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诗名句排行榜,哪一句你最钟情?(71-75)
http://bbs.voc.com.cn/viewthread.php?tid=1955024&extra=page%3D1
71、张泌:寄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72、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73、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74、范仲淹: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5、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今 日 看 点 : 2009-10-01 ▲◆★●■☆
大陆军事装备亚洲最强
美国眼中的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如何?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0/01/20091001000021.html
两岸要摸着石头过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30年中国改革的秘诀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405
中国下一个甲子需要怎样的思想解放?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587&page=2
中国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总体实力已经超过英、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b0f32b0100f4yx.html?tj=1
中国解决南海之新型战略战术--单兵艇狼群制胜战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9aa5f0100eo0q.html?tj=1
大陆军事装备亚洲最强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rticle=113914&com_id=13927&com_rootid=13927&category=108&#comment13927
2009/10/01 台湾中央社报道,大陆今天举行60周年国庆阅兵,大陆兵器专家李炜分析,目前大陆的军事装备应是亚洲最强。
香港所有电视台今早直播北京的阅兵仪式,并各自聘请军事和政治分析家研判大陆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李炜在亚洲电视节目指出,从军费看,当前大陆不能与美国相比;美国每年的军费高达4千亿美元,大陆500多亿元。
但他说,从亚洲来看,由于大陆的军队齐全,武器齐全,大陆军备应是亚洲最强。
此外,当前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和大陆能够生产全系列武器,其他国家只能生产部分系列武器。
综合李炜的分析,大陆在今早阅兵典礼上所展示的武器有以下几个地方颇为突出:
◆ 1、首次展示巡航导弹。外界早已揣测大陆拥有巡航导弹,有关揣测终于获得证实。
◆ 2、大陆导弹系列已经把车载及发射架二合为一,大大缩短了发射时间和增强机动性。在此之前,导弹大都是车载与发射架分开。
◆ 3、上世纪90年代末,大陆军方开始掌握空降整架战车(连人)能力,这次展示空降战车。
◆ 4、也首次展示无人驾驶飞机,而大陆的无人驾驶飞机已从早期的侦察用途发展至可以作攻击用。
◆ 5、展示轰6H型轰炸机,但据传大陆已研发出较新型的轰6K型,载弹量更大。
李炜也指出,在心态上,西方国家看大陆阅兵有3次转变:早年由于大陆武器落后,西方国家基本上抱持嘲笑态度;后来大陆武器大幅改进,西方国家开始感到威胁。现在开始思考大陆军事力量对国际维和作用。
据报导,1949年大陆阅兵时,除了马匹外 其他武器都是来自美国、英国或日本,连前苏联的也没有;1954年韩战结束后,阅兵武器主要来自前苏联。
1959年起,大陆阅兵开始展示仿制前苏联的武器。到了这次阅兵,所有武器都是自行生产。 ▲
美国眼中的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如何?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10/01/20091001000021.html
朝鲜日报驻纽约特派记者 朴宗世 2009.10.01
“中国经济将在2036年超越美国。2050年将达到美国经济的两倍。”
美国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艾伯特-凯德尔去年8月公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与虚构》的研究报告。对于以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的这份报告,凯德尔表示这是“保守”估计的结果。
如果以购买力平价(PPP)代替目前价值过低的中国人民币汇率来计算,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将进一步提前。约10年过后的2020年,美国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并驾齐驱,达到18万亿美元。再过十年,中国将领先美国10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外汇储备达2.1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大陆门户以后的30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此,美国表现出期待的同时,还深感恐惧。美国国会智库——国会研究服务处今年5月公开了题为《中国经济环境》的报告,报告中记述了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威胁。
美国消费者、出口商和投资者因中国经济和贸易的飞速增长获得巨大利益,因中国大举购入美国国债,使美国得以维持低利率。但与此同时,中国商品进口规模激增也对美国的各种行业构成威胁。估值过低的人民币造成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而且,中国政府大力购买全球范围的能源和原材料。
就中国能否继续保持以往增长速度的问题,美国国内出现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专家指出,政府腐败、过分依赖出口和固定投资、污染、贫富差距等因素是绊脚石。同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主张称,即使中国拥有上述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太大、速度过快,因此上述问题就像放在熔炉里那样被熔化。要放在熔炉里熔化并吸收。凯德尔主张:“中国的金融制度不再是缺点,而是中国的赚钱机器,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中国和美国现在被并称为“G2(Group of two)”。但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研究员伊丽莎白-伊科诺米和亚当-塞加尔在《外交政策》上投稿称,“G2是海市蜃楼”。他们消极地预测说,高估两国之间的关系只会提高期望值,但实际差距不会缩小。他们主张,不是因为美国认识不到中国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双方在利害关系、价值和能力方面不符。 ▲
两岸要摸着石头过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30 黄辉珍(左)与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伟峰深入交谈。
中评社香港 2009年9月30日电(评论员 郭伟峰)“摸着石头过河”,应是目前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法论。
中评社高层访问团不久前第四次访问台湾时,专程拜会并专访了多年来先后担任过《中央日报》社长、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和“行政院政务委员”,现任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董事长的黄辉珍先生。黄辉珍说,两岸之间60年仅见的大变化,双方都还在调适之中:这样的调适,虽然不是没有客观规律,但确实没有经验可以依循,没有理论可以参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两岸的智库应该可以加强交流。
黄辉珍先生是台湾岛内罕见的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专家,对邓小平思想十分熟悉,对科学发展观深有研究。有一次我和俞雨霖与黄辉珍先生煮茶闲谈,不知不觉谈起邓小平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大家几乎不停顿地谈了5个多小时,黄辉珍先生对邓小平的名言名句烂熟于胸,信手拈来,对大陆30年来的发展规律把握十分透彻,令人佩服。
黄辉珍的提醒很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路途正在“摸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为大陆的改革开放提出的思想,包含这么几层意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发展规律的精神。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为指导,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同时需要敢于冒风险的精神。
大陆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就经过了60年,特别是近30年的艰辛而有效的摸索吗?其中有失败、有挫折、有麻烦,掉下河去也有好几回了。但是,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淹不死,爬起来再作前行,一条历史的大河,不就摸过来了吗?
