队派上了实控线中方一侧。在实控线沿线的众多岗哨,中国军人面对面地同印度士兵对峙着,西方媒体曾推测说中印之间将爆发一场新的战争,但中国军队采取了克制态度,并没有主动同印军产生摩擦。桑搭吉不无得意地宣称,印度同中国存在着较大的边界分歧,印军的调动可以使北京认清形势。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北京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强烈抗议,印度不仅不听,反而在达旺一带有异常军事调动,中国人的忍耐已到极点。由于印军拒绝解除战备状态,1987年初,西方媒体认为北京的语调已经同 1962年时类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不久即将爆发。

   ☆ 印军叫嚣将战线推至雅鲁藏布江

  面对紧张的中印边境局势,印军高级将领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桑搭吉试图在边境地带显示印军巨大的进攻实力,以此来压制中国军队。印军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部署重兵,米-26重型直升机频频起飞,步兵战车和装甲部队也出现在了锡金东北部。到1987年4月,印军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阵地补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直接威胁中国军队哨所的尖兵哨。7个分得很开的尖兵哨所显示,印军不仅侵入中国领土还向前作了少许移动,这引起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两军紧张地对峙着,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桑搭吉自认为印军已同1962年时完全不同,现在印军不仅熟悉地形,而且装备有大量的运输机和作战直升机,可提供给养、支持地面攻击。按照他的设想,如果中国军队像1962年那样发起反击,印军就可以利用新式装备“围歼”以轻装步兵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桑搭吉甚至计划一旦战争爆发,印军可进入中国西藏纵深作战,将战线推进至雅鲁藏布江一线。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撰写的《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书称,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外交斡旋化解“战争危机”

  1987年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反驳了印度对中国的无理指责,马毓真指出,中国没有侵占过印度一寸土地,相反倒是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印度占领着。中国已经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人的任务,而印度1987-1988年度国防预算却增加了43%。第二天,印度《每日时报》报道称,印军至少有5个战斗机中队已部署在前沿地带,数目不详的米格-23战机也调动起来。《印度斯坦时报》4月17日报道说,印度“政府可靠人士”证实,“印陆军和空军正沿中印边界向东部调动”。

  其实,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早日合情合理地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国内的鹰派言论已被煽动起来,舆论频频向中国发难,印军的动向也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在美国访问时表示,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刺探,中国将不得不作出反应。

  就在西方媒体纷纷预测第二次中印战争会在何时爆发时,中国和印度之间化解“战争危机”的外交努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之子)并不希望鹰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场同中国的全面战争。从地缘政治和后勤方面考虑,无论胜负,同中国开战都是得不偿失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也表示,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就可以使那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访北京,他向中国领导人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在国际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感到中印两国间有必要更认真、“更现实”地谈判,以便达成一项解决办法。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

  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兵力部署,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希望两国能共享和平之福。到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在这项协定中,引入了 “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 ▲


中印边境有事,台湾怎么摆?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1030a.shtml


[石之瑜] (2009-10-30)    今年以来中印边境多事,除了有关中国直升机屡次越界挑衅的谣传不止,新近印度总理深入双方争议领土之举,似有火上加油效果。

  回顾50年代,新德里提出的不结盟主义可说是摆脱国际政治学的惊人发明,但1962年与中国在边境一战大伤元气,伟大政治家尼赫鲁竟此抑郁而终。无独有偶,边界战争的中文记事去年问世,对印军充满轻蔑。

  到21世纪,印中解冻之势方兴,甚至进行联合军演,旋踵却又出现历史重演的不祥兆头。对追求印台日联盟围堵中国不遗余力的台北而言,这些是福是祸呢?

     ☆ 两国都无开战的意愿

  印度各界看待中国有两种视野,一是长远的文明视野,对中国文化抱持正面情感;另一种是民族国家视野,对北京政府充满猜疑。宏观抽象的同情理解与微观具体的政策算计,间歇出现,使中国人看不懂来自印度的政治语言与姿态,以为尽是狡诈,又充满不屑。

  其实,当年尼赫鲁屈从国内考量而有一时看似激进的民族主义论调,其前提正在于印中之间不可能真的会发展到兵戎相见,结果事与愿违,一发不可收拾。

  当年同为遭受帝国主义侵犯的两个古老文明,如今同为面向西方崛起的两个大国,携手犹恐不及。但合作的契机却总是在虚荣、权位的俗欲中流失。

  不过,1962年的中国与2009年的中国截然不同,前者在内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之后的大饥荒,国政失去方向;外有美蒋联合东山岛反攻的威胁,草木皆兵。

  1962年这种风雨飘摇,因此绝不容许任何示弱的心理,在2009年俨然与华府形成G2共治全球的局面中,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敛态度。

  故若新德里当局又有国内压力要表演不能对中国示弱,北京未必还会像47年前那样报以老拳。人无远虑,才有近忧,带领崛起中国的北京擘划既远,纵使印度争取机会表演与发泄,应有雅量容忍。

