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1-2)
http://blog.huanqiu.com/?uid-118575-action-viewspace-itemid-339411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今 日 看 点 : 2009-10-31 ▲◆★●■☆
“和珅抄家清单”现身:“千年最富”有多少钱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9910
美军对中国北斗恼火真正原因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459
专家指会晤克林顿温家宝的金正日是替身
http://news.stnn.cc/guoji/200910/t20091031_1169913.html
中国为何在朝鲜战争后才被列强国
http://www.stnn.cc/reveal/200910/t20091029_1168367.html
不同利益团体发挥作用 中国政治体制正在变革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31_002.shtml
“和珅抄家清单”现身:“千年最富”有多少钱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9910
文章提供 于 2009-10-28 和珅抄家清单惊现江苏如皋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倒了和珅,富了嘉庆”这几句民间广为流传的话,是对清朝贪官和珅拥有财富的形象描述。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然而,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却始终是一个历史谜团。
近日,一份《嘉庆四年正月丁卯抄检和珅相府物品清单》惊现江苏如皋,由于持有人的祖先戴联奎为和珅生前同僚,这个困扰了人们200多年的难题似乎有了破解的希望。
神秘消失的抄家清单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皇帝弘历寿终正寝,一直为弘历所宠爱的和珅也迎来了他的末日。初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抄没家产。初九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在两个王爷的带队下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和珅府前。书吏早已将和珅府内物品清点一遍,并且缮写了财产清单。没过几个时辰,带队的两个王爷已经将和珅所拥有的财宝了然于胸。两人不由得伸了伸舌头,说道:“和珅这厮倒真会搜刮,他的家财比我们所料想的多了数倍还不止。”
随行的大臣面面相觑,大厅里陷入了沉默。
没过多久,其中一人轻咳一声,说:“汉人有句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这次皇恩浩荡,皇上派了咱们这个差使,是为了什么?”他见大家都不做声,继续说:“这份单子干系重大,还要好好议议,不知各位大人意下如何?”话音未落,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
第二天,嘉庆接见了主持抄家的王公大臣,并拿到了一份抄家清单,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嘉庆对那份抄家清单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随后就“恩赐”和珅自尽。皇帝仁慈地表示,这是为了国家的面子,所以不株连和珅的家族。后来大臣萨彬图奏称目前抄出的不足和珅家产十分之一,请求深挖严追时,也遭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真正的抄家清单从那以后就没在正式场合出现过。
图1:和珅生前同僚、兵部尚书戴联奎画像
图2:大贪官和珅生前画像
迷雾中的和珅身家
在和珅死后200多年的今天,人们始终没能为和珅的身家估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2001年,《华尔街日报》做了“千年来世上最富之人”的调查,和珅入选最富有的前50行列。在报道中,和珅拥有2.2亿两白银的财富。可是,这远不是和珅身家的各种记载中数额最多的一次。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教师纪连海为了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和珅的故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在已有的历史资料中竟然查到三份不同出处的和珅抄家清单,而从这三份清单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差异——和珅拥有的土地数量。
纪连海认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档》是研究和珅家庭财富的正史依据。随后他又查阅了关于这一时期的其他史料,包括《清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著作,表示和珅拥有的土地加在一起(不重复计算)也只有1200顷左右。
之后纪连海在晚清外交家薛福成的《庸庵笔记》里,又发现了两则和珅抄家清单的记录:《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和《查抄和珅家产清单》。经过比较,薛福成记载的两则清单与那份《和珅犯罪全案档》相比,多了6800顷土地。不过薛福成的《庸庵笔记》只是野史,可信度一般。
尽管纪连海在央视讲述和珅的故事引起了轰动,但他仍然没有找到真正的和珅抄家清单。
图3:嘉庆四年正月丁卯抄检和珅相府物品清单
戴家的清单是真的吗
近日,一份与以上清单不大相同的“和珅抄家清单”现身江苏如皋,据收藏它的戴时祥说,这是扳倒和珅以后,嘉庆皇帝“赏赐”给他的祖先戴联奎的。
