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拟两岸共同纪念辛亥百年 | (回到Blog入口) | 大公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令人尴尬 »

中共贺函强调政治基础 没回应?

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7-8

http://blog.huanqiu.com/?uid-118575-action-viewspace-itemid-339411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今 日 看 点 : 2009-10-20 ▲◆★●■☆

 

中共贺函强调政治基础 没回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国人为什么要挤进“东亚共同体”?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us091017a.shtml

 

六方会谈成美朝博弈工具,中国如何面对?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us091019.shtml

 

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19_001.shtml

 

闲驳“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lx091019f.shtml

 

河南为南水北调工程大移民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19_007.shtml

 

干部人事制度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9469

 

 





中共贺函强调政治基础 没回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09年10月18日电(评论员 锺维平)中国国民党昨天举行第18次全代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昨天上午拍发贺电表达祝贺之意。函件来往很有意思,两相对照,可以发现,在大方向上国共认知很接近,但是在具体的原则立场方面,国共两党也有小的差别。然而,中共贺函中最为重视的政治基础内容,国民党的谢函中似乎没有回应,什么意思?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贺函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值此贵党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之际,谨致祝贺!近年来,贵我两党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双方达成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共识,开启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新篇。由衷期盼国共两党继续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既有政治基础上,深化互信,加强交流,扩大共识,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根据中评社台北的报道,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李建荣昨天表示,国民党是在上午8点45分收到贺电,马英九主席过目之后,随即在上午11点半回函给“北京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暨胡锦涛总书记”表达谢忱,谢函内容是这样的:贵我两党本着务实沟通、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建立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至盼双方共同努力,增强互信,共创双赢,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为炎黄子孙开太平。

  在一来一往的函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共之间在几个大的问题上有很接近的共识,也有小的差别:

  ☆ 一,关于共识的认知与差别。

  第一,国共两党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有重要共识。中共在贺函中表达贺意之后第一层就强调这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贵我两党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双方达成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共识,开启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新篇。”对此,国民党也欣然表示同意,谢函中这样表述:“贵我两党本着务实沟通、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建立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

  第二,然而,中共的贺函中还特别指出要“扩大共识”。这四个字可圈可点,言下之意,共识虽有,但范畴还不够大,需要进一步扩大。对于中共这一意见,国民党的谢函没有提及,或许国民党认为,目前这个阶段的共识足矣,巩固即可。

    ☆ 二,关于民族的认知与差别。

  第一,国共两党在维护民族福祉方面有高度相近的认知。中共在贺函中表达了“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理念。而国民党则在谢函中进行了刻意的回应:“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为炎黄子孙开太平”。国共两党这一对应有意思,都是先以民众,后以民族来谴词造句的。

  第二,但是,国民党也刻意凸显与中共概念的差别,用“两岸人民”来对“两岸同胞”,用“炎黄子孙”来对“中华民族”。当然,大的意思都差不多,很吻合,也很难挑剔。国民党的谢函很不好写,如果用词完全与中共一致,没有差别,也说不过去。

  ☆ 三,关于政治基础的认知与差别。

  第一,中共贺函中最不简单的意思就是强调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基础:由衷期盼国共两党继续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既有政治基础上。”这是连战时代奠定的、吴伯雄时代坚守的国共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共贺函中再次提及,是合适的。

  第二,但是,我们注意到,国民党的谢函没有用最明确的字眼来回应这个问题。这是两函的最大差别。在此,我们知道,中共的贺函与国民党的谢函,字数很少,难于全面阐述政治主张。而国民党的回应其实就包含在“建立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这一句话中。“连胡五项共同愿景”,就是国共推动和平发展的共识,就是政治基础。所以,不能说国民党没有回应。

  我们注意到,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之后,比照连战模式,敦请卸任党主席吴伯雄出任荣誉主席,胡锦涛随即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身分拍发贺电,内容也强调政治基础:“先生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以来,积极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为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作出卓越贡献。”可知,在国民党新老主席交棒时刻,中共最重视的问题就是国共政治基础的延续问题。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昨天的职演说中强调,2005年4月连战主席与中共胡总书记发表的“连胡五项共同愿景”,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正面、积极作用。他建议本次党代表大会继续列入政纲。国共平台的交流与对话机制,在过去数年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功能,值得珍惜。双方共同推动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也将持续举办,并扩大邀请各界人士参与,以凝聚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供政府作决策的参考。特别是在推动两岸教育与文化交流方面,国民党未来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马英九这一段话更加可以证明,马英九时代的国民党不会放弃“连胡五项共同愿景”这一最为重要的国共关系的政治基础。谢函中没有明确的字眼提及,不影响大局,实不足担心。

