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兵总结大会 陈炳德强调赞誉声中保持清醒 | (回到Blog入口) | 制度成功创造中国奇迹 »

美英经济再平衡议题的用意及中国的困境

中国情诗名句排行榜,哪一句你最钟情?96-99

http://bbs.voc.com.cn/viewthread.php?tid=1955024&extra=page%3D1

 

96、苏曼殊:本事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97、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98、晏殊: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9、李煜:清平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今 日 看 点 : 2009-10-06 ▲◆★●■☆

 

美英经济再平衡议题的用意及中国的困境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05_001.shtml

 

宋楚瑜带队 亲民党下月与中共重启交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亲自到机场迎接温家宝 金正日急需中方援助?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0/05/20091005000015.html

 

“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05_002.shtml

 

联合国人权发展指数:挪威排名第一 中国进步最大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10/1005_17_1377135.shtml

 

拉萨事件非因民族矛盾 是由经济改革引发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05_005.shtml

 

 



美英经济再平衡议题的用意及中国的困境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05_001.shtml

    2009-10-05 ● 邓聿文  G20匹兹堡峰会已经闭幕。尽管美、英在峰会前夕抛出的经济再平衡议题没有如其所愿成为会议的主题,但探讨美、英提出这一议题的意图还是有意义的。

  美、英经济再平衡议题的主要内容是改革中、美、欧经济政策,包括美国增加储蓄和减少预算赤字、中国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欧洲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利于企业投资等。它虽然得到了IMF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组织的赞同,但由于该建议实际上把矛头指向中、日、德等有大量贸易盈余的出口大国,所以遭到德国的反对,中国虽表示有条件支持,但对于峰会出台具体协调性政策持保留态度,认为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意见应仅作为参考。

  客观而言,全球经济失衡确是事实,而且存在时间已经不短了,在匹兹堡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讨论该问题,并把它作为议程之一,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尽管此次危机本身导致全球失衡略有缓解,但世界各国为提振经济所实施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亦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态势。所以,在当前复苏的关键时刻,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展协调一致的行动,以缩小全球失衡,对于支撑全球经济从衰退中复苏,以及确保未来全球增长模式不依赖于美国由泡沫推动的支出,亦有帮助。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对美、英建议有条件支持的原因所在。

    ☆ 美英战略意图

  但美、英此时抛出此一有争议话题,其背后隐含的战略意图绝非仅仅如此简单。在美、英看来,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中国、日本、德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庞大贸易顺差及与此对应的美、英等国的庞大贸易赤字,这部分贸易顺差又回流到了美、英金融市场,从而助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所以,如果不说全球经济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至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本次金融危机是欧美金融机构滥用市场的开放性、为追求高收益而过度投机及国家的监管不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经济失衡即使是原因之一,也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是美国自己,美国凭借其拥有的世界货币发行权,借助由经济全球化而造成的全球市场无限透支,超量购买世界商品。这样做的好处:

    ◆ 一是、可以增加美国居民收入,维持美国居民高水平生活;

    ◆ 二是、可以增加美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空间,只要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美国就可采取扩张货币的政策加以刺激;

    ◆ 三是、可以迫使世界其他国家增加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从而使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

  正是美国设计的这套体系,将来自中国等出口大国的过剩美元重新返回至美国消费者,从而支撑了世界经济增长。这一机制直到2007年因次级抵押贷款违约急速增加才陷入困境。就此而言,全球经济失衡实是美国政府的“有意为之”,目的是借助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失衡政策,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经济福利。