2009年国庆前夕,戴时祥在家中接受了笔者的独家采访。戴时祥,今年59岁,清朝兵部尚书戴联奎的第8代嫡孙,系如皋市戴氏旅游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如皋市戴氏家藏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权威汝瓷鉴定专家。
戴时祥说,这份《嘉庆四年正月丁卯抄检和珅相府物品清单》藏品是他先祖戴联奎留下的。据史料记载,戴联奎字紫垣,1751年生于如皋如城冒家巷一个仕宦之家。幼读诗书,聪慧过人,15岁时已有诗集行世,有“东皋文童”的美称,17岁中解元,23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礼、吏、户、兵部尚书。 1822年二月初四,戴联奎因病去世,享年72岁。当时的道光皇帝深感痛失一位贤臣诤臣,宣旨葬于江苏如皋东陈张草港,以宰相规格葬之,并派大臣致祭。《戴联奎家谱》记载了当时的葬礼概况:“茔地九十步,封丈有六尺,环以垣。石人,望柱,暨虎、羊、马各二。墓门,勒碑(螭首),有石刻墓志埋于墓内。” (注:五尺为步,即茔地45丈,堆上为坟口“封”,即坟高一丈六尺。周围有墙。望柱即华表,类似天安门前石柱。墓碑顶上刻有类似龙的动物)。戴联奎生前藏品,乾隆、嘉庆、道光帝三任皇帝的圣旨及所赐古玩古董,共用38条木船运至如皋。戴时祥说,此次曝光的和珅抄家清单也在其中。
令人遗憾的是,这份《嘉庆四年正月丁卯抄检和珅相府物品清单》在藏匿过程中受损严重。戴时祥对笔者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躲避造反派的打砸抢烧,祖父和父亲将它藏在楼梯夹层里。清单因长久秘藏和受潮,已是斑斑驳驳、满目疮痍。戴时祥说,祖父知道这份清单的珍贵,于是把上面的内容誊抄下来。目前,清单原件移交有关文物部门评估价值。来源: 人民政协报 ▲
美军对中国北斗恼火真正原因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459
(2009-10-25) 仔细一看,原来所有关于"美国要先发制人摧毁‘北斗'"的网络消息,均转自一份报纸《知识博览报》。
虽然消息来源不确实,但是美国人对"北斗"的仇恨程度我们一想就可以猜出九成九,所以,不排除美国的确有这样的计划。
美国人为什么对"北斗"恨之入骨,这可以和美国人宣传F-22A的说法做个类比:
美国人说,F-22A是颠覆性的,对手为了重新构建有效的防空系统需要花费3000亿美圆。
那么,美国人同时也应该明白,"北斗"与弹道、巡航导弹的配合更具有颠覆性,因为美国将在对手的周遍找不到一块安全的地方,包括航空母舰。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局部战争的理念都要发生变化了。
回顾二战后美国霸权的形成史,对其最大的威胁就是中国人的军事思维能力。前苏联的先进武器要充分发挥效能,也离不开中国的军事思想,看看几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的表现,对此就会有深刻体会。
中国人向来有扶危济困、扶弱锄强的本性,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思想,反反复复就是在研究怎样以弱胜强。到了毛泽东时代,这种思想发展到了高峰,因为毛的军事理论不仅是纸上的理论,还有经受严酷的实践检验。毛的军事思想充分的体现了辨证法的威力。
美军对中国北斗恼火真正原因(2009-10-25 08:10:5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游击战术、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战略,曾经让美国在越南遭到了最惨重的失败,现在距老毛上井岗山已经过去了近80年,美国人依然在伊拉克、阿富汗享受"星星之火"的烘烤。
朝鲜战争中,运动战时期的近战、夜战、迂回战,阵地战时期的"零敲牛皮糖",中国军队总是能抓住对手的弱点,使得美军优势装备难以施展。
更可怕的是,中国人似乎在一个超过美国的高度看问题。比如原子弹,谁敢说是纸老虎?结果麦克阿瑟扬言动用原子弹的威胁没吓倒中国人却吓坏了丘吉尔。老毛看的很准,他说美国会不会攻击中国本土、会不会投原子弹,全看朝鲜战场打成什么样。结果就是这样,在朝鲜把美国打疼了,他反倒不会攻击中国本土。
最令美国人感到窝囊的是中国人惯用的"统一战线"、"政策攻心"之类的心理战、政策战。朝鲜战争中,美国王牌飞行员的遗孀在国会斥责美国政府,越南战争打得美国天天动乱。
一连串的教训让美国开始绕着中国走,美国反而因此走向了霸权主义的新顶峰。当美国觉得可以再次横行世界,再次向中国逼近时,曾经的梦魇再次出现了。
这次美国有了充分的准备,20年的实战经验和技术发展,使得美国认为具有了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人再次找到了美国的弱点。
1991 年2月25日,伊拉克一枚"飞毛腿"导弹命中了在沙特阿拉伯宰赫兰的一个美军军营,造成了美军2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的损失,这也是美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一次战斗最大的一次伤亡。中国敏锐的发现美军的缺点,海外驻军依赖基地,而基地面对导弹的威胁只有"爱国者"一层防御。
于是中国开始秘密发展"杀手锏",发展远程打击力量,而美国也发现面对远程导弹的威胁,再多的飞机、军舰、潜艇、坦克全无作用,起作用的还是只有TMD最后一层防御。而且象以往一样,中国往往具有示范作用,弹道导弹已经成为各轴心克制美国最有力的武器。
高举高打的弹道导弹已经让美国头疼不已,如果再加上低开低走的巡航导弹,美国的海外驻军则首先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了。
更可恨的是,中国秘密研制弹道导弹打航母,如果计划成功,那么美国海军的作战体系几乎要"推倒重来",美国人不疯谁疯?
美国人扬言消灭对手卫星也不是头一次了,他就曾对盟友的"伽利略"系统发出过威胁。但是中国人偏偏不接受教训,还要拱美国人的火,今年一月份进行了反卫星试验。这次试验之所以影响大,是因为目标轨道高度高过美国卫星密集区几百公里,导弹和目标星产生的大小碎片有几百片,很多碎片和在用卫星擦肩而过。
第一点就是我们想展示的,第二点却是我们没有估计到的,起先我们估计也就是几十片而已,"没想到威力这么大?"。结果试验后我们有点被动,战战兢兢好几天,生怕误伤友邦的卫星,幸好最亲密的接触不小于5公里。
客观上说,美国人扬言摧毁卫星已经是"马后炮"了,事实很清楚,世界上各国的卫星全在一个太空垃圾箱里,没有例外。美国人苦心经营太空几十年,结果发现自己被装了进去。