我们很清楚,两岸和平发展是历史新的阶段,过去从未出现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援引,一切都有待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对于两岸关系的前景或最终目标可以勾勒,也很清楚,但是,如何达到目的地的漫长过程则需要摸索。特别要提出的是,两岸关系是一条最复杂、最汹涌的河流,没有勇气,是过不了这一条河的。因此,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当然可以运用到两岸关系中来。
从哲学角度来看,“摸着石头过河”的本质,是一种对事物向前发展的随机选择,也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等哲学特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论内容,符合唯物辩证法规律。客观事物具不确定性本质,但是,只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发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于是问题最终就不成为问题。
目前的两岸关系,处在和平发展的初期,两岸之间,问题多、经验少;变化多,对策少;分歧多,共识少。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两岸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两岸一定不要怕水深不敢过河,也不要怕呛水不敢过河。只要摸得到石头,就要考虑向前迈出踏踏实实的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之谓也! ▲
30年中国改革的秘诀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9980&msg_id=405
2009-9-26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
邹东涛 主编 欧阳日辉 副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在世界各国探索中国道路成功经验时,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渐进式改革’成就了中国道路”。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运用在改革的分析上,就是“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改革具有很强的刚性,就好似要把一座旧城一下子彻底摧毁夷为平地,在短期内再建一座新城,这极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则具有较大的柔性,它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个缓冲带,这有利于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其具体操作方式是:新体制增量推进。就好像修一条水渠,土一点一点挖,石头一块一块砌,最后水到渠成。
回顾新中国60年,无论是前30年的国民经济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后30年的改革开放,都走的是“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可以说是“渐进式改革”成就了中国道路。
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做法是,改革切忌“硬碰硬”、“针尖对麦芒”,切忌“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逼”。不要从最难处入手,而要从最易处入手;不要从争论最大处入手,而要从争论最小处、最好是无争论处入手;不要从最敏感处入手,而要从不敏感处入手;不要从牵动利益最大最多处入手,而要从牵动利益最小处入手。而何处是“最难处”、“争论最大处”、“最敏感处”、“牵动利益最大处”,这就是原有体制的“存量处”。为了使改革易于进行,尽量不搞体制“存量改革”,而搞体制“增量改革”。
例如,对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企业的改革,涉及产权变动和现有人员利益的变动,容易产生甚至激化矛盾。如果在改革早期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和人们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强行和硬性在国有企业搞资产重组、并购和职工下岗分流,势必会使千百万职工利益受损,可能激化矛盾从而可能产生难以设想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搞“雪崩式”私有化,而是渐进式多元化。当国有企业改革改不动时,先不要硬碰硬急于改革。一方面,逐步在国有企业内注入新体制因素,让新体制因素逐步“蚕食”旧体制因素,促进新体制因素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成长;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旁边发展起来一批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形成强有力竞争,以内在压力和外部示范双重力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意识形态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去“硬碰硬”、“针尖对麦芒”地强调某个原理过时或不合实际,而是强调实事求是,强调创新。改革刚刚开始时,涉及对新中国成立后30年、特别对毛泽东评价等敏感问题,而“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不争论”,都是极具政治智慧的口号,避免了许多矛盾,较容易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从而为改革减少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成为另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口号,同样减少了思想统一的交易成本,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辟了道路。这些都是“渐进式改革”、“增量改革”道路的拓展。 ▲
中国下一个甲子需要怎样的思想解放?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8587&page=2
文章提供 于 2009-9-29 作者: 郑永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头一个甲子的确来之不易。但庆祝的时刻,更是反省的时刻。一个不可不提的问题是:迎接下一个甲子的思想解放的动力在哪里呢?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能够成功有很多条件,但三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有文革的教训;二是大家都穷,穷则思变;三是政治强人能够克服体制内的既得利益。但今天,这些方面的条件似乎已经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
中国人认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又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今年为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可谓共和国的甲子年。同时,这六十年又分为改革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以,从去年纪念标志着改革开放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到国庆应当为纪念的高峰。
海外说这是中国人的“时刻”,这并不为过。这的确是应当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时刻”,大家一起来庆祝这六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至少在经济上来说是这样。尤其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率先走出经济的低谷,不仅复苏了自己的经济,而且也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上也起着领头羊的角色。而在三十年前,中国的这种国际角色是没有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当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绩也离不开前面的三十年。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结构是前面三十年所打下的。不管人们如何评介前面三十年所犯过的错误,这个基础结构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很显然,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迄今为止还找不到能够使得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结构。
☆ 居安还宜思危