  所以,在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的敏感时期,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提出这个建议,其用意无非是要将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推卸给中、德、日及中东等国家,来改变自己目前所处的被动地位,为寻求在建立新的增长机制——均衡的全球增长进程中赢得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但美、英要想达此目的,就必须建立一个机制和框架,并把它交由IMF来执行,以监测各国在增进国内经济平衡上的努力程度。这也就是美、英及IMF为什么希望在匹兹堡峰会上能确立一个可信程序,通过外汇储备、信贷国际收支等指标来评估各成员国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状况及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的原因。有了这样一个机制,IMF(实际上是美、英)就可以追究那些解决问题不力的国家的责任。可见,一旦美、英的建议“得逞”,他们就能通过主导或掌控增进全球经济均衡增长的政策框架设计,来确立并巩固自己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并借此限制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操作空间。

对于美、英的这一“良苦用心”,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盈余大国当然很清楚。所以胡锦涛才会在峰会的发言中就经济失衡问题指出,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失衡的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其实是在暗指美国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负主要责任。

    ☆ 加入更多“反失衡”的考量

  本次危机爆发之初,美国一些学者把板子打在中国身上,认为中国的高储蓄、高出口和低消费,是造成危机的根源。此次美国政府提出经济再平衡问题,虽然不只是针对中国,把贸易盈余国家也一同拉了进来,但明眼人都知道,中国作为握有美元外储最多的国家,显然成了美国最主要的“敲打”对象。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再平衡”议题如果被峰会所接受,那么很可能会成为美国推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借口。这是有前车之鉴的。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高举“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大旗,迫使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促成美元兑日元大幅贬值,使日本陷入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噩梦。

  因为中国清楚,比起上世纪的日本来,其解决国内经济失衡问题的难度更大。中国的结构失衡是由城乡二元体制所导致的城乡分配收入差距拉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保建设不足,技术创新不够,以及国有经济掌控过多国家资源,民营经济发展薄弱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很多如今都凝结成了刚性的利益,所以,尽管中国很早就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来,但直到现在,结构失衡问题非但没有好转,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是中国的困境所在。在此背景下,中国自然要防备美、英利用经济再平衡问题施压中国大幅缩减贸易顺差,提高人民币汇率。

  美、英经济再平衡议题未能成为匹兹堡峰会的主题,反映了美、英主导世界经济的能力确实大不如前。世界力量其实就是在这种此消彼长中完成的。对于中国而言,结构失衡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最终崛起,所以,不管有没有美、英的提议,解决这一问题都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的迫切任务,必须在目前“反危机”政策中加入更多“反失衡”的考量,在注重短期增长率的同时更追求长期结构优化。这是中国的不二选择。 ▲  作者 ● 邓聿文 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


宋楚瑜带队 亲民党下月与中共重启交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台北2009年10月5日电/亲民党与大陆的交流,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最近即将重新启动。据旺报报道,由中共中央台办与亲民党中央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将于11月4、5、6日在杭州举行3天,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将亲自率团前往。

  2005年9月,亲民党与中共中央台办曾在上海举行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由当时的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及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担任共同主席,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大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则担任大会贵宾,并亲临致词。

  ☆ 锁定农业、水利等议题

  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达成“鼓励台商在大陆投资及保障其正当权益 ”、“积极推动两岸直接通航 ”、“促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 促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 ”等四点共识,对后来的两岸扩大交流,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预定十一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则将针对两岸农业、水利和绿能等议题,邀请两岸业界与专家探讨,希望促成两岸更多的合作。

  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表示,2005年“两岸民间菁英论坛”是两岸封闭多年之后,第一次的政党接触;隔年才有第一届的国共论坛。后来因国共论坛年年举办,并邀请各党人士参加,包括亲民党在内,因此“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就没有再举办,但双方的联系管道并没有中断,亲民党中央党部政策研究中心与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建立联系协调机制,随时就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

  ☆ 加强与与台商的连结度

  他说,双方去年已经谈到再次举办论坛的可能性,最近对方主动提议,目前包括时间、议程、参加人员等都已在研议中。但据了解,双方已经敲定十一月四日到六日于在杭州举行第二届论坛,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将再次率团前往。