  马英九时代的国民党,会不会与连战、吴伯雄时代的国民党不同,会不会给国共关系带来新的问题,这是两岸都高度关注的。须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有赖国共关系的共识互信,没有坚实的国共关系政治基础,就没有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大局。所以,对马英九时代的国民党,一言一行都将密切注视,是肯定的。

  自连战以来,国民党三任党主席奠定和继续巩固国共关系的政治基础,为两岸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两岸人民的高度肯定!▲


美国人为什么要挤进“东亚共同体”?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us091017a.shtml


     2009-10-17: 日美同盟的存在,使得日本长期游离于亚洲以外。日本新首相鸠山,力推“脱美入亚”战略,对于鸠山来说,如果日本成功摆脱美国领导,回归到亚洲以后,日本在亚洲最好能起到领袖作用。

  而在目前的亚洲合作机制中,无论是东盟、10+3、东亚峰会,还是亚太经合组织,日本均无法体验到主导感觉。至于上海合作组织,日本更是很难插手。

  为了实现日本主导东亚事物的目标,日本需要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现任首相鸠山所倡议的东亚共同体。东亚共同体的一个先例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是欧盟的前身。很多人认为,既然亚洲联盟短期内不太现实,东亚共同体倒是可以考虑。

  可是,从日本外相刚田克也的建议来看,日本构想的东亚共同体,涵盖范围却不止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印度是南亚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更是大洋洲国家,日本拉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入的真实目的,一则用来制约中国的影响力,二则用来增加该组织的分量。

  本来,日本人组织的东亚共同体,跟美国人毫无关系,毕竟美国人远在北美洲嘛,可是,近日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14日在北京表示,“美国是一个活跃分子,我们会参与其中。”让日本人感到酸楚的是,美国再活跃,对中国发起组织的上海合作组织却很有自知之明。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要挤进东亚共同体呢?

  这是在警告鸠山,日本人不要妄想能够彻底摆脱美国,组织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如果东亚共同体如期成立,中国也许不愿意承认日本是老大,可长期温文尔雅的儒家传统,会使得中国在非实质利益上不会损害日本人的面子,最起码日本可以在东亚共同体内与中国保持相对平等的地位,这比起日美同盟中的附属国地位,要让日本人受用多了。

  二战以后,美国人打着维护战后长期和平的旗号,主导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众多国际组织,结果在1945年之后的长达30年的时间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沦为美国人的工具。现在日本人有样学样,倡议搞东亚共同体,也有这个意思,问题是,美国人岂能放纵自己的昔日盟友脱离自己控制?

  另外,是防止中日韩三国借助东亚共同体这个平台,在美国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作出对美国在亚洲战略利益有害的决议,甚至东亚共同体利用集体的力量,逼迫美国人的军事力量完全退出亚洲。中国自然希望美国人早日退出亚洲。日韩东盟等美国盟国,在提防中国的心理之下,短期内似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可东亚共同体一旦运作成熟,成员国之间一旦形成高度互信,这些美国盟国的民众就会发起欢送美军回国的浪潮。毕竟,外国军队在本国驻军的行为,损害了所在国的主权完整以及民族自尊心。

  鸠山为了在这个问题上赢得中韩等国的支持,最近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屡屡表现出低调姿态,不过,由于日本人始终不愿意正面侵略历史,对二战时期的受害国无法做一个彻底的道歉和赔偿,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变成现实的阻力很大。七犀鸟  ▲《联合早报网》


六方会谈成美朝博弈工具,中国如何面对?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us091019.shtml


     2009-10-19 为应对2003年发生的第二次朝核危机,在中国的促成下而产生的六方会谈,由于今年联合国的第1874号有关经济制裁朝鲜的决议以及随后朝鲜单方面宣布永久退出六方谈会机制后,六方会谈的无法运作,成为朝核问题陷入僵局的标志。尽管中国方面,对其它各方进行了积极的斡旋,但至今为止,仍然未见有效。但笔者认为,更为尴尬的是,六方会谈正在成为美朝之间进行博弈的工具,反而阻碍了朝核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美朝外交博弈,六方会谈成博弈工具

  对于朝鲜而言,由于在本月初(十月),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到访,给朝鲜方面带去了许多的经济援助,才使得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作出一定的让步,并作出了相应的某种承诺,表示可以在美朝双边直接对话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下,返回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多边会谈。此种承诺,既无保证一定会重返六方会谈,也无保证重返的会谈就是六方会谈。此外,还将会谈的前提设置为取得一定成果的美朝直接对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金正日此番承诺,无疑是将打破朝核问题僵局的皮球踢给了美国。