美国发展军事力量,就象绝顶高手苦练绝世武功的最高层次,往往受点刺激就会走火入魔,而中国正是那个或误打误撞、或有意为之的人。
比如那部《超限战》,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典型。
我们说中国军事思想折磨美国几十年,也没有贬低美国的意思。美国人的谋略还是有高人一筹的地方的,比如兵不血刃搞垮前苏联,就是中国人也要佩服万分、叹为观止!以汇率武器折磨日本经济,玩的也是炉火纯青。这也是超限战的成功实践
所以,可以把古话"要想练好剑,工夫在剑外"送给中国人,也送给美国人,让我们都好好的反省一下这几十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 小肖军评
Http://blog.sina.com.cn/yaojingmeimei
专家指会晤克林顿温家宝的金正日是替身
http://news.stnn.cc/guoji/200910/t20091031_1169913.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10-31 星岛环球网消息:盛传去年8月中风的朝鲜领袖金正日,被指有数名替身之说已流传以久,美国传媒近日引述多名分析家的说法,言之凿凿指今年8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访平壤,成功说服朝鲜释放被囚的两名美籍女记者,期间获金正日接见,但其实当时的金正日是别人假扮的,正是他众多替身之一。报道指真正的金正日健康很差,根本不能会见访客,因此,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初到访平壤,会见的金正日也可能是个替身。
《基督教科学缄言报》日前引述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重村智计指出,金正日因为病重,根本不能露面,因此8月会见克林顿的“金正日”其实是个替身,并非他本人。
重村智计说,今年4月5日朝鲜试射一枚长程导弹后数天,若果在朝鲜最高人民大会亮相的是金正日真身,则这个真身和8月时会见克林顿的“金正日”判若两人。
当时朝鲜传媒报道金正日和克林顿会晤了3小时又17分钟,克林顿之后成功争取到平壤当局释放美籍华裔女记者凌志美和韩裔女记者李承恩,并携同两人返回美国。
重村相信,当时会见克林顿的只是金正日的替身,因为8月时的“金正日”看来很健康,和4月亮相的苍白虚弱真身根本是两个人。
重村指,同样道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初到访平壤,见到的也是金正日的替身。他又指之前韩国现代集团附属公司现代峨山(Hyundai Asan)女总裁玄贞恩访问朝鲜,会见的亦是金正日替身。
重村说,金正日于2000年6月南朝鲜峰会后糖尿病情急转直下,终日卧床,根本不能走路。
事实上,重村早在其年前推出的畅销书《金正日的真身》中大爆内幕,言之凿凿地表示金正日早于2003年秋天死于糖尿病,随后公开露面的“金正日”,只不过是样貌极其酷似的替身而已。
重村又指金正日一名替身曾向一名日本访客承认确有其事。
早前韩国国家情报局所属“国家安保战略研究所”所长南成旭也说,朝鲜官方媒体指金正日今年视察郊区、工厂、文化活动、军事单位等行程已累积达122次,并辅以若干照片佐证。但南成旭指出,金正日有时会派替身出巡,这类替身人数似乎有3人。
不过,金正日是否真有“替身”无从稽考,外界的说法亦不一。但若干朝鲜难民坚称,金正日真的有数个“替身”。
每天向朝鲜广播两小时的“朝鲜开放电台”主席河泰永(译音),便援引一名朝鲜变节者称,他知道有一名女孩的父亲专门当金正日的“替身”。
河泰永说:“该名变节者透露,金正日最近体重剧减,看来像皮包骨。即使金正日骨瘦如柴,替身也有办法做得到。”据(《基督教科学缄言报》 /《独立报》)
中国为何在朝鲜战争后才被列强国
http://www.stnn.cc/reveal/200910/t20091029_1168367.html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远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
6月1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按照目前趋势,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日本。对全体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消息,然而,中国近现代史也告诉我们,如果国富而兵不强,即使GDP排名靠前也会挨打。
1.康乾盛世:中国GDP世界第一
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的多部著作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他为了尽量减少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统计真实的经济规模的影响,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并创造出“1990年国际元”作为衡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单位。下文引用的数据,除了特别注明的,都来自他的研究成果。
按照麦迪森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但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2.1895年,中国经济总量被美国超越
我们经常说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但如果按照近20多年来经济史学家提供的数据,近代中国其实一直是个经济大国。《大国的兴衰》引用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
麦迪森也认为:“中国在之前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他认为,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从1840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日趋低落。中国丧失了约12%的国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还是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