  杭州曾被选为中国大陆最幸福的城市,近年来积极发展软体、绿能与观光旅游产业,也是台商最想去投资的区域。亲民党选在这里举办第二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显示该党沈寂多年之后,开始布局与大陆台商的连结度,作为重新出发的动力。 ▲


亲自到机场迎接温家宝 金正日急需中方援助?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0/05/20091005000015.html

朝鲜日报记者 任敏爀 (2009.10.05) 眼下,外交界的视线集中在亲自迎接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北韩国防委员长金正日的“选择”上。由于中方已承诺提供大规模无偿援助等经济援助,因此作为其回报,可能会提出有关无核化问题的一定水平的具体方案。人们普遍认为,借此机会,可以确认金正日就美国要求的“不可逆转的无核化”究竟持什么态度。

4日亲自到机场迎接温家宝的金正日和北韩的面貌本身就证明北韩非常重视此次温家宝的访问。金正日首次亲自到机场迎接不是国家元首的二把手(总理),对温家宝给予了“特级待遇”,另外还有数十万平壤市民夹道欢迎,高呼“欢迎温家宝”。

北韩名义上的国家首脑——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永南、总理金英日、人民武力部部长金永春、劳动党书记崔泰福和金基南、外务省第一副相姜锡柱等党、军、政领导人当天悉数到机场迎接温家宝。

金正日如此厚待温家宝,可能是因为在国际社会因核问题而加强对北制裁和施压力度的情况下,北韩再次认识到“唯一的靠山还是中国”。韩国政府的一位有关官员表示:“美国虽然宣布有意同北韩接触,但却提出了繁琐的前提条件并不断推迟确定日程,在这种情况下,北韩似乎更加意识到了中国是唯一可以反映北韩立场并为北韩辩护的国家。中国的对北影响力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大。”

一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部分中国官员认为,继续帮助北韩是一种负担,北韩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北韩此举也是因为这种危机感。”

有人观测说,基于上述原因,金正日同温家宝举行会谈时,可能就“重返六方会谈”的问题阐明具体立场,以此将友好氛围推向高潮。作为六方会谈的主席国,中国一直强调“通过六方会谈解决北核问题”。韩国政府的一位有关负责人表示:“北韩虽然多次表示‘六方会谈已经终结’,但可以推翻这种说法的唯一途径就是‘金正日亲口改变立场’。”

相反,如果金正日亲口说“六方会谈已经结束”,那么北核问题必将进入长期胶着状态,但一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考虑到中国和温家宝的颜面,金正日不太可能那样做。”

金正日超规格接待温家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总理温家宝昨天开始对朝鲜进行正式访问,并与朝鲜总理金英日举行会谈。谈到备受关注的朝核问题时,金英日表示,朝鲜从未放弃实现无核化,愿意通过双边、多边对话实现这一目标。

  在中朝建交60周年的契机下访朝的温家宝昨天上午抵步平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超规格亲自到机场迎接。有分析人士认为,金正日对温家宝的高规格礼遇,显示朝鲜对于中朝传统友谊的重视。此举也将提高外界对温家宝访朝成果、尤其是朝鲜重回六方会谈的期待值。

  昨天也是金正日自去年传出健康异常消息后,第一次出现在外国媒体的镜头下。在此前,只有朝鲜官方媒体发布过关于他的图像新闻。

  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温家宝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指出,相信本次访问将进一步加强中朝传统友谊,促进双方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温家宝下午在平壤万寿台议事堂同金英日会谈时重申,朝鲜半岛无核化,符合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的利益,中国支持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立场。

  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双边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并一致决定启动新建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的相关工作。

  温家宝之后也和金正日一同观看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朝语版歌剧《红楼梦》。

  该歌剧是1960年代在朝鲜前主席金日成倡议指导下排练的作品。邓小平等中国前领导人曾观看此剧。去年,金正日指示对其进一步润色,在今年中朝友好年上演。

  中朝两国都将本次领导人访问置于两国双边建交纪念的框架下,但是学者认为,朝核问题是温家宝此行的重要协商题目,中国将打出“经济牌”来换取朝鲜在弃核问题上的合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朱锋受访时说,这是2005年至今中国政府大型商贸代表团的再次访问朝鲜。他预料温家宝将传达明确信息,中国继续协助朝鲜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是朝鲜在弃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朝鲜不妥协,联合国的制裁决议也不会松动。

