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贺函强调政治基础 没回应? | (回到Blog入口) | 中国空、陆军严阵以待随时闪击印度! »

大公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令人尴尬

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1-2

http://blog.huanqiu.com/?uid-118575-action-viewspace-itemid-339411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今 日 看 点 : 2009-10-21 ▲◆★●■☆

 

揭秘吕正操三晤张学良劝其回大陆内幕

http://history.huanqiu.com/people/2009-10/607431.html

 

重新解读鸠山及东亚共同体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20_001.shtml

 

大公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令人尴尬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10/others091020zb.shtml

 

两岸政治议题 美国决定介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东盟关系存隐忧 谋求新战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揭秘吕正操三晤张学良劝其回大陆内幕
http://history.huanqiu.com/people/2009-10/607431.html

     2009-10-20 人民网:开国上将吕正操于本月13日逝世,享年106岁。这位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瑞上将,生前有不少传奇,包括其在美国三晤张学良,劝其回大陆的故事。

  1991年张学良赴美登机时,吕正操正在住院。3月11日下午,张闾蘅和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杨虎城之子杨拯民到医院看望吕正操,才把张学良夫妇赴美探亲的事情告诉了吕正操,并探问吕正操对此事有何打算。吕正操决定先了解一下张学良在美国的情况和态度。

  3月29日,张学良的老部下、原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从美国给阎宝航(张学良的老乡和知己,早年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在上海的女儿阎明光发来电传:“汉公亟愿见你和明复(阎明光之弟阎明复),谈谈玉衡(阎宝航字)基金会及统一问题,请即办理来美手续,早日相晤。”

  4月26日,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也从美国给吕正操打来电话,说她已拜会过张学良,探问张学良:若父亲来美国,可否相见?张学良爽快地答应:“当然要见!”


  不久,张学良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明了态度:可以在美国会见大陆故人,但暂不回大陆。

  鉴于这种现实,中央决定委派吕正操代表祖国前往美国探望张学良,并在6月1日张学良91岁大寿之前到达美国赶上祝寿。考虑当时的两岸形势和张学良的处境,吕正操赴美探望张学良,是以私人会友的名义。

    ☆ 首晤:老友重逢送上寿礼

  张学良到达美国之后,赵一荻由于身体欠佳留在旧金山,张学良去了纽约住在老朋友贝太太家里。

  吕正操及其随员一行到达旧金山小住。会见赵一荻及其亲属。5月24日,吕正操一行离开旧金山赴纽约,5月29日上午,张闾蘅一家及吕正操一行,动身前往贝太太家。

  到贝太太家时,张学良一身整齐地站在门口在迎接吕正操。老远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努力地伸出手来,吕正操见状,快步上前。两位少壮相离、白首相聚的将军,四手紧握、四目凝对,激动得许久说不出话来。

  到了贝太太家落座后,吕正操感慨地说:“西安一别,到今天正好是五十四年五个月零四天,双‘五四’。”

  趁大家畅谈之际,吕正操摆出了根据张学良的爱好精心准备的寿礼:《中国京剧大全》和当代京剧名家的录音带;当年新采的碧螺春茶叶;著名画家袁熙坤所作张学良肖像画;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寿幛,寿幛录张学良小诗一首: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子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学良一面欣赏着贺礼,一面开始了畅谈:“我可迷信啦!迷信上帝。”吕正操答:“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笑起来:“你有个外号,叫地老鼠(指吕正操在抗日战争中领导冀中地道战)!”吕正操也笑了:“地老鼠是人民的创造么!我个人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八百万军队都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了台湾。”

  听到这里,张学良深情地说:“得民者昌!”吕正操回答:“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因为这次探望张学良是初次见面,加之人又过多,吕正操和张学良并未深谈,更未涉及中央交给吕正操的使命。于是张学良推却了原来安排的活动,约定次日下午到外面找个清静的地方再和吕正操见面。