3.朝鲜战争后才被称为强国
直到1913年,遭受了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和日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的破坏之后,中国的GDP仍居世界第二位。1950年,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破坏之后,中国的GDP仍然仅次于美国、苏联、英国、德国,居世界第五位。可见,在民国时期,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大国。然而,当时的列强并没把中国看作大国。
1919年,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列强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根本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20世纪20年代,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写文章夸耀中国“地大物博”,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写道,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二战中,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牺牲巨大。二战后,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大国,但此时苏联仍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只有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才真正被国际社会看作大国。学术界也是如此,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中国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都不被看作大国(Great powers,也有人翻译成“强国”),直到1950年以后才重新被视为大国。
4.既看经济总量,也要看经济结构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什么与中国的GDP排名相去甚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则与中国当时的GDP结构与其他大国迥异有关。
近代,大国地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大国的兴衰》一书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根据《大国的兴衰》一书的计算,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
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70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84~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此时中国的GDP是法国的2倍多。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中的无数珍宝,就是清朝统治者把本可投资于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奢侈活动的活标本。这些财富不仅没有成为清朝抵抗侵略的战争资源,反而让清朝统治者更容易对外投降。1895年,慈禧太后没能把对日战争坚持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日寇打进北京城,让她心爱的颐和园重蹈圆明园毁于一炬的覆辙。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仍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力量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抗战初期,中国也确实丧师失地。
5.铁路运输对战争影响重大
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为中国摆脱弱国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三次战争中,国内能否生产出足够的军需品,并把这些军需品及时运送到前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甲午战争之前的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这种极其落后的经济结构是中国节节失利的重要原因。另外,1890年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只有10公里,日本已达2349公里。
全面抗战开始前的1933年,中国现代制造业增长到2.5%,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占4%。193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到13411公里,此时的日本为21593公里,中日差距已明显缩小,这是中国政府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及时向前线调动军队,向后方疏散工业和高校的物质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1952年,中国现代制造业达到4.3%,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占到7.1%,这是中国政府能基本保障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后勤供应,并在战争期间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