  朱锋认为,这是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重要影响的机会,限于外交孤立状态的朝鲜已没有太多选择。他说:“今天金正日亲自到机场接机,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少见的事。” ▲


“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
http://www.zaobao.com/yl/tx091005_002.shtml

      2009-10-05 ● 邵宗海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一国庆致词”中说:“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奋斗”。而前一晚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庆晚宴上,则强调北京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中共对台湾的基本立场,看来好像又退回到原先“一国两制”与“一个中国”的陈调。未来两岸一旦涉及到政治议题或整合问题,“九二共识”将摆在什么样的角色与地位,令人关注。下面有几点发现,值得讨论:

  一、在过去中共领导人以及主管对台政策官员的谈话中,看起来“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两词是交叉使用,其定义或内涵应是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最早开始运用“九二共识”一词的时候,它是被强调用在恢复两岸协商谈判的前提上。比如说:2005年3月26日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是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北京的一贯立场”;2005年4月29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也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协商谈判”;2008年5月28日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更是说“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交往协商,通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两岸间的有关问题”。而“一个中国”一词的使用时机上,仍与许多中共重要的官方文件如中共十五大到十七大政治报告所陈述的一样,是在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的时候,比如说:2005年3月26日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就曾说“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或2008年12月31日发表“胡六点”时,胡锦涛也说“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此外,“一个中国”一词的使用时机,也在中共对自己立场需要清楚说明的时候,譬如说,在“胡六点”里,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样说法,就非常明确提出。在2009年4月1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胡也重申“我们都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此外,2008年5月28日胡锦涛在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时,曾认为“坚持九二共识”,并需要“反对台独”,是两岸双方建立互信的根本基础。这也说明了这是两岸在进行接触或恊商之前,北京认为双方必须具备的立场与态度。

  三、最近,“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是中共首次对台使用的用词,胡锦涛在“胡六点”中先提到说“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王毅随后就在美国旧金山访问时,也多次用了这个用词,他说:“增进互信的关键在于双方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大框架下,超越分歧,避免内耗,团结互助,共创未来”;“在国际社会积极宣传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确保一个中国的框架不可动摇”。这个“一个中国框架”的用法,看起来似乎接近台湾过去很多学者曾经提过的建议,比较中性而且涵盖台湾与大陆这二块区域,是否准备用来取代已经僵化的“一个中国原则”一词,值得关注。 ▲

作者是中国文化大学中山  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联合国人权发展指数:挪威排名第一 中国进步最大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10/1005_17_1377135.shtml

2009年10月05日 环球网 环球网记者高友斌报道 据法新社10月5日报道,周一公布的联合国年度人权发展指数显示,挪威的人权状况排名第一,但是中国在改善本国公民生活方面取得的进步最大。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这一指数将全球182个国家纳入了评比范围,其评价基础为平均寿命、识字率、注册学生人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其中,挪威、澳大利亚和冰岛三国名列三甲,阿富汗和尼日尔位列最后。

中国的排名上升了七位,位列第92名,是进步程度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公民收入、平均寿命和教育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位居指数前十名的国家前后依次为:挪威,澳大利亚,冰岛,加拿大,爱尔兰,荷兰,瑞典,法国,瑞士和日本。美国位列第13名,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名。

报道说,今年的指数以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没有将全球经济危机的因素考虑在内。报告作者热尼-克卢格曼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挫折,经受了经济动荡、冲突危机和艾滋病等的考验。而且这些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和发生了。”▲