    ☆ 二晤:约法三章愿回大陆

  5月30日下午,吕正操一行第二次探望张学良。这次会见,是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张闾蘅的妹夫在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里任职。会见的地点,就由他安排在这家银行的经理办公室,时间是在银行人员下班以后人去楼空的傍晚。

  首先,吕正操郑重地把邓颖超的信转交给了张学良。同时,转达了中央对他的问候。邓颖超受邓小平的委托,在信中诚恳地欢迎张学良在方便的时候、在自愿的情况下回家乡看看。张学良的视力很差,他几乎是把眼睛贴在了信纸上,极其认真地一字一句地把信读完。最后,他看着邓颖超的签名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张学良沉思了片刻,又补充道:“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并当即表示:他要给邓颖超写回信。不久,张学良就给邓颖超写了回信:“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在张、吕两将军交谈中,阎明光对张学良说:上海有一位名医,人称“东方一只眼”,治疗眼疾的医术非常高明,建议到上海来看看眼睛。张学良听后,当即郑重宣布:“我有个决定:想回大陆去看眼睛!”

  吕正操和阎明光听到张学良这个决定后,都异常兴奋,吕正操当即表示:“你何时回来治病、探亲,都可以。我们尊重你的意愿,并可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张学良紧接着回答:“我可千万不要特权,我是个平民百姓。”并当即和吕正操谈了回大陆的“约法三章”:一、不要欢迎。二、不见记者。三、大家经常见面都可以,但千万不要搞恭维那一套。

  张学良当场还吟了两句诗“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表示了他既想还乡、又不想张扬的心态。

  听了张学良的“约法三章”,吕正操半开玩笑地答复张学良:“不见记者可以,但你一下飞机,老百姓就会认出你来,围着你不让你走!”

  张学良听到这里,高兴地回答:“我不怕老百姓,我高兴见老百姓!”

  这次长谈,有三个来小时,主要是吕正操向张学良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以及家乡辽宁海城的情况。谈话间,张学良还询问了邓小平等新老中央领导人的情况并表示,回大陆的时候,一定拜访“中枢诸公”(即中央各领导人)。

    ☆ 三晤:使馆作客意义深远

  张学良6月1日的91岁祝寿活动,为避免舆论产生副作用,吕正操不再出席,由阎明光代表大陆亲友参加。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祝寿礼仪上,张学良又秘密地告诉阎明光:他希望还要和吕正操见面!

  此事令吕正操非常感动。吕正操提出:邀请张学良到中国大使馆的别墅即吕正操的下榻处作客。张学良欣然同意前往。

  稍微有一点政治常识的人都清楚:使馆是国家的象征。张学良到使馆作客,实质上是回到了大陆。吕正操提出这个主意,实在是聪明之极。而张学良对此也心领神会。应该说,吕正操第三次探望张学良,是张学良的回访,是张学良的一次回大陆。《百姓》来源:《重庆晚报》▲


重新解读鸠山及东亚共同体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20_001.shtml


(2009-10-20)● 杨丽君  第二次中日韩三国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与他倡导的东亚共同体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东亚共同体是不是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中日韩三国是否对东亚共同体的制度性架构达成共识?就东亚共同体议题而言,鸠山是否在会议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尽管媒体和分析家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大多认为三国峰会在东亚共同体议题上没有大的建树。

☆ 三国峰会开启了新开端

  中国媒体多倾向于认为,在东亚共同体问题上,鸠山首相的表现为“剃头刀子一头热”。尽管中韩两国首脑对此作了礼节性的回应,但并没有对此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日本国内一些媒体也批评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既没有新意又没有实质内容,所以很难在峰会上有所作为。而相关周边国家也担心,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共同体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到本国利益。最近也有媒体报道,美国要求加入东亚共同体。