但在庆祝的同时,也有很多理由使得人们对中国的未来担忧。在庆祝的时候担忧未来,这也符合中国人居安思危的传统。的确,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无穷无尽。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差异、社会分化、腐败、群体抗议、民族矛盾等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个单子。外交和国际关系方面也是如此,中国成长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虎视眈眈”。当然现在它们不会像当年中国微弱不堪时那样来瓜分中国的利益甚至土地了。今天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主要是考量着如何分享中国崛起的利益,如何遏制或者消化它们所认为的由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说,国家软弱无力的时候就要受人欺负,但当国家强大的时候,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很多的麻烦是随着崛起而来的。有人因此以“内忧外患”来形容。这个词尽管极端了些,但也的确反映了目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和挑战是正常中国的一部分。对于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来说,很难想象不出现这样那样的内部和外部问题。但是,如果不同程度上的“内忧外患”不可避免,那么问题是如何应付“内忧外患”。“内忧外患”既可以是坏事,也可以是好事。如果转化成改革和进步的动力,那么就是好事;但如果对此漠然,发展到亡家亡国,就是坏事了。
如何把“忧患意识”转化成为改革的动力?这是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从忧患意识到改革,尤其是富有成效的改革,每次都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大解放。实际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从忧患意识到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如果再往前一个甲子,即1919年,这一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希望效法西方,把民主制度引入中国。但不久就失败了。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最解放的时刻,各种主义间的争论和竞争,各种主义动员着各种政治力量,而各种政治力量又选择了不同的主义。当然,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从很多方面来说,孙中山是思想解放的第一人。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孙中山很难完成从崇拜西方民主到选择苏俄式革命的转变过程。正是这种思想的大解放,才有日后国民革命的胜利。同样,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过程中,前者的胜利无疑要归诸于其较后者思想的解放,主要表现在毛泽东一代花大力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要把从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发生。
☆ 不流血的革命
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思想解放的历史。中国的上上下下经常把思想解放和“杀出一条血路”联系在一起。把“杀出一条血路”用到前一个甲子似乎更合适,但和改革联系起来则也合情合理。邓小平称改革开放为第二次革命,但是不流血的革命。这表明需要更为复杂的思想解放。革命总是“革”别人的“命”,但改革是改革自己。改革因此避免不了自我否定。这就非常难。但不管怎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了。这是思想解放的功劳。成功之处不仅仅是重新肯定被原来的体制所否定的东西如市场、资本、社会流动、国际化等等,而且更是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加以创新,就是说,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反观历史,人们就有理由为未来深感担忧。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当政者都有忧患意识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皇帝也不少见。再说,即使皇帝有忧患感,这种忧患感也不见得能够传递到整个政治制度。很多年以来,中国的高层深感忧患,不断提醒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但体制内的很多人是没有忧患意识的。很显然,一个和社会隔离、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很难体验到社会的深刻变化,更意识不到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反,为数相当的党政干部都是醉生梦死,专注腐败,私利至上,毫无政治责任感。这种情况越到地方,越是严重。尽管很多地方已经沦为高度的无政府状态,但地方官员就是不闻不问,似乎政权的存在与否和自己毫不相关。
这就经常导致解放思想只有呼声,而没有结果,或者说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这些年来,当政者一直在呼吁思想解放,各级官员也不断遥相呼应,但总是不了了之。大部分官员对思想解放或者无动于衷,或者理解为为所欲为。即使也的确有一些令人振奋的新思想,但很难体现到政策层面,或者一到政策层面,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既得利益的阻力
更为担忧的是,越来越大的既得利益已经成为思想解放的最强大的阻碍力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能够成功有很多条件,但三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有文革的教训;二是大家都穷,穷则思变;三是政治强人能够克服体制内的既得利益。但今天,这些方面的条件似乎已经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随着既得利益的越来越大,改革也会越来越难。这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在清朝末年,当政者也想改革,蒋介石在大陆时期也想改革,但都是因为积重难返,实行改革不再可能,眼睁睁地看到政权的垮掉。
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今天中国的知识群体也是缺失忧患感的。历史上,这个群体是最有忧患感的。在八十年代,这个群体也是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的先锋。但是,现在这个群体要不被整合进体制内部,要不被经济利益所溶解。或者说,这个群体本身也是既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门。这样,在缺失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条件下,思想解放越变得没有可能性。
在思想层面,思想解放意味着没有教条或者冲破教条。但今天的中国,教条化倾向性越来越严重。这里有“左”的教条(例如经济国家主义、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等等),也有“右”的教条(例如市场万能、民主自由和多党制)。对教条者来说,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被质疑的,不可被挑战的。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原教旨主义者最多的国家,这并不为过。各种主义的教条化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激进化,增加思想解放的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头一个甲子的确来之不易。但庆祝的时刻,更是反省的时刻。一个不可不提的问题是:迎接下一个甲子的思想解放的动力在哪里呢?来源: 早报网 ▲
中国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总体实力已经超过英、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b0f32b0100f4yx.html?tj=1
2009-09-30 美国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对我国军力的快速发展表现出担忧,除对我国太空战力的关注外,该报告还指出我国将很快就会具备发射新型潜舰弹道导弹的能力。其实这不是美国首次关注我国弹道导弹潜艇的发展。早在多年前美国公布《中国军力报告》中就指出,我国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速度相当惊人。其实关于094 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093型攻击性核潜艇的发展我国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至今并未对外公开。但是093以及094的存在却又是一个已经公开了的秘密。潜艇在我国海军建设中具有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核潜艇更是担负着我国核反击的重任,借用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话来说: 093以及094的服役使得我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显然两者已经成为我国建立核反击力量的最后”王牌”。下面将以个人眼光尝试对093进行解读,由于在下非专业军事专家,业余军事学识也非常有限,文章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大家斧正为谢!(注: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于外文军史资料,部分引用仅供广大军迷参考,但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近期以来关于我国潜艇部队(其实早已服役有或正服役)有“二代攻击型核潜艇”之称的093目前正源源不断地在网络上、各种报刊杂志上甚至国外众多媒体上广为流传并为我国军迷津津乐道。这个令无数国人都会为之人振奋的好消息,这个令大量的心急如焚却又无力决策核心问题的中国军事发烧友们都会为之疯狂的消息!切身体会这高涨的爱国热情,那种由骨子里透出的自豪感,自强感更渲染和感动着我。我做为我们中国庞大的爱国军事发烧友之一同样也为之兴奋,更为之自豪!