  而美国方面,由于此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访朝鲜,被外界认为美朝进行直接对话存在了可能性,而且,美朝双方最近互访十分频繁。不久前,美国著名牧师、葛培理布道团会长葛福临(Franklin Graham)抵达朝鲜访问;而在本月底,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伊恩?凯利说,朝鲜的裁军与和平委员会副主席李根(Ri Gun)——李根是朝鲜外务省美国事务的负责人,也是朝鲜核问题多边会谈里的二号人物——将受邀参加在加州圣迭戈大学举行的东北亚合作对话会议以及由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和朝鲜协会在纽约举行的一个研讨会。这些举动表明美朝双方进行直接对话的可能性很大。

  但即使如此,美国政府却也仍然在不久之前再次重申了美朝双方的直接对话必须以朝鲜重返六方会谈作为先决条件的原则。美国此种言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美国政府官员、发言人都在不同场合发表过。在笔者看来,美国一再以此作为应对朝鲜方面提出对话的应对策略和挡箭牌,事实上表明了美国方面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美国并未作好解决朝核危机的准备;二是美国方面缺乏相应的应对之策;三是美国单方面负责因美朝直接对话而产生的某种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于朝鲜方面提出的要求,只能以此作为回应,试图将打破朝核问题僵局的皮球踢回朝鲜。

  显然,美朝双方之间这种相互博弈的动作,只是将六方会谈作为彼此讨价还价的筹码和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谈判条件的工具。朝鲜方面借此为自己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增加自身谈判的筹码;而美国方面则借此以拖延朝核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自己开脱某些责任。对于美国现政府而言,奥巴马总统显然并没有作好解决此问题的政策,也没有相关破解之道,更没有打算为美朝直接对话所产生的任何不测负责。

  ☆ 壮士断腕,打破六方会谈单一机制

  那么,面对已然沦为美朝之间互相博弈工具的六方会谈,中国方面应该如何应对呢?中国方面是否仍然坚持六方会谈是解决当前朝核危机的最佳机制呢?

  无论如何,对于中国而言,朝核问题的久拖不决,或是美朝双方直接会谈——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将是不利的。其结果必然使得中国无法掌握关切自身利益的事态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当前这种状态,中国方面应该作为更为积极的作为。与其让六方会谈成为美朝双方互相推诿责任的挡箭牌,中国方面还不如自己“壮士断腕”——打破原有的六方模式,采取新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在朝鲜方面宣布退出六方会谈之后,媒体舆论其实已经认定六方会谈已死。尤其是在朝鲜方面在事实上的作为之后,中国是否应该改变六方会谈的模式,其实已经不言自明。在朝鲜方面坚持以美朝对话为前提条件,中国方面是否可以顺势而为,借此打破僵局呢?笔者认为,中国可借朝鲜此番言论,促使美朝双方进行直接对话,在向朝鲜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向美国方面施加压力。并且,在美朝进行对话的同时,展开其它双边会谈,主要以中朝、美朝和中美韩三方进行的双边和多方会谈。具体而言,即是改变单一的六方会谈模式,转而以“双边会谈(中朝、美朝)—三方会谈(中美韩三方)—四方会谈(中美朝韩)—六方会谈”的复合机制来进行朝核问题的谈判进程。其中,以“双边会谈—三方会谈”作为第一阶段的谈判,这样可以满足朝鲜方面要求的美朝直接对话,与此同时,也能保证多边会谈在事实上的开展。而“四方会谈—六方会谈”可在第一阶段取得一定成果后作为第二阶段进行多边会谈,有利于巩固结果。笔者认为,此举应该有利于打破当前僵而不化的朝核困境。

  总之,美朝双方以六方会谈为彼此的博弈工具或是推卸责任的理由,无非是为自己争取有利的筹码和条件。对于中国而言,坚持六方会谈,未必就能让朝核问题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与其如此久拖不决,还不如“壮士断腕”,争取有利于自己的情况。广州 南之默 ▲ 《联合早报网》


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19_001.shtml

    (2009-10-19)● 张雪忠(上海)在中国大陆,官方一直强调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由于这一问题事关中国社会的未来和中国人精神上的发展,笔者愿就此发表一些个人浅见。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它被一些人视为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谈到科学,人们总是指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以及 “世界为什么是其所是”的各种知识体系。而关于“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样子”,以及“人们应如何改变世界”的陈述可能需要一定的知识前提,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为了提供知识,而是为了提供包含道德评价的社会行动纲领。