  尽管各国媒体表现各异,但谈及东亚共同体时,事实上关注的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制度性架构。也就是说,东亚共同体是10+3还是10+6?东亚共同体中是否包含美国?谁将掌握东亚共同体的领导权?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本次中日韩峰会的确没有就以上任何问题进行探讨,更没有得出任何解决方案。但是,如果重新审视鸠山由纪夫所提倡的东亚共同体,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制度性形式。而东亚共同体所要达到的,是建立在日本国家利益之上的多边制衡关系。从这点来看,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有着独特的内涵。正因为他巧妙地避开了难以达成共识的制度架构和领导权等问题,使得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更有柔软性和可操作性。这次三国峰会上,鸠山为他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鸠山的政治理念和他对东亚共同体的阐述集中体现在竞选期间,他在《Voice+ 》第9期政论杂志上用日本发表的文章《继承祖父一郎“友爱”的战旗》中。尽管该文被《纽约时报》节选翻译,使鸠山的“友爱”政治理念和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得到广泛传播,但也正因为是节选,不仅使鸠山的政治理念和构想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播,而且也使得大多媒体误读这次东亚三国峰会的成果。根据鸠山的文章,其对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 军事上联美,经济上促中国规范化

  第一,利用东亚的多边制衡关系来追求日本的国家利益,包括利用与美国在军事上的联盟来制衡中国的军事崛起,同时利用与东亚的经济整合来遏制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在搭中国经济增长顺风车的同时,利用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来规制中国经济。这是一种复杂的多边制衡关系,绝对不能简单地解读为“脱美入亚”。而这种多边制衡关系中,中国则为对象主体。

在该文涉及东亚共同体的论述中,鸠山首先重申“日美安保条约在今后依然是日本外交的基石,是支撑日本外交的重要支柱”,并指出“今后二、三十年美国将依然在全球军事经济实力中占据首位,而拥有超大规模人口的中国,军事力量的扩张和经济实体的超大国化也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夹杂在为维持霸权地位而奋斗的美国和企图拥有霸权地位的中国之间,日本将如何保持自己经济政治地位的独立和维持国家利益?”

  鸠山指出,“东亚的区域安定需要借助美国的军事作用,但是也需要对美国自由放任的政治经济加以遏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致力于减少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的同时,促使超大规模的中国经济活动趋于秩序化”,“这正是加速区域统合的目的所在”。

  从上文来看,区域统合的构想意在军事上联美,在经济上对中国加以利用和规制。东亚共同体偏重于区域经济整合,但最终目的并不限于经济整合,鸠山文中也提到东亚共同体将是“确保东亚区域长久安全的架构”。

☆ 共同体的形式不是重点

  第二,鸠山的东亚共同体由于重内容而轻形式从而更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付诸于实施的可能性也更大,并不像很多媒体和分析家所断言的没有实质性内容。从鸠山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鸠山并没有为他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规定具体的制度架构,或者说,对于鸠山来说,东亚共同体的制度框架将是今后通过诸多相关事项的长期不断合作之后,最终达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可能是10+3, 也可能是10+6,也可能是别的形式。

  至于什么样的形式在鸠山的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中到目前为止并不是重点,而通过在经济、环境对策、共同维持区域安全等方面进行区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最终形成制度性架构才是鸠山所倡导的东亚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可以用水到渠成来概括。

  文中,鸠山提到“东亚各国人口规模,发展阶段和政治体制各异,经济统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他巧妙地避开了制度架构的形式问题和领导权等到目前的诸多阻碍因素而着力于开展具体的合作项目。这次峰会发表的两个《共同声明》中,中日韩确定了在环境、气候、生态、环保性能源开发、农业等具体项目方面的合作。从这点来看,这次峰会对于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和开端。

☆ 有意抑制中韩日民族主义冲突

  第三,鸠山认为东亚共同体将有利于抑制日中、日韩等国家间的民族主义冲突。他认为领土问题等“阻碍区域统合的问题只能在区域统合进展过程中来解决”。日本与其在东亚诸邻国的关系中,日韩和日中关系最为重要,同时也最具复杂性。而鸠山的东亚共同体设想最终能够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与这两个邻国、特别是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两国间的民族主义摩擦以及中美、日美关系曾为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要素。