6.先进的生产力比GDP更重要
1950 年,中国的GDP比1913年减少了约1%,仅仅是美国的18%。此时,中国的GDP仅占世界总量的4.5%,加上支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仅占17.6%,而在朝鲜参战的美国加上其西欧盟国和日本,GDP总量高达世界的59.9%。中国却能在朝鲜战场上和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国及其盟国打成平手,签署停战协定,有人认为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高于晚清和民国。
1962年,为反击印度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边界地区的蚕食,中国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战。根据麦迪森的统计,1962年中国的GDP只比印度多8%,人均GDP比印度低约30%,而且中国GDP在1960年和1961年因自然灾害和“大跃进”中的政策失误而大幅下降。但是战场形势却是明显的一边倒,印度军队不堪一击,被当时的英国报纸形容为“刀子割黄油”。
1978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第四,比晚清和民国时代的排名都靠后,但拥有尖端国防科技的中国,国际地位显然大大提高了——中国是当时世界的“大三角”之一。
总之,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与份额,都不一定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更难反映中国国际地位。GDP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往往比GDP更加重要。(转载)原文:1895年才被美赶超 中国GDP世界第一为何挨打?
不同利益团体发挥作用 中国政治体制正在变革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31_002.shtml
(2009-10-31)● 李韵琳 樊纲指出,不同利益集团目前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影响力,加上媒体和互联网的参与,中国政府、党内和社会正朝向更平衡的发展,创造的是另类的民主体制。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认为,中国政治体制已在变化中,在利益集团的参与下,官员的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决策获得社会制衡。而假以时日,中国的政治体制将见证更多的变革。
针对中国是否能在不进行政治改革下取得高经济增长的问题,樊纲表示不认同中国政治体制没有改革的说法。他说:“实际上,它正经历许多变革。虽然政治改革是个漫长的道路,而中国在这方面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却不断地取得进展。”
他指出,不同利益集团目前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影响力,加上媒体和互联网的参与,中国政府、党内和社会正朝向更平衡的发展,创造的是另类的民主体制。
虽然西方迫切要求中国立刻民主化,樊纲说,要发展中的中国采纳西方国家在成熟发达阶段所采用的治理模式,是不合理的。
他说:“中国需要为处于初期开发的发展中国家开创一个新的模式。就如一名哈佛教授所说,既然中国距离科技前沿有一大段的距离,因此不需要采纳市场竞争的模式,而是需要一个追赶经济的体制。这正是早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念。”
樊纲也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昨天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邀请,就中国经济的讲题向约100人发表演讲。
谈到新民主体制的形成,樊纲表示这将是个权力平衡的过程。他表示,由于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里,由政府集权的市场失效,因此人民不愿完全让政府来主导经济。
政府干预减少
尽管金融海啸以后,中国政府的“有形之手”被指再次出手掌控一些领域和价格,但樊纲认为,政府的干预要比过去来得少。以国有企业为例,虽然政府会要求国企对奥运、上海世博会等作出贡献,但国企有30%的股份为私有,一些董事局有外籍成员,因此已经不会像过去那样任由政府摆布。
谈到民间的影响力,樊纲指出,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是个由民间推动的课题,全国人大超过六成的立法议案都同环境有关。
“这是个由下而上的问题。就环境保护,中国的表现将比过去,同时比大多数西方国家来得优秀。环境的破坏不会比预期来得严重。”
不过,樊纲在提到12月份即将召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时指出,虽然外界期盼各国都会做出一些承诺,但他认为,中国与美国不会签署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
他指出,中国大部分人口依然依赖煤炭发电,短期内没有办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尽管如此,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各种新技术去替代原有技术正成为全球大趋势,因此樊纲坚信,虽然“十一五”计划里面没有提及,但碳减排的问题一定会写入国家“十二五”计划,一定会成为政府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