    ☆ 哲学上的独断

  当马克思宣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就等于告诉人们,他感兴趣的与其说是知识问题,不如说是政策问题。对于认识的来源与途径这一根本性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利用含糊其辞的“实践”概念复活了唯物主义的独断论。

  康德以其特有的审慎而承认,经验只能告诉人们关于现象的知识。马克思则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而抵达“物自体”,从而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但实际上,实践并不是一种独立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之外的神秘的第六感。就其认识作用而言,实践不过是五种通常的感知方式的统称,本身并不是什么比感官知觉更高级的认知途径。除了扩展人类经验的范围外,实践的意义并不在于提供高于经验的知识,而是在于实现人的自由。

  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意识则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方面把物质定义为“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将意识定义为“物质在物质中的反映”,这种循环定义恰恰是哲学独断论的典型特征。

  如果意识只是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们难免要问:意识是否也属于物质呢?如果是,马克思主义者怎能通过与一种具体的物质的区别,来定义普遍的物质呢?如果不是,那么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如何能产生非物质的东西呢?如果毕竟存在非物质的东西,那怎么能将存在视为物质“唯一的本质属性”呢?

  直到今天,一个人学会了一件事情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都不知道。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本未能解决时,就武断地认为,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哲学上的独断吗?

  独断的哲学思想有一种直截了当的简洁感和力量感。正是这种简洁感和力量感,才使得狂妄的谬误往往比谦逊的真理,更容易打动那些不习惯思考又缺乏耐心的人。辩证唯物主义正是以一种不容分辩的独断,突破了康德以其特有的谦卑所看到的人类理性的限度,并侵入康德通过批判哲学为信仰空出的地盘。

    ☆ 避免暴政未必得消灭宗教

  马克思对待宗教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他宣称要“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并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宗教确实曾被用于维护绝对的政治权力,并经常成为暴政和社会压迫的帮凶。但完全消灭宗教并将幸福视为纯粹现实和客观的东西,则等于在将旧神学从政治生活中驱除出去的同时,又迎来了一种新神学。

  一旦幸福被视为完全客观的东西,人们就必须承认,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认识”到什么是幸福,从而应该掌握绝对的政治权力。据马克思看来,在摧毁了真理的彼岸世界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此岸之神急不可耐地要取代彼岸之神的位置!“先进阶级论”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返祖现象,使人不免想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高论:人之所以必须分为主人和奴隶,就在于主人对双方的共同利益有着特别的洞察力。

  马克思在其哲学理论中所表现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义愤,理应得到人们的尊敬。但强烈的道德情感并不特别有利于使一种理论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提出的各种社会政治主张,也不会因此就具备等同于客观规律的不可易变的必然性。但正是凭借着这种臆想的必然性,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固执地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政治主张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但这种臆想的必然性往往经不起辩驳。例如,要避免宗教成为暴政的借口,并不必然要求彻底消灭宗教。洛克曾对绝对君权的神学基础进行最为系统和彻底的批判,但他并不认为避免暴政就一定要消灭宗教。通过将宗教信仰私人化,既可以涤除政治中的神学因素,又可以为人们保留据以获得心灵慰籍和追求道德完善的依归。

    ☆ 解放生产力未必须摧毁私有制

  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从某个方面阐述了19世纪欧洲社会过度的财富集中和极度的社会分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财产和市场体制)之间的联系。但消除一种生产关系的有害结果,并不必然要求消除这种生产关系本身。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迈入共产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但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力概念,显然是源于对物理学中力的概念的错误理解。生产力和力一样,都只不过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不代表什么实在性的东西。生产力并不是比生产关系更基础的东西,它只不过是对生产工具、生产对象以及生产关系这一组合的评价,或者说是这一组合的因变函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断言,在摧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生产力将获得解放,从而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它并未为此提供任何有说服力的保证,更没有告诉人们,如果这种做法最终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毁灭了生产力,人们该用什么办法来补救。

  实际上,在保留促使社会财富不断涌现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工阶层通过参与基于普选权之上的议会政治,完全有可能制定合适的税收与福利政策,防止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和严重的贫富差距。这一途径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优势:人们不用冒孤注一掷的风险,只需通过一种逐步试错和灵活调整的过程,就有可能实现一种明智和人道的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眼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非经社会革命则不可克服。但这一矛盾其实早已被人们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如采用股份公司制度)予以解决。由于对革命的强烈嗜好,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不愿认真考虑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技术手段。对于马克思主义者们而言,技术手段对知识和耐心的要求也许是太高了。