拉萨事件非因民族矛盾 是由经济改革引发
http://www.zaobao.com/zg/zg091005_005.shtml

     (2009-10-05)● 张从兴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汪晖指出,去年拉萨“3·14”事件的原因很复杂,不能视为简单的汉藏民族矛盾,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事实上,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引发的社会危机有关。中国各地都发生过群体性事件,只不过是因为“3·14”事件发生在民族地区,所以才显得异常敏感。民族政策面临的挑战是在社会变迁中发生的。

  汪晖也是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访问教授。他昨日下午在中华总商会礼堂以“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为题公开演讲时指出,“3·14”事件发生后,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是民族政策出了问题,比如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在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汉族)间造成了隔阂,因此纷纷呼吁政府重新思考现有的民族政策,他表示同意其中的一些分析,但并不认为应该废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应该加以根据新的条件对之进行改善、补充。

  汪晖说,中国政府在1950年代制定民族政策时,虽然参考了苏联的民族政策,但并不是全盘复制,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并没有采取苏联式的加盟共和国那样的联邦制,而是根据本身的民族情况,建立了以民族区域而不是以族群为单位的自治区制度。

  他指出,中国的民族自治制度有三个大原则:

    一、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强调民族合作,反对分立;

    二、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以民族区域而非族群为单位;

    三、强调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民族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问题。那么,为什么近年来,却发生了“3·14”事件之类的暴力事件呢?

  汪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也而来的一些副作用也出现了,如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社会危机,中国各地屡见不鲜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而“3·14”事件也是群体性事件,只不过是因为是发生了拉萨这样的民族地区,而西藏问题又是高度国际化的问题,才会使得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不过,汪晖并没有完全排除政治因素的作用。他在演讲结束后回答本地马来社群知名华文学者耶亚华(Jaffar Kassim)的提问时,就明确表示自从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一百多年前插足西藏事务,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格局和问题,在殖民主义时代和冷战时代,外国势力的干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也正是西藏问题成为国际问题的原因之一。

  谈到一些海外藏人提出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时,汪晖承认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市场化过程中,掌握汉语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学生愿意进入汉语学校学习。如何加强双语或多语教育,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指出如何兼顾平等与保护多样性,是重新重新思考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问题。

  这场讲座的反应非常热烈,现场座无虚席,用讲座主席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李元瑾副教授的话说,“还有三十多人得罚站”。演讲由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与南大毕业生协会、联合早报联合举办。

汪晖是中国知名历史学者,被誉为新左派领袖。他在1984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清华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

  汪晖将于10月9日下午2点在南大校园内的华裔馆礼堂举行一场“跨体系社会: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区域视角”的英语演讲,由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郭建文副教授担任主席。

    ☆ 许多藏人家里供奉毛泽东画像

  中国政府1959年在西藏自治区推动土改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赢得了绝大多数藏民的拥护。而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藏民心目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至今仍有许多藏人在家里供奉着毛泽东的画像。

  汪晖教授昨天在演讲中指出,去年拉萨“3·14”事件后,一批年轻学者到藏区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虽然中共当年在藏区推行土改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暴力的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的藏人,尤其是翻身农奴,确实从土改中得益,农牧业、手工业等经济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而中央政府也因此建立了统治的合法性和认同感。

  经历过土改时期的老一辈藏人,有很强的认同感,基本不存在离心问题,但19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藏人认同感就比较弱。而这里头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在答问时,汪晖还提到了藏族民众对毛泽东怀有特的感情。他说,许多藏民至今仍然在家里供奉着毛泽东画像,即使是达赖喇嘛,也曾经公开表达对毛泽东的敬佩之情。

  据悉,达赖喇嘛1954年到北京见过毛泽东后,就在次年亲自撰写了《毛主席颂——实语祈祷无坏常乐赞文》,把毛泽东比喻成太阳,保护藏族人民的慈母。▲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October 06, 2009 05:1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阅兵总结大会 陈炳德强调赞誉声中保持清醒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制度成功创造中国奇迹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