众所周知,在现代海军作战中反潜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即使是美日这样号称反潜战力超一流的海军在演习中被击沉也是家常便饭。最近就有埃及潜艇(R级,购自我国)在演习中多次锁定美舰,用主动声纳敲击舰壳,而美舰毫无办法的情况发生。所以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一直认为我国庞大的潜艇战斗群才是目前美国自认为最大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我国建造新舰艇一改过去先建首舰经过反复调试再投入小批量生产的惯例,093的后续艇几乎与首艇同时开工(只是在吊装反应堆时进度落后了一点)。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认为此次如此快马加鞭估计即可能是迫于目前周边的严峻形势,而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093的技术应该是已经比较成熟了。093型的艇体结构为我国独立设计的,并且在之前已经在部分常规潜艇上作了试验。(我国在90年代新潜艇的研制工作一直并不快,估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证093的研究。)从那些已经公开的图片上看093的各个鳍我们还看不到,首尾形状也不是十分的清晰,唯有艇型似乎还能看到,一般来讲瘦长的艇性稳定性比较好,而长宽比在7-8之间的艇阻力小速度快但稳定性就会稍差。网络人生看世界从仅有的几张图片来看新艇长宽比似乎不小,前体的水平投影面积增大将降低稳定性,而后体的水平投影面积增大则会提高稳定性,减小尾部侧投影面积将使回转性变好而稳定性则变差,而尾副体的合理设计又是改善稳定性的重要措施。艇的操作性主要包括机动性和稳定性,而这两点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在保证水下动稳定条件下提高潜艇的机动性是目前潜艇的发展趋势,要稳还是要动则是根据潜艇的使命而全面考虑并有所侧重的。所谓的用来战斗和用来航行的说法也是出于对两个艇的机动性和稳定性的看法讲出来的,影响操作性的因素其实有很多:如艇型,功率,螺旋桨推力,围壳布置等等,但主要还是要取决于首尾形状以及各稳定操作面的。
093是我国第二代核动力攻击潜艇并将逐步取代5艘陈旧过时、噪音巨大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091型(汉级),后者是 1970年至1990年间下水服役的。093型核潜艇的建造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其过程一直是在高度戒备之下绝密进行。据外国媒体报道第一艘093 型核潜艇可能是于2002年12月下水,并于 2006年年底开始服役,估计第2艘是于2003年年底下水的。093是我国最新建造的核动力攻击潜艇,据外刊报导其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反应堆为水冷堆,开天下之先河,无论航速,潜深相比现役的潜艇都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噪声方面也达到了我国历史上创记录的105分贝(加装消音瓦后降为100分贝, 039宋级被偷拍安装消音瓦,常规潜艇都如此,何况核潜艇?),主要设计任务为反潜并为弹道导弹核潜艇保驾护航,主要武器为四管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可发射各式鱼雷和潜射反舰导弹;次任务为反水面舰艇/地面目标,可搭载发射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AShM)和攻地导弹(SLCM),精准布雷(GPS导航),电子对抗等。噪音值:揉合了俄国技术设计生产的093噪音值达到了同美“洛杉矶”级SSN早期型的水平外,在攻击能力上基本达到了前苏联的套数和功力,这主要是由其多种仿俄制重型鱼雷来决定的。在速度上据说093可达50节(如果属实093将可能是世界上最快的SSN。)另外我们从093遍布周身的基阵和艇尾的拖曳索可以看出它的目标搜索定位能力!(由此可见我国应该在合成孔径声纳领域有所突破了!)唯一不足之处是093没有采用喷射推进,但从其庞大的建造计划来看后续改型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有一些外媒报道说093还具备有对地巡航导弹的发射能力,不过这一点目前还无从去证实。尽管此前有人猜测093型核潜艇是以俄罗斯的“胜利者”3型核潜艇的设计为基础研发的,但从外观上看这两种潜艇并没有共同点,不过也不排除093在设计中融入了俄罗斯技术的可能。另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认为从迄今为止公开的093型核潜艇图片判断它已经开始服役,这也就意味着2003年左右开始进行的降低噪音改良取得一些进展,而093型核潜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海军今后将更加频繁地出入第二岛链进入关岛甚至夏威夷海区。可信的消息来源声称二艘093核潜艇分别配备在北海舰队、南海舰队形成南海舰队装备091/093型核潜艇各一艘、北海舰队装备二艘091/一艘093型核潜艇的态势,总共五至六艘核动力攻击潜艇总体实力应该已经超过了英法。