    ☆ 取消马克思在中国的神学地位

  其实,任何理论的观点只要停留在超验的领域,都不会对人有害。但一种梦呓般的观点一旦通过强权予以实践,则必然会破坏人们的生活与福利。如果不可检验的东西获得了现实的权力,以致要控制和左右其他可检验的东西,那么最可怕的人类惨剧便会发生。

  在经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惨败之后,中国已经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三十年去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但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为了维护一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体制,马克思主义仍被用于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扭曲成学舌的鹦鹉和理智的侏儒。

  当前的中国,迫切需要在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启动去马克思主义化的进程,但这并不是要禁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是要取消其在中国的神学地位,以恢复中国人理性和良知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让13亿中国人,以一种全民族集体自虐的方式,彻底臣服于一个西方人的哲学体系,并成为一种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的幻想的奴仆,这既不合乎理性,也不合乎道德。▲  作者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闲驳“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1/forum_lx091019f.shtml

  (2009-10-19)  近日浏览2009-10-19中国华东政法大学张雪忠的文章“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闲来无事做以下补充:

  1、马克思是西方人,作者认为中国人不应该跟着一个西方人的观点跑,那么认为康德的思想如何?他也是西方人啊!

  2、意识来源于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的说法无非是将人的意识领域归结于人类对物质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总结,而绝非是物质可以直接产生意识,也绝非是将人的意识归为物质。作者将意识混淆为“物质”的意图就是给人错觉---物质和物质会产生意识这样的荒谬论断,直接就将人们的思想通过“移花接木式”的教育改造成为“反唯物主义论调”。

  3、作者更为有意思的是将社会化大生产直接定位于“资本主义大生产”,难道“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大生产吗?社会化大生产不是那种意识形态特有的,给它戴上意识形态的直接原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决定了意识形态,靠简单的“企业股份制改革”是不可能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如果可以,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2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那么中国就可以将美国逐步演变为成为社会主义了,这样的笑话想象一下还是可以的!

  4、马克思主义带给世界的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就连世界上最最反“共”的人也在不知觉的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当中一些观点。他们也需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外外界事物,虽然他们“反共”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是神学。在当今中国社会,只有很少的人才会死教条的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文,生搬硬套当做“圣旨”;不论是官员还是学生,大家最直接对待社会的的态度就是“看看再说吧”----这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需要综合了解评判的一种态度。如果你在工作中大谈马克思主义如何如何,那肯定你就会被当做“另类”看待。政府的最新口号就是“实践科学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具体演化。

  学者的眼睛往往还停留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去,到大众当中,你就会发现现代中国的前进脚步! 河北石家庄 何明 《联合早报网》▲


河南为南水北调工程大移民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19_007.shtml


    2009-10-19 郑州新华电: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大规模移民将于近期启动,目前第一批移民安置对接工作已基本完成。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中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3万人,其中河南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万2000人,其单县移民人数是中国水库移民史上最多的。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9万人,用11年时间完成搬迁;而按照“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规划,河南丹江口库区每年平均搬迁近8万人,2011年4月底完成整体移民搬迁,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在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实属罕见。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王树山说,搬迁中各种矛盾交织,为了破解矛盾,河南将倾全省之力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现“和谐搬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干部人事制度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9469


      2009-10-19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二版刊登李源潮的长篇文章《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他强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现在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第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和勇气。干部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官本位”的影响根深蒂固。改革堵了那些投机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的路,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和非议。

  文章指出,现在有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有些低能低效,也有些以权谋私,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问题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党脱离群众、丧失先进性和执政地位。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无私无畏、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改革、推进改革、完善改革。

  第二,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许多重大举措,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全委会票决等,都是先有基层探索,然后经过总结提炼、规范完善,上升到制度层面的。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和不完善不应求全责备。

  第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保证改革积极稳妥、有序可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可控进行,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加强对改革风险的评估;加强对改革局势的研判,把握好改革的时机、重点、力度和节奏,坚决排除各种敌对势力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的路。

  第四,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干部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议论的焦点,正面宣传跟不上,大量小道消息就会不胫而走。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的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要加强舆情分析,加强对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防止不当炒作,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第五,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做改革的引导者、推进者、驾驭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约束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用人权。但从长远看,改革不仅对党的事业有利,对用人管人的领导干部也大有好处。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讲党性、顾大局、谋长远,积极引导改革,真心支持改革,有序推进改革。▲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October 20, 2009 09:1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中共拟两岸共同纪念辛亥百年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大公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居然在官场令人尴尬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