  最近,台湾问题趋于稳定;在历史问题上鸠山已经明确表示会理性处理;而领土问题,在《中日首脑会谈概要》中,鸠山也明确表示共同开采石油,将东海变为“友爱”之海(Sea of Fraternity)。近年两国年轻人中存在的民族主义冲突是否会如鸠山所设想的在区域统合中消解还有待观察,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鸠山保证在其执政期间中日关系不会发生大动荡,而和平的环境正是推进东亚区域整合的重要前提。从大的环境条件来讲,鸠山尽管上任不久,但已经着手清理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障碍。

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概念和其所设想的政策手段多被媒体误读。实际上,他对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和政策已经相当明确。尽管鸠山设想中的一些方面如东亚共同货币如有可能实现的话,也许比他所料想的10年以上的时间更久,但构想中的很多方面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现实操作性,也是为中国和韩国所认可的。

  很自然,鸠山的设想是为了日本利益的最大化。无论对中国还是韩国来说,很难完全置这个设想于不顾。从这次东亚三国峰会来看,中国和韩国实际上也在推动着东亚新秩序的诞生。毫无疑问,在多边复杂的制衡关系中,中国和韩国也同样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从而达到多赢。▲ 作者● 杨丽君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及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大公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令人尴尬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10/others091020zb.shtml

      2009-10-20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大公报》20日刊文称,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很多官员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官员连正式的大学毕业学历都没有,却能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着实让人感到尴尬。

  文章摘编如下:

  权威人士不久前透露,我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和博士人数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事实上,相比欧美国家来说,中国的博士教育起步很晚。全国高校教育经受了10年文革动乱的严重破坏,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还处于相当一段时间的整顿恢复期。1978年,中国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2006年全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20万人,是原来的一万多倍。对此,有网友用 “大跃进”“泡沫化”来嘲讽这种“赶美超英”的速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博士大军中,政府官员占了过大的比重。如西南大学研究生部相关人士透露,重庆区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而据国务院学位办透露: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很多官员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官员连正式的大学毕业学历都没有,却能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由“学而优则仕”而“仕而优则学”,“官员博士”大军也就蔚然成风。

  我不知道欧美国家官员的学术状态,但咱们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这着实让人感到尴尬。也难怪,某些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学位,而国内一些精明的用人单位也感叹:“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 ▲


两岸政治议题 美国决定介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台北  2009年10月20日电(记者 康子仁)在马英九和奥巴马上任之后,台美中三边关系进入一个崭新局面。长期研究台美中三边关系的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陈一新在接受中评社访问时指出,目前两岸即将要签署ECFA,接着要进入讨论政治议题阶段,在此同时,美国决定开始介入,透过学者或退休官员的“二轨”方式,分别了解两岸的发展状况,并且扮演关键的多重角色。

  陈一新表示,美国在台协会(AIT)理事主席薄瑞光去年三月底拜访马英九时,建议两岸对话可分三阶段发展,第一阶段先处理三通、大陆观光客来台等议题;第二阶段讨论一些深度的经贸议题,让经济、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合作事项更开放,目前已经差不多告一段落;第三阶段再触及两岸和平协议、减少军事威胁与参与国际组织等政治议题。

  陈一新解释,在第三次江陈会之前所讨论的议题,都是属于第一阶段;ECFA则是属于第二阶段,目前两岸对话已经进展到二、三阶段之间,ECFA已经快谈完了,双方共同研究也谈得差不多,马上要进入官方正式谈判,可能明年初就会签署,至少下半年可以有结果。

  陈一新说,目前两岸对话马上要进入政治阶段,美国仅次于希拉里的国务院副国务卿史坦柏格表示,寄望两岸推动信心建立措施(CBM),现在两岸已经进行个别研究,未来再一段时间,可能马上要进入共同研究,可以先由台美中三方的二轨进行。