美国军方对于093型的研制进度究竟掌握到何种程度尚不得而知,但是北约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其命名为“商”级。1997年时五角大楼曾经就对外公布过他们掌握的093型研制的情况,但当时美国尚不了解在90年代中期093型的研制已经有了很大变动。根据五角大楼的说法093型仍然采用压水堆,直到 1999年美国才知道中国的高温气冷核反应堆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并一度以为093型已经下水,这导致美国攻击俄罗斯向中国转让了核潜艇技术和当时的李文和案和考克斯报告,但五角大楼内部认为这种反应堆技术上难度很大,以中国的技术实力使用起来风险也会很大。而据说我国军方对于093型的进展非常满意,根据海军的看法这种潜艇的综合实力已经足以对抗洛杉矶改进型了,但在噪音、攻击范围和自动化上仍然较海狼和弗吉尼亚落后不少,但093具有的高航速和高潜深已经领先于这些美国核潜艇了。
与美国的“前沿作战”需要不同,我国海军在21世纪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如何奔向大洋,因此093的研制目标要求适于远洋深海作战。因此093的排水量和艇体大小都被大大加大,同时配套武器的研究也同步发展。(近年来海军在武器研制上有很大进展如新型鱼雷,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等实际上都是为093所准备的。)093的最后一项技术突破应该就是2000年取得的消音瓦技术。根据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推测我国的093应该是在1997年开始艇体建造,1999年基本完成框架,2000年吊装反应堆,经过最后的完工和全面调试阶段,估计可能是在2001年上半年就已经下水了的,同时由于相关技术基本已经比较成熟,093首艇的后续型也已经同步在施工中了,首批的3艘2003年就应该已经形成战斗力了。(随后的094也应该采用了大量093型的成熟技术。)另外根据外媒报道我国093的反应堆,消音瓦,推进机的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特别是其中使用高温气冷核反应堆的至少10年内都将只有我们中国一家独有的技术!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军工工作者呐喊!助威!加油!也为所有为了我国崛起而工作着,奋斗着的所有科技人员祝福!并向他们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大力发展我国的国防科技,这既是凝聚人心,扬我国威!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中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国防高科技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览众山小”的美好时代。。 ▲
中国解决南海之新型战略战术--单兵艇狼群制胜战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9aa5f0100eo0q.html?tj=1
2009-09-27 在自然界中,有一只狼出现在狮子面前时,狮子往往做出高度戒备或离开的举动,我们知道单只狼的攻击力并不如狮子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狮子知道只要有一只狼出现,就会有一群狼出现。狮子是无法战胜狼群的,所以狮子会出现高度戒备或离开的动作。
我们能不能将这种自然界中的现象,用于海军舰艇的设计上呢?
当今世界上舰艇的发展都以大型为主,这种大型战舰具备单舰作战能力强的特点。正是这点引导各国一心的建造大型舰艇。只不过,大型舰艇虽具前面的特点,但同时也有量少的缺点。大型战舰耗材多,制造周期长,战斗损失成本高昂是战争发生过程中最致命的弱点,特别是对于经济力量不足以长久支撑其军事力量的情况下。
能不能将大型舰艇拆细微型化,以求获得数量上的优势呢。从我们国家发展的022型导弹艇的思路来看,正是采用了这一方法。只不过022型艇单只个头还是太大,带弹量少,制造周期长,单只制造的耗材高而贵。所以,我们看到实际用于配备的只数很少。022型艇作为一种突击力量的存在具备一定的威胁力,但作为一种主攻型舰艇则在数量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有绝对致胜条件的战斗力。
现在,设计一个战例来说明:有两支战斗力一样或相差不远的航母群相遇,其双方各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一强一弱。当两个航母群开战后,有可能出现一方胜或双方同归于尽。这时国力的强弱就会出现明显的表现特征,强国很快就能制造大量的舰艇,而弱国相对就没有那么快,战争过程中这种力量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当强国作好第二次作战的准备后,弱国未必同时作好了准备,并且弱国在这时往往会出现因为珍惜自己的舰艇而导致惧战现象的出现,这在我国清朝末期的几次海战上可看到这种影子。那么,弱国在第二次战争还未到来时就已经输掉了。