  而即便是到争议地区作秀的的领导人,大概也与中国不可能有开战的意愿,但如何让北京不要误解或介意,则是不可忽视的作业,否则难保某种重蹈覆辙的事不会发生。

    ☆ 台湾要明智面对

  台北国安当局注视中印问题已久,但是对于印度的理解限于国际政治的权力平衡考量,反而印度知识界深知台湾的需求,在物质好处的诱惑下往往愿意配合演出,并向台北大吐印度对北京的不信任之苦。

  但若真要涉及与中国的关系,却绝对不容台湾见缝插针。别忘记印度是流亡藏人的大本营,呵护传承藏传文化不遗余力,却鲜少听到与北京之间出现关于鼓吹藏独的争议,可为台北参考。

  中印之间出现武装冲突的可能当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是否台北在其间要推波助澜?之前屡次帮助达赖抬高身价,最后要求回报一无所得,因而两面不是人的殷鉴,必须记取。

  台北与新德里各界交往,谈及中国,不如劝和,切忌再抱印台日同盟之类不切实际的构想,转而多研究不结盟主义的思想传承,才是真正对印度的尊重与欣赏。

  如此向北京也向自己国人同时确认,台湾对和平的承诺是真实的,而不仅是针对北京的战术托词而已。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联合早报网》


金正日可能访问中国 是否带同三子受瞩目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9/11/091101_15.shtml


    2009-11-01(综合讯)韩国「联合新闻通讯社」今天报道,朝鲜「朝鲜中央通信社」10月29日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见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崔泰福时,邀请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访问中国。

  届时金正日会否带同其三子、朝鲜第三代权力「接班人」金正恩(或金正银),颇令人瞩目。

  韩国外交消息人士今天分析,朝鲜透过官方媒体公开此事,表明金正日访问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大。最近,朝鲜和中国高层互动非常活跃。

  报道说,先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近期访问朝鲜,紧接着崔泰福访问了北京。在中朝建交60周年,中国和朝鲜正在重新巩固「血盟友谊」关系。

  多数分析家认为,金正日为强调加强两国关系和凸显自己的健在,很有可能访问中国。

  尤其,中国一度试图将与朝鲜的关系转变为「普通关系」,但如今需要向朝鲜阐明两国关系的战略重要性。相对的,朝鲜则需要在与美国欧巴马政府进行新的协商之前,加强与中国的同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金正日的访中也符合时宜。

  至于金正日访问中国的时机,有人预测在今年年底,也有人预测会在明年年初。有监于朝鲜在积极推进与美国的双边对话,金正日很可能会在观察欧巴马的亚洲巡访和朝鲜美国对话情况后,于明年年初访问中国。

  报道并说,诚如年轻时的金正日为了炫耀自己是「金日成接班人」的地位而访问过中国般,此次会否为向国际社会宣示「金正日接班人」是三子金正恩,而带同三子访问中国,颇引人关注。 ▲《联合早报网》(编辑:沈茂华)


克林顿朝鲜行见到的金正日是假货?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14940/c5


     2009/11/01  台湾自由时报报道,英国独立报十月三十一日报导,日本的朝鲜问题专家重村智计表示,今年八月间接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其实并非本尊,而是一名替身。

  行事神秘的朝鲜向来盛产无法被证实的传闻,甚至谣言;当金正日据称在二○○八年八月中风后,这类传闻与谣言便更为肆无忌惮。金正日多次被传已命在旦夕、遭政变推翻,或忙着安排幼子继承大位。至于接见亲赴平壤营救两名美国女记者的克林顿的“那个金正日”,究竟是本尊或分身,恐也难有定论。

  重村曾宣称金正日早在二○○三年便已死亡,他认为,在那个时间之后的金正日,其实都是分身,而且这名分身甚至曾向一名来访日本人坦承:“我是替身。”

  针对克林顿见到的金正日,重村说那也是分身。他向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表示,从两人的合影来看,照片中的金正日显然比他在今年四月五日朝鲜试射长程飞弹时更健康,“这根本是不同的人”。

  大多数专家不相信朝鲜会派冒牌货来跟克林顿相处三个多小时,遑论当时朝鲜官方媒体宣称,金、柯二人曾有七十五分钟的“彻底”私下会谈。

  不过,有强烈证据显示,金正日有时会派分身代打。毕竟,这名据称在一年多前中风的人,真的可能如官方媒体所言光是今年就下乡视察一百二十二趟?抑或这只是证明金正日尚在人世且大权在握的一种手段?韩国国家统一研究所的朝鲜问题专家崔真旭说,金正日有分身甚至多名分身“不无可能”;基于国安理由,这些独裁者总需要长得像的分身来代打。 ▲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November 02, 2009 08:3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温总理如何看待“东亚共同体”?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央经济会议下月举行 聚焦调整结构防通胀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