  陈一新指出,史坦柏格在今年9月初一个讨论中国崛起的场合演讲时提及,假如两岸展开CBM谈判的话,两岸关系将会更加稳定,也会更加友好。陈一新认为,他觉得两岸签署ECFA,美国都有参与,在两岸经济议题已经讨论得快差不多,政治议题还没有开始的时刻,美国决定介入。<nextpage>
  陈一新分析,美国最可能介入的方式就是透过三方学者的“二轨”管道,美方退休官员也有可能参与,两岸还是可以自己各自谈,但是美国以“二轨”的方式,了解两边发展状况,因此点名CBM做为谈判对象,在马英九胜选后,还没有上任之前,薄瑞光提出两岸对话可分三阶段发展,已经有点下指导棋的味道。

  陈一新表示,在第二阶段深度的经贸议题,例如ECFA签署之后,未来将进入讨论政治议题阶段,目前也将开始接触,虽然并非政治谈判,但是两岸在接触、谈判之前,应该先各自研究,接着共同研究。

  陈一新强调,美方透过二轨管道,有时在两岸关系当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在正式官方谈判当中,希望促成协议达成;如果两岸任何一方有违反协议者,美国又要充当仲裁者,必须提供一定的保证,因为两岸在讨论CBM的时候,大陆一定会反对美国军售台湾,但台湾一定不会退让,因为军售将增加台湾谈判的信心,双方将会因此产生矛盾,美国必须要提供保证,对台湾提供武器和安全承诺。▲


中国东盟关系存隐忧 谋求新战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 2009年10月20日电(记者 亦昀编译报道)再过不到3个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正式建立,这标志着双方关系将更加密切、迈入历史最好时期。然而,南海纷争和平解决之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隐忧,这促使中国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在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上,寻求新的战略。

  泰国知名媒体人、泰国《国家报》编辑锺嘉滨(Kavi Chongkittavorn)在亚洲新闻联盟网站刊文指出,纵使东盟与中国双方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可是,令关系保持活力的因素正在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民族主义情绪开始介入南海争端。为了应对新的东南亚区域政治生态,中国正在认真考虑发展新的“东盟战略”。
 
  自从中国1991年首次参加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峰会之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与东盟的互信,这也很快发展成更密切的全面合作关系。中国一向高调支持东盟的各项倡议。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首个加入该条约的非东盟国家。此外,将于 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中国在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去年,中国是东盟的第八大投资国和第四大市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该地区的作用。中国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对该地区的经济产生有利影响。

  经过数月的延迟,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本月底将在泰国举行,中国与东盟将签署建立“东盟-中国中心”的谅解备忘录。未来数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将进入最好的时期。

从1995年起,东盟和中国一直相安无事、和平相处,双方都把争议与纠纷置于次要位置。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项具有标志性的宣言强调:各方将“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

  可惜的是,7年过去了,各方并未取得宣言中所承诺的进展。由于这是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任何签约国想提出这个问题都十分困难。东盟与中国就南海问题制定共同方针的计划,因此受到了阻滞。

  中方建议,在中国与东盟就南海问题举行会谈之前,应首先分别与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四国举行会谈。不过,东盟却希望能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对话。在这个分歧上,双方僵持不下,而中国的立场表明,她将对东盟采取比以往更加强硬的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希望成为首个加入《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拥核国家,可是东盟却持不积极态度。在与东盟的长期接触中,中国学到了一个宝贵的教训,那就是海上领土争端会导致东盟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抗中国。

  北京清楚地认识到,对东盟的新战略必须是多层次的、可持续的,超越单纯的经济领域。此外,中国的决策者不得不虑及竞争者--诸如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大国,都有与东盟展开合作的意愿,而这些国家与东盟之间并不存在领土纷争。▲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October 21, 2009 11:20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中共贺函强调政治基础 没回应?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国空、陆军严阵以待随时闪击印度!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