大型舰队尤其是航母群,其作战特点是以点对点的精确和强大的打击方式,那么其缺点必然是无法应对面的战斗,即在面临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其点对点的作用就会失去其有效性。
可以看到,对付大型舰队尤其是航母群,以面打点的战术是致胜的法宝。这是狼群战术的具体应用。
怎么样才能建立这样有致胜能力的面呢。把相同成本的一个大型舰队或航母群换成数量是其千倍到万倍的微型舰艇,这样可以形成上万艘小艇的数量,其带弹量和发射能力是一个航母群的很多倍,能在航母群的面前形成上万个目标和攻击点,使航母群无法在其有效打击中消灭这上万个目标小艇,则小艇就有时间和力量完成对航母群的致命打击。
本文提出的单兵艇群战术,能有效达到以上效果。这是建立在低成本和绝对打击能力基础上而设计的用兵理念,这个设计能满足任何战况下对艇量的需求。
单兵艇的定义:只乘坐一个士兵的可带2—4枚导弹(鱼雷)的可以水面下隐蔽的微型快艇。它的原理是将大中型舰艇的各个战斗单元分拆并细化后装备在10吨(或5吨)上下的小艇上。由于单只小艇制造成本低,因此在数量上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级别——能容易的达到同时拥有上万艘的数量,由单兵艇组成的群能在无任何其它援助力量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对目标的歼灭。单兵艇是用来作近身搏斗的舰种。单兵艇能满足在黄水区域和蓝水区域作战要求。
☆ 单兵艇的低成本思想:
这里的低成本概念指单只艇的生产成本和单只艇的战斗力损失成本。在常规战中,每一次战争实际是成本的战争,谁在战争中成本损失最小则获胜的可能性就大,战争战争成本之争。
生产成本方面分单只艇的实际物资占用量和生产过程的周期成本。
自有舰艇以来战舰是越造越大,单只舰艇的生产成本是很高昂的。要拥有绝对的攻防能力需要相当数量的大中型舰艇,这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低成本的思想就是打破这种高贵舰艇的做法,通过绝对的降低单只舰艇的生产成本,以获得在数量上的提升。就是说,一艘常规舰艇制造所用的物资量,可以制造出百倍乃至千倍数量的单兵艇。所以,相对于常规舰艇来说,一艘单兵艇所需要的物资成本是很低的。
现行中的舰艇制造一般要求的吨位视作用而定有大有小,但通常在单位生产成本上和生产周期上是很高很长的。一旦在作战中有损失,其损失和维护成本就会很高,并会对作战舰队的战斗力带来致命性的连锁危害。单兵艇的设计正是为了克服这个缺陷而设计,单兵艇由于艇很微小(相对于现有常规舰艇),所以生产周期短,其生产周期所产生的成本是绝对的低,当单兵艇受损后其维护周期和成本也很低,受损严重的单兵艇可以丢弃。这样,在生产周期短和成本低的条件下,单兵艇群可以保持强大的力量存在,因为有了能快速生产的保证。
战斗力损失成本方面分毁损成本和日常列装及其维护成本。
单只单兵艇一旦被击中后,可能是完全毁灭性的,但由于其单只艇的成本低,故战斗中的损失相对就小,尤其是对战斗力的影响小。单只单兵艇损失相对于常规舰艇来说是很微小的,在吨位上一般的战舰吨位都在千吨以上,航母就更是可达10万吨。以10万吨航母为例,一艘航母的物资用量可以制造出1万到2万艘单兵艇。这样理论上单兵艇数量是航母群无法在短时间里能消灭的。所以单兵艇群在受到攻击并有一定的损失后,在数量上仍能保持较强的优势。故,在敌方一枚导弹(鱼雷)击中一艘单兵艇后,单兵艇群所获得的损失只是一艘单兵艇,而对于有成千上万数量的单兵艇群来说,这样的损失对战斗中单兵艇群的战斗力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日常列装是影响海军作战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单只舰艇的成本太高,则在数量上是无法占优势的。反之,单只舰艇成本低则可以在数量上满足要求。
单只单兵艇因为艇小故生产周期就极短(按现在国家的生产能力个人估计可达到10000艘以上的年生产能力),在有了生产能力和周期短的保证下,和平时期的单兵艇列装就可以采用一个最低要求限度——可以满足常年近海防卫和基本训练即可。这样,可以很有利的调控海军费用。比如,在一个相对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可节省大量的经费用于海军装备的高精化研究。
实际上我们从海战历史上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自己的舰艇少时,战斗人员不可避免的痛惜战舰,这会影响决策层对一个战役的设计和投入。有了单兵艇后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单兵艇很廉价,因此可以多派,战斗人员也可以不计成本的战斗。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战役的进行。
☆ 单兵艇(群)的战术及任务设计:
单兵艇群战术是以面对点,以众敌少。数量的绝对优势是单兵艇作战的唯一要领,由数量巨大的单兵艇组成单兵艇群,这个群的数量优势就是一种最好的防御措施。单兵艇群拥有一次同时发射上万枚导弹(鱼雷)的能力,它能完成常规舰艇的所有战斗功能,以求依靠数量的优势来保证在战斗力对比和海军总规模对比悬殊情况下能取得作战的胜利。
每只单兵艇只能带2—4枚导弹(鱼雷),要求单兵艇群要能具备现代海军舰艇的所有攻防能力,这就需要不同数量的单兵艇各具一种能力。如,对空攻防的,对水面舰艇攻防的,对潜攻防的以及用于侦察的,这样形成一种单兵合力的群。在这个群中,不同装备的单兵艇各司其职,共同组成一个很大面积的有持续攻击力量的强大战斗力。
实战上,敌方的一枚导弹(鱼雷)命中己方,常规舰艇所受到的损失通常都比较大,特别是大型战舰,一旦被击中,容易造成己方力量对比的不利变化。但单兵艇就不同了,由于艇小数量大,单兵艇全艇成本(全武装时)很小,敌方击中后所造成的损失也很小,对战斗中的战斗力的损失是很轻微的,单只单兵艇受损所造成的成本和战斗力损失降到最小。现有的包括航母群在内的有强大和尖端攻防能力的舰队的一个波次的打击能力不会超过1000个目标。而单兵艇群通常是保持几千到上万艘的数量,所以在单兵艇群受到攻击时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高的攻击能力。
实战设计中,各具单一能力的单兵艇组成多个小编队,每个小编队都具备侦察能力。单兵艇群数量大,在航行中可以形成很大面积的一个侦察和攻防网。行进中任何一艘单兵艇发现或被发现受到攻击,则整个群都可及时的知道敌方的方位。这样可以实现损一发而全身动的功能。具体说单兵艇有以下几点功能。
◆ 1、近海防卫。根据单兵艇的作战半径确定近海防卫线的距离。单兵艇主要是用于针对第一岛链的威胁和围困以及南海无赖国家的行径。有些事情有时候用几只小艇去解决所得到的结局可能比用大型舰只的结局更好更占主动性。
◆ 2、随主力舰队远洋作战。配备相应的补给船或以航母等主力舰为补给舰,单兵艇可随行至世界上任何一海域。由单兵艇作主力舰的护卫侦察艇,可使主力舰的侦察防卫范围扩展更宽广,确保护卫的完全性。
◆ 3、埋伏。由一定数量的单兵艇组成小编队,在设定的海域作一定时间长度的预伏。这个期限要视单兵艇所带生活物资来确定,也可定期由补给舰在设伏海域补给或换防(人员)。这点的关键是人员的寂寞耐力决定埋伏的时间长短。所以,这个时间的长度由人员的极限来确定。单兵艇自身所带生活品及燃料的储备消耗量可以做到和人员的忍耐长度一致。
◆ 4、单兵艇既可带常规武器,也可以带核弹。单兵艇作战所用武器设计上均用现行最成熟的常用的武器装备。但在需要时可由专门设计的带核弹的单兵艇执行投递核弹的任务。当带核弹的单兵艇行进时,可随单兵艇群同行,由单兵艇群的数量优势来保证核弹任务的完成。比如,送几枚核弹到达太平洋东岸或太平洋北岸,或者远洋穿越印度洋等到达大西洋等地。当然这个任务只是纸上设计,实际的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那需要一定量的主力舰配合才行。不过,正是因为单兵艇的微小和隐蔽性,即使在主力舰队被消灭后,仍有可能完成任务。
☆ 单兵艇的性能设计:
◆ 1、能在任何海况下航行和作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乘员不受艇小和海况的作用而晕船,这可以在单兵艇的坐椅上设计一种可防颠簸的装置来解决(本文已有较好的对策,可以做到任何战斗人员不会晕船或大幅降低晕船的程度)。二是单兵艇在海况的作用下有翻滚情况但不会因此进水而影响其航行或作战。这一点可以作具备潜艇下潜功能的设计(半潜),但又不必要如潜艇一般下潜,只要求能浅潜于水面即可。具体的做法是设计艇身为全封闭型,在艇身最上部位设换气装置,这个装置能进出气,在有少量水随进的同时通过排水装置处理。这样可以既做到艇身在水面下,又不用考虑艇身完全潜于水下,即使单兵艇翻了几个转也不会进水而沉没。
◆ 2、作战半径。艇小的负作用是能带的燃料少,则作战半径就小。这个可以在艇身内部设计共用(休息和油箱共用)来处理。还可以在艇身外面加设副油箱处理。以能保证单兵艇能一次性的达到500海里的作战半径要求。
◆3、单兵艇驾驭人员培训要求低,在战时急需情况下,可将陆军战斗人员直接转换成单兵艇驾驭人员,只需作简单的基本培训即可,这可防战时出现的人员不易召集培训和周期长的弱点。比如潜艇乘员需要要身体条件不怕晕船以及潜艇各项技能的较长的培训周期。
◆ 4、单兵艇航行时速可设计在50—100海里间,当速度过高时小艇出现翻转撞毁小艇的现象,可在艇上设计飞机翼舵等以获得稳定性。这当然还要求艇身材料能达到质量要求。这一条本文也有相应的设计。
◆ 5、单兵艇生产和维护快速,单兵艇的艇身可以让各类型民用企业同时生产,战时可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数量。艇小则维护容易快捷。战后所剩过多可在内陆设仓库保存,以使能在和平时期尽量降低这方面的列装开支。单兵艇身小所以吃水就很浅,单兵艇可自由进出内陆河地区。
6、单兵艇生活问题,这一点的设计是和前面乘员不受海浪晕船装置相关。将排便装置设在一起,一定时间再通过相应装置粉碎后机器排除。这一装置可保证即使在高速航行或海浪影响艇身稳定情况下都能供乘员方便。
☆ 单兵艇的战斗设计:
◆ 1、武器的发射。由于导弹的发射最宜水上发射,所以,单兵艇在发射导弹(鱼雷)时,艇身以最快速度前进,使艇身保持在水面上,这时导弹(鱼雷)可以完全在空中发射。对有竖井发射要求的可设置在发射时将艇身倒转,头上尾下形成发射井(此点本文有相应的设计)。
◆ 2、单兵艇发射完所带导弹(鱼雷)后,本身已不具战斗力时,还可以有三个作用。一是继续作诱敌的靶艇。二是在诸如登陆作战中单兵艇可直接高速冲向登陆点,以艇身作为登陆部队的临时掩体。三是可作为登陆艇,一只单兵艇可载一定数量的战斗人员高速登陆。这种作用下单兵艇的防晕船作用就消失。
◆ 3、单兵艇的自身防护。为求成本低以及有整体群效应,单兵艇自身不作防弹等设计,只作防浪和防行进中翻转所造成的对艇身的冲击防护。但可带诱弹等。由于单兵艇数量众多,这一点就是一种防御,雷达对于密密麻麻的单兵艇形成的小点不易做到锁定精确。
◆ 4、单兵艇的作战方式。以近身肉搏战为主,可以在没有卫星或其它力量的援助下,靠人员的目力作战。这点并不排除有卫星等条件下作战,有更好,没有也能作战。
☆ 单兵艇结构设计:
全艇为封闭型设计,以防止在海况作用下艇身进水。吃水线以上设两翼和尾翼,用于艇身高速前进时保持平衡。导弹等武器置于艇身下方(相应为压船石的作用),武器架下方设滑翼,其尾部放置螺旋浆,螺旋浆部分可以作一定的升降。单兵艇航行时靠滑翼和动力将艇身托于水面,以获得最小水阻增加速度效果。见三视图。
☆ 单兵艇武器装备:
◆ 1、对空作战。攻击艇只带(或一半)对空导弹。
◆ 2、侦察艇带雷达等装备。侦察艇必要时也可带导弹。
◆ 3、对舰作战。攻击艇只带舰舰导弹(鱼雷)。
◆ 4、对潜作战。攻击艇只带对潜导弹(鱼雷)
◆ 5、对陆作战。攻击艇带巡航导弹等,此种艇需要电子引导设备。
◆ 6、核弹艇。此艇按弹体要求有别于前面几种艇身设计。这种艇艇身较大。
◆ 7、机枪、小炮艇。此种用于渔政、海岸巡警等。针对小型船只。
◆ 8、特种作战。如引诱型,雷达干扰型等。
◆ 9、自救装置。在油料用完的情况下,单兵艇可带气球(风筝)帆回程。或采用桅杆帆。
单兵艇群的武器可采用现有常规的技术已极大成熟的导弹(鱼雷),也可以针对性的研发单兵艇用武器。要建立战争来临前后单兵艇用武器的生产和储备。战时需要大量的单兵艇,其艇身制造很快,但武器未必就能跟上。因为艇身民用企业都可生产,而武器的生产民用企业是不能做到的。
☆ 单兵艇优劣对比:
相比于各型中大型舰艇来说,单兵艇优势明显。弱点也明显,航程短,武器携带量等不能满足单兵艇远洋或长时间的作战。因此就这个方面来说,单兵艇为能得到有效作用,在远洋作战时仅作为主力舰队的辅助力量。
由于是只有一个乘员,易产生战斗人员的寂寞疲劳。
☆ 单兵艇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世界上最强的航母群的作战方式是精确以点打点。单兵艇是针对这种而设计的以面打点的方法。以点打点的战术必然在面上有所不及,单兵艇就是以数量形成一个很大的面,即当单兵艇群在受到现有最强航母群的三波饱和攻击后还能实施强有力的对敌方毁灭性的攻击,从而实现战术的主动和克敌制胜的最高概率。单兵艇单只生产成本低、生产速度快,损失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补充战斗力。实际上单兵艇是靠生产快速来实现战斗力的保证。
◆ 1、航母群的克星。无论现有的多么强大的航母群,都不具备一次同时歼灭上万个目标的能力,而单兵艇群有能力在数量达到万只以上同时投入作战,并能一次性发射万枚以上导弹(鱼雷)。作为近身搏斗的主要舰种,单兵艇是有能力一次性彻底消灭最强大航母群的。
◆ 2、单兵在东海的运用,从渤海湾到台湾海峡一带,我海岸线离美国的第一岛链距离很近,单兵艇不需要补给就能来回作战完成任务。当有战事发生,大量的单兵艇群可以很快的布防第一岛链一线,封锁这个区域。单兵艇具有藏于水下的功能可以让单兵艇封锁第一岛链而不易被发现,可以完成定点的伏击或突袭作业。如果用于武力收回台湾,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整个的包围其全岛,断其一切海上空中交通。并能用相当的力量来阻止美国力量的介入。
◆ 3、单兵艇在南海的运用,南海面积广阔,大型舰只在这里布防很不现实,并且容易被无赖国家用来说事,造成在外交上的被动。换成单兵艇后,形势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用的是小艇,所以出了什么事无赖国家在外交层面上也说不起大话。
况且南海岛礁太多,一个大型舰艇组成的舰队未必就能起到全面的控制作用,成本也太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拥有了几百万吨规模的军舰,去仍不能有效控制南海的现实。换成单兵艇就不同了,在每个岛礁布防几艘小艇,在相邻大一点的岛礁设补给点,这样可以低成本的达到长时间的控制整个区域的效果。单兵艇在守卫礁岛的任务中,补给少,所花费用低,一个礁岛群可用几艘单兵艇就可巡逻控制。比用中大型舰只来防卫,有着相当的方便性、有效性、低成本。
针对南海的现有局面,本文的方法是:设立民间准军事组织,同时将南海全部的岛礁暗地里卖给或让给国内的个人或资本去经营。单兵艇则成为其自卫力量(以防海盗为借口),然后这些力量全部统一为一民间组织(如渔业协会等)让这些个人民间组织与那些无赖国家去争夺,由这样引起的外交上的交涉,国家可以有缓冲余地,而不会被动僵死。这叫小打小闹的战法,最后完成全部岛礁的收回。
这种方法取于单兵艇的特点,那就是小艇可一只或多只的随渔船一起作业,其补给(生活、油料部分)可由渔船解决,渔船走到哪单兵艇就走到哪,遇到问题单兵艇就武力解决。
当问题累积到不得不国与国之间诉诸武力时,大量的单兵艇可以迅速的对像越南进行对其各个港口及机场的定点打击,打了就走,不去做持久的消耗。之后回到谈判桌上去无休止的扯。然后根据需要(在越南又恢复一定的武力后)又由单兵艇对其各军事定点打击,打得它找不着北,直到其彻底认输为止。
在南海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国家外交层面处于主动的地位。同时取得一般大中型舰只无法取得的一些有利效果。首先,费用成本很低,第二是损失成本低,三是投入和撤出战斗时间短效果好。可以将这种方法称为南海海上游击战术。
◆ 4、战争潜力准备:当有战争来临,我们要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起相应能力的力量,这点就要求舰艇的生产要能快速,而单兵艇是满足这点要求的最好选择。 ▲